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年下学期高二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 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C.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D.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体现的是轻徭薄赋,保证农民生产时间;“限民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由此可知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故D正确;董仲舒和孟子的主张都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虽然减轻人民负担,但是不能等同于代表人民的利益,A错误;“限民田”“塞兼并之路”体现的是抑制兼并,但是孟子主张中无法体现抑制兼并,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认同两者思想,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限民田”“塞兼并之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 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 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由“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其它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 4.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 ) A. 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 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 C. 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D. 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可知作者强调的是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意在说明理学具有进步性,故选B,排除A;CD两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 “理先气后” C.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 “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6.“以史为鉴,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广泛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历史考察:有强烈的社会责仟感。”下列概念与此说法相匹配的是 A. 知行合一 B. 经世致用 C. 格物致知 D. 与时俱进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致力改革社会现实;有求实精神,注重实践和实证”可以看出是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心学代表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即在道德意识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则是“良知”的完成。C项是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即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D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 7.苏格拉底说:“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A. 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 B. 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C. 雅典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D. 知识是美德存在的重要条件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然而雅典民主政体却是轮流坐庄,强调抽签选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故B项正确。苏格拉底认为国家管家者应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没有体现素养低的人不应享有民主权利,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的实质,而是强调雅典民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知识和美德的关系,而是强调雅典民主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排除D。 点睛:本题以雅典民主制度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等,结合雅典民主制局限性的内容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8.《世界中世纪史》一书中说:“到了16世纪,德意志民族与罗马教会的矛盾成了德国各种社会矛盾的焦点。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组建适应本民族需要和资产阶级发展的教会。”此话揭示出 A. 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 B. 罗马教会因自身的腐败而成为矛盾的焦点 C. 实现国家政治统一前提是建立本民族教会 D. 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结合宗教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发展是德意志宗教改革根本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要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的政治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首先必须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可知宗教改革对结束德意志四分五裂局面有重要意义,但并未体现德意志的分裂局面阻碍了宗教改革的推进;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矛盾的焦点是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阻碍了德意志的发展,并不只是因为罗马教会自身的腐败;C选项错误,摆脱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控制,建立本民族教会有利于实现德意志的统一,但不能据此得出建立本民族教会是实现国家政治统一的前提。故正确答案为D 选项。 9.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 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B. 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C. 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 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注重“天时”、“农时”,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忽视自然”,C项排除;中国古代天文学并没有与生产实际想脱离,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在唐中期有了用硝石、硫磺、木炭制成火药的方法,至唐末用于军事,到宋代则出现了“突火枪”等管形武器;战国时已有司南,后来人们用磁针制成了指南针,北宋用于航海;在印刷术方面,毕昇在唐代雕版印刷日臻成熟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上述材料突出说明宋代科技 A. 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 B. 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C. 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 D. 开始形成理论体系 【答案】A 【解析】 题干在描述任何发明的时候都提到前代的发展情况,是对传统的继承创新,故A正确;题干并没有将该发明与世界同期其他地区相比,故B错误;题干所提及的发明与生产生活关系不大,故C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理论问题,而且中国古代的科技更多的是技术,没有形成理论,故D错误。 点睛: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科技的发明创造呈现明显的继承性。 11.《宋史》记载:徽宗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明代施耐庵在宋、元以来有关水浒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水浒传》,讲述北宋宋江等人由被迫落草、替天行道,直至受到朝廷招安、东征西讨的历程。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新型史料介入有助于厘清历史事实 B. 古代史家扬善抑恶的传统影响历史解释 C. 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 D. 不同的史家对同一历史现象有不同理解 【答案】C 【解析】 题干中关于宋江等农民起义后被朝廷招安信息只在《宋史》中有记载,明朝施耐庵的《水浒传》是属于文学作品,不能直接用来做史料,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两个信息突出的是宋江等人被朝廷招安,所以不是属于扬善抑恶,故排除B;《宋史》中的信息影响到了施耐庵的创作,而施耐庵的创作又影响了大众的历史认知,整个题干中的信息都是体现维护朝廷的统治这一主流价值观,故C符合题意,所以选C;题干不是体现的不同史家的历史理解,而是一个属于史家,另一个属于文学家,故排除D。 12.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这反映出 A.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B.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 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并不是说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除A ;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过程中字形歧异的问题,没有提到书写材料的变化,并且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仍以竹木简牍为主,排除B;百家争鸣现象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材料中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中战国时期的文字发展演化之所以出现字形歧异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战国时期政治分裂影响文字统一,故选D。 13.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文字的频繁使用 B. 书写材料的不同 C. 各国变法的实施 D. “书同文”的推行 【答案】A 【解析】 从图片材料可以看出,从西周到战国汉字的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同时各诸侯国间的交流不断加强,为了方便交流,出现了汉字这一变化,故选A。战国时期,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变化,但B不是主要因素。C与材料无直接关系。D是秦统一后推行的。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古代汉字的演变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及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小切口,但需要学生有大范围的知识体系,且本题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考查了学生获取图片信息的能力。本题学生易选D项,原因是受图片信息的误导和学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的影响。 14.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①近代科学的兴起 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③启蒙运动兴起 ④三民主义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标志是1543年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条件,启蒙运动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民主义就受到其影响,同时相对论也属于近代科学,故B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创立是在20世纪,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时间顺序错误,A错误;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在20世纪初,近代自然科学1543年就诞生,启蒙运动是在17、18世纪,C错误;启蒙运动位于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之后,D错误。 15.受牛顿力学休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A. 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 B. 促使民主政治的形成 C. 揭示了西方民主的虚伪 D. 具有鲜明的双重特征 【答案】A 【解析】 由于牛顿力学影响到启蒙思想,生物进化论影响到社会进化论,直接说明近代自然科学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故选A;自然科学并不直接形成民主政治,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西方民主的虚伪,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近代自然科学的双重标准,排除D。 16.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中提到:“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贝尔纳旨在说明 A.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长 B. 电力技术发展所需的条件是逐步形成的 C. 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D. 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从法拉第发现后到爱迪生的应用,中间隔了五十年,并非由于科学或技术的滞后,而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和社会的原因。十九世纪中叶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可知,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发现到爱迪生创建了第一个发电厂,中间隔了五十年,这主要是由于十九世纪中叶经济和社会的原因还无法可以使得有组织地利用科学的意图达到能生利的阶段,故B符合题意;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A违背史实;材料体现的是科学理论的应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科学理论的突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C错误;法拉第的发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17.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A. 相对论出现于信息时代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写于电气时代 C. 铁路出现于蒸汽时代 D. 