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 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者是文本的初始创造者,作者按文宇规则和审美要求书写的能被公众阅读、欣赏、评论的语符系统便是文学作品。在语符系统中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自我生活的经验皆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这就是作者的文本意图。文学作品是文学文本的基础和载体,它在文学阅读、欣赏、评论中成为文学文本。而作为文学文本基础和载体的文学作品也就独立于作者,它在对象化作家的主观世界的同时,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不再为作者所控制和改变。。‎ 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而在阅读中,作品与读者则是一与多的关系,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具有个体心灵选择与心灵赋予的主观自由性。读者的这种主观自由性也使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具有独一无二性和不可重复性。文学阅读之所以是一种文本阐释活动而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就在于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作者的生活经历可以被理解为读者当下的生活意义。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而且实现了一种意义的确认。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对文本的阐释也就变为对读者所居生活的评说。‎ 评者是一种特殊的读者。发现文本中的作者意图,判明读者意图的合理性,进而昭示评者的意图,从而释出文学文本意义,使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成为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全部生活意义与人生价值的文化显现,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这些都是评者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所在。‎ 在马克思的文学评论中,人不是西方启蒙思想中观念的人,而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现实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这正是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的原因。同时,一些批评与理论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评论者认为每个文学文本中的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而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阶级性、人民性等也因之成为文学评论的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在古代文学评论中就出现了“扬杜抑李”的现象。而二十世纪与二十一世纪之交,我国评论界又盛行以审美意义取代意识形态的批评观念,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出现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怪现象。‎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由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者共同建构的。曾经作为历史的作品在当下的阐释中成为现在的文本。由此,民族文文学的传承、外国文学的借鉴不仅是描述、说明,而且是当下文化的增值、现代意义的深化,这样,文学活动将真正引导着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摘编自张政文《文学文本的意义之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文本意图是作者对外在世界的理解被对象化在文学作品之中并被作品显现。‎ B. 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独立于作者之外,成为客观独立的文本,此时读者的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 C. 文学阅读不是一般的认知活动,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成为对读者自己的意义的发现,不是对作者的认知。‎ D. 评者不能实现文学文本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其阅读文本、阐释文本的根本目的就不能全部达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提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文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概念,使后面的论述更为清晰。‎ B. 文章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揭示了黑格尔理论中的某些不足之处 C. 文章第二段指出阅读是极为复杂的精神意识和语言使用活动,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阅读的复杂性。‎ D. 文章从作者创作、读者阅读、评者评论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递进关系,层次分明。