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主要考试内容:岳麓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一。‎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在当今保存的青铜器皿中,商代青铜器经常刻以夸张变形的兽面或原始图腾作为纹饰;周代青铜器皿则大多遵从固有的规格,在装饰上具有显著的秩序感。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制造技术进步 B. 法家思想影响 ‎ C. 政治伦理规范 D. 审美观念变化 ‎【答案】C ‎【解析】周代的青铜器纹饰更多的体现了秩序和规整,而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多为礼器,商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变化反映了周代政治伦理相对于商代更加规范,C正确;青铜制造技术的变化不能构成纹饰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法家思想在西周并未出现,排除B;审美观念变化不是纹饰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 ‎2.战国时期,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秦昭襄王晚期将“迁”纳入律令体系,使其稳定化与制度化,成为刑罚的一种。秦国这些举措主要是为了 A. 扩大王朝统治疆域 B. 瓦解地方反抗势力 C. 巩固宗法血缘体系 D. 适应集权政治发展 ‎【答案】D ‎【解析】秦国“对新取得地方之人民,恐其反复,故令徙之他处,而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主要是为了瓦解这些新占领地区的宗法血缘关系,瓦解这些地区的反抗势力,从而达到加强对地方统治的目的,而将“迁”入刑的根本原因是集权社会的基本成型,只有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君主才可以通过律令体系直接支配每一个人,才可以通过包括刑罚在内的各种方式使他们成为迁移的对象,故选D项;这些迁移的地区都属于秦国统治区域,与扩大王朝统治疆域无关,排除A;B项不是最主要目的,排除;秦国这些举揹利于削弱地方宗法血缘体系,而不是“巩固”,排除C。‎ ‎3.有学者认为:荀子深刻地认识到,“礼”与“法”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两大根本手段,于是立足于儒家的“礼治”,吸收、发挥法家的“法治”思想,使“礼”与“法”在政治和法律层面相互渗透,和谐统一。该学者认为荀子 A. 是法家学派的实际开创者 B. 背离了孔孟思想的精髓 C. 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有益学说 D. 对儒学的发展迎合时代需要 ‎【答案】D ‎【解析】据题意可知,荀子主张礼法并用,这种思想迎合了当时的时代需要,故选D;荀子是儒家代表,排除A;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并未背离孔孟思想,排除B;荀子主要是吸收法家思想,不是吸收诸子百家,排除C。故选D。‎ ‎4.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而黄宗羲却认为:“君臣的名分,是因为天下的缘故而有的,我如果没有治理天下的职责,那么我对于君主来说就是路人。而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这主要反映出黄宗羲 A. 反对入世为官 B. 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C. 强调民主思想 D. 倡导新型君臣关系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自西汉以来,君为臣纲被认为不可动摇”“黄宗羲却认为……为君之师友”可知,黄宗羲倡导建立新型的君臣关系,故选D;材料“我一旦为官,则为君之师友”即已说明黄宗羲并不反对入世为官,排除A;材料中黄宗羲重新定义了为官之道,却未说明君主权力应当受到限制,排除B;材料未涉及对君主权力的限制,故其也无法体现民主的思想,排除C。‎ ‎5.有学者认为,在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开始稻田养鱼。唐代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广东西部山区的人们利用草鱼食草的习性,在新开垦荒地(有水)上放养草鱼,使荒地变成熟地。这一生产模式 A. 目的在于提高粮食产量 B.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 C. 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 D. 说明了经济重心已南移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唐代创造了养鱼开荒种稻的方法体现的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A选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有效提高土地肥沃程度属于材料中的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资源的有效利用,C选项排除;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选项排除。‎ ‎6.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上、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 A. 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 B. 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 C. 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D. 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 ‎【答案】A ‎【解析】宋代科举选官加试有关律令的内容,说明当时注重考生的行政能力,故选A;B项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没有体现题意主旨,排除;当时考试加试律令,没有体现时务策是科举考试规定内容,排除D。故选A。‎ ‎7.史载,唐太宗时期给一些资历较浅的官员加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也给一些资格较老的功臣加以“平章事”的名号,使其继续参与宰相事务。