进化论出现于科学时代的开始阶段 【答案】C 【解析】 【详解】铁路出现与蒸汽时代是正确的,时间是1825年,故C正确;相对论产生于20世纪初,是电气时代,A错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的著作,时间是17世纪,应该是工业革命之前,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B错误;进化论出现在19世纪中期,当时是蒸汽时代向电气时代过渡阶段,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1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答案】A 【解析】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 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 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 反对向西方学习 D. 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禁止使用的名词来看都是一些外来词和新名词,因此禁止使用的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等内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信息,B项错误;C选项错误,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0.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故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而且该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是强调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排除B。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排除C。 21.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被称为20世纪中国经历的历史巨变。 关于上述巨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三次巨变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②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③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这三次巨变密切相关 ④使中国人民醒过来的巨变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幅图中只有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①说法错误。三幅图片涉及的人物是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故②说法正确。三幅图片对应的思想理论分别是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故③说法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巨变,故④说法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组合是②③,B项正确。ACD选项组合错误。 22. 下面有关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②《新民主主义论》 ③《论十大关系》 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依据所学,①发表于1925年12月;②出现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1月;③出现于建国后的1956年4月;④撰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1930年1月。故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所以选B。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历程 23.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 中国向何处发展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题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A、B、C三项均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征,故D项正确。 24.前不久,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 A. 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 B. 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 C. 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 D. 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根据这一情况,十九大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这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56年八大召开时中国并非是市场经济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对于我国的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才导致经济建设的冒进;D选项错误,八大召开时,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十九大召开时,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关系并未发生质变。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及中国明朝中叶之前,中西方文化接照各自的道路发展,漫长的文化沉积历程促使中西方社会在16世纪前后相继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西方,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反对封建统治特别是黑暗的神权压迫,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在中国,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但是面对封建制度的腐败、封建专制的高压下的动荡时局,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明清之际被称为异端思想的启蒙思想。 ——摘编自谭文芳《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之际启蒙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新文化运动就是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而生的,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在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中至少担任着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瓦解封建旧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认为16世纪前后中西方思想文化在本质上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答案】(1)原因: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人口众多;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科举制度的作用;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 (2)本质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东方: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根源: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3)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新文化的建设;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对西方文化的过度尊崇,也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 (4)启示: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文化发展需要学习、借鉴和交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得出被山脉、沙漠、太平洋所隔绝的地理环境;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得出土壤和气候上的优势;根据“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得出人口众多;根据“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得出具有共同的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书面语言;根据“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得出科举制度的作用;根据“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得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明内聚性的影响。 (2)本质不同:西方:根据“资产阶级为了争取其阶级利益……起了声势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得出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东方:根据“但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一批身处地主阶级中下层革新派的知识分子试图对影响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进行批判”得出仍然属于地主阶级的思想,并不具备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性质。根源:结合所学可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3)影响:根据“在经历了器物文明层面和制度文明层面的学习之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还必须要全面地、彻底地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向西方学习”得出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的解放、社会变革和新文化的建设;根据所学,还可从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但也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等方面分析总结。 (4)启示:综合材料,可从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借鉴外来文化等角度分析总结。 26.材料:晚清至民国时期国人对中国文化与西学的态度 魏源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左宗棠 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未;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 严复 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 陈独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梁启超 泰西思想界,现在依然是浑(混)沌过渡时代,他们正在那里横冲直撞寻觅曙光。许多先觉之士,正想把中国印度文明输入,图个东西调和。 胡适 发起“整理国故”运动,以“输入学理”(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再造文明”(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为宗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 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围绕“传统文化与新文化”拟订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立足传统文化到全面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阐述:魏源、左宗棠、严复等都在立足维护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这是因为传统儒家文化虽然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吸纳、借鉴,但对西方文化认识还不够深入,同时在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背景下也有减少学习西方文化阻力的考虑。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主要是针对当时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反思辛亥革命成败。随着民主共和观念的渐入人心,逐渐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彻底改造中国以实现国家富强。 【解析】 【详解】阅读材料,可提出论题: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立足传统文化到全面抛弃传统文化的过程。阐述:根据“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未;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若斯之伦,举有与中国之理相抗,以并存于两间,而吾实未敢遽分其优绌也”,结合所学新思想的萌发、洋务思想和维新思想,说明魏源、左宗棠、严复等都在立足维护传统文化和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对西方文化认识还不够深入,同时也有减少学习西方文化阻力的考虑。根据“再造文明”,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背景是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角度分析阐述。 27.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材料二 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 繁体字 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 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 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 赋予旧词新涵义 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 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 其他 西學、洋錢 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 【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时代背景: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废汉字”的主张。 【解析】 【详解】(1)同:根据“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概括得出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根据“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根据“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根据“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得出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根据“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得出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2)时代背景:根据“20世纪10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问题的讨论”得出20世纪10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掀起了白话文运动。根据“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