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学、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 ,平易亲切。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先生又写了《谈美》。作者深入浅出,把高深的美学道理明明白白的介绍给读者,是一本 的美学佳作。朱先生善于把西方各种美学、心理学理论与中国人熟悉的文学现象和鲜活的审美现象结合起来,精辟见解 ,让人读来 。‎ A. 娓娓道来 脍炙人口 数见不鲜 津津乐道 B. 侃侃而谈 雅俗共赏 层出不穷 津津乐道 C. 侃侃而谈 脍炙人口 数见不鲜 津津有味 D. 娓娓道来 雅俗共赏 层出不穷 津津有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娓娓道来: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也指理直气壮的直抒己见。从文段前后语境看,“娓娓而谈”恰当。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雅俗共赏: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文段中侧重在将高深的内容通俗化,“雅俗共赏”更好。“数见不鲜”: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不符合语境。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尚未穷尽。津津乐道:形容对很感兴趣的事情开心地谈论不停。用于文段不通。津津有味: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故选D项。‎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他的父亲是位国学爱好者,他家藏书颇丰,诸子散文、诗歌小说,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著作摆满了书架。‎ B.‎ ‎ 刘老师虽因腿部受伤没有参加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但他在家里也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牵挂着班上的同学。‎ C. 我校高三年级学生,为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举行了隆重的成人仪式,以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D. 金秋十月的东湖,真是个美丽的季节。霜染红叶,水映山色,绚丽多姿,有如一幅幅绝妙的山水画。‎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诸子散文、诗歌小说,唐诗宋词元曲等”概念分类不当,“诗歌”不能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C项结构混乱,“纪念青年节”与“青年节到来“糅在一起了。D项“金秋十月的东湖,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搭配不当。故选B项。‎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渐渐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B.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时至中秋节,又到团圆时,远隔重洋的亲友,也意兴盎然,在赏月抒怀中感受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C.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位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只有关注生活,做有心人,才有写作的灵感和素材。‎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各句所选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所在语境思考即可。A项,“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形容春天就要过去了,而不是“初春”。李后主的故土哀思也不同于“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故选A项。‎ ‎【点睛】‎ 本题既考查对诗句的积累和理解,又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类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本题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各句所选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所在语境思考即可。‎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②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③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④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⑤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 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 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 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 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 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 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 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 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 