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线上模拟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线上模拟历史试题

滕州一中高三线上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西周以来王位继承制度规定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清朝 A. 强化了王族家天下制度 B. 封建专制统治危机严重 C. 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 D. 皇位继承制度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皇位继承制度应该是非常固定的,即“嫡长子继承制”,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其实也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危机已经严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皇位继承制度不断变化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而非君主专制权力不断强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主要反映”,不是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封建专制统治的危机。‎ ‎2.吕思勉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而且银两需用既广,而实际上专用秤量量法,不觉得不便殊甚……”。与材料主旨相符的是 A. 中国在清朝康乾时期已实行银本位 B. 中国的货币理念在当时是最先进的 C. 中国在当时已将银币作为主要通行货币 D. 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阻碍中国转型 ‎【答案】D ‎【解析】‎ A不符合“惜乎清朝顺、康、雍、乾四朝,对于币制都很有热心整顿,始终没想得穿这一步,以致不但本位不立”,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与材料“倘使这时候,能悟到银两与银币不是一物;把银也鼓铸成一种货币,且单认银为货币,而把铜钱认为银币的辅助品;中国早就可进为银本位之国”不符合,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近代金融理念的缺失,以致阻碍中国近代化,D正确。‎ ‎3.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道教修行方式包括:大量抄写经文,积累修为;想象自己仙境遨游,并把这些经历用“一笔疾书”的方式记录下来。这在当时有利于 A. 印刷术的普及 B. 市民文化的兴起 C. 道教的正统化 D. 书法艺术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佛道盛行,出现了抄写经文以及“一笔疾书”记录的现象,这有利于书法艺术的发展,选项D正确;最早的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市民文化兴起与商品经济发展相关,材料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情况,排除B选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正统地位的依然是儒学,选项C排除。‎ ‎4.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止勿贵,而积粟者闭籴,而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止勿贱,而怀金者不售,则愈益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经济政策 B. 加强政府调控平抑粮食价格 C. 征收工商税减轻农民负担 D. 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答案】D ‎【解析】‎ ‎【详解】‎ 王夫之这段话的大意是:粟米价贵伤害商业,价贱则伤害农业。当其价格昂贵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贱,政府强制平抑粮价,那么粮商不再收粮出售,只会导致粮价最终更贵;当粮价低贱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使其价格提高,政府强制要求粮食售价提高,那么粮商压仓不售,就会导致粮价更加低贱。材料中王夫之并论及农业和商业关系,故A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干预粮价,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征收工商税的主张,故C排除;王夫之反对政府强制干预,主张粮价遵从市场调节作用,故D正确。‎ ‎5.德国史学家蒙森在其著作《罗马史》中对罗马法起源进行了清晰的讨论: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由此可知罗马法有利于 A. 维护法律权威 B. 保障人民的权益 C. 保护私有财产 D. 限制权力的滥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可知罗马法以契约形式确保了各权力代表的相互制约关系,有利于形成权力约束,故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未反映罗马法对法律权威的维护作用,排除。材料未体现罗马法保护人民权力及私有财产,故排除BC两项。‎ ‎6.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A. 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B. 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C. 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 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不像西方文化中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意在说明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故A 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并不是说明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故D项错误。‎ ‎7.辛亥革命之后的10年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思想观点。表中空白处的主张应是 序号 主张 ‎1‎ 民主共和 ‎2‎ 提倡国货 ‎3‎ ‎4‎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C.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干可知,材料中的思潮都出现于辛亥革命之后,而“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故这一思潮出现的时间是1912-1919年。A是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政治纲领;C、D都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B是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办学方针,符合题意。‎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8.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这两阶段理论成就分别是 A.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依法治国”方略确立 B. 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C. 毛泽东思想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 D. 毛泽东思想萌发和经济建设为中心指导思想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延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理论成就分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A项中的农村包围城市是在井冈山时期开辟的中国革命道路;C项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在1992年明确的;D项中毛泽东思想的萌发是在大革命时期,所以其它三项错误。‎ ‎9.“国家应在经营范围、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此段话符合下列哪一文件的精神 A. 《临时约法》‎ B 《共同纲领》‎ C. 五四宪法 D. 八二宪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属于《共同纲领》的内容,故B正确。《临时约法》,属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排除。