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解析版

九江一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变异、育种与进化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只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B. 遗传病患者体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C. 单倍体育种可以尽快获得种群中不存在的新类型 D. 生物共同进化并不包括同种生物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答案】C ‎【解析】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均可发生,A正确;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其中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体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不能获得种群中不存在的新类型,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可见,生物共同进化并不包括同种生物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D正确。‎ ‎2.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容易获得突变体的主要原因是 A. 培养基营养丰富,易于植物生长 B. 培养的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分裂状态 C. 纺锤丝的形成容易受抑制 D. DNA复制容易受抑制 ‎【答案】B ‎【解析】培养基只是为培养物的生长提供了所需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蔗糖、氨基酸和有机酸等)、激素(如细胞分裂素、生长素) 等,植物的生长还需要认为控制无菌、适宜的温度和pH等条件,A错误;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由于培养细胞一直处于不断的分裂状态,因此容易受到培养条件和外界压力的影响而产生突变,进而获得突变体,B正确;培养细胞在不断的分裂过程中,由于人为地调控培养条件,因此纺锤丝的形成和DNA复制不容易受抑制,C、D错误。‎ ‎3. 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 ‎①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 ‎ ‎②一个染色体组应是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 ‎③一个染色体组应是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 ‎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 ‎⑤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 ‎⑥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A. ③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⑤⑥‎ ‎【答案】D ‎【解析】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而染色体组是由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不一定都是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因此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①正确,②错误;一个染色体组应是二倍体生物产生的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③错误;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也有可能是三倍体,④错误;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若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一定是单倍体,若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一定是二倍体,⑤错误;单倍体是指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因此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不是单倍体,⑥错误。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4. 将①、②两个植株杂交,得到③,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③到④是诱变育种过程,不一定能获得满足需求的植株 B. ③到⑥属杂交育种,一般要在⑥中开始选种,因为从⑥开始发生性状分离和重组 C. 由③到⑦中,使用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 D. 由③到⑨过程就是单倍体育种 ‎【答案】D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③到④的育种方法属于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因此不一定能获得满足需求的植株,A正确;③到⑥属杂交育种,其中③为F1的幼体,⑤为F1的成体,⑥为F2,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和重组,所以一般要在F2‎ 中开始选种, B正确;③到⑦属于多倍体育种,使用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但不影响着丝点的正常分裂,C正确;由③到⑨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是单倍体育种过程必经的一个环节,D错误。‎ ‎【点睛】此题不能得出正确答案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几种常见的育种方法、过程、原理不清楚;二是不能通过识图得到有效信息。熟记相关的知识点并把握其内在的联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对单倍体育种过程的把握是难点,其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温处理幼苗→染色体数目加倍→纯合子→选择所需要的品种类型。‎ ‎5. 要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运载体重组,所需要的酶是 ‎ ‎①限制酶 ②连接酶 ③解旋酶 ④聚合酶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在基因工程的操作中,首先用限制酶进行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使二者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DNA连接酶使目的基因与对应的运载体连接,以便得到重组DNA,A正确,B、C、D均错误。‎ ‎6.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 B.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且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增加得快 ‎【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A正确;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导致种群中控制有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增加,控制不利变异的基因频率减少,但控制有利变异或不利变异的基因,既可能是显性基因,也可能是隐性基因,D错误。‎ ‎7. 华南虎和东北虎属于两个亚种,这两个亚种的形成是因为 A. 生殖隔离的结果 B. 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结果 C. 地理隔离的结果 D.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结果 ‎【答案】C ‎【解析】华南虎和东北虎是分布于不同自然区域的两个种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形成为两个不同的虎亚种,但目前这两个亚种之间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综上分析,C正确,A、B、D均错误。‎ ‎8. 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 泌尿系统 B. 