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启东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江苏省启东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I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让青年读者们觉得________,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________,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________。 A. 鞭长莫及 顶礼膜拜 心照不宣 B. 望尘莫及 毕恭毕敬 心照不宣 C. 鞭长莫及 毕恭毕敬 心神领会 D. 望尘莫及 顶礼膜拜 心领神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基本词语使用的语境。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语境中是想表达青年读者们觉得自己赶不上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所以应选用“望尘莫及”。顶礼膜拜:形容对人特别崇敬。毕恭毕敬:形容对人十分恭敬。顶礼膜拜程度更深。第二空结合上文“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下文“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质疑,去挑战”,可以理解为阅读时不用对作者怀有特别崇敬的心理,所以选用“顶礼膜拜”。心领神会: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心照不宣:彼此心里明白,不必明说。心照不宣比心领神会多了不说出来的意思,不合语境。第三个空是要表达读者能对作品有深刻地领会,所以应选 “心领神会”。故选D。 【点睛】成语运用解题技巧: (1)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2)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环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3)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4)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5)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6)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7 )看成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整体性,只断章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意相悖(8)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下列各句中,没有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 我一眼认出了胡杨,他直立在无边的荒漠里,似乎有着无以撼动的坚韧,仿佛饱含了日月的精华。 B. 在自我介绍之后,杨超越突然表示要为粉丝清唱一首。结果这一清唱,唱出了一个大型车祸现场! C. 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了尘雾和碎末。 D. 上海弄堂的房屋,鳞次栉比,看上去有些乱,实上错落有致,实在是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的能力。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常见修辞方法的特点、构成、作用等,联系语境正确判断。 A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胡杨人格化,写它的状态“直立”,写它的的品质“坚韧”,“仿佛饱含了日月的精华”是修饰“坚韧”的品质,进一步赞扬它的“坚韧”的品质。 B项,运用了比喻,把杨超越的清唱比喻成一个大型车祸现场,生动地写出了,清唱的效果杂乱不佳,甚至惨烈。 C项,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中的“抱起”“ 恶狠狠”“ 甩到”这些动作神态描写,是把狂风模拟成人来写,用了拟人的修辞;“大块的翡翠摔成了尘雾和碎末”运用了比喻,把巨浪比喻成“大块的翡翠”,把水雾比喻成“尘雾和碎末”,产生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效果。 D项,运用了比喻,把上海弄堂鳞次栉比的房屋比喻成“农人撒播然后丰收的麦田”,很形象地把上海弄堂错落有致的美感表现出来。 BCD都运用了比喻。 故选A。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①或者翻译些他的诗文, ②像苏东坡这样的高士,有他作品相伴就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③那时我一直都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 ④现在我能心致志地写关于他的传记,自然是件乐事。 ⑤即使此愿望不能实现,也愿意身边有他的作品相伴。 A. ④③②⑤① 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①⑤②④ D. ④⑤②③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本题是一道排列句序的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还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最佳答案。 据语句内容分析,根据上文的提示,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以下要陈述理由。③句有“那时”在时间上的呼应,也有一直都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的愿望,①句从“或者”可知,是另一个可供选择的愿望,所以③句与①句相连,表现出我的愿望;②句中“有他作品相伴就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与⑤句中“也愿意身边有它的作品相伴”承接呼应,所以⑤句与②句相连;⑤句的“此愿望”指代③①的内容,所以表明⑤②放在③①之后;根据时间的先后,③句有“那时”,④句有“现在”,所以④句放在最后。故正确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C。 【点睛】对语句排序试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 (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 (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4)通读语段,看看整个语段衔接是否紧凑合理。 4.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A. ①中秋②除夕③端午④元宵 B. 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C. 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 D. ①重阳②除夕③元宵④中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答题抓住各句中关键词语分析,①“八月” “登高”②“拜婵娟”“怅假期又一年”③“生前”“沅湘碧潭水”④“火树银花合”“明月”,答案为①重阳②七夕③端午④元宵。各诗题目分别为:①(唐)王缙《九日作》;②(唐)罗隐《七夕》;③(宋)梅尧臣《五月五日》;④(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登高,指重九登高的习俗。这一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故属节令性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 二、文言知识积累与阅读(22分) (一)课内知识(5分) 5.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轻霜露而狎风雨(《教战守策》) ____________ (2)焚炀赫烈之虞(《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____________ (3)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段太时逸事状》) ____________ (4)远具时羞之莫(《祭十二郎文》) ____________ (5)以男女质钱(《柳子厚墓志铭》) ____________ (6)又将经纪其家(《柳子厚志铭》) ____________ (7)其故封识具存(《段太尉这事状》) ____________ (8)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____________ (9)辟邪说,难壬人(《答司马谏议书》) ____________ (10)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教战守策》) ____________ 【答案】 (1). 