五四宪法,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故C排除。八二宪法,也不存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故D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共同纲领》‎ ‎10.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七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以下建议: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这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C.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D.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巩固团结协作;携手应对挑战;深化务实合作;拉紧人文纽带;坚持开放包容”体现的是中国政府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选项符合题意。上合组织属于区域间政府合作组织,与联合国无关,A选项排除。上海合作组织的性质是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主要是为了反恐,经济合作只是上合组织的内容之一,B选项排除。上合组织成员国俄罗斯不属于发展中国家,D选项排除。‎ ‎11.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阅读下图,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正确的是 A. 甲是中国、乙是英国、丙是法国 B. 甲日本、乙是苏联、丙是英国 C. 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D. 甲是法国、乙是日本、丙是美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对国际关系有着比较准确的定位。从图示可以看出,在50年代,甲与乙丙均是对抗的关系,但是乙丙是合作的关系,而到了60年代则是没有了合作,全是对抗,到了七十年代,乙丙还是对抗,可是甲丙之间进行了合作。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甲乙丙依次是美国、中国和苏联。关系C。其它各项均不正确。‎ 考点:战后国际关系 点评:战后苏联和中国建立了盟友关系,但是在50年代后期关系不断地恶化,到了60年代分裂;中美关系在战后是出于对抗状态,但是到了70年代中美关系则是缓和化,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2.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 A.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 C. 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 D. 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 ‎【答案】A ‎【解析】‎ C是基督教思想,排除;题干与材料无关,排除B;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故选A;材料无关中华文化特有的延续性,排除D。 ‎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中国人民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 ‎13.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费城制宪会议的各邦代表(和他们所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团)必须建立种高于各自利益的公共利益,并建立一种高于各自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由此,制完会议的各邦代表主张 A. 实施人民主权和共和原则 B. 建立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 C. 建立权力有限的联邦政府 D. 改变各邦自治的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即各州获得解放战争胜利的的果实,代表们的共识是必须建立一种高于各自(即各州)权威的公共权威,来贯彻公共利益即要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国家秩序,所以这里强调的是联邦制原则,正确答案是C项;材料没有强调人民主权和反对特权,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制约和防范公共权威,分权制衡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这是的前提是要“为了保护已有的利益”,D项与材料矛盾。‎ ‎14.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提出普及免费义务教育,对下一代进行“科学的完整的教育”和“职业教育”;1881年-1882年间,法国政府颁布了两个初等教育法案,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这反映了 A. 理性主义成为两者共同的指导思想 B. 工业革命提出教育改革的要求 C. 法国政府完成了巴黎公社未竞事业 D. 一票共和为教育改革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71年4‎ 月”“科学的完整的教育”“职业教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为现代工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材料“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性三条原则”体现了法国政府确定这些原则的目的是提高法国国民整体素质以适应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发展,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工业革命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教育的实用性,而非理性主义,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工业革命的对国民素质的客观要求,两者的举措不过是顺应时势,并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票共和”指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与材料中的“1871年4月”及“巴黎公社”等信息不符,故D选项错误。‎ ‎1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时期 流行词汇 ‎15、16世纪 新航路、新教 ‎17、18世纪 革命、殖民扩张 ‎19世纪中期 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 A. 工业家、社会主义 B. 理性、危机 C. 进化论、浪漫主义 D. 垄断、罢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B项排除;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期,故C项排除;垄断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 ‎【点睛】“19世纪中期”是关键时间信息。‎ ‎16.‎ 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阶层(职业)年代 ‎1560年 ‎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6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 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 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 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D. 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数据可以看出制造业者的识字率在上升,结合材料时间1560-1700,此时正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有利于技术积累,进而推动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干设问,排除;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是在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农牧业群体识字率较低,可见当时并未实现基础教育普及。‎ ‎17. 在当今中国史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该材料所反映出的十月革命的意义主要在于( )‎ A.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B. 