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4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新课标地理(全国卷)艺考生文化课冲刺课件:课时34主观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共40张PPT)
综合题的答题技巧 互动探究 (2017·高考原创)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六甲海峡全长1000多千米,水深25—113米,由东南向西北海峡逐渐加深,可通行20万吨级的轮船。中国与马来西亚准备合作建造的马六甲最大港口皇京港,位于吉隆坡和新加坡之间的马六甲市,距离吉隆坡不到150千米,由三个人造岛和一个自然岛屿组成。开发项目将于2025年完成,其中深水港项目建设最快,将于2019年竣工,届时,将成为该地区最大港口。 课时 34 主观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 (1)简述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特点。 (2)分析皇京港修建综合深水码头的原因。 (3)分析中国积极投资建设皇京港项目的原因。 【 解析 】 第(1)题,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第(2)题,皇京港修建综合深水码头的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自然条件包括港口的水域、陆域条件和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腹地、市场和政策等。第(3)题,中国积极投资建设皇京港项目主要是从对东南亚的影响、能源安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进行分析。 【 答案 】 (1)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欧洲、非洲、中东及南亚地区通往东亚的一条主要海运通道;是亚欧非与大洋洲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是中国海上贸易的生命线。 (2)皇京港位于马六甲海峡,港阔水深,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深水港的建设;位于国际主要航运通道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利于过往船只的中转、停泊、补给,增加经济收入;依托马六甲市,靠近吉隆坡,经济腹地广阔;有政府的大力支持。 (3)扩大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提升了国际地位;减弱对新加坡港口的依赖程度;降低运输成本,保证了能源安全;有利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疑难剖析 (一)综合题的命题规律 根据近几年综合题的命题特点可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问题; 2.成因问题; 3.分布规律; 4.评价问题; 5.判断问题; 6.区位问题等。 (二)综合题答题步骤 在解答问答题时,无论题目大小,一定要按照四个步骤进行。即:仔细审题、回忆地图、准备提纲、精确回答,这就是“简答题四步解答法”。 1.仔细审题 所谓审题,实际上是应用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审题是解题的前提,见题后,先要仔细看懂题目,穷尽题目给的信息,正确理解题意,然后再思考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回答,也即是理清答题的思路。不同类型的试题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与规范要求,只有审题仔细,才能做到回答切题、 正确、规范,不致造成错漏。 2.回忆地图 在仔细审题的基础上,按照正确思路,逐步在脑海中回忆、再现与题意相应的地图,再将正确分析出的内容落实在地图上。在回答问题时能迅速再现相应的地图,从而确定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3.准备提纲 在完成审题与忆图之后,对于问题应当如何解答已经有了头绪,这时就可以写出简略的提纲,以克服想到什么就答什么的缺乏逻辑的现象。 4.精确回答 答题时以提纲为依据,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开头要开门见山,最后要有结论。答卷书写要规范,字迹要清楚。文综的每道大题的分值大,解答的题中包含若干个踩分点,按得分点给分,这就要求考生规范答题。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答题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给分的依据,字迹工整清楚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 (三)常见综合题型及答题的基本思路 1.特征描述问题 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解决特征描述问题的关键。 (1)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与湖泊、植被与土壤、自然资源特征。 (2)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分布,地势及走向(海 拔、相对高度、起伏状况)。 (3)气候特征: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光照、气温、 降水及水热组合状况。 (4)河流特征: ( 5 )湖泊特征:形成,面积,深度,湖水水量及变化, 湖水性质(咸淡)。 ( 6 )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和商贸特征等。 ( 7 )农业生产特征:地域类型,农业产品,地域分 布,生产水平。 ( 8 )工业生产特征:地域类型,工业部门,地域分 布,技术水平。 ( 9 )交通特征:发展状况,主要运输方式、分布。 ( 10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和风俗习惯等。 ( 11 )人口特征:人口数量与在生产类型、人口分 布、人口素质、人口移动、人种、民族、语言、宗教等。 2.成因分析问题 地理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总与其存在的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形成一个整体 ——— 整体性。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 (1)气候特征成因分析 一般情况下,影响气温的因素是纬度(太阳辐射强 弱),影响降水的因素是大气环流;一些特殊气候区,还要在下垫面找原因,如海陆分布、地形、坡向和洋流等。 纬度: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下垫面:(同纬度地区) 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和沃克环流):气流 下沉少雨或干旱,气流上升多雨;风从高纬吹向低纬少 雨,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多雨;向岸风多雨,离岸风少雨。 (2)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总结:凡是成因分析类题,首先必须弄清其影响因 素,然后按先“自然”后“人为”两方面作答。特别注意 的是 ——— 影响因素不等于成因分析。 3.