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历史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十二月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表).由此可以推论 A.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 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 C.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 D. 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 ‎【答案】A ‎【解析】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定期向周天子朝觐述职,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诸侯互相朝见”一方面说明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故A项正确;《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史书,而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与井田制无关,故C项错误;“远交近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周王地位的衰落和诸侯势力的增强。‎ ‎2. 《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镑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辩其名物而阔其虚实”;司马光日,“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A. 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 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 提高官营手工业品的质量 D. 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答案】C - 16 -‎ ‎........................‎ 点睛:由材料“凡营军器”、“其百工在官者”判断本题讲的是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是官营手工业的常用管理方式,用于监督和跟踪产品的质量。‎ ‎3. 裴士锋在《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人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人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上述变化说明 A. 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B. 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C. 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D. 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答案】C ‎【解析】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逐渐激化,传统的夷夏之防理论逐渐由防周边“异族”转变为防外族入侵,故C项正确。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一度激化的中外民族矛盾逐渐缓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则迅速激化,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虽然惊醒了部分封建士大夫,但对国人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甚微,该观念的开始改变一般认为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经世致用并未被时代淘汰,故D项错误。‎ ‎4. 近代某学人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人 A. 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 B. 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 C. 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 D. 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这位学者主要批判洋人利用不平等条约进行经济侵略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认为政府是不重视工业并非限制民间办厂,同时跟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不符,故C项错误。A和B与材料整体意思不符。‎ 点睛:材料“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反映了外国侵略者利用条约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 16 -‎ ‎5.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这反映了 A. 国民政府开放党禁 B. 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 官僚资本受到抑制 D. 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 ‎【答案】D ‎6. 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A. 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 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 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 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答案】C ‎【解析】材料“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中可以看出,把三反视作“镇压反革命”,以阶级斗争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故C项正确,D项错误;中共七大强调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以及建立联合政府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三反是在1951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故B项错误;。‎ 点睛:材料“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7. 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 A. 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 16 -‎ B. 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 C. 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 ‎【答案】B ‎【解析】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生产队实行责任制”体现了安徽省《省委六条》既在坚持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又开始尝试突破,故B项正确。A和C都出现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公社强调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不选D。‎ ‎8. 乌尔比安《论告示》第3编:“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行使司法权。”材料表明,古代罗马法 A. 适用对象不断扩大 B. 体现公正和公平 C. 伴随征服不断调整 D. 强调程序和理性 ‎【答案】B ‎【解析】材料“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体现了回避原则,说明了法律的公平和公正,故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适用对象的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 材料“执法的人不应当对自己行使司法权”“也不应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解放自由人或其他属于他自己的人” 与现代刑侦法中的回避原则是一致的,体现的正是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9. 在一院制与两院制的多次交替后,法国最终1875年在第三共和国时确定采用两院制议会。对此,戴高乐曾解释说:“直接普选产生的议会的初步动议未必是完全有远见的,所以必须以另一种选举方式再组成一个议会来进行审查、修改和提出建议。”戴高乐对两院制议会的解释,说明 A. 两院制是世界代议制议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B. 法国议会制是共和派和君主派妥协的结果 C. 法国两院制议会运行遵从民主与理性精神 D. 间接、直接民主并存是法国代议制的特征 ‎【答案】C - 16 -‎ ‎【解析】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戴高乐主要解释了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的关系,参议院起监督作用,这正是启蒙思想宣扬的民主与理性,四个选项表述虽然都符合史实,但只有C选项紧扣戴高乐的解释。‎ ‎10. 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 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 B. 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C. 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 D. 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 ‎【答案】A ‎【解析】材料“统一分配”、“人均8平方米”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本特点,故A项正确。B是新经济政策的结果;D是新经济政策的特点;C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11. 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进行反思,他们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隔的时期内,德国在欧洲市场上的强大地位并不是体现于它对欧洲经济的主宰,而是反映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对许多国家来说,德国在正常的年代里,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其主要目的在于 A. 重建世界经济秩序 B. 化解法德之间固有矛盾 C. 扶植德国对抗苏联 D. 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材料“二战后初期,西方盟国对在德国实行的“非工业化政策””“既是最重要的供货国,也是最重要的接受货国”说明随着美苏冷战开始,西方国家需要一个强大的西德作为盟友,因此积极扶植德国,故C项正确,A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德之间关系,故B项错误。 ‎ ‎12. 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 A. 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 B. 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人中国 - 16 -‎ C. 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 D. 