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一中汨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地理试题

‎2019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岳汨联考 地理试卷 时量: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 读经纬网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 乙地位于甲地的(  )‎ A. 西南方 B. 西北方 C. 东南方 D. 东北方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位于北温带 B. 乙地位于西半球 C. 丙地位于低纬度 D. 丁地每年阳光直射一次 ‎【答案】1. A 2. C ‎【解析】‎ 本题组正网格经纬网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方位、温度带、半球、纬度位置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题详解】‎ 在经纬网地图上,利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根据图中经纬度变化规律判断,乙的地理坐标为(10°N,10°W),甲的地理坐标为(20°N,10°E),因为10°W位于10°E以西,因此乙位于甲以西,排除C、D;因为10°N位于20°N以南,因此乙位于甲以南,排除B;综合前面判断,乙位于甲的西南方,选项A符合题意。‎ ‎2题详解】‎ 读图判断,甲地的经纬度(20°N,10°E),位于回归线之内,属热带,A错。读图判断,乙地的经纬度(10°,10°W),位于20°W以东,属东半球,B错。读图判断,丙地的经纬度(10°S,20°W),纬度低于30度,属于低纬度地区,C对。丁地的经纬度(20°S,20°E),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D错。‎ 读“某区域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3. 上图是一张(  )‎ A. 等高线地形图 B. 分层设色地形图 C. 地形素描图 D. 地形剖面图 ‎4. 判断该区域的地势起伏情况(  )‎ A. 东高西低 B. 西高东低 C. 南高北低 D. 北高南低 ‎【答案】3. D 4. C ‎【解析】‎ 本题组以某区域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地图类型、地势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3题详解】‎ 题意表明,该图为“某区域沿89°E地形剖面示意图”;图像中纵坐标为海拔高度,横坐标为纬度,表明该图为不同纬度的海拔高度变化特征,因此属地形剖面图,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4题详解】‎ 题意表明,该图为沿经线的剖面图,只能看出地势的南北变化,看不出地势的东西变化,因此排除A、B。图中显示,30°N附近海较高,40°N附近及以北,海拔较低,因此该区域的地势特征是南高北低,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D。‎ 甲、乙、丙是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二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a或b),每幅图都画出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阳光。‎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 三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位于极地地区 B. 乙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C. 丙位于北半球 D. 图乙中阳光a表示该地夏至日 ‎6. 图示光照现象( )‎ ‎①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 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 ‎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 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5. B 6. C ‎【解析】‎ 本题组以不同纬度的三地房屋二至日的阳光照射情况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特征及产生原因等相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试题的能力。‎ ‎【5题详解】‎ 甲地二至日太阳分别位于当地正南和正北,说明甲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甲不可能位于纬度很高的极地地区,A错。乙地冬、夏至日时太阳都位于当地正南方向,说明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B对。丙地冬、夏至日时太阳都位于当地正北方向,说明乙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属南半球,C错。根据前面判断,乙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图中显示,与b相比,a的正午太阳较小,a表示该地冬至日的阳光,D错。‎ ‎【6题详解】‎ 图示光照现象表明,正午太阳高度在不同纬度和不同季节有明显的变化,产生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结果,②、③符合题意;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地球自转和太阳的升落无关,因此①、④不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判断,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3月5日在京召开。2019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于2019年3月3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两会”代表到北京参政议政国家大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全国“两会”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 )‎ A. 向东 B. 向南 C. 向东北 D. 向北 ‎8. 下列诗句中,符合“两会”所在季节的是( )‎ A.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C.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D.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答案】7. D 8. B ‎【解析】‎ 本题组以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的时间和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季节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 ‎【7题详解】‎ 从材料信息信息可知,“两会”期间3月中上旬,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判断,此时直射点在向北移动,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B。