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生物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生物试卷 (解析版)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二(上)第二次阶段生物试卷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 A.血液 B.组织液 C.淋巴 D.脑脊液 ‎2.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只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C.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 D.只有神经调节 ‎3.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4.下列不属于种间关系的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种内斗争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一定是生产者 B.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C.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D.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6.下列不属于免疫物质的是(  )‎ A.凝集素 B.淋巴因子 C.胃酸 D.抗毒素 ‎7.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  )‎ A.第二营养 B.三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初级消费者 ‎8.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 D.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9.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对图中的相关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D.信息分子可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 ‎10.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送到靶器官、靶细胞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 ‎②生长素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 ‎ ‎③赤霉素只能促进叶片衰老  ‎ ‎④乙烯能促进果实发育  ‎ ‎⑤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13.从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IAA)能促进胚芽鞘下端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IAA)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IAA)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14.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1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1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7.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18.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19.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20.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B.低碳生活方式无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D.生物群落中,碳以CO2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 ‎21.如果人的食物有来自绿色植物,来自植食动物,来自小型肉食动物.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分析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  )‎ A.280kg B.28kg C.10kg D.1110kg ‎2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23.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2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予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25.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27.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28.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0头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场被破坏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29.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3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 ‎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请根据甲图回答(图中①、②、③、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激素)‎ ‎(1)①代表的激素是  ,②对①、③的分泌调控方式属于  .‎ ‎(2)图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  (填字母或数字),患糖尿病的原因是  .‎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 ‎(二)请根据乙、丙图回答:‎ ‎(4)细胞1产生的物质只能作用图中靶细胞,这是因为  .‎ ‎(5)若图乙中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细胞3通过释放  作用于图中靶细胞.‎ ‎(6)图丙②中的液体为  ,图丙中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这是因为  .‎ ‎32.根据下面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  .研究发现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  .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  锐减等环境问题.‎ ‎(2)图乙中②、③分别代表的是  、  ,④的同化类型是  .‎ ‎(3)碳在生态系统④⑤⑥之间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传递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  .‎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通过  作用完成的.‎ ‎(5)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  .‎ ‎33.下列实验探究了洁洁灵(一种餐具清洗剂)对草履虫生活状态的影响程度.请分析回答.‎ 实验材料及用具:草履虫培养液、已培养若干天的草履虫、吸管、洁洁灵、量筒、培养皿、计数器、解剖镜.‎ ‎(一)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洁洁灵浓度为100×10﹣6、20×10﹣6、10×10﹣6、2×10﹣6的溶液,分别标以2号、3号、4号、5号标签.‎ 第二步:分别将10mL2、3、4、5号溶液分别倒入2~5号培养皿,  .‎ 第三步:  静置5min后,用解剖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存状况并记录.‎ ‎(二)实验现象记录:(每份样品观察20个次草履虫)‎ 培养液号 ‎1‎ ‎2‎ ‎3‎ ‎4‎ ‎5‎ 洁洁灵浓度 ‎0‎ ‎100×10﹣6‎ ‎20×10﹣6‎ ‎10×10﹣6‎ ‎2×10﹣6‎ 生存状况 全部自由生活 全部死亡 ‎5个存活 ‎17个存活 全部存活 运动迅速 静止不动 运动缓慢 运动缓慢 运动迅速 ‎(1)根据以上观察数据,绘出洁洁灵浓度与草履虫存活率关系的曲线图,并加以解释.  ‎ ‎(2)本实验的结论是  .‎ ‎ ‎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高二(上)第二次阶段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的是(  )‎ A.血液 B.组织液 C.淋巴 D.脑脊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解答】解:A、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A正确;‎ B、组织液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淋巴属于内环境,C错误;‎ D、脑脊液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A.‎ ‎ ‎ ‎2.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A.只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C.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 D.只有神经调节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知识.‎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 故选:B.‎ ‎ ‎ ‎3.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尖端下面的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尖端下面一段是弯曲生长的部位.‎ ‎【解答】解:通过生长素发现史的实验得知:胚芽鞘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以下的伸长区.