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鄂西南三校合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鄂西南三校合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缺答案(Word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鄂西南三校合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命题学校:宣恩县第一中学 命题人:向开斌 审题人:陈 洋 金 丹 ‎ 本试卷共6页,27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4小题,每 ‎ 小题2分,共48分)‎ ‎1.《诗经.十月之交》中的“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往往被人用来形容春秋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 意思是原先高高在上的突然跌落到谷底,原先在谷底的突然升到顶峰。下列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 变化的是( )‎ ‎ A.封邦建国 B.世卿世禄 C.工商食官 D.有教无类 ‎2.《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 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 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 ‎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在谈到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恩格斯说道:“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此也就灭亡了,在这里罗马世界就陷入了绝境:奴隶制在经济上已经不可能了,而自由民的劳动却在道德上受鄙视。前者是已经不能再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后者是还不能成为这种形式。只有一次彻底的革命才能摆脱这种绝境。”这里“彻底革命”的含义是( )‎ ‎ A.波澜壮阔的奴隶和平民起义 B.新兴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 ‎ ‎ C.外族日耳曼人的入侵打击 D.罗马法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4.“这是一个多彩多姿而变化万千的时代,和中国的战国时代最可相比拟。在这个时期的形形色色中,有不少仍是中世的,有不少显然已是近代的,但也有不少为这时期所特有。这个时期上承中世,下启近代,同时也自成一个时代,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思想的活动。”下列最符合时代特征的历史人物是(   )‎ ‎ A.希腊的苏格拉底 B.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 ‎ C.英国的牛顿、瓦特、法拉第 D.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5.马克思在论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曾说:“我们不要像骑士般的英国报纸那样去斥责中国人可怕的残暴行为,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虽然你可以说,这个战争带有这个民族的一切傲慢的偏见、蠭笨的行动、饱学的愚昧和迂腐的蛮气,可是它终究是人民战争。而对于起义民族在人民战争中所采取的手段,不应当根据公认的正规作战方法或者任何别的抽象标准来衡量,而应当根据这个起义民族所已达到的文明程度来衡量。”下列表述中不符合马克思观点的是( )‎ ‎ A.明确否定英国报纸对中国的歪曲 B.认定中国进行的人民战争的正义性 ‎ C.认为中国不应做无谓的抵抗和牺牲 D.文明程度影响起义民族的抗争手段 ‎6.颜炳罡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称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其)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他评价的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资政新篇》的提出 ‎ ‎ C. 百日维新 D. 辛亥革命 ‎7.梁启超曾言:“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其观点旨在表达( )‎ ‎ A. 振兴民权是建立国权的前提 B. 君轻民贵是国家兴旺的根本 ‎ C. 民众自治是国家发展的归宿 D. 伸张民权是民族振兴的目标 ‎8.《中国近代经济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形势采取的方法为 ( )‎ A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 C.倡导创办实业,进行实业救国  D.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9.“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毛泽东牢牢地掌握了领导权,而且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宣布独立于莫斯科的指挥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则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材料中的“分水岭”( )‎ ‎ A. 表明中共具有较好的独立决断力 B. 彻底清算了党内“左”倾教条主义 ‎ C.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 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10."所有的以前的国家,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因为它内部的国家制度的健全。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大国崛起》解说词)下列关于大国崛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 A.西班牙的崛起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为其奠定了资本原始积累 ‎ B.荷兰创造了有机结合的金融和商业运作模式为其带来爆炸式的财富增长 ‎ C.英国首创了一种全新的工业生产力建成"世界工厂"率先进入工业化社会 ‎ D.美国联邦制有效地协调了联邦与各州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11.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科学与近代世界》一书中写道:“伽利略说地球是动的,太阳是固定的;宗教法庭则说地球是固定的,太阳是动的,而牛顿派的天文学家则采取了一种绝对的、空间的理论,认为地球与太阳都是动的。”作者意在说明( )‎ ‎ A.宗教法庭曾经热衷于科学研究 B.地球与太阳的运动关系难以判断   ‎ ‎ C.科学家与宗教法庭的观点难以调和 D.科学家曾经继承了宗教法庭的观点 ‎12.1789年,法国通过了《人权宣言》,有历史学家这样解释“宣言”二字:“有意模仿国王诏书中的神圣程式”,通过“诉诸普遍原则,诉诸神授,而赋予人民主权以以往君主行为才有的神圣色彩”。这一解释表明《人权宣言》的颁布( )‎ ‎ A.从君权神授走向了民权神授 B.彻底否定绝对的君主制 ‎ C.按卢梭的理想实行直接民主 D.推动革命迅速走向高潮 ‎13.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 ‎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14.“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 ‎ A.君主立宪制 B.责任内阁制 C.1832年议会改革 D.第二次工业革命 ‎15.光绪皇帝的外语老师张德彝,是目击法国巴黎公社革命的中国人。他在《随使法国记》中写道:“夫乡勇乏叛,由于德法已和,盖和局既成,勇必遣撤。撤而穷无所归,衣食何赖?因之铤而走险,弄兵潢池(指微不足道的造反)”。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作为目击者作者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 B.作者对巴黎公社爆发原因的分析比较客观 ‎ C.有助于国人吸取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 D.作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性质 ‎16.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 )‎ ‎ 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 ‎ 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 ‎17.史学家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中说:“战后经济复苏的成功策略应该防止回到经济停滞、萧条、贸易保护主义,而且首要问题是防止失业。创建现代欧洲福利国家就是基于这些考虑。……若要恢复民主制度,就必须解决‘人民的状况’问题。”他强调的观点是( )‎ ‎ A.欧洲恢复民主制度的关键在于彻底消除法西斯主义 ‎ B.建立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完善的表现 ‎ C.