是布尔什维主义即列宁主义的伟大胜利 C. 开创了另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D. 推动了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根据材料“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发展的模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18. 卞悟在《公社之谜一一农村集体化再认识》中谈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与斯大林的设想相反,传统村社的自治功能与‘集体主义’纽带恰恰成了农民拥有的组织资源,使其更能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苏联农民“抵制来自外部的强制”实质上说明农业集体化 A. 无法适应苏联工业化的需要 B. 是对农民利益最好的保护 C. 有利于加强农民的集体意识 D. 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准确认识,材料中“‘公有私耕’的传统村社农民反而比具有一盘散沙特征的‘小私有者’更难集体化”强调了在苏联传统村社对农业集体化的反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是以损害农民的利益,发展苏联的工业,因此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即农业集体化与农民的利益诉求相悖,故选D选项。A选项说法不正确;B选项说法错误,这需要从实际考虑;C选项与此无关。‎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 ‎19.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 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B. 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C. 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D. 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近代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发展和综合,B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来自于工人的生产实践,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解放运动对科技发展的影响,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理论的继承和综合,没有涉及科学实验的作用,D不正确。‎ ‎20. 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一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一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一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 A. 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 B. 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C. 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 D.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不断的发展变化,所以可以得出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的结论,所以答案选择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民主政治的发展 ‎21.《关贸总协定》第十八条又称为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即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1979年,“东京回合”确认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优惠待遇的合法性。“乌拉圭回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表明 A. 世贸组织内部实现了公平、平等、合作 B. 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C.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D. 国际贸易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更为有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激增有损于发展计划时,可以临时采取数量限制的办法”“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原则,也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可知,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相关制度和措施正在得到纠正与改善,体现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C项正确;A项中“实现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表明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既有对发达国家有利的政策,也有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政策,故D项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 ‎22. 二战后,“现代化”这个新词便应运而生,因为它可以简明地表达所有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相似愿望而不论其地域和传统如何。还有学者认为:不同于苏联史学界,在西方学术界,使用ModernTimes(现代)时,一般泛指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的历史概念。它包括了中国学术界现在习惯采用的“近代”、“现代”和“当代”三个时间段,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材料表明这一“现代化”概念 A. 就是“西方化”“工业化”,专属于西方社会 B. 更加准确地体现出世界近代以来的深刻变化 C. 与苏联,中国传统史学观点既相近又相背离 D. 其本质就是强调世界范围内全面资本主义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就是“西方化”“工业化”显得单一,“专属于西方社会”是错误的;C项“与苏联、中国传统史学观点既相近又相背离”与材料、史实均不符;D项“强调世界范围内全面资本主义化”与材料、史实均不符。故B项正确。‎ 考点:世界近代化•世界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表现 ‎【名师点睛】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 ‎ 西方工业化 ‎ 中国工业化 ‎ 发展进程 ‎ 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 ‎ 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内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和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进程曲折缓慢 ‎ 领导力量 ‎ 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 ‎ 中国工业化一开始时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甚小,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 ‎ 资金来源 ‎ 西方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中国的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资本主义萌芽被外来侵略截断的情况下出现的,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严重不足 ‎ 工业化的次序 ‎ 西方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 ‎ 中国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而民族工业始终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比重较小,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 ‎23.本世纪初,美国高盛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A.