‎ 故选:B.‎ ‎ ‎ ‎4.下列不属于种间关系的是(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种内斗争 ‎【考点】种间关系.‎ ‎【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①互利共生是指两种共居一起,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较之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②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 ‎③竞争是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④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是捕食者,后者是被捕食者.‎ ‎【解答】解: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为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而种内斗争属于同种生物之间的种内关系.‎ 故选:D.‎ ‎ ‎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植物一定是生产者 B.细菌一定是分解者 C.动物一定是消费者 D.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成分 构成 作用(主要生理过程)‎ 营养方式 地位 非生物 成 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土,气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 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分解者 腐生微生物、蛔虫 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 ‎【解答】解:A、绿色植物一定是生产者,但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A错误;‎ B、大多数的细菌属于分解者,有些属于消费者,如寄生于人体的结核杆菌等,有些属于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藻等,B错误;‎ C、大多数动物都属于消费者,有些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秃鹫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C错误;‎ D、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D正确.‎ 故选:D.‎ ‎ ‎ ‎6.下列不属于免疫物质的是(  )‎ A.凝集素 B.淋巴因子 C.胃酸 D.抗毒素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①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②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包括吞噬细胞、淋巴细胞( B细胞、T细胞);‎ ‎③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解答】解:AD、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能够清除抗原,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凝集素和抗毒素统称为抗体,AD错误;‎ B、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功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 C、胃酸是指胃液中的分泌盐酸,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正确.‎ 故选:C.‎ ‎ ‎ ‎7.在生态系统中,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  )‎ A.第二营养 B.三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初级消费者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第一营养级为绿色植物(包括藻类),第二营养级为草食动物,第三、第四营养级分别为初级肉食动物与次级肉食动物.消费级别总是比营养级高一个级别,因此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据此答题.‎ ‎【解答】解:A、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A错误;‎ B、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B错误;‎ C、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C正确;‎ D、植食性动物属于初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属于次级消费者,D错误.‎ 故选:C.‎ ‎ ‎ ‎8.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  )‎ A.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 B.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 D.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无关,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无关,B错误;‎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而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C正确;‎ 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无关,只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错误.‎ 故选:C.‎ ‎ ‎ ‎9.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而信息分子是它们之间的“语言”.对图中的相关叙述中,不准确的是(  )‎ A.图中甲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C.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 D.信息分子可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2、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解答】解:A、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 B、若乙表示垂体,对其具有调节作用的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B错误;‎ C、肾上腺是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因此作用于肾上腺细胞的信息分子丙是来自神经元分泌的神经递质,C正确;‎ D、信息分子可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进而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D正确.‎ 故选:B.‎ ‎ ‎ ‎10.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是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兴奋,当兴奋传至突触小体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炮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膜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当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后,神经递质立即被分解,使突触后膜恢复静息状态,如果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该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持续兴奋.‎ A、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对突触前膜不起作用,不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A错误;‎ B、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神经递质会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正确;‎ C、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与突触前膜神经元持续性抑制没有关系,C错误;‎ D、由题意可知,本神经递质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的递质,不是使神经元持抑制的递质,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错误.‎ 故选:B.‎ ‎ ‎ ‎1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送到靶器官、靶细胞 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 ‎【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脑的高级功能;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1、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 ‎(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①靶器官、靶细胞含义: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②作用机理:靶器官、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谢速率的改变,从而起到调节作用.