亲近 (2). 忧虑;忧患 (3). 古今异义,代为备办 (4). 通“馐”,美味的事物 (5). 抵押 (6). 古今异义,管理照料 (7). 名词作动词,加标记 (8). 形容词作动词,只顾自己 (9). 驳斥 (10). 古今异义,注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识记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课上对文言知识点的记忆掌握,一定要把积累和理解性记忆相结合,是二者相互促进,达到准确记忆。本题涉及到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还有特殊的文言词语,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陶氏义庄碑记 袁枚 古立大宗,以余财归之,有不足者资之于宗,后世废宗法,遂有一族而异目相视者。然汉之樊重、魏之杨椿,均能散所有济族人数世之穷。第未尝扁表其庄,绰楔而书,盖行其心之所安,而不以为义也。范文正公修其法,号曰“义庄”。公之心,岂以义自居哉?以为仁事也,而义名之,然后使吾子孙知如是则义,悖是则不义,方克踵行勿倦,与吾意相终始。而天下之大,人心之同,必有慕义无穷,而奋乎千百世后者。 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①子。 征仕郎世魅,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割沃畬置庄,鸠厥宗支,振廩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 今夫江、河之大,绵亘万里,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非其本支故也。若夫岷山之旁流,昆仑之余波,而淤塞就枯焉,人能无憾于江,河乎?惟其能以九里之润,灌溉百川,而江、河乃愈增其大。然则陶氏之以仁为富也,乃其善于持富也。《传》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易》曰:“何时聚人?曰:财。”聚即收之之谓也。天下人非财不收,而况于本族乎? 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余喜故人重逢,遽闻高义,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 (选自《袁枚全集》) 注:①窭人:穷苦人。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悖是则不义 悖:违背 B. 振廪同食 振:整治 C. 而世不能无断港绝潢者 绝:横渡 D. 人能无憾于江、河乎 憾:遗憾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仲淹设义庄,使子孙知道如何做才仁义,并且让他们继承这种做法而不懈怠。 B. 陶氏父子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得到了吴人的称赞。 C. 长江黄河灌溉百川,越发壮大,作者以此设喻,表明散财济人、壮大宗族的重要性. D. 袁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 (2)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别二十二年,相见吴下。持此颠末,属余为记。 9. 陶氏设义庄有哪些意义?请简要概括 【答案】6. B 7. D 8. (1)浔阳陶氏迁徙到吴地,距离范文正公兴建义庄有六百年了,宗族中族人甚多,不能没有穷苦人子弟。 (2)我和陶筿的儿子陶振声曾经在戊午年同在京城参加考试,分别已有二十二年,而今在吴地相见,谈到事情的前后经过情形,嘱托我为他写一篇碑记。 9. (1)继承先贤范仲淹的义行(2)救济陶氏宗族中穷苦的族人(3)救济吴地穷苦之人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平时注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积累不仅在课堂上还在作业练习中,要做到立足课本,广泛涉猎,还可以结合一定的方法,如代入法、结构分析法、知识迁移法等。B项,“振廪同食”的 “振”不翻译成“整治”,而应该翻译成“打开”,“振廪”的意思是“开仓放粮”。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袁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理解表述有误,文中“而又私念袁氏族党,零落难收,匪徒力有所让,盖亦自伤其闻之之晚焉”意思是“而又自己想到袁氏家族族人零落四处难以聚拢,不是空有力量就能办到的,也因为听到陶氏大兴义庄的举动太晚了而伤心”,而不是“作者为不能在袁氏宗族中力行义庄之举而难过”。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重点词语和句式:(1)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迁:迁徙、迁移;落落大满:形容多;窭人:穷苦人。(2)余与筿之子振声戊午同试京兆: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我和陶筿的儿子陶振声曾经在戊午年同在京城参加考试;相见吴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在吴地相见;颠末:前后经过情形;属:通“嘱”,嘱咐、嘱托;作: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域,再进行筛选有效信息,最后分条概括作答。本题要求概括陶氏设义庄的意义,找到答题区域在第二段,“浔阳陶氏之迁于吴也,距文正公六百年矣”,“征仕郎世魅,闻范氏之风而悦之,其子员外筿,尊父志以继先贤”,从这些信息可知,陶氏父子对先贤范仲淹建立义庄的仰慕,所以也修建义庄继承先贤的义举;据“族落落大满,不能无窭人子”意思是“宗族中族人甚多,不能没有穷苦人子弟”可知,修建义庄的一个目的和意义是为了帮助本族穷困的族人;文中“割沃畬置庄,鸠厥宗支,振廩同食,月会而旬计之。吴之人以为今之陶、昔之范也”意思是,陶氏划出肥沃的土地来设置义庄,聚集他们宗族分支,开仓放粮共同食用,一个月聚会一次,十天计划一次。吴地人称赞今天的陶氏是往日的范文正公。据此可知陶氏的义举得到了吴地百姓的称赞,陶氏设义庄意义巨大。 【点睛】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小技巧 : (1)读文知义(人物、时间、地点、职位、事件、情理志、品质) (2)审题知文(借助试题,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题文比对(试题和原文比对看,注重细节,不可凭模糊的记忆和感觉去答题)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彬州旅舍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萧湘去? 阮郎归 秦观①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②,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被贬郴州时。②丽谯:城们楼。《小单于》:唐代大角曲名,此借指角声。 10. 请根据《踏莎行·郴州旅舍》上阕的内容,概括词人“恨”的原因。 11. 《阮郎归》上阕中“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12. 词人在“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句和“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句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0. (1)遭遇贬谪,不被重用、不被人理解。(2)孤身飘零,对远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 11.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漫天风雨,庭院深深,城楼传来的曲声打破了夜的清寂漫漫的长夜就在孤独和冥想中悄然度过,描绘了一幅寂静凄清的画面,烘托渲染了孤寂哀伤的情感。 12. 相同:都表现了远离家乡的羁旅思乡之情和孤寂哀伤之感。不同:“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多了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产生的愤懑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内容、意象、情感和创作背景来分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 “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诗人是行船要到他处去。