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武汉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9年6月27日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 ‎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实行“物勒工名(将器物制造者的名字刻在器物上)”制度,几乎涵盖了当时各个手工业部门。这实际上反映了 A. 官营产品的盗卖严重 B. 官营产品难以保证质量 C. 官营生产的管理严格 D. 国家注重垄断市场经营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物勒工名”是指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自己制作的产品上,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的技艺,实质上体现了官营生产的管理严格,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官营产品盗卖的相关信息,排除A。“物勒工名”的制度,是为了保证质量而实行,排除B。官营手工业产品是满足官府和贵族的需要,没有进入流通市场,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一个前提“官营手工业”,一个中心意思“物勒工名”。‎ ‎2.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这一事件 A. 说明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 B. 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 C. 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 D. 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 天花、鼠疫和麻疹都属于传染病,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疫乱,说明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联成一个整体,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疫乱,和政治体制无关,排除B;两个帝国人口数量下降,不能说明两个帝国分崩离析,排除D。‎ ‎3.天宝二年 ‎(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郡(注:今扬州)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注:今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注:今常州)船……;会稽郡(注:今绍兴)船……;南海郡(注:今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 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 D. 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的唐代不符,故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中叶以后,故B项错误;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因此选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表现 ‎4.下表为北宋都城夜市的记载。‎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于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由此可知,北宋 A. 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 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 专业化市场已出现 D. 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的图表为北宋都城的夜市,从种类可以看到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详细介绍了销售的种类,从这些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所以答案选D。材料中主要商业经营方式,没有涉及到社会崇尚奢靡之风,排除A。从材料中看不出制度混乱,B错误。专业化市场是指专卖某样物品的单一性市场,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 ‎5.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 宋朝统治者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C. 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D.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知城市管理政策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关键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自战国到清朝一直实行,A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管理改革,而不是商业发展严重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故C项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合法性,并不能说明废除了坊市制度,故D项排除。‎ ‎6.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中期的商人资本规模动辄百万两甚至千万两,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商业规模扩大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商人地位一直很低,A选项排除。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没有明显松弛的现象,B选项排除。明中叶后,白银开始在流通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商业规模的扩大,D选项排除。‎ ‎7.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 A. 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 B. 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C. 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 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B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经济联系,排除C项。‎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A.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B. 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使得具有耕织结合特点的传统经济结构出现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城市化的进程,故A项排除;外国商品只是冲击了传统的手工业,而不是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的兴起,故D项排除。‎ ‎9. 1908年,芜湖商办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吴兴周出任总经理,经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注册了“黑白月亮”商标。该商标能够注册的最有利的条件是 A. “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思潮 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瓦解的速度加快 ‎【答案】B ‎【解析】‎ 由题干中的“1908年”和“清政府农工商部批准”可知,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甲午战败后。当时的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是明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及“黑白月亮”商标能够注册的最有利条件,B正确。A、C两项出现于民国初期;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0.中国近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成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这一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 对西方文化存在肯定和效仿,不值得提倡 C. 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D. 新式交通工具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带来了商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婚礼铁路”“蜜月旅行”说明新式交通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但没有体现民主共和观念,故D项正确,A项排除;京沪铁路公司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是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显然不是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排除B;题干没有体现近代中国交通被西方控制,因此无法得出殖民地特征,排除C。‎ ‎11.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了资源委员会,直隶军事委员会。主要任务为负责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动员开发,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重工业的主管部门。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的钢铁、动力、机电、化学等基本工业领域。资源委员会的设立 A. 使官僚资本空前膨胀 B. 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 C. 使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 不利于轻工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1935年……资源委员会……其产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与军事工业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日本侵华形势日益严重,资源委员会主要集中军事工业相关产业,为持久抗战奠定基础,故B选项正确;官僚资本空前膨胀在解放战争时期,故A选项错误;资源委员会主要集中军事工业,与民族工业发展艰难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C选项错误;当时军事工业相关产业发展主要是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与轻工业的发展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如时间“1935年“和”军事工业“等,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持久抗战需要大量的军事工业的基础和支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12.