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 增分专题六《论语》解读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九 传统文化经典(B)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九 传统文化经典(B)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曾点描述的暮春郊游图呈现了他理想中怎样的生活境界? 2.孔子为什么“哂”子路而“与点”?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材料一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材料二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材料一的内涵可用成语□□□□来概括。 2.概括材料二中孔子倡导的人际交往原则,并谈谈你的理解。 4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草上之风,必偃”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上文“ ”一句。 2.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冉有“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 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写出第一段文字中的一个成语□□□□。 2.根据两则文字概括出孔子在孝方面的主要观点。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周而不比》)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上》) 1.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材料的成语。 2.上述材料孔子和孟子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 4 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1~2题。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貌似有什么矛盾之处? 2.如何理解上述矛盾? 参考答案 专题能力增分训练十九 传统文化经典(B) 一、1.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而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理想相同。 二、1.以身作则 2.原则:严己宽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理解:①严己宽人原则体现的是孔子“忠恕”之道的“恕”原则,即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②严己宽人原则能够提升自己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③能够减少社会矛盾,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三、1.子欲善而民善 2.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执政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就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 四、1.去无用之费 2.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五、1.犯上作乱 2.①孝是仁的根本;②做到了克己复礼就能成为仁德之人;③践行仁道取决于自身;④孝不仅表现在行动上为父母效劳,物质上奉养父母,更表现在对父母永远和颜悦色的态度上。 六、1.知人论世 2.①要选择优秀或跟自己同等优秀的人做朋友;②结交朋友,可以是身边的人,也可以是古人;③结交朋友,一定要先了解对方的为人;④坚持多元考察,察其行为习惯,察其以往经历,尽可能全面地认识对方。 4 七、1.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的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表明了“则不复也”的态度。 2.这两章里体现孔子的育人态度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他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努力思考,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时候,他才“则不复也”。 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