-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9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它约占据体液的2/3 B. 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因此理化性质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C. 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糖原、神经递质等 D.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体液的组成、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要求考生明确体液由细胞內液和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细胞內液占2/3;识记并理解内环境成分,理解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进而正确答题。 人体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它约占据体液的1/3,A错误;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物质,但不含有糖原,糖原存在于细胞内,C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点睛】解题思路点拨:有关内环境成分的考题是考生易错的知识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其成分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理解,有利于长久记忆: 1.细胞正常生活所需的营养需要来自于内环境:如氧气、水。葡萄糖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离子等。 2.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需要排到内环境中,再通过相应的器官、系统排出体外:如二氧化碳、尿素等。 3.细胞产生并分泌到内环境中,随体液运输到身体各处发挥作用的一些功能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组织胺等。 4.某种内环境中特有的成分:如血浆蛋白等。 2. 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A.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答案】A 【解析】在动脉血、肺泡内、和肺部毛细血管中氧浓度都很大,只有静脉血中含氧少。 根据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可知,肺泡内的氧会不断扩散到肺部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使静脉血变成动脉血,而肺泡内又不断地补充外界空气,使氧浓度一直高于肺部毛细血管血液中氧的浓度,这样才能使氧源源不断地扩散到血液中,可见,氧浓度最高的部位应是血浆,然后血浆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进行运输到组织液内,组织液内的氧气最终运输到组织细胞内液,所以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故选A。 3.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浆中含有抗体 B. 小肠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C. 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 营养不良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 【答案】B 【解析】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A正确;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C正确;营养不良会引起血桨蛋白含量,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引起组织液增多,最终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4.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食物的消化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B.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离子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 图中④、⑤过程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D. 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调节没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食物的消化过程发生在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错误;图中④是泌尿系统和皮肤排泄,主要靠泌尿系统和皮肤完成,⑤过程是氧气和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主要靠消化系统完成,C错误;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对内环境稳定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D错误。 5. 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 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 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答案】D 【解析】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6. 如下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丁区域不进行离子的移动 B. 甲区域与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 C. 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 图示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 【答案】A 【解析】由于丁区域的电位是外正内负,说明此时丁区域为静息电位,发生了K+的外流,A错误;由于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B正确;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域膜内是正电位,丁区域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域与丁区域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由于图中只有乙区域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正确。 7. 神经细胞A释放多巴胺会导致神经细胞 B产生兴奋,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干扰A、B细胞间的兴奋传递(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①中多巴胺的释放过程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 药物会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的作用时间缩短 C. ①释放的多巴胺与②结合会导致细胞B的膜电位改变 D. 多巴胺只能由细胞A释放,作用于细胞B使兴奋单向传递 【答案】B 【解析】图中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相当于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递质,属于大分子化学物质,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胞吞胞吐,依赖的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A细胞膜上的多巴胺运载体可以把发挥作用后的多巴胺运回细胞A.某药物能够抑制多巴胺运载体的功能,使多巴胺的作用时间延长,B错误;在突触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改变,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在突触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单方向的,不能有突触后膜传递到突触前膜,D正确。 【考点定位】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1)突触的结构: 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 。 8. 下列关于酶、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抗体和激素的化学成分都是蛋白质,神经递质可以是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物质 B. 酶、激素、神经递质作用完成后都要被灭活 C. 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受体一定在细胞膜上 D. 神经递质可以作用在神经细胞上,也可以作用在肌肉上 【答案】D 【解析】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而激素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如性激素的本质是脂质,A错误;酶发挥作用后一般不会被立即灭活,可以多次利用,B错误;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C错误;肌肉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因此神经递质可以作用在神经细胞上,也可以作用在肌肉上,D正确。 9. 有关激素调节及应用方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麦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 B. 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血液中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 C.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成年人耗氧量会增加 D. 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能使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种子,因此小麦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不能避免减产,A错误;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切除垂体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B正确;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新陈代谢减弱,因此成年人耗氧量减少,C 错误;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是协调内环境稳态的,有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和生长发育,D错误。 