此中诗人心情黯淡,推断应是诗人贬谪途中,故而应传达的是诗人遭遇贬谪,不被重用的惆怅痛苦之情。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一个"闭"字,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欲求拓展的心灵。更有杜鹃声声,催人“不如归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阳沉沉,正坠西土,怎能不触动一腔身世凄凉之感。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引人感发,令人生悲伤心景物于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创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冷气氛,好像他整个的身心都被吞噬在这片充斥天宇的惨淡愁云之中。"斜阳"后再着一"暮"字,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词人或许是在感叹自己生命将暮,或许在感叹仕途将暮。独在异乡,偏听子规,子规子规,何时子归。诗人或许又在感叹自己离别亲人,远离家乡的哀愁吧。词的上片写出了词人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词人“恨”得原因。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诗句在全诗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也不同,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作用。本题要求分析《阮郎归》上阙中“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是在开头,诗歌中开头的诗句经常有奠定感情基调、渲染氛围、烘托情感、为下面的内容或情感做铺垫等作用。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以简练的笔触勾勒了一个寂静幽深的环境,为全词奠定了哀伤孤寂的感情基调。满天风雨冲破了南方的严寒,似乎呼唤着春天的到来。然而词人枯寂的心房,却毫无复苏的希望。环顾所居庭院的四周,深沉而又空虚,人世间除旧岁、迎新年的气象一点也看不到。寥寥十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破寒之初,点明了地点——湘南的庭院;而且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既写了湖南南部辽阔的天空,也写了蜗居一室狭小的贬所。更堪注意的是,在凄凉孤寂的氛围中,隐然寓有他人的欢娱。因为除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围炉守岁,乐叙天伦,个中意味,不言自明。由此可见,词人此处用了隐寓的手法,让读者以经验和想像来补充他所描写的环境,也借此来烘托他孤寂的心情。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手法的能力。表达情感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 ②分析景语。 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手法技巧题型,要掌握常见的术语。本题为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这两首词的相关诗句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注意对诗词的整体把握和比较的角度。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写离乡日远,音讯久疏,连用二事,贴切而又自然。鸿雁传书的典故,出于《汉书·苏武传》。衡阳有回雁峰,相传鸿雁至此而北返。这两个典故,用得不着痕迹,表现词人远离家乡、音讯全无的失望哀伤的心情。 “郴江幸自绕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这两句寓情于景,用“流下潇湘去”的郴江之水象征或比喻想要为国效力,如今却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多了一份人生仕途、理想抱负难以施展所产生的愤懑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4)自非亭午夜分,________________。(《三峡》)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破阵子》) (6)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望岳》) (7)________________,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 (8)资之深,________________,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 【答案】 (1). 箫鼓追随春社近 (2).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 (3). 塞上燕脂凝夜紫 (4). 不见曦月 (5). 赢得生前身后名 (6). 荡胸生层云 (7). 纵豆蔻词工 (8). 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型,一定不要写错别字。重点字词:箫、阙、燕脂、曦、赢、层、蔻、逢。 【点睛】答好识记类题,要注意平时的积累,要在真正理解原文语意和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完成背诵,书写时还要注意字形正确。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邢玉明 谈歌 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 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只是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后,农人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锔锅锔碗的渐渐少了。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再也没有主顾了,他的锔弓和锔子,彻底闲置了。 “这种活儿,我已经多年不干了,我今年都七十三了,眼力不行了,手也不行了,真是不行了!” 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 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 邢玉明与婆姨乔明枝被接到市里,在博物馆的招待所住下。当天晚上,有关部门给邢玉明乔明枝接风,市文化局长代表市领导给邢玉明夫妇敬酒,邢玉明夫妇只是干干地陪笑。第二天,港商曹柏青先生亲自陪着他们去了博物馆。 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最后那天,大收藏家丁也成老先生来了,站在邢玉明的身边问:“老师傅,这件活儿能做么?” 邢玉明笑了笑:“您说呢?” 这天夜里,邢玉明让人搬了两架立梯,他提着工具,被人扶着,爬了上去坐了,乔明枝提着一只马灯,坐在另一架立梯上。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丁也成担心地问:“邢师傅,这样模糊的光线下干活儿,您有把握吗?” 邢玉明笑道:“您要是信得过我,让我做就是了。您要是担心,就换人吧。” 丁也成连忙摆摆手:“邢师傅,您干活儿吧。” 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什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土话,人们听不明白。到了快天亮的时候,人们看到,三件瓷人,已经被邢玉明锔上了,邢玉明和乔明枝被人从梯子上扶下来。 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围观的人发出一片感慨声,曹柏青先生带头鼓起掌来。丁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 人们这才恍然想起邢玉明夫妇,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 丁也成认为他们夫妇熬了一夜,大概累了,去睡觉了,便让文物局的小赵去请邢玉明夫妇,先吃早饭,然后再休息。一会儿,小赵匆匆回来说:“丁先生,邢玉明夫妇已经走了。” 丁也成刚刚吃进嘴里的一口稀饭吐了出来:“走了?他们怎么走的?” 小赵说:“应该是坐长途汽车走的。” 丁也成说:“你快去追他们回来,至少要他们留下那件锔弓。你问问那老师傅,他要多少钱,我收购了。” 小赵赶紧着去了。 