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合考试(第四次)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联合考试(第四次)化学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0年联合考试(第四次)‎ 高二化学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分子质量:H-1 O-16 C-12 N -14‎ 第I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 成语、诗词话科学——对下列所描述现象的解释,你认为错误的是 ‎ 成语或诗词 用化学知识解释 A ‎“风吹柳花满店香”‎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分子扩散运动.‎ B ‎“烈火见真金”‎ 金的性质稳定,在烈火中也不会发生反应 C ‎“粉身碎骨浑不怕”‎ 它指石灰石碾碎成粉末状的物理变化过程 D 成语“百炼成钢”‎ 通过反复锤炼,减少铁合金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 - 22 -‎ ‎ 因为分子不断运动,才能在远处闻到香味,故出现风吹柳花满店香的现象,A正确; ‎ B. 金的性质稳定,在高温下也不会和它接触的物质发生反应,因此才出现烈火见真金的现象,B正确; ‎ C. 石灰石在高温下发生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过程,C不正确; ‎ D. 在锻炼过程中,高温下碳转变成碳的氧化物而除去,故通过反复锤炼,减少铁合金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D正确; ‎ 答案选C。 ‎ ‎2. 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①混合物:氯水、氨水、水银、福尔马林、聚乙烯 ‎②非极性分子:CO2、CCl4、CH2Cl2‎ ‎③醇类:C6H5OH、HCHO、HOCH2CH2OH ‎④同素异形体:C60、金刚石、石墨 ‎⑤同位素:1H+、2H2、3H ‎⑥有机化合物:乙醇、乙烯、碳酸、苯 ‎⑦电解质:明矾、冰醋酸、纯碱 A. ②③⑥⑦ B. ①④⑤⑦ C. ④⑦ D. 全部正确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氯水、氨水、福尔马林、聚乙烯均属于混合物,水银成分为Hg,是单质,说法错误;②CO2、CCl4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CH2Cl2分子呈四面体,分子内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不重叠、是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说法错误;③C6H5OH的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属于酚类、HCHO含醛基、是甲醛,属于醛类,HOCH2CH2OH,是乙二醇,属于醇类,说法错误;④C60、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说法正确;⑤2H2是分子不是核素,说法错误;⑥:乙醇、乙烯、苯属于有机化合物,碳酸属于无机化合物,说法错误;⑦明矾、冰醋酸、纯碱,均属于电解质,说法正确;则④⑦正确;‎ - 22 -‎ 答案选C。‎ ‎3. 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22. 4L SO3含有的分子数为1NA B. 2g氢气所含原子数为NA C. 在一定条件下,1mol N2和3mol H2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6NA D. 18g H2O所含质子数为10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 标况下三氧化硫为固体,故不能根据气体摩尔体积来计算其物质的量和含有的分子个数,故A错误;‎ B. 2g氢气的物质的量是1mol,所含原子数为2NA,故B错误;‎ C. 一定条件下,将1mol N2和3mol H2混合,充分反应后生成的氨气小于2mol,转移电子数小于6NA,故C错误;‎ D. 一个水分子含有10个质子,18g H2O的物质的量是1mol,所含质子数为10NA,故D正确;‎ 故选:D。‎ ‎4. 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涉及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将海带燃烧成灰 B. 过滤得含I-溶液 C. 放出碘的苯溶液 D. 分离碘并回收苯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将海带烧成灰应在坩埚中进行,A错误;‎ B.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B错误;‎ C.苯的密度比水小,碘的苯溶液在上层,应将碘的苯溶液从上层倒出,C错误;‎ D.苯易挥发,用蒸馏的方法将碘和苯分离并回收苯,D正确。‎ - 22 -‎ 答案选D。‎ ‎5. 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还是救人。这种做法的原因是( )‎ A. 胶体的凝聚 B. 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C. 胶体的布朗运动 D. 胶体的电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胶体在遇到电解质溶液、加热、电性相反的电解质的时候都会聚沉,结合题目中所给信息解答即可。‎ ‎【详解】A.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是电解质,血液属于胶体,其胶体粒子带电荷,所以在伤口上撒盐可以使伤口表面的血液凝结,从而阻止进一步出血,以及防治细菌感染,属于胶体的凝聚现象,故A项正确;‎ B. 丁达尔现象是指当一束可见光通过胶体时,可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本题中没有可见光照射,故B项错误;‎ C.胶体粒子不停地作布朗运动,是胶体具有介稳性的原因之一,与本题做法无关,故C项错误;‎ D. 血液属于胶体,因为没有外接电源,所以不属于电泳现象,故D项错误;‎ 答案选A。