泌尿、消化系统 C. 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 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答案】D ‎【解析】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有如下途径: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内绝大部分的尿素、尿酸、多余的水和无机盐;通过呼吸系统排出CO2和少量水;通过皮肤排出少量水 无机盐 尿素等。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定位】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名师点睛】熟记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9. 下列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A. 憋尿 B. 针刺缩手 C. 谈虎色变 D. 过目不忘 ‎【答案】B ‎【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大脑)参与.憋尿、谈虎色变和过目不忘都属于条件反射.针刺缩手是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与大脑皮层无关.‎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10. 在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AA、Aa和aa的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30%、40%和30%。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A基因和a基因之间的比例变化如下图,则各基因型个体在此环境中适应能力的大小关系最可能为 A. AA<Aa=aa B. AA=Aa>aa C. AA=Aa<aa D. AA<Aa<aa ‎【答案】B ‎【解析】由题意和题图知,该种群在起始时,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并无限接近于1,但不等于1,a的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并无限接近于0,但不等于0,这说明具有A控制的性状的个体更有利于生存并繁殖后代,具有a控制的性状的个体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降低。因此各基因型个体在此坏境中竞争能力的大小关系最可能为AA=Aa>aa,故选B。‎ ‎11. 水稻非糯性(Y)对糯性(y)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用非糯性抗病和糯性不抗病的两纯种水稻杂交,让F1自交三代,在自然情况下,基因频率的变化是 A. Y基本不变,R逐渐增大 B. Y逐渐减小,R逐渐减小 C. Y逐渐增大,R逐渐增大 D. Y基本不变,R基本不变 ‎【答案】A ‎【解析】F1是YyRr,自交后自然情况下对非糯性和糯性没有明显选择,而自然条件下对不抗病的植株淘汰的概率较大,因此Y基因频率基本不变,而R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大,A正确,B、C、D错误。‎ ‎12. 下列关于子细胞基因型异常发生时期的判断,正确的是 选项 个体基因型 子细胞基因型 异常发生时期 A AaBb AAaBb、aBb 有丝后期 B DD D、d 减一后期 C AaBb AaB、AaB、b、bXaY 减二后期 D AaXBXb AAXBXb、XBXb、a、a 减二后期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基因组成为AaBb的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aBb和aBb,可推知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向了同一极,进入了基因组成为AAaBb的子细胞中,同时形成的另一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Bb,故A项正确;基因型为DD的个体,产生的 子细胞基因组成为D、d,可推知这两个子细胞是配子。说明发生异常的时期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染色体复制时,基因发生了突变,B项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了基因组成为AaB、AaB、b、bXaY的子细胞,可推知这4个子细胞是配子。根据配子中含有等位基因A、a,和X、Y染色体可推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和a基因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进入一个次级精母细胞,X和Y染色体也未分离,但进入了另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至于X染色体上的a基因,可能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含有a基因的一条染色单体发生了染色体重复变异,之后这段重复片段又移接到了X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中,但这些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故C项错误;基因型为AaXBXb的个体产生了基因组成为AAXBXb、XBXb、a、a的子细胞,可推知这4个子细胞是配子。其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且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有A基因的姐妹染色单体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未分离,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将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知识与细胞分裂的内容进行了综合性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的变化规律。‎ ‎13. 下列有关生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的变异不一定会引起基因频率的改变 B. 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表现在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 C. 倒位不会改变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和生物的性状 D. 三倍体无子西瓜高度不育的原因是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休 ‎【答案】A ‎【解析】生物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由环境引起,遗传物质不变,A正确;基因突变的随机性表现在其可发生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B错误;倒位使染色体上基因排序发生改变,使生物性状发生改变,C错误;三倍体无子西瓜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不过联会时三三配对,导致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D错误。‎ ‎14.‎ ‎ 二倍体植物生活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胞分裂异常,若某二倍体植物经有性生殖产生的子一代植株具有下列变异表现: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高度不育等。则这种变异产生的途径最可能是 A. 亲本都在幼苗期发生有丝分裂异常,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 B. 亲本都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染色体数正常的雌雄配子 C. 父本在幼苗期有丝分裂受阻形成四倍体,母本减数分裂形成正常雌配子 D. 亲本都在减数分裂时发生染色体变异,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 ‎【答案】C ‎【解析】“细胞、器官比较大;抗逆性增强”暗示了该植物具有多倍体的特点;“高度不育”暗示了该植株不是四倍体植株,而A、D项都提到了“形成未减数的雌雄配子”由此形成的子一代应该为四倍体,故A、D项错误;亲本都在减数分裂时发生基因突变,形成染色体正常的雌雄配子,产生的后代仍为二倍体,同源染色体成对存在,并且是可育的,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判定: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产生的后代为三倍体,其体细胞中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因此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导致其高度不育,因此子一代应为三倍体植株,C正确。