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 ‎10月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必修三123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 一、单选题 ‎1.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这反映出荀子 A. 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 B. 认为君民关系是相通的,主张强化君主地位 C.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D. 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 ‎【答案】B ‎【解析】“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说明君主的权威性,荀子显然强调要尊君,体现出君民关系的相通性,故B正确;材料是贯通君民思想,故A错误;专制统治是秦朝以后,故C和D项错误。‎ ‎2. 明朝中期,王艮(1483-1541)提出“良知现成”说,并提倡“百姓日用即道”。从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看,其思想师承和后学分别对应 A. 董仲舒、陆九渊 B 陆九渊、朱熹 C. 朱熹、王守仁 D. 王守仁、李贽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明朝中期……“良知现成”说、“百姓日用即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知现成”体现了王阳明的思想,“百姓日用即道”体现了李贽的思想,故其思想的师承和后学分别对应王守仁、李贽,故D正确。董仲舒、陆九渊没有“良知现成”说、“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故A排除。陆九渊、朱熹,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排除。朱熹,也不符合“良知现成”说、“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故C排除。‎ ‎3.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A. 主张改造理学 B. 重书本轻实践 C. 强调学术创新 D. 注重道统权威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和“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的骨血”,可见,都是强调圣人之道的重要性,都注重道统权威,故选D。材料中没有涉及改造理学的信息,故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重书本轻实践”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 “注重道统权威”,没有涉及“学术创新”,故排除C。‎ ‎4.1921年5月4日,胡适于《晨报》“五四纪念号”发表文章,引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称:“学校不仅是为造毕业生而设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由此可见,胡适 A. 认为中国革命道路开始发生改变 B. 强调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C. 肯定了青年学生的民主启蒙精神 D. 希望利用传统文化建构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可以看出认为学生们应该具备天下为公的思想特征,这明显是对学生民主思想的肯定,故C正确;材料中胡适没有说中国革命的道路发生改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反封建特征和反帝要求,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排除D。‎ ‎5.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A. 明清社会向近代化转型 B.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C. 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D. 儒学价值观遭受到挑战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明清著作多是总结性巨著,体现了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故C项符合题意;明清传世著作多但主要是对封建文化的总结性著作体现不出向近代化转型的趋势,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各种传世著作,体现不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走向衰落,故B项不符合题意;大量巨蓍的出现无法体现明清时期儒学价值观遇到挑战,故D项不符合题意。‎ ‎6.在湖北郭店楚墓中发现的战国儒家文献中,“德”被看作是“率民向方”的有效途径,“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先人以德,则民进善焉”。这表明了当时的儒家 A. 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 B. 把克已复礼作为封建统治主要手段 C. 符合了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 D. 促使教育对象朝着平民化方向发展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德”被具体化为以礼乐教化百姓,可见当时的儒家以关注社会秩序为重要内容,故选A;克已复礼是要恢复奴隶社会统治秩序,排除B;普通百姓的实际需求是结束战乱,安居乐业,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 ‎7.战国时期,几乎凡有一技之长、一学之得的人皆可称士。据刘泽华先生统计,当时以士作为称谓的有百余种。战国时期的士 A. 已经成长为独立的阶级力量 B. 已失去制度化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 C. 既无人格独立也无思想自由 D. 成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急先锋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礼崩乐坏,贵族阶层没落。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几乎凡有一技之长、一学之得的人皆可称士”可知战国时期士的阶层已失去制度化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B选项符合题意。士的阶层成长为独立的阶级力量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既无人格独立也无思想自由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士的阶层的没落,成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急先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8.“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段论述出自 A. 伏尔泰《哲学通信》‎ B.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C. 卢梭《社会契约论》‎ D.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这来自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故B项正确;伏尔泰的《哲学通信》没有提出三权分立,故A项错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张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故C项错误;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也没有三权分立的思想内容,故D项错误。故选B。‎ ‎9.朱熹有“朱子”一称,为孔庙十二哲者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不是孔子亲传弟子而配享孔庙之人,其在儒家历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因为 A. 完全承袭孔孟的思想主张 B. 实现了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C. 迎合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D. 开创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朱熹”“在儒家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因为朱熹构建了完整的理学体系,在魏晋儒学遭到打击之后实现了儒学的复兴。故答案为D项。A项,该项表述过于绝对,“完全”一词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理学的确吸收并实现了儒释道的融合,但这只是D项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朱熹在儒家历史上的地位,而非对政治统治的作用或者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排除。‎ ‎10.《易中天中华史》在对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历史观评述中说:①家向往太古,②家向往禹世,③家向往西周,④家肯定今世和将来。这里①、②、③、④分别应该是指 A. 儒、道、法、墨 B. 道、儒、墨、法 C. 道、儒、法、墨 D. 道、墨、儒、法 ‎【答案】D ‎【解析】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①是道家;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学习大禹刻苦俭朴的精神,具有“赴火蹈刃”、“以自苦为极”的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②是墨家;儒家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理想的蓝图是回到西周“小康社会”,③是儒家;法家中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韩非子认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都持历史进化观,④是法家;故D正确。