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试题

‎ ‎ ‎2018-2019学年重庆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说文》中说:“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 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 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 ‎2.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筒车 B.桔槔 C.水排 D.翻车 ‎3.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4.“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5.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6.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7.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8.明初建立了鱼鳞册和黄册的登记制度。鱼鳞册主要登记每块田地所有权的归属及其四至疆界,黄册登记每户人口的具体情况。该制度旨在 A.保障政府赋役征调  B.促进小农经济成长 C.巩固大土地所有制  D.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9.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 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 ‎10.《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1.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12.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B.坊市界限被打破 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D.商品经济的繁荣 ‎13.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 ‎14.《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 ‎1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6.“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17.《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         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         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18.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19.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商帮密切相关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20.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 政策 ‎2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 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22.“在货币机能上,金属货币可以由别种材料造成的记号或象征来代替”。纸在北宋最早成为金属币的“记号或象征”,是因为 A.纸价昂贵,与金属币价值相当          B.交通便捷,纸币更便于流通 C.经济繁荣,票证信用得以发展          D.政局动荡,政府进行货币改革 ‎23.史载,宋朝湖州(地处今浙江省北部,北濒太湖)农民“以蚕桑为岁记”;严州(位于今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流域)“谷食不足,仰给它州,唯蚕桑是务”;太湖洞庭山区(今江苏吴县太湖之滨的东、西洞庭山)“然地方共几百里,多种柑橘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蜀之茶园,皆民两税地,不殖五谷,唯宜种茶”;颖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称香菜门”。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宋代 A.经济结构变动 B.经济重心南移 C.小农经济衰落 D.农产品商品化 ‎24.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24分,26题16分,27题1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陈村民,死为陈村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中期)……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中唐以后,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扬州最繁华的街道“十里长街市井连”,到了晚上,“夜市千灯照碧云”,一派繁华景象。‎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唐代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6分)‎ ‎(2)材料二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8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唐代“市”的基本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10分)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 材料一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 材料二 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 (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二 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族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借吾名?欲借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 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以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2分)‎ ‎(3)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三,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8分) ‎ 大一中18—19学年下期高2021届月考考试试题 历史 答案 一、 选择题 ‎1—5 BAABD 6—10 DDAAC ‎ ‎11—15 CDBAB 16—20 BBBCC ‎ ‎21—24 BCDD 二、材料题 ‎25.(1)以种植业为主要产业;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规模比较小;性别分工相对简单;产品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任答三点,共6分)‎ ‎(2)经济政策:盐铁官营。实施目的: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答出两点即可。若答其他答案且符合题意,同样正确)‎ ‎ (3)发展趋势:交易场所由集中到分散;交易时间的限制逐渐取消。(4分)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的日趋进步;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任三点,6分)‎ ‎26. (1)特点: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处于优势(或“主导”)地位;海外贸易范围广;宋代海外贸易发展到高峰(或“宋代海外贸易空前发展”);明代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海外贸易下降。(6分,任答3点,若答“发展过程起伏波动”也可得2分)原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手工业水平高;宋代经济重心南移(或“宋代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宋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用于航海”等);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任答两点,4分) ‎ ‎(2)变化:外国商品的进口和中国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出口持续增长;西方输入中国的主要是机器工业产品;西方列强在中外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6分,任点3点,若答“西方列强逐渐控制了中外贸易”或“中国失去贸易自主权”也可得2分)‎ ‎27.(1)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 (2分)‎ ‎(2)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2分)‎ ‎(3)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孙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2分)‎ 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