10. 下列疾病与人体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的是 ①艾滋病 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③糖尿病 ④呆小症 ⑤色盲症 ⑥巨人症 A. ①②⑤ B. ④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答案】C 点睛:本题考察学生对动物激素分泌异常的病症和病因的掌握程度,记住呆小症和侏儒症的区别,呆小症患者是又小又呆;侏儒症患者个子不高,但智力正常。 11. 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 渴觉中枢兴奋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 细胞外液离子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答案】C 【解析】大量饮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错误;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只调节人体饮水,B错误;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尿量增加,C正确;尿量多少取决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强弱,而重吸收是靠原尿和细胞外液的浓度差决定的,所以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导致浓度差减小,重吸收的减少,尿量增加,D错误。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水平衡的调节。当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增强,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 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当机体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致使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12.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在寒冷条件下,散热大于产热,所以要进行体温调节 B. 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 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 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答案】C 【解析】人在寒冷条件下,散热量增加,因此要进行体温调节,减少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但是产热量是等于散热量的,A错误;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都有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的分布,B错误;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C正确;在炎热环境中若主要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来维持体温,则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13. 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C. 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周期变长 D. 物质④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识别抗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不能通过云母片,在不旋转的装置中,由于单侧光照导致向光侧生长素分解,所以a中生长素浓度大于b中生长素浓度;而在旋转的装置中,c、d都受到单侧光照射,但由于旋转,所以c中生长素浓度=d中生长素浓度. 解: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错误; B、细胞a是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f是浆细胞,没有识别能力.因此,图中能特异性别抗原的细胞有b、c、d、e、g,B错误; C、抗原刺激后,细胞b和细胞c的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周期变短,C错误; D、④表示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特异性清除抗原,D正确. 故选:D.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4. 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等并发症 【答案】D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是抗体分布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引起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的一系列反应,A错误;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艾滋病患者最终由于免疫功能丧失,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D正确。 15.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是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的有机物,化学成分是蛋白质 B. 生长素存在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成熟组织中不存在生长素 C. 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D.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除了激素调节外,还存在其他调节方式 【答案】D 【解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A错误;成熟组织中也存在生长素,但是含量很少,B错误;植物的向光性只能说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其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植物生命活动的条件包括激素调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等,D正确。 16. 下列化学物质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 萘乙酸 B. 乙烯 C. 吲哚丁酸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按照这个定义,乙烯、吲哚丁酸(植物体内一种具有生长效应的物质)、赤霉素都属于植物激素,故B、C、D项均不符合题意;而萘乙酸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故A项符合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植物激素的定义,能够区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能识记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萘乙酸等。 17. 在植物茎的向光性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A.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B.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C. 促进背光侧生成素合成增加 D. 促进生长素在尖端的横向运输 【答案】D 【解析】植物之所以能显示出向光性,是因为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可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生长得快,结果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18. 植物激素在植物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 在果实的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乙烯的作用相同 C. 脱落酸既能促进叶片衰老,也能促进细胞分裂 D. 赤霉素既能促进细胞伸长,也能促进种子萌发 【答案】D 【解析】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A项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而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B项错误;脱落酸的主要作用为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项错误;赤霉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D项正确。 【考点定位】植物激素的调节 19. 下列农业生产与植物激素有关的是 A. 果树整枝修剪 B. 培育多倍体植株 C. 培育太空南瓜 D. 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答案】A 【解析】果树整枝修剪是根据生长素的两重性原理,去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来扩大树冠,从而提高产量,A项正确;培育多倍体植株是利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所得,与植物激素无关,B 项错误;培育太空南瓜是利用太空的高辐射和失重等特殊环境容易诱发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的原理,与植物激素无关,C项错误;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的目的是防止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与植物激素无关,D项错误。 20. 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B.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C. 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D.