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9-2020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 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 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答案为D项。A项,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对私产的保护,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的共同点是 A. 相信除人之外神的力量 B. 约束人类无尽的欲望 C. 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 D. 为专制中央集权服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西方人信奉上帝,以《圣经》为信奉的标准,约束人的行为以此实现救赎;中国人强调的“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来约束人的行为。因此二者最大的相同点是约束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故选B。AC项不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儒家伦理道德是现世的;D项错误,对待传统文化应该弃其糟粕,吸取精华,推陈出新。‎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主张 ‎3.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B. 孟子“性善论”‎ C. 老子“无为”思想 D. 墨子“兼爱”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为了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也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统治者对国家的治理与上天是相互感应的。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如果自然灾害降临,历代统治者都会认为这是上天对自己统治的不满,因此才会出现“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B、C、D三人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4.董仲舒儒学思想和程朱理学在理论体系建构方面的共同特点是 A. 借鉴外来思想,为我所用 B. 继承先秦思想,亦步亦趋 C. 吸收其他思想,糅合改造 D. 历经多人探索,前后相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新儒学”和程朱理学,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汉代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两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即理学。故AD两项的表述均与题目中“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不符,B项的表述与题目中“董仲舒儒学思想”和“程朱理学”的特点不符,故排除;故选C。‎ 考点: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柔和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家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董仲舒相关知识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吸收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思想。所以选C。‎ ‎6.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 ‎7. 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 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物本源出发 D. 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宋明理学的知识。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源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选C。A项是辩证法思想,属于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思想;D项是明清进步思潮。‎ 考点:宋明理学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宋明理学的影响也需要掌握。‎ ‎8.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 A.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B.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 C.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得出两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性自由,故A项正确;“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是一种批判的看待孔子的观点,故B项错误;顺时而变在材料并未体现,故C项错误;儒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在材料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王阳明和李贽的思想 ‎9.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 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B. 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 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D.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清之际,东南地区出现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封建专制力量强大,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这些思想家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故C项正确。社会阶级的根源仍在于经济发展程度。故A项错误。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一部分原因,但文化并不在变革中占主导位置。故B项错误。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但进步思想家们还是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故D项错误。‎ ‎10.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 追求神韵与意趣 B. 与诗、书相融 C. 与书法同生共发展 D. 体现文学之美 ‎【答案】A ‎【解析】‎ 中国画注重神韵意趣,“以气韵胜”这是这种特点的反映,故A正确;B中诗歌材料没有体现;C中共同发展,不符合事实;D中文学之美不符合绘画特点。‎ ‎11.“在上古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主要是因为 A. 封建皇权的专制统治 B. 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C. 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 D. 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的科技主要是服务于农业,均属于重视经验的科学,由于古代小农经济的高度繁荣,促使中国上古中古时代的科技一直超越西方,C正确;封建皇权的专制统治属于政治上背景,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不是材料中中国科技领先西方的主要因素,B错误;中国古代科技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农业的发达,不是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的结果,D错误。‎ ‎12.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 官府对手工业生产规模有严格限制 C. 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 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答案】D ‎【解析】‎ 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是由于市场需求少而没必要转变,即生产革新缺乏市场需求的推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明清工匠积累了丰富的技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属于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安天立命、修己安人,缺乏研究、开发自然的传统,这样的传统在以总结经验、搜集材料为主的传统科技阶段时,影响尚不明显,一旦进入理论升华阶段,哲学观和自然观的影响就至关重要。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导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 B. 儒家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 中国古代的社会环境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D. 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扼杀了创新动机 ‎【答案】B ‎【解析】‎ 中国古代科技在长时间内是领先世界的,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儒家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不利于科技理论的升华,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C、D两项错误。