‎ ‎15. 切除老鼠(甲)体内的甲状腺,10天后将其同没有切除甲状腺的老鼠(乙)相比,甲老鼠的代谢能力明通下降。并且无法检验出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切除5天后,将溶解于某溶剂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给甲老鼠连续注射5天,过10天后观察,其物质代谢能力没有下降。由此可推测:甲状腺激素有增强物质代谢的能力。为了证明这一结论,有必要进行对比实验,以作观察比较。你认为下列哪项为最适宜的对比实验组是 A. 既没有切除甲状腺,又未注射甲状腺激素的实验组 B. 从进行切除后的第1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 C. 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 D. 将溶于另一溶剂的甲状腺激素注射到刚做完切除手术的实验组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探究的是甲状腺激素的作用,自变量应该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为了确定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需要另外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据此分析解答.‎ 解:根据题目中的叙述,不能确定是某溶剂还是甲状腺激素在发挥作用,还要增加一组从进行切除后的第5天起,只注射用于该实验的溶剂的实验组,才能确定.‎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以及科学探究实验的原则,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16. 下图中的①②③表示培育番茄新品种的三种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方法①和③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但采用方法③引起的变异是定向的 B. 方法②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是花药(花粉)离体培养 C. 方法③可将抗病基因直接导入叶肉细胞使之表达即可 D. 方法①、②、③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为获得纯合高蔓抗病番茄植株,一共采取了三种育种手段。方法①和③分别是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二者的育种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其中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即采用方法③引起的变异是定向的,A项正确;方法②为单倍体育种,在获得单倍体植株的过程中,常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B项正确;方法③在将抗病基因导入叶肉细胞之前,需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即构建基因表达载体),C项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通过方法①、②、③获得的番茄新品种都没有与亲本番茄出现生殖隔离,因此都没有培育出新物种,D项正确。‎ ‎17. 一位科学家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在接下来的3小时内,每隔半小时检查该动物血液中糖的浓度.下表是这项试验的结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食用糖后的时间/分 ‎0‎ ‎30‎ ‎60‎ ‎90‎ ‎120‎ ‎150‎ ‎180‎ 糖的浓度/10-2毫克*毫升-1‎ ‎75‎ ‎125‎ ‎110‎ ‎90‎ ‎75‎ ‎75‎ ‎75‎ A. 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 75×10-2 毫克/毫升 B. 食用糖后120分钟,血糖浓度降至75×10-2‎ ‎ 毫克/毫升,这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血糖利用和转化的结果 C. 食用糖后180分钟,血糖浓度依然维持在 75 × 10-2 毫克/毫升,这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的结果 D. 该动物血糖浓度的变化过程是激素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为了避免饮食对血糖测定的影响,测定血糖含量时需要空腹进行,因此空腹时血糖的含量属于正常变动范围内,该动物正常的血糖浓度是 75×10-2 毫克/毫升,A正确;饲喂高浓度的糖溶液后,因糖类的吸收导致属于动物体内血糖浓度升高,对胰岛B细胞的刺激增强,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所以食用糖后120分钟,血糖浓度降至75×10-2 毫克/毫升,这主要是促进血糖利用和转化的结果,B正确;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对胰岛A细胞的刺激增强,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因此食用糖后180分钟,血糖浓度依然维持在 75 × 10-2 毫克/毫升,这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肝糖原分解的结果,C正确;血糖浓度的变化还可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因此该动物血糖浓度的变化过程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结果,D错误。‎ ‎【点睛】熟记并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图中的“+”表示促进)‎ ‎18. 已知一个鲜活的神经细胞在小白鼠体内的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动作电位如图甲所示。将这一完整的神经细胞置于某一等渗溶液E中(其成分能确保神经元正常生活),其静息电位和因某适宜刺激而发生的一次电位变化可能如乙、丙、丁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组织液中K+浓度比细胞内高,Na+浓度比细胞内低 B. 乙图,E液中Na+、K+两种离子的浓度都要比组织液高 C. 丙图,E液中K+浓度与组织液相同,Na+浓度比组织液低 D. 丁图,E液中K+浓度比组织液高,Na+浓度与组织液相同 ‎【答案】C ‎........................‎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明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机理,然后结合图像分析各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9. 现有一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无自然选择。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由于人类干扰使种群中AA个体30%死亡,则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 A. 24% B. 56% C. 75.2% D. 60.8%‎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在人类干扰之前,该种群中的基因型AA的频率=80%×80%=64%,基因型Aa的频率=2×20%×80%=32%,基因型aa的频率=20%×20%=4%;在人类干扰之后,该种群中的基因型AA∶Aa∶aa=64%×(1-30%)∶32%∶4%=11.2∶8∶1,所以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11.2×2+8) ÷(11.2×2+8×2+1×2) ≈75.2%,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20. 有三个均表现为低甲状腺激素的病人,他们分别患有甲状腺、垂体和下丘脑功能缺陷症。给这些病人及健康人静脉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注射前30min和注射后30min分别测定每个人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浓度,结果如下:‎ 健康人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注射TRH前 ‎<10mU/L ‎<10mU/L ‎<10mU/L ‎10~40mU/L 注射TRH后 ‎10~40mU/L ‎10~40mU/L ‎<10mU/L ‎>40mU/L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是 A. 