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范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范亭中学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二语文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中国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中国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中国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如此看来,中国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 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中国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 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中国先锋文学的诞生。 D. 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制高点。 B. 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 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 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 B. 中国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 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 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中国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有误,选项张冠李戴,文章第二段说“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由此可以知道“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陈望衡的观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B项,“它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有误,选项范围扩大。根据第3段可知,应是“它对中国近代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有误,该内容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冲见差拨 沧州牢城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那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林冲只骂的一佛出世,哪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却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嫌小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皆赖差拨照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既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值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已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视。”林冲听得呼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告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差拨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今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叫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贴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教看天王堂时,这是营中第一样省力气的勾当,早晚只烧香扫地便了。你看别的囚徒,从早起直做到晚,尚不饶他。还有一等无人情的,拨他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林冲道:“谢得照顾。” (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有删改) 4. 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选文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 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 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 选文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 选文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现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5. 选文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向他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答案】4. BC 5. ①概括介绍牢营的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6. 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文第二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林冲与差拨的对话,所以选项A是正确的;选文通过第一段中“一般的罪人”与林冲的对话,以及差拨对林冲的辱骂,分别从侧面和正面揭示了管营、差拨对犯人的残忍欺压,并真实地展示了牢营的黑暗,所以选项D 项是正确的;选项E项则可以通过第二段中林冲的原话得到证实;选项B,中“一般的罪人”并非都知道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因此,该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选项C,中“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的原因不是林冲“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而是差拨要诈人钱财。故答案选B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的情节内容的理解及作用的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学生宏观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然后再分析第一段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以及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就全文结构来看,第一段通过写“一般的罪人”与林冲的对话,侧面揭示了牢营的黑暗;而文章后面的部分,则从事实上深刻揭露了牢营的黑暗和看管牢营的各色人等的丑恶嘴脸。尤其是写林冲在给钱之前和给钱之后受到的截然不同的待遇,更是将牢营的黑暗和差拨的丑恶嘴脸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从全文来看,第一段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及塑造人物的手法的赏析的能力。选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所以分析差拨的语言信息是解答本题第一问的关键;同样,第二问的答案也主要是基于人物语言和态度的前后变化而得出的。如从先前的“一世也不发迹”到收受钱财之后的“久后必然发迹”。所以对该题的简要分析从差拨的语言入手即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选自《光明日报》)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再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她大半本都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这说明他们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选自新浪网)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来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鹜;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9.