有学者说,新航路的开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单边性贸易"模式: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材料中“单边性贸易”模式反映的是 A. 欧洲经济开始主导世界 B. 亚洲传统经济仍有其忧势 C. 西方殖民扩张步伐加快 D. 东方日益沦为西方殖民地 ‎【答案】B ‎【解析】‎ 由“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可以看出当时亚洲经济仍然占有优势,可以赚取西方的白银,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题干看不出欧洲的地位;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殖民扩张;D项与题干所述无关。‎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白银流向东方,商品流向西方”,结合所学进行选择。‎ ‎13.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 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B. 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C. 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反映了原产于南美洲的菠萝传入并在英国成功种植,而油画时间是1675年,结合所学,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洲际间的物种交流,A项正确。17‎ 世纪,南美洲主要是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地,B项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并非工业革命促进,C项不符题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错误。‎ ‎14.“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它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导致“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因素是( )‎ A. 机器发明和使用 B.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 交通运输工具革新 D. 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是棉纺织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能提高其生产水平的只能选A项。B项是这一历史现象的结果,而不是原因;C项是交通领域的革新,而不是纺织领域的;“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是生产技术革新的原因,可排除D项。‎ ‎15.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 源自于劳动实践 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 取决于资金保障 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 ‎16.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 ‎17.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出现了一批新式石库门建筑。它们有着四合院的围合体态,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这反映了当时 A. 政府重视城市规划及建设 B. 租界带动了中国城市近代化 C. 市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D. 上海城市建设走向西化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新式石库门建筑”“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中可以看出,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推动了上海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重视和市民生活的提高,故AC项排除;D项说法错误,错“走向西化”。‎ 点睛:材料“20世纪20年代上海租界”“新式石库门建筑”“引进了抽水马桶、洗浴间和大阳台等居住概念,弄堂马路加宽至消防安全标准”反映出城市的近代化过程。‎ ‎18.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A. 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 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 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 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观念风靡一时,而是强调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社会进步推动服饰变革,排除B。材料反映了把中山装作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不等于人身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9.1933年,广州有一家报纸报道:汉口市面上有三种女人,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表明 A. 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 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 C. 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 D.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四寸半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反映了当时近代中国社会中西并存、新旧共处的现象,体现了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故D正确;“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而是说明社会风俗的多元化,故B错误;仅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妇女解放,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 摩登女郎,乡间小姐,改组派”,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风俗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排除过于绝对或不符合材料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20.表: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答案】C ‎【解析】‎ 由表中的数据可知,该时期工人工资在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经济危机的影响不断加深,C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时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与材料时间不符,A不正确;材料所述工人工资的降低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所致,从材料中无法推出产业结构调整,B不正确;工人工资的高低与国家财政支出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以“1929—1931年美国工人工资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经济危机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家不断压低工人工资,导致工人的处境日趋困难,工人工资收入降低,导致购买力下降,国内市场进一步缩小,使得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危机进一步加剧。解题时注意依据表格信息并结合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21.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选项排除。‎ ‎22.截止1953年11月,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3%已加入农业生产互助组,农业社由两年前的300多个发展为1.4万多个,增加46倍。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农民大批宰杀牲畜包括耕畜的现象。据此可知,当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A. 背离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B. 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C. 提高了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 D. 存在着一些急躁冒进倾向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农民则将大批牲畜宰杀,此现象的出现说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农民以此消极抵抗,D符合题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发展,是与人民的利益相符合的,只是工作中存在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损害了农民利益,A不正确;B说法与史实不符,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正确;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 ‎23.下面漫画题为《快乐的竞赛——加油,追上来了》,生动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该漫画的寓意是 A. 大跃进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 人民对一五计划的建设热情高涨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D. 工农业竞赛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信息“农业合作化”“工业化”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五计划的建设高潮,故B正确;漫画内容并不能体现大跃进运动,故A错误;漫画也没有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错误;漫画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信息,故D错误。‎ ‎24.下表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 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 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 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 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苏联制定的煤钢等产量的目标基本上得以实现,但是以肉、蔬菜和瓜类为代表的民生指标却远远未达到,这说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积重难返,重、农比例依然严重失调,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经济政策的连续性,B选项排除。