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计60分) 1.下列生物体内的物质中,最可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呼吸酶 B.肝糖原 C.神经递质 D.载体蛋白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 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值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C.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是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6.下列不属于内环境问题失调引起的疾病的是( ) A.组织水肿 B.中暑 C.尿毒症 D.肥胖 7.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8.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9.取甲、乙两支试管,往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往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10.如图所示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D.意识丧失的病人排尿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的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1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 A.K+外流、Na+外流 B.K+内流、Na+内流 C.K+外流、Na+内流 D.K+内流、Na+外流 13.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1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C.将某药放在C处,刺激E处,D处电位不变,说明它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D.刺激D点,在E处能测到电位变化;刺激E点,在D处却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15.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16.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S区受损患者表现为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也不会讲话 B.脑干有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等功能有关 D.脊髓内有调节躯体运动等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 17.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分别是( ) 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胰腺 B.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小肠粘膜 C.两者都是下丘脑 D.两者都是垂体 18.取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周后,该小鼠( ) A.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C.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D.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19.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0.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侏儒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果释放激素 21.有关甲状腺激素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靶细胞可以为全身各处细胞 B.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指导甲状腺合成 C.合成过程受“下丘脑→垂体→腺体”的分级调控 D.合成时需要碘元素,并且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腺细胞 2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B.体液调节受神经调节的调控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体液调节产生的物质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23.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左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4.激素调节的特点不包括( ) A.微量高效 B.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通过体液运输 D.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5.下列关于下丘脑和垂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下丘脑能分泌多种激素,垂体只能分泌一种 B.下丘脑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渗透压感受器 C.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激素 D.下丘脑和垂体都只属于内分泌系统 2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溶菌酶参与的免疫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皮肤黏膜属于第二道防线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27.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浆细胞分裂并产生抗体 C.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28.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 ①已免疫的机体 ②未免疫的机体 ③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 ④接受过敏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9.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B.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精液等处 C.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B淋巴细胞 D.患者往往直接死念珠菌等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30.如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31.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单侧光使燕麦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32.如图所示:甲: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从右侧单侧照光;乙: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再从右侧单侧照光,则甲、乙分别将( ) A.向土直立生长,不弯曲生长 B.向上直立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 C.向上直立生长,向左侧弯曲生长 D.停止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 33.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单子叶植物 B.曲线②表示单子叶植物 C.曲线①②都表示单子叶植物 D.曲线①②都表示双子叶植物 3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B.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现象,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无关 C.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增加产量 D.在植物体内,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 3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36.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的植物激素是( ) A.生长素 B.赤霉素 C.脱落酸 D.乙烯 37.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38.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 ①培育无子番茄 ②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③果树整枝修剪 ④棉花摘心 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⑥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成活 ⑦木瓜催熟柿子. A.①③ B.②④ C.⑤⑥ D.②⑤ 39.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40.对胚芽鞘进行如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B.←↑↑→ C.→↑→↑ D.→↑←↑ 二.非选择题(三道题,共计40分) 41.LP是由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的食欲,它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参与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促使机体减少摄食,增加能量释放,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进而使体重减轻.X、Y、Z代表信号分子,请据图分析回答: (1)LP合成后,以 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 运输至下丘脑,并与靶细胞上的 结合. (2)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LP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受抑制,此时神经元A膜外的电位为 ,信号分子x与y的比值增加,从而使饱中枢兴奋,食欲降低;同时使信号分子z的释放 ,饥中枢兴奋性降低,降低人的食欲.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LP水平没有降低,推测其体内神经元B缺少 ,从而使食欲失去控制. 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 ,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据此判断,当LP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 作用时,才可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4)饮水不足时会使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增加,同时使兴奋传到 ,使人主动饮水. 42.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对芽的效应是 .甲图中曲线的来历是:材料培养→IAA处理→测量、记录→统计、计算并分析.如果选择小麦,需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 .图中的二条曲线表明,IAA作用的特点具有 .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引起的,a侧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 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其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还是B段? . 