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南宁三中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段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与崇尚天籁的道家和主张非乐的墨家相比是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他曾向师襄学习演奏《文王操》(《孔子家语》),也曾为哀悼窦鸣犊和舜华而创作琴曲《陬操》。歌唱是作为春秋文化的代表的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音乐不仅是他情感的宣泄,还意味着一种信念和坚守。作为歌者的孔子,常常借音乐表达他内心的情怀。音乐使孔子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思想。 孔子对音乐的兴趣与他对周礼的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孔子对周礼的倾心追慕和深入钻研,使他对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 礼崩乐坏之所谓乐坏,一方面表现为周代典章制度中用以昭示“以仪辨等”的用乐秩序的混乱;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贵族群体审美倾向的转移,即厌古乐而喜新乐。二者的实质,都是乐与礼的分离,即雅乐精神的失落。孔子适逢这段文化裂变期的时空中心,对行将失落的周代雅乐进行修复、改造和传播,是他必须面对的、不容回避的文化使命。 “正乐”是孔子为纠正礼乐秩序倾颓采取的重要措施。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孔子的正乐还包括对乐器使用制度的维护。乐音和乐器在孔子那里,不仅是供人欣赏、上下和合的表演艺术,也是载礼之器、行礼之仪,因此孔子正乐的实质在于为乱世“正礼”。一提到“正礼”,总会有人把它与简单机械的“复古”联系起来,仿佛孔子总在想以一己之力,紧紧握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使其倒退到西周时代。其实不然。孔子对抱残守缺、泥古不化也是持批评态度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一方面礼崩乐坏,另一方面复兴礼制的呼声四起,特别是理性主义、辩证思想的集中出现,为春秋士人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和超越提供了历史依据。 对待音乐,孔子不仅强调要关注外在音乐形式,还应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发掘。在孔子看来,揖让周旋、羽龠钟鼓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非内在的文化精神。礼乐的精神实质不是强加于人的外在规定,而是主体在践习礼乐的过程中,所得到的人格提升和审美愉悦。“礼”是知行合一的个人践履,“乐”是行有所得的内在愉悦。由此而来,“乐”不再仅仅是礼之用,而是发展成为礼的内在精神。因而,孔子“复礼”必重“正乐”,两者同样不可或缺。 孔子是第一个指出音乐美学功能的人。他说,如果没有音乐,礼的仪式就会显得质朴无文。孔子所说的文,是包含了审美的,没有文,也就没有审美,没有音乐参与的礼是素的,是不文的,也就是不美的。美是音乐非常重要的文化功能,所以无论是评价《武》乐的尽美,还是《韶》乐的尽善尽美,美始终是孔子关注音乐的重要视角。乐之于礼的功能,是礼在形态世界中美的呈现。经过孔子整理发展的周代“礼乐”,“礼不再是苦涩的行为标准,它富丽堂皇而文采斐然,它是人的文饰,也是导引人生走向理想境界的桥梁”。 (摘编自赵玉敏《孔子与音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使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 B. 孔子的正乐提倡雅乐精神,主张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 C. 孔子认为,礼乐的外在规定不重要,内在文化精神才重要,复礼必重正乐。 D. 正礼与机械复古不是同一概念,孔子正礼但也对泥古不化的做法持反对意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使用对比手法解说孔子是资深雅乐爱好者,并举例证明孔子是一位歌者。 B. 文中从两个维度分析乐坏表现,接着总括乐坏的本质并论证孔子的文化使命。 C. 在论证礼与乐的关系时,文章先分析乐的文化功能,然后分析乐的审美功能。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了孔子是一位资深的高雅音乐爱好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在陈绝粮而弦歌不绝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 B. 雅乐精神的失落表现在礼乐的分离上,孔子认为礼和乐只注重哪个方面都不对。 C. 孔子始终关注音乐蕴含的审美特质,表现了孔子对音乐美学功能的高度重视。 D. 孔子评价《武》《韶》是从音乐美学角度出发,强调二者音乐审美上的完美。 【答案】1. D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爱好高雅音乐和深厚的品德修养……成果”说法错误。原文第二段说的是“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品德学养,使得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能够在他那里得以升华”,可见孔子升华了三代以来的音乐艺术发展成果的原因之一是“歌诗、鼓琴、击磬,丰富的艺术实践”,并不是“爱好高雅音乐”。 B项,“主张让当时的音乐秩序回到《诗》的乐章和音律中”说法错误。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孔子的正乐是对《诗》的乐章和音律的规范整理,使之符合周礼对雅乐的要求”。选项偷换概念。 C项,“礼乐的外在规定不重要,内在文化精神才重要”错误,从第五段看,孔子只是强调了礼乐的内在文化精神,并没有“外在规定不重要”的意思。选项的说法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说法错误。从行文思路来看,文章第一段总写音乐对孔子的重要意义,第二、三段写孔子对周礼的重视和文化使命,第四、五写孔子“正乐”及其意义,最后一段写的是孔子作为音乐爱好者对音乐之“美”的关注。最后一段和第二到第五段是并列关系,都是为了证明孔子与音乐的关系,并没有“总结全文”。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说法错误。第一段开头说孔子是高雅音乐的爱好者,与道家、墨家对音乐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原文中说“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可见举孔子在陈绝粮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孔子把音乐当作生活的常态,不能说明“他与道家和墨家对音乐作用的看法有本质不同”这个结论。 故选A。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70年前,湘西州因闭塞贫穷、民生凋敝而被称为“中国盲肠”;70年后,湘西州由贫穷落后逐步走向脱贫致富,努力实现全面小康。2018年,湘西州GDP是1952年的62倍,工业增加值是1952年的406倍,财政总收入是1952年的1846倍。 作为作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首倡地,湘西州探索出了以十八洞村为样板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好路子,从2013年起至今,湘西州累计减贫55.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 “湘西州已经成为全国精准脱贫的聚焦点,为全国乃至世界扶贫事业提供了湘西方案。”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表示。 随着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的加快推进,湘西实现了公路通车里程13028公里,通高速里程48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水泥(沥青)路、村村道路硬化。