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第二篇 核心要素建模:建模二 地形要素建模课件(23张)
建模二 地形要素建模 关联要素 思维建模 关联要素 思维建模 【真题感悟】 (2016·浙江卷,5~6)下图为某河谷地质、地貌剖面图,图中地层年代 由①到③变老。图中阶地(用T表示,数字下标表示阶地的级数)指由河流作用形成的高 出洪水位的阶梯状地貌。此河段阶地主要由于地壳抬升形成。据此回答(1)~(2)题: 模型一 内力作用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 解析:第(1)题,从题干上看,地层年代由①到③变老,仔细读图,图中河谷处的岩层 呈现中间新、两边老的特点,说明该河谷的地质构造为向斜。图中河谷西侧的阶地 较东侧陡,说明西侧地壳抬升幅度大。故选C项。 答案:(1)C (1)对河谷处的地质构造类型和两侧地壳抬升幅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向斜 东侧大 B.背斜 东侧小 C.向斜 西侧大 D.背斜 西侧小 解析:第(2)题,从题干信息看,该种贵重金属矿产在河床沙中,要在较为好的沉积环 境中才能发现。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乙点所在阶地面积较大,沙和卵石的 沉积厚度较大,沉积环境最好。故B项正确。 答案:(2)B (2)矿产调查发现,在此河段的河床沙中有某种贵重金属矿产,但由于河水深不易开采。 图中所示地点可能找到这种贵重金属矿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思维模型】 内力作用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地质循环示意图判断关键 地质循环示意图形式多样,判断岩石类型和地质作用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 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褶皱构造的判断思路 (1)岩层完整看形态,背斜上拱向斜凹。如果岩层连续且出露完整,岩层上拱的是背斜,岩层 下凹的是向斜。 (2)可靠依据看新老,背斜核老两翼新。岩层新老关系是判断褶皱构造的可靠依据,中间岩 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反之,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背斜油气向斜水,隧道工程穿背斜。背斜是良好的油气储存构造,向斜有利于地下水的 储存。工程建设中,修建隧道工程应从背斜部位穿过。 3.岩层新老关系判断思路 (1)根据岩层顺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沉积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 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 形成晚于被其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根据岩浆岩判断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大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 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模型应用】 (2015·浙江卷,5)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 年代由老到新。据此回答下题: 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思维点拨:根据图示可以看出,甲地为山顶,排除B选项;甲地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为 向斜构造,排除A选项;乙地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排除D选项;乙地背斜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故C项正确。 答案:C 【真题感悟】 (2015·全国Ⅰ卷,10~11)如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 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回答(1)~(2)题: 模型二 外力作用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读图可知,1975~2004年水深 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距离增大说明水深2米的点 向海洋推进,泥沙沉积;距离减小说明水深2米的点向陆地推进,侵蚀作用增强。如下 图所示:(h1>h>h2) 答案:(1)D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解析:第(2)题,本题考查河口三角洲外力作用的变化。读图可知,1992到1997年水深 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说明黄河入海泥沙减少。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 增加,河流携带的泥沙可能会增多;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则入海泥沙增多;黄河 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则入海泥沙增多;黄河入海年径流量 减少,导致入海泥沙减少,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 答案:(2)B 【思维模型】 外力作用相关问题的分析思路 1.外力作用形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形成的相应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为主;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作用为主 ;④沿海地区以海浪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山口处形成冲积(洪积 )扇;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 搬运途中,形成流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2.河流侵蚀岸(陡坡岸)与堆积岸(缓坡岸)的判别方法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陡;左岸为堆积岸, 坡度缓。南半球反之。 (2)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别侵蚀岸与堆积岸。 【模型应用】 (2018·河南洛阳二模)大石河位于燕山褶皱带的西部,地质构造复杂,河 流蜿蜒曲折,其中甲、乙、丙、丁四河段村庄都分布于河流北岸,但丁河段村庄经常遭受 洪涝灾害。下图为大石河不同河段河流流向、聚落分布和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1)~ (2)题: (1)甲、乙、丙、丁四河段中,沉积地貌最显著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思维点拨:第(1)题,甲、乙、丙、丁四河段中,沉积地貌最显著的是乙,河道宽浅,水 流慢,以沉积作用为主,选项B正确。甲、丙、丁河段的河道窄、河谷深,水流急,以 侵蚀作用为主,选项A、C、D错误。 答案:(1)B (2)与其他河段相比,推测丁河段村庄多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位于河流凹岸,雨季河流易决堤 B.位于河流凸岸,泥沙淤塞河道 C.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 D.河谷地势较低,排水不畅 思路点拨:第(2)题,与其他河段相比,丁村庄所在河岸偏陡,应位于河流凹岸,雨季受 洪水冲刷,河堤侵蚀严重,容易导致河流决堤,导致洪涝灾害,选项A正确,河流凸岸, 是沉积岸,不易发生洪涝灾害,选项B错误。植被稀疏,河水含沙量大,会影响整条河 流,不只影响丁河段,选项C错误。根据两侧海拔,丁河段位于上游,河谷地势比甲、 乙、丙高,选项D错误。 答案:(2)A 模型三 区域地形特征的分析思路 【真题感悟】 (2015·四川卷,13改编)下图为“蓉欧快铁”运行线路图(图1)和甲区域等 高线地形图(图2)。据此回答下题: 据图描述甲区域的地形特征。 解析:根据图中的海拔分析可知,该地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 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山 地为主。结合图中经纬网判断,在西南部和东北部,等高线较稀疏,是高原分布区。山 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地势起伏大,西南高,东北低。 答案: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分布在西南(南)部和东北(北)部,山地主要分布在 中部;地势起伏大,西南(南)高,东北(北)低。 【思维模型】 区域地形特征的分析思路 1.主要地形类型与名称:可以根据区域位置得出,也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及地 形剖面图来判断。 2.地形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表起伏状况、地形分布和特殊地貌(黄土地貌、喀斯 特地貌、冰川地貌)等方面来描述。 3.地势特征:主要从地表起伏变化的趋势上描述。常用的描述语言:一是某一方向高,另 一方向低;二是从一个方向向另一个方向倾斜。 4.答题语言:区域地形特征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一是地形,答题语言一般为“以××为 主”;二是地势,答题语言一般为“××高,××低”或“由××向××降低”。地形和 地势特征结合图中等高线的数值、疏密、弯曲形态及河流的流向等方面判断。 【模型应用】 (2015·山东卷,36(1))下图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 图。据此回答下题: 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思维点拨:根据等高线的数值和分布特点可知,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东部海拔大多 在500米以上,地形崎岖,主要是山地,分布区的西部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属 于平原地形,地势东高西低。 答案: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