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发展重点是在工业方面,C选项排除。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5.下面1960年—1975年苏联运输干线增长情况数据反映了 ‎ 时间 ‎ 社会总产值 每增长 ‎ 运输干线长度增长率 ‎ 运载量 每增长 ‎ 运输干线长度 增长率 ‎ ‎1960年—1970年 ‎ ‎1% ‎ ‎0.8% ‎ ‎1% ‎ ‎0.85% ‎ ‎1971年—1975年 ‎ ‎1% ‎ ‎0.79% ‎ ‎1% ‎ ‎0.66% ‎ A. 运输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B. 运输干线长度呈减少趋势 C. 农重轻各产业发展不平衡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微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表格中运输干线增长情况数据来看,运输干线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故导致社会总产值也没有什么变化,故本题选A项。B不能全面反映表格,C和D与表格信息无关。‎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对经济的影响 ‎26.推动下表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时间 名称 ‎1955‎ 国际茶业委员会 ‎1960‎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2‎ 可可生产者联盟 ‎1970‎ 橡胶生产者协会 A. 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 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C. 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二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建立,发达国家确立了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主导权,在经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原本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在面对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时,只能加强合作,统一生产、销售,保证产品价值,推动本国经济发展。因此,表格所列经济组织主要是新兴独立国家为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创设的,B正确;材料中国际组织涉及的资源仅包括茶叶、石油、可可及天然橡胶,这些资源因为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他们的联合是想获得更大的利益,并非因为这些资源紧缺,并且茶叶、可可及天然橡胶都是可再生资源,很难造成资源紧缺,A错误;据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与材料无关,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际组织,与经济区域集团化属于不同概念,故D错误。‎ ‎27.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 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 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C. 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D. 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答案】C ‎【解析】‎ ‎“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说明清远经验最大的特点是自主创新,符合改革开放精神,故C正确;清远不是经济特权,故A错误;清远的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材料中说明的是清远的创新精神,故B错误;中国的深化改革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故D错误。‎ ‎28.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但近年来,英国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等严峻问题,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便日益提高。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 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 B. 欧洲一体化不符合历史潮流 C. 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 D. 区域经济风险受全球化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可知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区域问题触及英国国家利益,故英国民众要求脱离欧洲,故A项符合题意。B项,欧洲一体化是各国谋求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的需要,符合历史潮流,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排除。C项,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日益提高不能说明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故排除。D项,题干意在阐述欧洲区域问题,未提及全球化,故排除。‎ ‎29.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明确提出“美国利益第一”“美国至上”等主张;英国“脱欧”;西欧一些政党与政界人士反思,甚至抵制经济全球化,这些现象表明 A. 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反作用明显 B. 恐怖主义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C. 全球化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D. 发达的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特朗普的主张和英国“脱欧”,是逆经济全球化的行为,表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曲折,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恐怖主义,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30.下图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它反映出在 A. 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B. 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国家贸易量增加 C. 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 D. 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中信息可知,1995年与1965年相比,亚洲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急剧增加,日本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而其它工业国家、非洲和拉美等呈减少的趋势,说明世界经济重心有转移的趋势,故D正确;A、B、C三项与表中信息无关,未体现,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当代作家陈杰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染坊》以陈寿亭艰难创业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清朝末年,父母早亡的乞丐陈六子被善良的周村通和染坊周掌柜收留,留在染坊做小伙计,并改名陈寿亭。十年后,由于陈寿亭经营得法,通和染坊渐渐挤垮了其他的染坊,成了周村最大的染坊。之后,陈寿亭同张店大户卢老爷共冋在青岛创办了大华染厂,留学德国学习染织归来的卢家长子卢家驹担任董事长,从此走上了工业印染之路。“五四”运动爆发后.陈寿亭拿出积压的窄幅布,让学生做成游行的横幅,既支持了爱国运动又为自己作了广告,大华染厂及飞虎牌染色布名震青岛,逐渐成为山东的第二大染厂。”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难民纷纷乘船到青島逃难.陈寿亭又收留了一大批逃难的东北染厂的职工并加以抚恤。期间,陈寿亭断然拒绝了与日本商人的合作,借着抵制日货运动以及与上海林氏印柒厂的合作,进一步发展成为青岛印染界的大亨。随着时局的艰难,陈寿亭改往济南发展。七七事变后,济南各界把韩复榘看成了救星,希望他能凭借黄河天险,挡住日本人。不料,韩复榘却弃城逃跑。陈寿亭对这个国家彻底失望,生日宴上吐血而亡。‎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单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大华染厂的创立与发展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 概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出现了创展民族工业的热潮。辛亥革命前后,在民国政府的鼓励下,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资本家的投资热情高涨,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发展中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其他情节如“五四”运动中捐布,“九一八”事变后收留难民、抵制日货、韩复榘弃城等亦可。‎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大染坊》以陈寿亭艰难创业为主线,谱写了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可见材料围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而设定论题。论述时要结合民族资本发展的各个典型发展阶段,说明影响发展的具体因素。结论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难以健康成长。‎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 中国 美国 苏联 日本 ‎1950‎ ‎61‎ ‎8785‎ ‎2733‎ ‎484‎ ‎1955‎ ‎285‎ ‎10617‎ ‎4527‎ ‎941‎ ‎1965‎ ‎1223‎ ‎11926‎ ‎9102‎ ‎4116‎ ‎1975‎ ‎2390‎ ‎10582‎ ‎14134‎ ‎10231‎ ‎1980‎ ‎3712‎ ‎10080‎ ‎14800‎ ‎11141‎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 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70年代因滞胀所带来的下降。‎ 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70 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实现了稳步增长,到70年代受整体经济颓势影响而放缓。‎ 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 ‎(2)根据“20世纪 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