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注】 (各答出两点则可) 【答案】7. A 8. AE 9. 问题:①技术上有差距。②缺乏工匠精神,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③深层结构不合理,创新力不足。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对策:①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②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③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④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说“打倒了一批只回粗制滥造的企业”,所以并不是“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故答案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及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不在……而在”说法绝对,原文是说“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选项C,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而非“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选项D,混淆条件,绝对化,材料一原文“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是必要条件,这里误用为充分条件“只要……就”。故答案选AE。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归纳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 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根据对题干的把握,可以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进行筛选原材料: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从发展的策略上可以从原文中筛选: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鹜,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0. 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 逮:及,至 B.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C.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笃:更加 D.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11.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 ①③⑤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12. 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 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 C. 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 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家里没有什么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 (2)(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朝廷的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选项C,笃:严重。故答案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问信息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是说自己的孤单。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说的是诏书的急切。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说的是报答皇帝的恩情。故答案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选项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理解有误。根据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故答案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强近之亲”近亲、“内”家里、“应门”照应门户、“僮”童仆。(2)“特”特地、“拜”任命、“寻”不久、“除”任命。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4.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5.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14. D 15.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鉴赏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A,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选项B,“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选项C,“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故答案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赏析及情感把握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同时要注意抓住手法进而分析诗歌的内容。本题题干问的是: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趣”,诗歌中主要是运用的白描的简单勾勒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在田园中的自得其乐的乐趣,通过对诗句“言笑无厌时”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对田园中的友人共处的欢心之趣。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 ,知来者之可追。 (2)渔舟唱晚,_________;雁阵惊寒,____________。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响穷彭蠡之滨 (3). 声断衡阳之浦 (4). 辩乎荣辱之境 (5). 斯已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谏”“蠡”“辩”。 【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诗词间徜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星罗棋布的中国人文景观,恰恰是因为有了历史与人文的熏染,才在百阕千词中,焕发出诗性的力量。 ②今天,当阳市烟集花海天色碧蓝,格桑花、薰衣草盛放,引来大量游客赏花、观景并立此存照。 ③一些直播平台,以猎奇低俗内容取悦观众、吸引眼球,从长远看,是一种饮鸩止渴的错误路径,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无益。 ④戴望舒的《雨巷》哀而不伤,有一种中性美,在新年朗诵会上,他对《雨巷》的朗读,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这首经典的意蕴。 ⑤宜昌司机邓艾民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受到省政府的表彰,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长此以往,更多的人们在他的激励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⑥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A. ①②⑥ B. ③④⑤ C. ①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星罗棋布:像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立此存照:原义是写下字据保存进来,以作将来查考的凭证。望文生义。 饮鸩止渴:用毒酒解渴,比喻只顾解决目前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哀而不伤:原来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不符合语境。 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 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C. 