在一天之中,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直射点会向西移动,不会向东、向东北方向移动,排除A、C。‎ ‎【8题详解】‎ 从材料信息信息可知,“两会”期间在3月中上旬,属春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排除A。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选项B符合题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排除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描写的是初夏梅雨景色,排除D。‎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9. 下图中几条支流中,有一条实际是不存在的,其序号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关于丙丁两村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丁村交通便利 B. 丙村在丁村的东北方向 C. 丙村水源较少 D. 丙村的海拔比丁村低 ‎【答案】9. A 10. D ‎【解析】‎ 本题组以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河流分布、相对位置、方位、水源、海拔高度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9题详解】‎ 河流只能发育在谷地,图中①处等高线向地势低处弯曲,山脊地形,不可能发育河流,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②、③、④处等高线向地势高处弯曲,为山谷地形,有可能发育河流,因此排除B、C、D。‎ ‎【10题详解】‎ 图中显示,与丙村相比,丁村更靠近公路,交通更加便利,A不符合题意。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定位方法判断,丙村位于丁村的东北方向,B不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丙村位于河流上游,其附近河流流域面积较小,水量较少,而丁村位于河流下游,其附近河流流域面积较大,水量较丰富,C不符合题意。丙村位于河流上游,丁村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总是由地势高处流向低处,因此丙村的海拔比丁村高,D符合题意。‎ ‎2018年9月7日20时,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9月11日20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为65米/秒,风力达到18级;9月16日17时在广东台山海宴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读上左图判断,2018年9月15日23时,台风“山竹”的经纬度位置大致是(  )‎ A. 14°N,138°W B. 20°N,115°E C. 13°N,165°W D. 13°N,165°E ‎12. 台风“山竹”登陆我国时,地球位于上右图中的(  )‎ A. ①-②段 B. ②-③段 C. ③-④段 D. ④-①段 ‎【答案】11. B 12. A ‎【解析】‎ 本题组以台风“山竹”活动为背景,通过图文信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地理位置判断、地球公转位置判断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 ‎【11题详解】‎ 图中显示,9月15日23时,台风“山竹”处于115°经线、20°纬线附近,根据图中经纬度变化规律判断,当地经度为东经度,当地纬度为北纬度,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1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台风登陆我国日期是9月16日,处于夏至之后,秋分之前。根据右图中地球的昼夜分布状况判断,①位置北极圈出现极昼,应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③位置北极圈出现极夜,应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然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②为秋分(9月23日前后),④为春分(3月21日前后),由此判断9月16日位于①、②之间,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 下表表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的面积和区域密度指标。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备注规模城市是指人口数量在50万及以上的城市,城镇人口密度是指区内每平方千米的城镇人口数量。‎ ‎13. 表中数据表明(  )‎ A. “长三角”城市化水平最高 B. “珠三角”规模城市数量最多 C. “珠三角”城镇用地面积最大 D. 京津冀区域内部城市化差异最大 ‎14. 造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地密度指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区域人口规模差异 B. 区域内、外部交通条件差异 C. 区域自然条件差异 D. 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弱差异 ‎【答案】13. D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A.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城镇人口密度÷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计算得出珠三角城市化水平最高,A错误;‎ B.规模城市密度×区域面积=规模城市个数,据此得出长三角规模城市数量最多,B错误;‎ C.城镇用地密度×区域面积=城镇用地总面积,据此计算得出长三角城镇用地面积最大,C错误;‎ D.结合计算及所学可知,京津冀区域规模城市少,城市化水平低,规模城市分布不均衡,区域内部城市化差异最大,D正确。‎ ‎【14题详解】‎ 区域人口规模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差异、区域自然条件差异不会导致如此多的密度指标差异,特大城市在区域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三区域的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弱差异较大,造成了三地的密度指标差异大,D正确。‎ 读 “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中a、b、c、d曲线表示的因素正确的是 A. a—原料 B. b—土地 C. c—劳动力 D. d—技术 ‎16. 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 数量 B. 质量 C. 类型 D. 