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优化方案】2015届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七章 第18讲 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含解析)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4·济南三校联考)读杭州城区空间范围发展变化示意图及杭州市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2题。 1.对杭州市城市形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因素有( ) ①河流 ②地形 ③交通 ④气候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关于杭州市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乡镇企业的发展 B.农业人口的数量和比重都在减小 C.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D.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杭州西部为山区,城区主要向地势平坦的东部扩展;根据城市形态可以看出城市沿交通干线延伸。第2题,杭州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答案:1.D 2.C (2014·山东淄博模拟)下图为城市发展阶段及人口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如图所示,城市的发展阶段一般为( ) A.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B.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 C.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再城市化 D.郊区城市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4.中心城市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是( ) A.城市化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解析:第3题,图中显示,第一阶段郊外人口减少、中心城市人口增加,则为城市化阶段;第二阶段中心城市人口增加趋缓,同时郊外地区人口增加较多,则是郊区城市化阶段;第三阶段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都市圈整体人口减少,则为逆城市化阶段;最后,中心城市人口又逐渐增加,为再城市化阶段。第4题,图中中心城市曲线与时间坐标有两个交点,其中右侧一个交点是人口处在最低值的阶段,此时中心城市人口持续减少、整个都市圈人口还在减少,说明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答案:3.A 4.C ☆(2014·陕西一模)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回答5~6题。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相关水文气候数据 X Y 降水量(mm) 675.0 644.5 径流总量(mm) 405 267 地表径流(mm) 337 96 地下径流(mm) 68 171 蒸发量(mm) 270 377.5 5.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表中XY的含义分别是( ) A.①;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B.②;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C.③;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D.④;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6.从水循环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设给市中心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径流总量减少——从郊区调入地表水到市中心 B.地下水位的上升——适当扩大市区的绿地面积 C.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 D.降水量减少——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解析:第5题,受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区的降水量比郊区大,故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径流汇集快,图中①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曲线①。第6题,城市建设使硬化地面扩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不易得到补给,水位不会上升,地表径流总量也不会减少;城市雨岛效应会增大市中心的降水;但硬化地面没有涵蓄水分的功能,故蒸发量和下渗量会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既利于地表水下渗,也利于增大地表蒸发。 答案:5.A 6.C ☆(2014·德州市上学期校际联考)标准值是指一个国家某数据与世界平均水平之差的标准化数值。读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变路径及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图,完成7~8题。 7.关于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1965~2005年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B.197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世界平均水平 C.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D.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 8.我国城市化属于图中的( )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解析:第7题,纵坐标代表城市化进程速度,横坐标代表经济发展速度。1975~2005年间,我国城市化水平标准值增大,说明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曲线斜率显示,1985~1995年间城市化进程慢于经济发展,1995~2005年间城市化进程快于经济发展。第8题,目前我国的人均GDP比较少,城市化水平也较低,所以处于Ⅲ型。 答案:7.D 8.C (2014·济宁市一模)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 A.甲——地价上涨;乙——交通拥挤;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乙——地价上涨;丙——各类产业迁出 C.甲——各类产业迁出;乙——交通拥挤;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乙——各类产业迁出;丙——交通拥挤 10.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 A.市中心人口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解析:第9题,城市土地供应紧张势必导致地价上涨;城市生活成本提高、质量下降,将使一部分人口和企业迁离城市。第10题,卫星城可以分散一部分大城市职能,对大城市起到减轻人地矛盾、改善环境的作用。城市化水平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中心商务区也不会向郊区迁移。 答案:9.B 10.C 11.北京和深圳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对比比较明显的两个城市,下表是有关两城市城市化的统计数据(城市化率等于暂住人口和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的比值)。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和深圳城市化主要表现有( ) 年份 1980 1986 1992 1999 总人口 (万人) 北京 904.3 1 032.4 1 124.8 1 250 深圳 33.29 93.56 260.9 405.13 户籍非农人 口(万人) 北京 510.4 586.8 656.3 747.2 深圳 6.76 26.45 57.39 95.05 暂住人口 (万人) 北京 18.6 61.2 79.9 150.2 深圳 1.2 42.11 180.68 285.28 A.城市人口增长都以户籍人口为主 B.城市化水平都得以快速持续增长 C.深圳城市化速度远快于北京 D.深圳城市人口超过北京 解析:选C。材料所示时段,北京城市人口中以户籍人口为主;北京的城市化水平增长可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1986年代表的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水平基本维持原状,1992年~1999年代表的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速度有所上升。深圳城市暂住人口增长极快。从1980年的3.6%快速增长至1999年的70.4%,成为深圳人口的主要构成;城市化水平快速增长,年增长率高达7.5%。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8分)(2014·北京市东城区期末)长株潭城市群是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长株潭城市群体系特点及其分布特征。(16分) (2)说明长株潭城市群城市化进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12分) 解析:第(1)题,描述城市群体系,要先从总的方面看有几级城市,继而再具体观察各级城市的多少。分布位置要观察总体分布的地形区,集中分布的依托(如沿河、沿路等)。第(2)题,可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路进行说明。 答案:(1)特点:城市等级由三级构成;一级只有3个城市,二级有9个,三级数量最多(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少;或城市等级越低,数量越多)。 分布特征:所有城市均分布在交通线附近;多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改变地表状况,影响大气热力环流,形成城市热岛、雨岛;水质变化,影响水循环环节;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覆盖率减少、其他生物栖息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13.(28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读图1,说出1978~2006年苏州地区GDP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12分) (2)据图2说出苏州地区城市化的主要特征。(8分) (3)简述苏州市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8分) 解析:(1)从GDP中三大产业的动态变化中可以直接读出。(2)对比“城镇用地”演变图和“就业结构”演变图,可从两个方面概括。(3)主要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思考。 答案:(1)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或1992年)以后苏州地区GDP迅速增长;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显著上升;1978年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2006年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2)非农劳动力比重显著上升;城市地域面积不断扩大。 (3)位于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降水丰沛,雨热同期;河湖密布,水源充足。