‎ ‎14.“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直接反映了明朝 A.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 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 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 民主启蒙思想萌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阐释的是思想文化方面内容,没有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进行描述,故A项排除;市民文化开始兴起于宋朝,与题干时间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对传统三纲五常思想的冲击,即对理学的批判,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明清思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理学的批判 ‎15.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宝玉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 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 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 《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信息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选A项。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是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16.恩格斯指出:“火药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是一种工业的,也就是经济的进步。”这番话说明火药传入欧洲 A. 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 推动了欧洲政治的发展 C. 导致欧洲骑士阶层逐步衰落 D. 引起了欧洲的社会动荡 ‎【答案】A ‎【解析】‎ ‎【详解】恩格斯认为火药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进程产生了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选项A正确;恩格斯认为火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非政治,选项B排除;选项C与材料无关,排除;选项D不符合恩格斯的观点,即恩格斯认为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进步。‎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恩格斯的观点,即认为火药在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进步,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作用尤为明显。‎ ‎17.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提出过一个问题:“是谁使他们自己的时代和一个可尊敬的古代调和起来,并使后者在前者的文化当中成为一个主要成分呢?”材料中的“谁”,最有可能指 A. 德意志人 B. 俄罗斯人 C. 意大利人 D. 英国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内容“研究文艺复兴”及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意大利,故本题选C。 因为德意志最早爆发是宗教改革,故A 错误。俄罗斯、英国与文艺复兴无挂,B、D 错误。 本题实际上考查文艺复兴的发生。‎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8.著名学者姚国华先生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中指出,今天西方人强大的奥妙,就是两个东西,一个科学,一个法律,都是从希腊哲学演变而来的。这两个东西看起来好像不一样,但在西方语言中是一个东西,都叫Law。他们相信万物背后有一个普遍的共性在起支配作用。对于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共性”,17、18世纪的西方思想家比较普遍地认为 A. 只有靠科学实验来证明 B. 只能用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C. 只有靠逻辑思维去推理 D. 尊重人的欲望,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答案】B ‎【解析】‎ 根据“17、18世纪的西方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家强调理性,主张用人的理性思维去寻找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存在的普遍的客观规律,故B正确;启蒙思想家除了主张科学外,还主张理性思考,选项 A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启蒙思想家主张理性思考,而非逻辑思维,排除C; D 属于文艺复兴的特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9.历史学家西斯.马丁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其中“超越”主要表现在 A. 摧毁蒙昧和宗教势力 B. 宣扬人文主义精神 C. 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提出设想 D. 追求现世的成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为近代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设想,如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这是启蒙运动超越文艺复兴的地方,选项C正确;选项A 表述绝对,两者都未摧毁宗教势力,排除;选项B是两者共同点,排除;选项D是文艺复兴的内容,不属于启蒙运动内容,选项D排除。‎ ‎20.16世纪席卷欧洲的宗教改革,几乎涉及到了每一个人。对于宗教改革的影响表述错误的是 A. 导致新的教派出现 B. 使宗教摆脱了神的影响 C.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 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A、B、C、D四项分别为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古希腊苏格拉底等人、近代欧洲启蒙思想家、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观点,故由题目中的信息“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即可排除A、C、D三项,选择B项。‎ ‎21.《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1517年—1546年)在不到30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欢笑的世界,己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谩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材料意在说明 A. 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 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信仰自由 D. 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三十年战争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517年—1546年)”和所学史实可知此时正处于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改革运动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斗争发展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的政治斗争,所以选A项。‎ ‎2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新教伦理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还宣扬禁欲主义,主张节俭。这些新教思想 A. 打破了教会的精神垄断 B. 继承了天主教因行称义学说 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D.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获利、勤奋劳动、节俭等均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即这些新教思想是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是材料的主旨,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因行称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C.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教皇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所以是想说明宗教改革是一场反对封建世俗的君主的政治斗争,故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本质 ‎24.孟德斯鸠认为,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在大国是不可能的,在小国也有许多不便,因此人民必须通过他们的代表来做一切他们自己所不能做的事情”。该言论表明孟德斯鸠 A. 主张人民接受现有政治地位 B. 反对给予人民选举权 C. 认为人民无力行使司法权 D. 主张民选代表行使立法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孟德斯鸠看来,既要把立法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又无法保证全体人民直接参与立法,只能由人民选出的代表代为行使,选项D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人民掌握权力,选项A、B排除;选项C偷换概念,材料中指的是立法权,选项C中说的是司法权,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孟德斯鸠观点,即人民掌握权力是必要的,但是直接行使立法权却难以实施,因此主张人民选出代表形式人民的权力。