区位 ‎【答案】15. D 16. D ‎【解析】‎ 本题组以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5题详解】‎ 图中显示,a曲线在农业文明时期影响程度很高,而原料以农业生产影响不大,所以A错。图中显示,b曲线在狩猎文明时期影响程度最高,在农业文明时期影响程度降低,而土地对农业文明至关重要,所以B错。图中显示,c曲线在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没有影响,而劳动力对这两个文明时期至关重要,所以C错。图中显示,d曲线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影响程度不断增强,与技术因素影响特征吻合,故D对。‎ ‎【16题详解】‎ 由于工业生产一般不从土地直接获取产品,因此工业生产对土地的数量、质量、类型要求较少,但对土地的区位条件(如交通,与原料、市场的距离等)要求高,因此选项A、B、C不符合题意,选项D符合题意。‎ 读下图回答下列小题。‎ ‎17. 有关图示大洲与大洋关系及所处半球的正确叙述是( )‎ A. 濒临两大洋,地跨东西两半球 B. 濒临两大洋,位于西半球 C. 濒临三大洋,地跨南北两半球 D. 濒临三大洋,位于北半球 ‎18. 关于图中所示大洲地理位置的正确叙述是( )‎ A. 地处南温带和南寒带 B. 有回归线和极圈通过 C. 西北、东北及南面均有海峡与其他大洲分开 D. 南部有三大半岛 ‎【答案】17. D 18. B ‎【解析】‎ 该题考查北美洲位置特征。‎ ‎【17题详解】‎ 图中横坐标表示经度,从图中看经度数向西增加为西经度,位于80W~120W的大洲为北美洲,北美洲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濒临三大洋,A、B错。南北美洲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因此北美洲位于北半球,C错,D正确。‎ ‎【18题详解】‎ 图中所示大洲为北美洲,有北回归线和北极圈通过,B正确。因有回归线和极圈通过,地处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A错。西北面有白令海峡与亚洲分开,东北面有丹麦海峡与欧洲分开,南面有巴拿马运河与南美洲分开,C错。南部有三大半岛的是欧洲而不是北美洲,D错。‎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2003年和2013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与2003年相比,2013年(  )‎ A. 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下降 B. 供水总量增大 C. 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 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0. 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 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 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 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 不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19. C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A、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量应该增加,但从题中用水图可知其在减少,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A错误;‎ B、供水总量可直接从题中供水图计算得出,2003年为8.3+25.4+2.1=35.8,2013年为3.9+17.9+8.0+3.5=33.3,显然供水总量减少,B错误;‎ C、工农业用水量减少,生活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增加,用水结构变化明显,C正确;‎ D、由图可知,环境用水增幅最大,D错误。‎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 AD、南水北调为该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地下水的开采,A正确,D错误;‎ B、南水北调工程缓解了北方城市用水紧张状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B错误;‎ C、由于调水路线较长,修建调水工程投资大,因此南水北调水的使用成本高,C错误。‎ 故选:A。‎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天然林区多年平均径流深与森林覆盖率之间的关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曲线①②③依次代表 A. 总径流量、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B. 总径流量、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C.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总径流量 D. 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总径流量 ‎22. 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 A. 增加总径流量 B. 增加地表径流量 C. 减少地下径流量 D. 减少土壤侵蚀 ‎【答案】21. A 22. D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补给。‎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径流深最大,约等于②③之和,故①为年径流量。随着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 调蓄水源功能增强,地下径流会增多,地表径流会减少,故②为地下径流、③为地表径流。故选A。‎ ‎【22题详解】‎ 在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读图可知,随着森林覆盖率增加,年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从而可以控制土壤侵蚀。故选D。‎ 贝加尔湖被誉为“西伯利亚明眸”,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面积为3.15万km2,每年封冻期长达5个月。下图为贝加尔湖构造断面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关于贝加尔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湖面封冻期为1~5月 B. 水体更新速度较快 C. 湖区气温年较差较大 D. 水资源丰富,利用率高 ‎24. 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贝加尔湖深度可能会增加 B. 贝加尔湖主要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 C. 该处可能发生过地震 D. 湖底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湖泊东岸 ‎【答案】23. A 24. B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 ‎【23题详解】‎ 贝加尔湖封冻期长达5个月,主要为1~5月,A对。