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丹凤中学2019届高二年级5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荀子说:“有天下者事七世,有一国者事五世,有五乘之地者事三世,有三乘之地者事二世,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 A. 宗法制是贵族的“氏族”组织法 B. “持手而食者”指的是社会的下层 C. 社会下层不按宗法结成宗族集团 D. 古代社会呈现出非常严格的等级 【答案】A 【解析】 材料的大意为,天子要在宗庙里面祭祀七代祖先,诸侯王可以祭祀五代,有五乘家产的王侯可以祭祀三代,两乘家产的大夫可以祭祀两代,而两手空空的老百姓不能建立宗庙祭祀祖先。因此,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立宗庙,并按宗法结成宗族组织,社会下层即广大“持手而食”的劳动者不得立宗庙,因而不行宗法。可见,周之宗法实即贵族的“氏族”组织法,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只是对材料中“持手而食者”的解释说明,并不是材料要说明的核心问题;D项说法笼统,没有揭示材料的核心。故正确答案为A。 2.史料记载:“殷民六族”、“怀姓九宗”等原属于周王室的臣民,被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这改变了商代各地方国里的臣民只属于方伯所有,不为商王所拥有的局面。“王臣”范围的扩大: A. 有利于周王天下共主的形成 B. 逐步巩固了周王臣民的地位 C. 强化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 D. 扩大了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分封给鲁、卫、晋等,成为诸侯 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周代分封制下“王臣”范围的扩大,使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故A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而不是巩固周王臣民的地位,故B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排除;“王臣”范围的扩大并不能扩大诸侯国君的统治范围,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诸侯的臣民,但同时他们依然为周王臣民。原属诸侯、贵族之臣也普遍成为周王之臣”,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3. “在理论上,继承者首先是嫡长子,其次是嫡次子;如果没有嫡子,再考虑由庶子来继承。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一国之君或权臣之族可以根据其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各自的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一观点实质上( ) A.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 反映了宗法制下对王权的争夺 C. 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D. 抨击了一夫多妻制产生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出宗法制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在实际运作中,君主可以根据其喜好,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导致出现王权争夺的现象不断出现。故选B。A项与材料观点不符;材料评价的是宗法制而不是一夫多妻制,排除D;材料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年代,故C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汉武帝时,任用品级低下的少府尚书处理奏章,参与内朝事务。魏晋时期尚书职权不断扩大,尚书令日益尊贵,又新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隋唐时期,尚书省成为重要的行政机关。这一变化体现出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 尚书省长官拥有部分决策权 C. 相权被君权侵夺与复位 D. 尚书从位卑权重到位高权轻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魏晋隋唐时期尚书省的权力逐渐扩大,丞相权力扩大,由此可知C 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是中央机构的调整,没有涉及地方问题,A不正确;古代中国最高决策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B不正确;材料表明隋唐时期尚书省权力较大,D“位高权轻”说法不正确。 5.遣使巡察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监察形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推行视察地方的制度,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遣使巡行分为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据此可知 A. 遣使巡行的对象主要是中央和地方官员的贪赃、枉法等违法乱纪行为 B. 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 C. 吏民检举揭发是监察机关监督地方官员的唯一途径和手段 D. 遣使巡行维护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 【答案】B 【解析】 根据“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可知,遣使巡行是民众对国家事务及其官员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渠道,B正确;A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从根本上杜绝了腐败”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紧扣材料信息“到汉朝刺史的派遣,遣使巡行成为中央监察地方的固定形式”“监察官员们都离不开基层吏民的帮助或协助”分析解答即可。 6.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谏官的职能由评议皇帝变为评议宰相,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提高,故D正确;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这说明唐代君主的权力受一定的制约,故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故B排除;宋代谏官向皇帝负责,故C排除。 7.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庆帝认为军机大臣权重,并强调军机大臣只是奉旨行事,反映出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的危害,即可能对皇权造成危害。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来要惩罚军机大臣的意思,排除;B项,该项表述是军机处的作用,与材料中皇帝认为军机大臣权力过大可能威胁到皇权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撤销军机处的内容,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8.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A项“断送”说法绝对化,排除。梁启超等维新派不属于保守的知识分子,C项错误。D项属于无关项,排除。根据材料信息“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可以看出当时梁启超等请求废除八股取士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B项表述准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概况及认识 【名师点睛】 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9. 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说:“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以及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B.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C. 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 D. 注重调解罗马帝国境内的经济和民事纠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精神的理解。题干中给出的“国际法”的概念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这说明“国际法”有普世价值。C、D两项只涉及罗马帝国,故排除。A项包含在B项里。故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 10.“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A. 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 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 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D.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分权原则之……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787年宪法的分权原则牺牲一定的效率来防止专制,保障民主制度,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而是强调保证民主,故A排除;分权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其目的是保障民主,故B 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故C排除。 