此举旨在 A. 弥补政务多、宰相才干差的缺陷 B. 防范宰相擅权,加强君主集权 C. 配合科举制度选贤用人的需要 D. 建立较严密完整的官僚机构 ‎【答案】B ‎【解析】太宗的做法增加了宰相数量,削弱了相权,意在加强皇权,B正确;原来承担宰相事务的功臣继续参与宰相事务,说明这一举措不是弥补宰相才干差的弊端,而且太宗时期能相居多,排除A;这一举措与科举制选拔人才无关,排除C;太宗的举措只是针对中枢机构,说明其目的不是建立完整的官僚机构,排除D。‎ ‎8.明以前,桑蚕业和植棉业主要在江南地区,长江以北很少,京畿地区则更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全国绢税共征收288546匹,其中京畿地区就高达32962匹,竟占到总数的12%。据此可知,明初京畿地区 A. 经济作物规模扩大 B. 新型物种不断引进 C.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 政府税收种类繁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全国绢税共征收288546匹,其中京畿地区就高达32962匹,竟占到总数的12%”说明明初京畿地区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扩大、产量增加,故选A;材料不能反映新型作物品种的引进,且棉花早在元代就已经种植推广,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了桑蚕业和植棉业在京畿地区种植面积扩大,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无关,排除C;材料只是反映了京畿地区绢税征收量的增加,未涉及其他税收情况,排除D。‎ ‎9.鸦片战争后,外国银元不仅在沿海等地流通,还逐渐向内地渗透,英国议会在1847、1848年蓝皮书中的报告说:“银元在下述各省自由流通: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和湖南的南部和东部。烂板银元的流通,几乎全限于广东、福建和江西。残缺的小银元则为广东的许多地方所爱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A. 中西方贸易范围日趋扩大 B. 民众生活对世界市场产生了依赖性 C. 对外贸易呈现了出超现象 D. 外国资本已经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答案】A ‎【解析】外国银元向中国内地的渗透说明中外贸易范围扩大,贸易值增多,故选A;外国银元向中国内地的渗透并不能体现民众生活对世界市场产生依赖型,也无法说明外贸中出现出超,排除BC;D项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0.20世纪初,梁启超强调:“国家所最渴望者,为国包资格了鼓吹革命者亦认为:“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在当时思想家中,“中国自开国以来,未尝有国民”成为一种共识。这些看法 A. 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B. 折射了军阀割据的现实 C. 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D. 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 ‎【答案】A ‎【解析】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者以及当时思想家都在提倡国民的重要性,这种主张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20世纪初正值民族危机,思想界多主张学习西方,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而且国民这一概念也是西方的舶来品,C排除;梁启超并不主张革命,因此D与国民概念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 ‎11.据统计,1911年全国兴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数目为52500所,学生总数达163万人,其中占相当数量的是蒙养院的学生和初等小学堂的学生,而在专门学堂、师范学堂普通中学和实业学堂就读的人数不超过10%。这反映了当时 A. 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 B. 科举制阻碍教育事业发展 C. 启蒙教育的规模亟待扩大 D. 新式教育的社会影响有限 ‎【答案】D ‎【解析】1911年兴办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但是多为基础性学堂,专门学堂、师范学堂普通中学和实业学堂就读的人数不超过10%,说明当时新式教育的社会影响有限,D正确;出现了新式学堂,故A排除;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排除B;兴办的学校大部分是蒙养院,即幼稚园,可见其学校教育重在启蒙教育,C排除。‎ ‎12.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毛泽东依据自己的观察,断言“农民成就了多年术曾成就的革命事业,农民做了国民革命的重要工作”,这是对农民运动革命性、正义性的总体肯定,彰显了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由此可知,该考察报告 A. 建议中共应调整中国革命的道路 B. 利于纠正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 C. 为中国农民起义的合理性作辩护 D. 强调建立工农联盟政权的紧迫性 ‎【答案】B ‎【解析】毛泽东认为农民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利于纠正当时社会对农民运动的看法,故选B;该考察报告并不是建议中共调整革命道路,排除A;C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当时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的紧迫需要,排除D。故选B。‎ ‎13.下表为陕甘宁边区防疫工作统计表(节选)这些措施反映出当时 时间 具体措施 ‎1938年4月 报纸开辟“防疫”专栏,宣传清洁卫生和防疫常识 ‎1940年6月 设立卫生处,各县设置卫生科员,各乡设卫生委员会 ‎1941年 印发防疫传单,举办卫生晚会、卫生宣传周、卫生展览会等 ‎1942年5月 通过《预防管理传染病条例》,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规定相应的报告和防治制度 A. 