湖泊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泊,水体更新速度较慢,B错。湖区水城面积大,气温年较差较小,C错。区域人口、工业少,水资源丰富,利用率低,D错。故选A。‎ ‎【24题详解】‎ 贝加尔湖位于岩层相对下沉的一侧,深度可能会增加,A对。根据岩层运动方向,贝加尔湖主要是地壳运动形成的,B错。岩层有明显错动、位移,该处可能发生过地震,C对。受图中变质岩山峰阻挡,湖底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湖泊东岸,D对。故选B。‎ ‎2016年1~4月,中南半岛遭受百年以来最严重的旱情,应越南政府请求,中国启动澜沧江梯级水电站(云南省景洪水电站)水量应急调度,缓解湄公河流域的严重旱情。‎ 读中南半岛轮廓及景洪水电站位置图,回答下列各题。‎ ‎25. 我国澜沧江河段梯级开发有利自然条件是()‎ A. 淹没范围小,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B. 人口稀少,移民工程量小 C. 降水丰沛,河流落差大 D. 植被覆盖率高,地质稳定 ‎26. 景洪水电站采取分期蓄水,每年汛期才进行蓄水,并且蓄水时的出库容量将大于澜沧江每年的平均水流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拦截泥沙减缓下游河床淤积 B. 减少对下游生产生活不利影响 C. 减轻下游国家的水土流失 D. 便于下游国家发展内河航运 ‎【答案】25. C 26. B ‎【解析】‎ 本题组以中南半岛轮廓及景洪水电站位置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水能开发条件、水电站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5题详解】‎ 澜沧江河段位于横断山区,峡谷很深,水电开发淹没范围较小,但河谷生态较脆弱,对河谷淹没地区的生态环境影响大,排除A。人口稀少,移民工程小,不属于自然条件,排除B。该河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选项C符合题意。澜沧江上游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地质不稳定,排除D。所以选C。‎ ‎【26题详解】‎ 汛期蓄水,可能会拦截泥沙减缓下游河床淤积,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澜沧江和下游的湄公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如果集中蓄水、枯水期蓄水,容易导致下游水资源紧张,影响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蓄水时的出库容量将大于澜沧江每年的平均水流量,也是为了保证下游地区水源供应,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下游国家的水土流失与当地地形起伏、降水强度及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有关,与景洪水电站分期蓄水、汛期蓄水无关,排除C。景洪水电站分期蓄水、汛期蓄水,有利于下游河道水量稳定,利于航运,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所以选B。‎ 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帯并称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7. 与美国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玉米生产( )‎ A. 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B. 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C. 家庭农场为主,规模小 D. 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28. 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 增施有机肥,以提高玉米产量 C. 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D. 秸秆焚烧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27. A 28. D ‎【解析】‎ 本题组以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7题详解】‎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不高,科技投入少,导致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产品成本较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A符合题意。我国东北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较低,B不符合题意。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大多以国有农场为主,规律较大,C不符合题意。由于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商品率不高,主要用于内销,D不符合题意。‎ ‎【28题详解】‎ 由于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生产科技投入不足,导致竞争力不足,因此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A不符合题意。增施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有利于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B不符合题意。延长玉米产业链,提高玉米的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有利于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C不符合题意。秸秆焚烧还田,减少了有机肥料,且容易流失营养元素,不利于保持土壤肥力,不利于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D符合题意。‎ 内蒙古阿尔山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并且是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下图示意阿尔山市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29. 阿尔山市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 A. 草场退化 B. 森林资源枯竭 C. 土地污染 D. 煤炭资源枯竭 ‎30. 最适宜阿尔山市转型发展的产业是 A. 航空航天及相关旅游业 B. 化石能源产业 C. 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 D. 绿色、特色食品加工业 ‎【答案】29. B 30. D ‎【解析】‎ 本题以阿尔山市相关材料为栽体,考查区域发展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9题详解】‎ 阿尔山市横跨大兴安岭西南山麓,是我国重要的林木生产基地,从而可推断其被列为资源枯竭城市的原因是森林资源枯竭。故选B项。