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③不同的激素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但范围有大有小,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答】解:A、兴奋在反射弧的突触结构上经历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错误;‎ B、激素被血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运送过程没有选择性,而作用过程具有特异性,B错误;‎ C、呼吸中枢在脑干,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 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D正确.‎ 故选:D.‎ ‎ ‎ ‎1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 ‎ ‎②生长素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 ‎ ‎③赤霉素只能促进叶片衰老  ‎ ‎④乙烯能促进果实发育  ‎ ‎⑤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①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①错误;‎ ‎②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效应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故与顶端优势有关,②正确;‎ ‎③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③错误;‎ ‎④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④错误;‎ ‎⑤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⑤正确.‎ 故选:C.‎ ‎ ‎ ‎13.从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生长素(IAA)能促进胚芽鞘下端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IAA)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IAA)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看图可知:琼脂块不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是琼脂块中所含的生长素促进了胚芽鞘的生长;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照.‎ ‎【解答】解:A、看图可知:琼脂块不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是琼脂块中所含的生长素促进了胚芽鞘的生长,A正确;‎ B、琼脂块不能感受单侧光照,所以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了尖端的胚芽鞘上,单侧光照,胚芽鞘直立生长,故本实验不能证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IAA)分布不均匀,B错误;‎ C、要证明生长素(IAA)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实验变量是形态学上端、下端的放置情况,该实验不能证明生长素(IAA)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C错误;‎ D、该实验胚芽鞘就没有尖端,不能证明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D错误.‎ 故选:A.‎ ‎ ‎ ‎14.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特异性免疫(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解答】解: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错误;‎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属于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D、体内的天花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属于体液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 故选:D.‎ ‎ ‎ ‎15.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 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考点】突触的结构.‎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小体上,兴奋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兴奋由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A正确;‎ B、在突触处兴奋的转化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C正确;‎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不是同步的,突触前神经元先兴奋,突触后神经元后兴奋,D错误.‎ 故选:D.‎ ‎ ‎ ‎16.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本题突破口是在图中辨别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并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神经纤维上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当受到有效刺激后,改变了膜的通透性,钠离子大量内流,刺激点变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方向是由正电荷流向负电荷,所以在细胞内是由刺激点向两边流动,在细胞外却流向刺激点,即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C项符合题意.‎ ‎ ‎ ‎17.如图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分别放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端的不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给予光照.此实验的结果不会(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能将生长素向下运输,但由于没有胚芽鞘的尖端,所以单侧光不起作用.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分析题图,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甲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左侧,所以左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右弯曲生长,A正确;‎ B、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正中央,所以下部的生长素分布均匀,因而直立生长,B正确;‎ C、丙由于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置在偏右侧,所以右侧下部的生长素多,生长快,因而向左侧弯曲生长,C正确;‎ D、由于单侧光在左侧,而甲、乙、丙中只有丙弯向左侧生长,D错误.‎ 故选:D.‎ ‎ ‎ ‎18.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的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的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运输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即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乙图的B到A.处理甲图中A端,可以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反之则不能;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反之则不能.‎ ‎【解答】解:A、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所以处理甲图中A端可以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A错误;‎ B、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乙图的B到A.处理乙图中A端,不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B错误;‎ C、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乙图的B到A.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C正确;‎ D、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甲图的A到B.处理甲图中B端,不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D错误.‎ 故选:C.‎ ‎ ‎ ‎19.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解答】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灰苍鼠,第二次捕获42只灰苍鼠,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 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N:50=42:13,N≈158只,因此该灰苍鼠种群数量最接近160只.‎ 故选:D.‎ ‎ ‎ ‎20.下列有关生态学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B.低碳生活方式无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C.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D.生物群落中,碳以CO2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 ‎【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而食物链是单向的;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减少大气中CO2含量,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碳循环的形式是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内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可以由低营养级传递给高营养级,也能由高营养级传递给低营养级,A错误;‎ B.