11.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 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 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 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5口甚至9口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促进了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这反过来又会强化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从而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在战国时期形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农业收益增加”不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不是结果,故C项错误;这里的“大土地所有制”指的是当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战国时期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小农)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都较为迅速,小农经济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个体小农经济 12.《唐律疏议》规定:均田制下授田有定额,“老、小、寡妻受田各有等级,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这表明唐代均田制 A. 具有抑制兼并的意图 B. 增加农民的赋税负担 C. 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D. 没收地主的超额占田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非宽闲之乡不得限外更占(注:占有土地数量不能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并且只有受田不足才可以向私人买入”可以得出均田制下不能随意买卖和占有土地,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赋税问题,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人口增长与否无关,C不正确;D材料没有涉及。 点睛: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其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承担相应的赋税和徭役,体现了对小农经济的扶植,有利于农业的恢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13.宋以后散市制代替坊市制,工商业活动从特定区域的“市”区扩散到全城区,“市人”(指在比较固定的市场中谋生的人群)与一般城市居民混居,以“市”字命名的人群,也从“市区”活动者扩展到全城居民。到明代中叶“市民”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泛称。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 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C. 城市主体人群发生变化 D. 城市布局由封闭到开放 【答案】A 【解析】 材料所述的是宋代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线被打破,“市民”内容的变迁等,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商人地位的升降等,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主体人群的变化,C不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坊市界线被打破,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的封闭与开放的问题,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关键在于掌握商品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等,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表现为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限制,以此作答即可。 14.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②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①;非农业税的增长也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削弱,排除②;据材料可知,非农业税在北宋整个税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并超过了农业税,表明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工商业有很大发展。故③、④正确,D正确。 15.明人章潢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时说:“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造成以上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地区经过长期开发而资源耗竭 B. 人口和生产技术向南方的不断迁移 C. 政治中心由西北地区转向东部地区 D. 海上丝绸之路取代了西北丝绸之路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秦汉以前,西北壮而东南稚也。魏晋而下,壮者之齿益衰,稚者之年方长。至于宋朝,而壮者已老,稚者已壮矣!”可以得出所述为南方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在于,北方战乱,北人南迁,带去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B符合题意;AC与史实不符;D与“主要原因”的要求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了江南经济开发的相关知识,南方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的重视等,同时学生还应该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有所掌握。 16. 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 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 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 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 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紧密结合题干中的“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就可知,在布匹生产加工环节中,松江以纺织成品为主,而芜湖以浆染环节为主,体现了产品生产过程中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故答案A最符合材料之意;对于B项来说,区域间的市场需求应指的是对商品的不同需求,而材料表述的是棉布产品生产加工的不同地区的不同环节,用各地区对商品的不同需求来解释商品的生产环节的不同地区,显然是“文不对题”;同理C项的解释不符合材料所表达的主要事实;而D项在材料中根本没有体现; 考点: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生产) 17.晚清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 B. 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C. 农民弃农经商 D. 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农民由种田变为种植收入更高的茶叶,因此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即A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从“穷黎遍享茶山利”可知,农民通过种茶,收入得到了增加,即B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茶叶市场扩大,农民铲除山田大量种植茶叶,并没有弃农经商,故C项错误,所以选C。商品经济发展,茶叶市场扩大,影响了农民对于种植作物的选择故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即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18.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文。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到道光19年(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上述现象出现是因为 A. 实行闭关锁国,经济发展落后于世界 B. 农耕经济发达,对铜钱的需求量增大 C. 中国被迫开埠,棉纺织品大量输入 D. 鸦片大量走私,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银是世界上通用的硬通货币,白银外流导致我国实际支付能力降低,购买力降低,因而导致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率发生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夕,鸦片大量走私,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出超”现象,中国白银大量外流,故D项正确;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白银外流,故A错误;农耕经济发达与铜钱的需求量增大没有必然联系,故B错误;中国被迫开埠是在鸦片战争后,故排除C。 