‎ ‎11.为调和“礼”和“刑”这两套社会规范在德政下的冲突,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的基本观念,使“刑”这一消极社会规范成为西周辅助德政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说明西周时期 A. 统治者注重自身修养 B. 外儒内法得到运用 C. 已经萌发了重民思想 D. 仁政思想受到推崇 ‎【答案】C ‎【解析】由“西周”统治者明确提出了“明德慎罚”、“德主刑辅”等观念,结合所学可知,这种的施政观念关注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C项正确;统治者处理“礼”和“刑”,是国家事务,A项错误;儒家和法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B项错误;仁政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D项错误。‎ ‎12.人们以前以为一切问题都必然有也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而在普罗泰哥拉之后,这种认识被颠覆了。这一变化 A. 强调了人的主张和价值 B. 导致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 C. 反映出对个人道德的重视 D. 体现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罗泰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即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全凭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感受,由此打破了以前“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绝对正确的标准答案”的思想,更突出人的作用,故A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与材料所述思想无关,故B不正确;智者学派突出功利主义,忽视道德,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真理的追求的信息,故D不正确。‎ ‎13.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 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B. 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 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 D. 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答案】C ‎【解析】题干说的是卢梭认为主权者的权力是永远不可转让的,而这一主权一直属于人民这一群体,故选C;A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D;题干中说到卢梭认为,主权者的权力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说明他主张直接民主,故B与其原意不符,故排除B。‎ ‎14.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在此,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 知识即美德 B. 认识你自己 C. 反对宗教权威 D. 理性的行为方式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这体现了苏格拉底崇尚人的理性和追求思想的自由,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所以应选D。‎ ‎15.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写道:“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由此可知,伏尔泰认为 A. 近代科学的理性精神促进了思想启蒙 B. 理性主义促进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到来 C. 近代科学比军事征服更能够改变世界 D. 牛顿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无与伦比 ‎【答案】A ‎【解析】材料“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反映了牛顿力学体系对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体现了近代科学的理性精神促进了思想启蒙,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学对理性思想的影响,而不是理性主义促进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到来,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将近代科学与军事征服进行比较,故C排除;材料主旨也不是评价牛顿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故D排除。‎ ‎16.“进步的观念在十八世纪的思想革命中是突出的。……哲学家们勇敢地批评国家、社会和教会,并指出通向新的人间天堂的道路。”这里的“思想革命”是指 A. 文艺复兴 B. 启蒙运动 C. 宗教改革 D. 智者运动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十八世纪的思想革……批评国家、社会和教会,并指出通向新的人间天堂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启蒙运动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勾画理想蓝图,故B正确;文艺复兴没有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故A排除;宗教改革主要反对天主教的权威,故C排除;智者运动主张人文精神,故D排除。‎ ‎17.柏拉图的《理想国》把国民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负责生产的平民阶层。他 A. 认为所有人拥有相同的政治权力 B. 划分的依据是智慧品德和出身 C. 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D. 认为政权应掌握在富人手中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柏拉图三阶段的划分,企图让智慧品德较高的人掌握政治权力,以建立理性王国,故C正确;柏拉图认为第三阶段的人民是低下的,是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故A不正确;柏拉图划分三阶段的依据是智慧品德而不是出身,故B不正确;由其划分依据可以得出,其主张政权应该掌握在智慧品德较高的人手中,故D不正确。‎ ‎18.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 A. 迫求个人独立自由 B. 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 C. 倡导依法治国理念 D. 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能力。材料中介绍了启蒙运动中对核心思想的态度问题,启蒙运动提出观念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启蒙思想家还对这些思想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所以体现出理念的制度化,本题选择D选项。A、C选项停留在理念层面;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点。‎ ‎19.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社会效果是 A. 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C. 加深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材料“每个基督徒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体现了马丁·路德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和控制,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故B项正确;宗教改革没有否定宗教迷信,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旨在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没有加深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20. 近代前期,自然科学得以迅速发展的人文动力是 ‎① 冲破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 ‎② 理性主义的熏陶 ‎ ‎③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要 ‎④ 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 冲破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② 理性主义的熏陶 ④ 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这些都属于人文动力。而 ③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要是经济方面,而不是人文方面。故C项符合题意。‎ ‎21.下表据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有关唐宋的论述整理而成 领域 变化 文学方面 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 美术方面 以五代为分界,以前的壁画大多强调传统风格,以后的水墨画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 音乐方面 唐代以舞乐为主,乐律重形式;宋代以后,随着杂剧的流行,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文学艺术内容渐趋低俗 B.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C. 城市市民数量不断增加 D. 