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 B. 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 C. 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 D. 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一种激素 ‎【答案】D ‎【解析】分析题中表格,病人乙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与注射前相比无变化,说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不能作用于垂体,即乙垂体缺陷;病人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说明失去了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功能,即甲状腺功能缺陷;因此病人甲患有下丘脑功能缺陷症,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后相关数据恢复正常。‎ 根据此分析可知:病人丙的甲状腺功能缺陷,注射TRH或TSH都不能治愈,A正确;病人甲的下丘脑功能缺陷,应直接注射TRH进行治疗,B正确;病人乙的垂体功能缺陷,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抑制作用减弱,该类病人体内的TRH浓度较高,C正确;TRH是由下丘脑分泌并释放的一种激素,D错误。‎ ‎21.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①在检测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此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 ‎ ‎②非同源染色体上某片段的移接,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 ‎③同卵双生兄弟间的性状差异是基因重组导致的 ‎ ‎④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生物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A. 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在检测某基因型为AaBb的父本细胞时,发现其基因型变为AaB,可能是少了一条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也有可能是b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所以此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或染色体结构变异,①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某片段的移接,可发生在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②错误;同卵双生兄弟的遗传物质组成一般相同,二者间的性状差异可能是环境不同或突变导致的,③错误;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导致基因突变,由于多个密码子可编码同一种氨基酸,所以生物的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④错误。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22. 甲硫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变成7-G,后者不与胞嘧啶配对而与胸腺嘧啶配对。为获得更多的水稻变异类型,育种专家用适宜浓度的EMS溶液浸泡种子后再进行大田种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提高染色体变异的频率 B. 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的G-C转换成A-T C. 获得的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嘌呤含量高于嘧啶 D. EMS处理决定了水稻的进化方向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使用EMS浸泡种子可以使鸟嘌呤变成7-G,属于基因突变,不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EMS能使鸟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在DNA复制后可以实现碱基对的替换,在第二代DNA中就实现了将G—C置换成了A—T,B正确;EMS的处理可使DNA序列中G-C转换成A-T,但仍然是嘧啶与嘌呤配对,所以变异植株细胞核DNA中的嘌呤数和嘧啶数仍是相等的,C错误;水稻的进化方向与自然选择的方向相同,与EMS处理造成的是基因突变方向没有必然联系,D错误。‎ ‎23. 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 B. 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其后代一定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C.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的形成是以生殖隔离为标志。‎ D.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可引起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24.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 传出神经元形成静息电位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 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 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答案】D ‎【解析】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可通过局部电流的方式传播到肌纤维内部,A错误;传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B错误;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信号强度一般不会衰减,C错误;静息膜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故血液中K+溶度急性降低,可兴奋细胞静息时外流的K+增多,导致其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进而受刺激时,产生的动作电位的绝对值减小,反射效应自然减弱,D正确。‎ ‎25. 下列疾病与人体激素分泌异常有关的是 ‎ ‎①艾滋病 ②镰刀型贫血 ③糖尿病 ④呆小症 ⑤色盲症 ⑥巨人症 A. ①②⑤ B. ④⑤⑥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答案】C ‎【解析】艾滋病和人体的免疫调节有关;镰刀型贫血是和人体遗传物质的变异(基因突变)有关;一般情况下,糖尿病和胰岛素分泌不正常有关系;呆小症和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有关;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巨人症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异常有关。因此答案是C。‎ 点睛:本题考察学生对动物激素分泌异常的病症和病因的掌握程度,记住呆小症和侏儒症的区别,呆小症患者是又小又呆;侏儒症患者个子不高,但智力正常。‎ ‎26.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下丘脑能感知血糖浓度变化并调节有关激素的分泌 B. 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C. 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范围 D. 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参与调节血糖稳定的糖原只有肝糖原 ‎【答案】D ‎【解析】血糖浓度的改变既能直接引起相关激素的分泌,也能通过下丘脑去调节相关激素的分泌,A正确;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正确;短时间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血糖浓度维持正常,C正确;血糖浓度高时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血糖浓度低时肝糖原分解,但肌糖原不会分解成为血糖,所以肌糖原也参与调节血糖稳定,D错误。