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新疆哈密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诗玲认为,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关乎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关键问题:怎样回应一个同时需要民族意识和超民族意识的时代?她的看法是,只要民族国家仍然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凭借,民族本位的思维就会压倒国际主义的思维。此种说法 未免画地为牢,事实上,至少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民族本位与国际主义一直保留相互成就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例,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一直在互动之中,将中国与西方截然两分已经价值不大。前面说到汪曾祺,重要的不是诺贝尔奖是否有能力领会汪曾祺文学语言的古典韵味,而是它如何评估汪曾祺熔铸古今中西的创造性。汪曾祺并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士大夫,他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而是以其独到的才情与智慧,为当代中国小说闯出一条新路。而且,汪曾祺并非只是在语言上用力,其语言的背后是中国人独特的人情之美,而这种美又并非一味的诗意,而是在“极左”语言的灰烬中抢救出来的一种灵明,是温润如玉却潜藏着丝丝裂纹的优雅,是从洞明世事的悲悯中释放出的生气。如果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能力对其进行评估,那就需要更恰当的奖项来承担这一使命。但无论如何,问题不能被简化为要民族性还是要世界性的问题,既不能偏激地认为中国文学不需要在意来自他国的奖项,也不能简单地搬用西方现代主义的行话作为文学的评价标准。 就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来说,立足传统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恰相反,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之所以能够为某一民族国家严肃的文学人所尊重,是因为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刺激,用来疗治民族与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诺贝尔文学奖的诱惑如此强大,这诱惑不仅来自于奖金,更来自于从“国民作家”一步跃进为“世界文豪”的无上荣光。鲁迅当然明了这种诱惑,所以他在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信中把话说得十分严厉,他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在鲁迅看来,中国作家认为自己不配,比认为自己足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更好。这似乎缺乏文化自信,其实却是从中国文学的主体精神出发。倘若我们不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而是一直将“中国人离诺贝尔文学奖还有多远” 当作最大的问题,对诺贝尔奖孜孜以求,这个奖的存在就会成为破坏民族文学发展生态的因素。 对于鲁迅的这一告诫,中国文学人一直心有戚戚,不过时至今日,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则,在后殖民的语境中,第三世界国家似乎应当放下“国民性批判”的包袱,何况,中国人对于诺贝尔奖的渴望未必就超过其他国家,我们不必责己太过;二则,中国正处于全面、高速的发展时期,完全应该在未来获得更多国际奖项,以彰显中国的文化软实力。鲁迅自有低调的理由,那时的中国整体地被西方无视,但是此一时彼一时,莫言的获奖或许预示一个辉煌时代的开始。而更进一步的想法也许是:将来是否有可能出现更适合于中国文学且有能力与诺贝尔文学奖抗衡的国际奖项?是否有可能出现以中国城市为首都的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我们的关键诉求,其实是让各类文学奖百花齐放,它们不是复制诺贝尔奖,也不是以地区垄断者的身份进行竞争,而是共同应对当今世界多向度、多层次的中心与边缘的矛盾。使不同地区的作家追逐单一奖项,必然会使原本参差多态的文学世界共和国呈现出极不对称的供求关系,使缺乏相关文化资本的国家产生强烈的匮乏感,从而导致对新殖民主义秩序的强化。 让文学创作立足于地方经验,立足于特定时空中人们的欢乐、苦难与抗争,这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让文学不仅仅关心地方,亦能自然而然地关心远方和他人,同样是我们对文学之为文学的期待。而要使这类期待成为可能,首先是要在具体的命运共同体的内部以及共同体与共同体之间找到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使具体的“我们”能够通过文学不断扩大自身。这既是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使命,也是国际性文学奖的责任。 (摘编自汤拥华、朱国华《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揭示了民族本位思维与国际主义思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如果诺贝尔奖对汪曾祺的创作性没有能力进行评估,那么中国不需要诺贝尔奖。 C.