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天津和平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天津和平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解析版)

天津和平区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调查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一些干涸的湖底,沉积物常常会裂开很大的缝隙,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垄脊和沟槽,使地表变得支离破碎。回答下面小题。‎ ‎1. 以下四幅图中的地貌景观符合材料描述的是( )‎ A. B. ‎ C. D. ‎ ‎2. 该种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 )‎ A. 风力强大的沿海地区 B. 降水量季节变化大的地区 C. 气候极为干旱的地区 D. 地壳强烈隆起抬升的地区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中关键词干涸湖底、风沿裂隙吹时、陇脊和沟槽、支离破碎等,可判断其所描述的地貌为雅丹地貌,B正确。A为岱崮地貌,C为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千沟万壑的形态,D为丹霞地貌,均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雅丹地貌主要受风力侵蚀而形成,材料可知干旱湖底,说明地区气候相对较为干旱,材料有风岩裂隙吹时,说明该地存在定向风,因此推测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C正确。故选C。‎ 截至2018 年末,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 1.67 亿,占总人口的 11.9%。下表为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65 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和赡养比数据(赡养比是指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与 20~64 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值)。‎ 回答下面小题。‎ ‎3. 推测以上四省市中近年来出生率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四省市中甲的赡养比最高,最主要是因为( )‎ A. 严格执行了国家控制人口的政策 B. 环境优美吸引大量老年人口迁入 C. 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经商 D.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其他地区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甲乙丙丁四省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甲地最高,说明该省份人口老龄化相对较为严重。而丁省份人口老龄化比例为7.2%,但赡养比为9.9%,说明该地0~20岁人口相对较多,占比较大,意味着丁省近年来出生率较高,新增人口较多,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甲省赡养比最高,而且其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说明20~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较少,结合人口增长及年龄段比例特征,可推测该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可能迁出,导致该省抚养比较高。严格执行国家人口政策,青少年抚养比应较低,A错误。环境优美,吸引大量老年人口迁入,无法解释青少年抚养比较高的原因,B错误。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是导致该地老龄化和赡养比均较高的原因,C正确。人口预期寿命与赡养比无关,D错误。故选C。‎ ‎2018年9月15日凌晨2时,超强台风“山竹”在菲律宾东北部沿海登陆,强度有所减弱,进入中国南海之后强度再次加强,16 日夜间在我国广东西南部沿海登陆。回答下面小题。‎ ‎5. 下面四幅图中台风气压变化过程与材料描述相符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 该台风 15 日凌晨至 17 日凌晨的移动方向大致为( )‎ A. 自西南向东北 B. 自东北向西南 C. 自东南向西北 D. 自西北向东南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台风为低压中心,据材料可知,台风在菲律宾东部沿海登陆强度有所减弱,可推测其气压升高。进入南海之后强度再次加强,可推测其气压又降低,而在我国广东西南部沿海登陆后由于地面摩擦力大及失去水汽补充,台风逐渐瓦解,因此气压中心气压升高,符合以上过程的应为乙,B正确。故选B。‎ ‎【6题详解】‎ 据材料台风可知15日凌晨位于菲律宾东北,16日夜间位于我国广东西南部沿海,因此15~17日移动方向大致应为东南向西北移动,C正确。故选C。‎ 下图为某市中心城区路网分布及某类商业网点的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7. 该类商业网点应为( )‎ A. 汽车 4S 店 B. 便利店 C. 大型超市 D. 免税店 ‎8. 关于该城市的推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该市为平原地区的中心城市 B. 该市为沿河分布的中型城市 C. 该市为河谷地区的工业城市 D. 该市为丘陵地区的旅游城市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汽车4s店主要分布于城市外围交通便捷之处,且密度没有图中商业网点高,A错误。便利店往往分布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且密度较大,B正确。大型超市往往分布于交通便利之处,但密度没有图中商业网点高,C错误。免税店一般分布于机场或大型城市周边,且密度没有商业网高,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据图可发现该地道路密集,且商业网点密度大,说明该地地势相对较为平坦且人口众多,人流物流量较大,A正确。若沿河分布其城市地域结构应为条带状,B错误。若该市为河谷的工业城市则其城市地域应呈现条带状分布,且商业网点密度不会如此之高,C错误。