分布规律问题 地理事物的分布总是以“点”“线”“面”等趋势分布的,而且通常叠加在某一个地理事物之上,如河流、山 脉、平原、高原、交通线等等,对分布规律的描述语言必须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1)“点”状分布一般有“众星拱月状”,“沿某个方 向区域较稀疏或较密集”;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镇体系分布规律是西北较稀疏,东南较密集。上海“宝山钢铁厂”分布在上海市区的东北方向,北临长江。 (2)“线”状分布应说明其沿哪个方向的走势及其 疏密特点。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点是沿山麓、 盆地边缘分布,在铁路沿线及大河出山口处较密集。 又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 大致东西走向、近似于与纬线平行,西段大致东北 — 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3)“面”状分布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即 东南西北的界限;或该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 方位及大致的面积。如黄土高原分布范围是东起太行 山、西至祁连山以东、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4)“点、线、面”综合考虑解答。 4.评价问题 所谓评价问题就是指出某一地理事物(包括自然与人文)的存在对周边地理环境或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回答此类问题注意两点:其一,要根据题目要求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阐述问题;其二,要从自然、社会经济两方面综合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科学地看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所谓两分法,也是二分法,就是指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内部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统一的一面。 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发生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中。因此我们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一分为二的观点去思考、分析,才能正确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许多大型工程、地理事象、生态环境问题都有其利弊两方面,正确地评价,才能客观地掌握其内在规律和外在的联系。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有关分析某地理事象的正反两面、有利方面和不利方面等等。 Ⅰ 区位因素的利弊分析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对区位因素分析考查较多,正确回答本类试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才能得出完整、合理的答案。 A.我国地形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①有利影响:地形多种多样,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平原具有发展种植业的优势,高原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山区在发展林业、副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方面具有优势。 ②不利影响:山区多,平原少,也给大规模商品化生产、生产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闭塞,经济文化常常相对落后,并造成耕地资源不足。 B.气候对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有利影响:① 雨热同期,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②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不利影响:①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②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 ③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④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 ⑤干旱气候区面积大,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C . 主要地形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1)华北平原: 有利:地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 不利:水源不足,土地盐碱化。 (2)长江中下游平原: 有利: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气候适宜,雨热同期。 不利:土壤较贫瘠,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洪涝灾 害。 (3)东北平原: 有利:土地最肥沃,耕地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水源充足。 不利:热量较低,草原破坏,湿地沼泽破坏。 (4)四川盆地: 有利: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雨热同期。 不利:多阴雨,光照较少,水土流失,植被遭破坏。 (5)黄土高原: 有利:热量光照充足。 不利:地形崎岖,降水少,水旱灾害频繁,经济落 后,水土流失。 (6)江南丘陵: 有利:水热条件较好,市场需求量大。 不利:地形不平坦,土壤较贫瘠,多台风等自然灾害,水土流失,酸雨。 Ⅱ 某些大型工程建设的利弊 A.大型水利工程 (1)水库建设的利弊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利:防洪、灌溉、发电、水产、航运、旅游,改造小气 候,气候变化减小,湿度增大。 不利:淹没农田,移民;诱发滑坡、地震。 如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利和不利: 利:①减小洪水对中下游生态和环境的破坏;②有利于血吸虫的防治;③减轻洞庭湖等的萎缩;④增加水量,改善水质;⑤调节气候;⑥减轻污染及酸雨危害不利影响。 不利(库区):①淹没耕地文物;②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环境污染;③诱发地震、滑坡;④库区和库尾的泥沙沉积加重,影响自然景观;⑤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⑥蚊虫滋生;⑦咸潮。 (2)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利:①社会效益:可以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 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经济效益:按照目前的价格水平估算,南水北调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年均可达 600 亿~ 800 亿元。 ③生态效益: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和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控制地面沉降。 不利: 南水北调工程对水源区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以东 线调水区为例: ①长江径流量减少后,海水将会上溯,引起咸潮, 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②径流量减少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调水工程对江淮沿线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④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⑤沿线地区工农业发达,水质污染将更加严重。 B.西气东输工程建成后对区域发展的利与不利利: ①西部地区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东部经济发展。 ②促进西部地区天然气加工业的发展,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推动东部地区天然气化 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 ③ 推动西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 ④促使西部地区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在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缓解植被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改变了东部地区以煤为 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有利于改善 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不利: 西气东输工程输气管道线路长、规模大、施工方式多样,途经地区地貌类型复杂、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易造成破坏。 Ⅲ 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如工业发展、城市化发展、 产业转移等都会给区域带来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A.城市化发展的影响 利:城市化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工业化,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不利: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B.产业转移对移入地和移出地的影响(以山西矿产资源开采为例) 内容 产业移出地 产业移入地 对自 然环 境的 影响 积极影响:减少环境污染,利于空气质量净化等 消极影响:无 积极影响:无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严重,破坏自然景观,污染水、土地和大气。不合理采矿造成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等。 对人 文地 理的 影响 积极影响:缓解人地矛盾 消极影响: 减少土地撂荒等 积极影响: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供给充裕的能源,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供资金保障,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增强社会活力。 消极影响:占用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等;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 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另外,如流域综合开发、农业生产活动、交通建设 等都有其利弊两方面。总之,凡是对某一活动的评价, 都要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归纳,才能真正地加深理解 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尤其,在高三一轮和二轮复习中,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 5.区位问题 区位问题是指某地理事物在某处存在的理由;(评价问题是指某地理事物的存在,它对周边地理事物和环境的影响,二者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工农业、城市、商业、交通区位问题通常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分析。 【 典例 】 (1)东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因素:①平原辽阔,耕地连片,利于大型机械化操作;②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或有肥沃的黑土);③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灌溉水源充足;⑤人少地多,土地增产潜力大;⑥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国内市场广阔;⑦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网稠密;⑧政府扶持;⑨有辽中南重工业基地提供机械化设备等。 (2)秦淮一线以南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①亚热 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充足);②河流众多,灌溉水源充足;③地势低平,土壤肥 沃、深厚(长江中下游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 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⑤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⑥栽培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 典例 】 (1)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距铁矿区近:有大冶铁矿;②能源充足:有葛洲坝和三峡的水电,距华北能源基地也不远;③水源充沛:有长江和汉江;④地势平坦;⑤工业基础好;⑥水陆交通发达:有长江及汉江水运,京广线纵贯南北,高速公路四通八达;⑦地理区位优越: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区域协作条件好,市场非常广阔;⑧科技文化较发达,劳动者素质较高。 (2)天津发展海洋化工的优势条件 ①原料充足: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盐场 ——— 长芦盐场;②能源丰富:附近有开滦煤矿、华北油田等,而且有统一电网;③地势平坦开阔;④沿海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⑤人口、城市密集,接近消费市场;⑥ 依托京津,背靠“三北”,区域协作条件好;⑦国家政策支持。 区位因素相同:河流交汇处 ——— 宜宾、重庆、武汉 等;河口处 ——— 广州、上海、福州、杭州等 交通区位:铁路枢纽 ——— 株洲、石家庄、郑州、蚌 埠、宝鸡等 政治因素:华盛顿、渥太华、巴西利亚、堪培拉、伊 斯兰堡 旅游兴市:井冈山、张家界等 【 典例 】 重庆市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和嘉陵江汇合处,水源充足、水运便利;②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充足,地势低 平,土壤肥沃;③农业发达,物产富饶;④ 工业基础雄厚;⑤科技教育较发达,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较高; ⑥国家政策优惠,有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等。 ◎铁路线建设的意义 (1)京九铁路:①合理布局交通网(缓解南北铁路的运输压力,激活全国铁路网);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③维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2)青藏铁路建设的意义(政治、经济、社会): ①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青藏铁路的建成 有利于内地与西藏之间物资和信息的交流;②促进资 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带动青 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③青藏铁路不仅成为西藏扩大对尼泊尔和印度边境贸易的强大助推器,还将使西藏 逐步成为我国与南亚经济交流的前沿,促进南亚经贸 大通道的形成;④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疆;⑤有利于促进该区域农牧业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1)上海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优越:位于长 江入海口,大陆沿海航线的居中位置,河港、海港兼备; 有长江和黄浦江为港口提供充足的淡水和轮船停泊的 空间;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筑港条件好;②经济腹地广阔且发达,交通非常便利;③有上海市为依托,具有 人、财、物的优势。 (2)天津滨海新区的区位因素是?该新区开发、开放的意义是? 区位因素:①地理区位优越:位于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依托京津,背靠“三北”广阔腹地,面向东亚,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 ②交通便利:为我国北方重要海港,并通过北京与 全国铁路网相连,是联系中国南北方、沟通东西的重要枢纽之一; ③土地资源丰富:有大面积不宜耕种的盐碱地,建设用地空间大; ④农矿资源丰富:附近有棉花、海盐、煤、铁、石油 等; ⑤科技实力强:拥有一大批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企业研发中心,人才济济。 开发、开放的意义:①落实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②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功能,带动环渤海经济区发展;③加强京津冀之间的产业分工、合理布局;④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一体化, 增强整体竞争能力;⑤提高环渤海区域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天津港口建设的不利条件:①海河径流量不足,不能满足港口和城市的供水需求;②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严重,缺少深水航道。 武汉成为商业中心的区位条件: ①是中部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轻重工业发达,有稳定而充足的商品来源; ②所在区域人口众多、城市密集,消费市场广阔; ③水陆交通极为便利: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线贯穿南北,长江航线沟通东西。 (四)综合题失分原因分析 1.审题不清,答非所问或漏答 对题目图文资料和题目要求没看清楚就匆忙作答,出现问题在所难免。或答案与材料无关,或与问题无关,或出现漏答等现象。 问题 错误答法 正确答法 错因分析 华北地区春旱的自 然原因? 农业春播 需水量大 ①降 水:雨带尚未到达,降水少; ②蒸 发:春 季气 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问自然原 因,不 需要回答人为原因 新疆的农 业区位优 势是什么? 降水稀少 光热 充 足,昼 夜 温差 大,有 利 于 糖分的积累 问优势,不能答劣势 中国等降 水量线分 布特点? 中国降水 东南多西 北少 等降水量线呈东北 — 西 南 走 向, 且由东南向西北 渐减 问“等降水 量线”的分布而非“降 水量”的分布 2.概念混淆,张冠李戴 问题 常见的错误答法 正确答法 某地的地形类型? 背斜、向 斜、地 堑、 地垒 (地质构造类型)或答 “某某沙漠”(植被类型) 盆地、高原、山地、 平原和丘陵是常见 某地的地质构造类 型? 山 地、丘 陵、盆 地 (基本地形类型) 背斜、向斜、断层 某地的土壤类型? 耕地、草地 (土地的利用类型) 红壤、黄土、黑土或者盐碱地 新疆气候干旱的原因? 因为是温带大陆性 气候 (用结果解释结果) 深居内陆,距海远, 高原山地阻挡,海 洋水汽难以到达 3.回答问题不完整,半途而废 问题 学生的 欠缺答法 正确完 整的答法 新加坡多雨的原因? 因为位于赤道附近 地处赤道低压带控制下, 气流对流运动旺盛,多对 流雨 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海拔高, 空气稀薄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 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 日本列岛地震频繁的原因? 位于板块 交界处,或 位于某某 地震带上 位于两大板块(亚欧 板 块 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 地壳活跃 长江三峡水 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水 量 大, 且位于阶 梯交界处 地处季风气候区内,降水 丰富,其上游汇水面积大, 流量大;又处于我国地势 第二、三级阶梯交接处,落差大,水力丰富 长江流域水 稻生长的有 利 气 候 条 件? 位于季风气候区 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 温多雨,雨热同期 珠江三角洲 能源紧张的 原因? 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①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 源需求量大;② 本地常规 能源缺乏 五大湖工业 区位优势? 资源丰富或 者 煤、 铁、水 资 源丰富 ①五大湖西部的铁矿,阿 巴拉契亚山区的煤炭资源丰富;② 五大湖和密西西 比河有便利的水运条件, 大 西 洋 沿 岸 有 优 良 的 海 港;③ 地 势 平 坦,农 业 发 达,是美国重要的乳畜产 品产地,农副产品供应充 足;④ 是欧洲移民最先到 达的地区,发展历史悠久 4.