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地理试题 命题人:赵建欣 吴永顺 审定人:刘文德 芦艳波 考试说明:本卷共6页2道大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研究“地外文明”的科学家和生物学家一起用计算机模拟出了银河系中两个可能孕育着生命的外星天体,其中一个命名为“蓝月亮”(见图)。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光照良好。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蓝月亮”应属于 A. 行星 B. 恒星 C. 卫星 D. 彗星 2. “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A. 太阳 B. 地球 C. 行星 D. 恒星 3. 目前人类发射的太空探测器可以到达木星附近,表明人造天体已经能够脱离 A. 太阳系 B. 地月系 C. 总星系 D. 银河系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蓝月亮”围绕行星运转,应属于卫星,故选C。 【2题详解】 蓝月亮属于卫星,卫星和行星本身不能发光,因此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于图中的恒星,C错,D正确;该天体系统并非位于太阳系,因此与太阳和地球无关(且地球不发光),AB错。故选D。 【3题详解】 人类发射的太空探测器可到达木星附近,表明人造天体已经能够脱离地月系,但并没有脱离太阳系,也没有脱离银河系或总星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16年9月25日,我国有“超级天眼”之称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它能搜索微弱的宇宙无线电信号,开展对地外文明的探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最有可能干扰“超级天眼”搜索宇宙无线电信号的是( ) A. 天气变化 B. 太阳辐射 C. 流星 D. 太阳活动 5. 若“超级天眼”搜索到地外文明,则该星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可能是( ) A. 坚硬的表面 B. 强烈的光照 C. 存在液态水 D. 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超级天眼”是射电望远镜,是通过电磁波信息获取宇宙信息的;太阳活动时产生大量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电磁波信息影响它搜索宇宙无线电信号。选D正确。 【5题详解】 宇宙中生命存在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及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选C正确。 “所谓‘珠帘钩不卷,飞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在徐霞客所见的瀑布中,“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从那时起,黄果树瀑布(见下图)就逐渐被人们认为是全国第一瀑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景观体现的地球圈层个数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7. 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要素是 A. 瀑布 B. 岩石 C. 花草树木 D. 大气 8.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体现了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 图中各圈层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辐射 【答案】6. C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图中该景观属于地壳,同时,流水体现了水圈,植被体现了生物圈,空气体现了大气圈,因此图中景观体现的地球圈层个数为4个,故选C。 【7题详解】 自然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要素为生物圈,图中的花草树木属于生物圈,故选C。 【8题详解】 图中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非各自独立发展变化,B正确,C错;图中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并非各个圈层均是连续而不规则,A错;图中岩石圈的运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并非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能量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D错。故选B。 贵州省多高原山地,其所辖瓮安县磷矿采区的始杯海绵(属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在距今约6亿年前)化石打破了科学界对“最早”动物的一般共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一般认为,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于( ) A. 太古代 B. 元古代 C. 古生代 D. 中生代 10. 云贵高原由海洋演变成陆地主要是由于( ) A.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张裂 B. 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张裂 C.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 D. 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 【答案】9. C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演化史。海生无脊椎动物生活在距今约6亿年前,属于古生代。故答案选C项。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运动和地貌分布。云贵高原西南为印度洋板块,属于亚欧板块,由海洋演变成陆地主要是由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而形成,选择C。 【点睛】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下图为“某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所示的地质构造为 A. 背斜 B. 向斜 C. 断层 D. 山地 12. 图中岩石所属类型是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喷出岩 D. 侵入岩 【答案】11. A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处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背斜,A正确;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断层是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山地不属于地质构造,BCD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图中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因此岩石类型属于沉积岩,A正确;喷出岩和侵入岩属于岩浆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均不具有层理构造,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不同岩石特点归纳如下:①侵入型岩浆岩:由于冷凝速度较慢,矿物晶体颗粒较大;②喷出型岩浆岩: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快速冷却,晶体颗粒较小,有气孔或流纹构造;③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可能含有化石;④变质岩:岩石结构致密,矿物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 美国西南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中的酋长岩(下图)是全球最大的花岗岩独石,马尾瀑布从914米高的崖顶跌落,甚为壮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高大的酋长岩 A. 