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答案】‎ ‎4. A ‎ ‎5. C ‎ ‎6. D ‎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建立的关系有强制性的不自由关系、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只有在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中,人类才会“获得了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C项“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错,原文是说“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应指物质性的需求,同时,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没有审美能力,既然没有审美能力,美也就不可能帮助他们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D项“这和人类……密切相关”错,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和人类不断加强“类”的意识有关。故选A项。‎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错,引用马克思的话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而引用格罗塞的话则论证了“美是社会现象”的观点。故选C。‎ ‎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推断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故选D。‎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买彩票 老舍 ‎①在我们那村里,抓会赌彩是自古有之。航空奖券,自然的,大受欢迎。头彩五十万,听听!二姐发起集股合作,首先拿出大洋二角。我自己先算了一卦,上吉,于是拿了四角。和二姐算计了好大半天,原来还短着九元四角才够买一张的。我和她分头去宣传,五十万,五十万,五十个人分,每人还落一万,二角钱弄一万!举村若狂,连狗都听熟了“五十万”,凡是说“五十万”的,哪怕是生人,也立刻摇尾而不上前一口把腿咬住。闹了整一个星期;十元算是凑齐;我是最大的股员。三姥姥才拿了五分,和四姨五姨共同凑了一股;她们还立了一本账簿。‎ ‎②上哪里去买呢?还得算卦。二姐不信任我的诸葛金钱课,花了五大枚请王瞎子占了个马前神课……利东北。城里有四家代售处;利成记在城之东北;决议,到利成记去买。可是,利成是四家买卖中最小的一号,只卖卷烟煤油,万一把十元拐去,或是卖假券呢!又送了王瞎子五大枚,重新另占。西北也行,他说;不但是行,他细掐过手指,还比东北好呢!西北是恒祥记,大买卖,二姐出阁时的缎子红被还是那儿买的呢。‎ ‎③谁去买?又是个问题。按说我是头号股员,我应当跑一趟。可是我是属牛的,今年是鸡年,总得找属鸡的,还得是男性,女性丧气。只有李家小三是鸡年生的,平日那些属鸡的好象都变了,找不着一个。小三自己去太不放心啊,于是决定另派二员金命的男人妥为保护。挑了吉日,三位进城买票。‎ ‎④票买来了,谁拿着呢?我们村里的合作事业有个特点,谁也不信任谁。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还是交给了三姥姥,年高虽不见得必有德,可是到底手脚不利落,不至私自逃跑。‎ ‎⑤直到开彩那天,大家谁也没睡好觉。以我自己说,得了头彩——还能不是我们得吗?!——就分两万,这两万怎么花?买处小房,好,房的地点、样式,怎么布置,想了半夜。不,不买房子,还是作买卖好,于是铺子的地点、形式、种类,怎么赚钱,赚了钱以后怎样发展,又是半夜。天上的星星,河边的水泡,都看着象洋钱。清晨的鸟鸣,夜半的虫声,都说着“五十万”。偶尔睡着,手按在胸上,梦见一堆现洋压在身上,连气也出不得!特意买了一付骨牌,为是随时打卦。打了坏卦,不算,另打;于是打的都是好卦,财是发准了。‎ ‎⑥开奖了。报上登出前五彩,没有我们背熟了的那一号。房子,铺子……随着汗全走了。等六彩七彩吧,头五奖没有,难道还不中个小六彩?又算了一卦,上吉;六彩是五百,弄几块作件夏布大衫也不坏。于是一边等着六彩七彩的揭露,一边重读前五彩的号数,替得奖的人们想着怎么花用的方法,未免有些羡妒,所以想着想着便想到得奖人的乐极生悲,也许被钱烧死;自己没得也好;自然自己得奖也不见得就烧死。无论怎说,心中有点发堵。‎ ‎⑦六彩七彩也登出来了,还是没咱们的事,这才想起对尾子,连尾子都和我们开玩笑,我们的是个“三”,大奖的偏偏是个“二”。没办法!‎ ‎⑧二姐和我是发起人呀!三姥姥向我们俩要索她的五分。没法不赔她。赔了她,别人的二角也无意虚掷。二姐这两天生病,她就是有这个本事,心里一想就会生病。剩下我自己打发大家的二角。打发完了,二姐的病也好了,我呢,昨天夜里睡得很清甜。‎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真实亲切,使故事更令人信服,缩短了读者与故事中“二姐”“王瞎子”等人物的距离。‎ B. 第⑤段主要运用心理描写,具体细致地描述了“我”对奖金的遐想。“想了半夜”“又是半夜”,表现“我”兴奋得整夜无眠的状态,并展示了“我”渴望发财的可笑形象。‎ C. 王瞎子占课,先是说“利东北”,细掐后又说“西北也行”,说明他是个见风使舵的江湖骗子,与二姐的煞有介事信以为真构成反讽色彩的幽默。‎ D. 本文以小人物为描写对象,“三姥姥拿了五分,和四姨五姨共同凑了一股”表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8.综合全文,请结合“买彩票”的情节发展概括村里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9.请分析小说结尾处划线句子的作用。‎ ‎【答案】‎ ‎7. D ‎ ‎8. ①集股时举村若狂的热切;②选择买票人和保管人的小心谨慎;③开彩前夕的兴奋担心④开奖时的羡妒和发堵;⑤未获奖后的失望⑥要求退股的斤斤计较(或我退钱给村民后的释然)。 ‎ ‎9. ‎ ‎①照应前文,形成对比。与上文“直到开彩那天,大家谁也没睡好觉”一句相照应,将买彩票盼奖时的狂想,与未获得奖后的安然形成对比,构成了具有反讽意味的幽默。②刻画人物形象。与二姐在未得奖后的逃避责任形成对比,表现我的善良厚道。③凸显主旨。不劳而获的发财梦终究是虚幻,问心无愧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 ‎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三姥姥拿了五分,和四姨五姨共同凑了一股”表现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理解错误。“三姥姥拿了五分,和四姨五姨共同凑了一股”这一情节表现的不是生活的艰难,而是她们既想发财又担心损失的心态。