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讲义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第四单元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一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命 题 分 析 “古代诗歌形象鉴赏”这个考点,集中在意象和意境两个点上。意象的考查有两种形式:一是给出范围寻找相应意象;一是探究意象蕴含的思想感情。意境考查也是两种形式:一是描绘意境;二是鉴赏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都侧重于两方面,一是具体形象,一是形象蕴含的“意”。 走 进 高 考 【p159】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答案讲评】D (诗歌中的“烛光相射飞纵横”指的是烛光与墨色相互映射,诗人下笔纵横飞舞,气势磅礴,并非墨汁“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精妙语句,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这首题,考生要先读懂诗歌,把握诗人借书法创作抒写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情怀。然后逐项分析,确认答案。) 15.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 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考 点 探 究 【p159】 考纲在线 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简要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叙事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和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多称“物象”或“意象”,高考要求鉴赏的主要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作品中描写的物象的融合,它往往含有一定的中国情意文化背景。例如秋风落叶表示凄清、悲愁,长亭短笛表示送别、思乡,荷花兰草表示清廉、高洁。 夯 实 基 础 【p159】 一、诗歌中的形象分类 一般说来,诗歌作品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大类。 1.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包括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女,她是作为描写客体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的“江州司马”白居易则是抒情主人公。再如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诗中的“腐儒”即诗人自指,是抒情主人公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命题形式: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题指津:鉴赏人物形象时,应注意下面两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歌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歌后附上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结合题目、注释等定位诗歌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隐士等) 。第二步,结合诗歌句意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第三步,分析所塑造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情感等。 2.事物形象 咏物诗歌或杂诗中蕴含着某种品质或思想的事物形象(简称“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比如杜甫的这首诗: 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中的“物”即“胡马”,“胡马”骁勇无敌,忠诚可靠,是驰骋疆场、建功立业、忠心耿耿的英雄的象征;它寄寓着诗人对房兵曹的期望,也寄寓着诗人自己渴望驰骋天下、建功立业的愿望。 高考中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是针对某些事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来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命题形式:诗歌体现了某物怎样的特点?诗歌描写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解题指津: (1)注意把握所咏之物的形神特点。既然是咏物诗歌,当然要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但如果仅仅是客观地描摹,满足于形似,那还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歌。一首出色的咏物诗歌,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所以古人对于咏物诗歌有一个说法,叫做“不即不离”,就是说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不滞于物),而要切合所咏之物,写出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因此,分析事物形象时要注意: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2)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咏物,单纯写物不会感人,一般都有作者的情感在内,有物有情,写出的诗歌才有活力。因此,一首好的咏物诗歌,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都需要我们在解读时细加领悟。因此,鉴赏咏物诗歌时需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歌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所歌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分析出其内在神韵。第三步,结合作者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第二、三步经常合在一起进行组织。 3.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歌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抒情诗歌往往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感情,这种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也是景物形象。它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高考对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考查意象类和考查意境类。 在诗歌作品中,描写的自然景物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是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也就是作者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称之为意象。它比之自然界中的客观景物更容易激发读者的共鸣。这种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艺术境界,称为意境。