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 小赵开车一路追到了邢玉明夫妇乘坐的长途汽车。小赵拦下汽车,找到了邢玉明,夫妇俩正昏昏地睡觉呢。他说了丁也成的意思,请邢玉明夫妇回去。 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 乔明枝也笑:“家里还有活儿呢。不耽误你们了。” 小赵乞求说:“邢师傅,丁先生一定要您二位回去的。对了,他还说起您的家伙什,他还要买下来呢!” 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 小赵急忙问:“邢师傅啊,您还没说价钱呢!” 乔明枝一旁摆了摆手,呵呵笑道:“什么价钱啊。他刚刚不是说过了么,白送给那位先生了。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小赵下了车,眼看着长途汽车扬尘而去了。 去年丁也成先生在香港举办收藏精品巡回展。在几千件藏品中,有人看到了邢玉明的那把锔弓,注着出处,锔弓颜色陈旧,像是从某一个遥远的地方截取下来的一段历史。 (有删改) 1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邢玉明的锔匠活终究暗淡下去”,这样的叙写既交代了他“没想到”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的婉拒作了铺垫。 B. “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描摹邢玉明准备工作的状态。 C. 小说中丁也成对邢玉明大加赞赏前的两次怀疑,侧面表现了民间艺人默默无闻、不易被关注的特点。 D. 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 15. 请简要分析邢玉明这一人物形象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 【答案】14. D 15. (1)邢玉明是一名民间艺人,手艺精湛。当年,锔匠活远近闻名;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2)邢玉明以大局为重,识大体,能担责任。县委书记说给港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这件事关系到市里招商引资,邢玉明只有答应了。(3)邢玉明淡泊名利,默默无闻。把三件文物瓷人锔完裂隙后,不等赞扬,默默无闻地做完自己的工作,没有打招呼就坐长途汽车回家,还把锔弓白送给了丁也成。(4)邢玉明谨慎,做活时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准备工作时间长,不说话只观察;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干活时用光线暗淡马灯照明,用家乡土话和妻子交谈。 16. (1)照应题目和开头。题目《邢玉明》,邢玉明就是一位锔匠,锔弓是他的工具,“锔弓颜色陈旧”点明了邢玉明的身份以及这份手艺时间的久远。(2)烘托人物形象。“锔弓颜色陈旧”烘托了邢玉明手艺的精湛,使用时间长,他具有传统民间艺人所特有的时代精神。(3)深化文章主旨。“锔弓颜色陈旧”,时代感强,表明这种传统民间手艺可能已经失传,工具只能作为收藏品,表明这种手艺以前存在过。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民间手艺失传的惋惜之情以及对这种手艺精神内涵的挽留和召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乔明枝说的‘你快下车吧,都耽搁大家赶路了’,既表达了对车上人的歉意,也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理解表述有误,乔明枝说的话有对车上人的歉意,但不是流露出“家里还有活儿”的着急,而是想要对小赵表达把锔弓白送给那位先生了,不收钱,你就不要多说了,表现了乔明枝的淳朴的性格。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多关注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要求简要分析形象的性格特征,回归文本,找到写该人物的内容,把握主要性格特征,并注意联系其他人物来看,防止遗漏得分点。本题要求概括邢玉明的形象,所以要从文本中筛选出关于他的相关信息。 原文“锔匠邢玉明怎么也没想到,县委书记会找上门来,请他给商曹柏青先生的三件文物瓷人锔裂隙”,“丁也成看得眼呆,喃喃道:‘鬼斧神工啊!邢老师傅,真是……’”“丁也成再也吃不下去了:‘这是民间的宝贝!那老师傅可是活着的文物啊!’”,这些都从侧面表现邢玉明的手艺精湛;“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三件瓷人,竟然锔得天衣无缝”直接写他手艺精湛。 文中“县委书记说:‘这跟锔碗锔盆差不多,有什么不行的。这事就这么定了!市里的招商引资可是大事,市长等着回信呢!’话讲到这个份上,邢玉明只有答应了”,表明邢玉明识大体,以大局为重,挑起重任。 文中“四下去看,邢玉明夫妇已经没有了踪影”“ 邢玉明笑道:‘不回去了。没听说过,锔匠还要看自己锔过的手艺’”“ 邢玉明一怔,呵呵地笑了:‘买?这东西他也稀罕么?那好了,我白送给他了。’说着,他就起身把锔弓袋子从行李架上取下来,递给了小赵”,这些语言动作描写都能表明邢玉明默默无闻、不贪图名利。 原文说“邢玉明看了看那三件瓷人的裂隙,始终不说话。如此两天,他坐在瓷人的旁边呆呆地傻看,摸着瓷人悠然地叹气”,表明邢玉明准备工作做的独特;“事先,博物馆的人提出拉一道照明线,邢玉明摇头不肯,他说电灯有热度,锔活儿的时候,怕有影响”,表明谨慎;“邢玉明就扯动了锔弓,开始干活了。马灯的光线暗淡,人们什么也看不清楚,只听到锔弓嗡嗡地响,谁也不知道邢玉明是怎么样锔的。人们也能听到邢玉明与乔明枝慢声细语说着件么,他们使用的是家乡士话,人们听不明白”,表明他干活时的状态,是传统的手艺做法,很独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结尾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感知作品的基础上,从结构和内容上把握,具体可以从题目、情节、人物、主题、手法效果等方面入手,分点作答。本题要求探究小说结尾“锔弓颜色陈旧”的意蕴,可具体从题目、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作答。 “锔弓颜色陈旧”能照应题目和开头,和本文的题目《邢玉明》相联系,邢玉明是一名传统锔匠,锔弓是工具,也点明了他的身份。 原文开头说“当年农村贫穷,破碗破盆破锅什么的,舍不得扔,就请人锔一锔,修补后再用。邢玉明锔碗锔盆锔锅,远近闻名”,结尾“锔弓颜色陈旧”与之相照应。 “锔弓颜色陈旧”烘托主人公邢玉明的性格,“颜色陈旧”表明锔弓曾经使用时间长、频率高,他手艺好,也能让读者体会到锔弓身上代表的那一代传统手艺人独特深沉的精神内涵。从文中邢玉明做准备工作、不用电灯用马灯照明以及干活时和妻子聊天等都能折射出老一代手艺人独特的精神品质。 “锔弓颜色陈旧”对主题有深化的作用,可以联系社会现实,惋惜传统手艺的失传,传统手艺人所特有的精神内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特殊的价值,所以挽留和呼唤这种精神内涵。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的“源”与“流”之辩 徐望 关于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艺术的“源”与“流”的问题,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有着广泛的讨论,可谓“前人之述备矣”。 在中国艺术理论史上,对于这一话题的探讨,在清朝这个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阶段达到了顶点,诸如叶燮论“正、变、盛、衰”;石涛论法则与自由,借古以开今;刘熙载论“用古与变古”等。在西方艺术发展史上,从古希腊艺术直到今天的后现代艺术,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风格变迁史和理念变革史。无疑,艺术传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艺术必须在传承中发展,艺术也只能在发展中传承。 艺术传承的核心是传扬艺术之道。艺术传承当然不是对于古代经典的复制,也不是对于某种既有艺术模式的套用,关健是要传扬传统艺术精神和哲学层面的东西,即对于形而上的“道”的传扬。 这其中,至少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传扬传统美学思想,如中国古典美学的“虚实相生”“得意忘象”“传神写照,迁想妙得”“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艺术哲思,以及“涤除玄鉴”“虚静玄远”“澄怀味象”“林泉之心”的审美心胸。二是传扬传统艺术气韵,即中国艺术特有的“气韵生动”之感,如天真,自然、简淡、飘逸之韵味,展现中国艺术形象独有的风姿神韵。三是传扬传统艺术意境,也就是基于对传统美学的学习和对古典气韵的把握,传达一种超越艺术本体形象的“言外之意、象外之境”,彰显中国艺术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艺术传承的手段是传习艺术技艺。艺术传承自然离不开对于技艺、技巧、技法的传习。