由于温室气体CO2增多造成温室效应,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B错误;‎ C、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C正确;‎ D、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D错误.‎ 故选:C.‎ ‎ ‎ ‎21.如果人的食物有来自绿色植物,来自植食动物,来自小型肉食动物.假如传递效率为10%,那么分析人每增加1kg体重,约消耗植物(  )‎ A.280kg B.28kg C.10kg D.1110kg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设直接来自植物为X1,小型肉食动物为X2,羊肉为X3.有:X1×10%=×1;X2×10%×10%×10%=×1;X3×10%×10%=×1;得出:X1+X2+X3=280千克.‎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以写出三条食物链:①植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5千克,消耗0.5÷0.1=5千克植物;②植物→羊→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25千克植物;③植物→植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人,在此食物链中,人要增重0.25千克,消耗0.25÷0.1÷0.1÷0.1=250千克植物.所以人要增重1千克,共消耗植物280千克.‎ 故选:A.‎ ‎ ‎ ‎22.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解答】解: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 C、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 D、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故选:C.‎ ‎ ‎ ‎23.如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 A.a>b>c B.c>b>a C.c=b>a D.a>c=b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当森林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越强,有机质的剩余量就越少.‎ ‎【解答】解: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而b介于二者之间.图中所示 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 故选:A.‎ ‎ ‎ ‎24.下图是某生态系统有关功能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1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予相对稳定状态时,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 D.图中箭头也可表示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方向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图中X1过程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X2、X3为消费者的捕食,Y代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Z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解答】解;A、已知图中X1过程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可以是真核生物,也可以是原核生物.高等植物细胞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而蓝藻是原核生物,也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却没有叶绿体,A错误;‎ B、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远大于Y1、Y2、Y3…及Z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因为还有能量未被利用,B错误;‎ C、按能量传递效率10%~20%计算,X3过程的能量值约为X1过程的能量值的1%~4%,C正确; ‎ D、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而图中的箭头是单向的,D错误.‎ 故选:C.‎ ‎ ‎ ‎25.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一般的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链和食物网就越复杂;假如其中的某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解答】解:①处于同一营养的生物种类多. 若某生物灭绝,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代替,所以生态系统越复杂,就越不容易灭绝,所以调节能力越大; ‎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通过不同食物链传递到顶级,那么最大的营养级就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能量; ‎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逐级递减是能量流动的特点.‎ 其中是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的是①②③.‎ 故选:B.‎ ‎ ‎ ‎26.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 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4是大气中的CO2库、1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3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2为消费者.‎ ‎【解答】解:A、1生产者、2消费者和3分解者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A错误;‎ B、3为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原核生物)和真菌(真核生物),还包括少数动物(真核生物),因此3代表的不一定是原核生物,B错误;‎ C、①代表捕食,②代表呼吸作用,③代表光合作用,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库,D正确.‎ 故选:D.‎ ‎ ‎ ‎27.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下列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的(  )‎ A.基因、染色体、细胞 B.细胞、物种、生物圈 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 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解答】解:ABC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 ‎ ‎28.为保护美洲某草原的鹿群,自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若干年后,鹿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905年前,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主要是有捕食者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的K值是保持在100000头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草场被破坏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 ‎【分析】据图分析,1907年开始人工捕猎美洲狮和狼,则鹿的种群数量增加,1925年前后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1927年后种群数量急剧减小.在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类型中,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答】解:A、1905年前,由于有天敌美洲狮和狼等的存在,鹿的数量保持在4000头左右,A正确;‎ B、1925年前后,该区域内鹿种群种内斗争的加剧,鹿种群数量减少,K值下降直至4000头,并保持在4000头左右,B错误;‎ C、1927年后,鹿的数量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可能是草场被破坏,C正确;‎ D、鹿、美洲狮、狼等在该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生态环境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 ‎ ‎29.下列对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作用(应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 B.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分析】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答】解:A、施放性引诱剂,诱捕害虫,防治害虫,A正确;‎ B、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正确;‎ C、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正确;‎ D、喷洒保幼激素,让农作物上的蝴蝶幼虫延长生长期,不属于信息传递的应用,D错误.‎ 故选:D.‎ ‎ ‎ ‎30.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为群落演替,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 ‎【解答】解:A、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A正确;‎ B、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之间相互竞争,依次作为优势种群;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B正确;‎ C、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依次作为优势种群,但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C错误;‎ D、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肯定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D正确.