‎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者在阅读中将自己的体验融入作品中,而不同的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因读者的自由主观性,对同一部作品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B. 马克思高度评价十九世纪英法现实主义小说成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描写的人是被物化奴役的个体人,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具体人。‎ C. 出现“扬杜抑李”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出现“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说明评论者遵循的是黑格尔的理论。‎ D. ‎ 如果在传承民族文学和借鉴外国文学时,在描述、说明之外,能增加当下文化的价值,深化现代意义,就可以引导人们自主地从现在走向未来。‎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表述不完整,作者的文本意图还应包括显现自我生活的经验;B项,“此时读者阅读完全不受作者控制和改变”错,原文的意思是文学作品成为文学文本之后,作者就不再控制和改变文学文本中的意图;C项,“不是对作者的认知”错,从原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作者和作者创作的生活之间不仅达成一种认知的交往”可以看出也包含对作者的认知。‎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把马克思和黑格尔对待文学评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错,文章只是列举了马克思对待文学评论的态度,也提到了黑格尔的文学评论理论,但没有将两者进行对比。‎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扬杜抑李”的现象,把意识形态作为基本观念和普遍标准,“贬鲁迅,赞周作人”的现象,认为审美才是文学艺术的本质,都说明评论者受到了黑格尔逻辑主义批评观的影响,认为每个文学文本巾意义都潜藏着支配一切文本意义的普遍规律,且这种普遍规律贯穿在历史全过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善万物之得时 善:喜好 B.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穷:困厄 C.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劝:劝说 D. 愿陛下矜悯愚诚 诚:诚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C项,“劝”,奋勉、勤勉、勉励。‎ 故选C。‎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审容膝之易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 极娱游于暇日 窜梁鸿于海曲 C.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臣具以表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A项,第一个“之”,助词,可不译;第二个“之”,动词,到、往。‎ B项,第一个“于”,介词,;第二个“于”,介词,到。‎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第二个“而”,连词,表承接,就、才、再;‎ D项,两个“以”,介词,用。‎ 故选D。‎ ‎6.下列选项中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 农人告余以春及 B 访风景于崇阿 C. 去以六月息者也 D. 而刘夙婴疾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古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学生要牢记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做到举一反三。‎ A项、B项、C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项,“告余以春及”正常语序是“以春及告余”,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我;B项,“访风景于崇阿”正常语序是“于崇阿访风景”,到高大的山陵欣赏风景;C项,“去以六月息者也”正常语序是“以六月息去”,凭借着六月的大风才能离开。‎ D项,被动句,“婴疾病”,被疾病缠绕。‎ 故选D。‎ ‎【点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以桑树之)‎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参省)‎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幼有胆气,善骑射。开运 初,契丹陷甘陵,围魏郡。少帝驻军澶渊,契丹阵于城北,元福以左千牛卫将军领兵居阵东偏。澶民有马破龙者告契丹曰:“先攻其东,即浮梁可夺。”契丹信之,尽锐来战。元福奋铁挝击契丹,左右驰突,无不披靡,契丹兵溃。少帝登城,见元福力战,召抚之曰:“汝奋不顾命,虽古之忠烈无以过之。”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明年,契丹复入。命元福与李守贞等御之于阳城。晋师列方阵,设拒马为行寨,契丹以奇兵出阵后,断粮道。晋人乏水,士马饥渴,凿井未及泉,土辄坏塞。契丹顺风扬尘,诸将皆曰:“彼势甚锐,俟风反与战,破之必矣。”守贞与元福谋曰:“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 会灵武节度王令温以汉法治蕃部,西人苦之,共谋为乱,三族酋长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众攻灵州。