美术为例,中国古代留下了大量的画论、书论,如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唐代荆浩的“六要论”、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宋代郭熙的“三远说”等,为当代艺术家学习传统书画技艺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而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加强调手艺的传习,如紫砂技艺、刺绣技艺、剪纸技艺、漆艺、木艺等。今天中国所提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活态传承”,就是对于古老艺术技艺的沿袭传承。 艺术创新是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之源泉。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其区别于一般技术和工业生产的根本之处在于:艺术产品是灌注了主体创意思想的精神产品,虽然大部分要有物质形式和载体。即使是文化产业中批量生产的艺术设计产品,也正是由于具有匠心和创意而具有艺术属性。 对于今天的艺术家而言,应该积极从文化艺术传统中汲取养料,使其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素材,而这种汲取传统养分的开拓创新,事实上也起到了传承传统的作用,赋予了传统新的生命力,使得艺术之流源源不断。 艺术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不但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也是文化传统得以传承的时代精神依托,往往古老的艺术元素、文化符号借助新型的表现形式,就能焕发新的生机,比如故宫推出的胶带、口红,咖啡、火锅等“爆款”文创设计、文创餐饮,就是用创意激活古老文化,发掘了传统文化的无尽价值,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利用艺术手段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例子。 (有删改) 1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朝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总结阶段,对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探讨达到了顶点。 B. 传统美学思想、艺术气韵及艺术意境是形而上的“道”,与艺术技艺无关。 C. “紫砂技艺、刺绣技艺、剪纸技艺”等说明手艺的传习是艺术传承的手段。 D. 在艺术传统中汲取养分的开拓创新,实现了艺术“源”与“流”的融合。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艺术“源”即传承,“流”即发展,是古今中外艺术史上广泛讨论的问题。 B. 艺术的“道”属于艺术精神和哲学层面,对古代经典的复制不是传扬艺术之“道”。 C. 言外之意、象外之境,是指超越艺术本体形象,具有中国艺术魅力的传统艺术意境。 D. 艺术产品由于具有匠心和创意而具有艺术属性,同时应当有物质形式和载体。 19. 今天的艺术家应该怎样进行艺术创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17. B 18. D 19. (1)传承传统的文化艺术,积极从文化艺术传统中汲取养料进行开拓创新,把传统的文化艺术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素材。(2)利用艺术手段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审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推断错误,“传统美学思想、艺术气韵及艺术意境是形而上的‘道’,与艺术技艺无关”说法有误,从原文“艺术传承的核心是传扬艺术之道”,“艺术传承的手段是传习艺术技艺”可知,“传扬艺术之道”,“传习艺术技艺”都是艺术的传承,只不过是核心和手段的不同,不能就推断说形而上的“道”与艺术技艺无关。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D项范围扩大,“艺术产品由于具有匠心和创意而具有艺术属性,同时应当有物质形式和载体”表述有误,从原文“艺术产品是灌注了主体创意思想的精神产品,虽然大部分要有物质形式和载体”可知,应该是大部分有物质形式和载体,选项说艺术产品应当有物质形式和载体扩大了范围。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本题要求概括 “今天的艺术家应该怎样进行艺术创新”,根据文中的提示“对于今天的艺术家而言”,答题区域应该在最后两段,是局部信息筛选。 从文中筛选出信息,“应该积极从文化艺术传统中汲取养料,使其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素材,而这种汲取传统养分的开拓创新,事实上也起到了传承传统的作用,赋子了传统新的生命力,使得艺术之流源源不断”,据此可以进行概括出一条答案,传承传统,积极从文化艺术传统中汲取养料并使其转化为艺术创新的素材。 最后一段说故宫在艺术上创新的例子“是一个很好的利用艺术手段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例子”,从这个例子可以概括出今天的艺术家应该利用艺术手段和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相结合进行艺术创新。 【点睛】信息筛选类题目,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 七、现代文阅读(三)(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高铁为何没有WiFi这个问题在这几年被热议过多次,但如今,高铁WiFi或许迎来了破局的好机会。 此前有高铁内部人士称,4G信号转WiFi后速率不稳定,而当时国外最先进的做法是发射卫星WiFi,并表示复兴号应该是通过4G与卫星WiFi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的。尽管如此,复兴号WiFi依然不完美。此前,不少普快列车已经提供免费WiFi上网,一般会采用LTE或者4G技术,为列车提供WiFi信号,而且运营得还不错。但高铁的难题在于它的速度过快,达到每小时300公里,这样给基站切换,通信延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铁内车载设备在接收信号时会频繁地切换不同的网络,涉及不同的运营商。三大运营商的信号频段不一样,信号穿透力与基站覆盖率、核心网资源不一样,不同的基站发出来的信号质量不一样,在高速下网络频繁切换极易导致信号衰减,而且丢失率高、延迟大。 而5G技术则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据介绍,国铁吉讯与华为、中兴等5G设备商开展密切合作,联合开发车载5G设备,并计划于2019年底完成测试工作。在高铁WiFi系统与5G技术的融合方案中,利用了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虚拟化等关键技术解决高铁对5G信号的屏蔽问题。中国移动数年来沿着铁道线建设了一个相对庞大的5G基站和塔台群,已经可以随时轻松地传输大量数据。目前高铁车顶天线支持2.6、3.5和4.9GHz频段,已满足5G网络接入需求。 5G高铁站项目用的是CPE(5G用户接入网关),当前的CPE客户终端技术已经可将5G信号转为WiFi信号,而5G技术与WiFi的融合,更有利于两种信号的互相转化。5G背后的技术包括波束成形与毫米波技术,这是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可靠的WiFi等服务的关健能力。波束成形可以使信号的能量集中在接收端所在方向,可以有效改善频谱利用效率, 这将改善高速情况下的信号接收能力。使用5G的毫米波技术,让网络速度比4G时代大幅提升。此外,毫米技术破除了WiFi调制解调器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输所需的功率、也避免了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互妨碍所带来的问题。 5G网络因为使用全新的技术、基站和网络架构,具有低时延,高可靠性特征,或许能够让4G存在的掉线与延迟问题得以解决,4G技术下的高铁WiFi迟迟不能破局,是源于高铁部署的4G网络覆盖在高速行驶下的信号接收体验与能力难以让人满意,高速出行卡顿、长时间缓冲等情况在所难免,信号状况颇为鸡肋。但5G的难题同样存在,此如说与4G通信设备相比,5G通信设备的耗电量大约是4G设备的8到10倍以上。这需要对铁路既有箱变和电力电缆进行改造,成本与实现难度颇大,它是制约运营商实现高铁5G覆盖的关健难题之一。当然,这需要看如何实现5G与WFi的融合互补了。 由于5G频段较高、单基站覆盖范围较小,对大型楼宇、高铁、矿山等相对封闭场景,5G基站很难进行无缝覆盖,但WiFi将会是5G的最好补充,两者的融合开启了一个更好的时代。 (有删改) 20. 下列对文中5G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铁WiFi系统与5G技术的融合方案,利用了边缘计算、网络切片、虚拟化等关键技术,车载5G设备也将完成测试工作。 