‎ ‎27. 如图所示为来自同一人体的四种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四种细胞一般不能进行有丝分裂 B. 小肠上皮细胞主要通过肠腔获得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 C. 四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都是组织液 D. 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可以构成感受器或效应器 ‎【答案】A ‎【解析】四种细胞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能进行有丝分裂,A正确;小肠上皮细胞可从肠腔吸收营养物质,还可将代谢废物排出到内环境中,而不是排出到肠腔中,B错误;白细胞是血细胞的一种,其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是血浆和淋巴,其它三种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可以构成效应器,不能构成感受器,D错误。‎ ‎28. 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不同,但两者的作用都是传递调节信号 B. 神经系统不能释放激素 C. 激素和神经递质都直接参与细胞内的多种生理活动 D. 稳态失调必然引起机体的温度升高 ‎【答案】A ‎【解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不同,前者是反射弧,后者是内分泌系统,但两者的作用都是传递调节信号,A正确;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也能分泌和释放激素,B错误;激素和神经递质都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生理活动,而是调节细胞内多种生理活动,C错误;稳态失调必然引起机体的代谢紊乱,但不一定会导致温度升高,D错误。‎ ‎29. 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种麻醉剂后,痛觉便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导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 A. 麻醉剂抑制了所有神经元递质的释放 B.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 C. 所有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相同 D. 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答案】B ‎【解析】神经递质只能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某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说明该麻醉剂阻断了该种神经递质,而对其他神经元产生的神经递质没有效果,进而说明不同神经元之间的神经递质可能不同,B正确,A、C错误;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说明该麻醉剂可使部分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中断,但不能说明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D错误。‎ ‎30. 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HCl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 “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 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 D. 可见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稳定不变 ‎【答案】D ‎【解析】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与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充分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故结果是甲试管中血浆pH变化不明显,乙试管中蒸馏水的pH变化明显,C正确;实验结果反应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 ‎31.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CO2、激素、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 ‎②人体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 ‎ ‎③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同一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 ‎④神经递质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突触后膜 ‎ ‎⑤甲状腺的活动只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调节 A. 全都不正确 B. ①③⑤ C. ③ D. ②⑤‎ ‎【答案】C ‎【解析】CO2、激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糖原是动物细胞储存能量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错误;人体疾病的发生并不都是由于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例如遗传病的发生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②错误;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都能传到效应器,可使同一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③正确;神经递质以胞吞的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④错误;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活动中,垂体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行直接调节,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⑤错误。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32. 胰岛B细胞在病毒感染、分泌蛋白合成过量等因素作用下,引起内质网功能的紊乱,称为内质网应激(ERS),表现为分泌蛋白合成暂停而ERS蛋白表达等。ERS有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并使之存活,但长时间的ERS可引起细胞凋亡。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凋亡对机体有利,ERS使机体不会发生糖尿病 B. ERS现象的发生,与有关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 长期高血糖可能是引起胰岛B细胞产生ERS的原因之一 D. ERS过程,体现了细胞通过反馈调节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细胞的稳态 ‎【答案】A ‎【解析】长时间的ERS可引起胰岛B细胞凋亡,使胰岛素合成减少从而使人患糖尿病,A错误;ERS现象的发生本质上与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B正确;长期高血糖导致胰岛素合成过多,从而引起内质网功能紊乱,C正确;ERS的产生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33. 