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万州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万州二中高2020级高二上期中期考试历史试题 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肖昌斌 审题人:彭 莉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B.记载的真实性 C.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修撰的政治性 ‎ ‎2、《论语》提到天命的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  )‎ A.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                        B.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 C.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                        D.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3、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人禽之辨”的先河,质疑墨家弟子“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一说,认为这抹杀了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孟子突出人与动物的差异,意在强调(  )‎ A. 人与动物存在本质区别                     B.人伦情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 C. 人的价值在于其道德性                     D.人与自然的本性存在某些相通性 ‎4、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 A.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 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5‎ ‎、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6、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  )‎ A.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7、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B.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8、西汉官方孝德教育呈现出神秘化的倾向,“孝”从政治伦理范畴中提升出来,发展为宇宙间无所不在的最高准则。为引导人们崇尚孝德,统治者(  )‎ A.提出天人感应    B.提倡忠君爱国     C.改革教育制度    D.推崇君权神授 ‎9、董仲舒认为:“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这种观点客观上(  )‎ A.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B.确立君臣之礼的原则 C.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D.保证了皇帝独尊地位 ‎10、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11、北宋儒学大师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把“阳变阴合”这个根本矛盾作为引起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万物变化发展中使用了阴阳、动静、刚柔、始终、生死、善恶等一系列用语。据此,对《太极图说》评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唯物主义哲学                                B.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C.汲取了佛道的思想                                D.完成儒学重建任务 ‎12、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13、“自孟子言性善,而荀卿言性恶,杨雄言善恶混,韩文公言三品,及至横渠(张载),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然后诸子之说始定。”这主要说明()‎ A、关于人性儒家经历了长期争论 B、儒家始终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究 C、诸子百家的人性论渐倾于统一 D、儒家人性论于伦理上升到哲理 ‎14、南宋孝宗年间,左相陈俊卿向孝宗皇帝上奏,直言其“臣不敢改词以迎合意指,不敢依违以规免罪戾,不敢侥幸以上误国事,惟陛下察之。”此举(  )‎ A.体现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B.履行了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C.意在规劝孝宗皇帝遵守法律                D.反映了君臣之间的权力之争 ‎15、朱熹认为“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黄宗羲认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他们意在(  )‎ A.提倡节俭思想    B.强调民本思想     C.主张依法治国    D.批判君主专制 ‎16、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17、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表明顾炎武( ) ‎ A.主张废除传统儒家思想 B.意识到阳明心学遇到危机 C.批判程朱理学的佛学化 D.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18、颜元(1635—1704年)针对宋明镜花水月的理学思想,提出要破除“浮文”,重视孔门“六艺”之学的思想。据此可知,他(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复古先秦儒学 C. 反对佛学思想                                    D.具有离经叛道性格 ‎19、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20、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神话中,众神和凡人有共同的母亲——地神该亚。神与人同形同性,个性鲜明,神他们会愤怒、怜悯和恐惧。这说明当时(  )‎ A.宗教信仰意识逐渐淡薄                        B.古典文化孕育人文思想        ‎ C.理性精神主导文学创作                        D.民主政治影响思想观念 ‎21、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说明他(  )‎ A.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                         B.研究重点是社会秩序 C.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                          D.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  ‎ ‎22、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能力的片面性和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柏拉图的这一国家学说(  )‎ A.实际上指出了贤人治理国家的合理性 B.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 C.奠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文主义萌发的渊源 ‎23、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认为:“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他这样说的依据是(  )‎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 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基础        ‎ C.中西方文化同时形成 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24、“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还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此时,对正当享有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一情形最早出现的时代应是(  )‎ A.文艺复兴时期    B.宗教改革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25、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马丁·路德和德国贵族提出,要摆脱罗马教廷的掠夺,建立不受教廷统辖的、独立的国家教会,并用本民族语言举行祈祷活动。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确定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这一原则(  )‎ A.使宗教信仰和民族国家发展联系起来 B.加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C.