故选D项。‎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既要梳理情节发展也要有概括心理变化。梳理情节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本文可按照买彩票前、买彩票、买彩票后的主要情节来梳理,同时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如第一段是第一部分:集股买彩票,人物心理抓住“举村若狂”;第二至四段是第二部分:选择买票人和保管人,人物心理抓住“不放心啊”;第五段是第三部分:开彩当天的遐想,人物心理抓住“大家谁也没睡好觉。以我自己说,得了头彩——还能不是我们得吗?!”、“财是发准了”;第六段是第四部分:开奖了,人物心理抓住“未免有些羡妒、心中有点发堵”;第七段是第五部分:未获奖,人物心理抓住“还是没咱们的事、没办法”;第八段是最后一部分:要求退股,人物心理抓住“打发完了,二姐的病也好了”,“睡得很清甜”。‎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处划线句子的作用,可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给读者的感受等角度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我呢,昨天夜里睡得很清甜”主要描写了我退钱给村民后的释然,结构上和前文“直到开彩那天,大家谁也没睡好觉”一句相照应;人物形象方面:与二姐在未得奖后的逃避责任形成对比,表现我的善良厚道;主旨方面:可从问心无愧才能获得心灵的平静等角度分析即可。‎ ‎【点睛】‎ 小说情节作用一般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考虑,如突出人物个性,展示人物的精神品格。‎ ‎②从情节与上下情节的关系考虑,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③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考虑,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④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惊艳了上海滩。‎ 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称号。可她却开始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那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公司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崭新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债务,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这让我很佩服。”‎ ‎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有删改)‎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藏谜》中,杨丽萍表演了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她还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一改往日风格,彰显出另一种生命之美。‎ B. 做《藏谜》,使杨丽萍有机会亲密接触藏族文化,亲身呈现、抢救宝贵的民间艺术,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她觉得这是件很有福气的事。‎ C. 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靠着《藏谜》《云南映象》《雀之灵》《两棵树》这一系列代表作,她成为观众心目中“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 。‎ D. 杨丽萍倾心打造的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和《藏谜》,因为扎根于绚烂的民族文化,展示了原始的生命力,才征服了观众。‎ ‎11.下列对传记写作特色的鉴赏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以歌舞乐《藏谜》的创作和演出为重点,以灵活的叙述方式介绍了杨丽萍的舞蹈创作之路及对舞蹈艺术的无限真情。‎ B. 文中多处引用了杨丽萍本人、合作伙伴及同行的话语,在体现传记真实性的同时,侧面反映出传主的不同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 C.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照应前文的同时,更好地说明了杨丽萍追求本真的一面,期望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D. 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无论是作者语言还是传主语言,均流畅自然,不乏生动优美之处,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12.结合传记内容,简要概括文章哪些方面体现了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的理念。‎ ‎【答案】‎ ‎10. C ‎ ‎11. B ‎ ‎12. ①执着追求,开拓创新 ②痴迷舞蹈,对民族文化有强烈的责任感 ③认真严谨,亲力亲为④淡泊名利,心态平和 ‎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C项,成为观众心目中“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是在《云南映象》之前就有的成就。故选C。‎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B项,“侧面反映出传主的不同特点”错,引用了杨丽萍本人的话不是侧面反映,是正面反映。故选B。‎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本文从塑造人物的角度看,有语言描写,有具体行为的描写,这些描写都可以体现出她的“舞蹈是种信仰”的观念,考生只需抓住这些内容逐一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如①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我们跳的是命。”②她对舞蹈追求的执着。