‎ ‎6. 在101kPa和298K时,有关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有:‎ H2(g) +O2(g)=H2O(g) ΔH1= -241.8kJ·mol -1‎ H2(g) + O2 (g) =H2O(1) ΔH2= -285.8kJ·mol-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1molH2和molO2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1molH2O( g)所具有的总能量 B. O2前面的系数表示参加反应的O2的物质的量 C. 燃烧热是以在101kPa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定义的,则H2的燃烧热ΔH为-285.8kJ·mol-1‎ D. H2燃烧生成1molH2O(g)时,放出241. 8kJ的热量 - 22 -‎ ‎【答案】A ‎【解析】‎ ‎【详解】A. 根据第一个反应方程式知,1mol氢气燃烧生成1molH2O(g)放出的热量为241.8kJ,则1molH2和mol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1molH2O( g)所具有的总能量,故A说法错误;‎ B、氧气前面的表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物质的量,故B说法正确;‎ C、按燃烧热的定义,表示氢气燃烧热时,生成的水应是液态的,因此氢气的燃烧热ΔH为-285.8 kJ·mol-1,故C说法正确;‎ D、根据第一个反应方程式知,H2燃烧生成1molH2O(g)时,放出241. 8kJ的热量,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A。‎ ‎7. 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第IA族的元素又称为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的元素又称为卤族元素 B. 因还原性K>Na>Li,故K可以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 C. 元素周期表中,总共有18个纵行,18个族 D.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第IA族的元素除氢以外的金属元素又称为碱金属元素,第VIIA族的元素又称为卤族元素,A错误;‎ B. 还原性K>Na>Li,金属钾和钠均能与水反应,故K不能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金属钠,B错误;‎ C. 元素周期表中,总共有18个纵行,16个族,其中Ⅷ包含3个纵行,C错误;‎ D.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联系,门捷列夫制作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D正确;‎ 答案选D ‎8. 下列各组物质中,实验式相同,但既不是同系物,又不是同分异构体的是 A. 丙烯和丙烷 B. 乙炔和苯 C. 环己烷和苯 D. 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 - 22 -‎ ‎【答案】B ‎【解析】‎ ‎【详解】A. 丙烯和丙烷分子式分别是 、 ,实验式不同,故A错误;‎ B.乙炔和苯分子式分别是 、 ,实验式相同,乙炔含有碳碳三键,与苯不是同系物,两者分子式不同,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正确;‎ C. 环己烷和苯分子式分别是 、 ,实验式不同,故C错误;‎ D. 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分子式分别是 、,实验式相同,两者分子式相同,是同分异构体,故D错误;‎ 故选:B。‎ ‎9. 为了除去粗盐中Ca2+、Mg2+、SO42- 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加适量盐酸 ②加过量 BaCl2 溶液 ③过滤 ④ 加过量Na2CO3溶液 ⑤加过量的NaOH溶液 A. ①④②⑤③ B. ④①②⑤③‎ C. ⑤②④③① D. ④⑤②①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除去粗盐中的Ca2+、Mg2+、SO42-及泥沙,盐酸要放在最后,用于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要先加过量的氯化钡除去硫酸根离子,然后用碳酸钠去除过量的钡离子,即必须满足碳酸钠溶液应该在加入氯化钡溶液之后,盐酸必须在过滤之后加入。‎ ‎【详解】先除硫酸根离子,然后再除钙离子,碳酸钠可以除去过量的钡离子,如果加反了,过量的钡离子就没法除去,至于加氢氧化钠除去镁离子顺序不受限制,因为过量的氢氧化钠加盐酸就可以调节了,注意将三种离子除完,再进行过滤,最后加盐酸除去过量的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顺序为⑤②④③①或②⑤④③①,C正确;‎ 答案选C。‎ ‎10. 在氧化还原反应3S+6KOH=K2SO3+2K2S+3H2O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硫原子数之比为(  )‎ - 22 -‎ A. 1:1 B. 2:1 C. 1:2 D. 3:2‎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反应3S+6KOH=K2SO3+2K2S+3H2O中,只有S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氧化剂和氧化剂都是S,反应中S→K2S,S化合价降低,则S被还原,S为氧化剂,S→K2SO3,S化合价升高,则S被氧化,S为还原剂,由生成物可知,被氧化与被还原的硫原子数之比为1:2,‎ 故选C。‎ ‎【点睛】该反应中S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属于歧化反应,根据生成物中原子数目比计算。‎ ‎11. 有机物的天然提取和人工合成往往得到的是混合物,假设给你一种这样的有机混合物让你研究,一般要采取的几个步骤是 A. 分离、提纯→确定化学式→确定实验式→确定结构式 B. 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确定化学式→确定结构式 C. 