令温遣人间道入奏,乃以河阳节度冯晖镇朔方,召关右兵进讨,以元福将行营骑兵。元福与晖出威州土桥西,遇彦超兵七千余,邀晖行李。元福转战五十里,杀千级,禽三十余人。朔方距威州七百里,无水草,师须赍粮以行,至耀德食尽。彦超等众数万,扼要路,据水泉,以待晖军,军中大惧。元福曰:“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晖惊曰:“奈何?”元福曰:“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 后周世宗高平之战,刘崇败走太原,遂纵兵围其城。以元福为同州节度。时攻具悉备,城中危急,以粮运不继,诏令班师。元福上言曰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五十四,有删节)‎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魔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B. 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C. 进军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麾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D. 车甚易/退军甚难/世宗曰/一以委卿遂部/分卒伍为方阵而南/元福以庵下为后殿/崇果出兵来追元福/击走之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运”是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刘彻开创了年号纪年的先例。‎ B. “麾下”指将帅的大旗之下,也可以借指部下,还可引申为对将帅的敬称。此处的“麾下”与下文“以麾下骑”均指部下。‎ C. “节度”即节度使,是唐代始设的官名,它的职责是统管所辖地区的军政大权,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 D. “班师”即“还师”,指调回出征的军队或出征作战的军队胜利归来,文中的后周世宗并未打胜仗,只是把军队调回来。‎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药元福作战英勇,奋不顾身。他在澶渊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奋力打击契丹军队,所向无敌,得到后晋少帝的高度评价。‎ B. 药元福敢用奇兵,出其不意。他与李守贞在阳城同契丹军队作战时,力排众议,迎风出击,打败了敌军。‎ C. 药元福处险不惊,沉着应战。敌军人数众多、占据地利,他毫不慌乱,自告奋勇主动出战,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 D. 药元福知己知彼,分析精准。后周世宗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打算退兵,药元福了解敌我形势,并做出了准确判断。‎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将战,面授元福郑州刺史,为权臣所沮,止刺原州,俄改泰州。‎ ‎(2)彼知我军饥渴,邀我于险,迁延至暮,则吾党成禽矣 ‎【答案】7. C 8. C 9. C ‎ ‎10. (1)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2)他们知道我军又饥又渴,在险要的地方拦截我们,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进军甚易”和“退军甚难”是对称性短语;动词“委”的宾语“卿”之后应断句,排除B 项和D项;“后殿”是动词为的宾语,其后应断句;“元福”是后面动词“击走”的主语,不是前面动词“追”的宾语,因此“追”之后应断句,排除A项。‎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错误;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后内地也相继增设。‎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错误;原文是“‘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晖然其策,遂率众进击,敌众果溃”,主动出击,但要有冯晖策应配合,才击溃了敌军的。‎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关键词:“明日”,第二天;“面授”,当面任命;“沮”同“阻”,阻止;“为……所”表被动,被;“止”,只是;“俄”,不久。‎ ‎②,关键词:“彼”,他们;“邀”,堵截;“迁延”,拖延;“禽”通“擒”,生擒。‎ ‎【点睛】阅读文言文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药元福是并州晋阳人。自幼有胆量勇气,善于骑马射箭。开运初年,契丹占领甘陵,包围了魏郡。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布阵,药元福凭借左千牛卫将军的身份率领军队位于军阵东侧。有一个叫马破龙的澶渊百姓告诉契丹军队说:“先攻击后晋的东边,就可以夺取入城的浮桥。”契丹军队相信他,竭尽精锐部队来作战。药元福举起铁挝击杀契丹人,左右奔驰冲击,所向披靡,契丹军队溃败。少帝登上城头,看到药元福奋力作战,召见抚慰他说:“你奋不顾身,即使古代的忠烈将士也不能超过。”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担任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第二年,契丹再次入侵。(朝廷)命令药元福与李守贞等在阳城御敌。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契丹军顺风扬起尘土。将领们都说:“契丹军气势非常旺盛,等风向改变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打败他们。”