若该地位于丘陵地区,则不会形成图中团块状城市结构,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形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若位于平原地区则一般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团块状,而若有河流流经城市沿河流发展,则其空间形态将转变为条带状。除沿河流发展之外沿河谷发展的城市形态也往往是条带状的。而若在山区丘陵地区,则城市空间形态一般为组团状,区域和区域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分隔。‎ 下左图为中国黄土核心分布区域图,区域内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右图为黄土核心区某地土层剖面, 剖面显示,在地质历史时期,黄土与古土壌相间发育,古土壌中腐殖质含量显著高于黄土。黄土剖面能够推测地质 历史时期东亚季风的强弱,重建古气候模型。‎ 回答下面小题。‎ ‎9. 推测与黄土的物质组成成分比较一致的是( )‎ A. 黄土高原上山脉的基岩 B. 西北的沙漠 C. 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土 D. 南方的红壤 ‎10. 结合地层剖面图对当地古地理环境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 黄土形成时期当地植被更加茂密 B. 黄土形成时期当地气候持续温暖 C. 古土壤发育时期冬季风更加强盛 D. 古土壤发育时期流水作用较强烈 ‎【答案】9. B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据图可发现黄土多分布于东南方向,而沙漠则多分布于西北方向,材料中描述黄土颗粒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少,可推测该地受西北季风的影响,黄土与风沙自西北搬运至基岩山地处,受地形阻挡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B正确。故选B。‎ ‎【10题详解】‎ 由该地深度可发现,古土壤与黄土分层分布。黄土形成时期,当地植被更加茂密,则腐殖质含量应较高与材料不符,A错误。黄土形成时期当地气候持续温暖,则植被将更加茂密,与其不符,B错误。古土壤发育时期冬季风更加强盛,则受冬季风的影响,风力侵蚀作用更加强烈,则反应为当地植被受破坏较为严重,腐殖质含量不应高于黄土层,C错误。古土壤发育时期气候相对较为温暖,因此植被更为茂密,腐殖质含量高于黄土,也正是由于如此,导致流水作用相对较为强烈,D正确。故选D。‎ ‎2018 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为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完成下面小题。‎ ‎11.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传统二元城乡关系体系下,乡村地区持续衰落,“乡村病”问题突出。下列属于“乡村病”的是( )‎ A. 生产要素地域差异化 B. 乡村人口明显老弱化 C. 农村住宅日益奢华化 D. 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化 ‎12.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该目标体现的地理内涵是( )‎ A.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 B. 推动乡村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C. 以人为本合理规划建设宜居乡村 ‎ D. 因地制宜开发资源促进产业发展 ‎【答案】11. B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生产要素地域差异化本是城乡之间的差异,A错误。由于城市经济更发达,因此众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经商导致,乡村人口明显老弱化,是乡村病的重要表现,B正确。农村住宅日益奢华化,并非乡村地区持续衰落的表现,C错误。相比于乡村,城市的大气环境污染更严重,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据材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可推测,该目标体现了地理内涵为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其中“产业兴旺,生活富裕”为经济发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为社会发展,生态宜居为生态发展,A正确。故选A。‎ ‎2010 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越美国,自此以后一直稳居世界首位,优势不断加大。建国 70 年来中国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在此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业基地规模和主导因素具有明显的差异。‎ 读中国工业基地形成与演化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中国工业基地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型工业基地通常布局在大城市的边缘 ‎ B. 中型轻工业基地发展高度依赖自然资源 C. 科学技术成为所有大型工业基地发展主导因素 ‎ D. 工业基地建设影响因素随规模扩大而变得复杂 ‎14. 下列措施有利于工业基地向大型化演变的是( )‎ A. 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B. 提升第二产业比重 C. 扩大工业城市人口规模 D. 大量建设工业新区新城 ‎【答案】13. D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据材料分析,小型工业基地主导因素为原材料和能源,因此其往往分布于原料丰富的区域,如矿区周边,A错误。中型轻工业基地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B错误。科学技术并非成为所有大型工业基地发展的主导因素,如装备制造、原材料工业往往也依赖资金支持,C错误。工业基地的建设因素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变得更加复杂,多种因素均会参与到工业基地建设中,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据材料可推测工业基地向大型化演变,主要依靠全球化科学技术、政策信息和资本的提升,因此A正确。