‎ ‎【30题详解】‎ 阿尔山市林木资源枯竭,并转型的方向应是利用当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兴安岭拥有绿色生 ‎ 态环境和丰富的野果、野菜、食用菌资源,适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业,故D项正确;阿尔山市作为一个纬度较高、降水少的山区森林城市,不具备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高技术水平,也不具备发展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的水热等条件;阿尔山市没有大量化石能源,不能发展化石能源产业。故A、B、C项错误,故选D项。‎ 读2008~2014年珠三角区域就业吸引力指数统计表,完成下列各题。‎ ‎31. 珠三角地区就业吸引力高的主要原因是( )‎ A. 基础设施完善 B. 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C. 生活成本低 D. 社会秩序好 ‎32. 就业吸引力指数变化对珠三角区域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 促进区域环境改善 B. 增加劳动力供应 C. 失业率上升 D. 环境人口容量升高 ‎【答案】31. B 32. B ‎【解析】‎ 试题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31题详解】‎ 就业吸引力高的主要原因是就业机会多,收入高,B正确;基础设施、生活成本、社会秩序的影响力没有就业机会的影响力大。‎ ‎32题详解】‎ 从表中看,珠江三角洲区域就业吸引力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吸引力高,会增加劳动力供应,B正确;对区域环境、失业率影响较小;对环境人口容量没有影响。‎ 读2011—2015年中国工业增加值与增长率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33. 2011—2015年,我国 ( )‎ A. 工业化水平一直非常高 B. 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 C. 工业比重不断上升 D. 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 ‎34. 现阶段,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可行措施是 ( )‎ A. 加快矿产开发,提高钢铁产能 B. 扩大产品进口,替代国内生产 C. 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D. 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答案】33. B 34. C ‎【解析】‎ ‎【33题详解】‎ 由图中的柱状图可知,2011—2015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持续增长,故B正确。2011—2015年,我国工业化水平在不断发展,工业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因此一直非常高不符合客观事实,故A错误。图中信息不能反映工业比重不断上升,故C错误。读图可知2011—2015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变化不大,比上一年增长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工业化速度变化不大,故D错误。故选B。‎ ‎【34题详解】‎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大幅度提升,工业品价格优势逐渐丧失,因此现阶段应该加大科技,研发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故C正确,D错误。我国应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故A错误。扩大产品进口,替代国内生产阻碍我国工业的发展,故B错误。故选C。‎ 从南海、东海、黄海到渤海,我国18000km的大陆海岸线上,每天都在上演“填海大戏”。‎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通过图示GIS空间分析,能得到近年来我国( )‎ A. 填海区人口迁人数量 B. 填海区面积 C. 填海区土地利用类型 D. 填海区植被类型 ‎36. 图示GIS应用的领域是( )‎ A. 国土管理 B. 城市规划 C. 环境评估 D. 灾害预测 ‎【答案】35. B 36.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35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填海大戏”结果是扩大陆地面积。通过图示GIS空间分析可得到填海区面积,B正确。故选B。‎ ‎【36题详解】‎ 填海影响的是陆地面积,故图示GIS应用的领域属于国土管理。A正确,故选A。‎ ‎37.我国某大学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中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分布图的绘制。读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 回答下题。‎ GIS在绘制该线时的作用主要是(  )‎ A. 获取相关地理空间信息 B. 确定地理事物空间位置 C. 空间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D. 将相关信息立体化呈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GIS在绘制该线时根据得来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与应用,故C正确。A项是RS技术,B项是GPS技术,将相关信息立体化呈现体现“3S”的综合应用,故A、B、D错误。故选C。‎ ‎【点睛】GPS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几何与物理信息及各种变化,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并对GIS进行数据更新;GIS用于对多种来源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集RS、GPS、GIS技术的功能为一体,可构成高度自动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有机系统,解决各种复杂问题。‎ ‎38.车厘子,即美国樱桃。源于英文Cherries的音译,原产于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2010年昆明某生态农业开发公司试种车厘子成功。‎ 据此回答下题。‎ 昆明该生态农业开发公司在收获前进行估产,主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农业进行估产,先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拍摄遥感图像,然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处理数据,估算产量,①③对。全球定位技术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估算产量,②错。数字地球是数字化方法把信息转化成数据,在网络上传播共享,不能分析、处理数据,④错。故B正确, A、C、D错误。‎ ‎39.目前,我国已经建成“数字中国”的地理空间框架。“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初步形成,大大提升了国土监管能力。