李守贞同药元福商量说:“军队中人马饥渴已很严重,如果等到风向改变了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他们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当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这是用兵者的奇谋。”药元福于是率领手下骑兵,打开障碍物出战,各位将领跟着到来,契丹军队大败。‎ 当时灵武节度使王令温用汉法来管理当地少数民族,蕃人感到困苦,共同谋划叛乱。三个部族的首领拓跋彦超、石存、乜厮褒率领部众进攻灵州。王令温派人从小路入朝上奏,(朝廷)就命令河阳节度使冯晖镇守朔方,召集关右军队进兵征讨,让药元福统率行营骑兵。药元福同冯晖出兵威州土桥西边时,遇到拓跋彦超部队七千多人,他们拦劫冯晖的军用物资。药元福辗转作战五十里,斩杀敌军千人,生擒三十多人。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拓跋彦超等部众有数万人,把守要道,占据了水源,等待冯晖军队的到来,后晋军士非常惊恐。药元福说:“他们知道我军又饥又渴,在险要的地方拦截我们,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冯晖大惊说:“那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虽然人多,但真正精锐的士兵极少,我请求用我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您只管摆好严整的阵势不动,等到敌军稍稍后退,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冯晖同意了他的计策,药元福率部进军出击,敌军果然被击溃。‎ 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作战时,刘崇被打败逃往太原,于是发兵包围了太原城,任命药元福为同州节度。当时攻城的器械都已准备齐全,城中形势危急,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周世宗只能下令调回军队。药元福上书说:“进军十分容易,退军却非常困难。”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于是部署士兵列方阵向南退却,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刘崇果然出兵追击,药元福击退了他们。‎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汉寿城,朗州古城。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④华表:古代位于宫殿及墓地等前作标志与装饰用的石柱。⑤才:隐约。⑥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东瀛,东海。‎ ‎11.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 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 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法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 ‎ 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被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12. 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1. A 12.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不同点:①《春望》描写了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了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了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了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了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牧竖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莽莽,没有可以观赏的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D项,“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属无中生有。‎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比较阅读的能力。这类题目的特点如下:选材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命题角度,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题型设置,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本题中,主要是对两首诗歌中意象的比较,且属于“同中求异”,即既要答出相同点,也要答出不同点。解答的时候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 ‎《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 ‎《汉寿城春望》中,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是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榛莽等,唯独没有人烟,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点睛】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__________”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__________”一句,则表达了使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痛苦之情。