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江西省樟树中学2019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二和必修三1—7课 考试时间:2017.9.24 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 《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 A. 西周 B. 春秋战国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的,故B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 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 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 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 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答案】C 【解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独立经营的商人,排除A;BD两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故C项正确。 3.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中发展最快的是 A. 纺织业 B. 交通运输业 C. 冶金业 D. 机器制造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仅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而且只是在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得到较快的发展,重工业发展缓慢,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答案选A。 考点: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工业体系 4.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对花生的描述是一种虚报产量的行为,它是发生在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的表现,故选B;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年到1957年,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A;文化大革命发生时间是1966年到1976年,时间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要抓住材料文字的特点,由浮夸描述而联想到大跃进运动,而时间“50年代”则坚定判断B的信心。 5. 《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C.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社会习俗中西并存,故选A;建国初期,中苏关系良好,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排除B。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排除C;建国初期,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排除D。 点睛:历史选择题的的关键信息是时间。由本题的时间限定“20世纪20年代”,结合所学,容易排除BCD。 6.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截止到1996年底,外商实际投资累计总额已达到1748.84亿元,总产值也达到了10972.8亿元。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改革开放的深化 B. 全球化趋势加强 C. 新经济体制建立 D. 思想进一步解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的深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外资”经济投资总额迅速增加,这是由于开放的深化,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是由于开放的深化,而和全球化趋势加强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这是由于开放的深化,而和新经济体制建立无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这是由于开放的深化,而和思想解放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的深化 7. 新航路开辟导致了欧洲社会的大变革,出现了“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属于“商业革命”的是 A. 西班牙、英、法等国纷纷进行海外探险 B. 世界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C.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 物价上涨,封建地主地位下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航路开辟后引起的贸易规模、商品种类、商业经营方式、贸易中心转移等方面的变化称为“商业革命”,而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的物价上涨及其引起的变化不属于“商业革命”,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影响 8. 《全球通史》写道:“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的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的力量”不包括 A. 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 英国圈地运动的进行 C. 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 资本主义大工厂诞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l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故D项符合题意;C项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制度保障,B项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资金和自由劳动力;A项为工业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市场条件,故ABC三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所以答案选D。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条件 【名师点睛】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2)就生产方式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得到充分体现。 (4)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5)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形成看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6)第一次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趋明显和激烈。 9. 在苏联七十多年历史上,大规模的饥荒有三次,即1922—1923年、1932-1933年、1946—1947年饥荒。其中1932-1933年大饥荒的程度最为严重,1932年苏联主要农业区乌克兰地区谷物产量仅是1930的36.8%,据估计饥荒死亡人数的在600—800万之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错误 B. 农业集体化目的与客观效果相悖 C. 经济建设模式模糊导致社会混乱 D. 苏联的经济困难呈现周期性特征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1932-1933年苏联正在进行的是农业集体化,但是此期间某些做法违背农民利益,牺牲农业换取对工业的支持,使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受到了极大伤害,无意加重了死亡人数,符合题意的是B项,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于国情决定的,排除A项;CD项表述错误。 10.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并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观点中,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思想基础的是 A. “奖励耕战” B. “崇尚自然” C. “民贵君轻” D. “无为而治” 【答案】C 【解析】 A是法家学派的思想特征,排除;BD是道家学派的特征,排除;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成为中国早期民本主义思想基础,故选C。 11.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 思想家 基本主张 ? 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 韬光养晦、知足而止 A. 老子 B. 孔子 C. 墨子 D. 韩非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莫走极端、适可而止、知足而止”与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观点相符,“以柔克刚”与老子思想中的相互对立事物会相互转换观点相符,故A项正确;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干中的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墨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尚贤”,与题干中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韩非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的思想 12. 