文学艺术出现显著变革 ‎【答案】D ‎【解析】表格信息体现了唐宋时期文学、艺术和音乐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倾向于自由,世俗化,故D正确;该时期文学艺术内容日趋平民化,世俗化,不是低俗,故A不正确;BC是唐宋时期文学艺术风格转变的原因,故排除。‎ ‎22.“天马”是汉代常见的艺术形象。汉武帝对“天马”情有独钟,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歌诗曰:“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天马’远来的时代”体现了 A. 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缩小 B. 中西交流取得了历史性进步 C.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艺术创新 D. 帝王的宗教迷信观念盛行 ‎【答案】B ‎【解析】根据“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得大宛汗血马”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能够获得万里之外的“天马”,体现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中西交流的重大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中天马远道而来,不能说明中外思想文化的地域差别在缩小,A项错误; 天马一词的由来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不是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事物,C项错误;“天马”指远道而来的马,不是宗教迷信的观念,D项错误。‎ ‎23.古代中国将医术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 B. 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 C. 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D. 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仁术”、“十儒九医”可知体现出儒家思想和古代医学的结合,C选项符合题意;实用性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D选项排除 ‎24.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 C. 观测天文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天文观测只能是政府行为 ‎【答案】B ‎【解析】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并非打破对君权的迷信,故B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D选项表述太绝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5.材料阅读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子弟,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摘编自《汉书·武帝纪》‎ 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四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回答下列问题(作答时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并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 ‎【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中国重教化的传统;儒学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 ‎(2)措施:设置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另一方面,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消极影响: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解析】‎ ‎(1)主张:根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概括得出: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可从适应统治的需要、中国重教化的传统和儒学本身具有教化的功能等角度分析总结。‎ ‎(2)措施:根据“置五经博士”得出设置五经博士;根据“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得出起用儒学家参政;根据“其令礼官劝学”得出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 ‎(3)影响:根据“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得出有利于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得出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其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分析得出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自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科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西方,在封建社会后期迅速落后。‎ 论证:以造纸术的改进,胶泥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的运用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农耕经济的发展繁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古代中国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封建社会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 小结:中国封建社会造就了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但后期明显落后 ‎【解析】本题主要围绕着古代中西科技的比较展开,由表中信息可知在古代中国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封建社会晚期,即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可以围绕这种变化趋势拟定论题。结合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表现和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以及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和西方科技发展的原因等方面加以论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的乡绅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这种身份特点。使他们成为了儒家文化最可靠的信徒。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曾经掌柄过有限的权印,极少数人可能升迁官衙,但从整体而言,他们始终处在封建社会的清议派和统治集团的在野派位置。他们出资办地方治安队或国练,大多还自任头领,对乡村社会治安进行控制、操纵、他们通过出租土地,控制租地农民的经济利益,通过领头集资修建水渠、道路,把持乡村经济生产要素,通过捐款救灾,稳定当地民心,减轻官府的压力,维系着与乡民、官府的经济关系。‎ ‎——摘编自沈赛葵《近代中国乡绅阶层及其社会地位》‎ 材料二英国乡绅不是一个阶级,它是若干社会带级的混合体和总称。15世纪后,地方实权落到大多由乡绅出生的治安法官手里,治安法官除维持乡里治安外,还执行司法事务,监督价格标准,规定工资限度,惩罚盗贼和流浪者,管理公共事务和福利等。每20个乡绅家庭中就有一个家庭是新加入者,有一半的乡绅家庭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家族历史。乡绅们认识到接受教育是上升到上层社会的阶梯,所以,发财致富之后,越来越热衷于把子女送到大学去接受教育。大量出身于乡绅家庭的知识分子,逐步分享了贵族的政治权利。由于乡绅所具有的新的经济特点,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 ‎——据徐华娟《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乡绅筒论》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英两国乡绅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社会转型角度分析中英两国乡绅的不同作用及原因。‎ ‎【答案】(1)特点:成分复杂;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较高文化水平;承担地方管理职责;维持乡村秩序稳定。‎ ‎(2)作用:中国乡绅没有促进社会转型,英国乡绅促进了社会转型。‎ 原因:中国:地方自主权较小,乡绅权利有限;深受传统思想束缚;受自然经济影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英国:地方独立性较强,乡绅掌握实权;重视教育,乐于接受新的思想;代表新的生产方式,具有新的经济特点。‎ ‎【解析】‎ ‎(1)根据“近代中国的乡绅阶层……构成”“英国乡绅不是一个阶级,它是若干社会等级的混合体和总称”可知,二者均成分构成复杂;依据“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以及英国乡绅掌有地方实权可知,二者都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中英两国的乡绅都承担乡里的众多事务,说明二者都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此外,还可以从具体职责和影响方面概括二者共同点。‎ ‎(2)从近代化的视角来看,中国乡绅作为传统社会形态的一部分,并未能推动社会转型;而英国乡绅“具有的新的经济特点,一定程度上执行了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成长的政策”,推动了社会转型。原因分析可从二者在地方乡里所扮演的角色、文化属性、经济属性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材料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