抗日救亡事业不断发展 B. 陕甘宁边区疫情日益严重 C. 近代卫生体系更加成熟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壮大 ‎【答案】A ‎【解析】题干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随着时间的推进在不断完善,这体现了抗日根据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对抗日救亡事业的支持与配合,反映抗日救亡事业不断发展,故选A项;材料呈现的是陕甘宁边区对疫病的预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说明疫情日益严重,排除B项;近代卫生体系包含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仅从陕甘宁边区的疫病预防工作无法反映这一体系的成熟,排除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的是全民族共同抗日,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4. 1953年5月,中苏签订“5.15协定”,包含苏联技术援助91个新扩建工业项目,1954年底确定为苏联援华项目156项。1956年,援华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3113人。“5.15协定”‎ A. 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 使中国坚定了“一边倒”政策 C. 帮助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 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与中国签订“515”协定,制定并实施援华项目,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项正确;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任务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A项错误;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坚持的前提和原则是独立自主,B项错误;中国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与苏联的技术援助不符,C项错误。‎ ‎15.下面为1956~1962年中国财政收入与支出变化数据统计表(单位:亿元),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当时中国 年份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财政收入 ‎280.19‎ ‎303.20‎ ‎379.62‎ ‎487.12‎ ‎572.29‎ ‎356.06‎ ‎313.55‎ 财政支出 ‎298.52‎ ‎29520‎ ‎400.36‎ ‎543.87‎ ‎643.68‎ ‎356.09‎ ‎29488‎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实行财政赤字政策 C. 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D.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58年、1959年、1960年三年间财政收入远远低于财政支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和财政盲目投资所造成的经济现象。1961—1962年,从数据变化来看,财政收支基本持平,并开始收入大于支出,这是因为1960年冬国家着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缓解了经济发展的盲目性,故选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的确对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但是不能完全解释表格信息,排除A;B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完全符合,排除B;材料未体现国家对基本建设的投资,故排除C。‎ ‎16.20世纪80年代初,火车、轮船和长途汽车上到处是拎着装有建筑材料、纺织品和食品等商品样本的大包小包的乡镇企业推销员,形成了“推销员满地跑”的景象。这一景象 A. 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 反映出商品市场的活跃 C. 直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 D. 体现了私营企业的活力 ‎【答案】B ‎【解析】乡镇企业的“推销员满地跑”,说明这些企业是自己找市场,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商品市场较为活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乡镇企业的销售状况,而不是生产状况,故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现象虽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但并非直接推动力,其只能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故排除C项;乡镇企业不属于私营企业,而是集体所有制企业,故排除D项。‎ ‎17.古代雅典,指挥军事的将军有10名。在战场上,如果不只一名将军在场,往往由几名将军轮流指挥全军,每人1天。雅典其他各类权力机构,也都由多名公民主持。这些做法 A. 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B. 保证了军事行动的统一 C. 反映了轮番而治的特点 D. 提高了政府运作的效率 ‎【答案】A ‎【解析】“几名将军轮流指挥”“多名公民主持”说明雅典实行共同执政,以避免专制的出现,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选A项;“几名将军轮流指挥全军”并不利于军事行动的统一,排除B项;轮番而治指公民轮流担任城邦的官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多人共同执政增加了决策的复杂性,不利于政府运作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18.