B. 5G使用的毫米波技术可以使信号的能量更为集中,避免了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带来的某些问题。 C. 5G发展同样存在难题,通信设备耗电量大,设施改造的成本与实现难度大。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D. 5G使用了全新的技术、基站和网络架构,但5G基站对相对封闭场景进行无缝覆盖还是不太容易。 2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群众对高铁WiFi的呼声较为迫切,但高铁WiFi问题一直困扰业界,随着5G时代到来,这一问题或许会得到解决。 B. 复兴号通信运用了与国外相近的技术,即通过4G与卫星WiFi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但复兴号WiFi速率仍然不够稳定。 C. 不少高铁一般会采用LTE或4G技术为其提供WiFi信号,已经可以提供免费上网服务,运营效果令人勉强满意。 D. 中国移动已经建立的5G基站和塔台群,可以随时轻松地传输大量数据,目前高铁车顶天线支持的几个频段,已满足5G网络接入需求。 22. 从文中看,高铁WiFi与5G的融合,能带来哪些进步? 【答案】20. B 21. C 22. (1)更有利于WiFi与5G这两种信号的互相转化。(2)使信号的能量集中,有效改善频谱利用效率, 将改善高速情况下的信号接收能力。(3)网络速度大幅提升,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传输所需的功率,也能避免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互妨碍所带来的问题。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审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B项张冠李戴,“5G使用的毫米波技术可以使信号的能量更为集中,避免了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带来的某些问题”表述错误,据原文“波束成形可以使信号的能量集中在接收端所在方向,可以有效改善频谱利用效率, 这将改善高速情况下的信号接收能力”可知,不是毫米波技术可以使信号的能量更为集中,而是波束成形可以使信号的能量更为集中;原文说“使用5G的毫米波技术,让网络速度比4G时代大幅提升。此外,毫米技术破除了WiFi调制解调器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输所需的功率、也避免了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互妨碍所带来的问题”,所以毫米波技术是可以避免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所带来的某些问题的。B项错误。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混淆对象,“不少高铁一般会采用LTE或4G技术为其提供WiFi信号,已经可以提供免费上网服务,运营效果令人勉强满意”表述有误,据原文“此前,不少普快列车已经提供免费WiFi上网,一般会采用LTE或者4G技术,为列车提供WiFi信号,而且运营得还不错”可知,是不少普快列车一般会采用LTE或4G技术为其提供WiFi信号,已经可以提供免费上网服务,而且运营得还不错;高铁的WiFi信号还有待解决。C项错误。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最后归纳要点分点作答。 本题要求概括 “高铁WiFi与5G的融合,能带来哪些进步”,根据文中的提示“而5G技术与WiFi的融合,更有利于两种信号的互相转化”,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题区域应该在这一段,是局部信息筛选。 据文中“而5G技术与WiFi的融合,更有利于两种信号的互相转化”可知,二者的融合更有利于两种信号的互相转化;从“波束成形可以使信号的能量集中在接收端所在方向,可以有效改善频谱利用效率, 这将改善高速情况下的信号接收能力”这个信息可以概括为二者的融合可以使信号的能量集中,改善高速情况下的信号接收能力;原文“使用5G的毫米波技术,让网络速度比4G时代大幅提升。此外,毫米技术破除了WiFi调制解调器的短板,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传输所需的功率、也避免了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互妨碍所带来的问题”这个信息中可以概括为二者的融合能大幅提升网络速度,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传输所需的功率,避免WiFi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相互妨碍所带来的问题。概括出高铁WiFi与5G的融合能带来的这些进步方面,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 八、作文(70分) 23.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处于中心往往易得诸多便利、机会和认同。当然,有人在中心迷失,最终被边缘化;也有人在边缘地带不沉沦,最终成为新的中心。 【答案】范文:稳于中心,需自我不断提升和完善 中心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中心,是便利、机会、认同等的代名词,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中心,因为在卡耐基先生的著作《人性的弱点》中曾提到过,人有八种需求,其中一种便是显要感,处于中心地带的人往往倍受别人瞩目,因此人们都向往中心地带。 处于中心地带有好的一面,它可以让你的显要感得到满足,而处于中心地带的人他会需要别人的认可,为了不使自己边缘化,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趋向于完善的自我。 稳于中心需自谦。在日常生活里,不乏有一些容易骄傲自满的人,他们多数是已处于中心或正向中心靠近的“精英人士”。但他们在收获机会和认可的同时却忘记了自谦,因此迷失自我,最终退出中心地带,一蹶不振。而懂得自谦的人,常常收敛自己的锋芒,即使处于中心仍虚心求教,因此稳扎稳打,常立于不败之地。 稳于中心需自省。处于中心的确是一件好事,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上,处于中心都会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但是处于中心并不意味着我们已达到完美,可以停滞不前了,我们还应该努力让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这时候,就需要自省来帮忙。处于中心的同时,我们应时常反省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寻找一下自己还有什么是未达到的,努力争取达到,使自己更上一层楼,稳于中心。 稳于中心需自静。“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处于中心正如身居高层,四周平静、空旷。在一个如此平静的环境中,我们也需要使自己的心灵保持沉静。因为沉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办事效率,沉静使我们心思澄明,沉静使我们进步,远离边缘的喧嚣。 稳于中心需自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自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品质。一个自强的人会对自己有高要求。他不易满足,只求做到最好;一个自强的人会有远大的理想,鞭策他永不停歇,勇往直前;一个自强的人会寻求美好、平和、沉静……因此成为一个自强的人,自然能稳于中心,做一个常胜将军! 稳于中心是每个已达到中心的人心目中的追求,而自谦、自省、自静、自强则是它的“必需品”,拥有它们,才能做到自我不断地提升与完善。相信,稳于中心,不畏浮云!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本次作文是一段说理性材料,材料所提供的的是关于“中心和边缘”的解说。学生应该根据材料理解分析“中心和边缘”,确定最佳立意方向。 审题: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文字陈述中心的优势,同时也指出有人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第二层次指出不沉沦则边缘亦中心的道理。 两个层次中的“中心”和“边缘”给人的影响均应作辩证思考,两者在对比中又有转化,各有长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两个层次文字形成对比,主要陈述一个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有人向往中心,也有人迷失在中心;有人也能在边缘成为中心。 