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从《雀之灵》《两棵树》,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③对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谜》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她都全力而为。④对名利极为淡泊。从未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舞蹈;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 ‎【点睛】‎ 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 ‎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取材于《宋史•曹彬列传》)‎ ‎①觌(dí):相见。‎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B. ‎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C.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D.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俎,切肉的砧板;豆,盛食物的器皿。按“抓周”的习俗,孩子抓到“俎豆”预示长大后衣食无忧。‎ B. 禁旅,禁军,皇帝的亲兵。负责皇帝皇宫的安全保卫工作。‎ C. 忝,愧,有愧于,谦辞。文中曹彬表示有愧于自己的职位,是自谦的说法。‎ D. 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指政事而言。‎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彬一心为公,不谋私利。出使吴越时,三番五次推辞送给自己的礼物。不得已收下礼物后,也如数上交。‎ B. 曹彬为官正直,中立不倚。对手握重权的宋太祖不巴结逢迎,也很少参加同僚的聚会宴饮,深得太祖的赏识。‎ C. 曹彬宅心仁厚,为人良善。讨伐江南,将要破城,他要求部下发誓不妄杀一人;对投降的李煜以礼相待,并等待李煜回宫准备行装。‎ D. 曹彬淡泊名利,谨慎谦虚。宋太祖没有把先前许诺的使相的官职授予他,他一笑置之,并认为自己没有攻下太原,不配做使相。‎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2)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 ‎【答案】‎ ‎13. B ‎ ‎14. A ‎ ‎15. D ‎ ‎16. ⑴不久后说:“我对吴越人一直拒绝,这是近于追求名誉了。”于是接受下来,登记造册后拿回,全部上交给官府。‎ ‎⑵ 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 ‎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根据句意,“使”是动词,“出使”的意思,“使吴越”就是“出使吴越”,意思完整,AD。比较BC两项,“至于”为连词,“至”是“到”的意思,是转折的方式,往往用在下文开头,所以应该断句为“至于数四”。故选B项。‎ ‎1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A句中“俎”,古代祭祀或宴会时盛牲的礼器。抓到“俎豆”预兆长大后能够享受高官厚禄。故选A项。‎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并认为自己没有攻下太原,不配做使相”错,曹彬并不是认为自己没有攻下太原,不配做使相。而是他料事如神,猜到了太祖并不是真心让他做使相。故选D。‎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既而:不久;近名:近于追求名誉;籍:名词作动词,登记;以:相当于“而”,表顺承;悉:全、都。第二句得分点:觉:察觉;遽:急忙、立即;诘:追问、责问;所以:……的原因;以:按照;对:回答;答复。‎ ‎【点睛】‎ 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县人。曹彬才长到周岁时,父母把许多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么东西。他左手拿刀枪之类的玩具,右手拿俎、豆之类的食器,一会儿又拿了一枚印章,其他的都不看,人们都认为他奇异。‎ 显德五年,出使吴越,使命完成就立即还朝。私下见面送给他的礼物,他一件也不接受。吴越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再三再四,还是不接受。不久后说:“我对吴越人一直拒绝,这是近于追求名誉了。”于是接受下来,登记造册后拿回,全部上交给官府。‎ 当初,太祖掌管禁军,曹彬保持中立并不依仗这种关系,除非公事不去拜访太祖。大家聚会宴饮,他也很少参与,因此更加受到器重。建隆二年,太祖把他从平阳召回,对他说:“我过去常常想亲近你,你为什么疏远我?”曹彬磕头道歉说:“我作为周王室亲属,又有愧于宫内的职务,恭敬地做好自己的事还唯恐有过错,哪里敢妄自结交朋友呢?”‎ 七年(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将讨伐江南。长期围困中,曹彬经常放缓军队进攻的节奏,希望李煜降服。城将要被攻克时,曹彬忽然称病不到职办公,各位将领都来探视病情。曹彬说:“我的病不是药物能治好的,只须各位真心实意发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乱杀一人,那么我的病就自然好了。”众将领答应承诺。第二日,病情逐渐好转。再过一天,城池被攻破。李煜和他的臣子百余人到军营门前谢罪,曹彬安慰他,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对待他。请李煜进宫备办行装,曹彬带领几个骑兵在宫门外等候。左右侍从私下对曹彬说:“李煜进入宫内或许会自杀,那怎么办呢?”曹彬笑着说:“李煜一向懦弱没有决断,一定不会自杀。”李煜君臣,最终依赖曹彬得以保全。‎ 起初,曹彬统领军队,宋太祖对曹彬说:“等到打败李煜,应当让你做使相。”副帅潘美因为这件事预先祝贺他。曹彬说:“不会这样,这次征讨,依仗天威,遵照朝廷的策略,才能取得胜利,我有什么功劳呢,何况使相是多么高的职位啊!”潘美说:“为什么这样说呢?”曹彬说:“太原还没有平定”。等到曹彬得胜回朝,献上俘虏。皇上对曹彬说:“本来应授予你使相职位,然而刘继元还没有打败,姑且等一下吧。”听到这句话后,潘美暗地里看着曹彬笑。皇帝察觉了,急忙追问其中的缘故,潘美不敢隐瞒,于是按实情回答。皇上也大笑,于是赐给曹彬二十万钱。曹彬退朝后说:“人生何必一定要做宰相,喜欢官也不过是多得几个钱罢了。”