分离、提纯→确定结构式→确定实验式→确定化学式 D. 确定化学式→确定实验式→确定结构式→分离、提纯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天然资源提取的有机物,首先得到是含有有机物的粗品,需经过分离、提纯才能得到纯品,再进行鉴定和研究未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一般先利用元素定量分析确定实验式,再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因为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所以最后利用波谱分析确定结构式,故对其进行研究一般采取的研究步骤是:分离提纯→确定实验式→确定分子式→确定结构式,故选B。‎ ‎12. 实验室用标准KMnO4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FeSO4溶液,下列说法或操作正确的是 A. 选碱式滴定管量取标准KMnO4溶液,并用碘化钾淀粉溶液作指示剂 B. 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俯视读数会导致滴定结果偏低 C. 盛FeSO4溶液的锥形瓶滴定前用FeSO4溶液润洗2~3次 D.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由浅绿色变紫红色,立即记下滴定管液面所在刻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 ‎ - 22 -‎ 由于碘离子的还原性大于亚铁离子,则碘化钾淀粉溶液无法作指示剂,该反应中溶液自身存在颜色变化,不需要另加指示剂,高锰酸钾应选用酸式滴定管,A错误;‎ B. 滴定前仰视读数,读出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滴定后俯视读数,读出的标准液体积偏小,会导致最终读出的标准液体积偏小,滴定结果偏低,故B正确;‎ C. 盛 FeSO4溶液的锥形瓶不能润洗,否则影响滴定结果,故C错误;‎ D. 当反应完全后,高锰酸钾过量,溶液呈紫红色,所以锥形瓶内溶液颜色变化由黄色变紫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时才是滴定终点,故D错误;‎ 故选:B。‎ ‎13. 下列有关苯的性质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B. 苯与稀硝酸、稀硫酸混合加热,生成硝基苯 C. 苯与溴水混合振荡,静置,下层液体几乎为无色 D. 1 mol苯与2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 mol环己烷 ‎【答案】C ‎【解析】‎ ‎【详解】A、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一种介于C-C键和C=C键之间的独特的键,不存在碳碳双键,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错误;‎ B、苯与浓硝酸、浓硫酸(不能用稀硫酸)混合加热,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硝基苯,B错误;‎ C、溴易溶于有机溶剂苯,所以混合液分层,水层在下层,几乎为无色,C正确;‎ D、在一定条件下,1mol苯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mol环己烷,D错误;‎ 故选C。‎ ‎14.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可以进行很多科学实验,甚至制作出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装置来,下图就是一个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可用于驱动玩具的电池的示意图。当电池工作时,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铝罐将逐渐被腐蚀 B. 碳粒和碳棒上发生的反应为O2+2H2O-4e-=4OH-‎ C. 碳棒应与玩具电机的负极相连 - 22 -‎ D. 该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和碳粒的质量会减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该装置构成原电池,铝易失电子作负极,碳作正极,负极上电极反应式为:Al-3e-═Al3+,正极上空气中的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该装置构成原电池,铝易失电子作负极,负极上铝失电子生成铝离子,所以铝罐逐渐被腐蚀,故A正确;‎ B.碳棒作正极,正极上空气中的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故B错误;‎ C.碳棒作正极,应该与玩具电机的正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故C错误;‎ D.正极上是氧气得电子,炭粒和碳棒不参加反应,所以其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的电离方程式是:H2O =H+ + OH-‎ B. 因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的表达式是Kw =c(H+) · c(OH- ),所以Kw随c(H+)和c(OH-)的变化而变化 C. 6mol·L-1的H2SO4溶液中存在OH-‎ D. Kw=10-14适用于任何温度、任何溶液 ‎【答案】C ‎【解析】‎ ‎【详解】A. 水的电离方程式中应为可逆号,不可使用等号,故A错误;‎ B.水的离子积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 C. 