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3专题13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民版模块3专题13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 ‎【认读导引】 ‎ 一大主题: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两大阶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及理论成果;现代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五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26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 顺乎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读书人、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 ‎(1)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 抵抗派与洋务派的联系 ‎(1)地主阶级抵抗派率先提出了解和学习西方的口号,但仅是倡导者,没有付诸行动。‎ ‎(2)洋务派则是在此基础上推行洋务运动,成为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实践者。‎ 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2)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3)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5.主要人物及主张 ‎(1)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在维新变法期间,全力策划新政。‎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宣传民权;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的出路。‎ ‎(3)谭嗣同: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翻译出版《天演论》,提倡进化论思想,成为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6.影响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充满着爱国主义激情。‎ ‎(3)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具有进步意义。‎ ‎(4)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具有启蒙意义。‎ ‎[教材拓展]__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贡献 政治上 维新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经济上 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 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历史发展观 康有为汲取了今文经学“变易”的哲学思想,糅合了“三统”“三世”学说,指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指出“据乱、升平、太平”三世有序不乱地向前发展,强调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 ‎——徐绍清《论戊戌思潮的发生与近代思想解放》‎ 三、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初步实现 ‎(1)方案的提出:1894年,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随后,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解释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后简称“三民主义”。‎ ‎(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1)围绕的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 ‎(3)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一 对“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 史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考课题表 类别 命题者 试题 格致(自然科学)类 龚照瑗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 刘坤一 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 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 史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 ‎——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 ‎[解读]‎ ‎(1)史料一中考课题表试题的类别有格致(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 ‎(2)史料二中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第二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思考]‎ ‎(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试答:                                    ‎ ‎                                   ‎ ‎(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试答:                                    ‎ ‎                                   ‎ ‎【提示】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的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的飞跃。‎ ‎ 多种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探究二 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解读]‎ ‎(1)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 ‎(2)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思考]‎ ‎(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 试答:                                    ‎ ‎                                   ‎ ‎(2)根据史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试答:                                    ‎ ‎                                   ‎ ‎【提示】 (1)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 ‎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康梁维新思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 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根据材料,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解析]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概括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晚清中国社会现实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影响等角度来组织答案。‎ ‎[答案] 认识:要实行全面变法必须要学习西方科技。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挽救民族危亡;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国家走向强盛的成功经验。‎ ‎ 辩证看待康梁维新思想 ‎1.进步性 ‎(1)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2)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深圳二模)有学者认为:“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此处的“原始动力”指(  )‎ A.实业救国   B.救亡图存 C.学习西方 D.民主共和 B [1840年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及无产阶级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其原始动力均是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 故选B项。]‎ ‎2.(2019·承德一模)近代某思想家有这样一段论述:“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据此可知,该思想家(  )‎ A.反对“中体西用”,主张照搬西方文化 B.认为“中体西用”在当时不为人们所认可 C.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 D [由“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可知,该思想家认为东西方文化各有独特的体用,故选D项;“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体现了该思想家反对“中体西用”,但是材料中并没有反映出他主张照搬西方文化,A、C两项错误;B项不能由材料得出。]‎ ‎3.(2019·菏泽一模)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 A.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 B.