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3·高考广东卷)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于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解析:选C。首先明确城市首位度与首位城市集聚效应的关系,城市首位度越小,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越小;城市首位度越大,集聚效应越明显。然后计算和比较出四个城市群2011年与2008年城市首位度的变化幅度,珠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减小幅度最大(0.70),因而首位城市广州的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 (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2~4题。 2.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逆城市化阶段 3.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4.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 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 解析:正确读图,并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说明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应该处于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第3题,读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说明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迅速提高,也没有超过第三产业。第4题,安徽省属于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可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 答案:2.B 3.D 4.A (2013·高考四川卷)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回答5~6题。 时期(年) 1985~190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均 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均 增长率(%) 3.77 4.28 3.79 5.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6.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本题组解题关键是能够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解答。第5题,我国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我国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大,故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不断增加。第6题,我国自1985年以来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一直比较大,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乡村人口数量不会持续增长,城市人口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商业用地在城市用地中的比例最小,故城市新增用地应主要为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城市用地的快速增加必然会占用大量农业用地,故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5.C 6.D 7.(2012·高考天津卷)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 A.a增加 B.b增加 C.c减少 D.d减少 解析:选B。a、b、c、d分别为水循环的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环节。用“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故选B。 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8~9题。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8.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9.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地区 D.人口集中在绿洲地区 解析:第8题,英国是城市化起步最早、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泰国城市化起步晚,城市化水平最低;沙特阿拉伯地广人稀,属于石油输出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吸引人口向城镇集聚,导致其城市化水平较高;日本的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快,但日本人口众多,故其城市化水平较低。选项C正确。第9题,乙国为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水源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故其人口集中分布在绿洲地区。 答案:8.C 9.D (2012·高考浙江卷)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11.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并能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第10题,A项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表明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B项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由正值变为负值,表明中心城区人口减少。C项Ⅳ阶段后,费城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反而是增大了。D项Ⅳ阶段到V阶段,巴尔的摩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是负值,中心城区人口仍然在减少。第11题,以巴尔的摩、费城为代表的制造业中心,伴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退,中心城区人口持续负增长。纽约、波士顿由于制造业的外迁导致中心城区人口大幅减少,以后由于以金融、信息为主导的产业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增长。 答案:10.A 11.B 二、综合题(共56分) 12.(30分)(2013·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2:图甲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乙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图甲 图乙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6分)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6分) 苏南地区______ 苏中地区______ 苏北地区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析:掌握区域差异和区位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读图可知,江苏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众所周知,苏南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2)苏南城镇化水平最高,其特点应表现出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特点,从速度快慢、水平高低、起步早晚上分别描述。(3)区位就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苏锡常都市圈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上海,受到大城市的辐射带动,是其他都市圈所不具备的优势。(4)与“数量”对应的是“质量”,怎样提高质量?材料中隐含着答案,就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5)根据三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区位特征作出选择,如中部靠近长江三角洲,应提高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答案:(1)由南向北逐步降低(南高北低)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2)起点高(起步早);速度快;水平高 (3)受上海辐射作用大(距离上海近) 引领苏北腹地的发展(带动苏北地区发展) (4)质量(内涵发展) 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强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保障设施;提升宜居水平) (5)② ③ ① 13.(26分)(2012·高考上海卷)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1: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 材料2:2009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858个,比重为94%;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811个,比重为89%;村级全民健身苑达715个,篮球场506个。“十一五”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100%。 (1)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8分) (2)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 (3)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8分) 解析:(1)由材料1可知乐清市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由图可知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注意从时间变化角度去说明问题。(2)由图可知乐清市调整了产业结构,提高了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材料2可知乐清市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环境质量、建立了社会服务体系(全民健身苑、篮球场、养老金等)。(3)明确“就地式城市化”的概念,与传统的城市化的弊端做比较,可知就地式城市化是我国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条新路,劳动力就地转化,既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又避免了城市过度膨胀带来的问题。 答案:(1)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2010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明显上升。 (2)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 (3)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城市病”(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