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 B. 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 C. 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D. 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金砖四国”“新钻十一国”“展望五国”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排除A;材料中步及的国家有亚洲、美洲、非洲等,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排除C。‎ ‎24. 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但也有人以1840年中国的GDP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年中国的GDP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决定论。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 )‎ A. GDP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B. 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C. GDP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 D. GDP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国内生产总值(GDP)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表述与题干意思相反,排除;C项“成反方向”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GDP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D项错误;B项“决定GDP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表述准确,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故选B。‎ 考点: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概况及认识 ‎25.有学者认为:无论在风格和内容上,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这种“自我迷恋”是以牺牲读者为代价的。材料反映的文学流派是 A. 新古典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现代主义文学注重艺术形式与艺术技巧的创新,表现出随意性、不确定的特征,在写作手法上表现出无选择性、无中心意义、无完整性,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表述特征。根据材料“一些写作都十分专注于表达作者的观点,从而失去了思想与事件的交流,或者可以说他们从未打算过尝试交流”可知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D选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炼、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A选项排除。浪漫主义文学以现实为基础,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绚丽多彩的想象和直白夸张的表现手法,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B选项排除。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C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 ‎26.从总体的方面来看,首先要根据社会性质断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阐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具体方面来说,比如从某一性质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看,则必须从经济状况、政治状况、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对外关系)等多方面作综合考察,以确定其本身的断限 ‎——摘自白寿彝《史学概论》‎ 选择材料中的社会性质、经济状况或者对外关系的任一个角度、去对世界近代史进行断限并阐明理由(断限:确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即上限、下限)。(要求:断限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从社会性质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作为世近代史的上限,十月革命可作为近代史的下限。‎ 理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在英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革命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思想在英国萌发;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社会。 ‎ 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十月革命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启了社会主义时代,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示例2:从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或者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下限是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 理由:1500年前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发展;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因此从经济形态的变化看,以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或者:19世纪欧美工业革命使机器取代了手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并且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向世界其它地区传播。因此从经济形态变化看,以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的主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加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加发展和成熟;促使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因此从经济状况变化上来讲1900年前后可以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 示例3;从对外关系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上限是1500年前后,下限是1900年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 理由:1500年以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农耕为主,农本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世界的整体格局是孤立而分散的;1500年前后资本原始积累的启动、文艺复兴的高涨和宗教改革的开始等大大增强了西欧力量,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把欧亚非彼此隔绝的土地连在了一起,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因此从整个世界的联系开始形成来看,1500年可以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为了资本输出和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因此从世界联系密切的程度来看,可以把19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下限。