下列关于动物体内酶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激素和酶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 ‎ ‎②它们都是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 ‎ ‎③都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 ‎④有的动物细胞既能产生激素又能合成酶 ‎ ‎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 ‎⑥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 ‎ ‎⑦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 A. ①②⑤ B. ④⑤⑥⑦ C. ①④⑤⑦ D. ①②③⑤⑥‎ ‎【答案】C ‎【解析】激素只能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因此激素和酶的功能都具有专一性,①正确;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有的激素是蛋白质,有的激素是固醇等,②错误;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而活细胞不一定是内分泌细胞,因此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但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③⑥错误,⑤正确;动物的内分泌细胞既能产生激素又能合成酶,④正确;激素只能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即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⑦正确。综上分析,A、B、D均错误,C正确。‎ ‎34. 下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一可表示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细胞 B. 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 C. 图三可表示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脏细胞 D. 三种方式中,图二所示调节方式属神经调节,调节速度最快 ‎【答案】A ‎【解析】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细胞,A错误;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图二可表示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作用于唾液腺细胞,B正确;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通过血液的运输,作用于肝脏细胞,其过程与图三相符,C 正确;图二所示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具有调节速度快的特点,D正确。‎ ‎35. 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该病属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其中男孩患有此病。此夫妇的女儿与当地一名健康男性结婚,他们生的孩子,是患此病男孩的几率是 A. 1/200 B. 1/202 C. 1/606 D. 1/303‎ ‎【答案】C ‎【解析】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其中男孩患有此病,说明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隐性遗传。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该对健康的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其女儿的基因型为1/3AA、2/3Aa。已知“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aa)”,即囊性纤维原性瘤在人群中患病率为1/10000,则a基因频率=1/100,A基因频率=1—1/100=99/100,所以在人群中AA:Aa=(99/100×99/100):(2×1/100×99/100) =99:2,即在人群中健康男性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101。综上分析,此夫妇的女儿与当地一名健康男性结婚,生育患此病男孩的几率是概率2/3×2/101×1/4aa×1/2XY=1/606aa,A、B、D均错误,C正确。‎ ‎36. 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需要经常在标本上滴加任氏液,以保持标本活性。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将任氏液中Na+浓度升高,则可以测得坐骨神经中动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B. 适宜的刺激会引起坐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导致腓肠肌收缩 C. 任氏液可能是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其中的Na+/K+的比值与细胞内液中Na+/K+的比值是一样的 D. 在a处给一个适当强度的电剌激引起腓肠肌收缩,该活动不属于反射 ‎【答案】C ‎【解析】动作电位的产生机理是Na+内流,若将任氏液中Na+浓度升高,则Na+内流的量增多,可以测得坐骨神经中动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A正确;适宜的刺激会引起坐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该动作电位可通过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传播到肌纤维导致腓肠肌收缩,B正确;任氏液可能是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其中的Na+/K+的比值与细胞外液中Na+/K+‎ 的比值是一样的,C错误;在a处给一个适当强度的电剌激引起腓肠肌收缩,该活动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D正确。‎ ‎37. 将灵敏的电位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面,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予能引起兴奋的刺激,且ac=db,有关该实验的论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细胞膜在某种特定状态时,会出现膜外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内的现象 B. 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 C. d所在的神经元可能是中间神经元 D. 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在突触处进行单向传递。‎ ‎【答案】B ‎【解析】人体内神经细胞内部始终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部,A错误;静息状态:a、b处电位均为外正内负,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电位计指针偏向右.同时刺激c、d,当由c处刺激引起的兴奋传导到a时,由d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刚好传导到b,此时a、b处均为外负内正,由于a处电极在外表面和b处在内表面,因此指针先向左偏转;d点刺激引起的兴奋则不能传递到左侧神经元,c点刺激产生的兴奋向右传导时,a、b处均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外正内负,因此指针又向右偏转,故当指针第二次偏转时,引起该次偏转的兴奋一定来自d左侧,B正确;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类型,它的完成过程仅包含两个神经元,没有中间神经元,C错误;一般情况下,在动物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由左侧神经元传向右侧神经元,故兴奋在该反射弧的神经纤维上进行单向传导,D错误。故选B。‎ ‎38. 某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2个抗旱基因 R 成功转入到某不抗旱的小麦体细胞中,然后利用 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得到了抗旱的小麦植株 S。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若2个R基因全部转入 S 的细胞质中,则理论上S自交后代全为抗旱植株 B. 若2个R基因全部转入 S 的一条染色体上,则理论上S自交后代抗旱植株应占 3/4‎ C. 若2个R基因分别转入 S 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上,则理论上S自交后代全为抗旱植株 D. 