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西安电子科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陕西省西安电子科技中学(西安电子科大附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 爱无差等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 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A.爱无差等是墨子观点;D.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家的主张;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体现出的是“礼”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的消极方面,故不能选。孔子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主张仁爱: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本题答案是B项 。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是关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家学派思想观点的考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道家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法家思想主要是严刑峻法及君主集权;墨家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等。复习时可以结合每家学派代表人的具体观点主张详细进行比较。 2. 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颈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A. 清静无为 B. 兼爱非攻 C. 仁政治国 D. 以德治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中可知,这位思想家反对暴政,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所以答案选C。其它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名师点睛】高考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有:①以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为切入点,考查儒家思想。②中国古代儒、法、道家的主要治国思想,特别是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③中外同一时期思想成就的联系与比较,如孔子与苏格拉底,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与欧洲启蒙运动。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以及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影响。 3.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与法。这说明当时 A. 当时出现了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 荀子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荀子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培养也推崇法家在规范人行为方面的巨大作用,这能够反映出荀子思想中儒法融合的特点,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思想 4. 下列论述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②长短相形,高下相顷;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③为无为,则无不治 ④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5.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 A. 《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 《孟子》中具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意思是:君主把臣下看成为泥土草芥,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为仇敌。朱元璋在读了孟子的著作后,对孟子的有些话语很不满意,并要求儒臣修改其著作,说明孟子民本思想中有不利于君主统治的因素存在,反映了孟子的思想中有某些限制君权的要求,故选D项。A项应该是《孟子》已成为官方儒学;B项应该是朱元璋想避免草芥与寇仇式的君臣关系;C项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和早期儒学 6.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 “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C. 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 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汉武帝尽管接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实际上依然重视法家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所以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D项说法错误,此时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不可能沦为法家的附庸,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特点 7.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 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天人感应”,材料“天乃发出灾害以谴告之”体现了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君主的行为有所限制,提醒君主要“施行仁政”。材料体现不出②、④的观点。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董仲舒的新儒学 8. 朱熹在其编纂的《大学》中指出:“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朱熹此话的意图是 A. 鼓励知识分子加强科学研究 B. 强调知识分子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C.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 强调知识分子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反映了朱熹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显然修身是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应选B。A中科学研究不对,CD不符合材料,都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9. 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 陆九渊 B. 王夫之 C. 朱熹 D. 王守仁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可以比喻为世界事物在不去看它、不去想它时,它便不存在。结合所学知识,这与王守仁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相似。故答案为D项。陆九渊主张“心”就是“理”,排除A项;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排除B项;朱熹主张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排除C项。 10. 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以下观点最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 A. 严厉抨击明代八股取士之害 B. 讥讽士人专注于研究文字 C. 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 D. 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和“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说明两位学者均主张研究实际问题,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即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故答案为C项。AB项只是不注重研究现实问题的具体表现,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经世致用是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学术研究与当前社会的迫切问题相联系,从中找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民生,提出“工商皆本”学说,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主张文人应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义理。 11. 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 农业仅赖百工 B. 百工亦为本业 C. 农工比重适当 D. 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农末适均”即农业与工商业协调均衡发展,这一思想符合工商业发展的社会潮流,C项正确。中国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材料中的思想并没有引起统治者的足够重视,不可能扭转重农抑商政策、较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A、B、D三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经济政策·工商节本 12. 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再现的能力,较为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所说;②明朝末年反封建正统思想的李贽所说;③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④西汉董仲舒所说的;因此根据时间顺序可知,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到清的思想家·思想主张 13.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 B. 儒家民本思想 C. 手工业发达 D. 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通过图表的观察可以看出古代的科技重在农业等实用的方面,根本原因是由于传统的自然经济作为基础决定的,服务于农业的需要,所以正确的是A项,B是思想文化因素,排除;C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结果,排除;D是政策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点睛:要区分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简单说,根本原因是指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或者导致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本质的原因,是指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诸多原因中起关健作用、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原因。 就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来看,政治和文化根源于经济,自然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故容易判断选A。 14. 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④ 【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文学·世俗文学 15. 关于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是金文、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②唐代杰出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和文徵明; ③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 ④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气势是山水画的灵魂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国书法五种主要字体是篆、隶、草、楷、行书,文征明是明朝书法家,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①②④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要形式之一,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的BCD项。 16.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这是古希腊一位哲人强调知识对人的道德的作用,这位哲人是 A. 苏格拉底 B. 亚里士多德 C. 柏拉图 D. 普罗泰戈拉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做不正义的事是出于无知”,强调知识对道德的作用,认为“美德即知识”。故答案为C。A项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的观点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主张;D项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性主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排除AB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 17.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将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 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复兴 B. 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 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D. 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是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故题干这句话的含义是文艺复兴并不是简单地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这个名字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C项正确;AB项说法错误;D项中的“打着”是这场思想运动形式。 18. 加尔文说:“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这一观点反映了加尔文 A. 第一次提倡在人们的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B. 首次挑战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 C. 用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进行辩护 D. 主张没收天主教会的大量土地以及财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观点反映了加尔文“先定论”思想,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符合资产阶级利益,故本题选择C项;A错在第一次;B中不是首次挑战;D中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 19. □□□□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文中□□□□最确切的内容应当是 A. 智者运动 B. 宗教改革 C. 