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是因为担心助长国人虚荣心,不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 D.真正找到了富有文学生产力的沟通方式的国际文学奖,无须考虑作家的民族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针对中国诺贝尔情结中出现的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 B.文章在论证中国文学传统与外来文学资源处于互动中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 C.文章对鲁迅拒绝诺贝尔奖的观点既有肯定,又有新时代下的思考,彰显辩证的态度。 D.文章对新的文学世界共和国的设想,证明了多极化文学评奖系统会战胜单一奖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问题上,既有可能从民族本位发展出一种新的国际主义,又可以通过积极的国际主义重新定义民族本位。 B.鲁迅低调地拒绝诺贝尔奖提名和莫言欣然获奖,这种变化背后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中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高。 C.诺贝尔奖所代表的卓越性标准可以用来刺激、疗治民族和个人盲目的文化自信,所以获诺贝尔奖越多的民族越谦逊。 D.倘若未来在主要大洲上都有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文学奖,可能会对某一文化在全球的霸权地位产生一定制衡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毫无疑问,家长 QQ 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已经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方式。从布置作业到家长给孩子请假、学校组织活动需要家长配合,再到家长就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在“家长群”里来完成,随时随地,省时省力。这种学校和家长、老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全新的交流和沟通平台的出现,也算是一种与时俱进。 (摘编自苑广阔《别让家长群成为家长的负担》) 材料二 提心吊胆地每日看群,导致身心疲惫,这样的家长群“病”了。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的平台,微信群的存在本身并没错,错在使用微信群的人。家长群变成“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是家校关系异化的一个缩影,而其背后则是社会对教育的深深焦虑。 指望家长们在群里坦然相对、理性互动,恐怕不切实际。无论是升学挑战带来的恐慌,还是教育“抢跑”引发的课外培训热,抑或充满着“名利秀”“关系秀”的家委会竞选,无一不在非常直观地说明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每一种现象都能看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焦虑情绪是实实在在、根深蒂固的。 因此,规范家长群、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主动权和主导权应掌握在校方手中,老师应尽到更大责任,起到更大作用。 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实中,很多老师把家长当成了“编外老师” ,将本属于校方的责任转嫁给家长,而疲于应付的家长却敢怒不敢言。长此以往,家校双方责任错位、角色迷失,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品,正常的家校关系被异化了。在某些学校,除了检查作业外,班级大小事务都有家长的身影,甚至家长会替老师监考、值班等。若有家长提意见,动辄会被扣上“不配合老师”,甚至“不配当爸妈”的帽子。若再有“戏精家长”故意搅事,问题就会变得更严重。 (摘编自陈广江《家长群变“马屁群”,教育焦虑何以化解》) 材料三 家长群异化,没有相应的规则予以规范是一大原因。家长群基本都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但作为群主,老师往往并没有和家长事先约定家长群的规则。对一些家长来说,他们并不知道在家长群里什么该发,什么不能发。忙着在群里秒赞老师等各种以期望孩子能得到老师更多关注的举动,无形之中都在增加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而且容易“传染”。就像赛跑一样,一旦有人抢跑,其他家长愿意不愿意都得跟着,而且愈演愈烈,家长群异化是迟早的事情。 (摘编自宋广玉《给“家长群”立规矩才能防异化》) 材料四 家长群异化有多种成因。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一些追求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的学校,在校内实行减负政策,却将负担转嫁给了家庭学习和校外学习,借家长群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另一方面,不少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既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又希望群里的一言一行都能换来孩子受到老师的重视,功利心严重,浮夸成风,群也就逐渐异化。 家长群成“负担群”,将正常的教学关系蜕化成利益交换关系,扭曲了家校关系、师生关系,是教育极端功利化的典型折射。