防止社会革命是战后欧洲国家复苏的首要问题 ‎ D.战后初期需要协调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以缓和矛盾与冲突 ‎18.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19.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该政策能引起百姓就业、私人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一轮又一轮的增加,从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也必然会出现高通胀……。与“该政策”体现的思想不一致的是( )‎ ‎ A.罗斯福新政 B.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保持财政预算平衡” ‎ ‎ C.里根政府控制货币发行量 D.奥巴马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20.张贴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折射出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对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兴无灭资,反帝防修 ②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 ③联产承包田丰收,自主经营人欢笑 ④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②①③ D.④③①②‎ ‎21.《烟标收藏入门》(烟标是用于烟草各类制品的包装物,俗称烟盒皮)记载:“1889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在上海试销的‘品海’卷烟的烟标是我国最早的烟标……1991年,《烟草专卖法》规定,烟标上必须标明‘焦油含量’和‘吸烟有害健康’字样。1991年中国加入国际条形码协会,并规定从1992年起在出口卷烟烟标上必须标明条形码。”对此我们不能提炼出的有效信息是( )‎ ‎ A.反映出近代中国接受了一些西式生活习俗 ‎ B.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更加注重健康环保 ‎ C.我国调整烟标设计以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D.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经济生活开始趋于法律化 ‎22.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说:“在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正如有人给了你们在德克萨斯州的众多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 )‎ ‎ A.美国政府将严格控制土地资源 ‎ ‎ B.美国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 C.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 ‎ D.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 ‎23.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历史有什么用》中引用了比利时历史学家皮雷纳的一句话:“如果我是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只盯着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由此可知布洛赫认为研究历史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   )‎ ‎ A.具有感悟生活的欲望 B.关注原始文物的价值 ‎ C.局限于历史的情境中 D.只注目现实世界即可 ‎24.韦勒克指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德国作家席勒说,这种文学“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材料中所指的这种文学流派是( )‎ ‎ A.古典主义文学 B. 浪漫主义文学 ‎ ‎ C. 现实主义文学 D. 现代主义文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小题25分,第26小题12分,第27小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中国文明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的西南面和西面,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东面,是直到近代才能逾越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则为沙漠和大草原,它们起着很大的保护作用……中国从一开始起,就能供养很可观的人口……如此巨大无比的人力资源,使中国人能够不管事态发展如何,始终保持自己的特点……还有中国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这一点,确定了中国文明的分布范围……中国存在着一种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最古老的商朝书面语。这种书面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各地区的中国人,尽管操的方言不同,但都懂得这种书面语……与共同的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最初是综合性的,后来渐渐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士敞开,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儒家学说为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提供了儒家生活方式的准则,并做了合理说明,在长达二千多年的时间里,它一直充当中国文明的基础……但到19世纪中叶,这一形势发生了突然而剧烈的变化。‎ ‎ 材料二 19世纪后半期,自我为中心的中国人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痛苦。部分中国人开始反思和重新变革自己的文化。有官僚阶层开始的自强运动,有翻译介绍西学,也有个别人在生存危机下认识到非变革制度不可。商人阶级形成发展。在20‎ 世纪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并促成了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9分)据此指出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特点?(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 材料 以韦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为代表的,认为儒家伦理阻碍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韦伯注意到中国存在着法律与宗教命令、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含混不分的情况,认为妨碍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决定因素不是经济本身,也不是社会结构,而是儒家伦理的存在,使中国缺乏了欧洲式的形式法律。他们认为,与工业化相配合的是一套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精神之质,理性的,有计划的持续追求预期利润的态度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的本质。‎ ‎ ——摘编自刘卓环《非正式制度变迁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 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7.(历史上重大改革)‎ 材料 我国古代官制中,有“致仕”的说法,是指官员在年老或多病时,把职务归还给帝王,以摆脱政务颐养晚年。据考证“致仕”做法始于商代,《尚书》中就有辅佐商汤的伊尹年老告退致仕的记载。但这种做法在当时并不普遍。延至西周,国家官制才趋完善,对“致仕”退休才有明确的规定,如《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仕)”。这样,官员到了70‎ 岁高龄而告老还乡,作为西周礼制的一项内容确定下来,并且为后来各朝各代所沿用,致仕告老退休的官员因曾为国家出过力,退休后朝廷都有一套赏赐和供养的规定。如汉代官员退休时,朝廷给予一次性的重赏,此外还给原俸的三分之一,直到去世。唐代对退休大臣不但赏赐从优,而且明文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有突出贡献的,经皇帝恩准,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时各给一份承业田以养老。到了宋代、明代,退休官员的俸禄更有提高。自商周以来的致仕退休制度为各朝统治者所沿用,这一方面是鼓励在职官员效忠朝廷恪尽职守,为其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也为鼓励年老有病的官员让出位子使贤明之人接替职位以提高效率。‎ ‎ ——王伟《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致仕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致仕制度的影响。(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