铜仁凤凰机场竣工使用,黔张常快速铁路今年将建成通车,湘西机场2020年实现通航,张吉怀高铁2021年实现通车,湘西州即将步入高铁、航空时代。 此外,富饶开放的新湘西促进了本地旅游产业的迅速崛起。2018年,湘西州接待国内外游客5138.7万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人均旅游收入1.47万元,成为全国旅游高增长和十大旅游热点地区。 (选自《湖南湘西州70年发展日新月异》,参见2019年9月26日人民网) 材料二: “精准扶贫”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如何贯彻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就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战成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学术研究者们在深入学习领会指示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各自的观察和思考,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仅从过去一年多来的研究选题看,基本上涵盖了“精准扶贫”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视角切入,涉及到了对自然条件、贫困状况、致贫原因、精准识别、扶贫脱贫机制、贫困主体等具体问题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说明我国学术界对此问题的考虑是较为周全和深刻的。但是,从对已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具体选题成果数量以及成果被展示的平台的质量分布状况进行进一步分析来看,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明显不足:与客观现实之间尚未能真正形成有机统一体,研究选题中跟风现象或者说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大背景之下开展观察、思考和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对诸如“扶志”“扶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等方面的关注远远不够等问题。 (摘编自万志琼《论“精准扶贫脱贫”学术研究选题的“精准”问题》,《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36期) 材料三: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更加明确地强调:“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近10多年来,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学校的财政投入,对民族贫困地区的经费扶持力度加大,但终究由于基础太薄弱,相比之下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为在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业经费资助,进一步完善国家各类教育资助制度;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对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实施救助。到2030年,中国将首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群众的生活将比现在更加殷实宽裕,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将得到充分保障。所有这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和建设成就,必将进一步保障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际进程。 (摘编自宋才发《教育扶贫是巩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效果的重大举措》,《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9期) 4. 下列对材料三的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有助于扩大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B. 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目标是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完善教育资助制度。 C. 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有助于增强扶贫对象的自身发展能力。 D. 对特殊群体实施救助,保障其平等发展权利有利于保障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湘西州GDP变化、交通发展、旅游增长等详实数据来看,当地已经完全脱贫。 B. 湘西州精准扶贫好路子“可复制可推广”,说明其模式具有科学性、示范性。 C. 学术界对精准扶贫研究较为周全和深刻,但仍存在选题不够精准等明显不足。 D. 教育扶贫对巩固民族地区精准脱贫效果意义非同一般,要继续加大力度落实。 6.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角度讨论精准扶贫?为什么角度会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第一问:①精准扶贫脱贫的巨大成就;②精准扶贫脱贫的学术研究;③教育对精准扶贫脱贫的特殊意义。 第二问:因定位和出发点不同。材料一出处是人民网,目是展示“湘西州70年发展日新月异”,树立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材料二出处是地方性大学的学报,更多关注学术问题;材料三出处是师范院校学报,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对扶贫的作用。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 B项,“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目标……资助制度”概括不全面。原文中说的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着力为在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业经费资助,进一步完善国家各类教育资助制度;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对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实施救助”,可见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目标一方面是资助贫困学生学业经费,进一步完善国家各类教育资助制度;另一方面是对农村妇女提供职业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对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实施救助。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内容,通过把握题干的要求,到原文中去筛选和整合。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 A项,“当地已经完全脱贫”说法错误。材料一中内容从湘西州GDP变化、交通发展、旅游增长等详实数据来看,“贫困发生率由31.93%下降到4.39%”,可见贫困率有大幅度下降,但不是完全脱贫。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分析比较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文本信息时,首先要仔细审读题干,抓住题干中限定角度、范围、时间、空间等方面的词句,明确概括角度。