对于老师、学生、家庭及社会,都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污染,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些学校明确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就是为了防止异化成各种夸张表演的“戏台”。这是驱邪扶正之举,也是教育工作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回归学校教育本位的表现。 (摘编自王丽美《家长群变“负担群”扭曲家校关系》)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长 QQ 群、微信群等的流行和普及,为家校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方式,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B.家长群有着很多功能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和家长、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 C. 部分学校明确提出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目的就是防止家长群的异化,影响教育工作者履行义务教育主体责任。 D.如果学校老师能为家长群设立规则,规定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家长们就能坦然相对、理性互动,家长群也就不会异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当有家长在家长群中炫耀孩子的成绩时,容易引发其他家长的焦虑情绪,这说明了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B.家长群异化主要在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学校让家庭教育过度扛起学校教育的责任,家长赋予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 C.作为家校联系和沟通平台的微信群主要由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组建,为构建良好的家校关系,学校应该掌握主导权,老师也应负担主要责任。 D.家长群成“负担群”,既给老师、家长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又扭曲了正常的教学关系,也会破坏教育公平,败坏社会风气。 6.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怎样才能构建良性的家校关系,使家长群发挥应有的功能。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野 蜂① (美)惠特曼 五月是鸟儿结群歌唱和繁衍的月份,是蜜蜂的月份,是紫丁香开花的月份。我在日出后进入野外,往小河方向走去。阳光、馨香、旋律——蓝色的知更雀、草丛里的鸟群在我的四面八方啼鸣不已,好一片喧哗的天籁,那是从喉咙里唱出来的。近处啄木鸟的啄木声和远处雄鸡的啼鸣,是这片天籁的背景。两天来温暖湿润的天气,给小草染上了新的翠绿。太阳在辽阔的天空升起,又开始了一天的旅程,和煦的阳光流溢着,它沐浴着万物,亲吻着我的面颊。 不久我便听到池塘里的蛙鸣,看到野茱萸的第一朵白花,随着是繁茂的金色的蒲公英,一大片一大片铺满了地面,还有白色的樱花和梨花。我蹒珊地走过林边,野生的紫罗兰抬起它蓝色的眼睛向我的脚点头致敬,苹果树新绽的花朵泛着玫瑰色的红晕。小麦地闪着碧玉般晶莹的绿光。暗绿色的裸麦,空气里弥漫着温暖的弹性,矮杉木缀满了褐色小巧的果实。夏天已经完全苏醒。一大群鸟鸦哇哇地吵闹,落满枝头。我坐在它们附近,只听得一片震耳的喧哗。 大千世界给了我数不尽的东西,现在还在给我。但是这两天给我最多的还是那些大个儿的蜜蜂,人们叫作“野蜂”的。当我在路上慢慢走过时,蜂群结成了阵势,陪伴着我。在我清晨、正午和日落时的散步活动中,它们都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有时竟以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方式独占了我身边的风光。它们是成千上万地飞满了甬道。大个儿的蜂,活跃、疾速,带着巨大的永远时起时伏的嗡嗡声和一种奇妙的冲击力量撞来撞去,迅速地闪动着,彼此追逐着。这小小的东西给了我鲜明的新的感受。它们是否正处在交配期呢?否则,这么大的蜂群,这样的紧张和猛烈,又是什么意思? 我坐在一株巨大的野樱树下书写——偶然的云翳和阵阵的清风,调剂着这温暖的天气,使它凉爽可人。我在这儿坐了许久,蜂群的嗡嗡的音乐包围着我。数以百计的蜂在我的身边飞掠着、悬浮着、穿梭着——是些身穿浅黄色外衣的大个儿,胖乎乎的身子闪着光,粗短的脑袋,轻绡一样的翅膀——永远发出它们那宏大浑厚的嗡嗡的吟声。旷野、裸麦地、苹果园,这一切都以我十分渴望的方式滋养着我,令我陶醉。两天来的一切:阳光、微风、气温都那么好,真是尽善尽美。这两天我感到十分舒畅,我觉得身体好得多了,精神也宁静安详,然而一个纪念日②快要到了,它曾给我的生命带来最沉重的损失和深切的哀悼。 又一个完美的日子。上午七至到九点两个小时被包围在蜂阵和鸟群的音乐之中。苹果树下面,有三四只背部褐色的画眉,每一只都在快板急腔地欢欣地歌唱。那声音之美妙,真是我从来没有听见过的。我听了两个小时,忘掉了一切,只朦胧地感到沉醉。我注意到几乎每一种鸟一年中都有自己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它们歌唱得特别动听。现在正是这褐背画眉鸟歌唱得最欢畅的时期,也正是蜜蜂声音最动听的时期。它们在这甬道内外飞舞着、嗡鸣着。我回家时,又是一大群蜜蜂跟往常一样前呼后拥陪伴着我。 两三个礼拜过去了。在我写下这一段文字时,我正坐在小溪旁的一棵百合树下。