‎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根据社会性质断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阐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经济状况、政治状况、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对外关系)”可见可从多角度界定世界近代史断限问题;从社会性质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十月革命作为界定世界近代史的上下限,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十月革命对社会性质确立的影响进行阐述;从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可从1500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进行界定,结合所学知识从1500‎ 年前后资本主义萌芽、世界市场形成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生产力、经济结构的影响进行阐述;也可从对外关系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从从1500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进行界定,结合所学知识从1500年前后到1900年世界从分散到走向整体世界的历程进行阐述。‎ ‎27.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摘编自【美】伊罗生《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 材料二 如今,中国的崛起无疑是对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的挑战。对西方而言,这种局面的出现完全出乎预料,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来面对。中国太大,无法对它实行孤立;太强,无法进行抑制;太重要,又无法疏远它;其市场太有钱可赚,则更是无法无视。美国这个唯一的超级大国,将会怎样对待这个新崛起的潜在对手?就像美苏关系决定了上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一样,美国与中国的关系想来会决定今后半个世纪的格局。‎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如果沿着时间轴继续划分至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话,你认为应如何划分?试举一例并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就中国崛起,概括美国心态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新关系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美国对中国看法的主要因素。‎ ‎【答案】(1)划分:重视阶段(1972年或1979年之后)。‎ 理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发重大;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2)表现:一方面希望与中国发展正常关系,谋取最大利益;另一方面又把中国看作潜在对手,进行防范与遏制。‎ 背景:冷战结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中美之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3‎ ‎)因素:美国的国家利益及战略需求;中美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别;国际形势的发展等。‎ ‎【解析】‎ ‎【详解】(1)划分,根据材料一“1949年……中美关系……敌对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划分至1972年或1979年之后。理由,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际地位、美苏争霸、两国共同利益等方面说明理由。‎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国太大,无法对它实行孤立;太强,无法进行抑制;太重要,又无法疏远它;其市场太有钱可赚,则更是无法无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正常关系、防范与遏制等方面概括美国心态的主要表现。背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格局变化、美国单极世界的政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意识形态差异等方面分析中美新关系出现的背景。‎ ‎(3)因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利益、战略需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国际形势等方面指出影响美国对中国看法的主要因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征发壮丁人数统计表(单位:万人)‎ 总计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1945年 全国共计 ‎1405‎ ‎92.8‎ ‎164.9‎ ‎197.6‎ ‎190.1‎ ‎166.8‎ ‎171.1‎ ‎166.7‎ ‎161.1‎ ‎93.9‎ 四川 ‎257.8‎ ‎10.3‎ ‎17.1‎ ‎29.6‎ ‎26.6‎ ‎34.5‎ ‎36.7‎ ‎35.2‎ ‎39.1‎ ‎28.3‎ 河南 ‎189.8‎ ‎12.7‎ ‎32.4‎ ‎26.4‎ ‎38.4‎ ‎24.3‎ ‎21.4‎ ‎20.6‎ ‎11‎ ‎2.5‎ 江苏 ‎3.9‎ ‎1.8‎ ‎2‎ ‎0.1‎ 广东 ‎92.5‎ ‎3.5‎ ‎8‎ ‎13.2‎ ‎12.6‎ ‎10‎ ‎12.2‎ ‎10.4‎ ‎18.9‎ ‎3.6‎ 陕西 ‎88.8‎ ‎3.72‎ ‎6.9‎ ‎12.6‎ ‎12.7‎ ‎8‎ ‎9.9‎ ‎11.8‎ ‎14.5‎ ‎8.6‎ 黑龙江 山东 ‎17.6‎ ‎1.3‎ ‎16.19‎ ‎0.1‎ 湖南 ‎157‎ ‎19.1‎ ‎22.1‎ ‎22.3‎ ‎21.6‎ ‎16.9‎ ‎20.8‎ ‎18.4‎ ‎10.1‎ ‎5.4‎ ‎(注:此表中的壮丁包括女兵与民夫)‎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全民族抗战期间中国部分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 ‎【答案】示例一 信息一:四川在抗战中贡献壮丁人数最多。说明:首先,因为四川人口基数大,因此更容易比其他省份贡献更多的壮丁;其次,四川处于西南内陆,在抗战期间,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少,环境相对安定,国民政府可以在四川征发到更多壮丁。‎ 信息二:黑龙江贡献壮丁人数没有统计。说明:因为东北三省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沦陷,其后东三省又建立了伪满洲国,长期处于日军的控制之下,因此除了以参加抗联和东北军等方式坚持进行抗战的东北同胞外,国民政府在东北三省征发壮丁的可能性很小。‎ 综上所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多重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示例二 信息一:河南在抗战中征发的壮丁人数呈递减趋势。说明:首先,随着抗日战争的进行,河南逐渐成为抗战的最前线和重灾区,尤其是1944年豫湘桂会战后,河南全省基本沦陷,人口损失很大;其次,河南在1941年至1942年,遭遇了严重的水旱蝗灾,发生大饥荒,这也是河南壮丁人数大减的重要原因。‎ 信息二:江苏抗战壮丁征发集中在全面抗战爆发头两年,而1939年后基本没有。说明:抗战爆发初期,在江苏境内国民党组织进行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因此江苏省有壮丁贡献,但1938年之后,江苏全省基本沦陷,因此没有壮丁贡献。‎ 综上所述,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重要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两则抗战期间各省份贡献壮丁的信息,并运用史实加以解释。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四川在抗战中贡献壮丁人数最多。结合所学从四川人口基数较大及受到战争影响较小较为安定等角度进行说明。还可得出黑龙江贡献壮丁人数没有统计的信息。结合所学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处在日本的控制下等角度进行说明。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河南在抗战中征发的壮丁人数呈递减趋势。结合日本对河南侵略的逐渐深入、水旱蝗灾的影响等角度说明河南壮丁人数大减的重要原因。还可得出江苏抗战壮丁征发集中在全面抗战爆发头两年,而1939年后基本没有的信息。结合所学从抗战前期国民党组织的大型会战的开展、1938年江苏的沦陷等角度进行说明。依据上述分析可知,各省贡献的壮丁人数取决于该省人口总数、抗战环境等重要因素,但无论贡献人数多少,中华民族的各省同胞都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击日本侵略者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抗日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全民族反侵略战争。要求信息清晰、合理、史实准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