因为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水电离,所以6mol·L-1的H2SO4溶液中存在OH-,故C正确;‎ D.25℃下,Kw=10-14,改变温度,Kw变化,适用于溶剂是水的溶液,故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各组物质中,满足下图物质一步转化关系的选项是 - 22 -‎ 选项 X Y Z A Na NaOH NaHCO3‎ B Cu CuSO4‎ Cu(OH)2‎ C C CO CO2‎ D Si SiO2‎ H2SiO3‎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Na和H2O反应可以生成NaOH,NaOH和过量的CO2反应生成NaHCO3,NaHCO3不能转化为Na,A错误;‎ B、Cu和浓H2SO4反应生成CuSO4,CuSO4和NaOH反应生成Cu(OH)2,Cu(OH)2不能转化为Cu,B错误;‎ C、C和O2反应生成CO,CO再和O2反应生成CO2,CO2和C在高温下反应生成CO,C正确;‎ D、Si和O2反应生成SiO2,SiO2不能转化为H2SiO3(需要先用NaOH溶解SiO2,再向所得溶液加入酸),H2SiO3也不能转化为Si,D错误;‎ 故答案选C。‎ ‎17. Na2S溶液中存在多种离子和分子。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c(OH-) =c(HS-) +c(H+) +2c(H2S)‎ B. c(Na+) +c(H+) =c(OH-) +2c(S2-) +c(HS- )‎ C. c(OH-) =c(HS- ) +c(H+) +c(H2S)‎ D. c(Na+) =2c(S2-) +2c(HS- ) +2c(H2S)‎ ‎【答案】C ‎【解析】‎ - 22 -‎ ‎【分析】‎ 硫化钠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据此判断;‎ ‎【详解】A. 硫化钠水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浓度应相同,氢离子存在形式变化,结合氢离子守恒写出c(OH-) =c(HS-) +c(H+) +2c(H2S),故A正确;‎ B. 硫化钠水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c(Na+) +c(H+) =c(OH-) +2c(S2-) +c(HS- ),故B正确;‎ C. 硫化钠水溶液中存在质子守恒,结合A可知c(OH-) =c(HS-) +c(H+) +2c(H2S),故C错误;‎ D. 硫化钠水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钠离子和硫原子物质的量之比为2:1,溶液中物料守恒为:c(Na+) =2c(S2-) +2c(HS- ) +2c(H2S),故D正确;‎ 答案选C。‎ ‎18. 为证明溴乙烷中溴元素存在,正确的实验步骤为 ‎ ‎①加入AgNO3溶液 ②加入NaOH水溶液③加热 ④加入蒸馏水⑤加入稀硝酸酸化 ⑥加入NaOH醇溶液.‎ A. ④③①⑤ B. ②③⑤①‎ C. ④⑥③① D. ⑥③⑤①‎ ‎【答案】BD ‎【解析】‎ ‎【详解】证明溴乙烷中溴元素的存在,应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水解(或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加热发生消去反应),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避免生成氢氧化银,对实验产生干扰。具体步骤为:先加入②氢氧化钠溶液并③加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NaBr,或⑥加入NaOH醇溶液并③加热,再加入⑤稀硝酸至溶液呈酸性,最后加入①硝酸银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则证明含溴元素,即操作顺序为②③⑤①或⑥③⑤①,故选BD。‎ ‎19. 下列措施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的有 ‎ ‎①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推广可利用太阳能、风能的城市照明系统②积极推行“限塑令”,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的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③在大亚湾核电站已安全运行多年的基础上,广东将继续发展核电,以减少火力发电带来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④使用生物酶降解生活废水中的有机物,使用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⑤加速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促进珠三角城市一体化发展,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③④⑤‎ - 22 -‎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太阳能、风能是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有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故①符合题意;‎ ‎②积极推行“限塑令”,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的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实现“碳”的循环利用应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减少白色污染,起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故②符合题意;‎ ‎③火力发电会消耗很多燃煤,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引起空气污染,发展核电,能减少火力发电带来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可减少酸雨和温室效应,起到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作用,故③符合题意;‎ ‎④有的垃圾含有重金属离子,填埋法处理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会污染水体和土壤,不利于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故④不符合题意;‎ ‎⑤加速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保护环境有着极其重要作用,有利于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故⑤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A。