这树有七十五米高,正在成熟时期,朝气蓬勃,一片鲜亮的翠绿——多么迷人的形体。每一根枝条,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尽善尽美。数以千计的野蜜蜂在这树的上上下下飞翔,在花中寻觅甜蜜的花汁。蜂群宏大连绵的吟声形成了整个世界的基调,也形成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的基调。 【注】①本文写于作者中风痊愈之后。②母亲的忌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紫罗兰“抬起蓝色的眼睛点头致敬”,苹果树“泛着玫瑰色的红晕”诗意的语言,独特的感受,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大千世界给了我数不尽的东西,现在还在给我” 一句在文章中承上启下、衔接自然,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描写主体“野蜂”。 C.题为“野蜂”,作者用雄鸡的“啼鸣”、乌鸦的“吵闹”、池塘的“蛙鸣”、画眉的“欢畅”等反衬了野蜂宏大浑厚连绵的吟声。 D.“它曾给我生命带来了最沉重的损失和深切的哀悼”一句夹杂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深沉而又淳朴的情怀使文章的情感变得厚重。 8.文章第一自然段景物描写在文章中起怎样的作用?(6分) 9.作者为什么对“野蜂”情有独钟?请结合作品概括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相关题目。(30分) 武来归明年,上官桀子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武子男元与安有谋,坐死。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及燕王等反诛,穷治党与,武素与桀、弘羊有旧,数为燕王所讼,子又在谋中,廷尉奏请逮捕武。霍光寝其奏,免武官。 数年,昭帝崩,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久之,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皇后父平恩侯、帝舅平昌侯、乐昌侯、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皆敬重武。武年老,子前坐事死,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武因平恩侯自白:“前发匈奴时,胡妇适产一子通国,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上许焉。后通国随使者至,上以为郎。又以武弟子为右曹。武年八十有余,神爵二年病卒。 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B. 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C.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D.初/桀安与大将军霍光争权/数疏光过失予燕王令上书告之/又言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乃为典属国/大将军长史无功劳为搜粟都尉/光颛权自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 B.朔望: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C.祭酒:本为祭祀风俗,后引为宴席礼仪。在古时也常常引入官名,意为首席,主管。较为闻名的有国子祭酒,军事祭酒等。文中指祭祀。 D.左右:古代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或者在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武回国后,虽然他受燕王谋反事件的牵连而被捕,但是霍光把刑狱官的奏章搁置起来,只免去了苏武的官职。 B.因为苏武是节操显著的老臣,所以宣帝只令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日入朝,尊称他为德高望重的“祭酒”,非常优宠他。 C.因为卫将军张安世说苏武通达熟悉朝章典故,出使不辱君命,昭帝遗言也曾讲到苏武的这两点长处,所以宣帝又让苏武做了右曹典属国。 D.皇帝很思念那些辅佐得力的臣子,就让人仿照他们的相貌画像,并题写了他们的官爵姓名,苏武就是其中的一位。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奉使不辱命,先帝以为遗言。(3分) (2)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家不余财。(3分) (3)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3分) (4)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3分)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论:判罪 B.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C.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D.律前负汉归匈奴 负:背叛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欲因此时降武 A.空以身膏草野 B.反欲斗两主 C.单于壮其节 D.杖汉节牧羊 16.下面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汝为见 B.信义安所见乎 C.