其次是要根据概括角度,回归文本,锁定信息区间。最后是在确定信息区间的前提下,仔细筛选相关信息,并根据题干及文本层次分点整合组织答案。理解分析、比较材料信息时,首先要看题干,找对应。这类材料的题干中都有明确提示比较哪些材料或比较材料哪些方面的提示语,据此可以快速找到文本对应区域。其次,读材料,理层次。首先要区分材料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有的还要区分背景和结语;标出材料的关键句(总领句、总结句),据此划分材料的层次结构,弄清材料的重要信息。再次,找角度,细比较。常见的比较角度是比较事件的陈述,看内容侧重点的异同;比较作者评述性强的句子,看作者观点倾向的异同;比较数据的异同,分析作者列举数据的异同。最后,得结论,定答案。根据比较情况总结,然后分条列举结论。一般来说,一个结论之用一句话概括,以做到简明。 本题中,要回答第一个问题,首先通读三则材料,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展示“湘西州70年发展日新月异”变化所取得的精准扶贫脱贫巨大成就,树立起一个精准扶贫的典型,可见,这是从已取得的成就方面来讨论精准扶贫。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学术研究者对扶贫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已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存在的明显不足,可见,这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讨论精准扶贫。材料三主要谈论的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目标——着力为在校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业经费资助,进一步完善国家各类教育资助制度;着力解决贫困家庭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问题,对农村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孤儿、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实施救助。可见,这是从教育对精准扶贫的意义角度来讨论精准扶贫。第二个问题,同样都是讨论精准扶贫,但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因为三则材料的出发点和定位都不同。从三则材料的出处来看,材料一出处是人民网,目的是展示“湘西州70年发展日新月异”,树立精准扶贫的一个典型;材料二出处是地方性大学的学报,自然会更多地关注学术问题;材料三出处是师范院校学报,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对扶贫的作用。三则材料不同的角度,符合发行单位的特色和职能,视角不同,关注点也就不同。 【点睛】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亮飞 张晓林 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夷门十子”之一的萧亮飞,是民国期间的大诗人。晚年,曾一度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这是一把民国年间很常见的剃头刀,木制的刀柄,一头镶了一块小小的象牙,作为点缀。不使用的时候,刀子可以合到木柄里去。再普通不过了。 每天清早起来,萧亮飞都要在磨刀石上磨这把剃头刀子,每次磨一袋烟工夫,然后用大拇指试试刀刃,合起来,放进口袋里。他的这把剃头刀子,却不是用来剃头的,他有别的用途。 萧亮飞有一个癖好,他不喜欢大块吃肉,却喜欢吃骨头上面残留的肉筋,而这些肉筋不大容易吃到嘴里,也很难弄下来,他就用这把剃头刀子将这些肉筋一点一点地剔下来,拌上蒜汁,然后吃掉。 年轻时的萧亮飞喜欢游历,结交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饮酒,品茶,赋诗。作诗填词之余,萧亮飞还喜欢涂抹几笔,简单画一些荷花、兰草、紫藤等,画的都很飘逸,倒和他的诗词风格相近。他最拿手的是画菊花。他画的菊花,形和神都有一种孤傲之气。 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然而,萧亮飞的画名被他的诗名掩盖,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菊高手。 在萧亮飞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阵子,萧亮飞喜欢收进一些当地名人的字画,闲时赏玩。做字画生意的马三隔十天半月都会拿一些字画来兜售。这一天,马三夹着一沓字画又来了。他把画放在桌子上,说:“挑挑看,都是名家的!”萧亮飞一幅一幅地看下来,竟没有一件入眼的,不禁失望地摇摇头。 马三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地说:“没关系,有好画再送过来!”忽然,萧亮飞眼前一亮,原来马三用来包画的那张纸也是一幅画,只是已经破残,看不清画家的名字了。那幅画看上去颇为不俗。 萧亮飞急喊:“慢着,把那张包纸拿来看看。” 残画拿在手里,只细看了一眼,萧亮飞就愣住了。那幅画竟是他不久前画的《寒菊图》。他不禁喃喃自语:“这世人看重的,多是一个虚名啊!” 自此以后,萧亮飞不再收藏字画,也把世事看淡了许多。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似乎一夜之间,萧亮飞的画在夷门风行起来,求他作品的人在门前排起了长队。开始,价位定得很低,只是象征性地收一些。“哗啦”,黄包车夫、打烧饼的、卖牛羊肉烫的等等,也都找上门来了。时值盛夏,酷热难耐,来人大都拿着折扇让他画扇。开封人自宋朝就崇尚风雅,讲排场,手里拿把画扇总比拿把蒲扇子排场多了! 萧亮飞不胜其苦,只得挂出告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后面又加一小注,曰:文人本不应言利,无奈,无奈! 不久,无赖牛大扁担找上门来。他将一枚银币“啪”地拍在萧亮飞书案上,说:“萧大诗人,给画幅菊花!——我只要一朵!” 萧亮飞一愣,接着就明白了对方的来意。他忽然大笑。接着站起身,让牛大扁担坐到自己的椅子上来,然后给牛大扁担泡了一杯茶。牛大扁担端着茶杯,有些不知所措。 萧亮飞说:“好,我给你画,一朵菊花半元银币不好收,就不收你的钱了。不仅不收钱,另外再送你一朵梅花,一竿墨竹。” 画好,牛大扁担一句话没说,拿起画就走了。走到大街上,却又兴奋起来。见了熟人,把画拿出来让人家看。说:“这画一文钱没掏,萧亮飞乖乖给我画的!” 有个懂画的人细细地看了两眼,笑起来:“你这个人,被人骂了还高兴得像捡了个元宝似的!”牛大扁担低头看画,画面上,除了一朵菊花、一朵梅花,就是那竿墨竹了,再无别的东西,哪里骂了自己?他不禁露出一脸的茫然。 那人指着画说:“最上边的那朵梅花是往下覆开的,墨竹画在了菊花的下边,一是嘲笑你的下作,二是说你这样下去终究是会倒霉的!” 牛大扁担脸上一红一红的,他默默地将画收了起来,低着头往巷子的深处走去。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亮飞本是大诗人,喜欢吟诗作词,风格飘逸;同时也擅长画菊,造诣居民国夷门画坛之首,但曾有一段时间其作品并不为人所重。 B. 小说较为详细描写了萧亮飞用剃头刀剔肉筋吃的情节,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这是对萧亮飞这一世外高人的性格的有效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C. 萧亮飞挂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先款后画,概不赊账”的告示,又加一小注,这既体现了他的无奈,又体现他怕被人误解的心理。 D. 趾高气扬——“不知所措”——“兴奋”、炫耀——“一脸的茫然” ——羞愧难当,小说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把牛大扁担的心理变化写得极为细腻。 8. 小说开篇说“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萧亮飞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小说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 【答案】7. B 8. 第一问:晚年时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并用它来剔肉吃。