从中心和边缘的概念适用范围来看,应该主要是地域和位置上的,当然也可以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地域上的“城市”与“乡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等,思想上的“主流”与“非主流”,职场上的“热门行业”与“冷门行业”,甚至是小到一间课室中的座位分布,都是概念的适用范围。但是,中心和边缘是相对概念,一般不可孤立存在。从深层含义上看,中心和边缘的选择代表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考生由中心和边缘联系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围绕“中心/边缘”来谈“各自优势”或“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属于符合题意。 立意:考生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 第一层次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向往中心,因为中心带来便利、机会和认同。 ②中心虽好,可不要迷失其中,最终边缘化。 ③努力进入中心,这是积极的人生观的体现。 第二层次文字可参考的角度: ①安守边缘,只要不沉沦,边缘即中心。 ②做人要自我警醒。 综合两段材料可参考的角度: 在中心迷失,也不在边缘沉沦。 相关素材: (1)中心与边缘,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如同责任与义务。秦始皇高高在上在中心地带迷失了自己,不顾人民的生活,王朝终于灭亡。 (2)爱因斯坦从小在手工课上做出一把被老师认为最丑的椅子,但他不沉沦,从边缘中奋起,最终发现了相对论,是因为他保持了最初的自我。 (3)无论我们身处何方,只要我们有目标有恒心,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我们便可以从边缘走向中心,走向成功。熊朝忠,一个只有1米5几的边缘地带的煤矿工人,后经人介绍努力学习拳击技术,终成为一代拳王。 (4)边缘可以让人平静,远离中心的喧嚣,默默贮存力量。台湾著名导演李安,先前名不经传,在家里潜心研究电影创作,创作七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脱颖而出,走上了世界电影的中心好莱坞的舞台上。 (5)想当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站在权力的中心,可却为“富贵而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的虚妄所累而迷失了心神。甚至在本来可以逃出险境东山再起,却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命断乌江。可以说项羽就是在中心地带迷失了自己沉沦中走向了边缘。 (6)牛顿本来来在物理学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处于中心位置,但随后养尊处优,对科学不再严谨,以至晚年沉醉于神学研究,从科学的中心走到了边缘,最后只能平淡度过余生。而陶潜却从显达的官场选择了退隐山林,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写出了《归园田居》等不秀的作品,虽生活贫困,但“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最终在边缘的地带成就了他在历史的中心。 (7)银河有了无数边缘的碎石,所以才有了太阳中心,而又为何不可以说,其实太阳也是整个宇宙的边缘,每个无闻的碎石都是中心呢? (8)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人之所以会在意别人的想法,想知道别人想什么,是因为想利用别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如果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忘记自己的本心的话,便会迷失自我,不知不觉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想,如果太在意别人所想,一个人便会在中心地带迷失,最终边缘化。 行文结构:你定一个能体现观点的题目。开篇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处于中心地带需要不断地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述,从稳于中心需自谦、自省、自静、自强四个方面进行论证。结尾升华观点,稳于中心是每个已达到中心的人心目中的追求,而自谦、自省、自静、自强则是它的“必需品”,这样就能做到自我提升和完善了。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语文Ⅱ 附加题 (满分40分,答题时间30分钟)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章贵众中杰出,如同赋一事,工拙尤易见。余行蜀道,过筹笔驿,如石曼卿诗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脍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处便可用不必筹笔驿也。殷潜之与小杜诗甚健丽,亦无高意。惟义山诗云:“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马嵬驿唐诗尤多,如刘梦得“绿野扶风道”一篇,人颇诵之,其浅近乃儿童所能。义山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语既亲切高雅,故不用愁怨堕泪等字,而闻者为之深悲。 (节选自《苕溪渔隐丛话》) 24.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5. 文中的“义山”指__________。(填人名)。 26. 作者认为“小杜”和“义山”的诗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24. 如石曼卿诗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脍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处便可用/不必筹笔驿也。 25. 李商隐 26. 小杜的诗健丽;义山的诗亲切高雅。 【解析】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画线部分中“诗云”意思是“诗歌写到”,起到提示下文的作用,其后断开;“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是诗中的两句,根据这首诗应该是五言诗的推断,在中间断开,并且在“青”字后断开,表示诗歌引述完毕;“矣”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然”用在句首表示转折,所以在两者中间断开;“然有山水处便可用”意思是“然而有山水的地方就可以使用”表意完整,其后断开。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积累,立足课堂课本、作业练习,还要广泛涉猎,准确记忆。本题是考古代诗人的字。义山是李商隐的字。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信息的能力。作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据本文段中“殷潜之与小杜诗甚健丽,亦无高意”这句话可知,小杜的诗特点为健丽;从“语既亲切高雅”可知,义山的诗特点为亲切高雅。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①抓虚词看位置,②看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二、名著阅读题(30分) 27.下列对《家》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鸣风因高老太爷要将她送给冯乐山做妾,欲找觉慧私奔,而觉慧因忙于写文章没有在意鸣风的话,也没有觉察到她脸色的变化。 B. 琴主张女子剪发,她在觉慧的鼓励下,写了一篇关于剪发的文章,发表在《黎明周报》上,这篇文章在女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 C. 觉民性格温和稳健,他喜欢琴,他和觉慧一样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向往民主自由,当祖父为他包办婚烟时,他毅然离家出走。 D. (家》中高老太爷最大的希望是“长宜子孙”,让这个家长久兴盛下去,但儿子克定、克安的胡作非为,令他感到非常失望。 E. 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实际上,它内部充满着尔虞我诈和钩心斗角。 【答案】A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阅读一定要细致,并要有时间就反复阅读,做到能熟练回想起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 A项,“而觉慧因忙于写文章没有在意鸣风的话”说法错误,觉慧因忙于写文章没有觉察到鸣凤脸色的变化,但是鸣凤几次欲言又止,这时觉民来了,鸣凤流着泪消失在门外。