‎ 咸平二年,曹彬病倒,皇帝催促车马速行驾临问候,亲手为他调药,并且赐给他一万两白银。六月去世,享年69岁。皇帝亲临哭得很哀痛。‎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一剪梅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①。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篝灯②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①眠三:指蚕儿快要三眠了。是蚕儿长得最快的时候。②篝灯:灯笼。‎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运用清新洗炼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斜风细雨、生机盎然的暮春图景。‎ B. “先自离怀百不堪”一句,揭示出游子心情,道破他的“离怀”之不堪忍受,点明主题。‎ C.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两句中,词人用风雨中独自翻飞的燕子比喻漂泊不定、孤独无依的自己。‎ D. “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一个“强”字,可见词人在灯下阅读家书,思念亲人的苦痛矛盾的心情。‎ ‎18.简要分析词人写“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的意图。‎ ‎【答案】‎ ‎17. C ‎ ‎18. 描绘了农人们采了满筐、满篮的桑柘之叶喂蚕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农人经营生产与家业的繁忙。用“人家”忙碌却安定的幸福生活来反衬词人的漂泊不定、落拓孤独。更突出思乡之情。 ‎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用绕桅樯、河梁呢喃的燕子反衬词人的孤单,是以乐景衬哀情。故选C。‎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词人写“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的意图,这既是对诗歌情感的考查,也涉及到艺术手法的考查,分析的时候两者都要兼顾。“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的意思是:家蚕已经进入了三眠时期,桑叶已经装满了筐筐篮篮,柘叶叶装满了筐筐篮篮,就等着蚕宝宝醒来吃了。这三句,流露出作者内心满满的幸福喜悦之情,充满了对江南生活的热爱和满足。结合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词上片写景,作者用清丽洗炼的语言生动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江南春天的图画。下片换转笔峰,折入游子的怀乡之情。所以作者描写“人家”忙碌却安定的幸福生活是来反衬词人的漂泊不定、落拓孤独的。‎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 ‎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不愿看到的场景是:“ , 。”因为这说明沦陷区的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认为强秦不敢对赵动武的原因是“ ”,他还表明不与廉颇争斗的原因是“ ”。‎ ‎【答案】(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徒以吾两人在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华”“佛”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 ‎(1)写出下面两副对联所关涉的历史人物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 完璧归赵,以神勇胜秦;将相和欢,凭德厚传世。( )‎ ‎(2)从下面的诗句中选择恰当的句子组成下联。(填写序号即可)‎ ‎①海棠依旧 ②春心如酒 ③有约不来 ④去年春恨却来时 ⑤燕子飞来窥画栋 ‎ ‎⑥暗随流水到天涯 上联:玉宇无尘,时见疏星度河汉;‎ 下联:‎ ‎【答案】(1)李清照 蔺相如 (2)②⑥‎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本题既是考查文学常识的熟记能力,也是对对联知识的考查。第一小题要求写出两副对联所关涉的历史人物,可从人物的字、号、籍贯、著作、涉及的故事等入手分析。如第一联中抓住“,金石录中”来判断。《金石录》是先由宋代赵明诚撰写大部分,其余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故可判断是李清照。第二联容易判断,抓住“完璧归赵”“将相和欢”这两个历史故事,可判断是蔺相如。‎ 第二题是要求从下面的诗句中选择恰当的句子组成下联,要根据上联的词性和短语的结构来判断。如“玉宇无尘”是主谓式短语,排除③句;再根据平仄关系,上联是“仄仄平平”,下联应该是“平平仄仄”,故选②。“时见疏星度河汉”中“疏星”是名词,排除⑤,“度”是动词,排除④,故选⑥。‎ ‎21.北宋有三位词人对词的发展都做了大胆的“变革”,请分别概括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变革”的主要成就。每点分别不超过10字。‎ 词至柳永一变,他把词从深闺重楼里拉出来,词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闺里的思妇怨女,而是市井平民;他采纳市井新声,因而“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他还开创了慢词长调,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苏轼是第二位对宋词进行“变革”的全能“天才”,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将诗的表现方法运用到了词的领域,“以诗为词”,词的内容逐步诗歌化,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创了豪放词风,把词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被称为北宋词“集大成者”的周邦彦,是北宋词坛最后一位大家,他把前人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格律发挥到了极致,周邦彦精通音律,词格律谨严,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内容上,能融化诸家长处,使词雅俗共赏 。