‎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6). 略无慕艳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砺、利、省、繁、鬓、潦、缊、袍、敝、慕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苦寒日子里的火盆 李文义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冬季农村我家冰冷的土屋里,一个摆放在炕中间的火盆,徐徐地散发着微弱的热量,温暖着家人。‎ 灰头土脸的火盆,经年磨损已辨不清它的色泽,灰不溜秋不修边幅有些邋遢,是我和母亲挖来房前土坑的黄土,掺拌碎麻绳头仿造泥盆打制而成,盆壁粗糙凹凸不平。但它厚实,耐用,稳重,有如沉静在时光里的老者,静穆地抵御四面八方入侵而来的寒冷。它散发着秋阳晒干的柴草和牛马粪燃烧后的味道,偶尔窜出一丝瘦弱的青烟,嘘寒问暖呵护着家人。‎ 年迈的祖母整日厮守着火盆,有如它的保护神。祖母著一袭黑色长袍,黑色网兜罩住稀疏的花发,瘦弱的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和老年斑,半眯着凹涩的双眼,青筋裸露枯枝般的双手总是轻轻放在火盆上吸收热量,双膝上下叠加端坐在褥子上,一如默默念经打坐修行的僧尼。祖母喜爱抽烟,一杆尺余长的烟袋伸进火盆,深深一吸,火星闪烁,烟雾缭绕中的祖母如同仙人般养精纳神。左邻右舍难耐寂寞的老姐妹爱串门凑热闹,三三两两围拢着火盆,陪同祖母长枪短炮吞云吐雾,有一搭无一搭地东拉西扯,一坐就是小半天,真应了“老太太,小媳妇儿,一个一个有福人儿,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儿”的民谣,寒冷寂寞的时光随着袅娜升腾的烟雾悄悄溜走。‎ 数九寒冬的夜晚,闲暇的女孩子也爱扎堆凑热闹,二姐的闺蜜们常挤在我们家。几位穿着花棉袄梳着大辫子透着青春气息的女孩围坐在火盆旁学织毛衣。胖乎乎的二丫是初学,二姐先是平针起好头,再手把手教,食指怎样上线,怎样旋转回针,不厌其烦;黑黝黝的领弟是一知半解,二姐悉心点拨,恰到好处;闪着水灵灵大眼睛的小芹拿着半成品,是来学花样技巧的,两人比比画画,各抒己见。她们唧唧嘎嘎地说着话,说毛线,说款式,说图案,说织法,也说女孩子的悄悄话,说到高兴处,哈哈大笑不止。不小心,织针掉到火盆里,线头被点燃,女孩子惊叫拍打着。‎ 一张张甜美秀娟的脸散发出胭脂之气,女孩子的心事梦想和憧憬蕴藏在簇拥的火盆里。‎ 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我和四姐五妹在火盆旁写作业,看画本,玩嘎拉哈,翻绳,下五道。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玉米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 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家庭中有许多重要事情,都是围坐在火盆旁酝酿成熟的。姐姐们长大了,有媒婆来提亲,父母与客人围坐在火炉旁,喝着茶吸着烟谈论着,媒婆眉飞色舞先是夸赞一番姐姐聪明能干,再口若悬河表扬小伙子吃苦耐劳。父亲时不时拿起小铲子弄一弄火盆,烟灭了,撮点火点燃,几经反复,姐姐的终身大事就敲定了。年关将近,家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着购买年货的琐事,火盆映照着家人的脸庞,在寒冷中散发着其乐融融的温情。‎ 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温润着一个家庭。在那些苦寒的岁月里,在破旧的老屋里,燃烧着祖孙三代的希望、梦想和未来……‎ ‎(选自《散文百家》2018年02期,有改动)‎ ‎1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是极力描绘火盆的灰头土脸,粗糙邋遢,随后转折,就是这样的火盆以它的温暖呵护着家人。‎ B. 第三段中的民谣,说明了当时农村妇女把围在炕上烤火视为一种感觉很爽的生活享受,由“我”家延伸开来,对内容做了很好的拓展。‎ C. 作者对年迈的祖母进行了详细的刻画,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 D. 作者虽然描绘的是淳朴的农村生活,却很少使用带有地方色彩的话语,用的是富有表现力的文学性语言,引发了读者诸多遐想。‎ ‎15.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16. 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苦寒日子里的火盆”的作用。‎ ‎【答案】14. C 15. ①此句描绘出孩子们围绕火盆爆烧黄豆、爆烧玉米的场景,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 ‎②“噗噗噗”“嘭嘭嘭”等词摹拟出了黄豆、玉米人火发出的声响,“一粒粒”“一颗颗”突出了数量之多,此起彼伏,“嘻嘻哈哈”写出了孩子们的欢笑声。这些叠词表现力强,使得语句富有节奏感。‎ ‎③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玉米在火盆中开口笑,寂寞的长冬因欢笑声而变得不再寂寞,这都是火盆的功劳。 ‎ ‎16. 标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天气的寒冷与火盆的温暖形成对比,突出了火盆带给人的温暖。‎ ‎②火盆是全篇的线索。全文以苦寒的日子为背景,依次写到了火盆带给祖母、女孩、儿童、家庭的欢乐与温情。‎ ‎③点明主旨。火盆是那些寒冷日子里的温暖记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C项,“意在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分析不正确。从原文内容来看,文中对祖母的详细刻画,意在突出祖母的年迈和对火盆的依赖,而非“凸显祖母往日生活的艰辛和如今生活的惬意”。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划线句子能力。