‎ ‎20. 下列实验设计及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均正确的是 A. 用FeCl3溶液腐蚀铜线路板:Cu +2Fe3+= Cu2+ + 2Fe2+‎ B. Na2O2与H2O反应制备O2:Na2O2 +H2O =2Na+ +2OH- +O2↑‎ C. 将氯气溶于水制备次氯酸:Cl2 + H2O =HCl + HClO D. 浓盐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与H2O2反应:2MnO2+6H+ +5H2O2 =2Mn2+ +5O2↑+8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用FeCl3溶液腐蚀铜线路板,铁离子和铜反应生成亚铁离子和铜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Fe3+═Cu2++2Fe2+,故A正确;‎ B.Na2O2与H2O反应制备O2,选项中原子不守恒,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4OH-+O2↑,故B错误;‎ C.次氯酸是弱酸存在电离平衡,将氯气溶于水制备次氯酸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故C错误;‎ D.浓盐酸溶液中的氯离子也可以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不能证明过氧化氢被氧化,故D错误;‎ 故选:A。‎ - 22 -‎ ‎21. 已知某可逆反应mA(g) + nB(g) pC(g)△H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测得在不同时间t、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中的百分含量B%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T1 <T2,P1>P2,m+n>p,ΔH<0‎ B. T1 >T2,P2 >P1,m+n<p,ΔH >0‎ C. T2>T1,P2>P1,m+n<p,ΔH<0‎ D. T1>T2,P2>P1,m+n>p,ΔH>0‎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的原则,采取定一议二得到温度和压强的大小关系,再根据温度和压强对平衡的影响分析判断。‎ ‎【详解】压强相同时,比较温度,即比较曲线T1、P2与曲线T2、P2,根据先出现拐点,先到达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温度高,所以T1>T2,由图知温度越高,B的含量越低,所以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应该向吸热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H>0;‎ 温度相同时,比较压强,即比较曲线T1、P1与曲线T1、P2,根据先出现拐点,先到达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的压强高,所以P1<P2,由图知压强越大,B的含量越高,所以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增大压强,平衡应该向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所以m+n<p;‎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T1>T2,△H>0,P1<P2,m+n<p,故选B。‎ 第II卷 二、填空题(4个大题,共58分)‎ ‎22. 氯水是一-种重要的化学试剂,在工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为探究氯水的成分和性质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 22 -‎ ‎(一)根据以上实验填空 ‎(1)氯水呈_______________色,说明其中含有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的电子式)。‎ ‎(2)实验一的现象表明,氯水具有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_性。‎ ‎(3)氯气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二中“红色不褪去”的相关物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二)为了进一步探究实验三中“红色不褪去”的原因,实验小组又进行实验四和实验五 ‎[实验四] ‎ ‎ ‎ ‎(5)实验四证明了实验三中“红色不褪去”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五]取实验三的白色沉淀,洗涤,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浸泡,取上层清液,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一段时间后,颜色褪去。写出氯水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答案】 (1). 黄绿色 (2). (3). 酸 (4). 漂白或氧化 (5). Cl2 + H2O HCl + HClO (6). 2HClO2HCl + O2↑ (7). 