譬如《琵琶行》开头所描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景物“枫叶荻花”“江浸月”,等等,就构成了萧瑟、凄清、苍茫的意境,烘托出全诗伤感的感情基调。 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意境), 就是把握景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雄伟、萧瑟、清幽、凄冷等特色,感受其所营造的意境和氛围。 命题形式: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意象?诗歌或某句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画面、意境)?诗歌中的某一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题指津: (1)诗中赏画:看画面的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歌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答题思路可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形象含意、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感情。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作者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歌,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也有部分作品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哀景反衬乐情。 答题步骤: (1)意象类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作者描绘形象的有关语句。 第二步,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第三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 第四步,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意境类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第二步,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作品,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绘景) 第三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析景) 第四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感伤”,切忌空洞。(悟情) 二、诗歌中的原型扩张 作者的形象表现在诗歌中,就扩张为涵义丰富的艺术形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有: 1.豪放洒脱的形象。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形象。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写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儿女情长的形象。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的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包孕着作者的感情。因而诗歌形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泛化意义、讽喻意义。在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叫原型意象。一个意象形成后逐渐被人们认可或选用,其原始涵义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一个意象的涵义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初步欣赏诗歌,就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意象的原始涵义,有了这个积淀,欣赏者才能游刃有余地进入诗歌的意境。例如:“大鹏”的意象表示豪情壮志;“浮云”的意象表示漂泊无依或代表着奸佞势力;“落日”的意象表示悲壮伤感;“飞蓬”的意象表示漂泊不定、辗转流离;“春”的意象象征温暖、生命、兴盛,也象征青春年华、男女情爱、美好理想等。 但有一些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在现代生活中很少见,读者往往不甚了解,对这些特殊的意象,读者更应通过积累而了解其涵义。例如:“登临(包括登山、登台、登楼)”的意象表示叹老、思乡、怀人、悲不遇,“黍离”的意象表示故国衰亡,“梦蝶”的意象抒发着对人生与世事的空幻之感,“砧杵”表示思归与怀人,等等。其他如梧桐、鸳鸯、龙凤、沧浪之水、莼菜鲈鱼、蓬莱仙山等都是原型意象。 总的来说,一个意象的涵义的稳定性,在诗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意象的特定涵义总是在相应的题材、语境中才会存在;反用原型意象,作者只是偶尔为之。 三、“用典”的意蕴 古代诗歌中,“用典”的意蕴是多方面的,下面试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1.表达对身世遭遇的感触。士子在政治上失意,常以妇女被幽禁、昭君出塞的典故作比,如文天祥《和中斋韵》:“俯首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文天祥被迫入北国,悲泪难禁,与明妃相似;想到南宋命运,他啼血长鸣,与望帝相似。作者借此表达功业飘零之恨。又如王令《秋日寄满子权》:“欲作新声寄遗恨,直弦先断泪盈琴。”引俞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破琴绝音,终身不复鼓琴之事,慨叹自己知音难遇。 2.表达愉快心境。如王安石《千秋岁引》:“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楚台风,典出宋玉《风赋》:“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庾楼月,典出《世说新语》:“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湖床咏谑。”这里用此典,表明自己对往日的欢情与佳景一刻不忘。 3.表达心志。林逋诗《书寿堂壁》:“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求遗稿,指的是司马相如死后,汉武帝曾派人到他家里找遗稿,家人说有一篇《封禅书》,该书劝汉武帝封禅,有迎合汉武帝之意。这里反用这个故事,说要是皇帝他日来求稿,他自喜没有封禅书。说明他不想讨好皇帝,表达了他的高洁品格。 4.咏史寓鉴戒。如欧阳修《浪淘沙》:“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魂散马嵬关,指的是玄宗奔蜀途中,随行护卫将士要求杀死杨贵妃,玄宗不得不将她缢死于马嵬驿之事;红尘,借用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之意。词人借此对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唐明皇进行了讽刺。 5.借典颂先贤。杨万里《虞丞相挽词》:“雪山真将相,赤壁再乾坤。”雪山, 即四川岷山,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中极力颂扬严武的出镇四川,说“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杨万里借杜诗之意,说虞允文的将相功业犹如当日严公。赤壁,即三国时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之事,作者用它来比虞允文所指挥的稳定宋、金南北对峙之势的采石大捷,极写虞丞相之功绩,表达出作者对他的仰慕之情。 6.用典以自喻。罗公升《秋怀》:“旧日方山子,凄凉寄一箪。”