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答案】B 【解析】甲云母片插入胚芽鞘顶部中央,虽有右侧光照,但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尖端的生长素分布还是均匀的,甲直立生长;乙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下部,给予左侧光照,虽然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但是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乙不生长,不弯曲;丙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右侧,均匀光照,右侧的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而左侧的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丙向右弯曲生长,故选B。 【点睛】胚芽鞘生长情况的判断方法有: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运输就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21. 下列关于植物茎的负向重力性和根的向重力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根部“3→4”的运输不需要消耗ATP B. 生长素对2处和6处的作用相同 C. 两种现象说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茎 D. 两种现象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C 【解析】在根部“3→4”的运输是极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根对生长素敏感,2处浓度高,抑制生长,而6处生长素浓度高,促进生长,B错误、C正确;根的向地生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而茎的背地生长不能,D错误。 【考点定位】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和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结合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示意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能合理解释图中根的向重力性和茎的背地性,再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2. 下图表示某些植物激素对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图中M、N表示不同的植物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图可知幼苗的正常生长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B. 据图可以推断出a浓度低于b浓度 C. 在图示的过程中激素M和N属于协同关系 D. 激素M、N分别表示乙烯和赤霉素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导致植株正常生长,A正确。根据图示无法判断出a、b浓度的大小关系,B错。激素A为赤霉素,促进生长;激素B为乙烯,抑制生长,二者呈拮抗关系,C正确。A、B分别表示赤霉素和乙烯,D错。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23. 研究人员将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迎春花插条分别用一定浓度梯度的NAA溶液和清水处理,然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插 条生根数目如右图所示,图中乙代表用清水处理的插条生根数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误的是 A. a〜b浓度的NAA溶液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 B. b〜d浓度的NAA溶液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 C. 研究人员在该实验过程中设置了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 D. 与乙相比,甲代表的曲线可以说明N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曲线甲高于对照组乙的NAA溶液对应的0~c),所以该浓度范围的NAA促进迎春花插条生根,A正确;c~d浓度的NAA溶液抑制迎春花插条生根,B错误;据图分析,图中乙代表用清水处理的插条生根数目表示空白对照,则图甲表示实验组,C正确;与乙相比,甲代表的曲线可以说明NAA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D正确。 24. 农业上用生长素进行麦田除草,其原理是 A. 低浓度促进小麦生长 B. 高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C. 低浓度抑制杂草生长 D. 高浓度促进小麦生长 【答案】B 【解析】不同种类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双子叶杂草,还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故选B。 25. 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 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 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 C. 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 口渴时尿量减少 【答案】B 解:A、草莓的自然成熟是乙烯作用的结果,A正确; B、够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这是神经调节的结果,与激素无关,B错误;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是生长素作用形成的顶端优势现象,C正确; D、饥渴时尿量减少是由于机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26.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 —个池塘里全部的鱼 B. 一个公园里的草坪 C. 一座山上全部的树木 D. 一块菜地里的全部油菜 【答案】D 【解析】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不止一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一个公园里的草坪中的所有生物和无机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B错误;一座山上全部的树木不止一种,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一块菜地里的全部油菜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27. 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 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草地中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28. 在调查草原仓鼠的种群密度时(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48只并全部标记,第二次捕获的36只中有标记的27只,则草原仓鼠的种群密度是 A. 36只/公顷 B. 64只/公顷 C. 72只/公顷 D. 128只/公顷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分析,鼠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的是标记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48=36:27,N=64只,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要求考生掌握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能够根据计算公式计算种群密度的大小。 29. 根据甲、乙两个国家各年龄段的人口数量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B. 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C. 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 D. 甲属于人口衰退型国家,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甲国家中,幼年人口数量远多于老年人口,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甲属于人口增长型国家;乙国家中,幼年人口、中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的比例适中,因此乙属于人口稳定型国家,故选:B。 考点: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的特性,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甲、乙两国人口变化趋势,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30. 下面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 春运期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①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②与③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④是年龄组成,⑤是性别比例. 解: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A正确; B、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错误;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C正确;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D正确. 故选:B. 考点:种群的特征. 31. 下列关于“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有环境阻力 B. 都有K值 C. 都在理想条件下测得 D. 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 【答案】D 【解析】“J”型曲线没有环境阻力,A错误;“J”型曲线没有K值,B错误;“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测得的,而“S”型曲线不是,C错误;“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 32. 如下图表示某种鱼类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 B. 气候条件的改变不会影响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 当种群数量达到d点时环境阻力幵始影响种群增长 D. 