罗马法规定:如果丈夫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在外背负了债务,则在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这一规定,反映出 A. 法律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B. 公民的债务权不受法律保护 C. 婚姻关系影响着立法的内容 D. 古代罗马婚姻关系极不稳定 ‎【答案】A ‎【解析】这一规定明显保障了妻子的权益,体现了罗马法注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A正确;“婚姻关系解除时,妻子享有的嫁资(陪嫁钱财或物品)返还请求权优先于债权请求权”,说明法律承认债券,B排除;婚姻关系和立法内容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9.中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喜欢用黄金装饰画面,其目的是为绘制的神圣人物创作一种神圣的氛围。14世纪,画家们开始改用建筑或者自然风景图案的衬底,这样就创作出更多令人信服的空间,人物看上去似乎真实地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这一改变 A. 受到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 C. 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的进展 D. 反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答案】C ‎【解析】这一改变反映了14世纪的画家们不再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解放,故选C项;14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尚未兴起,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画家创作内容的改变,并非资产阶级的政治追求,排除B项;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是古希腊时期的人文主义,排除D项。‎ ‎20.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凭借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反映出 A. 欧洲出现严重的商业危机 B. 欧洲加快了对亚洲殖民掠夺 C. 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 D. 亚洲对欧洲的贸易处于劣势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美洲白银成为欧亚贸易的纽带,即说明欧亚美三大洲经济联系加强,这反映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故选C项。材料中欧洲的海外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对其大为有利,并未产生严重的商业危机,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点表现的是欧洲的海外贸易状况,而不是海外的殖民与掠夺,无法仅凭材料信息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欧洲用美洲白银换取亚洲的产品,说明17世纪时亚洲在于欧洲的贸易中并未处于劣势,特别是中国在这一时期还处于贸易优势,故排除D项。‎ ‎21.1973年美国通过《战争权力法》,规定总统若未经国会动用武力,必须在48小时通知国会。总统在向国会通报后,若60天内国会未宣战,总统须在其后30天撤出军队。该项法令 A. 表明国会主张收回总统的宣战权 B. 体现出总统权力受到了限制 C. 严重冲击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D. 提升了美国的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总统发动战争的权力受到国会制约,故B项符合题意;国会并未收回总统的宣战权,排除A;对总统权力的限制符合三权分立制度的特征,排除C;材料内容与提升美国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故选B。‎ ‎22.美国经济史专家哈罗德·H·福克纳曾不无自豪地说:“(20世纪初)美国农业一次收成,就可以把比利时王国的一切连同国王一起买到手,两次收成可以买进意大利……五次收成,就能把俄罗斯帝国从沙皇手中买进来。”这主要说明 A. 先进的政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B. 产业革命推动美国农业产值的攀升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提升了美国的经济竞争力 D. 美国确立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 ‎【答案】B ‎【解析】哈罗德·H·福克纳的论述体现了20世纪初美国农业的超高产值,据所学可知,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迅速,生产力极大提高,促使农业迅速发展,故选B项;美国代议制确立于18世纪,而材料中的现象发生在20世纪初,因此并不能直接体现政治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排除A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之后才出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美国确立资本主义经济霸主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D项。‎ ‎23.有学者说:“冷战结束后,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这一愿望折射出 A. 不结盟成为国家关系的主流 B. 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加强 C. 