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D.子卿尚复谁为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①,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茂陵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⑤。 【注】①雁断:指苏武被羁留匈奴后与汉廷音讯隔绝。②“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③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⑤逝川:比喻逝去的时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里指往事。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魂销”即“销魂”,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胡天”“月”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在绝塞牧羊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慨叹。 18.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0.5分,共6分) 19.默写画线处的句子。 (1)苏轼被贬黄州时多次畅游赤壁“回忆英雄”。在《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执长矛吟咏的句子是“ ”,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儒者形象的句子是“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运用了刘裕父子的典故,刘裕是“ ”的气概,刘义隆却是“ ”的狼狈结局。 (3)《论语•为政》中“ , ”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4)《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用“ , ”写出了众宾客的愤怒和同仇敌忾。 (5)《诗经·氓》中,诗人运用比兴,借“ , ”两句强烈地抒发了一腔怨愤,诉说了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 (6)《赤壁赋》中描绘小舟在宽阔的江面上自如荡漾的动态和旷远迷茫的江景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锦鲤”是一种高档的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的美称。追溯锦鲤的历史,中国自古有“鲤鱼跃龙门”之说,喻人官运亨通。而锦鲤真正“跃上龙门”是在日本。锦鲤最初由中国传入日本,( ),备受皇族的 ;人们赋予其吉祥、幸福的文化内涵,甚至视锦鲤为日本“国鱼”。除了现实中养殖的锦鲤,网络虚拟空间中的锦鲤符号也呈现出了明显的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 的特点,五月鲤鱼旗、日式庭院中的大和锦与昭和三色锦鲤都成了“锦鲤祈福”微博的主要配图。 如今,兜兜转转的锦鲤又回到了中国当起“网红”,变成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从2018年国庆期间如火如荼的抽奖活动“寻找中国锦鲤”,到当下考前考后风靡的“转发锦鲤求通过”,网友的行为都像极了生活里的求神拜佛。但需要强调的是,转发“锦鲤”不是对日常生活中祈愿仪式的简单移植,大多数人只是通过这样的网络祈愿行为温和地表达着对现实压力的 ,转发“锦鲤” 隐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当然,迷信不可取,只转发“锦鲤”而空想不劳而获必然无益。我们不能真的将愿望、理想全都交给“锦鲤”,人生不可能处处 ,奋斗才是真正的人生“锦鲤”。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睐 融合 对抗 顺风顺水 B.青睐 契合 反抗 左右逢源 C.推崇 契合 对抗 顺风顺水 D.推崇 融合 反抗 左右逢源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 B.得到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才更绚丽多彩 C.后来在日本经过了改良培育,变得绚丽多彩 D.经过日本养殖者的改良培育,更加绚丽多彩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又兜兜转转当起“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B.如今,锦鲤回到了中国,兜兜转转又当起“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 C.如今,锦鲤又兜兜转转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网络热点现象,吸粉无数。 D.如今,锦鲤兜兜转转又回到中国,当起了 “网红”,成为新晋大热网络用语,吸粉无数。 四、作文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材料一: 某日,爸爸故意用重庆方言给沫沫讲睡前故事。沫沫听不懂,着急地大声反对:“不要用这个话讲!”爸爸嬉笑着说:“那我用什么话讲呀?我讲的是我们的家乡话呀!”沫沫一本正经地说:“你要讲中国人讲的话。” 材料二: 高一某班总共43个学生,会说方言的同学31人,会听不会说的9人,不会说也听不太懂的3人。 