‎ ‎25.在史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拉底相提并论,两位圣贤在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的尊重与崇拜难分伯仲。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东西方都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 A. 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B. 思想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C. 思想主张中含有人文主义思想 D. 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强调道德和知识的作用,思想中蕴含了人文主义思想,C项正确。AD两项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但明显不是二人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故错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未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当时未被采纳,B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主张,熟悉两者的思想,紧扣设问“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东西方都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22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答案】(1)主张: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标准:是否以天下为主。‎ 根源: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主张:根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之义”和“王道之三纲,皆取诸阴阳之道”可知董仲舒主张三纲五常和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认为统一思想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主张大一统。‎ 趋势: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创立新儒学,吸收发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需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法家在秦朝之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标准:根据材料“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可见黄宗羲评价古今君主优劣的标准是是否以天下为主。‎ 根源:根据所学,黄宗羲的思想经济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并谈谈你对中西人文精神的认识。‎ ‎【答案】(1)内容: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让人更全面更完美、让社会更完善;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力量解决一切问题;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 ‎(2)主要内容: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 积极影响:思想:有利于摆脱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解放思想;政治: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有利于反对封建制度,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科学:有利于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经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 ‎(3)差异: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价值,中国人文精神侧重强调社会人格。‎ 认识:中西人文精神各有偏重,各有利弊,在各自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避免绝对化的认识,辩证看待,兼收并蓄,并融入到现代生活实践中。‎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的信息可以得出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入世;依据材料一“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等信息可知突出人的主体地位,依靠人自身力量解决一切问题;依据材料一“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的信息可以得出国家和社会管理中注重人的本性和特征,注重人的道德主导作用。‎ ‎(2)主要内容:依据材料二“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的信息可知强调人性,提倡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的幸福;依据材料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的信息可以得出提倡理性,尊重知识,重视自然科学,平等享有各种权利。积极影响: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思想、政治、科学、经济等方面分析回答。‎ ‎(3)差异:依据材料“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等结合所学知识差异是西方人文精神侧重强调个体发展,中国人人文精神强调社会人格。关于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人文精神各有侧重,各有利弊,在各自社会历史进程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等思考回答。‎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古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元l—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l—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l—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l—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传教士们用汉语或满语讲解主要天文仪器、数学仪器的用法,讲解几何学、静力学、天文学、化学、解剖学,即拉丁文、西洋乐理乐器、西洋绘画等。康熙皇帝认真听讲,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其热爱科学的强烈感情与勤奋学习的热忱,令传教士惊叹不已。‎ 康熙帝集满汉文化于一身,却始终是中国文化的肩荷者。他走进了世界的无涯学海,涉猎新鲜的自然科学却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 康熙帝在平定三藩叛乱后,鼓励云南开采铜矿:“听民开采”。为吸取明末矿徒造反他又下令各地矿场“永兴封闭”。平定台湾后,他下令实行开海政策,遇有海寇转而禁海。他曾为天主教正名,为传教士表功,促使现教堂倍增教徒众多,教徒不乏皇亲国戚、八旗将领。康熙帝下令逮捕不法传教士,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播。‎ ‎——《清史十五讲》清华出版社出版 ‎(1)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并据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并分析康熙帝统治政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1)16世纪以前后(明清之际)由领先于世界到落后的趋势。经济根源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世界,16世纪以来欧洲的工商业经济水平逐步超越中国。‎ ‎(2)动机:巩固统治和个人的兴趣爱好。‎ 影响: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原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的政策;儒家文化重义理轻视技艺(或:重伦理教化轻视经济技术。或:重义轻利的观念)‎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可知,中国的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变化的趋势是从领先到落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经济根源是由于农耕经济地位和作用的变化。由于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世界,因此古代中国科技发明数量长期领先时间。而16世纪以来欧洲的工商业经济水平逐渐超过中国,因此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并落后于世界。‎ ‎(2)根据“涉猎新鲜的自然科学却用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古圣人垂世立教之心”可知康熙帝学习欧洲科学文化的动机在于巩固统治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根据材料二中康熙帝关闭矿场、实行海禁和禁止天主教传播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熙帝的统治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康熙帝实行这些统治政策的原因主要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重农抑商的政策;儒家文化重义理轻视技艺等因素有关。‎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