强化了德意志诸侯对臣民的人身控制 D.阻碍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进程 ‎26、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  )‎ A.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                B.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                    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 ‎27、18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伯克说:“我相信,如果他还活着,在他短暂的神志清明时刻,一旦看到他的思想引起那么疯狂的实践后果(指法国大革命中的“雅各宾派专政”),他一定会吓昏过去。”伯克口中的“他”(  )‎ A.发展了人民主权学说                            B.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 C.首倡了社会契约思想                           D.提出了君主立宪主张 ‎28、他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曾深刻剖析了君主专断的种种弊端,认识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但又认为“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他是(  )‎ A.莎士比亚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29、康德生活于启蒙运动的晚期,有人认为只有他把此前这段时期的社会思想概括得最准确、最入木三分,而又最简约。下列言论属于康德的是(  )‎ A.“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B.“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 C.“当司法权和行政权为同一个人或同一机构独揽时,就没有自由的存在”‎ D.“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唯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 ‎30、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都主张(  )‎ A.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制                    B.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 C. 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平等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31、在他们的心中,自然法则是最高的准则,任何人间的王权、神权、金钱都应该从属于最高准则。由此开始的解放释放了巨大能量,冲击着18至19世纪的欧洲。他们(  )‎ A.建构了全新的科学体系                        B.崇尚理性并且病入膏肓 C.批判并抨击了所有观点                        D.希望重新建立法治社会 ‎32、考古界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甘肃放马滩纸、悬泉纸、早滩坡纸,陕西灞桥纸等。但《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 C.蔡伦发明造纸术最为可信                    D.汉朝各地推广了造纸术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33、34题各26分,共52分) ‎ ‎33、材料一 韩非认为,只是靠君主和臣下的能干来治国,国家的稳定和富强只是暂时的,能干的君臣一死,昔日的富强就会衰落;只有定下稳定的法制,才能使国家的前途不至于“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他还认为,治理国家就要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明确主张治国“不务德而务法”,反复强调“治强生于法”“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据施觉怀《韩非评传》等 ‎ 材料二 把治权寄托于少数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法律的统治才是最好的统治。法律的实际意义应该是促成全邦人民都能进于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人尽管聪明睿智,然而他有感情,因之即会产生不公道,不平等,而使政治腐化。用法律来统治则可以免却上述流弊,因为在这里,治者和被治者都是自由民,他们之间是平等的,他们都享受法律上的权利;有了法律可以遵循,即使统治者也不敢胡作非为,破坏法纪。 ‎ ‎——据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等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韩非关于“法”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14分)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与亚里士多德关于“法”的认识的不同之处。(12分)‎ ‎34.材料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主张用“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以约束帝王的“人治”。在法治的原则下,可以不废除君主,但“天下不能一人而治”。他认为“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其中最主要的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他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学校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定期听取宰相的政务报告,并有权对皇帝和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他的启蒙思想完全没有外来思想的影响。 ‎ ‎——摘编自历史必修三及《国学人物——黄宗羲》 ‎ 材料二 可以肯定的说,法国启蒙运动的先行者都是直接地受了英国影响的。伏尔泰从青年时的《哲学通信》到晚年的《路易十四时代》,都历历可见培根、洛克和牛顿的影响。孟德斯鸠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欣赏和认可,他的著作《论法的精神》更是洛克《政府论》的深化和具体化。在法国还是王权专政和宗教斗争与迫害正炽的时候,英国已实行“虚君”的议会民主制和“宗教宽容”;英国的知识分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尊重,牛顿的葬礼如同“国葬”,而法国的笛卡尔却孤寂的死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在19世纪已覆盖了欧罗巴和北美,形成了一种称之为“大西洋的文化(或文明或思想)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包含着“同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相对于“大西洋”,“太平洋”则不存在这样的“体系”。 ‎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政治设计并对其进行评价。(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启蒙运动受英国影响的因素,并以中国为例分析“太平洋”不存在这样的“体系”的原因。(14分)‎ 万州二中高2020级高二上期中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1—5 DDCAB 6—10ABCAC 11—15 CCDAB ‎ ‎16—20 CBABB 21—25 DABAA 26—30 BABDB ‎ ‎31—32 DB ‎33、【答案】(1)认识:法治优于人治;法治是国家稳定和富强的重要手段;治理国家应顺应人的自私自利性,赏罚分明。(每点2分,共6分)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百家争鸣,文化氛围宽松。(8分) ‎ ‎(2)韩非子重法轻德,亚里士多德既重法又重德;韩非子重法是为了推行君主专制, ‎ 本质上是“人治”,亚里士多德重法是为了维护城邦民主政治;韩非“利用”人性弱点,亚里士多德“限制”人性弱点。(每点4分,共12分)‎ ‎34、【答案】(1)设计:主张开明君主政体,限制君权;君臣治权平等;强调法治;实行学校议政。(8分) ‎ 评价: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为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早期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4分) ‎ ‎(2)因素:一是思想上的影响(分权学说深化);二是社会风气的影响(尊重科学和崇尚自由的社会氛围);三是英国民主制度建立的影响(对君主立宪制的赞同与宣传)。(6分) ‎ 分析:“太平洋”不存在这样的“体系”指的是地处西太平洋的亚洲在19世纪不存在自由的思想和民主的制度。如:中国此时处于清王朝统治,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八股取士、文字狱的文化专制压抑了人们的思想进取;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尽管19世纪后期中国有识之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但是并没有建立起自由民主的制度。(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