43.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M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图示M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M细胞能通过 方式将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同时,人体的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随时出现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 、 功能. (2)M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细胞有 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 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淋巴因子再刺激 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发生 免疫. (4)M细胞有强大的激发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清除抗原,消除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这种机制称为 . 2016-2017学年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二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计60分) 1.下列生物体内的物质中,最可能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 ) A.呼吸酶 B.肝糖原 C.神经递质 D.载体蛋白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据此答题. 【解答】解:A、呼吸酶属于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肝糖原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神经递质可以存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需要考生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 【解答】解: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组织液和淋巴中也有少量的抗体,C正确;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分析题图货物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变化不会引起机体调节自身的生命活动 B.人体内环境pH、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 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就是内环境,因此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而人体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都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人体内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稳态的平衡,A错误;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浆中的HCO3﹣、H2PO4﹣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B正确; 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C正确; 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相对稳定,而不是恒定不变,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值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C.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使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组成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解答本题时需要逐个选项进行排除. 【解答】解:A、长期饮用弱碱性水,但由于人体中缓冲物质的存在,维持人体的PH在相对稳定的范围,A错误;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但是构成内环境的是细胞外液,B错误; C、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错误; D、内环境稳态实质是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如温度、PH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内环境稳态,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以及调节机制. 5.下列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是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由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细胞外液是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解答】解: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A错误; B、细胞外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B错误; C、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C正确; D、由C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对于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概念关系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下列不属于内环境问题失调引起的疾病的是( ) A.组织水肿 B.中暑 C.尿毒症 D.肥胖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常见的稳态失调: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③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解答】解:A、组织水肿的原因较多,但大都是因为内环境成分含量变化引起的,如血浆蛋白降低,A正确; B、天气炎热,超出人体调节能力,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出现中暑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B正确; C、尿毒症是因为肾脏有问题代谢废物不能排除,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衡导致,C正确; D、营养过剩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础知识,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7.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即内环境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或血浆中. 【解答】解:A、血液内含有血细胞,并非细胞外液,血浆才是细胞外液,A错误; B、体液含有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只有细胞外液才是细胞生活的环境,B错误; C、肌肉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C正确; D、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液体,非细胞生活的外部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的内环境,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具体的细胞种类分析处于哪种细胞外液中. 8.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细胞浸浴在组织液中,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只隔着细胞膜,水分和一切能够透过细胞膜的物质,都可以在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毛细血管动脉端的血浆中的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代谢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组织液与淋巴、淋巴与血浆间的转化是单向的. 【解答】解:血浆中水的来源是消化道、组织液、淋巴,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内环境的“内”和“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就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从人体的角度看就是内环境,因此细胞外液与内环境是同一概念.而人体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中与外界相通的液体都属于人体的外部环境,不属于细胞外液. 9.取甲、乙两支试管,往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往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下列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解答】解:A、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 C、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实验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 D、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恒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相关的探究实验,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酸碱度,掌握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的原理,能根据实验的目的完善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现象及得出实验结论. 10.如图所示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变化的 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不同组成之间关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a代表血浆中的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b代表组织液中的物质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c代表组织液中的物质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丙为淋巴. 【解答】解:①组织细胞通过a、b、c过程完成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因此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程b和c都发挥重要作用,①错误; ②组织液中的CO2浓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组织液中的CO2可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这时对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是有益的,②错误; ③由于存在着物质交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正常情况下,a、b、c所示过程保持着动态的平衡,③正确; ④过程b或c受阻,组织液会积累,可导致组织水肿,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组成和相互关系,内环境对细胞的生命活动的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内环境的组成之间关系和内环境的作用的理解及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C.