赏析划线句子,首先明确句子内容,然后从句子运用的手法技巧、遣词造句等角度,结合句子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字形阅读划线句子“有时火盆里埋几个土豆,在抓心挠肝的急切等待中,外焦里嫩散发着芳香的土豆,让枯寂的冬夜充满甜蜜温馨。抓一把玉米、黄豆,散落到火盆里,噗噗噗,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玉米笑成了爆米花,掺杂着孩子们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惊醒了寂寞的长冬,成为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写的冬天的夜晚孩子们在火盆城烧黄豆,烧爆米花的事,表现的是“苦寒日子里最简单的幸福”;从结构上看,照应了文章的标题“苦寒日子里的火盆”;从手法上来看,“玉来笑成了爆米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语言特点来看,噗噗噗”“嘭嘭嘭”是象声词,“粒粒”“颗颗”是叠音词,这些词语不仅突出了黄豆和玉米数量多,也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写出了火盆给贫穷生活中的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标题作用能力。解答时可从结构、手法、主旨等角度分析。从结构上来看,全文内容都围绕火盆展开,火盆起到了线索的作用。火盆是冬天使用的物品,是贫寒人家赖以取暖的物品,从手法来看,火盆带来的温暖和冬天的寒冷形成对比,使火盆给人带来的温暖感受更加突出。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火盆里也有孩子的乐趣”“火盆也成为家中议事的中心”“一盆余火,散发着热量,凝聚着人心,温润着一个家庭”表明火盆是寒冷的日子留给人们的温暖记忆,标题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点睛】句子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文中原词句。‎ 解答标题作用类题目,一般从如下角度思考。首先是标题本身,点明写作对象,分析标题本身的语言特点,多体现为使用某种修辞手法的标题;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然后分析情节结构方面,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是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章的哪些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什么事件的发展变化,或写了什么与这个物象有关的经历。接着是内容主旨方面,作者借标题表达某种态度,标题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标题比喻或象征某种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突出了某种主旨,升华了主题。人物塑造方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性格。最后是表达效果方面,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渲染营造了某种氛围,标题与文中某个内容相呼应,或与文中什么内容形成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统史官将宋徽宗列入负面教材,认为他应该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负最大的责任。《宋史·徽宗本纪》的记戴就是对宋徽宗的___________________:“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今日主流的历史研究者对宋徽宗的评价,基本也是持类似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哪怕是那些对宋徽宗的治国理政很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也无法否认他在艺术领域的才华与成就。在当时,金国的皇帝章宗就是宋徽宗的粉丝,他的书法“悉效宣和字(瘦金体)”,他还刻意模仿徽宗的绘画偏好。而在今天,( )。‎ 传统史官乘承经史观念,强调修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因此容易出现裁剪历史、以是非遮蔽史实、忽视历史丰富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宋徽宗本人就是这种史笔的“牺牲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汉学家伊沛霞女士的《宋微宗》一书却________,立足于史料,呈现了一个立体化而非脸谱化的宋徽宗形象,展现了一名“艺术家皇帝”的个人魅力,读来令人_____________。伊沛霞女士凭借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这种解读有助于我们摆脱单一视角来看待这位个性鲜明的北宋君主虽然伊沛霞对宋徽宗的某些辩解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但她对宋徽宗的整体还原还是成功的。‎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刊之论不以为意不落窠臼拍案叫绝 B. 盖棺论定不以为然不落窠臼耳目一新 C. 不刊之论不以为然别出心裁拍案叫绝 D. 盖棺论定不以为意别出心裁耳目一新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他被亲切地称为“胖佶”‎ B. 徽宗被亲切地称为“胖估”,他的艺术魅力吸引很多文艺青年 C. 很多文艺青年也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亲切地称他为“胖佶”。‎ D. 很多文艺青年亲切地称他为“胖估”,被徽宗的艺术魅力吸引。‎ ‎19. 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西方学术是她解读人物的背景,她更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B. 