擅长画菊,但所画的一幅作品沦为包纸。似乎一夜之间,他的画作忽然风行起来。用所画作品嘲讽无赖。 第二问: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评述了主人公生活独特的一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浏览选项,带着选项当中的信息去阅读文本;其次要简要分清“内容理解类”选项和“鉴赏评价类”选项,将选项当中提到的信息和原文作比对;再次,本着“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选出题干中要求的选项。 B项,“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说法错误。这个情节突出萧亮飞与众不同的个性,体现的是萧亮飞悠闲淡泊的心境。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概括小说情节内容时,首先要读清题干的要求,根据题干指示的关键信息,圈定答题范围;其次要将散落在文本中的较零散的内容分类,整理成答案要点。注意不要遗漏内容,也不要将同一内容的要点换个说法重复作答。分析小说情节作用时,首先要理解其中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主题是核心,“三要素”以表现主题为根本目的,而三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小说就其中任何一个角度命题时,往往要把四个方面都考虑进去。这是一个“循环解题思路”。其次,考查情节的作用,可从情节本身、人物、环境、主题等角度来分析。再次,还要规范答题模式,这类题型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作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答题模式要采用“观点+具体阐释”式。 本题中,第一问,首先要研读题干中的“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一句,“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含有“出乎人们意料”的意思,可见不是人们熟知的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喜欢收藏字画等事,而只能从“出乎意料”这个方向去概括。所以,可以概括出的“出人意料”的内容有晚年时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并用它来剔肉吃;擅长画菊,但所画的一幅作品沦为包纸;他的画作忽然风行起来;用画作嘲讽无赖。第二问,从情节上说,小说这样开篇,正是萧亮飞主要事迹的写照,是他用剃刀剔肉筋、擅长画菊、嘲讽无赖等情节的高度概括。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句话评述了萧亮飞生活的独特,体现出主人公的特立独行,卓尔不凡。从表达效果上来看,这样开篇能够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可以让读者对“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的事件感到好奇,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邦奇,字常甫,鄞人。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登弘治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下教曰:“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在任三四年,诸生竞劝。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知邦奇。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就迁吏部侍郎。丁外艰归。 帝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服阕,即召为吏部右侍郎,掌部事。推毂善类,人不可干以私。铨部升除,多受教政府,邦奇独否,大学士李时衔之。郭勋家人犯法,舁重贿请宽,邦奇不从。帝欲即授邦奇尚书 ,为两人沮止。寻改掌翰林院事,充日讲官,加太子宾客,改掌詹事府。九载考绩,晋礼部尚书。以母老欲便养,乃改南京吏部。复改兵部,参赞机务。帝犹念邦奇,时与严嵩语及之。嵩曰:“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帝信其言,遂不召。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邦奇之学以程、朱为宗。与王守仁友善。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性笃孝,以养亲故,屡起辄退。其母后邦奇卒,寿至百岁。邦奇事寡嫂如事母。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粹然一出于正。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节) 9.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B.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C.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D. 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祭酒,祭祀时所用之酒。古代祭祀时,供奉三牲和祭酒,以示对神灵的尊敬,文中借代指主祭者。 B. 尚书,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尚书》也是中国儒家典籍之一,又名《书》。 C. 谥,谥号,是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D. 王守仁,亦称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他反对程朱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而是提倡“致良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邦奇以身作则,教学严谨。出任湖广提学副使期间,严格要求生员,学如孔、颜,行如曾、闵,学生们都受到鼓励,勤奋学习。 B. 张邦奇为官清廉、公正。面对郭勋丰厚的财物不动心,公正执法,也引来郭勋的忌恨,所以郭勋对他在升迁尚书一事上进行阻挠。 C. 张邦奇生性孝顺,多次因孝亲辞官。严嵩曾转达邦奇的话说,因为母亲年事已老,为了孝养母亲,不愿意来北方。皇上因此不再召见他。 D. 张邦奇推崇程朱理学,亲力亲为。对待家族成员,无论是母亲还是寡嫂,都尊奉伦理道德,用心奉养。身体力行,著述丰厚。 1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及两句课内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服阕,即召为吏部右侍郎,掌部事。推毂善类,人不可干以私。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答案】9. D 10. A 11. C 12. (1)(张邦奇)守丧期满,就被征召为吏部右侍郎,掌管吏部事务。推荐贤才,别人不可以为了私利去求取(官位)。 (2)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策略,才招致祸患。 (3)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中, “提学四川”是担任四川提学的意思,句意完整,应独立成句,所以“川”和“以”之间应断开,由此排除A、C项;“以”是用的意思,“乞归”是固定词语,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句意完整,所以“乞”和“归”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记忆、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A项,“文中借代指主祭者”说法错误。“祭酒”为汉魏以后的官职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清末始废。