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 D.意识丧失的病人排尿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的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解答】解:A、大脑皮层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A错误; B、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非条件反射,B错误; C、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比如眨眼反射、婴儿的吮吸,起跑动作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C错误; D、意识丧失的病人排尿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的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区别,要求考生识记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准确判断起跑过程中参与调节的神经结构,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分别是( ) A.K+外流、Na+外流 B.K+内流、Na+内流 C.K+外流、Na+内流 D.K+内流、Na+外流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的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解答】解: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 A.①→④ B.②→③ C.③→② D.④→① 【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神经纤维上静息电位与受刺激时动作电位的考查,静息时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内流,使膜内的正电荷增加,膜外的正电荷减少,逐渐变成外负内正. 【解答】解:发现题图可知,④表现为外正内负,是静息电位,①表现为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因此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④→①.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和受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对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4.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C.将某药放在C处,刺激E处,D处电位不变,说明它能阻断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 D.刺激D点,在E处能测到电位变化;刺激E点,在D处却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信号,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分别是感受器、效应器、突触后膜、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解答】解:A、根据图示可判断出A是感受器,与B端相连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错误; B、C处是突触结构,为两个神经元细胞的间隙,里面充满了组织液,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 C、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刺激E点,E点的兴奋不能传至D点,因此将某药放在C处,不能证明该药物的阻断作用,C错误; D、D点位于传入神经上,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刺激E点,在D处未测到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如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 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 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 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和线粒体. 【解答】解: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通过胞吐方式释放的,A正确; B、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所以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B正确; C、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C错误; D、突触由①、②、③即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及神经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6.下列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S区受损患者表现为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也不会讲话 B.脑干有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平衡等功能有关 D.脊髓内有调节躯体运动等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大脑皮层的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大脑皮层的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别人的话;大脑皮层的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大脑皮层的V区发生障碍,看不懂文字. 2、大脑是最高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下丘脑能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脑干能维持呼吸、心血管等. 【解答】解:A、当S区受到损伤,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A错误; B、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区域为下丘脑,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是脑干,B错误; C、下丘脑与调节体温、水盐、血糖平衡等功能有关,C正确; D、脊髓为人体的低级反射中枢,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的高级中枢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7.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胰液素的产生部位分别是( ) A.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胰腺 B.前者是下丘脑,后者是小肠粘膜 C.两者都是下丘脑 D.两者都是垂体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首先要掌握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从而自然就知道相应的靶细胞是什么了. 【解答】解:1、促胰液素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因此,促胰液素的靶细胞是胰腺细胞.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因此,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促胰液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的靶细胞,知识比较简单,属识记水平.只要平时注重基础知识的记忆,就能顺利解决. 18.取正常小鼠,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3周后,该小鼠( ) A.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B.新陈代谢增强,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C.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 D.新陈代谢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理解激素的生理功能和激素调节机制. 【解答】解: A、每天饲喂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使得小鼠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故A错误. B、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故B正确. C、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而含量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故C错误. D、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活动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的调节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 ②机体耗氧量降低 ③皮肤血管收缩 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得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故①错误; ②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则机体耗氧量增加,增加产热量,故②错误; ③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收缩,减少散热量,故③正确; ④寒冷环境下,刺激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故④正确; ⑤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故⑤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20.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侏儒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果释放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解答】解: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分子而发挥作用,A正确; B、激素含量较少,但是有高效的调节作用,不是催化作用,B错误; C、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侏儒症,C正确;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情况.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的,在激素同受体结合后,激素原本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再具有原来激素具有的生物学效应,就叫做灭活.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1.有关甲状腺激素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靶细胞可以为全身各处细胞 B.由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指导甲状腺合成 C.合成过程受“下丘脑→垂体→腺体”的分级调控 D.合成时需要碘元素,并且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入腺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受下丘脑﹣垂体﹣腺体的分级调控. 