是觉民把鸣凤的事告诉了觉慧。 B项,琴主张女子剪发,她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选项漏掉了觉民。 故选AB 28.下列对《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里也有很多风雅之事,比如那个著名的“海棠诗社”,在诗社成员中李纨年纪最大,所以大家推举她担任裁判。 B. 《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中暗示了妙玉的悲惨命运。 C. 《红楼梦》中,“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一语出于林黛玉之口;“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凤姐之口。 D. 《红楼梦》“玫瑰露失窃”一事中,平儿没有将偷窃者彩云送交凤姐发落,而是自己承担“罪名”,这体现了平儿心地的善良。 E. 《红楼梦》第九回中,为了尽早和秦钟相聚。贾宝玉择定了上学的日子,薛宝钗劝贾宝玉念书,“不然就潦倒一辈子”。 【答案】D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阅读一定要细致,并要有时间就反复阅读,做到能熟练回想起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 D项,“玫瑰露失窃”一事中,平儿没有将偷窃者彩云送交凤姐发落,不是自己承担罪名,而是让宝玉承担“罪名”。D项错误。 E项,劝宝玉念书,“不然就潦倒一辈子”的是袭人,而不是薛宝钗。E项错误。 故选DE 29.下列对《呐喊》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白光》中,陈士成屡试不第,落魄潦倒,在一种虚幻的“白光”的指引下,在房子里挖掘子虚乌有的财富,后追随白光寻到城外,溺水而死。 B. 鲁迅的《一件小事》中,“我”因为车夫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的灵魂拷问,发现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弱点。 C. 《呐喊》中,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如《药》里的“华老栓”“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的“未庄的闲人们”。 D.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为儿子宝儿的病多方求医而无果,在她忧心如焚的时候,红眼睛阿义和蓝皮阿五还在打她的歪主意。 E.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塑造的思想启蒙者形象,他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答案】A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阅读一定要细致,并要有时间就反复阅读,做到能熟练回想起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 A项,说陈士成最后“溺水而死”有误。陈士成去追寻深山老林里所谓放光的“理想”,最后不知所踪,有可能悲惨地溺毙在万流湖中。因为文章的结尾部分描述陈士成于黎明进山,第二天却在湖中发现一具浮尸,文章说“或者说这就是陈士成”,所以并没有明确陈士成已经溺水而死。 D项,《明天》中欺凌单四嫂子的是鲁镇上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红眼睛阿义是《药》中的人物。D项错误。 故选AD。 30.简答题 (1)“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句出自《家》中的哪个人物之口?请简述四个表现其“心不被囚禁”的事例。 (2)《红楼梦》的不少回目中,常把两个不同的情节并置在一起交替着写,如第九十七回,就是将“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放在一起来写,请简要分析将“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交替描写的艺术效果。 (3)《阿Q正传》中,阿Q在审讯结束签字画供时有什么样的表现?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 【答案】(1)觉慧。 四个表现其“心不被囚禁”的事例: ①反抗祖父。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祖父的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里,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鸣凤,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当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④觉慧办报。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觉慧等人有决定筹办《利群周报》,报刊内容一如既往。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2)①作者独具匠心地为黛玉设计了“焚稿”的情节,从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此时此刻黛玉的心境,并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到升华。②这一回目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写黛玉的病症,她的语言、动作,写得细腻、生动、传神。这些描写贯穿着黛玉的彻底绝望和满腔悲愤,读来真切感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③这一回目还运用对比描写,烘托出浓郁的悲剧气氛。将“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放在一起来写,大悲对大喜,更烘托出黛玉焚稿这一情节的浓郁的悲剧气氛,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3)阿Q被冤枉成抢劫犯,即将被判处死刑,阿Q却丝毫没有认识清楚自己的处境。由于不识字,他被要求只画一个圆圈就行。阿Q一心想画得很圆,但最终画得很难看,这时他又一改先前要画得很圆的初衷,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表明,到了生命快结束时,阿Q还在施展“精神胜利法”,极度愚昧,麻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阅读一定要细致,并要有时间就反复阅读,做到能熟练回想起小说的主要情节和相关人物,最后能用连贯的语言进行简要叙述。本题要求对《家》《红楼梦》《呐喊》这三篇名著做出相应的简答。 (1)《家》中的说出“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这句话的人物是觉慧,还要简述四个表现觉慧“心不被囚禁”的事例,即觉慧作为新青年反抗家庭的具体事件,举出四个即可。 (2)《红楼梦》第九十七回,将“黛玉焚稿”和“宝钗出闺”放在一起来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主要从表现人物黛玉的思想性格和手法效果来分析。这一回目主要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表现黛玉的心境,使其思想性格又一次得到升华,烘托浓郁的悲剧气氛。 (3)《阿Q正传》中阿Q在审讯结束签字画供时的表现和心理,反映了阿Q极度愚昧,麻木,深受“精神胜利法”的毒害。 【点睛】概括小说故事情节的方法: (1)“六要素”综合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可以表达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有时要素可以有所取舍。(2)特殊词句法(含中心词句提炼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必须注意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关键词;同时更要注意文章一些特殊句子,如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它们往往与文章中心内容要点密切相关。(3)段意合并法。即在阅读过程中,合并那些内容集中的自然段,把整个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分段可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总分顺序等划分。分段以后,用一两句话说出大致意思。然后将各段的段意合并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