答题无章法,条理不清 简答题尽量分条列述,不能写成小作文,要考虑阅卷者的疲劳,如何让他“一秒钟改完”,如何让他“爽快 给分”显得十分重要。比较如下的两个答案,B卷答题要点明确,条理清晰,赏心悦目,定能得高分。 长江 中下 游地 区多 洪涝 灾害 的原 因? A 卷 由于长江流域降水丰富,因此流量大,长 江中游支流众多,洪峰容易叠加,水土流 失使河床淤积严重,河道十分弯曲,排水不畅,由于围湖造田使洞庭湖、鄱阳湖萎缩,蓄洪功能下降。 B 卷 ①气 候:流 域 降 水 丰 富,因 此 流 量 大; ②水系:支流众多,洪峰容易叠加;③河 床:水土流失 使 河 床 淤 积 严 重,河 床 抬 高,行洪能力下降;④河道:弯曲,排水不 畅;⑤湖泊:由于围湖造田使洞庭湖、鄱 阳湖萎缩,蓄洪功能下降。 5.语言不专业,易造成表达啰嗦、词不达意,扣不 住得分点,失分亦在情理之中。 用大白话、口头化的语言回答问题,如将商品谷物 农业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写成“生产面积大,机器用得多”就直接影响答案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地理试卷中常常涉及“渔场的形成”这样的问题,如果不用专业的书面语言答题是很难说清楚的。 专业的答题语言(或称书面语言)通常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总会吸引住阅卷者的眼球,是提高分值的有效途径。 (五)考场答题要领 答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当你进入考场拿到试题后,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先不要急于解答,要将整个试卷先大致看一遍, 先用一两分钟大体看一下试卷有哪几个大题目、若干 小题目,共有几张试卷,通观全卷,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全卷的试题类型,大体有哪些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恰当、合理把握答题的时间。 2.要仔细、认真地看清楚试卷前对考生的要求,对答题的说明,使你的答卷符合规定,减少或避免失误。 3.开始答题时,要十分认真仔细地领会每一道大、 小题目的要求,比较有把握才开始下笔。审题要做到: 一、不看错题;二、不遗漏题;三、要看全题;四、要审准题。 4.答题前要明确考题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给 的条件有哪些,在心中打好腹稿,安排好答题要点的先后顺序。 5.要根据各种类型题型,有针对性地回答。如读图填充题要求简明、扼要;简答题和综合题则要求内容充实、要点精确。 6.答题要先易后难。刚一进入考场,在开始答卷时的前几分钟,心情多数是比较紧张的。这样,思维、 记忆都难以达到最佳状态。如再遇上难题,心情就更易慌乱。因此,做题时先要从容易的入手,当你做过几 道有把握的试题后,心情就会自然地稳定下来,这时再 做较难的试题,思维也活跃多了,增加了自信心,以后的考试也将顺利得多了。 7.书写要整洁、清晰。 答题的书写不能粗枝大叶,要按照试卷的要求,注意答题的格式,不用铅笔答题。书写要清楚,特别是地名不能写错别字,整洁的卷面使阅卷教师能看清答题的内容,而不易遗漏。 8.答完试卷后要认真检查。 检查的目的就是要看答案与题目是否一致,有无答非所问,有没有看错题,选择题答案的英文字母是否填涂得准确无误,简答题该答的是否都已完成,有无漏题现象,特别是最后部分的试题是否都已完成。总之, 要把答卷过程中的一切失误都消灭在交卷之前。 (六)高考地理答题四大对策 根据大家平时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高考的要求,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答好试题。 1.读懂题意:高考试题是通过一定的文字表述或 图表、数据等资料等形式出现的,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 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 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以及试题作答要求,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3 . 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4 . 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的情况,因此,考生在复习迎考中,应该把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七)临场能力要求 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的自我控制能力; 迅速审题、提取信息的联系迁移能力; 思路准确、调动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 用语规范、条理清晰的文字表达能力。 【 典型分析 】 ( 2016· 新课标卷 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 20 世纪 70 年 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 1976 年、 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 答案 】 (1) 20 世纪 70 年代( 1976 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 1987 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2000 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 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 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恢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 解析 】 第(1)题,该题主要考查事物的描述方法,先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 1976 年熊猫的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 ——1987 年范围明显减小,且被分割断裂成片状分布 ——2000 年左右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该题的关键在于读图析图能力以及总结和概括能力。第(2)题,该题承接上题解释大熊猫栖息地变化原因,结合材料叙述可知,该地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导致形成 的: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按着这一 地区经济活动 的变化即可解释其原因。该题关键结合 材料寻找关键 信息,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动物栖息地的 变化相结合 进行分析。第(3)题,该题主要考查工程建设 与生态 的可持续发展,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 ,工程建设 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寻找途径。言之有理 ,符合 可持可持续发展观点是关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