方山子,即北宋陈慥,他晚年隐居乡间,“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隐仙”。罗公升复宋不成,遁迹于山林,因而引以自比,抒发他不能恢复宋室的怅惘与苦闷之情。 课 堂 导 练 【p162】 设题角度Ⅰ:鉴赏形象 【命题方式】①诗歌中描写了怎样的形象?②这首诗歌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作简要分析。③这首诗歌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答题要点】①先概括某形象的特点。②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突出其特点。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偶 成① 袁宏道 谁是乾坤独往来,浪随欢喜浪悲哀。 世情到口居然俗,狂语何人了不猜。 彭泽②去官非为酒,漆园曳尾③岂无才。 百年倏忽如弹指,昨日庭花烂熳开。 【注】①李贽睥睨一世、顶天立地的人格精神和直抒个体赤子之心的“童心说”文学主张,引起了少年才子袁宏道的强烈共鸣,他写下了多首对李贽表达钦敬的诗词,《偶成》是其中的一首。②彭泽: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著有《归去来兮辞》。③漆园曳尾:用的是《庄子》中“曳尾于途”的典故,常用来比喻虽显身扬名于庙堂之上,但丧失了自由,不如过贫贱的隐居生活而得逍遥全身。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特立独行、清高孤傲、随性(率真)多才、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物形象。诗中“谁是”句说明主人公特立独行,“浪随”句表明其随性、狂放不羁。“彭泽”两句借用陶渊明和庄子的典故,旨在表明其不为世俗所囿、多才且具有独立人格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寒食①许昌道中寄幕府诸君 司马光 原上烟芜淡复浓,寂寥佳节思无穷。 竹林近水半边绿,桃树连村一片红。 尽日解鞍山店雨,晓天回首酒旗风。 遥知幕府清明饮,应笑驱驰羁旅中。 【注】①寒食:即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作寒食节,后来与清明节合并。 本诗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诗歌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作者寒食节时在许昌道中见到的春天生机勃勃、风雨不歇的景色:绿竹青青,照映在附近水畔;桃花灿灿,连村火红一片。春雨绵绵,阻碍旅人行途;酒旗摇摇,风吹天色将暮。②颔联、颈联写景,为诗人抒情作铺垫;绿竹红花、春雨春风,都是清丽可乐之景,诗人细腻描绘却是为了抒发自己佳节孤独寂寥、羁旅漂泊无奈的情感,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 设题角度Ⅱ:分析意境 【命题方式】①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②这首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③请说说某首诗歌(某句诗)情与景的关系。 【答题要点】①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作,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常见的用来形容意境的词语: 宏阔——苍凉、雄浑、辽阔、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幽静、幽美、宁谧、朦胧 繁闹——热烈、高亢、喧闹、繁华、绚丽 清冷——凄迷、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 庄 王 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诗中写了兰叶、小径、李桃园、鸟声。营造了一种春意盎然、优雅诗意、静谧安详的意境。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村 行 杜 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衣,主人馈鸡黍。 诗歌后两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颈联描写披着蓑衣歌唱的农家牧童,透过竹篱可窥见的衣裙绚丽的农家女。尾联描写行路征人解松半湿衣衫、村主人热情待客的场景。②后两联勾勒出一幅清新淳朴而充溢着人情美的田园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欣赏和悠闲、愉快的心情。 技 巧 导 津 【p163】 1.解读诗歌的形象、情感,通常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从题目序言切入,有的题目序言中点明事件的时间、地点、写作缘起等;从关键的标志性、暗示性词句入手,比如“故园(情)”“独”与“孤”“愁”等;从背景、作者等处切入,比如宋代的很多诗词都与破碎的山河相联系等;从具体的环境描写及人物动作等方面切入,具体细节具体分析能发现抒情主体的情感变化等。具体解答时一般采用的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或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分析意境,也就是先描述一番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再用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整体上的特色、给人的感受,当然意境的分析离不开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找出诗歌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④说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知 识 积 累 【p163】 诗歌中常用的意象 1.植物类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离恨、卑微。 黄叶:凋零、别离、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长久、活力、希望。 梧桐:悲秋、凄苦、感伤,还可表达高贵。 芭蕉:孤独、离别。 柳:送别、思亲、挽留、操守(介子推)。 花开:青春、希望、人生的美好。 花落:惜春、凋零、失意、事业的挫折、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衰败)。 杨花:漂泊、流散、无情。 牡丹:富贵、美好、憧憬。 莲:怜、爱、纯洁。 梅子:少女怀春。 丁香:愁思、情结。 桑榆:人的晚年。 虞美人:亦称丽春、赛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垓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历代文人雅士歌咏此花,多涉及这一悲壮传说。 红豆:《南州记》称为“海红豆”,《本草》称其为“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豆蔻: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岁寒三友:指古诗文中经常提到的松、竹、梅。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刚正节操的象征。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卑不亢,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兰、竹、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清丽淡雅、芳香袭人,它艳于百花凋后, 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梅、竹”见上条) 2.动物类 鹧鸪:离愁、物是人非。 燕:家园、物是人非。 鹰:自由、强劲、人生搏击、事业成功。 乌鸦:小人、奸臣、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无依、伤感。 鱼:自由、惬意。 鲤鱼:书、信。 寒蝉:悲秋、高洁之士。 鸡狗:田园、世俗生活。 猿猴:凄清、哀伤、荒远。 