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c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速率 【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该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受自身种群密度的制约,A项正确;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B项错误;当种群数量达到b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使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降低,C项错误;渔业捕捞后剩余量需控制在b点以保持最高的增长率,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33. 下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 B. 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 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D. 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A 【解析】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来进行采集的,A项错误;B装置更为简易,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B项正确;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空隙,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以保证土壤小动物的有氧呼吸,C项正确;用B装置采集到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便于计数和观察,D项正确。 【考点定位】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原理、流程等。若要准确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对教材实验所涉及的实验原理、流程等内容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 34. 某研究小组正在对一池塘进行研究。下列有关该池塘群落的分析,正确的是 A. 该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该池塘群落只存在垂直结构不存在水平结构 C. 研究该群落不需要了解“池塘中的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 D. 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群落不发生演替 【答案】A 【解析】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池塘群落既存在垂直结构,也存在水平结构,B错误;池研究该群落需要了解塘中有多个种群,判断哪些是优势种群,需要研究池塘中各种生物,C错误;在自然环境条件稳定的情况下,群落也会发生演替,D错误。 35.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 B.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甲图所示 C.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消长关系如乙图所示 D. 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甲图表示互利共生,乙图表示捕食,丙图表示竞争,A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为互利共生,如图甲所示,B正确;乙图是捕食关系图,而噬菌体与细菌是寄生关系,C错误;丙图初期两种生物数量都较少,因此竞争较弱,随着两种生物数量的增加,竞争加强,竞争中有一种生物失败消失了,因此最终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又减弱,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间关系的种类及其概念,并能够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三幅图的种间关系,结合实例分析答题。 36. 下列属于捕食关系的是 A. 大鲈鱼和小鲈鱼 B. 猎豹和玲羊 C.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D. 蛔虫和人 【答案】B 【解析】大鲈鱼和小鲈鱼是同一种生物,两者之间为种内关系,A错误;猎豹以玲羊为食,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B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之间为寄生关系,C错误;蛔虫和人之间为寄生关系,D错误。 37.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是集群分布,故A错误;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是指种群密度,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故B正确;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是指空间特征中的随机分布,故C错误;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属于均匀分布,故D错误. 故选:B. 38.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 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C. 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物种丰富度会增加 D. 群落中生物个体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答案】C 【解析】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A错误;水生演替一般是从初生裸地开始的初生演替,陆生演替可能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B错误;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物种丰富度增加,C正确;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D错误。 39. 以下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演替的幵始是早期出现的生物逐渐改变了该地区的环境,而环境的改变不能够影响生物群落 B. 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等为特征 C. 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 群落演替是自然发生的进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答案】C 【解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A错误;早期群落以物种多样性低、结构简单等为特征,B错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C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错误。 40. 初生演替的过程一般是 A. 裸岩阶段一笞薛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草本阶段一灌木阶段一乔木阶段 B. 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草本阶段一荅藓阶段一灌木阶段一乔木阶段 C. 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荅藓阶段一草本阶段一灌木阶段一乔木阶段 D. 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荅藓阶段一灌木阶段一草本阶段一乔木阶段 【答案】C 【解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故选C。 41. 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1、2、3是结构,A、B、C是液体。以下各项中正确的是 A. 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A液增 多,C液减少 B. 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C中 C. 2处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3处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 D. A液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体内环境组成及其理化性质,图中A是血浆,B是淋巴,C是组织液,三者组成人体内环境;1是组织细胞,2是毛细血管壁,3是毛细淋巴管壁。某人由于花粉过敏,会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导致A液减少,C液增多,A错误;新陈代谢主要发生在各种细胞内,B错误;2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3处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C错误;A液(血浆)中的02 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通过5层生物膜,依次是毛细血管壁(2层)、组织细胞的细胞膜(1层)、线粒体外膜(1层)、线粒体内膜(1层),D正确。 【点睛】组织水肿是高中生物的一个考点,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引发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凡是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的因素,都会使水分从血浆进入组织液,从而引起组织水肿,现总结如下: 42. 经研究发现,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神经垂体无合成激素的功能。下图中甲、乙表示结构,a〜d表示物质,a为蛋白质类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结构甲表示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B. 若给动物饲喂含a的饲料,则c的含量不变 C. 物质c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作用为负反馈调节 D. 由下丘脑合成并由结构乙释放的d只被运输到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结构乙为神经垂体,结构甲为腺垂体;a为蛋白质类激素,饲喂情况下会被动物的消化酶分解而失去作用,因此物质c的含量不发生改变;据图分析可知,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其分泌增多,可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物质d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到达肾脏后,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的靶细胞结合,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所以说该激素在全身的血液中都存在,只不过特异性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3. 