若2个R基因分别转入S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则理论上S自交后代抗旱植株应占 7/8‎ ‎【答案】D ‎【解析】若 2 个 R 基因全部转入 S 的细胞质 DNA 中,后代的细胞质基因来自于S 的细胞质,因此自交后代全为抗旱植株,A正确;若 2 个 R 基因全部转入 S 的一条染色体上,该个体产生的不含抗旱基因 R的配子占1/2,因此S 自交,后代不具抗旱的植株占的比例=1/2×1/2=1/4,因此后代抗旱植株占的比例=1-1/4=3/4,B正确;若 2 个 R 基因分别转入 S 的两条同源染色体上,该个体产生的配子全部含有抗旱基因 R,因此S 自交后代全为抗旱植株,C正确;若 2 个 R 基因分别转入 S 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该个体产生的不含抗旱基因 R的配子占1/4,因此S 自交,后代不具抗旱的植株占的比例=1/4×1/4=1/16,因此后代抗旱植株占的比例=1-1/16=15/16,D错误。‎ ‎39.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 A. 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B. 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C. 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递质或某种激素 D. 图甲中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钾离子内流 ‎【答案】C ‎【解析】静息电位是指神经纤维未兴奋部位的膜两侧,表现为外正内负的膜电位,A错误;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图乙的分泌物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有关,可能是递质或某种激素,C正确;图甲中动作电位的形成是钠离子内流,D错误。‎ ‎【点睛】明确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40. 下图甲、乙是两个膜电位的测量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图甲和图乙两个装置都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  ‎ ‎②图甲中的电流表指针始终是偏转的,若在电流表右侧给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观察到指针发生偏转 ‎ ‎③图乙中的电流表指针开始时是不偏转的  ‎ ‎④若在图乙电流表右侧给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图甲装置的左电极置于膜外,右电极置于膜内,且指针向右偏转,测量的是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图乙装置的两个电极均置于膜外,且指针也向右偏转,说明测量的是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①错误;静息状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因此图甲中的电流表指针始终是偏转的,若在电流表右侧给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先后通过右电极、左电极,可观察到指针发生偏转,②正确;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图乙装置的两个电极均置于膜外,测量的是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乙中开始时,两电极之间没有电位差,电流表指针是不偏转的,③正确;若在图乙电流表右侧给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先后通过右电极、左电极,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④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________,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_________,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 ‎(3)神经细胞与肌细胞接触点的递质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肌细胞收缩,乙酰胆碱很快被胆碱脂酶分解,肌细胞恢复舒张状态。美洲箭毒有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的作用,若美洲箭毒进入人体,其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 ‎(4)一位右侧脑溢血患者由于血块压迫了大脑皮层的_____________而造成左侧肢体瘫痪。‎ ‎【答案】 (1). 电信号 (2). 轴突末端 (3). 突触间隙 (4). 兴奋或抑制 ‎ ‎ (5). 肌细胞不能收缩或持续舒张 (6). 躯体运动中枢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电信号)的形式向前传导。‎ ‎(2)兴奋在突触的传递过程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至轴突末端的突触小体,引起其中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递质到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美洲箭毒能与乙酰胆碱争夺受体,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其受体结合,即不能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所以其效应是使肌细胞不能收缩。‎ ‎(4)左侧肢体是由右侧躯体运动中枢控制的,所以左侧肢体瘫痪是由于右侧躯体运动中枢被血块压迫造成的。‎ ‎42. 某二倍体植物(2n=14)开两性花,可自花传粉。研究者发现有雄性不育植株(即雄蕊发育异常不能产生有功能的花粉,但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欲选育并用于杂交育种。请回答下列问题:为在开花前即可区分雄性不育植株和可育植株,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一个三体新品种,其体细胞中增加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相应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如下图(基因M控制雄性可育,m控制雄性不育;基因R控制种子为茶褐色,r控制黄色)。‎ ‎(1)三体新品种的培育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原理。‎ ‎(2)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参与联会,因而该三体新品种的细胞在减数分裂时可形成________个正常的四分体;______________(时期)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而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含有8条染色体的雄配子不能与雌配子结合。‎ ‎(3)此品种植株自交,所结的黄色种子占70%且发育成的植株均为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种子,发育成的植株可育。结果说明三体植株产生的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是__________,这可能与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的丢失有关。‎ ‎(4)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__________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________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答案】 (1).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2). 7 (3).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4). 3:7 (5). 黄 (6). 茶褐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雄性不育m与可育M是一对相对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植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并分离,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配子。图中三体新品种,多了一条易位片段的染色体,该染色体上有雄性可育基因和茶褐色的基因。