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与史实不符,但却被道教徒接受,从侧面说明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人中国,故B项错误;传说虽然有夸大的色彩,但是不能反映出阻碍思想文化交流,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李耳创建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道教的融合,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需要掌握佛教、道教的兴起。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与分析材料。‎ ‎13.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答案】C ‎【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排除A、C;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材料表明只有“同三品”的头衔三省官员才能参加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参议政事,说明三省六部制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故D正确。‎ ‎14.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 A. 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 B. 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 C. 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 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 ‎【答案】B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 文化,故 A ‎ - 16 -‎ 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 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 B 项正确;太平天国是 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故 C 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主张 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 D 项错误。‎ ‎15. 1924年孙中山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并亲自核准了《农民协会章程》《工会条例》.这一做法有利于 A. 改组中国国民党 B. 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 C. 壮大中国共产党 D. 提高工人农民经济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可以看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故答案为B项。国民党此前已经改组,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该做法是为了开展斗争的需要,排除D项。‎ 点睛:孙中山在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总结中逐步认识到工人农民阶级的力量,本题考查的内容就是采取措施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后,工农运动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尤其是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工农运动更是不断高涨和深入。‎ ‎16. 1949年到1959年,国庆阅兵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从1949年的“万国造”到1954年“全苏式”,再到1959年受阅部队的最新式武器装备由我国自行制造。这一变化反映出 A. 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 B. 中国承担越来越大的国际责任 C. 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 D. 外交“一边倒”局面日益巩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变化过程,说明在国防建设方面真正做到了独立自主。故答案为C项;材料只反映武器装备的改进,不能说明国家经济建设日新月异,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一边倒”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反映的变化不符,排除D项。‎ - 16 -‎ ‎17. 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艺术家以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为创作圭臬。1850年后出现的艺术思潮主张采取现实的态度看待世界。到20世纪初,再现真实的艺术观已彻底失势,视觉艺术领域尤其如此。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古希腊的“模仿论”艺术观失去影响 B. 科学主义的兴起和新科技产品的普及 C. 西方艺术家始终坚持如实再现客观世界 D. 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人的彻底解放 ‎【答案】B ‎【解析】20世纪初现代主义美术兴起,大量采用科技成果和手段进行创作。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与材料矛盾,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8. 有学者在评论17至18世纪的法国人时指出,“他们除了土地、保险箱、他们自己所控制的企业或他们认为自己懂得的企业以外,畏惧把自己的储蓄投入任何事业”。据此分析,19世纪法国工业落后的原因是 A. 人们落后的价值观念 B. 工商业资本严重缺乏 C. 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 D. 君主专制政体的束缚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法国人害怕进行任何工业投资。这说明当时人们落后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工商业资本严重缺乏,故A项是主要原因,B项是次要原因;材料没有体现出小农经济和君主专制的束缚,故CD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19. 霍布斯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即自然状态下),每一个人对缚一件事物都享有“自然权利”,但是这种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因而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是“孤独、贫困、污秽、野蛮又短暂的”。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以下叙述中,最能体现霍布斯社会契约思想特点的是 A. 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统治者的同意,其统治才有正当性 B. 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 C. 政治共同体的代表如果违反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人们有权将其罢免 D. 签订契约以后,每个签订者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答案】B - 16 -‎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可以看出人与人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交战状态,人们为了自保而缔结契约,故B选项最符合题意,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政府的形成和政治共同体,故AC项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抓住关键句子“自然权利会带来纷争”“为了保全自己和过上更舒适的生活,在理性的指引下,人们缔结社会契约”。‎ ‎20. 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匮。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价格革命的影响 C. 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D. 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和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下降”的信息并结合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引起商业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没有体现出价格革命的信息和技术革新的问题,故B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点睛:材料中“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和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下降”是关键点。‎ ‎21. 1610年,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曼纽尔•迪亚士在《天问略》中文版中告诉中国读者,最近一位著名的西方智者已经设计制造了一个极好的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1000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下列评价与这位西方智者的科学贡献相符的是 A. 开创了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B. 开创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C. 为生命科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D. 为现代物理学提供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从“通过这个工具,月亮看起来放大了1000‎ - 16 -‎ 倍,土星的光环也清晰可见”可以得知这个工具是望远镜。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给出的时间可知,这一位科学家是伽利略,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时间不符;C选项领域与题意不符;D选项时代不符。‎ ‎22. 徐葆耕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说:“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传统语言结构完全遵循牛顿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倒叙部分都有清楚的交代。而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牛顿时间完全被打成碎片,按心理活动予以重新组合。”其中体现“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的是 A. 《人间喜剧》‎ B. 《巴黎圣母院》‎ C. 《等待戈多》‎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解。从材料“而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牛顿时间完全被打成碎片,按心理活动予以重新组合”可知,该文学流派完全是也终会反传统的写法,属于现代主义,故C项正确。AD是现实主义文学;B是浪漫主义文学。‎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主要成就·现代主义文学 ‎23.