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 C项,“严嵩曾转达邦奇的话说”说法错误。原文中说“嵩曰:‘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帝信其言,遂不召”,可见严嵩实际并未转达张邦奇的话,而是严嵩刻意欺瞒皇帝之语。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固定短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补,最后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做好翻译题,一要结合语境即语句的上下文理解其意思,二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做到字字落实。 本题翻译时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服阕”:守孝期满;“掌”:掌管;“推毂”:推荐;“善类”:贤才;“干”:求取;“至”:等到;“以”:用;“计”:策略;“始”:才;“速”:招致;“字”:养育;“而”:通“尔”,你们的;“遂”:喂大;“豚”:猪。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参考译文: 张邦奇,字常甫,鄞县人。十五岁时创作《易解》和《释国语》。考中弘治末年的进士,改任庶吉士,担任检讨史官。出京担任湖广提学副使。对底下的人教诲道:“学习方面不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不像曾参、闵损,即使文章写得像杨雄、左思,我也要斥责他。”任职三四年,诸位学生竞相勤勉。当时世宗刚刚被推举为太子,献皇派遣他去考试。于是特别设置了两张书桌,自己坐在北面,让太子坐在南面。文章完成后,送太子入学。世宗因此知晓张邦奇。嘉靖初年,担任四川提学,以孝顺父母的理由请求回家。久而久之,桂萼掌管选拔官吏,任免天下提学官,起用张邦奇到福建任职。不久,选调外官进入坊局,张邦奇被改任右庶子,担任南京祭酒。以身作则,学堂规矩齐整恭敬。升迁为吏部侍郎。遭遇父亲去世,回家守丧。 皇帝曾经侍奉太后拜谒天寿山诸位先帝陵寝,交谈间说到选择宰相的事。太后说:“先帝曾说提学张邦奇器量学识非凡,日后可以任命为宰相,这个人现在在哪里呢?皇帝幡然醒悟,说:“还没有任用呢。”张邦奇守丧期满,就被征召为吏部右侍郎,掌管吏部事务。推荐贤才,别人不可以为了私利去求取。铨部升职和任命官员,大多听命于宰府,唯独张邦奇没有,大学士李时对他怀恨在心。郭勋的家人触犯法律,郭勋带着丰厚的财物请求宽恕,张邦奇没有同意。皇帝想要立即任命张邦奇为尚书,被这两人阻止。不久改任掌管翰林院事,任职日讲官,加封太子宾客,改任掌管詹事府。九年考核官员的政绩,被晋升为礼部尚书。因为母亲年老想要便于奉养,于是改任南京吏部。又改任兵部,参赞机务。皇帝尚且怀念张邦奇,时常跟严嵩谈及张邦奇。严嵩说:“张邦奇生性非常孝顺,母亲年老,不愿意来北方。”皇帝相信严嵩的话,于是没有召见张邦奇。二十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定。 张邦奇的学问以程朱理学为宗。尊敬王守仁,友好相处,但是言谈间多有不合。亲身修行力求实践,步步谨慎。白天所做的事,晚上必定写在本子上。生性非常孝顺,因为孝养父母的缘故,多次起用后就辞官。张邦奇的母亲在他死之后才去世,寿命达到百岁。张邦奇对待寡嫂像对待母亲一样。所创作的《学庸传》、《五经说》和文集,这些著作的纯粹都是出自于正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郡斋 明·李攀龙 金虎署中谁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 折腰差自强人意,白眼那堪无宦情。 世路悠悠几知己,风尘落落一狂生。 春来病起少吏事,拟草玄经还未成。 注:金虎署,指刑部。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写诗人曾在刑部声名显赫,次句写如今出守邢州,两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失意和不平。 B. “折腰”句写出了当时官场奴颜婢膝的丑态,“白眼”句则道尽了官场的人情淡薄。 C. 本诗的第三联诗人在慨叹知音难觅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 D. 作为咏怀诗,本诗用语率真质朴,自然流畅,包含了骄狂、愤慨和感伤等丰富的情感。 14.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3. C 14. ①远离官场:“病起少吏事”表明诗人因病或假借生病,不再关心官场之事;②皈依道家(或归隐之心):“拟草玄经”表明了其皈依道家的心迹;③未能完全解脱的无奈:“还未成”透露出诗人仕宦之心已无,但还没有完全解脱的无奈。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C项,“也写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间的孤独与渺小”说法错误。“风尘落落一狂生”中的“落落”是零落之意,形容孤独,不遇合;“狂生”是诗人自况,认为自己是世上一名孤独寂寥的狂傲之人。这句诗主要写出了诗人在茫茫人世中的孤独之情,并没有“渺小”的含义。 故选C。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古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是要整体感知全诗,要大致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所写对象、诗人情感这几个大方向;其次是要将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内容简单地整理一下,看看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可以作几个层次的分类;再次是联系诗歌的题目和给出的注释、诗人的生平经历等具体地分析题目指定的诗句内容。分析时,既要符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又要能深入地体验到诗人此时的思想情感。答题时,一是要答出诗句的内容理解,二是要答出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本题考核分析诗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实际是分析诗歌的情感,答题时要先简单的复述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诗句表达得到情感。“春来病起少吏事”,诗人说自己因春来生病,所以要减少“吏事”;这体现了诗人远离官场之心。 “玄经”是指汉代扬雄编撰的道家书籍《太玄经》,也称《扬子太玄经》,简称《太玄》《玄经》,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拟草玄经”是说诗人想在道家的经书中忘记官场的烦恼,想皈依道家,以道解忧;这体现了诗人皈依道家的心迹。“还未成”指的是诗人想写经书而未能完成,内心想要摆脱官场的纷扰却不能完全做到;这体现了诗人仕宦之心已无,但却未能完全解脱的无奈之情。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 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名句名篇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年的琵琶女无论技艺还是容貌,都出类拔萃。 (3)李煜的《虞美人》中,把无限愁思写得生动形象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君子并非与一般人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来使自己得到提升。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一句,是感叹时无英雄;“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佛狸祠社日的热闹场面。 【答案】 (1). (1)无边落木萧萧下; (2). 不尽长江滚滚来; (3). (2)曲罢曾教善才服, (4). 妆成每被秋娘妒 (5).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 (4)君子生非异也, (7). 善假于物也 (8). (5)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9).