下丘脑是重要的生命活动调节中枢,下列各项关于下丘脑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合成抗利尿激素 ②分泌促激素 ③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 ④体温调节中枢 ⑤渗透压感受器 ⑥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 A. 3项 B. 4项 C. 5 项 D. 6项 【答案】B 【解析】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与分泌的,①正确;下丘脑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进而调控垂体合成促激素的分泌,②错误;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枢,③正确;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④正确;渗透压感受器在下丘脑,⑤正确;调节机体活动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⑥错误。因此正确的说法有①③④⑤,故选B。 44. 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碗豆幼苗伸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幼苗的完整植株和去顶植株,实验测得不同条件下幼苗伸长的长度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误的是 项目 完整植株 去顶植株 CK IAA GA IAA+GA CK IAA GA IAA+GA 测量值/mm 9.2 11.3 29 23 7.9 13 8.1 17.2 注:CK为空白对照组 A. 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植株类型,因变量是豌豆幼苗伸长量 B. 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均可促进两种植株幼苗的伸长生长 C. 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作用时均能体现对两种植株伸长的协同作用 D. 赤霉素处理去顶植株效果不如处理完整植株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表格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植株类型,因变量是豌豆幼苗伸长的长度,A正确;与对照组CK相比,生长素和赤霉素单独作用时均可促进两种植株幼苗的伸长生长,B正确;根据表格分析,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作用时,对完整植株的作用效果不如赤霉素单独的作用,因此不能体现对完整植株伸长的协同作用,C错误;表格数据显示,赤霉素处理去顶植株效果不如处理完整植株,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能够利用对照性原则分析两种激素单独使用和混合使用对两种植物的效果有何不同。 45. 生长素是人们发现和研究较早的植物激素,其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生长。下图示某植物地上部分,下列有关生长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植物体地上部分生长素不都是由 ①、②、③、④所示结构合成 B. ①生长迅速而②生长受抑制是由于② 对生长素的敏感性高于① C. ②生长受抑制而④生长较快,是由于①合成的生长素无法运输到④部位 D. 由于④结构能够生长,因此该植物的生长没有体现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弯曲生长 【答案】A 【解析】植物体中生长素主要是由①、②、③、④所示的顶芽和侧芽合成,此外其他部位如幼叶和形成层也能合成生长素,A正确;由于①顶芽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积累在②侧芽部位,导致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B错误;④距离顶芽较远,①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④较少,因此④生长较快,C错误;①生长迅速且④生长较②快,体现了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顶端优势的原理,明确顶端产生的生长素不断的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且离顶端越近的侧芽生长素浓度越高。 46. 关于细胞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载体蛋白与细胞物质运输有密切关系 B. 人体内激素需要体液的运输到达作用部位 C.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可以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进行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D.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时,主要是Na+内流,该过程不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某些小分子的运输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人体内的激素分泌到血液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发挥作用,B正确;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极性运输指的是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可以逆浓度差进行运输,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神经细胞处于静息时,主要是K+外流,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 47. 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B.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 t3时甲种群的密度最小,t4时乙种群的密度最大 D. 若乙种群为某种害虫,则在t4时防治的效果最佳 【答案】B 【解析】B项,t3~t5时间内,甲种群增长速率小于0,为衰退型年龄结构;乙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为增长型年龄结构,故B项正确。 A项,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仍大于0,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A项错误。 C项,由图可知,t3之前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而t3之后小于0,所以t3时甲的种群密度是最大的;同理可得t5时乙种群密度最大,故C项错误。 D项,t4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防治害虫应选择种群数量较少时进行,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种群数量的增长 48. 某生态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种群一定是生产者 B. M点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D. 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该生态系统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但是甲不一定是生产者,A错误;M点时,甲种群的数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应小于死亡率,B错误;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逐渐趋于稳定,C错误;甲、乙种群数量变化是该生态系统调节的结果,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者为捕食者的规律,判断图中甲乙两种生物的捕食关系。 49. 科学家将大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盛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中混合培养,试管中有好氧细菌和酵母菌,大草履虫主要以好氧细菌为食,袋状草履虫主要以酵母菌为食。实验过程中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曲线 B.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都是随机分布的 C. 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 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都表现为先快后慢,最后趋于稳定,类似“S”型曲线,A正确,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在培养液中的分布与其实物的分布有关,不是随机分布的,B错误,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C错误,可用定时取样法调查试管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中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两个种群之间的竞争并不一定是对食物的竞争,也可能是对生活空间的竞争。 50.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C. 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无关 D. 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和光照有关 【答案】D 【解析】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有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也可能两种生物的竞争能力不相上下,B错误;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物有关,C错误;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强度,D正确。 二、非选择题 51. 下图表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细胞因子是细胞对刺激应答时分泌的物质(如淋巴因子),CR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ACTH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据图回答: (1)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的CRH增多,最终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在此过程中下丘脑属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_____________。