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突破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C. 伊沛霞女士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 D. 伊沛霞女士利用西方学术背景,以一种异于国内历史研究者的视角来解读人物,因此她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盖棺论定: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做出结论。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根据语境,第一空应填在徽宗死后人们对徽宗所下的结论,所以应填“盖棺论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第二空强调的是不认同徽宗的理政才能,应填“不以为然”。不落窠臼:指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第三空写伊沛霞与传统史官观点不同,脱离了“以史为鉴”的窠臼,故而填“不落窠臼”。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第四空形容伊沛霞的作品与众不同,人们看了感到新鲜,而不是赞赏她写得出色,所以应填“耳目一新”。故选B。‎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括号前面的句子陈述的是徽宗在当时受到人们喜爱的情况,主语应为其他人,而A项和B项陈述对象为徽宗,故而排除A项、B项。D项,不符合两个分句的逻辑关系,故而排除D项。故选C。‎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结构混乱,“西方学术”是主语暗换;B项,搭配不当,“突破”和“视角”动宾搭配不当;C项,不合逻辑,分句“对宋徽宗充满了‘理解与同情’,她是利用西方学术背景来解读人物的”因果逻辑关系不当。故选D。‎ ‎20.下面是丰子恺先生创作的名为“小桌呼朋三面坐,留将一面与梅花”的漫画,请表述画面内容(不包括文字)并说明漫画寓意。要求:①语言简洁,表达连贯:②画面内容不超过50个字,漫画寓意不超过30个字。‎ 漫画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画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漫画内容:小木屋前,修筑俊秀,屋前开阔平坦,三两好友,环几而坐,饮酒品茗,独留一面相邀梅花。 (2). 寓意:人生途中,良友相伴,感受友情之时,也要保有自我的孤傲和清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描述漫画内容、探究漫画寓意的能力。此类题要求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的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解答时首先要看清图画中都有哪些内容,然后依据题干要求,描述画面内容。描述时要求所写内容有文采,注意“描述”、“说明”两个词语的区别。图画中出现的竹子、小屋、梅花,三两好友,环几而坐,饮酒品茗,这些都要描述出来。在回答漫画寓意时要联系“呼朋”“梅花”这些词语作答,紧扣做人要有孤傲、清高的意识,保持君子般的性格特点。‎ ‎【点睛】漫画文字转换解题方略:‎ ‎1.阅读漫画标题。标题是漫画的眼睛,有时透过“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漫画时首先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漫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漫画的寓意。‎ ‎2.看清漫画的画面。漫画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观察画面。‎ ‎3.品味漫画的语言文字。为了表达其寓意,漫画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在解漫画题时,要仔细品味画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所隐含的观点,有时它会成为我们弄清漫画寓意的金钥匙。‎ ‎4.揣摩漫画的夸张之处。为了说明某种观点,漫画常常对人物行为或场景描绘给以变形夸张,以引起观者共鸣。夸张之处往往就是漫画的弦外之音,是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 ‎5.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漫画的要义。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五、写作(4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蓝蓝的天空中,鸟儿们发现了一只硕大的气球,五颜六色,异常美丽。但氢气球只有在风经过时才会浮动。于是,一只鸟儿飞到氢气球的身边:“氢气球啊,你是美丽的,可你却是不自由的。”“不,我是自由的。”氢气球摇着五彩斑斓的头说。“可那根线缚住了你的自由。”另一只鸟儿飞来大声说道。“不,你错了,那根线是我的生命之根,没有它,我的生命就不复存在。”鸟儿被氢气球说得哑口无言。‎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自由之魂 近些年,“自由”“平等”这些词汇越来越被人们挂念在嘴边。这不,你看公交车上来一佝偻老人,大家大眼瞪小眼,视而不见,为何?让不让座是我的自由,你管你的着吗?这不,一老师斥责学生不做作业,那学生吼道:“不做作业是我的自由!”自由,自由!自由?这些个自由如一把无坚不摧的利刃,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有人敢妨碍我们,我们便举起它,劈过去,砍上去。但我不禁要问:“我们真的就自由了吗?”自由难道就是不让座位,自由难道就是不做作业不学习了吗?我们的自由是离不开约束的。