‎ 内容上的变革 形式上的变革 柳 永 苏 轼 周邦彦 ‎【答案】柳永 使词市井化 (或平民化 ) 开创慢词长调 苏轼 “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开创豪放词风 周邦彦 融诸家之长(或雅俗共赏) 使词的格律更严谨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语段大意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概括时要注意“内容和形式上”的分类概括和字数的要求。柳永的主要成就在内容上是“他把词从深闺重楼里拉出来,词的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深闺里的思妇怨女,而是市井平民”;形式上“他还开创了慢词长调,改变了以小令为绝对主体的传统体式”。苏轼的主要成就在内容上是“将诗的表现方法运用到了词的领域,‘以诗为词’,词的内容逐步诗歌化”,形式上“开创了豪放词风”。 周邦彦的主要成就在内容上是“能融化诸家长处,使词雅俗共赏”,形式上“词格律谨严”。‎ 评卷人 得分 七、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8月23日,南宁机场。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长的“指示”下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并在柜台里玩起了游戏。事发原因是受台风影响,航班延误,旅客不满航空公司安排,强行让孩子进入柜台内。最终,警方赶到现场,劝离了进入柜台内的孩子。‎ 事件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批评“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也有网友指出航班延误后,航空公司安排及服务不到位,导致旅客情绪激动。‎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包容决定和谐 雄鹰展翅高飞,划过长空,一片湛蓝包容了它的不羁,因此蓝天才多了一份美丽;鱼儿摆尾洄游,穿透碧波,江洋容许了它的活跃,因此才多了一份灵动;人与人之间,遇到矛盾,各自退让一步,彼此包容,则会风平浪静,海阔天空。因此,共同发展,才是双赢的智慧。‎ 合作的前提决定于共赢的心态。正确的心态来至于为彼此的利益而协同努力,达到共同发展,彼此关切。自然界中的范例比比皆是。犀牛与犀牛鸟便是最佳的搭档。犀牛体型庞大,皮糙肉厚,但皮肤的褶皱之间却是又细又嫩,常常受到寄生虫的困扰,而犀牛鸟作为食物链底部的生物,没有生存空间,生存能力又差,没有食物来源,犀牛与犀牛鸟的合作,即给犀牛解决了自身皮肤的困扰,又给犀牛鸟带来了身体的享受,而犀牛也为它提供了保护,解决了它食物问题,这便是双赢。可见,通过合作,才能各取所需,互助共赢,成为自然界里合作的典范。‎ 合则两利,战则两败事事如此。人与人之间为何要合作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每个人都有自己不足的地方,合作便是借鉴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短处,彼此都会受益,合作造就共赢的局面。当年孙权给刘备提供暂居之地,孔明为孙权借来东风,孙权刘备联军使曹操大军“樯橹灰飞烟没”,刘备因此开辟蜀汉霸业,形成三国鼎立的平衡局面,这是古代合作共赢的典范。国共的合作,曾经打败军阀,赶跑日寇,如今若能再次携手,前景会更加美好。中美合作,经济共赢,保证地区和世界稳定。大国之间若猜忌争斗,必然两败俱伤,当年的苏美争霸,就是最大的败笔。因此,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合作才是硬道理。‎ 互联网思维决定互联网+到来。科技的牵动,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需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商业与互联网合作,网联网+应运而生,催生了互联互通的商业快速发展;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合作,催生了互联网教育;经济与互联网合作,催生了互联网经济……这就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会得到世界大多数国家积极响应的原因。“一枝独秀不足清,百花齐放春满园”,彼此联手,共谋发展,才是合作共赢的智慧,而不是冷战思维。昭君出塞,匈汉和睦,百姓安居乐业;中国高铁走出国门,深受国际社会欢迎。所以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才是共赢的基础。‎ 天空包容了游荡的白云,云朵映衬了天空的美丽;大海包容了激荡的河流,河流为大海扩充了广阔的胸怀;伟人摒弃私利和前嫌,对手才成全了他的英明伟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让我们团结合作,包容天下的胸怀,打造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选取了一则引起社会热评的新闻事件,要求考生谈谈对这个新闻事件的看法,选取合适的角度形成自己的见解,展开议论。写作时,要注意切入角度明确、立意独到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材料主要讲述了一群未成年人在家长的“指示”下抢占航空公司柜台,并在柜台里玩游戏的事件。事发原因是受台风影响,航班延误,旅客不满航空公司安排,强行让孩子进入柜台内。这则材料里涉及到了几个方面,可分别从家长、旅客、航空公司等角度来立意,也可从全局视角分析。‎ 参考立意:①从身为家长的角度分析,因不满航空公司的安排,“指示”孩子抢占柜台,对孩子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据此可立意: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等。‎ ‎②从身为旅客的角度分析,为了发泄自身不满情绪,恶意指使孩子扰乱机场正常工作,据此可立意:公民应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德等。‎ ‎③从航空公司角度分析,发生延误事件安排及服务不到位,没能及时安抚旅客情绪,据此可立意:要有合理完善的应急方案,做到以人为本等。‎ ‎④从全局视角分析,社会是一个大家庭,遇到突发事件,当事双方应当秉持相互理解的心态,冷静探讨解决方案,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据此可立意:包容、理解方能构建和谐社会等。‎ ‎【点睛】‎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