【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因此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为全身所有的细胞,A正确. B、促甲状腺激素本质是蛋白质,不能进入甲状腺细胞,而是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受体,B错误; C、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受丘脑﹣垂体﹣腺体的分级调控,C正确; D、碘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外液中,故吸收碘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了解细胞的信息传递的方式有三种,甲状腺激素是以间接方式传递的. 22.下列关于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范围广 B.体液调节受神经调节的调控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体液调节产生的物质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解答】解: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持续时间长、范围广,A正确; B、大部分内分泌腺分泌激素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大部分是激素,但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H+等,C错误;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比较并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识记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识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3.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左图表示影响胰岛A细胞分泌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Y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 B.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②结构位于下丘脑 C.图示激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从而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及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并且抑制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 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脂质,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据图分析,刺激X为血糖含量降低,通过①→②→③→胰岛A细胞过程,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素,此过程为非条件反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靶细胞上“受体”的物质基础是糖蛋白. 【解答】解:A、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的,对血糖浓度有调节的作用,能够升高血糖,在血糖浓度偏低时会分泌增加,A错误;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①→②→③→胰岛A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B正确; C、胰高血糖素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但不抑制葡萄糖分解,C错误; D、靶细胞“受体”的物质基础是糖蛋白,此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血糖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平衡的两种重要激素,分别能够降低血糖和升高血糖,分别由胰岛B和胰岛A细胞分泌产生. 24.激素调节的特点不包括( ) A.微量高效 B.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C.通过体液运输 D.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不同激素的化学本质组成不同,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只能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不参与生命活动. 【解答】解:A、激素具有微量和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A正确; B、激素无催化作用,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B错误; 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为途径,C正确. D、激素只能与特定的靶细胞相结合,具有特异性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在理解记忆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进行横向的比较,和神经调节、酶的作用进行比较、综合,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25.下列关于下丘脑和垂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 A.下丘脑能分泌多种激素,垂体只能分泌一种 B.下丘脑不仅含有体温和水盐调节中枢,而且还含有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和渗透压感受器 C.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激素 D.下丘脑和垂体都只属于内分泌系统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解答】解:A、下丘脑能分泌多种激素,垂体也可以分泌多种激素,A错误; B、温度变化的感受器在皮肤,B错误; C、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C正确; D、下丘脑既可以属于神经系统,又可以属于内分泌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2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溶菌酶参与的免疫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②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皮肤黏膜属于第二道防线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④⑤⑦ B.①②③⑦ C.③④⑤⑦ D.②③⑥⑦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由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的;其中第一、第二道防线是先天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形成的,只针对一种病原体起作用,是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①溶菌酶参与的免疫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①错误; ②抗原可能是外来异物,也可能是人体自身的衰老、损伤的细胞或癌细胞,②错误; ③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 ④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④正确; ⑤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⑤正确; ⑥皮肤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⑥错误;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⑦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免疫功能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和特点,细胞免疫的概念,抗原的概念,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熟练识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27.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浆细胞分裂并产生抗体 C.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A正确; B、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B错误; C、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细胞增殖可以分化形成记忆细胞,C正确; D、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明确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8.过敏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 ①已免疫的机体 ②未免疫的机体 ③再次接受相同的过敏原 ④接受过敏原.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 特点: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②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解答】解:①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①正确. ②未免疫的机体不会产生过敏反应,②错误. 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产生过敏反应,③正确. ④初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发生过敏反应,④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过敏反应的机理和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29.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 B.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精液等处 C.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B淋巴细胞 D.患者往往直接死念珠菌等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A、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病毒引起的,A正确; B、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血液、精液等处,因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B正确; C、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故其的免疫功能受到严重破坏,C错误; D、患者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往往直接死于念珠菌等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方面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0.如图是两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二次注射同一种抗原后,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浆细胞 B.与第二次相比,第一次注射抗原产生的抗体效率低,保持时间较短 C.图中说明预防接种往往需注射同种抗原2至3次,每次要隔一定时间 D.图中说明抗原接种量越大,产生的抗体越多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抗原第一次注射时,抗体的产生慢而少;第二次注射时,抗体的产生快而多,说明记忆细胞形成大量的浆细胞,通过这些浆细胞合成抗体量大于首次,同时也说明二次注射抗原产生抗体效率高,持续时间长. 