‎ ‎①由于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增加了一条染色体,因此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②由于正常体细胞中含有14条染色体,该三体新品种的体细胞中多了一条带有易位片段的染色体,因为易位片段的染色体不能联会,因此在减数分裂联会时能形成7个正常的四分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③根据题意,该植株的基因型为MmmRrr,产生的配子为mr和MmRr,其中,mr的配子是正常的配子,MmRr的配子是异常的,不能和雌配子结合,则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只有mr能与雌配子结合,所以两种雌配子的种类为mr和MmRr,受精卵为mmrr和MmmRrr,表现型为黄色雄性不育和茶褐色可育。由于70%为黄色雄性不育,其余为茶褐色可育,因此,含有8条染色体和含有7条染色体的可育雌配子的比例3:7。‎ ‎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表现型为黄色雄性不育(mmrr)和茶褐色可育(MmmRrr),所以若欲利用此品种植株自交后代作为杂交育种的材料,可选择黄色的种子留种;若欲继续获得新一代的雄性不育植株,可选择茶褐色的种子种植后进行自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的种类,进而判断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43. 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分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4组实脸中,早餐后______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___(填“之前”“之后“或“同时”),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降低后的信号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作________________。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有多种方式,这与胰岛B细胞上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_________(填序号)‎ ‎①胰淀粉酶 ②胰高血糖素 ③促甲状腺激素 ④神经递质 ‎(5)为了验证人体血糖调节机制,某生理学家设计了实验如下;甲、乙、两三组同时饲喂等量标记有14C的葡萄糖,之后分别注射等浓度的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注射情况如表所示(注:“+”代表注人,”-”代表未注入):‎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胰岛素 ‎-‎ ‎+‎ ‎-‎ 胰高血糖素 ‎-‎ ‎-‎ ‎+‎ 根据血糖调节的理论,过一段时间后,将各组小鼠杀死后检测各组小鼠肝脏中的放射性,各组按放射性大小排序为______________(用“>”连接)。‎ ‎【答案】 (1). 高糖早餐 (2). 糖类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 (3). 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4). 之后 (5). 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和血糖浓度的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6). 反馈调节 (7). ②④ (8). 乙>甲>丙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过程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从题意、‎ 题图和表格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血糖调节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在4组实验中,高糖早餐组,大量糖类被消化水解成葡萄糖后被快速吸收进入人体血液中,因此血糖浓度升的最快。 ‎ ‎(2)高脂高蛋白食物被消化成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经吸收后,能够促进体内胰岛素的合成。 ‎ ‎(3)胰高血糖素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的峰值之后,其原因是: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导致血糖浓度降低,而血糖浓度降低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4)在血糖调节中,血糖浓度降低后的信号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血糖浓度的升高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进而引起胰岛素的分泌增加;二是血糖浓度的升高引起下丘脑某一区域兴奋,进而通过传出神经(副交感神经)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此外,胰高血糖素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综上分析,在给出的选项中,②胰高血糖素和④神经递质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 ‎(5)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据此分析表中信息可知:甲组小鼠为对照组,其肝脏中含有的14C的葡萄糖量介于乙和丙之间;乙组小鼠因注入了胰岛素,所以其肝脏中含有的14C的葡萄糖最多;丙组小鼠因注入了胰高血糖素,所以其肝脏中含有的14C的葡萄糖最少。可见,甲、乙、丙三组小鼠同时饲喂等量标记有14C的葡萄糖之后,各组小鼠肝脏中的放射性强度按大小排序为乙>甲>丙。‎ ‎44. 研究表明,当人的大脑里乙酰胆碱浓度增高时,信息传递快,记忆增强,思维敏捷。下图是研究人员研究ACh浓度与反应时间的简图,A处注入不同浓度的Ach(乙酰胆碱),B处给予恒定刺激,C、D处分别为灵敏感应时间测量点(轴突中已除去了突触小泡)。‎ ‎(1)B处给予刺激,测定A、C两处局部电流流向,A处膜内电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C处膜内电流流向是______________。(填向左或右)‎ ‎(2)下表为在不同浓度的Ach环境下C、D两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请分析回答:‎ ACh浓度(mmol/mL)‎ C处感受刺激时间(ms)‎ D处感受刺激时间(ms)‎ ‎0. 1‎ ‎5.OO ‎5.56‎ O.2‎ ‎5.OO ‎5.48‎ O.3‎ ‎5.OO ‎5.31‎ O.4‎ ‎5.OO ‎5.24‎ ‎①C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D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轴突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向左 (2). 向右 (3). 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4). 随ACh浓度的升高,促进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5). 排除突触小泡中递质(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明确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意和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B处给予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此时A、C两处为静息电位,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可见,B处给予刺激,A处膜内电流流向是向左,C处膜内电流流向是向右。‎ ‎(2) ① B、C在同一神经纤维上,因此兴奋在B、C之间的传导即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表中信息显示:C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不随Ach浓度的增加而改变,说明不同浓度的ACh不影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②B、D分别位于两个神经元上,所以兴奋在B、D之间的传递即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表中信息显示:D处感受信号所用的时间随Ach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随ACh浓度的升高,促进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突触小泡中含有的神经递质会影响实验结果,可见,在轴突中除去突触小泡的目的是:排除突触小泡中递质(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