‎ 故选:C.‎ ‎ ‎ 二、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识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一)请根据甲图回答(图中①、②、③、a、b、c分别代表不同的激素)‎ ‎(1)①代表的激素是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对①、③的分泌调控方式属于 (负)反馈调节 .‎ ‎(2)图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 a和b、b和② (填字母或数字),患糖尿病的原因是 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 ‎(3)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这是因为 激素一经靶细胞结合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 ‎(二)请根据乙、丙图回答:‎ ‎(4)细胞1产生的物质只能作用图中靶细胞,这是因为 只有该靶细胞才具有细胞1产生的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 ‎(5)若图乙中细胞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的变化是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细胞3通过释放 神经递质 作用于图中靶细胞.‎ ‎(6)图丙②中的液体为 组织液 ,图丙中兴奋只能单向传递,这是因为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突触的结构.‎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甲状腺激素,③是促甲状腺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b是肾上腺素,c是胰岛素.图乙表示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图丙表示突触的结构,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间隙,③是突触后膜.‎ ‎【解答】解:(一)(1)据图分析,①是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②对①、③的分泌调控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 ‎(2)a是胰高血糖素,b是肾上腺素,两种激素在血糖调节中具有协同作用,b是肾上腺素与②甲状腺激素在体温调节中具有协同作用.‎ ‎(3)由于激素一经靶细胞结合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所以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二)(4)细胞1是内分泌细胞,其产生的物质只能作用图中靶细胞,原因是只有该靶细胞才具有细胞1产生的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5)图乙中细胞3是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部位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细胞3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靶细胞.‎ ‎(6)②是突触间隙,其中的液体是组织液.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图丙中兴奋只能单向传递.‎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负)反馈调节 ‎(2)a和b、b和②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减少 ‎(3)激素一经靶细胞结合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4)只有该靶细胞才具有细胞1产生的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5)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神经递质 ‎(6)组织液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 ‎32.根据下面概念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 互利共生 .研究发现即使背光面有充裕的空间,珊瑚也只向见光面扩展,这是因为 虫黄藻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 .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 生物多样性 锐减等环境问题.‎ ‎(2)图乙中②、③分别代表的是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 信息传递 ,④的同化类型是 异养型 .‎ ‎(3)碳在生态系统④⑤⑥之间主要是以 有机物 形式进行传递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逐级递减 .‎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通过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 作用完成的.‎ ‎(5)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 负反馈调节 .‎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 ‎3、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解答】解:(1)虫黄藻为珊瑚虫提供氧气和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因此两者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虫黄藻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由“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可推这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珊瑚礁如果消失必将导致 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 ‎(2)图乙中②、③分别代表的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信息传递,④是消费者,其同化类型是异养型,需要以生产者为食.‎ ‎(3)碳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④⑤⑥之间主要是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不循环、逐级递减.‎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5)维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 故答案为:‎ ‎(1)互利共生 虫黄藻利用光照进行光合作用,为珊瑚虫的生长提供有机物 生物多样性 ‎(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信息传递 异养型 ‎(3)有机物 单向、逐级递减 ‎(4)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 ‎(5)负反馈调节 ‎ ‎ ‎33.下列实验探究了洁洁灵(一种餐具清洗剂)对草履虫生活状态的影响程度.请分析回答.‎ 实验材料及用具:草履虫培养液、已培养若干天的草履虫、吸管、洁洁灵、量筒、培养皿、计数器、解剖镜.‎ ‎(一)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洁洁灵浓度为100×10﹣6、20×10﹣6、10×10﹣6、2×10﹣6的溶液,分别标以2号、3号、4号、5号标签.‎ 第二步:分别将10mL2、3、4、5号溶液分别倒入2~5号培养皿, 另取培养皿编号为1号,并在1号培养皿中加入10mL蒸馏水 .‎ 第三步: 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20滴(或等量)含有草履虫的草履虫培养液 静置5min后,用解剖镜观察草履虫的生存状况并记录.‎ ‎(二)实验现象记录:(每份样品观察20个次草履虫)‎ 培养液号 ‎1‎ ‎2‎ ‎3‎ ‎4‎ ‎5‎ 洁洁灵浓度 ‎0‎ ‎100×10﹣6‎ ‎20×10﹣6‎ ‎10×10﹣6‎ ‎2×10﹣6‎ 生存状况 全部自由生活 全部死亡 ‎5个存活 ‎17个存活 全部存活 运动迅速 静止不动 运动缓慢 运动缓慢 运动迅速 ‎(1)根据以上观察数据,绘出洁洁灵浓度与草履虫存活率关系的曲线图,并加以解释.  ‎ ‎(2)本实验的结论是 草履虫生活状况受洁洁灵影响很大.浓度越高,危害越大 .‎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不同浓度洁洁灵溶液对草履虫生活状态的影响程度不同”,说明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洁洁灵溶液,因变量是草履虫生活状态;对照实验一般分为三步骤:1、取材、编号;2分别作不同的处理;3、观察实验结果和得出实验结论.‎ ‎【解答】解:解:题干中说明了实验目的,观察不同浓度洁洁灵溶液对草履虫生活状态的影响程度.‎ 第一步:配制4个浓度梯度的洁洁灵溶液,分别标以2号、3号、4号、5号标签,说明1号就是对照实验,不加洁洁灵溶液.第二步:将清水,2号、3号、4号、5号溶液各10mL分别倒人1~5号培养皿.‎ 第三步:对实验材料进行处理,要体现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即向1~5号培养皿中分别加入20个水蚤,静置5min后,分别观察培养皿中20个水蚤的生活情况并记录.‎ ‎(1)根据表格数据信息,绘制曲线图,由曲线变化可知,当环境中洁洁灵浓度低于2×10﹣6时对其生活无明显影响;当环境中洁洁灵浓度高于2×10﹣6低于10×10﹣6时,对其生活有不利影响,现象较明显;当洁洁灵浓度高于20×10﹣6~100×10﹣6时,可使绝大部分草履虫死亡.‎ ‎(2)实验结论:草履虫生活状况受洁洁灵影响很大.浓度越高,危害越大.‎ 故答案为:‎ 第二步:另取培养皿编号为1号,并在1号培养皿中加入10mL蒸馏水 第三步:各培养皿中分别加入20滴(或等量)含有草履虫的草履虫培养液 ‎(1)如图 ‎(2)草履虫生活状况受洁洁灵影响很大.浓度越高,危害越大.‎ ‎ ‎ ‎2016年12月27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