霸权主义被国际社会所抛弃 D. “一超多强”局面遭到削弱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追求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可知,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已经难有市场,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建立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当今世界结盟仍是国家关系的主流,美、英、法等大国仍是结盟国家,故排除A项;虽然大多数国家反对霸权主义,但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并没有被抛弃,故排除C项;材料中的愿望是“一超多强”局面加强的结果,而不是削弱的结果,故排除D项。‎ ‎24.20世纪90年代,不仅世界各国的关税税率出现了持续下降,而且前东欧各国家也相继融人到全球贸易体系之中。这一-现象表明 A. 贸易保护主义被放弃 B. 关贸总协定显现成效 C. 经济全球化发展加速 D. 世界市场统一体形成 ‎【答案】C ‎【解析】世界各国降低关税税率和东欧国家加入全球贸易体系,反映了世界各国联系加强深度和广度,从而表明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加速,故C正确;材料信息并没有说明贸易保护主义被放弃,而且至今--些国家仍在推行贸易保护,排除A;关贸总协定主要针对参与国,东欧国家并非此协定的参与国家,不能说明其成效,排除B;材料现象只能说明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是统一体的形成,且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体,排除D。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 材料一 乾隆年间“(人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仅江苏镇江木渎镇“烧锅(造酒)者已二千余家,合计日耗米万石”。为此,就隆帝“令地方官严行查禁,勿使靡费米粮”。官员规谏乾隆禁酒之事取民之生计而禁锢之”。“实不可以轻举”,乾隆认为“自有酌量”,不愿也不需交群臣商议。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尽毁曲酒工具、民间自用一概禁绝等作法,引起民怨。乾隆对于要求放宽禁令者,一概不准,也不赞成过激行为,官员左右为难。整个乾隆时代“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以数计”,禁酒政策效果微弱。‎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二 1829年,英国禁酒运动开始。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推崇的“自律”“自助”等价值观灌输给工人阶级,他们宣扬工作是成功的关键,饮酒滋生懒惰等恶习。中产阶级建立柴酒厅,开放俱乐都,方便工人社交。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些价值观。1832年——1853年,运动进入绝对禁酒阶段。工人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禁酒组织,接过禁酒运动的领导权。这些组织宣扬“自力更生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很多工人在宣传的影响下开始努力攀爬英国社会的阶梯。这一时期,作为“全民酒”的啤酒人均消费量急剧减少。酗酒被英国人普遍视为不可接受的恶习,直至今天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摘编自许志强《19世纪英国禁酒运动与工人文化转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推出禁酒政策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效果微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乾隆时期的禁酒相比,概括英国1828—1833年禁酒运动的特点,并分析英国禁酒运动的意义。‎ ‎【答案】(1)历史背景:社会稳定,人口膨胀,粮食不足;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君主专制强化。‎ 原因:政策实施过激;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禁酒政策存在漏洞;乾隆的专制作风。‎ ‎(2)特点:民间主导;社会参与面广;注重道德规劝(强调思想启蒙),比较温和;禁酒对象从被动到自发参与;获得较大成绩。‎ 影响:禁酒运动推动了社会对酗酒现象的重视,改良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人的自律性,稳定英国社会;保持工业革命的高效开展;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解析】‎ ‎(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可知,乾隆时期社会稳定,人口膨胀,粮食不足;根据材料“烧锅(造酒)者已二千余家,合计日耗米万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家庭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从政治角度看,清前期君主专制强化。‎ 原因:根据材料“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尽毁曲酒工具、民间自用一概禁绝等作法,引起民怨”可知,政策实施过激;根据材料“官员规谏乾隆禁酒之事取民之生计而禁锢之”可知,政策违背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根据材料“乾隆对于要求放宽禁令者,一概不准,也不赞成过激行为,官员左右为难”可知,禁酒政策存在漏洞;根据材料“乾隆认为‘自有酌量’,不愿也不需交群臣商议”可知,乾隆的专制作风影响了政策效果。‎ ‎(2)特点:根据材料“1832年——1853年,运动进入绝对禁酒阶段。工人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禁酒组织,接过禁酒运动的领导权”可知,英国禁酒运动由民间主导;根据材料中禁酒运动设计的群体来看,社会参与面广;根据材料“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推崇的‘自律’‘自助’等价值观灌输给工人阶级”可知,英国禁酒运动注重道德规劝(强调思想启蒙),比较温和;从工人阶级在禁酒运动中的表现来看,英国的禁酒对象从被动到自发参与;根据材料“酗酒被英国人普遍视为不可接受的恶习,直至今天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可知,英国禁酒运动获得较大成绩。