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有:“萧”“尽”“教”“妆”“妒”“似”“生”“假”“觅”“鸦”“社”等。 三、语文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商海淘沙,“老字号”几经沉浮,却总能在困境中 ,凭的是世代传承的精湛技艺和服务理念,靠的是传统文化厚重的底蕴和与时俱进的转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得益于政策帮扶的外力引导,不少“老字号”苦练内功,适应市场化的激烈竞争,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断 ,借助历史浸润和现代滋养 ,凭借诚信和品质蹚出一条发展新路,收获众多年轻的粉丝。 “老字号”的良好发展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各方珍惜。然而,当品牌巨大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老字号”却陷入“名分”争夺。许多同宗同源的“老字号”,因“一枝多叶”的树状发展,形成了分店独立的经营格局。有学徒独立的,如“王麻子”字号______,难辨真假;有子女分家的,如“王老吉”后人在广州和香港两地发展;还有分店独立,公私合营家族老店的……这些,都给后来的发展竞争造成了一定影响。 近年来,从南京、上海“吴良材”案,到“中国商标第一案”——“王老吉”红绿品牌之争,再到“稻香村”对簿公堂,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市场有纠纷很正常,但人们更加期待法律亮剑,终审能够定分止争;更加盼望商道彰显,双方可以合作共赢,让“老字号”能够发扬光大,而不是迷失在利益争夺的内耗中。( )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枯木逢春 革故鼎新 脱胎换骨 遍地开花 B. 时来运转 革故鼎新 浴火重生 层出不穷 C 枯木逢春 推陈出新 浴火重生 遍地开花 D. 时来运转 推陈出新 脱胎换骨 层出不穷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国内不断升温的“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爆发。 B. 国内不断升温“老字号”商标归属争夺战,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的爆发。 C.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无不是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的爆发。 D. 国内“老字号”商标归属的争夺战不断升温,历史的矛盾在现实利益纠缠中没有不爆发的。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愿“老字号”伴我们走得更远,不被时光尘封。 B. 愿伴我们走得更远的是不被时光尘封的“老字号”。 C. 愿“老字号”不被时光尘封,更远地伴我们行走。 D. 愿“老字号”不尘封于时光,伴我们走得更远。 【答案】16. C 17. B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此类题型,第一要逐字解释成语,把握大意;第二要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要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要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第(1)空,枯木逢春:枯干的树遇到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获生机。时来运转: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这里的语境是“却总能在困境中”,应选用“枯木逢春”。第(2)空,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这里的语境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不是重大变革,更倾向于“向新的方向发展”,应选用“推陈出新”。第(3)空,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成圣胎,换凡骨成仙骨,现用来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浴火重生:经历烈火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获得重生,并在重生中达到升华。句中是“蹚出一条发展新路”,并不是彻底改变立场,应选用“浴火重生”。第(4)空,遍地开花:比喻好的事物到处涌现或普遍发展。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这里的语境是“因‘一枝多叶’的树状发展”,是“老字号”到处涌现,应选用“遍地开花”。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时可运用紧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语、谓语、宾语),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搭配有无毛病,修饰语内部是否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成分残缺。应在“纠缠中”的后面加上“的”。 C项,语序不当,成分残缺。应将“不断升温的”放在“国内”的前面;在“纠缠中”的后面加上“的”。 D项,逻辑错误。前后句子缺乏必然的联系。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是文段的最后一句,根据备选选项的内容可知,这是一个总结句。文段第一段讲“老字号”走出一条新路的不容易。第二段讲“老字号”陷入商标归属争夺战。第三段讲对“老字号”发展前景的期盼。因此,这句总结句要明确表达一种期待。整个文段的陈述中心是“老字号”,由此排除B项。“更远地伴我们行走”语序不当,由此排除C项。联系上文语境,可知此处需先保证“老字号”不尘封于时光,才能“伴我们走得更远”,由此排除A项。 故选D。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19. 下面是某广播电台实习记者撰写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广播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广播稿的要求,请指出并作修改。 10月28日上午10时许,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在万州长江二桥桥面与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坠入江中,致罹难者达十五人之多。11月2日,从公交车坠江事故新闻通气会上获悉,事故发生的原因系乘客刘某(女,48岁,万州区人)与驾驶员冉某之间的互殴造成车辆失控。官方通报称两人行为涉嫌犯罪。 【答案】①“10时许”改为“10点左右”;②“致罹难者达十五人之多”应改为“导致十五人死亡”;③“获悉”改为“获得消息”;④“系”改为“是”;⑤把括号删去,相关句子改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万州区48岁女乘客刘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要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并且注意表达意思是否完整、明确。广播稿面向大众,表达应讲求口语化,而“10时许”“致罹难者达十五人之多”“获悉”“系”文言色彩较重,不符合报道的语体特点,改为“10点左右” “导致十五人死亡” “获得消息” “是”;广播稿的内容都要读出,而括号内文字属于解释说明,是不用读出的,所以把括号删去,改为“事故发生的原因是万州区48岁女乘客刘某”。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下面是某地农村垃圾分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20字。 【答案】示例:农户垃圾按是否会腐烂分类,/把会腐烂的由村中转驿站运送生态处理中心,/经过专业处理制成有机肥。