【解答】解:A、第二次注射抗原,记忆细胞大量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A正确; B、初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效率低,时间短,B正确; C、由于二次免疫效果更强,所以预防接种往往需要每隔一时间注射抗原,C正确; D、图中曲线无法得出抗原接种量与抗体的关系,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关键是理解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31.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 C.单侧光使燕麦的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 D.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过题干的对照实验可知,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实验组,而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说明琼脂块本身对胚芽鞘的弯曲及生长问题没有影响而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来自胚芽鞘尖端,即这种刺激应为某种化学物质﹣﹣生长素,但不能证明是什么物质. 【解答】解:A、虽然可以证明是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某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却没有证明该物质就是吲哚乙酸,A错误; B、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能使胚芽鞘弯曲生长,未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不能使胚芽鞘弯曲和生长,则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B正确; C、该试验未提及光源问题,C错误; D、要证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另设一组去尖端胚芽鞘并倒置的实验,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知识的要点,实验分析能力. 32.如图所示:甲: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从右侧单侧照光;乙: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再从右侧单侧照光,则甲、乙分别将( ) A.向土直立生长,不弯曲生长 B.向上直立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 C.向上直立生长,向左侧弯曲生长 D.停止生长,向右侧弯曲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甲: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不能感光,直立生长;乙: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再从右侧单侧照光,琼脂小块不能感光,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故右侧生长快,于是乙向左弯曲生长. 【解答】解:甲:用锡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外面,不能感光,直立生长;乙:除去芽尖,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切面右侧,再从右侧单侧照光,琼脂小块不能感光,生长素只能向下运输,故右侧生长快,于是乙向左弯曲生长,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胚芽鞘的相关实验,同学们要注意:琼脂小块不能感光,即使给予琼脂块单侧光照,其中的生长素也是分布均匀的. 33.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单子叶植物 B.曲线②表示单子叶植物 C.曲线①②都表示单子叶植物 D.曲线①②都表示双子叶植物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的原理是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图中曲线①在浓度低时促进作用明显,而曲线②在浓度高时促进作用明显,所以代表单子叶作物的是曲线②,代表双子叶杂草的是曲线①.所用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在D左右,此时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对双子叶杂草起抑制作用,但对单子叶作物起促进作用.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作用因植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图中①表示双子叶植物,②表示单子叶植物.对应D点的高浓度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而对单子叶植物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生长.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生长素类似物除双子叶杂草为背景,考查学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3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 B.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现象,该现象和单侧光照无关 C.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增加产量 D.在植物体内,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受基因组控制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解答】解:A、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故A错误.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而不能倒过来运输;故B正确. C、赤霉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在芦苇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可增加产量;故C正确. 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根本原因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主要涉及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运输特点,赤霉素的作用及植物激素的合成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3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根尖能够产生细胞分裂素 B.脱落酸能抑制马铃薯发芽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赤霉素施用过多可引起水稻植株疯长 【考点】植物激素的概念;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有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广泛分布在各个器官,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 2.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可压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解答】解;A、尖端产生生长素,故A正确; B、脱落酸可压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故B正确; C、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故C错误; D、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成分、产生、生理作用等.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一类含有一个不饱和芳香族环和一个乙酸侧链的内源激素,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6.与植物顶端优势有关的植物激素是( ) A.生长素 B.赤霉素 C.脱落酸 D.乙烯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解答】解:A、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效应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故与顶端优势有关,A正确; B、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B错误; C、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错误; D、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37.某农场购买了一批生根粉准备用于某植物的批量扦插,说明书没有注明该植物适宜的使用浓度,正确的使用措施是( ) A.用高浓度,以保证生根 B.用低浓度,以降低成本 C.任选一种浓度进行扦插 D.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 【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因此在用于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时需要利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促进生根.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中,首先要进行预实验,这样可以为实验进一步的摸索条件. 【解答】解:A、生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插条生根,故A错误; B、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过低时,促进作用不明显,不足以促进插条生根,故B错误; C、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应该需用适宜浓度来处理生根,故C错误; D、在处理插条之前,应该用不同浓度进行预实验,以免由于涉及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38.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 ①培育无子番茄 ②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 ③果树整枝修剪 ④棉花摘心 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⑥带芽的枝条扦插容易成活 ⑦木瓜催熟柿子. A.①③ B.②④ C.⑤⑥ D.②⑤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本题是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分析信息中涉及的内容,分析相关原理或原因,然后进行解答. 【解答】解:①培育无籽番茄的原理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与植物激素有关; ②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原理是多倍体育种,与植物激素无关; ③果树整枝修剪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 ④棉花摘心是消除顶端优势,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关; 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是降低蒸腾作用,提高成活率,与植物激素无关; ⑥带芽的枝条扦插的原因是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与植物激素有关; ⑦木瓜催熟柿子是利用了乙烯促进果实成熟的原理,与植物激素有关. 故选:D. 【点评】对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39.