由火山喷发形成 B. 发生过变质作用 C. 有典型的层理构造 D. 曾经历过地壳抬升 14. 受温度变化影响,经常有石块从崖面上崩落,这种地质作用是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搬运作用 D. 沉积作用 15. 马尾瀑布只出现在每年12月—次年2月期间,推断该瀑布的水主要来自于 A. 湖泊水 B. 积雪融水 C. 地下水 D. 冰川融水 【答案】13. D 14. A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酋长岩属于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该地酋长岩出露地表,表明该区域曾经历过地壳抬升,D正确;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属于喷出型岩浆岩,A错;发生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应为变质岩,B错;具有层理构造的岩石为沉积岩,C错。故选D。 【14题详解】 注意题干关键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岩石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从崖面上崩落,属于物理风化作用,A正确;侵蚀作用是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搬运作用是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等风化物被外力搬运到其他地方的过程;沉积作用是指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积、堆积的过程。故选A。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海拔较高,瀑布具有季节性,因此其瀑布的水主要来源于积雪融水,B正确;若该瀑布的水主要来源于湖泊水或地下水,则该瀑布不可能只会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期间存在,AC错;冰川融水应出现在夏季,D错。故选B。 2018年北京的一场四月雪为清明小长假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铺着方形地砖(方砖中心中空,露出土壤)的北京延庆停车场,在一片空着的车位上出现了一个个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上图中景观的成因是 A. 土壤吸收的大气辐射较多 B. 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多 C. 砖块吸收的太阳辐射较少 D. 砖块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 17. 与普通水泥地面停车场相比,图中方形地砖停车场 A. 增加了雨水下渗 B. 增加了地表径流 C 减少了大气降水 D. 减少了地下径流 【答案】16. D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图中该景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该地降雪后,砖块和土壤释放的地面辐射不同导致积雪融化的速度出现差异而形成,主要是释放辐射的差异而不是吸收辐射的差异,并且土壤和砖块主要吸收太阳辐射,而不是吸收大气辐射,土壤比热容大于砖块,土壤升温慢、砖块升温快是关键。排除ABC;相比于土壤而言,砖块升温快,降温快,释放的地面辐射较多,因此砖块上方的积雪融化速度较快,从而形成图中所示的景观,D正确,故选D。 【17题详解】 与普通的水泥地面停车场相比,方形地砖停车场增加了雨水下渗(方砖与方砖之间的缝隙以及方砖中间露出土壤,均有利于雨水下渗),A正确;下渗量加大,所以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BD错;大气降水主要与该地气候有关,C错。故选A。 读“地理课堂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8. 该模拟实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 A. 暖锋过境 B. 水循环 C. 热力环流 D. 大洋环流 20. 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现象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地壳运动 D. 地球引力 【答案】18. A 19. C 20. A 【解析】 根据实验示意图,图中利用热水和冰块所造成的效果是使箱内水平方向上两处的温度产生高低差异,同时利用点燃的香所产生的烟雾来观察箱内气流的运动情况,据此即可答题。 【18题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图中放置热水处由于温度高,故气流应受热上升;而冰块处附近空气遇冷气流下沉,故箱内气流流动情况应呈顺时针方向,故图①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19题详解】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箱内主要是模拟地表冷热不均所引起的空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情况,故该实验主要模拟的就应是热力环流过程,故C选项符合题意。 【20题详解】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实验所模拟的是大气的热力环流运动现象,热力环流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地表水平方向上的冷热不均,而地表的温度又主要源自于太阳辐射,故A选项符合题意。 读下图南美洲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洋流是 A. 寒流,自北向南流动 B. 暖流,自北向南流动 C. 寒流,自南向北流动 D. 暖流,自南向北流动 22. 乙洋流减弱可能导致 A. 附近渔场产量减少 B. 盛行西风势力增强 C. 沿岸气候变干变冷 D. 海洋污染物扩散加快 23. 图中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植被有显著差异,体现了 A.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 垂直分异规律 D. 地方性分异规律 24. 巴西通过保护雨林恢复当地生态环境,运用的原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特殊性 D. 区域性 【答案】21. B 22. A 23. D 24. A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洋流为巴西暖流,自北向南流动,故选B。 【22题详解】 乙洋流为秘鲁寒流,该洋流减弱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附近渔场的产量减少,A正确;东南信风势力减弱时,该洋流减弱,与盛行西风势力变化无关,同时,秘鲁寒流减弱,沿岸气候变暖变湿,BC错;该洋流势力减弱时,海洋污染物扩散速度减慢,D错。故选A。 