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作业
课时作业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银川高三摸底测试]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这些卜人、巫师往往出身贵族,有的还是地位显赫的附属国首领,这表明商朝( ) A.占卜师拥有最显赫的地位 B.依托神权加强中央集权 C.商王借助神权以维护王权 D.尚处于国家的萌芽阶段 解析:从材料中的“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和“相当多的卜人、巫师与商王共同负责通神事务”等信息来看,反映出商朝政权充满着神权色彩,特别是商王通过神权来强化王权。故答案为C项。商王拥有最显赫的地位,占卜师为商王服务,排除A项;商朝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B项;夏朝时期我国的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排除D项。 答案:C 2.[2019·山东高三适应性考试]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周初( )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C.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康叔和唐叔都属于周王室成员,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但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相同、照搬周制,而是各具特点,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而是强调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排除D项。 答案:B 3.[2019·吉林高三质量检测]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C.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的确立 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解析:管理者即天子分封的各级诸侯,这相对于之前松散的内外服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未实现中央高度集权,并未建立起集权政治,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是在战国以后,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程度,未体现是否扩大统治范围,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9·黑龙江高三联考]许倬云在《西周史》中指出:“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因此,分封制下的诸侯,一方面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势必发展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反映分封制的实施( ) A.强化了旧有的宗族因素 B.削弱对封国的政治管理 C.彻底打破了宗族的界限 D.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分封了不同的人群,新的封国与原居民糅合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并且发展了这种地缘单位的政治性格,材料主要强调了受封国的独立性,所以分封制的实行使封国成为地方政权,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强化旧有的宗族因素,而是强调分封制的实施使得封国成为地方政权,A项错误。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政治管理,国家政治管理也由松散趋向严密,B项错误。材料提到“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保持宗族族群的性格”,所以宗族界限并没有彻底打破,C项错误。 答案:D 5.[2019·广东省高三模拟]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这说明在周代( ) A.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B.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 C.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D.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 解析:材料反映了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这说明诸侯与周天子并不是同等的权利与义务,故A项错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不是分封制,故B项错误;材料“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反映了周代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故C项正确;周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故D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C 6.[2019·秦皇岛高三摸底]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解析:由“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由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D项;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A项不符合史实;题干说到的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B项;分封制不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C项也不符合史实。 答案:D 7.[2019·济南高三联考]周礼确立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如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据此可知( ) A.西周确立了“三纲五常”的礼仪制 B.周王借礼乐制强化专制统治 C.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诸侯冲突 D.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 解析:规定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是为了明确不同等级的地位和待遇,可以看出周礼强调的是“差别”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由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提出,排除A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起专制统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礼乐制度,不是宗法制,排除C项。 答案:D 8.[2019·莱芜高三期中]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 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 C.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 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力的集中,故A项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是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力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项;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9.[2019·淮北高三统测]“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解析:材料说明秦朝实行的中央官制分工明确,奠定了后世官制的基础,D项正确;丞相负责处理政务,A项错误;B项是郡县制作用;此时期已经是官僚政治形成时期,C项错误。 答案:D 10.[2019·汕头高三评估]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户”“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录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 A.中国古代“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 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D.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A项“‘家国一体’政治特色消失” 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11.[2019·衡阳高三诊断]《全球通史》写道:“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 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C.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由材料“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可知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建立了一套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B项正确。郡县制的官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服从于中央统治,是官僚政治的体现,不具有贵族政治色彩,排除A项。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自主性受到削弱,排除C项。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已广泛实行,并非为秦始皇首创,排除D项。 答案:B 12.[2019·武汉高三调研]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的管理机构,地方推选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担任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让皇帝或政府的命令直达百姓,故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反映乡、里、亭的官吏由地方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不能体现其他官员也是这种情况,排除B项。材料反映秦朝通过设置乡、里、亭官吏,加强对最基层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继承的信息,而是强调秦朝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排除D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 13.[2019·鞍山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力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力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它对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传统家族思想发生巨变的主要原因,并说明你对古代中国的家族制度的认识。(1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要紧扣材料一的首尾两句话以及它与封建政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宗法制对宗族的发展、民族的团结所起的进步作用以及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负面作用等进行说明。第(2)问,需要结合清末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状况、思想解放潮流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相连;宋明时期空前加强。 影响:进步性:强化了中国人的宗族观,团结族人。 局限性:抑制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易禁锢思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 (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传入中国;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儒家思想观念受到冲击。 认识:与儒学联系十分紧密;包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大力弘扬;是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14.[2019·山西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分析材料,以“制度创新与实践”为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观点,论述须有史实依据)(2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王夫之反对对分封制的讨论与争鸣,认为郡县制的实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且实现了天下的“大公”,提出郡县制尽管有一定的弊端,但相对于分封制总体上是历史的进步。解题时首先理解上述材料信息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其次,通过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即依据材料信息或其他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的中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有创新性政治制度及实践作用的主题,如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或科举制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等,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对上述主题加以分析阐释;再次,表述成文,先概述任一论题,后结合相关知识对该论题具体阐释,如分析郡县制的问题,包括郡县制的进步性和以往分封制的局限性等。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学科语言准确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 答案:示例一: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