把不会腐烂的由中转站按是否可卖分为两类,/不可卖的送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或送焚烧厂焚烧发电;/可卖的运送回收企进行再生利用。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图文转换能力,此题属于解说框架图的题目,注意照顾到图片中的所有的内容,然后理清各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此题重点注意“回腐烂”“不会腐烂”“不可卖”“可卖”的分支。 四、作文 21.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今晚看央视新闻,许许多多的“90后”挺身而出,穿上“志愿红”,奔赴疫情严重地区,成为战“疫”中一道闪亮的风景。他们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作为“00”后的我想了好多。 材料二:今天早上我看到了一段视频: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不幸染病,救人未救己,与世长辞。他的爱人护士长蔡利萍痛哭着追赶载着刘院长的殡葬车,听着她悲切的哭声,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材料三:今天,网络直播课开课了。看到学校的老师,超兴奋,超激动,久违了,老师们! 材料四:今天,接到通知,要返校了,开心。我们体验了史上最长的寒假,经历了最漫长的等待与期盼。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以上材料摘自某位同学在疫情期间所写的日记,读完之后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新冠疫情肆虐之际,全国4万余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每一个义无反顾的身影,都是最美的身影,每一个医务人员都是伟大的“逆行者”,都是这场战“疫”中的英雄!他们既是白衣天使,又是战斗英雄,向英雄致敬,向最美“逆行者”致敬! 新冠肺炎发生以来,我们每天都为这样的画面泪目,那是被口罩勒到破皮的脸颊,被汗水浸到泛白的双手,手术室外席地而眠的身影……无数白衣天使用他们逆行的身影阻挡疫情肆虐,撑起患者的希望。我们不知道你是谁,却知道你为了谁,来自人民的白衣战士,在为人民负重前行。医护人员并非钢铁之躯,也没有三头六臂。如果不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是父母眼中照顾不好自己的孩子,是妻子眼中不懂浪漫的丈夫,是孩子眼中永远爽约的妈妈……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中的一员。然而,当他们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英勇奋战在抗疫最前线那一刻,就成了人民心中的“超级英雄”。 “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医护人员冒着生命的风险,冲锋在前,钟南山院士年届高龄仍奔赴武汉;有人身患重症仍战斗在最前沿;有人骑车4天3夜赶回战“疫”一线,有人染上病毒离开了人间……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白衣战士深知前方“疫”线的艰险,依然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选择离开家乡、暂别亲人,把小家放在心底,为大爱冲锋在前。有位医生,在其所在医院的发热门诊连上14天班,随后按要求隔离观察14天,就在刚刚结束医学观察的第二天,她又主动随医疗队出发前往武汉。有时,我们佩服与感念的不只是白衣战士的不屈意志,更有再次抉择时的坚定姿态。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广大医务人员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甘于付出,为国纾难,为民解忧,在病魔与人民之间垒起“隔离带”,筑牢“防火墙”,撑起“保护伞”,靠坚守传递希望,以生命守护生命,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疫长城”。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为致敬抗“疫”斗争以来,这些勇敢的逆行者,多家媒体发起“致敬最美‘逆行者’”网络活动,也是它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这个活动举办的很好,让我们行动起来,为战“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点赞!让我们行动起来,把最美“逆行者”作为我们追求的明星,成为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愿我们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人生目标的自我昭示;每一次对英雄的赞美,都成为一次砥砺奋进的郑重宣誓。向最美“逆行者”致敬,有了他们,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群英荟萃,雄风浩荡!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是一篇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它仅仅只是提供了一段材料,即规定了表达的中心内容,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广。一般来说,首先要研读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初步理解材料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其次,要找出材料的中心句,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 1.审题: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文字材料、写作指令和写作要求。 (1)文字材料: 本题是由四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需要学生寻找到材料间的逻辑联系,学生应对材料逐一进行分析,找出材料间的联系与区别,求同存异,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再针对写作的具体要求进行写作。四则材料均摘自某位同学在疫情期间所写的日记,是该同学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思所悟,紧扣当下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考生阅读材料后应该有所感悟。第一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记录的是该同学在疫情期间所看到的央视新闻:许许多多的“90后”穿上“志愿红”逆行奔赴疫情严重地区,参加志愿者活动,成为战“疫”中一道闪亮的风景。第二句话的“他们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既是“我”的感悟,也提示了考生此则材料的重点,是对疫情期间“90后志愿红”的表现及其所诠释的“志愿精神”的思考;后半句“作为‘00’ 后的我想了好多”既表明了“我”的身份,也引导同样身为“00后”的考生深入去思考、感悟。第二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记录的是抗疫英雄刘智明不幸染病,与世长辞。第二句话记录的是刘院长的爱人,同样身为医护人员的蔡利萍面对丈夫离世的悲痛,而“我”倍受感动,“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显然,这是“我”对于刘院长“救人未救己”的的心灵触动,也是“我”对妻子泪别亡夫的深切同情。这里至少折射出几方面的思考:一是刘院长在疫情期间治病救人却未能救己的思考。个人的生命在疫情面前显得那么脆弱和渺小,但是面对疫情带来的死亡威胁,作为诸如医务工作者之类的“逆行者”们,却以单薄的身躯支起抗疫的大旗,以一己之力援百家之危,这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个人生命在社会大义面前的“无我”的彰显,这是一种“伟大源于平凡”的“大我”之境。二是对刘院长的妻子蔡利萍泪别亡夫的感念和反思。