马:追求、仕途、漂泊(瘦马)。 金乌:太阳。 鸿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事,后因以之喻书信。 青鸟:传信的使者。 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杜鹃:俗称布谷鸟,也叫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们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开得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3.景象类 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海:辽阔、深邃、力量、胸襟、人生的起伏。 江水:时光流逝、岁月短暂、愁苦绵长。 烟雾:情感朦胧、命运惨淡、前途迷惘、理想幻灭。 小雨:春景、生机活力、希望、伤感、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热情、动荡、巨变、政治斗争、恶势力、荡涤污秽的力量。 狂风:作乱、恶势力、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东风:春风、欢愉、希望、美好、时光。 西风:悲秋、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霜:打击、考验、变易、挫折、社会环境恶劣、恶势力猖狂、人生路途坎坷。 雪:纯洁、美好、寒冷、环境恶劣、恶势力。 露: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阴:压抑、愁苦、寂寞。 晴:欢景、光明、希望。 云:游子、飘泊、归隐、轻浮。 夕阳:迟暮、失落、消沉、美好而短暂的事物。 月亮:圆满、缺憾、思乡、思亲、变易、离别。 破晓:清静、迷茫、希望。 暮夜:愁思、怀旧、孤独、清冷。 天地:人的渺小、人生短暂、心胸广阔、情感孤独。 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4.人文类 英雄:历史风云人物、功业有成者、令人追慕者、让人自愧不如者。 小人:奸人、被鄙夷者、被鞭挞者、使人反思者。 古迹:古营垒、旧楼台,衰败、萧条、怀旧明志、昔盛今衰。 三径: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乡村:思归、世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宁静的生活。 汗青:指书稿、史书。 东篱: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东山高卧:指隐居。 画眉:形容夫妻相爱。 捣衣:思乡。 南浦:送别、感伤。 尺素:书信。 亭:长亭短亭,送别、挽留、依恋。 都市:市井繁荣、富贵奢华、世俗名利。 仙境:飘逸、忘尘厌俗、幻想、虚幻。 酒:长久、送别、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云帆:抱负、离别、思乡。 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梨园: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神器:指地位、政权。 采薇:喻隐居避世。 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祝融:传说中高辛氏帝喾时的火官,死后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觊觎周室之意。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为国建功立业。 折柳:送别。 折腰:指屈身事人。 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三尺:也叫“三尺法”,是法律的代名词。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称 “三尺法”。 杜康:《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后即以“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彭祖:传说故事中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谢家:唐诗宋词不达意之处常用“谢家”之典,其意有: ①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②指谢安侄女谢道韫事,表示有才有貌之女子。③指山水诗人谢灵运事。 婵娟: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因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献芹:《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人在乡里的豪绅面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也说“芹献”。 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 考 点 集 训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考点集训(选诗歌10首,共20道题)【P448】 第三十六课时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醉中感怀 陆 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诗人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答案讲评】D (“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诗歌前四句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写诗人的遭遇和感慨。) 2.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是:深受君王赏识、器重, 壮志满怀;现在的形象特点是:漂泊边城,壮志难酬。早年,姓名被君王所记,足见皇帝对其重视、信任,现在“壮心未许”,说明早年是壮志满怀的;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的感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钓 船 归 贺 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首句通过对湖面纯粹的绿色的描写,既展示了大自然浓浓的春意,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孤寂。 B.三四句写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写词人与世无争。 C.下阙写看着行人南来北往,词人却朋友越来越少,只有独自老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自己渔船回家,只有水中鳜鱼正肥,却有着落花人独立之感。 D.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 ※【答案讲评】A (“词人内心的孤寂”错,应是“词人内心的纯净”。) 2.本词有哪些意象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词人对“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进行了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以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 过辛稼轩神道① 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②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③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④树林。 【注】①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②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③《阴符》:兵书。