文艺复兴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该运动已经直接对封建宗教进行批判,而且提倡自由平等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思想,故可知是启蒙运动。故本题答案选D项;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20.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德治,苏格拉底是主张知德合一,A项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孔子是对鬼神敬而远之,是有为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体现,B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孔子与苏格拉底都重视教育与知识,C项也是两者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苏格拉底是生活在雅典民主政治环境下,故推崇君主的权威不符合苏格拉底,D项不同点,符合题意。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主张 21.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时刻都套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社会契约论》),文中的“枷锁”主要是指 A. 资本主义制度 B. 自然环境 C. 封建等级制度 D. 宗教神学 【答案】C 【解析】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反对封建制度的利器,认为君主如不能很好的统治,民众有权利推翻他。因此他所说的枷锁是指封建等级制度。故答案为C项。启蒙思想家追求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卢梭反对教权主义,但是并不反对对基督教的信仰,排除D项。 点睛:启蒙运动是人文主义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标志。以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为代表的思想家们,宣传理性,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主张,反对等级秩序、贵族特权,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22.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讲述了一个“杨诺劝教”的故事:虔诚的巴黎丝绸商杨诺劝说其犹太朋友信奉天主教。其朋友便去罗马教皇的宫廷考察,朋友考察后得出结论——罗马乃藏污纳垢之所,天主教定会因其腐败而垮台。杨诺朋友的话 A. 揭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B. 歌颂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力量的伟大 C. 揭示出教会统治下人民生活的困苦 D. 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表现了对人性和人价值的深入探索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朋友考察后得出结论——罗马乃藏污纳垢之所,天主教定会因其腐败而垮台”,揭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CD项。 23.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研究了大量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著作,经过长期推算,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该体系虽不是科学的理论,但是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科学本身的意义。下列对其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否定了教会宣扬的“地心说” ②打破了教会对科学的垄断 ③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④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教会宣扬的“地心说”,打破了教会对科学的垄断,动摇了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①②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确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④的BCD项。 24.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材料中的“伟大人物”应该是指 A. 智者学派 B. 启蒙思想家 C. 宗教改革家 D. 人文主义者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法国的启蒙运动,所以材料中的“伟大人物”应该是指启蒙思想家,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智者学派,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宗教改革,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艺复兴,所以人文主义者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5. 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2011年3月,在完成改扩建的新国家博物馆中,司母戊鼎已改名为“后母戊鼎”。据此,你认为司母戊鼎更名的主要依据是 A. 史料记载 B. 文字研究 C. 民间传说 D. 专家观点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据此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可以看出是根据文字研究的成果作出对司母戊鼎的更名。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予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汉密尔顿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 (4)、据材料五分析,汉密尔顿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政府怎样进行“内在的限制”?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汉密尔顿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 【答案】(1)异:孟子:人性善;荀子:人性恶; 孟子要实行仁政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强调用礼乐法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或都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2)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美德即知识;美德是由教育而来的。 (4)人性恶。建立了三权分立政体。汉密尔顿主张通过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引导 【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孟子主张“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荀子认为“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可以回答第(1)小问: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人之性恶”。根据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目的。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三“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提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的思想,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综合理解归纳即可。 (3)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可见苏格拉底探讨的是美德和知识的关系,以及美德和教育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答案。 (4)原因根据“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归纳得出,结合所学知识,美国1787年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综合以上材料,材料一、二、三、四属于思想上的主张,没有制度的内容,汉密尔顿主张“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法律对人性加以规范引导。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2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中世纪)天主教神学把世俗的封建国家制度神圣化,它是当时唯一的意识形态,天主教会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世纪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每一个毛孔,钳制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历史必修III教是教学用书》岳麓书社2005年版93页 材料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台词:“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四.“……信徒的就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三、四、五所反映的思想有何关系? (2)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简要历程。 【答案】(1)关系:继承与发展,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理性主义 (2)古希腊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他们的思想主张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之后,封建神学统治西方近千年,个人意识惨遭压制,人成了上帝的羔羊,人文主义思想几近湮灭。 文艺复兴中的思想巨人,以自己的作品抨击封建教会的虚伪和腐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和幸福,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旗帜高高飘扬 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先定论”,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是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 启蒙运动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宗教迷信.封建制度和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强调人的尊严,追求自由平等.主张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人文主义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奴隶制时代的萌芽、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复兴和发展以及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进一步弘扬的过程。由于社会状况的变化和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人文主义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区别。 (1)材料三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材料四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思想,材料五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主义。三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理性主义。 (2)联系所学可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古希腊奴隶制时代的萌芽、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复兴和发展以及17至18世纪启蒙运动进一步弘扬的过程。根据教材所学有关内容,概述不同时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的表现。 点睛:由于社会状况的变化和理论自身的不断完善,人文主义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区别。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强调人的价值,追求思想自由;重视知识的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提倡个性自由和解放,立足于现世生活,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表现在反对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崇尚精神的自由和得救的自主。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而是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其代表作,以下是有关这两部作品的有关材料: 材料一《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材料二《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优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请回答: (1)指出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 (2)思考两部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怎样的共同精神? (3)分析这两部戏剧反映的这种精神,在东西方产生的完全不同的影响。并分析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精神:人文精神。(答出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亦可) (3)不同影响:中国的当时的人文精神并未对传统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 欧洲人文精神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 原因:中国: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只是缓慢发展。。西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强调人文主义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共同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两部文学作品《牡丹亭》和《哈姆雷特》所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人文主义精神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牡丹亭》是明朝后期的文学作品;《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2)根据材料中的“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和“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等信息可知,两部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人文主义精神。 (3)两部戏剧反映的人文主义精神在东西方产生的完全不同的影响,应当联系所学来回答, 在中国影响有限,在西方影响深远。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联系所学可知,从中国来看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从西方来看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相对较高,人文主义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共同愿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