‎ 影响:根据材料“酗酒被英国人普遍视为不可接受的恶习,直至今天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可知,禁酒运动推动了社会对酗酒现象的重视,改良社会风气;根据材料“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推崇的‘自律’‘自助’等价值观灌输给工人阶级”可知,运动有利于提高人的自律性,稳定英国社会;从禁酒运动的时间来看,禁酒运动正值工业革命时期,这一运动有助于保持工业革命的高效开展;根据材料“很多工人在宣传的影响下开始努力攀爬英国社会的阶梯”可知,运动有利于改善工人的生活和社会地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地位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指出:“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地理区域,而是人,是主宰和发现这些地理区域的人。”美国史学家威廉·克罗农则称:“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如果在撰写历史时忽略了这些能力,写出来的肯定是令人遗憾的不完整的历史。”‎ ‎——摘编自梅雪芹《从“人”角度看环境史家与年鉴学派的异同》‎ 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评价其中一个或两个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能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历史是人创造的,人类进步是历史的推动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发展,突出人的作用和能动性,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不断解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转型;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提倡冒险进取精神,西欧的航海家们正是在此精神的鼓舞下开辟了新航路,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为一个整体;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法国大革命,更是充分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次工业革命中,发明家们进行科研创新和技术发明,使人类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进步。‎ 世界近代史中,在人类改造社会、改造自然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关系更加密切。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物种、人种交流等行为,对美洲大陆自然环境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变化又改变了对美洲社会的发展轨迹;工业革命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报复,则更加说明了自然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之,在研究人类历史时,不能把“人”和“自然”两大因素割裂开来,应进行综合研判。‎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或两个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观点必须明确;然后,运用世界近代史相关史实,对该观点进行探讨,要求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观点”,依据材料信息“人类并非创造历史的唯一演员,其他生物、大自然发展进程等都与人一样具有创造历史的能力”得出: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类历史的发展不能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论证”,依据所学知识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积极作用和对自然的消极作用等角度辩证分析。‎ ‎27.材料 东汉初年,随着统一战争的顺利进行和北部边疆的相对稳定,汉光武帝刘秀开始进行兵制改革。“中兴建武六年,(光武帝)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建武七年,光武帝又下诏裁撤部分士兵,“令还复民伍”,对地方兵制进行全面改革的同时,还设置黎阳营、虎牙营、雍营等地方屯驻营兵,稳定地方秩序。据记载,东汉初新建立了益州郡西部都尉等六个边疆部都尉,又重置了西汉时期的张掖蜀国等边疆属国都尉,强化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广设部都尉和属国都尉的同时,东汉政府还强化都尉的军事职能,削减将军职位,将军事实权授子予职位较低的都尉掌管。据不完全统计,东汉都尉27次行使军事职能中有15次是单独领军出征,随军出征11次,募兵1次。‎ ‎——摘编自张亚伟《东汉初期军制改革研究——以都卫体系的变化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初年兵制改革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初年兵制改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1)内容:废除地方诸郡都卫,裁撤朝廷兵员;设置地方屯驻营兵;建立边疆部都尉和属国都尉;强化都尉军事职能。‎ ‎(2)影响:削弱了地方军事实权;强化了对边境地区的军事控制;确立了新的地方兵制体系,维护了地方社会秩序;弱化了地方军事将领,强化了中央集权 ‎【解析】‎ ‎(1)根据材料中“(光武帝)省诸郡都尉”“令还复民伍”可知废除地方诸郡都卫,裁撤朝廷兵员;据“设置黎阳营虎牙营、雍营等地方屯驻营兵可知设置地方屯驻营兵;“东汉初新建立了益州郡西部都尉等六个边疆部都尉,又重置了西汉时期的张掖蜀国等边疆属国都尉” “东汉政府还强化了都尉的军事职能”提炼出建立边疆部都尉和属国都尉;强化都尉军事职能。‎ ‎(2)根据材料中“稳定地方秩序”“强化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削减将军职位,将军事实权授予职位较低的都尉掌管”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信息进行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