对土地资源进行“天上看”和“网上管”,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 A.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 B. 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 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 D. 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程度。‎ ‎【详解】“天山看”是指遥感系统利用遥感卫星、飞机、气球等平台对我国国土资源分布状况进行监测;“网上管”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我国国土资源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故选A。‎ ‎40.经国务院批准,第六届国际数字地球会议于2009年9月9日~12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将以“行动中的数字地球”为主题。围绕数字地球理论、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等方面展开交流与讨论,旨在通过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数字地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灾害治理、自然资源与世界遗产保护等储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数字地球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数字地球就是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B. 数字地球就是地理信息技术 C. 数字地球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地球问题 D. 数字地球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再认识,是RS、GIS、GPS等各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数字地球不能等同地理信息技术,故B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 二、综合题:本卷共计4小题。‎ ‎41.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处地形部位是________,乙村地形类型是________。‎ ‎(2)丙村与A山顶的相对高度在______~______米之间,量得两地间索道的图上距离约5cm,实际长为1000米,则该图比例尺为________。‎ ‎(3)水库的修建增加了丙村的收入,请列举丙村利用水库发展的一种产业:_________。‎ ‎(4)图中月亮河流向大致为______,a-b河段与c-d河段更易发生泥沙沉积的是_____段。‎ ‎【答案】 (1). 鞍部 (2). 平原 (3). 650米 (4). 750米 (5). 1:20000 (6). 水产养殖业 (7). 自北向南 (8). c-d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形类型、相对高度、比例尺、产业发展、河流流向、河流沉积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利用题中信息调动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详解】(1)①处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根据图中等高线海拔高度的判断,乙村海拔低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属于平原。‎ ‎(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海拔变化特征判断,丙村海拔高度在300米~400米之间,图中显示,A山顶海拔高度为105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在650米~750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索道的图上距离约5cm,实际长为1000米,则该图比例尺为1:20000。‎ ‎(3)水库的修建增加了当地的水域面积,利用水库水域空间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或旅游业。‎ ‎(4)根据指向标判断,图中月亮河的流向大致是自北向南流。a-b河段处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水流急,不容易泥沙沉积; c-d河段位于平原处,水流缓慢,泥沙容易沉积。‎ ‎42.阅读我国江苏、安徽等地区图文资料后,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向上海输电500亿度。‎ 资料二:南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接了上海转移而来的部分纺织工业和钢铁工业。‎ ‎(1)说出淮南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对上海市的影响。‎ ‎(3)概述南通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答案】(1)淮南临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但能源缺乏的地区,能源市场需求量大;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从生态效益来说,可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改善上海大气环境质量。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可以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上海经济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增加就业岗位等。‎ ‎(3)距离上海市近,地理位置优越;距消费市场近;水陆交通便利;土地成本较低;劳动力成本较低。‎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江苏、安徽等地区图文资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工业区位、能源调配工程对输入地的影响、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可以从地理位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图中显示,淮南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图中显示,距离江苏省、浙江省等经济发达的省份比较近,这些地区常规能源缺乏,而能源消费量大,能源市场广阔;图中显示,淮南与能源消费地之间交通便利。‎ ‎(2)“皖电东送”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从经济效益来看,“皖电入沪”可以缓解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等。