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是 A.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B.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君权神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故A正确。“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属于孟子,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君权神授”,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 13. 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 ②董仲舒 ③泰勒斯 ④王守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宇宙便是吾心”是宋代陆九渊的思想主张,“万物始于水”是古希腊先哲泰勒斯的主张,“心外无物”是明代王守仁的思想主张,故①③④正确;董仲舒是汉代新儒学,与材料不符,排除②。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九渊.王守仁 14. “……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段材料所蕴含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 A. 战国时代,法家崛起批判儒家“重农”思想 B. 两宋时期,商税成为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C. 隋唐时期,统治政策开明重视发展农工商业 D.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 【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首倡“重农”的商鞅就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故A项错误;隋唐时期,尽管农工商都在发展,但是没有出现过“工商皆本”的政策,故B项错误;宋朝以来,虽然商业环境有所宽松,而且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商税尤其是外贸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但是受小农经济的限制,经济政策上依然是“重农抑商”,故C项错误;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知识分子中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这一变化并进而在思想文化领域为之鼓吹,产生了“工商皆本”这样的主张,故D项正确。 15. 秦始皇“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尊儒”则采用隐蔽的手段,实质上都表明统治者 A. 打击或扶植儒家思想 B. 为选拔知识分子扫清障碍 C. 打击思想领域内的敌对势力 D. 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 【答案】D 【解析】秦始皇“坑儒”、汉武帝“尊儒”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都是巩固统治的需要,故D正确;AC不是材料反应的实质;B与材料无关。 【名师点睛】 统治阶级推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统治,秦始皇“坑儒”、汉武帝“尊儒”都是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 16. 下面是某同学总结的宋代理学示意图,表格空白处应填写为 A. 致良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三纲五常 D. 格物致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致良知属于王阳明的主张,而示意图空白处属于程朱理学,故A项错误;读示意图,“反省内心”为陆王心学探求理的方法,所以空白处应为程朱理学探求理的方法,存天理,灭人欲不属于求理的方法,故B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与示意图不符,故C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物致知 17. 某校高二(3)班在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中期报告中,提到了如下关键词:克己复礼、仁政、罢黜百家、朱熹、黄宗羲。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儒学的形成及发展 B. 中央集权体制的演变 C. 法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 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罢黜百家”使儒学为正统思想;朱熹使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黄宗羲对儒学所维护的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故选A。 18. 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 “知识即美德” B. 拯救人类心灵 C. “认识你自己” D. 追求生命价值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的是认识你自己,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提及品德的问题;材料中没有涉及生命价值和拯救心灵的内容,所以排除B、D选项。 19. “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个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于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最先烟消云散”的根本原因是 A.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文艺复兴源于意大利 C. 意大利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 D. 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改革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是随着意大利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新思想为其发展开辟空间。所以在意大利“最早烟消云散”的原因是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是文艺复兴发生于意大利的重要条件,但决定于经济因素。 点睛: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所以政治和文化现象的根本原因,通常要从经济角度分析。 20. 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句话表明了 A. 文艺复兴前后,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 B. 文艺复兴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 C. 文艺复兴第一次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 D. 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使人们从宗教思想的束缚中被解放出来,所以从“为了信仰而生活”到“为了生活而信仰”体现出了人神主导地位的变化,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才让人们有了真正的现世生活,这种说法夸大了文艺复兴运动的作用,故B项错误;最早把人放到世界和社会中心看待,是在古希腊智者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后,人在反对神的存在以及对人的束缚后的人性自由,这一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21. 马丁·路德说:“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该观点意在 A. 主张“因行称义” B. 否定神学 C. 倡导人性解放 D. 宣扬“因信称义” 【答案】D 【解析】路德是著名的宗教改革的领导人物,“人人该以《圣经》为独一无二的真理来源。”说明人们要相信《圣经》,信仰基督教,即“因信称义”,不是主张因行称义,故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否定神学,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到人性解放,故C项错误。 【名师点睛】 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即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22.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②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③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欧洲 ④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性质; 改革后创立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结果;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欧洲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故选①②③组合,故选A。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并未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依据,排除④,故排除BCD。 23. 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定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 A. 君主立宪 B. 人民主权 C. 社会契约 D. 