【23题详解】 图中山脉为安弟斯山脉,南段西侧处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为森林植被,东侧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为草原或荒漠景观,这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故选D。 【24题详解】 巴西通过保护当地的热带雨林,从而发挥雨林的生态功能,调节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减轻水土流失,稳定碳氧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故选A。 【点睛】自然带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的相关知识总结如下: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为四合院(下图),正房坐北朝南,不留后窗,窗前多植落叶阔叶树,屋内冬暖夏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影响四合院正房朝向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河流 D. 植被 26. 正房内正午光照面积达到一年中最大的一天是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27. 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不留后窗,是因为华北地区 A. 春季多风沙天气 B. 夏季降雨强度大 C. 秋季多台风活动 D. 冬季盛行偏北风 【答案】25. B 26. D 27. D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四合院正房坐北朝南,华北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四合院作正房坐北朝南有利于采光,同时不留后窗,有利于减小冬季冷空气的影响,其影响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气候,B正确;其他因素均非主要影响因素。故选B。 【26题详解】 正房坐北朝南,正房内正午光照面积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表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故选D。 【27题详解】 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四合院正房不留后窗,主要是为了减小冬季寒冷西北风的影响,故选D。 光伏扶贫主要是在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下图),充分利用部分贫困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开发太阳能资源,实现了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屋顶光伏发电的优势是 A. 光照充足 B. 节约土地 C. 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D. 清洁无污染 29. 对光伏扶贫项目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 A. 地质条件 B. 水文条件 C. 气候条件 D. 土壤条件 30. 下列地区中,光伏发电效能最高的是 A. 华北平原 B. 四川盆地 C. 东南丘陵 D. 青藏高原 【答案】28. B 29. C 30. D 【解析】 【28题详解】 该题需要注意该光伏发电是在屋顶铺设太阳能电池板,因此主要优势是可以节约土地,B正确;光照充足以及清洁无污染没有突出“屋顶”这一关键条件,排除AD;根据材料可知,屋顶光伏发电是在贫困地区推行,其资金和技术力量并不雄厚,C错。故选B。 【29题详解】 由于该扶贫项目是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因此太阳能资源的丰欠程度是影响该项目实施效果的最大因素,太阳能的多少与气候条件有关,C正确;地质、水文以及土壤对太阳能资源的丰欠程度影响不大。故选C。 【30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透明度高,太阳能资源丰富,因此光伏发电效能最高,D正确;华北平原纬度相对较高,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太阳能资源相对缺乏;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能资源缺乏;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较多,太阳能资源相对缺乏。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 31.读下图“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是______(填字母),该层大气随高度上升,气温的变化特点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2)图中B层大气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请说明其中的原因。 (3)电离层位于图中大气层的______(填字母),电离层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 【答案】(1)A;(逐渐)降低;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能量来源(或热源) (2)该层中的臭氧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球生物免受强烈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3)C;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图中A为对流层;在对流层,其大气的主要热源来源于地面辐射,因此在对流层,随海拔上升,气温逐渐降低。 (2)读图可知,B层的高度为12~50千米,为平流层,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从而使得地球生物免受强烈太阳紫外线的伤害,因此该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3)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即图中C层;电离层能够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非常重要。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32.下图为地中海沿岸某地地质构造与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从图中岩层形态看,N处的地质构造为______;该地质构造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区域,图中所示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循环,图中B环节是______。 (3)在图中C环节的参与下,①处的______岩可转化为②处的______岩,这种地质作用属于_____(内、外)力作用。 (4)N处的河流上,是否适合建大型水库?为什么? 【答案】(1)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发生位移形成断层。 (2)海陆间(水)循环;水汽输送 (3)岩浆(或喷出);沉积;外 (4)否;因为位于断层附近,地质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渗漏,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答出2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与运用、水循环的环节以及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 【详解】(1)读图可知,N地岩层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故N处的地质构造为断层。