疫情期间,肆虐的病魔夺走了4000多条宝贵的生命,造成了成百上千个家庭的残缺。材料中蔡利萍泪洒殡葬车只是这些破碎家庭的一个缩影,考生可感同身受,将笔触延至对蔡利萍护士长乃至受疫情影响的千千万万的家庭的同情,也可以据此追溯引发这场悲剧的原因,进而引发对自然的敬畏。三是对以上二者关联的思考。刘院长“救人未救己”彰显的是“大爱”之伤,蔡护士长泪洒殡葬车体现的是“小我”之痛,如何辩证看待这种“大爱”与“小爱”、“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也是考生能否根据材料将文章写向深刻的关键。第三则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话“今天,网络直播课开课了。”展现的是受疫情影响,学生迎来了新的学习方式。第二句话写的是“我”的感受:“超兴奋,超激动,久违了,老师们!”意在引导考生去感悟特殊时期特别的授课模式的新鲜感和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返校上课的遗憾,及因此而弥足珍贵的师生情谊。第四则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重点是“我”对返校通知的感受,是“开心”的。第二句话是“我”最为学生对返校这一事件的心声。“史上最长的寒假”、“最漫长的等待与期盼”,这是作为学生对疫情期间的学习思考:因为疫情,假期变得漫长,因为漫长,反而滋生了前所未有的对返校的渴望和期盼,这是作为学生最真实的声音。第三句话则可以看做是“我”对整个疫情期间的的总结、回顾和思考:“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来自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场疫情,看似漫长,实则短暂,所有在疫情期间产生的苦与乐、喜与悲,都将成为历史,成为过去,但因疫情而产生的各种悲欢苦乐,不管是志愿者们的忙碌身影,还是逆行者们的悲欢离合,亦或是同学们的线上听课,都是值得回忆和反思的,他们将成为我们“亲切的怀念”,这种怀念,或甜蜜温馨,或深切悲痛,但都是历史的一个印记,启发着我们去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可以说,这句话放在第四则材料中,起到了总体关联前三则材料的作用。综合来看,第一、第二则材料写的是“他人”,侧重引导考生关注在疫情期间那些“逆行”于疫区的英雄和受到疫情影响的家庭和个人,第三、第四则材料写的是“自我”,侧重引导考生去感受在疫情期间学习生活的新变化,一方面引导考生去感念师恩、领悟生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生的自己,最好的抗疫就是好好学习,上好网课,不辜负那些为了能够快速复课而在疫区“逆行”的英雄。 (2)写作指令和写作要求 ①写作指令:指令点明材料来源“某位同学在疫情期间所写的日记”,暗含了写作语境“疫情期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语境随意发挥。指令要求考生根据由材料触发的“联想和思考”,“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这就要求考生行文不能脱离材料,但也不是对材料进行扩写,而是由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例如由材料一、材料二引发对抗疫英雄表现的思考,致敬抗疫英雄,感恩英雄的付出,并向英雄学习,身为“00”后如何向抗疫英雄学习等。②写作要求: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说明不管考生是从综合角度出发立意,还是从单则材料的角度出发立意,均应视为“符合题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参考立意:致敬战疫中的“志愿红”,你们最美;向疫区最美“逆行者”致敬;疫情之中的“大我”与“小我”;“志愿红”默默奉献,微光成炬,感恩有你;抗疫路上,感谢有你;抗疫不分年龄,我是00后,抗疫战场上绝不落后;疫期学习迎来新方式,我自律我成长;同心抗疫,“课”不容缓 3.行文结构:文章先引用材料,明确地提出观点“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再列举了抗疫过程中的感人画面,表达了自己的感动和崇敬。接下来剖析了“逆行者”值得被冠以“英雄”称号的原因:把小家放在心底,为大爱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甘于付出。最后总结全文,饱含感情地歌颂了“逆行者”的担当和勇敢,肯定了社会对“逆行者”的“致敬”。文末重申观点,照应前文,回扣题目。 4.写作素材: (1)前不久,华科协和医院医生的一封“请赴一线”的申请书刷屏,短短百字,看了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最后的“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语,更是令人肃然起敬。随后,“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句激荡人心的“誓言”,出现在更多医护人员的请战书中。 (2)面对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钟南山再次临危受命,挂帅出征。连日来,他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尽管给出建议:“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84岁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3)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身患渐冻症,每天拖着一双不方便的腿脚,带领医护人员“保卫武汉”,已连续30多天奔走在抗疫一线。这个没有被自身疾病和疫情吓倒的男人,在得知同样在医院工作的妻子感染新冠病毒时,才害怕落泪,因为担心失去她。 (4)山东青岛84岁高龄的杨立梓老人主动申请,在社区摸排情况、发放宣传材料;家在陕西城固的军人何玉朴,因为肩负防疫任务主动取消了原定大年初六举行的婚礼;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的王新、仲月霞夫妇,顾不上照顾家中老人,同时递交请战书前往武汉……面对疫情,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负责任敢担当。 (5)所谓英雄,不过是平凡的勇敢。疫情当前,医务工作者“逆行”走向一线。解放军医生刘丽因为长时间佩戴护目镜和口罩,脸庞留下深深勒痕;90后护士单霞为避免毛发沾染病毒,毅然剪掉了自己的长发;初为人父的90后高铁随车机械师陆德茂在大年初一接到单位的备乘电话后,放下熟睡的儿子紧急归队;80后铁路变电值班员熊婷24小时在疫区守护京九线,已经连续9天没有回家......他们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逆向而行”,在“大疫”中书写大义,用真情与大爱、勇敢与奉献,集结成万里神州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 (6)驰援武汉的西安国际中心医院医疗队228名医护人员一起做出决定:集体理发。一缕缕青丝被剪下,摆放整齐,写上女医护人员的名字。满头秀发变平头甚至光头,所有女队员都没有哭,反而觉得这是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一位护士说,“等我长发飘飘时,再来看看武汉。” (7)因为疫情,这个假期承载了特殊而厚重的教育使命。在寒假和延期开学阶段,广大教师、机构应以身心健康为核心倡导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等,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锻炼、自主劳动、自主探究,实现更有价值的自主成长。“停课不停学”需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部署,何时开始网上学习、甄选怎样的网络课程内容、如何进行优质资源整合、推送,对相关技术平台与系统进行遴选,都需要教育部门科学设计、严谨推进。每临大事有静气,教育尤是如此。我们期待,在这个特殊的假期,更多学校、在线教育机构、家长能保持一份静气与定力,让教育能始终沿着情怀、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这不仅是学生之需,也是未来之需,国家和民族之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