从社会影响来看,“皖电入沪”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从生态环境影响来看,电力属于清洁能源,“皖电入沪”有利于优化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改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 ‎(3)从南通市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角度来回答,如位置、交通、市场、政策、劳动力、技术等因素。图中显示,南通与上海只有一江之隔,距离上海市近,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南通过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距消费市场近;图中显示,公路和河运等水陆交通便利;相对于上海,南通的土地和劳动力价格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4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荆江走长江自湖北省枝城至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处于长江由山区迁入平原的位置,其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因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河段大量沉积,人们不断筑堤坊水,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平原形成“地上河”。新中国成立后为治水对荆江进行人工裁弯取直(下图),而今,建议恢复河流的弯曲河道的呼声越来越高。‎ ‎(1)分析荆江形成“地上河”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说明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在防洪方面的积极作用。‎ ‎(3)从湿地功能的角度,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案】(1)自然原因:荆江处于河流由山区进入平原的位置,加之河道蜿蜒曲折,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 人为原因:上游地区破坏植被,水土流失严重(或长期筑坝防水)。‎ ‎(2)缩短了河流的长度,增加了河床比降;提高了泄洪数量和速度;泥沙沉积减弱,河床下切,水位降低;洪水灾害减少。‎ ‎(3)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解析】‎ ‎【详解】(1)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和河道特征分析导致泥沙沉积。地势平坦,河道蜿蜒曲折,水流速度减慢,有利于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来源多,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 ‎(2)荆江“裁弯取直”工程在防洪方面的积极作用主要从排水速度方面分析。该工程缩短了河流的长度,增加了河床比降;提高了泄洪数量和速度;泥沙沉积减弱,河床下切,水位降低;洪水灾害减少。‎ ‎(3)恢复弯曲河道主要是增加湿地,联系湿地的功能进行分析回答。恢复弯曲即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增加了其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同时利于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弯曲河道,使得该地区河流水域面积增加,增强了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点睛】1、长江流经四川盆地后,深切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三峡有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水能丰富。“千里长江,险在荆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的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河道特别弯曲,水流不畅,泥沙淤积,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有长江的“地上河”之称。新中国成立后,首先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又完成了几处河段的裁弯取直工程,加固了荆江大堤,对防洪、航运起到了良好作用。‎ ‎2、湿地的功能和效益主要有:‎ ‎(1)湿地的产出功能:湿地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2)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 ‎(3)湿地的生态功能:湿地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 ‎(4)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分解、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之肾”)。‎ ‎4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 A 城;首都 B 城是该 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1)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 ‎(3)分析 A 城成为该国服装生产中心的主要区位因素。‎ ‎【答案】(1)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东临加勒比海,西频太平洋;地处北美洲南部;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2)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城市分布较密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 ‎(3)邻近纺织工业中心B城,接近原料地;A城有铁路通往美国(或海港),交通便利;距美国较近,接近消费市场;甲国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经济发展。‎ ‎【详解】(1)由图可知:甲国地处中美洲地区,西经840-860间,在150N以南,在马拿马运河以北;该国位于北半球、西半球,地处北美洲南部;位于低纬度地区(或位于热带;东临加勒比海,西濒太平洋;北接洪都拉斯,南连哥斯达黎加。‎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该国西部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近湖、海,东部地区交通相对不发达;西部城市分布较密集;且首都和大多等级较高的城市分布在西部。‎ ‎(3)A城成位于甲国中部,A城市有铁路联通美国,还有海港, 交通便利;距首都和美国较近,接近消费市场;邻近纺织工业中心B城,即接近原料产地;甲国是发展中国家, A城市附近城市密集,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条件好。‎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