断层的形成原因是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而形成。 (2)图中的水循环联系了海洋与陆地,属于海陆间水循环,B环节代表水汽输送环节。 (3)C环节为地表径流,①处位于火山口附近,其岩石类型为喷出型岩浆岩,②处地势低洼,岩石形成是河流搬运的沉积物在固结成岩的作用下形成的沉积岩,因此在地表径流(C)的影响下,①处的喷出型岩浆岩可转化为②处的沉积岩,这种地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 (3)N处地质构造为断层,断层附近地质结构不稳定,修建大型水库容易发生渗漏,甚至引发地震等地质灾害,所以不适合建设大型水库。 【点睛】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总结如下图: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1)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_______。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分异规律。 (2)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_______。 (4)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_____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_______。 【答案】(1)森林草原、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 干湿度(经度,从沿海到内陆) (2)差异: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原因: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3)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 (4)温带海洋性 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解析】 (1)根据图中经度值,可以判断旅游团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是从加拿大东部地区往西到西部内陆落基山山地地区,莱斯布里奇位于太平洋的背风坡,降水量少,所以发现沿途的景观带由森林带依次过渡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这种景观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 (2)根据两地气候资料图可知,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量少。 (3)游客自莱斯布里奇西行,攀登落基山,随着海拔升高,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依次是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和冰雪带。 (4)温哥华位于50°N太平洋沿岸地区、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风,沿岸受到暖流增湿作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所以降水量大。 考点:自然带分异规律、气候类型的成因。 【点睛】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图示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成因 典型地区 水平地域分异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东西方向(平行于纬线) 南北方向(垂直于纬线) 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导致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 低纬和高纬地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南北方向(平行于海岸线) 东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 受海洋水汽影响的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即主要受水分条件影响 中纬度大陆地区 垂直地域分异 水平方向(平行于等高线) 垂直方向(垂直于等高线) 水分条件、热量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纬度低、海拔较高的山地 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下图),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此次地震的烈度甲村大于乙村,为什么? (2)分析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 (3)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 【答案】(1)甲村震中距较小;甲村居民点较多,人口稠密。 (2)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地势落差较大,交通不便;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靠近断裂带),地质结构不稳定,余震易引发滑坡。 (3)位于断层附近,地震频繁,岩石破碎;等高线较密集,地势起伏较大;该冬、夏季多为偏南风(来自印度洋),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答出4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地震与抗震救灾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应用。 【详解】(1)读图可知,甲村距离震中更近,震中距较小,同时甲村居民点较多,人类活动对当地地理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地震发生后,甲村的烈度大于乙村。 (2)注意题干限定词“自然条件”。根据材料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缺氧,不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其次,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同时,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余震容易引发滑坡等次生灾害,也不利于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 (3)该题需要结合图示信息分析丙村所在地区的特点。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村位于断层附近,地震频繁,岩石破碎;同时,该地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大,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冬夏季节多为偏南风,来自印度洋的偏南风在丙处容易受到地形抬升的影响而多地形雨,而该地地势起伏大,岩石破碎,松散物质较多,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在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而应该异地重建。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