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瞬间,无论是参与登顶的勇士,还是全世界观看这一壮举的人们,无不毫无例外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D. 由于环境污染,常继发厌氧细菌的严重感染,极易发生破伤风,致使在当地或运送外地途中救治不及而死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前面说“是否”,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属“搭配不当”,应在“美国”后加“能否”。C项重复累赘,删除“毫无例外地”;D项,这个句子中的介词“由于”在句首,造成主语残缺。去掉“由于”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见语病的能力 点评:作为语病考查题,本题考查了三种常见语病:逻辑照应问题,语义赘余问题,成分残缺问题,考查比较全面。难度也很适中。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你的文章,我已经看了,对其中不妥的几处,我想斗胆加以斧正,明天我会到府上拜望详谈。 B. 老奶奶,您真拼啊,红灯看都不看您就过来了,医院是咱家开的吗? C. 赵医生待人和气,一个患者病愈出院,向他挥手道别,他赶忙回答说:“别客气,常来,常来啊!” D. 先上了四干四鲜,四冷四热,这才上四盘四扣,香气四溢,主人说:“你们随便,粗茶淡饭而已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斧正,敬辞,用于请别人修改文章;B、说话不看对象,不适合和老奶奶说这样的话;C、客气话用错了语境,“常来,常来啊!”不适合医院的语境”。D正确。“粗茶淡饭而已”是自谦的话。。 点睛:敬词又叫敬称,表示一种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针对有一定地位的人或对方及对方的亲属。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往往使用敬辞,一般对人,特别是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谦词又叫谦称,表示一种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或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菊是中国的特产。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不过,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①____________。对此,②____________,他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③____________。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答案】 (1). ①而是菊有什么用途 (2). ②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 (3). ③菊是可以吃的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大意,然后理清思路,根据上下文的衔接和关联词语、标点符号的提示,填写合适的语句。本文段的大意是讨论菊的功用。空①,根据句式可知是“不是……而是……”;根据后文的语意,探讨的是菊花的用处,所以可填写“而是菊有什么用”;空②,根据前文的内容,谈论菊花的功用;后文提到《离骚》中的理据,所以可知“屈原已经给出了答案”;空③是总结句,根据前文中屈原给出的结论,所以应填写“菊是可吃的”。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由于高考不直接从教材中出题,刷题备考现象在校园悄然兴起。做题虽然对提高考试成绩有一定帮助,但过分依赖做题,势必把教材挤出校园,一旦形成风气,势必葬送考生的一切。现在,不少考生已经认识到以题代学的危害,这对遏制刷题现象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只要解决了刷题问题,我们的考试改革就一定能圆满成功。 ①过分依赖做题,不一定就会把教材挤出校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过分依赖做题,不一定就会葬送考生的一切。③解决了刷题问题,考试改革不一定就能圆满成功。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仿写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段,仔细阅读,找出文段中推断不合理的地方,让后仿照例句的模式,把文段中找出的推理不合理地方表达出来。本题,文段中除了“过分依赖做题,势必把教材挤出校园”推断不合理外,还有“一旦形成风气,势必葬送考生的一切”“只要解决了刷题问题,我们的考试改革就一定能圆满成功”两处推断不合理。仿照①“……不一定……”的句式,把这两处推断不合理之处给表达出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初中毕业,顺利考进了高中。欣慰之情未了,却猛然发现,高中不是那么好读的。诚然,习惯了初中“扫盲”式学习的很多同学都在哀叹:“高中知识咋个那么难!” 由初中之易而至高中之难,这可是一道实实在在的坎啊!过好了这道坎,以后才有希望一路走好;过不好这道坎,未来的几年多半磕磕绊绊。 怎么办呢? 请以“一定要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一定要跨过这道坎 以前,每每看见别人在泳池里游泳真的好羡慕!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在那池 “蓝天”里驰骋.前不久,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妈妈为我花了2000元在新凤城游泳馆报了为期两个月的自游泳培训班。原本以为梦想将从这里启航.可谁料,磨难,从此开始。 记得进培训班的第一天,教练就扯着嗓门,板着脸,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说:“我是你们这期培训班的教练,我只给你们两个月的时间。两个月以后每位学员必须通过自由泳的考试,大家听到了吗?”天呢!两个月!这对从未下过水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听,听……,听到了.”我的心不禁打起颤来. 我意识到,我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坎,但既然选择了它,我就必须跨过去! 当天,教练就教我们练习闷水。只见教练深吸一口气后,潜入水里,过了好一会儿才上来。接下来,他要求我们自己练习。由于我小时候洗头时曾被水呛着过,因此,看着这一池的水,我愣是不敢下去。最后是教练硬把我推下了水。还扯着我的脑袋把我往水里按。我使劲地摇晃着,就像一匹烈马想挣脱绳索的束缚.可我区区一个孩子,怎能敌的过几个回合下来,不仅没有半点效果,还呛了好几口水.。我难受极了,使劲地咳嗽。但教练似乎没有人性,像监工一样死死地看住我,“潜入水里,不要吸气,要呼气!呼气!”他那破铜锣般的嗓音一次次响起。10秒,30秒,50秒,70秒……15天以后,我终于掌握了闷水的技巧。 接下来的日子,教练叫我们在岸上练习自由泳地划水姿势,自以为练得很不错我,不知怎么的,只要一“下”水,手脚就不听使唤。我只得再“爬”上岸老老实实的.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枯糙而又乏味的动作。一个月以后,我终于驾驭了它。 最后一关也是最难的……“换气”。它得把前面学的几个环节来个“三合一”。光“一”和“二”,已经耗去了一个半月,再来“三合一”,谈何容易啊!可我又转念一想,咱不能气馁,你都过了两关了,怎么能在这第三关败下阵来?”我暗暗咬紧牙关,按照教练叫我们的口诀,一遍又一遍的在水中练习着。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半个月以后,当我听到教练“笃”的一声哨响,纵身“跃”入了水中的那一刻,我知道,这道坎,我跨过了! 其实,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平坦,谁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坎。要像刘翔那样勇往直前,你就能飞跃一道又一道坎,你的人生就充满灿烂和喜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是一篇借助背景材料进行命题写作的命题作文,考生首先要结合对材料的理解,进行寻找命题写作的角度。材料给的是初中和高中学习的过度,考生要注意初中的扫盲式代表的是简单的重复,高中代表的是知识面的广和难以理解。根据以上的理解,考生可以从由易到难的角度考虑如何立意,寻求写作的角度可以从:学习不是简单的重复、调整学习的方法、应对学习的态度还需转变观念、勤于思考勤于转变、适应高中的学习的难度、过度好人生的转折等角度都可以是考生写作的角度。总之,这篇命题作文是符合先进考生的生活的,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深刻体会进行写作,写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自身去寻找写作的出发点。注意不要改变命题作文的题目!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如“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然后取其一点入题。(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如:“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 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