④宰:坟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 B.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 C.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 D.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 ※【答案讲评】A (对应注释“太行天党”应该是气势森然严肃之态,此项内涵错误。) 2.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 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②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诗人对辛弃疾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②大:一作“太”。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如展开了一幅令人心醉神迷的画卷,那黄金揉破后化成的万点黄花,那碧玉剪出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生动形象地写出桂花的娇小无比以及金玉之质。 B.词中的“大鲜明”三字是褒扬之词,不论是“花中仙品”之桂子,还是高风亮节的彦辅,都有着十分鲜明的个性。 C.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写出桂花的高雅,重在随感,带有较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D.这是一首咏花词,咏花而志不在花,只是借花形、花态、花性以挥发开去,抒引出词人胸中的万千感慨。 ※【答案讲评】C (“拟人手法”错,词的下阕主要以梅花的“俗”和丁香的“粗”来反衬桂花的高雅。) 2.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形:有金光灿烂的色彩和碧玉一般的如刀裁似的层层绿叶;有浓郁的香气,沁人心脾。②神:精神气度如魏晋名士一般超凡脱俗,个性鲜明,风度翩翩,节操高尚,令人崇敬欣赏。 五、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题目。 小 园 黎 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园内之景,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 C.颈联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诗人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 D.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 ※【答案讲评】C (“诗人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于文无据。“宜小立”表达虽然寒冷但诗人喜欢小园美景依然不愿离去的不舍情怀。)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幽竹亭亭静立,秋菊凌霜傲放,如霜新月辉映,都是高雅圣洁的象征,寓含高风亮节(高洁)之意。②烘托出一个孤傲高洁的诗中人形象。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永 遇 乐① 苏 轼 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②濉:水名。③淮:淮河。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词人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 B.“美酒”句至上片末,主要写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多年美酒清歌的慰藉。 C.“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答案讲评】B (“别后多年美酒清歌的慰藉”错,“三度”指三度月圆,不是多年。) 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该词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①此词上片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②“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③“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二人依依不舍的离情。④“孤光又满”句到上片末,主要用“月”见证别后的孤独,表现友情的深厚。月在此既是见证者又是陪伴者,是词人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意象。 七、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 阆 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讲评】B (A项,“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错,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错,“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错,尾联表面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树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诗人借助不同的景物,勾画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画面。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小 孤 山① 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代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把小孤山所处的环境比作“海门关”,突出了地势的险恶,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 B.颔联照应诗题,点出了壮伟的小孤山。“砥柱”赋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义。 C.“江山”“狂澜”两词,语义双关,既是对小孤山的写实,更是对小孤山时代象征意义的揭示。 D.颈联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战场上的猛士,坚强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艰难中孤独无助的忠臣,危困无奈。 ※【答案讲评】A (“流露出诗人对前路的畏惧”错,纵观全诗,可以看出诗人有挺身而出、报效国家之志。) 2.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墨花(并叙) 苏 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答案讲评】C (“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错,此处是写莲花、杏花容易被风雨摧残。) 2.“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赠蜀府将①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好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的处境。 ※【答案讲评】B (“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不是“诗人”而应是“蜀府将”。)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讲评】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