血液中糖皮质激素含量增多对下丘脑、垂体的分泌活动有___________作用,从而使血液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糖皮质激素能限制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这与___________(激素)的作用相反。 (2)病毒感染能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一2,从而促进效应T细胞的增殖,增强___________免疫功能;IL一2也能促进ACTH的分泌,使糖皮质激素增多,从而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这种调节机制的意义是使机体的免疫反应保持在___________(较低、适当、较高)的强度,防止出现___________病。 【答案】 (1). 效应器 (2). 抑制 (3). 胰岛素 (4). 细胞 (5). 适当 (6). 自身免疫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使得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进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细胞免疫由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T细胞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加强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1)在反射弧中,分泌激素的腺体(下丘脑)属于效应器;从图解中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所以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胰岛素与糖皮质激素的作用相反,能促进骨骼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得血糖浓度降低。 (2)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使效应T细胞的功能增强,促进靶细胞的裂解和死亡,从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IL-2也能促进ACTH的分泌,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免疫反应保持在适当的强度和时间范围内,防止出现自身免疫病。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肾上腺分泌糖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并明确虚线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 52. 由于环境的污染,雾霾天数在一年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不仅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出行,对植物的生长同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雾霾中的颗粒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等,但植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自身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来适应变化的环境。下表所示为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 效应,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子发芽 顶端优势 果实生长 器官脱落 插条生根 生长素 促进 促进 抑制 促进 赤霉素 促进 促进 促进 抑制 抑制 细胞分裂素 促进 降低 促进 抑制 脱落酸 一般抑制 促进 乙烯 抑制 促进 (1)从表中信息分析,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同时说明植物的正常生长过程是___________的结果。 (2)若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可采用的措施有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3)膨大剂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其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在西瓜坐果初期适量使用膨大剂可提高产量,但有些瓜农使用膨大剂后出现西瓜爆裂现象,可能的原因是施用膨大剂的______和___________不合适。 (4)温带地区,许多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落叶纷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作用的结果,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同 (2). 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3). 摘去顶芽 (4). 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顶芽 (5). 时期 (6). 剂量 (7). 脱落酸 (8). 乙烯 (9). 降低蒸腾作用,以利于度过寒冷的冬季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表中五大类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应和题意信息,结合所学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解答各问题。 (1)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引起的生理效应不同,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2)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的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因此可去除顶芽或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来解除顶端优势。 (3) 膨大剂能够促进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是细胞分裂素类的调节剂。有些瓜农使用膨大剂的时期和剂量不合适,会导致西瓜爆裂现象的发生。 (4)表中信息显示:脱落酸和乙烯都具有促进器官脱落的作用。所以温带地区的许多植物在冬季来临之前落叶纷纷,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脱落酸和乙烯作用的结果,其意义是降低蒸腾作用,以利于度过寒冷的冬季。 53. 如下图是科学家对水稻根进行单侧光照后的生长状况,下表是处理后的实验结果。请回答: 处理方式 处理方式 实验结果 生长素浓度(μg/g) 弯曲角度α 向光侧 背光侧 强光 184.6 498.2 35.5° 弱光 210.5 421.6 17.5° 黑暗 418.2 418.2 0° (1)根的背光性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性的特点。 (2)实验时水稻根应垂直向下,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____________对实验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为表中____________处理方式;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实验结果推测:生长素分布不均既可能与____________有关,也可能b与__________有关。 【答案】 (1). 两重 (2). 重力 (3). 黑暗 (4). 光照的有无及大小 (5). 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横向运输) (6). 光照使向光侧生长素分解 【解析】试题分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引起横向运输的原因是单侧光或地心引力。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对水稻根进行单侧光照光后,生长素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而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如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因此,背光一侧生长素多能抑制根的生长。 (1)根的背光性的原因是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了生长,这说明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2)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的原因有单侧光和地心引力,实验时水稻根应垂直向下,是为了排除无关变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该实验的对照组为表中黑暗处理方式,自变量是光照的有无及大小。 (3)分析表中实验结果推测:生长素分布不均,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背光侧,既可能与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有关,也可能与光照使向光侧生长素分解有关。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明确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 54.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曲线。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前4年该种群数量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9年调查松鼠的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____________型。第____________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 (2)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____型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解释,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本不变 (2). 衰退型 (3). 10 (4). “J” (5). 食物充足,竞争者少,捕食者减少 【解析】(1)前4年该种群的λ=1,即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相等,种群数量不变。第9年λ<1,种群数量在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年龄组成最可能表现为衰退型。第4~10年λ都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故第10年的种群密度最低。 (2)第16~20年λ为恒值,种群数量将呈“J”型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解释,一方面,可能其食物充足,另一方面,无天敌和竞争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