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b、c、d四组,将a、b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b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 A.c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组尖端不能 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组尖端和b组尖端都能产生生长素,a′组和b′组的区别是胚芽鞘的尖端下部放置的是c组正立的和d组倒置的,由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因此a′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单侧光能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即向光侧运向背光侧,所以a′组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解答】解:A、胚芽鞘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所以c组尖端和d组尖端都能合成生长素,A错误; B、a′组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也能合成生长素,B错误; 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通过极性运输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也能通过极性运输向胚芽鞘基部运输,C错误; D、由于d组胚芽鞘中的相应位置切取等长的一段,接入b组胚芽鞘被切除的位置,是倒置的,而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所以a′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但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调节,解决此题的关键在于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本题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 40.对胚芽鞘进行如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 B.←↑↑→ C.→↑→↑ D.→↑←↑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影响生长素分布的环境因素,生长素弯曲生长的原因,分析题图进行推理并作出判断. 【解答】解:①由于转盘匀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生长素在远离圆心的一侧多,而匀速旋转时胚芽鞘的受光情况可以看成是均匀的,因此胚芽鞘会弯向圆心生长,即向右弯曲; ②该胚芽鞘匀速旋转,胚芽鞘尖端可以看做是受光均匀,因此该胚芽鞘直立生长; ③由于受重力影响,琼脂块B的生长素浓度大于A,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弯向A生长,即向左弯曲; ④由于胚芽鞘尖端匀速旋转,琼脂块A和B中的生长素浓度可以认为相等,因此去尖端的胚芽鞘直立生长.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利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进行合理推理、获取正确结论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三道题,共计40分) 41.LP是由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的食欲,它进入血液循环后会参与糖、脂肪及能量代谢的调节,促使机体减少摄食,增加能量释放,抑制脂肪细胞的合成,进而使体重减轻.X、Y、Z代表信号分子,请据图分析回答: (1)LP合成后,以 胞吐 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 体液(血液) 运输至下丘脑,并与靶细胞上的 特异性受体 结合. (2)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LP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受抑制,此时神经元A膜外的电位为 负电位 ,信号分子x与y的比值增加,从而使饱中枢兴奋,食欲降低;同时使信号分子z的释放 减少 ,饥中枢兴奋性降低,降低人的食欲.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LP水平没有降低,推测其体内神经元B缺少 LP的受体 ,从而使食欲失去控制. 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 增加 ,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据此判断,当LP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 抑制 作用时,才可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4)饮水不足时会使下丘脑分泌的 抗利尿 激素增加,同时使兴奋传到 大脑皮层 ,使人主动饮水.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1、由题图知,神经元A兴奋时,会使信号分子x增多;神经元B受到抑制时,会使信号分子Y和Z均减少. 2、激素调节的特点有: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3、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解答】解:(1)LP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体液(血液)运输至下丘脑,并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2)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LP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受抑制,此时神经元A膜外的电位为负电位,信号分子x与y的比值增加,从而使饱中枢兴奋,食欲降低;同时使信号分子z的释放减少,饥中枢兴奋性降低,降低人的食欲.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LP水平没有降低,推测其体内神经元B缺少LP的受体,从而使食欲失去控制. 当人体大量进食后,体内血糖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此时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因此当瘦素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时,才可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 4)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同时使兴奋传到大脑皮层,使人主动饮水. 故答案为: (1)胞吐 体液(血液) 特异性受体 (2)负电位 减少 LP的受体 增加 抑制 ( 4)抗利尿 大脑皮层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综合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功能,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42.甲图表示燕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 (1)甲图中,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对芽的效应是 促进 .甲图中曲线的来历是:材料培养→IAA处理→测量、记录→统计、计算并分析.如果选择小麦,需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 去除内源激素对结果的干扰 .图中的二条曲线表明,IAA作用的特点具有 两重性 . (2)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a侧,这是由于 重力 引起的,a侧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促进 . 单侧光照射下,丙图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其横向运输发生在A段还是B段? A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分析甲图: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 分析乙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a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b点,c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d点. 【解答】解:(1)根和芽的最适宜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mol/L、10﹣8mol/L.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芽的效应是促进效果最明显.甲图中曲线的来历是:材料培养→IAA处理→测量、记录→统计、计算并分析.如果选择小麦,需要将切取的胚芽鞘尖端下的一段用蒸馏水浸泡,其目的是去除内源激素对结果的干扰.图中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2)由于受到重力作用,乙图中b侧生长素浓度小于a侧,而茎对生长素浓度不敏感,所以a侧生长素对茎生长的效应是促进作用. 生长素在尖端发生横向运输,即A. 故答案为: (1)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促进 去除内源激素对结果的干扰 两重性 (2)小于 重力 促进 A 【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能结合曲线图,明确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及不同不同生长素浓度的效应;掌握影响生长素分布的曲线,正确判断图乙中不同点的生长素浓度的大小. 43.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M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图示M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M细胞能通过 胞吞 方式将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同时,人体的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随时出现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防卫 、 监控 、 清除 功能. (2)M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细胞有 识别 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 信息传递 功能 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淋巴因子再刺激 B 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发生 细胞 免疫. (4)M细胞有强大的激发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清除抗原,消除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这种机制称为 免疫调节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M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M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 【解答】解:(1)M细胞能通过胞吞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发生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 (2)M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T受刺激后会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靶细胞发生细胞免疫过程. (4)M细胞有强大的激发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清除抗原,消除引起内环境波动的因素,维持着内环境的稳态,这种机制称为免疫调节. 故答案为: (1)胞吞 防卫、监控、清除 (2)识别 信息传递 B 细胞 (4)免疫调节 【点评】本题结合M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图解,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