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C [康有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的态度是借用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变法思想,故选C项;《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排除A项;《新学伪经考》是结合西方思想对儒学进行改造,不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排除B项;康有为是拥护孔孟思想的,强调“托古改制”,并没有动摇传统儒学正统地位,排除D项。]‎ ‎4.(2019·蚌埠一模)1904年,康有为在观看牛津大学学生剧社表演后指出,西方戏剧(舞蹈)萌蘖于中国,他列举了二者在肢体语言、风俗习惯上的诸多相似之处。他由此呼吁中国戏剧、舞蹈“舍己从人,尽以泰西为师”。由此可知,康有为主张(  )‎ A.新陈代谢维护传统文化 B.西学中源宣传西方文化 C.中西结合呼唤制度变革 D.托古改制实行全盘西化 B [国内维新变法失败后的康有为仍在试图通过宣扬西学中源等方法促成国内的西学普及和政治变革,故选B项;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言人的康有为不可能维护封建传统文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康有为并没有提及制度变革,排除C项;近代主张全盘西化的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排除D项。]‎ ‎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 ‎(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4.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5.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1.儒学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中国社会有重大的影响。‎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了其特殊的政治目的,尊孔变本加厉。‎ 辩证评价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绝非盲目的批判和扬弃。他们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因此需要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 ‎——资中筠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开始传播 ‎(1)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2)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 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4.影响 ‎(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探究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史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 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史料二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史料三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鲁迅《呐喊》自序 ‎[解读]‎ ‎(1)史料一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刑”指封建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 ‎(2)史料二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这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 ‎(3)史料三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 试答:                                    ‎ ‎                                   ‎ ‎(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试答:                                    ‎ ‎【提示】 (1)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2)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 摒弃“三纲五伦”,打破传统精神枷锁。鲁迅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 ‎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 ‎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 ‎(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 ‎(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 ‎(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2.“新”的表现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 感悟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 胡适和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 间 内 容 ‎1916年4月5日 惜乎五百余年来,半死之古文,半死之诗词,复夺此“活文学”之席,而“半死文学”遂苟延残喘,以至于今日。……文学革命何可更缓耶?何可更缓耶?‎ ‎1916年7月6‎ 改良之法,余力主张以白话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 日 ‎——摘编自《胡适日记全编》‎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突出贡献。199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胡适学生罗尔纲晚年写的回忆录《胡适琐记》,该书关于1930年胡适从上海迁居北平的叙述,与胡适日记有较大出入。从史学研究的角度,你认为谁的记录更可靠?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对其思想观点做出简要评价。‎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文学革命何可更缓耶?”得出胡适推动文学革命运动;根据材料一“主张以白话作文作诗作戏曲小说”得出主张使用白话文,废除文言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还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小问,从史学研究角度看,胡适的记录更可靠。第三小问,从史学研究角度看,胡适的记述是亲身实践并记录,能较准确反映他当时的思想和行动;而罗尔纲不仅是一个旁观者,而且是事后回忆,较前者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得出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倾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得出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大力革新;根据材料二“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得出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与破坏,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 ‎[答案] (1)贡献:推动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可靠:胡适日记。‎ 理由:胡适的日记一般记载的是当天的事情,而且有文字保留下来;而罗尔纲是在事情过了多年后再追忆,难免会出错,因此胡适日记更可靠。‎ ‎(2)观点:认为新旧思想文化完全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抛弃旧文化。‎ 评价: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全面批判,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对待传统文化存在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 新文化运动对当今文化创新的启示 ‎(1)政权巩固和社会进步必须有先进文化的有力支撑。‎ ‎(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将推动文化进一步创新和向纵深发展。‎ ‎(3)文化创新必须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4)必须切实发扬民主,完善法制,崇尚科学,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跟踪训练·即学即用]‎ ‎1.(2019·蚌埠二模)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新生活》《新江西》等。 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 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A [新文化运动后期,知识分子创造新词,主体意识觉醒,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主张,因此无法体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排除B项;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国思潮涌现,排除C项;材料未将新闻出版业与其他行业比较,排除D项。]‎ ‎2.(2019·衡阳二模)晚清时期,“个人主义”一词随西学东渐的浪潮而入中国,时人“多引以为诟”。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的解放”和“个人的发现”却大行其道,广为流传。这说明新文化运动(  )‎ A.导致个人主义思潮泛滥 B.启迪了中国民众的觉悟 C.促使启蒙思想在华兴起 D.