故选A。‎ ‎15.日出前和日落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阳光被高层大气的空气分子和尘埃所散射,而使天空呈现的微弱光亮,一直持续到太阳低于地平线 18°以下后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曙光(日出前)或暮光(日落后)。若某地曙光与暮光相连,则称为“白夜”。回答下题。‎ 关于白夜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 极点附近地区白夜持续半年时间 B. 每天白夜最长可持续 1 个多小时 C. 纬度高于 48.5°地区均可出现 D. 我国境内不可能出现白夜现象 ‎【答案】C ‎【解析】‎ ‎【详解】极点附近地区极昼和极夜现象均为半年左右,而在极夜现象发生时,太阳低于地平线18度以内的时间应不足半年,故白夜小于半年时间,A错误。地球每自转15度,时间相隔约一小时,太阳低于地平线18度以后消失,可推测曙光或暮光持续的时间为一小时多,因此白夜的时间最长可持续两个多小时,B错误。若要出现白夜即曙光与目光相连可知夜弧长度应在36度以内,因此在夏至日时在我国若纬度高于48.5度的地区,均有可能出现白夜现象,C正确。我国最高纬度约为北纬53度,高于48.5度,因此可见白夜现象,D错误。故选C。‎ 第Ⅱ卷 综合题 本卷共 3 题,共 55 分。‎ ‎16.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多次改道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二千五百年间,黄河大改道 6 次,局部改道几十次(如下图)。‎ ‎(1)概括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简述黄河历史上多次泛滥、改道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3)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改道,分析原因。‎ ‎【答案】(1)改道次数多;涉及范围广(在山东丘陵南北两侧)。黄河流程长,流域面积广,水位季节变化大,含沙量高, 易泛滥冲毁河岸堤坝。流域下游地区除山东丘陵外地势普遍低平。‎ ‎(2)黄河改道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改变,进而影响区域的人口、聚落及人类活动的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黄河泛滥、改道造成饥荒和社会动荡,人口外迁,改变人口的分布格局。黄河泛滥、改道带来的灾害和水资源分布的变化使古代沿河分布的城市(聚落)衰落或消亡。黄河泛滥、改道带来大量肥沃土壤,黄河泛滥区和黄河故道往往成为当地主要农耕区。‎ ‎(3)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施了一系列治黄工程:下游沿河加固、加高堤坝;中游水土保持,黄河含沙量减小,下 游河道淤积减慢;中游水库建设拦蓄、分流了泥沙;沿线人口增加,经济发展,引水量增加,黄河下游水量减少。‎ ‎【解析】‎ ‎【分析】本题选取黄河改道为案例分析了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及原因,其改道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学生可结合流域自然特征对河流改道进行综合分析,考察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水平。‎ ‎【详解】(1)据图可发现黄河河道变迁数量较多,最北可侵袭海河河道,最南可夺淮河河道,涉及范围较广。深究其改道的原因可分析,主要是由于流程较长,水位的季节变化较大。且 黄河由于含沙量高,泥沙淤积严重易泛滥冲毁堤坝,此外黄河下游地区地形多以平原为主,无法阻挡泛滥的黄河。‎ ‎(2)黄河泛滥改道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可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于地区经济带来的好处为黄河泛滥,由于携带大量的泥沙,会导致当地土层更加深厚,土壤更加肥沃,便于耕作。而黄河改道及泛滥往往带来洪涝灾害,淹没低洼地区和村镇,导致人口迁徙和饥荒,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3)新中国成立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治黄工程,可结合黄河改道的原因进行分析。如其泛滥受季节影响比较大,因此在中上游地区新建水利设施,调节河流的季节变化;黄河泥沙含量较高,泥沙淤积严重,因此在中上游地区恢复天然植被,并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此外下游地区常冲毁堤坝,因此加固、加高堤坝也是重要的防止黄河泛滥的措施。‎ ‎17.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喜光,根系浅,石山、土坡、丘陵、沙地、路旁、荒地等都能正常生长,抗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素就是从青蒿中提取而来的。‎ 广西融安县为自治区重点贫困县,近年来县政府采取“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 对青蒿种植出台了专项奖励和补助措施,如今融安县已经成为我国青蒿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产量占全国的 35%,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采购的青蒿素中有 30%是融安县提供的。青蒿正成为当地的“治贫仙草”。下图为融安县位置示意图。‎ ‎(1)推测导致融安县贫困的自然原因。‎ ‎(2)分析青蒿成为当地的“治贫仙草”的原因。‎ ‎(3)说明“公司+基地+科研单位+合作社+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答案】(1)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耕地面积小,交通不便;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2)融安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热充足,适于青蒿生长;青蒿根系浅,耐贫瘠,适应当地土壤条件;种植青蒿成本低,能为农户大幅度增收;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具有保持水土功能。