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万州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高2020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 B. 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C. 草地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不是恒定不变的,总是处于波动之中,其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样方法;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类型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A. 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数量不是恒定不变的,由于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会发生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变化,A正确; B. 调查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B错误; C. 草地不同地段分布不同的种群,为镶嵌式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 D. 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从来没有植物,或者是土壤中原有条件被破坏后形成的,应为初生演替,D正确。 2.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唯一因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并学会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 【详解】改变培养液的pH值会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A错误;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烧杯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B错误;取适量培养液滴于血球计数板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错误;营养条件、pH等均会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D正确。故选D。 3. 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的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 B. 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 C. 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 D. 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难度中等。早期调节属于负反馈,反馈的作用是使藻类减少。后期调节属于正反馈,反馈的作用是污染越来越严重。负反馈是由于反馈调节作用导致作用或者效应减弱,正反馈正好相反。不理解反馈的内涵,误认为反馈就一定是负反馈。 4.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 100只 B. 200只 C. 300只 D. 400只 【答案】D 【解析】 题中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所以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S型曲线的K/2的水平,所以环境容纳量为2*200=400。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 B. 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 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之间 D. 信息传递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的物质和能量的消耗 【答案】C 【解析】 【分析】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生产者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入生物群落,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而生产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双向传递;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等,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非生物无机环境之间,即信息传递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种群与种群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并不都是双向的。 【详解】A.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都是单向的,即生产者传递给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给分解者,A正确; B. 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B正确; C. 信息传递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C错误; D. 信息传递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质和能量的消耗,D正确。 6.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模拟鸟类外形的原理,研制出的飞机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C.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D. 引进物种不慎或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①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③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详解】A. 模拟鸟类外形的原理,研制出的飞机,即对人类有实用意义,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B正确;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C正确; D. 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当地物种灭绝,D正确。 二、非选择题 7.如图所示,图A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是沿着这条渠道进行的。 (3)图B为某湖泊的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__________。结果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是否相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分解者 (2).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 乙→甲→丙 (4).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 加速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6). 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7). 不同 (8). 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解析】 分析】 从图A中可以看出,乙增多导致甲增多,说明了甲和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乙是被捕食者,甲是捕食者,甲的增多导致丙的增多,同样说明了甲丙之间也是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丙是捕食者,食物链为乙→甲→丙,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图B中湖泊污染导致鱼类死亡,鱼类死亡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网和食物链进行的,由于湖泊受到污染,使物种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加速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详解】(1)图A中所示的成分中,甲为生产者,乙和丙为消费者,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据分析可知,甲、乙、丙3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这条渠道进行的。 (3)分析图B,湖泊的这种调节为正反馈调节,这种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破坏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因为湖泊的生态系统由于受到污染,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最终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 (4)图A和图B这两种反馈调节不同,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图的调节过程,判断和分析反馈调节的方式,难度适中。 8.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以下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图和碳循环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蛇与鹰的关系是____________。如果鸟的食物60%来自草,那么鸟增重100g,需要草___________g。 (2)甲图中,由于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请写出在一段时间内蝗虫数量的变化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中,5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物质循环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那么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捕食与竞争 (2). 4600g (3). 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 (4). (化石燃料)燃烧 (5). 单向流动 (6). 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可知,图甲中食物网存在6条食物链,分别为:草→鼠→蛇→鹰,草→蝗虫→蛙→蛇→鹰,草→蝗虫→鸟→蛇→鹰,草→蝗虫→鸟→鹰,草→鸟→蛇→鹰,草→鸟→鹰;乙图中A和B之间是双向的,故A为大气中CO2,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D为分解者,而E有箭头来自B和C,应该是动植物遗体形成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等,据此分析。 【详解】(1)甲图中蛇与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如果鸟的食物60%来自草,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那么鸟增重100g,需要草100×60%÷10%+100×40%÷10%÷10%=4600g。 (2)甲图中,由于除草剂、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则蝗虫因天敌的数量减少而先增加,达到一定数值后,由于种内斗争的加剧等因素,种群数量减少,然后稳定在一定范围内,故蝗虫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 (3)乙图中,5过程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字母代表的含义,并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做出合理的判断。 9.近年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发全民关注美食的热潮,其中多次讲述了利用不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制作的美味食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果醋制作时,运用醋酸菌在供应______和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 (2)制作泡菜的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__色染料。 (3)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________;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________%左右。 (4)在果酒制作时,变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氧气 (2). 盐酸酸化 (3). 重氮化 (4). 玫瑰色 (5). 盐的用量 (6). 12 (7). 混有杂菌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和CO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1)在果醋制作时,醋酸菌在供应氧气和糖源充足时,能将糖分解成醋酸;在糖源不充足时,也可以利用酒精生成醋酸。 (2)制作泡菜的腌制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色染料。 (3)腐乳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盐的用量;配制卤汤时,要使卤汤中酒的含量控制在12%左右,若酒精含量过高会延长腐乳成熟的时间,若酒精含量过低则不足以杀菌。 (4)在果酒制作时,变酸的原因可能是混有杂菌。 【点睛】本题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等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原理及条件,掌握亚硝酸盐的测定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0.消毒和灭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灭菌是指彻底杀灭微生物使其永远丧失生长繁殖的能力。消毒仅指杀死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 (1)下列哪些事物适用于消毒处理( ) ①皮肤 ②饮用水 ③牛奶 ④注射器 ⑤培养皿 ⑥接种环 ⑦培养基 ⑧果汁 ⑨酱油 ⑩手术刀 A.①②③⑧⑨ B.④⑤⑥⑦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⑧ D.以上全部 (2)如图是利用__________法进行大肠杆菌接种,把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为达到这一目的,操作上应注意: ①每次划线前要__________; ②冷却后从上一区划线__________开始划; ③首尾区__________。 (3)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答案】 (1). A (2). 平板划线 (3). 灼烧接种环 (4). 末端 (5). 不连接(不重叠) (6). 将未接种(接种等量无菌水)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当时间 【解析】 【分析】 灭菌是使用强烈 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主要适用于金属接种工具)、干热灭菌(主要适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玻璃器具)和高压蒸汽灭菌(主要适用于培养基的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微生物接种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题图中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①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将以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过火焰丙塞上棉塞;②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③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④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详解】(1)消毒指用比较温和的方法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适用于那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③牛奶、⑧果汁、⑨酱油,这样可以使其中的营养成分不被破坏;另外对要求不是很严格的①皮肤、②饮用水也用消毒的方法处理;而对于严格要求的④注射器、⑤培养皿、⑥接种环、⑦培养基、⑩手术刀等必须进行灭菌处理,所以,①②③⑧⑨应该用消毒的方法处理,A正确。 (2)如图是利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大肠杆菌接种,把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为达到这一目的,操作上应注意: ①每次划线前要灼烧接种环; ②冷却后从上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划线; ③首尾区不连接。 (3)培养大肠杆菌时,在接种前需要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对固体培养基应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当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方法和培养的具体操作,属于识记内容,要求学生能准确识别判断图中的接种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一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