氯水被稀释 (8). Cl2+ 2AgNO3 + H2O =AgCl↓ + AgClO↓ + 2HNO3‎ ‎【解析】‎ - 22 -‎ ‎【详解】(1)氯气呈黄绿色,氯水中其它成分都呈无色,所以氯水呈黄绿色,说明其中含有Cl2其电子式是;‎ ‎(2)实验一: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氯水能使红色的溶液褪色,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后变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后来溶液褪色,说明具有漂白或氧化性;‎ ‎(3)实验一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说明有酸生成;最后溶液褪色,说明含有HClO,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及元素守恒知,该反应中还有HCl生成,反应方程式为Cl2 + H2O HCl + HClO;‎ ‎(4)红色不褪去,说明溶液光照后不存在HClO,则HClO不稳定,光照易分解生成HCl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HClO2HCl + O2↑;‎ ‎(5)实验四证明了实验三中“红色不褪去”不是因为氯水被稀释所致, 取实验三的白色沉淀,洗涤,用饱和氯化钠溶液浸泡,取上层清液,滴加2滴紫色石蕊溶液,一段时间后,颜色褪去,说明浸泡后有HClO生成,则沉淀中应该含有AgClO,反应方程式为Cl2+ 2AgNO3 + H2O =AgCl↓ + AgClO↓ + 2HNO3。‎ ‎23. 明矾在日常生活中用途非常广泛。用废铝灰(含Al、Al2O3、Fe、Fe2O3、FeO等)为原料制取明矾的工艺流程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 ‎ 已知:Fe3+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时溶液的pH为1.5~3.0。‎ ‎(1)明矾净水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检验过滤1滤液中Fe2+存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酸溶”时,FeO溶解的离子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氧化”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滤渣2”经碱洗、水洗、干燥和煅烧,得到的产品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5)“步骤②”包含的操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滤及干燥。 ‎ - 22 -‎ ‎(6)常温下,Fe3+恰好完全沉淀时的浓度为1. 0× 10-5mol/L则氢氧化铁的Ksp=_________。‎ ‎【答案】 (1). Al3++3H2OAl(OH)3(胶体) + 3H+ (2).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证明Fe2+存在 (3). FeO +2H+ =Fe2+ + H2O (4). 2Fe2+ +H2O2 +2H+ =2Fe3+ +2H2O (5). 调节溶液的pH,使Fe3+完全沉淀 (6). 铁红 (7). 蒸发浓缩 (8). 冷却结晶 (9). Ksp=1.0×10 -38‎ ‎【解析】‎ ‎【分析】‎ 废铝灰(含Al、Al2O3、Fe、Fe2O3、FeO等) 用稀硫酸溶解,得到硫酸铝、硫酸亚铁、硫酸铁等混合溶液,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滤液中加双氧水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通过加氢氧化铝调pH到略大于3.0,使铁离子完全沉淀为氢氧化铁、过滤除去,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钾,蒸发浓缩冷却结晶以后过滤得到明矾;‎ ‎【详解】(1)明矾所含铝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悬浮物质并使之沉降因此,用离子方程式:Al3++3H2O Al(OH)3(胶体) + 3H+可表示明矾净水的原理,过滤1滤液中既含铁离子又含亚铁离子,检验Fe2+存在的方法可用特征反应:具体方法为: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证明Fe2+存在;‎ ‎(2)“酸溶”时,FeO是碱性氧化物,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水,故溶解的离子程式为:FeO +2H+ =Fe2+ + H2O;‎ ‎(3)“氧化”时,酸性环境下,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双氧水作为绿色氧化剂,它的还原产物是水。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 +H2O2 +2H+ =2Fe3+ +2H2O;‎ ‎(4)杂质铁离子必须除去,可通过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的方式除去, “步骤①”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使Fe3+完全沉淀;“滤渣2”为氢氧化铁,经碱洗、水洗、干燥和煅烧,在煅烧时分解为氧化铁和水,故得到的产品的名称是铁红;‎ ‎(5)“步骤②”的目的是产生结晶水合物明矾,故包含的操作有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及干燥;‎ ‎(6)常温下,Fe3+恰好完全沉淀时的浓度为1. 0× 10-5mol/L,此时pH=3.0,,, 则氢氧化铁的Ksp=。‎ ‎24. 用活性炭还原处理氮氧化物,有关反应为C(s) + 2NO(g)N2(g) +CO2(g)。‎ ‎(1)写出上述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 ‎(2)在2L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C与NO发生反应,所得数据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编号 温度/°C 起始时NO的物质的量/ mol 平衡时N2的物质的量/mol ‎1‎ ‎700‎ ‎0.40‎ ‎0.09‎ ‎2‎ ‎800‎ ‎0.24‎ ‎0.08‎ ‎①结合表中数据,判断该反应的ΔH__________________0(填“>”或“<”),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容器内气体密度恒定 B.容器内各气体浓度恒定 C.