19.(2017年北京卷)下图取材于1949年美国报纸的一幅漫画,题为“他终于上道了”。图中①处应填写 A. 罗斯福新政 B. “铁幕”演说 C. 马歇尔计划 D. 欧洲煤钢联营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目的“1949年美国报纸”以及图片中的美国纳税人拉着欧洲“自立”前进分析可知,①处应该为马歇尔计划,C正确。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欧洲煤钢联营正式成立于1951年,均不符合题干的时间,排除A、B、D三项。 【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点睛:每年北京都会出一道漫画或者图片题,漫画和图片本身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它传递的信息远远不如图片中的文字,比如这里有很多的文字“加油”“美国纳税人”“欧洲”“自立”,还有题干中的时间信息。这题给出了时间,是在1949年,罗斯福新政的时间同学们很清楚应该是1933年以后,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马歇尔计划是1949年,欧洲的煤钢联营成立应该是1951年。所以这个题说白了如果不看材料,不看图片,完全通过时间的话这个题其实也可以做出来。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解题的灵活性,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答题。 20.(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浜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 折射出民众接触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 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 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 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答案】A 【解析】 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谜底的“照相处”说明受到了西方器物的影响,“浜”说明受到了西方军事的影响,“商标”说明受到了西方经济的影响,“达尔文”说明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立宪”说明受到了西方政治的影响,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A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B项中“仅停留在器物层面”的说法不正确,排除;C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说法夸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对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点睛: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经济体制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制度的变革;科学革命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为明显。 21.《左传》载,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孔子对此赞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孔子下列言论与他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 “获罪于天,不可祷也” B.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C. “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D. “不语怪、力、乱、神” 【答案】D 【解析】 孔子对楚昭王有病后拒绝祭祀河神的行为大加赞赏,这和他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是相一致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不语怪、力、乱、神”体现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故D项正确;“获罪于天,不可祷也”反映了孔子的天命观,故A项错误;“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反映了孔子重视祭祀祖先的思想,故B项错误;“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强调继承先王的品德,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楚昭王病,卜官认为是河神作祟。大臣建议祭祀,昭王拒绝”和孔子的赞扬“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 。 22.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 A. 孟子 B. 韩非 C. 墨子 D. 荀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来看,这位思想家主张礼法并用,属于荀子的主张。故答案为D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排除A项;韩非主张法治,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 【点睛】“隆礼”“重法”,是荀子基于人性恶理论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而提出的主张。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欲,“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有欲必有争,人性是恶的。因此要“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即在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的同时,还要并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荀子在性恶论的基础上,把儒、法两家对立的政治主张结合起来。 2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成为了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大兴 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南宋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成为“四书”,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不可能看到“四书”,排除①;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在地方设立各级学校,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大兴,②③正确;汉武帝重用儒生,④正确;②③④正确,故选D;①错误,排除AC;B不全面,排除。 24.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庙的盛况。其中写道:“光宅嵩洛(迁都洛阳),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 B. 官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C. 儒家已丧失其正统地位 D. 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材料反映的是北朝时期从王公贵族到贫民百姓均信奉佛教,给予寺庙大量布施,D符合题意; AB均与材料信息无关;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但始终没有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说法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佛教盛行的相关知识,佛教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其强调因果轮回,满足了统治阶级加强对人们统治的愿望,同时也成为了受尽困难的百姓的精神寄托,因此得以流行。 【详解】 25.学者余英时说:“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 格物致知 B. 心外无理 C. 心即理也 D. 理在气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将东西方思想进行对比,将西方科学精神与程朱理学看作相近的思想。西方的思想主张根据实际存在做科学定论,程朱理学中在这一方面提出格物致知,分析事物,逐渐了解事物本质。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6.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与流布的两种主要方式。义理之学注重从思想理论角度阐发儒学,考据之学是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乾隆嘉庆年间考据学盛极一时,嘉庆道光之际,义理之学崛起。影响这一学风变化的是 A. 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 清朝思想控制逐渐放松 C. 清朝社会危机日趋严峻 D. 洋务运动的开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清朝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危机严峻,故出现了考据之学和义理之学兴盛的现象,故选C 。