对于方言的渐趋式微,有的人觉得可惜,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力求保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想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C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①学校和教师方面: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不能将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 ②家长方面: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过多干预学校老师的教学,理性交流。 ③社会方面:推进教育公平,普及先进教育理念,缓解人们对教育的焦虑。 7.【答案】C 8.【答案】①文章第一自然段选取了“蓝色的知更雀”“胖乎乎的野蜂”“翠绿的小草”“金色的蒲公英”等景物,多角度描绘出五月份大自然五彩缤纷的景象,渲染了生机盎然、和谐成趣的氛围; ②暗示我熬过生命寒冬所得到的新的活力; ③ 给全文奠定了快乐祥和的基调。 9.【答案】①野蜂奇妙的力量,强烈的动感,强大的生命力给了我鲜明的新的感受。 ②野蜂的冲击力量让作者体会到生命的顽强,激起了病愈后的我对生活的希望。③野蜂的多情让作者领悟到生命的美好,要珍爱生命。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A A项,文中只说“廷尉奏请逮捕武”,并没有说苏武被捕。 13.【答案】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苏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或者先帝把这些当作生前说的话)。 (2)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 (3)略 (4)略 参考译文: 苏武回来的第二年,上官桀的儿子上官安与桑弘羊及燕王、盖主谋反。苏武的儿子苏元与上官安有密谋,犯罪被杀。 起初,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与大将军霍光争权,多次逐条记录霍光的过失,送给燕王,让燕王上书昭帝,告发霍光。又扬言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投降,回来才授予典属国之职,霍光的长史杨敞没有功劳,却任搜粟都尉,霍光专权,肆意妄为。等到燕王等因谋反被杀,穷究与他们同谋的人,苏武平素与上官桀、桑弘羊有交情,燕王也曾就苏武为国立功之事多次向皇帝申诉过,苏武的儿子又参与谋反,因此廷尉上奏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这个奏章压下,只免除了苏武的官职。 几年以后,昭帝去世,苏武因曾以原来的二千石的身份参与朝臣迎立宣帝的计谋,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和三百户的食邑。过了很长时间,卫将军张安世推荐苏武熟悉过去的典章制度,奉命出使不辱使命,昭帝生前常常提到这些。宣帝立即征召苏武在宦者署听候命令,苏武多次进见宣帝,又任右曹典属国。因为苏武是以有节操著名的老臣,宣帝命令他每逢初一、十五入朝,给予祭酒的尊号,非常优容、尊宠他。 苏武所得的赏赐,全部赠送给兄弟和老朋友,家里不蓄积财产。皇后的父亲平恩侯许伯、宣帝的舅舅平昌侯王无故和乐昌侯王武、车骑将军韩增、丞相魏相、御史大夫丙吉都很敬重苏武。苏武年事已高,儿子苏元又犯罪被杀,宣帝很可怜他,就询问左右大臣:“苏武在匈奴那么长时间,难道没有生子?”苏武通过平恩侯向宣帝陈述:“当初从匈奴动身回来时,我的匈奴族妻子正好生下一个儿子,叫苏通国,刚好有音信传来,希望能通过使者用财物把他赎回来。”宣帝同意了。后来苏通国随使者回来,宣帝任命他为郎。又任用苏武的侄子为右曹。苏武终年八十多岁,于宣帝神爵二年病死。 宣帝甘露三年,单于开始入塞朝拜汉朝皇帝。宣帝思念那些辅佐自己的大臣的美德,便令人在麒麟阁上画上他们的形体相貌,并注明他们各自的官职、爵位和姓名。 14.【答案】B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A A项,“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错误,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18.【答案】(1)以哀景衬哀情(借景抒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 (2)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和时光流逝的伤感与无奈。 (3)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表达苏武对汉武帝的追思之情. 19.【答案】(1)横槊赋诗 羽扇纶巾 (2)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6)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0.【答案】A 青睐,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处指喜爱,应选“青睐”。 融合,融为一体;契合,意气相投。此处两种文化融为一体,应选“融合”。 对抗,抵抗;反抗,反对并抵抗。此处指抵抗,应选“对抗”。 顺风顺水,比喻运气好,做事顺利,没有阻碍;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常用来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此处指顺利,应选“顺风顺水”。 故选A。 21.【答案】D 22.【答案】D 23.【答案】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