离开约束的自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 凯特林大草原上的狼主要以鹿为食,善良的人们对狼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鹿自由了,因为它们生活、繁殖、成长的约束消失了。几年后,人们却发现鹿的数量锐减。因为获得自由的鹿群数量暴增,很快超出了它们生存环境的承受能力,大批的鹿因无处觅食而死亡。这就是大自然昭示我们的深刻道理:无约束的自由是毁灭性的,因为它会摧毁自由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生命本身。‎ 有一段时间,随着日本购岛闹剧愈演愈烈,国内也终于爆发出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反日热潮。但令我们痛心的是,一些人在行使他们言论自由的权利时,蛮横无礼,打砸同胞的日系车。这不禁让我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难道真正的自由便是如此这般以我为中心,上天入地唯我独尊吗?我们在保护自己的自由之时能否也兼顾一下他人的自由呢?总之,像这般的“自由”是应受到谴责的,是绝对要不得的。若人人如此,那整个社会岂不是会陷入一片混乱,到时候还有什么自由可言?这就告诉我们自由没有约束的话,整个社会就会乱套了。这个时候的自由应该由道德、正义束缚的。‎ 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了自由二字前赴后继。我国的革命先烈瞿秋白在被抓入狱后坚持自身的信念、理想,没有向权力低头,没有向地位、金钱低头。最终为了创建他心中所认同的新中国而牺牲。我想,他为我们诠释了自由真正的含义。即使身体上受到禁锢,言论上受到压迫,也仍不放弃道义,也绝不妥协于他人的威逼利诱,紧紧地抓住自我的内心,赢得那一片自由的天地!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希望、道德、正义、理想上的!‎ 可是现如今,我们对自由的内涵曲解了,我们肤浅地认为自由便是随心所欲,便是私欲的满足,那我们不就如那断了线的氢气球,飘飘然地向上升,享受着天空中的“自由”,却不知道,死亡正张开了双臂,笑着迎接我们投入它的怀抱! ‎ 正义,道德是自由的生命之根,没有它们自由就将不复存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写作的基本能力。本题是寓言类材料作文。鸟和氢气球谈话围绕身体和线展开,鸟认为氢气球不自由,但是氢气球说自己是自由的,这是它们第一次思想认识上的交锋。鸟和氢气球的再一次谈话其实就深入了问题的核心:什么是真正的自由?鸟在论证:自由不应有束缚。氢气球给它以致命回击:“你”看似的羁绊恰似“我”的根,是“我”生命的全部。自己没有束缚,即便是有“束缚”,也心甘情愿。鸟哑口无言。双方论辩的起点是身体和线,进而转向自由和束缚的关系,最后落点在生命和根的关系上。材料在最后收束到生命和根的关系上,带有很强烈价值取向,结论的意味不言而喻。这当然也导致论题有逸出“自由和束缚”的范围之嫌,让人不易触摸材料的重心。其实,“生命”包含了自由,鸟和氢气球的美丽,也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根”包含束缚、维系、依托之意。“生命”和“根”可以隐喻诸如游子和乡情之类的多种抽象事物。用全面的观点,从鸟的角度可以在“自由与根”的关系上立意,从氢气球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看似的‘羁绊’却是赖以生存的根”;用联系的观点,还可以围绕“生命”与“根”的关系延展开,映射到相关事物的矛盾统一体中去。‎ 参考立意:‎ ‎1.有些东西看似是牵绊、是束缚,但却是我们生命得以长存的根;‎ ‎2.自由是生命的追求,生命是自由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 ‎3.根束缚(限制)了生命对自由的追求,但保证了生命的存在;‎ ‎4.根通过保证生命的存在,保证了自由的存在。‎ 行文结构:开篇列举一些所谓的“自由”行为,一边用反问的方式揭露这些“自由”的伪善和危害,提出自由是要受束缚的;紧接着写了自由要受道德正义束缚的,举了反日热潮和瞿秋白为自由奋斗的例子;接着批判现实生活中有悖于真自由的谬误显得势如破竹;文末再次点题“正义,道德是自由的生命之根”!‎ 素材:‎ ‎1.自由是离不开约束的。离开约束的自由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凯特林大草原上的狼主要以鹿为食,善良的人们对狼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鹿自由了,因为它们生活、繁殖、成长的约束消失了。几年后,人们却发现鹿的数量锐减。因为获得自由的鹿群数量暴增,很快超出了它们生存环境的承受能力,大批的鹿因无处觅食而死亡。这就是大自然昭示我们的深刻道理:无约束的自由是毁灭性的,因为它会摧毁自由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生命本身。‎ ‎2‎ ‎.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恩格斯)‎ ‎3.不忘根本,才能避免在追求自由过程中失去自我。蒋介石曾经遭遇一场严重的车祸,几乎丧命。而事故的起因,正是忽视了最基本的行车之道。身居高位的蒋介石,出行时都实行交通管制,无论走到哪里都是绿灯,司机可以随心所欲地驾车。久而久之,司机甚至对于刹车的使用也十分生疏,以致于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刹车不及,造成事故。这便是习惯于自由,忘却了最基本的交通安全要求的结果。当我们追求自由、享受自由时,千万不要忘记正是那些束缚我们行为的规则在保证我们的自由,它们是我们生命的根。‎ ‎4.尼采曾经说过:“那些没能杀死我的,使我变得更坚强。”的确,正如那个被绳系住的气球,它的自由被绳束缚了,可也因此维系了生命。原来,人要依赖于那些束缚他自由的事物,一旦脱离了那些事物,生命就将不存在,当然也就无所谓自由了。‎ ‎5.有些东西看似是牵绊,是束缚,但却是我们生命得以长存的根。法律限制了我们的自由,但保护着我们的生存权利;道德约束了我们的行为,但提升了我们的生命境界;情感牵绊了我们的脚步,但丰富了我们心灵的内涵;责任疲惫了我们的身心,但体现了我们人生的价值。‎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