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巩固 B [题干中“个人主义”由在传入时期被诟病到大行其道,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选B项;题干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使“个人主义”‎ 受到欢迎,排除A项;启蒙思想在华兴起是在戊戌变法时期,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名为民国实为专制,排除D项。]‎ ‎3.(2019·许昌二模)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表明孙中山(  )‎ A.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 D.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 B [材料五四运动前后,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孙中山对东西文化独立理智的思考,故选B项。]‎ ‎4.1919年7月,当西方列强官方对华仍固守传统的殖民路线之时,莫斯科的工农苏维埃政府代理外交人民委员则在一项宣言中提议“废除沙皇政府与中国签订的所有秘密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无偿放弃一切的在华特权和利益”。这一宣言(  )‎ A.使中国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D.加深了苏俄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D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俄主张放弃在华特权和利益,而不是强调中国对欧美社会制度的认识,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形式有很多,宣言不可能消除知识分子的分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苏俄的做法对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很大的吸引力,故选D项。]‎ ‎2015—2019年全国卷考情统计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全国卷Ⅰ ‎2015·康有为的儒学认识 ‎2019·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 ‎2018·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全国卷Ⅱ ‎2015·维新思想 ‎—‎ ‎—‎ 全国卷Ⅲ ‎2018·严复进化论思想的作用 ‎2016·维新思想 ‎2019·陈独秀的思想主张 ‎2018·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从考查趋向看,维新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高频考点,试题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结论,突出历史的学科特色,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2.从社会热点看,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这些内容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息息相关,体现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3.从预测角度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内容将会在高考中继续出现,强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推动作用。‎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还原历史情景 教材主干知识常考常新 ‎ (2019·全国卷Ⅰ)1915—1919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明立意:从1919—1922年“科学”“革命”等词出现频次的角度考查家国情怀、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抓关键:材料信息“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反映出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 理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选A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只是被部分知识界否定,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练点: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的思想主张 ‎1.(2019·全国卷Ⅲ)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 B [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故选B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项排除。]‎ 练点: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对维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2018·全国卷Ⅲ)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是一位维新思想家,他翻译《天演论》主要是为了促进国人变法图存,而非进行反清革命,故选D项,排除B项;严复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并非对生物进化论的进一步研究和 纠正其错误,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C项。]‎ 挖掘历史题源 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 ‎ (2018·全国卷Ⅰ)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明立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背景的角度考查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 抓关键:“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 理思路: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项;D项中“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故选C项。‎ 练点:维新派的诗歌改良运动 ‎3.(2016·全国卷Ⅲ)中日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C [“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C项。]‎ ‎[新题快递·自我评估]‎ ‎1.(2019·新乡二模)康有为曾说,在此沉族破家、肝脑原野的危难关头,‎ ‎“与其分灭于外,惨为亡国之戮囚,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这反映出康有为(  )‎ A.未能摆脱君上民下的传统思想束缚 B.认为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治制度 C.积极策划限制君权以挽救民族危亡 D.倡导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 A [材料“孰若付权于民,犹得守府而安荣”,体现了君上民下的传统思想,故选A项;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限制君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以分权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专制,排除D项。]‎ ‎2.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梁启超极力抵制民主革命 B.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C.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 D.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 B [在20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梁启超抵制民主革命的意图或行为,A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不等于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C项错误;文化的近代化有很多种表现,仅梁启超的言论不能说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D项错误。]‎ ‎3.(2019·江门一模)陈独秀认为,以往历次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由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可以说其实质是一场关于“人”的运动,即要改变“人”,要换“心”。这说明该运动(  )‎ A.继承了明末早期启蒙思想 B.忽视了政党斗争的价值 C.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革新 D.旨在宣传国民革命运动 C [题干描述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结合题干可知该运动属于意识形态的革新,故选C项;新文化运动与明末早期启蒙思想无关,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与政党斗争无关,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解放运动,其目的在于清除封建思想的影响,与国民革命运动无关,排除D项。]‎ ‎4.(2019·广州一模)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D [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1917年,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排除C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