三权分立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法律的制定者是授权社会而进行的,这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故C正确;A主要内容是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B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D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实行分权,相互制衡,防止专权,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4. 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制腐化,就会产生极端平等的精神,导致“多数人的专制”;贵族制腐化,贵族的权力就会变得专横;君主制腐化,会导致“一个人的专制”。其观点的核心是 A. 没有完美的政体形式 B. 强调权力的制约平衡 C. 提倡社会契约论思想 D. 主张实行人民的自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孟德斯鸠是主张寻求权力之间的平衡,再联系其三权分立学说可知,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孟德斯鸠不希望出现专制的局面,没有探讨政体的完美性,排除A;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5. 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 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 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 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 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个具有两个人粮食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是解题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的思想观点,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二、材料解析题: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26题13分、27题21分、28题16分,共计50分) 26.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4年夏,美、苏、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建立了战后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成及特点。该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二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11月在法国的倡议下,第一届西方主要工业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首脑会议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举行,会议议程“涉及世界经济危机的所有经济问题”。1976年的第二次首脑会议加拿大总理应邀出席,此次会议确定了每年一次的首脑会议轮流在各参加国召开,七国集团正式形成。(1998年俄罗斯正式加入,七国集团发展为八国集团。)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七国集团成立时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法国为何能倡导并促成西方主要工业国首脑会议的召开? 【答案】(1)构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特点:以美元为中心。 影响:在有利于美国经济扩张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经济——滞胀;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原因:包括法国在内欧共体的发展;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第(2)问,注意时间“1975年11月”,由此可知,这时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涨状态,二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已瓦解。联系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欧洲一体化进程所带来的影响归纳。 2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为儒家思想的言论 序号 言论 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②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③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1)根据材料一的儒学言论,指出相关言论者,并概括其核心思想。 材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3)材料三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答案】(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被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 (3)思想: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解析】第(1)问,“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归纳孟子的观点民本或仁政。由材料“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故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主张“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归纳王阳明的思想。 ........................ 第(3)问,由材料中“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可知,他们主张经世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为学应求务实,概括以上可知,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28. 意大利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是一个喧闹的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和富裕的拜占廷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意大利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这些(意大利的)城市由大商人家族控制,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他们的需求、兴趣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材料二按某些方面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除雷奥纳都及其他几个人而外,都不尊重科学——尊重科学那是十七世纪以来大多数重要革新人物的特色……不过他们用古代人的威信替代教会的威信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人的威信”指什么?并分析其“替代教会的威信”有何作用。 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 历史学家贵查第尼在1529年写道:“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了……尽管如此,我在已任教皇教廷中的位置,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但是,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缘故,我早已像爱自己一样爱马丁·路德了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 (3)据材料三,分析造成“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教会的态度很难简单刻画”的原因及文艺复兴的局限性。 【答案】(1)原因:意大利的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控制城市的大商人家族赞助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家。 (2)“古代人的威信”:指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作用: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3)原因:既憎恶教会的腐败,同时又接受教会的公职和馈赠。 局限性: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知识分子的运动;同封建势力存在密切的联系。 【解析】(1)“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可见原因是意大利的商业贸易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控制城市的大商人家族赞助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作家。 (2)第一小问,“都不尊重科学”表明并不尊重或不重视科学;第二小问,“古代人的威信”根据文艺复兴的特征可以知道是指古代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第三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动摇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3)第一小问,“还受到一些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再没有谁比我更憎恶祭司的野心、贪婪和放荡“表明他们既憎恶教会的腐败,同时又接受教会的公职和馈赠;第二小问,“文艺复兴不是民众运动,是少数学著和艺木家的运动”、“迫使我只得为了切身利益希求他们伟大”,表明不是民众运动,而是少数知识分子的运动;同封建势力存在密切的联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