‎ ‎(3)公司以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可规范青蒿种植,保障产品质量,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青蒿种植基地的建设利于集群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科研单位,保障并提高了青蒿产业技术水平,促进青蒿素相关药品的研发,延长青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合作社可为生产提供资金、技术、劳动力方面的支持,提高青蒿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农户能为公司提供充足、稳定的产品。‎ ‎【解析】‎ ‎【分析】本题以融安县成为我国青蒿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为背景和案例,考察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农业的特征。‎ ‎【详解】(1)从图中经纬度和位置可以判断该地地处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起伏大,流水溶蚀作用强,发育的土层薄,土壤贫瘠。‎ ‎(2)从材料中可知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阳光,融安地处亚热带地区,能为青蒿生长提供充足光热资源。青蒿根系浅在浅土层中也能成活,生长在石山、土坡、丘陵、沙地等都能正常发育,环境适应性强。种植青蒿,成本投入少,管护强度低,所需劳动力少,能为农户大幅增收。流水溶蚀作用强,青蒿能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具有保持水土的功能。‎ ‎(3)公司化运作青蒿种植规范严格,品质达标,提高产品质量,有利于产品的销售。青蒿基地的建设利于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借助科研保障并提高了青蒿产业技术水平,促进青蒿素相关药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提高农户收入。农户能为公司提供充足原料,保障公司有序发展,由公司科研和合作社联手保障,对种植青蒿出台专项奖补,降低农户生产成本,稳定市场。农民每亩青蒿收入能超过2500元,助力产业扶贫。‎ ‎18.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9 年非洲沙漠蝗虫在阿拉伯半岛大量繁衍,随后快速迁移到非洲东部、以及印度、巴基斯坦边境等地区,蝗灾导致 1900 万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经过短暂平静后,今年 4 月第二波蝗灾再次席卷了东非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国,并不断扩散迁移。‎ 沙漠蝗虫一般以禾本植物叶、茎为食,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迅速。蝗虫产卵需要干燥土壤,在干旱的气候情况下,产卵密度很大。但蝗虫在幼虫时 期没有翅膀,不能起飞,需要气候变得湿润, 植被生长,提供食物,才能长成成虫。沙漠蝗虫在食物充足时散居生活,当食物减少时受到体内激素诱导而改变习性,开始聚集并借助风力长途迁移寻找食物,一个星期内的活动范围能达到上千公里。‎ ‎(1)分析阿拉伯半岛干旱区域分布广的原因。‎ ‎(2)推测此次中东地区沙漠蝗虫成灾并扩散的气候背景。‎ ‎(3)分析此次大规模蝗灾对灾区造成的影响。‎ ‎(4)你认为蝗群是否会从印度、巴基斯坦向东、向北侵袭威胁进入我国境内?说明理由。‎ ‎【答案】(1)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降水少蒸发强;以高原为主,地表平坦,难以形成地形雨;沙漠广布,植被稀少,河流湖泊少。‎ ‎(2)干旱气候,蝗虫产卵量大;短时间降水异常增加,蝗虫食物充足,数量增加;气候再次变得干旱,本地食物缺乏,蝗虫开始向外迁移。‎ ‎(3)蝗虫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导致灾区经济损失严重;危害各种动植物,形成生态灾难;加剧贫困、饥荒, 造成社会不稳定。‎ ‎(4)观点:不可能。原因:我国与印、巴接壤地区多为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蝗虫难以生存、繁殖。或观点:可能。在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旱季繁殖产卵,雨季植被生长时迁移,进入我国西南地区。‎ ‎【解析】‎ ‎【分析】本题以非洲沙漠蝗繁殖及移动为案例分析了沙漠蝗灾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结合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学生需理解沙漠蝗属于自然灾害,其成灾扩散有一定的气候背景和致灾因子,沙漠蝗对灾区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对此学生可结合材料和图片进行综合性分析。‎ ‎【详解】(1)阿拉伯半岛地处副热带地区,因而其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或风由内陆地区吹来,气候干旱;且纬度较低,温度较高,降水少,蒸发强;从地形 角度来看,该区域以高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无法有效形成地形雨;从生物角度看由于其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因而干旱面积相对较广。‎ ‎(2)据材料可知沙特阿拉伯地区气候干旱,而在干旱气候环境下蝗虫产卵密度大,但不能起飞,而此时若由于降水异常增多导致植物生长旺盛,幼虫长成成虫,此时气候若再次干旱,成虫具备起飞能力,因此能够侵袭非洲地区。‎ ‎(3)蝗虫首先会以禾本植物的叶、茎为食因而对灾区粮食作物生产将产生毁灭性打击甚至绝收,进一步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引发社会动荡及经济衰退,加剧贫困与饥荒。‎ ‎(4)该问题相对较为开放,在分析过程中若持不可能的观点可从高原的阻挡作用谈起,我国与印度巴基斯坦接壤地区主要为青藏高原及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沙漠蝗身处热带不适应高寒的气候。若持可能的观点则可思考其进入的路线可能为我国西南地区,因该地纬度低,气温较高,在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下旱季产卵成长为幼虫,雨季成长为成虫,并进入我国境内。‎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