容器内压强恒定 D.2v正(NO) =v逆(N2)‎ ‎(3)700°C时,若向2L体积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等量的N2和CO2发生反应:N2(g) + CO2(g)C(s)+2NO(g);其中N2、NO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0 ~ 10min内的CO2平均反应速率v=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中A点v正 _____________v逆 (填“>”“<”或“=”)。‎ ‎③第10min时,外界改变的条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A.加催化剂 B.增大C的物质的量 C.减小CO2的物质的量 D.升温 E.降温 ‎④达平衡后,CO2的体积分数是(保留1位小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 ‎【答案】 (1). K= (2). > (3). 计算700°C和800°C的平衡常数K1,K2,得K1 0 (4). AB (5). 0.01mol.·L-1·min-1 (6). > (7). AD (8). 22. 2%‎ ‎【解析】‎ ‎【详解】(1)C(s)+2NO(g)⇌N2(g)+CO2(g),平衡常数K=,‎ ‎(2)①依据实验1和实验2计算平衡状态的平衡常数判断升温平衡移动方向,‎ ‎ ‎ ‎ ‎ K1===0.167 ‎ K2===1>K1,‎ 升温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 故答案为:>; 计算700∘C和800∘C的平衡常数K10;‎ ‎②A.反应前后气体质量变化,体积不变,当容器内气体密度恒定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容器内各气体浓度恒定是平衡标志,故B正确;‎ C.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容器内压强恒定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v正(NO)=2v逆(N2)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选项中2v正(NO)=v逆(N2)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AB;‎ ‎(3)①0∼10min 内,反应中生成NO物质的量0.4mol,则反应的二氧化碳物质的量为 - 22 -‎ ‎0.2mol,CO2平均反应速率 v= ==0.01 mol.·L-1·min-1;‎ ‎②图中A点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生成物NO物质的量随时间增加,说明反应正向进行,v(正)>v(逆);‎ ‎③第 10min 时改变条件,NO物质的量增加,生成速率增大,氮气物质的量减小,反应速率增大,说明改变的条件使反应速率加快,反应正向进行,‎ A.加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故A符合;‎ B.增大C的物质的量,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故B不符合;‎ C.减小CO2的物质的量,反应正向进行,反应速率减小,故C不符合;‎ D.升温加快反应速率,且反应正向进行,故D符合;‎ E.降温反应速率减小,图象变化不符合,故E错误;‎ 故答案为:AD;‎ ‎④‎ ‎ ‎ CO2的体积分数=×100%=22.2%。‎ ‎25. 龙葵醛是一种常用香精,结构简式为其工业合成路线如下:‎ ‎ ‎ 已知:苯的同系物与卤素单质反应时,若在光照条件下,侧链烃基上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若催化剂作用下,苯环某些位置上的氢原子被卤原子取代。‎ 请根据上述路线,回答下列问题:‎ - 22 -‎ ‎(1)A的结构简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中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机化合物C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序号)。‎ a.水解反应 b.加成反应 c.取代反应 d.消去反应 ‎(4)物质B通过发生聚合反应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述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写出反应②、③、⑤化学方程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或 (2). 溴原子 (3). abcd (4). n (5). ①④ (6). ②+Br2 (或)+HBr (7). (或) + NaOH+ NaBr+ H2O (8). + NaOH+ NaBr ‎【解析】‎ ‎【分析】‎ - 22 -‎ 由异丙苯的结构可知,苯与丙烯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异丙苯,异丙苯在光照条件下与溴发生一溴取代生成A为,A发生消去反应生成B,则B为,B与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C反应生成D,D氧化生成,应是D中的羟基被氧化为醛基,逆推可得D为,则C为,据此解答。‎ ‎【详解】(1)有分析可知A的结构简式可能为或;‎ ‎(2)C是,含有官能团的名称是溴原子;‎ ‎(3)有机化合物C是,含有溴原子,苯环,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水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 故选:abcd;‎ ‎(4)物质是B,含有碳碳双键,通过发生聚合反应可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 ‎(5)上述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①④;‎ ‎(6)写出反应②、③、⑤的化学方程式:‎ ‎②+Br2 (或)+HBr;‎ - 22 -‎ ‎③ (或) + NaOH+ NaBr+ H2O;‎ ‎⑤+ NaOH+ NaBr。‎ - 22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