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是在中国近代,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大兴文字狱,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洋务运动发生于中国近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27.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 )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根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表达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所以选C。 28.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下面这段文字中属于史料解释的是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⑤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史料是进行史学研究的资料,能够反映当时历史现状的都可以成为史料。材料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都是当时人物的记载,①③属于史料。材料中的“即主张民贵君轻”、“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都属于史料解释。故排除AD。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即⑤属于历史评价,故排除C。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史料解释 【名师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例如本题就是考查了“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等史学理论的问题,“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属于历史评价、对史料的解释成为史料解释”等属于必会的历史基本理论。 【详解】 29.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 A. 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 B. 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C. 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 D. 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史观问题。“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不科学,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西汉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西晋和南朝时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变化,排除C项;西晋陈寿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对曹操看法不同,故D项正确。 30.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欧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来看是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宗教领域的反映。教皇依靠自己的权力,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富,控制了众多的教徒,这显然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宗教改革,天主教会的财富被剥夺了很大一部分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同时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些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条件。所以应选D。ABC不符合宗教改革的实质,排除。故选D。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明清金融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表现:典当业尤为发达,且分布广泛;资本相对雄厚;经营主体来源广泛;业务类型多样;金融机构类型众多;政府积极参与;注重协调行业内部各种关系。 影响:有利于促进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便利清政府赋税征收,调节货币流通,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未能促进经济转型。 (2)因素:君主专制强化,缺乏政治环境;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海外贸易发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缓慢;传统的重义轻利等观念束缚。 【解析】 【详解】(1)表现:根据“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得出典当业尤为发达,且分布广泛;根据“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得出资本相对雄厚;根据“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得出经营主体来源广泛;根据“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得出业务类型多样;根据“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得出金融机构类型众多;根据“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得出政府积极参与;根据“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得出注重协调行业内部各种关系。 影响:可从促进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调节货币流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未能促进经济转型等方面分析总结。 (2)因素:结合所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可从君主专制强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传统的重义轻利等观念等角度总结回答。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 “不同之处”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和孔孟儒学的主张角度进行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孟思想注重仁、礼、德治、仁政、民本、教化等,而汉代儒学则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如此“不同之处”也就找到了。“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可从宋代理学的主张中进行思考,如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更加重视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等。 第(2)问“共通之处”可以理解成“共同之处”,依据材料“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康有为认为汉代以来儒学是伪造的,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信息可归纳出两人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两人的目的来看韩愈希望对儒学进行改造,而康有为则希望减少变法的阻力,也就是两者都希望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第(3)问态度,此问是开放性题。结合以上材料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待孔子和儒学,既不能盲目肯定或否定,也要区分开真实的孔子和神圣化的孔子,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等角度解答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代理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 3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解析】 (1)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并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受西方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给我们的启示可以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中国的社会改革·晚清北京的街道改革 【名师点睛】对历史事件的启示类试题,往往是通过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进行概括论证,从而“以史为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本题关于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启示,就是借助对清末街道管理改革的反思,加深考生对改革复杂性的全面理解,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突出“以史为鉴”的学科特点。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遭遇的困难,可以得出对于改革困难性和复杂性的多方面的认识,从而对于认识评价当前中国的改革以及改革实践措施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