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 16 -‎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24.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是 A. 分别颁布于1912、1949年、1954年 B. 分别由南京临时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 分别标志着近代民主革命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渡时期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D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1949年新政协制定的相当于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它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故D的说法错误,选D。其它选项都符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用三部法律文献分别从颁布时间、制定机构、性质和重要意义等角度进行表述,考查考生对基本的主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只要是这几个文件的基础知识熟悉,不难判断出D就是错在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一表达。‎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于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又通过丝绸之路西传。‎ ‎——摘编自《中国2007》‎ ‎(1)丝绸之路兴起的历史条件及其对外交往的内容?‎ - 16 -‎ 材料二不断扩大产口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这些历史事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2)材料二中的“历史事件”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古老国家”经济方面的影响。‎ 材料三 ‎(3)据材料三指出世界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发展态势并分析原因。‎ 材料四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 ‎(4)结合当今世界形势,指出材料四中“崭新的时代内涵”是什么?‎ ‎【答案】(1)条件: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张骞出使西域。内容:商品;文化(宗教);科学技术。‎ ‎(2)事件:两次工业革命;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影响: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附庸;瓦解原有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近代化。‎ ‎(3)态势: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原因:世贸组织成立;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交通运输技术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瓦解。(态势答出6点原因 ‎(4)内涵: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 ‎【解析】第(1)问,“条件”,由材料信息“‎ - 16 -‎ 汉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极大发展。汉武帝在位期间是汉王朝最为强盛的时期,他派使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从长安经新疆、中亚直抵地中海东岸的道路,被称为‘丝绸之路’”得出:国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张骞出使西域等。“内容”,由材料信息“随着东西交往的密切,佛教于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公元9〜10世纪,中国的造纸技术又通过丝绸之路西传”得出文化(宗教)、科学技术。‎ 第(2)问,“历史事件”,由材料二信息“不断扩大产口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次工业革命;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或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影响”,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附庸;瓦解原有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近代化。‎ 第(3)问,“发展态势”,由材料三数据得出: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得出:世贸组织成立、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交通运输技术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瓦解等。‎ 第(4)问,“崭新的时代内涵”,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得出:和平、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 ‎26. 追求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治天下犹曳(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孟德斯鸠的目的是,不让人民占上风,出现一个平民政治的国家,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 ‎——王养冲《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 16 -‎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主张实行的政体名称,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政治学说?‎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根源、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黄宗羲和孟德斯鸠的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的原因。‎ ‎【答案】(1)君臣平等;君臣共治;设置宰相;设立学校议政。‎ ‎(2)君主立宪制。政治学说:三权分立。‎ ‎(3)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内容:未跳出儒学的范畴;规划了资产阶级的国家蓝图。‎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即可归纳黄宗羲在限制君权方面的主张。‎ ‎(2)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不让君主独揽大权,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可知是君主立宪制,为了避免“出现一个专制国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 ‎(3)本问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上:根据材料“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可知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17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内容上: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未跳出儒学的范畴,而材料中“孟德斯鸠、卢梭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宣扬理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代议制。‎ ‎27. 新中国从194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多年。在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观点:第一种,是在肯定改革开放30年以来历史性进步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以前30年的成就和经验。第二种,是在肯定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成就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淡化改革开放具有的革命性意义,甚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30年比改革开放以后30年好。‎ 请选择上述两种观点中的一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论。(要求史论结合,推理严谨,表述准确。‎ - 16 -‎ ‎【答案】第一种观点: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论证:政治方面:新中国成立时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后来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经济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奠定了经济基础。科技文化方面:扫盲教育、“双百”方针、“两弹一星”等成就,为科技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了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论证:政治上: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完善。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文化上:科教兴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然后据材料的观点,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评述。解答时首先要归纳出材料中的观点,主要观点有:第一种:没有认识到前30年为后30年发展的奠基作用,过分夸大了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失误;第二种:这种观点是对改革开放事业的反对或怀疑,过分夸大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且言之有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的决策 ‎28. 材料隋唐时期是历史学的繁荣时期。此前各种史书都由私人修撰,唐太宗贞观三年,始设史馆。史馆设监修国史1人,由宰相兼任,是修史活动的主持者;修撰4人,是兼任的修史者;直馆若干人,是专任的修史工作者。‎ 唐朝君臣所重视的首先是当朝史的修撰,分为实录和国史两种。前者主要是史官和宰相们记录的皇帝言行的起居注、处理军政大事的时政记,后者与实录并行、改实录的编年体为纪传体。《唐会要》“诸司应送史馆事例”载,各地方州县、中央各部门都要定期把本地本部门的有关资料送交史馆存用,并严格了送交资料的种类、方式和时间。史馆人员如果需要还可随时调阅各地各部门的有关资料。唐太宗专门令魏征对所修各史“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据材料概括唐代所设史馆的主要特点。‎ ‎(2)唐太宗专门令魏征对所修各史“多所损益”的主要意图是什么?据此,你如何评价其设置的史馆?‎ - 16 -‎ ‎【答案】(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唐太宗贞观三年,始设史馆,史馆设监修国史1人,由宰相兼任,是修史活动的主持者;修撰4人,是兼任的修史者;直馆若干人,是专任的修史工作者”可以得出是国家常设的一种专门编修史书的政府机构;“唐朝君臣所重视的首先是当朝史的修撰,分为实录和国史两种.前者主要是史官和宰相们记录的皇帝言行的起居注、处理军政大事的时政记”可以得出首重当朝史尤其是皇帝事迹的修撰;“各地方州县、中央各部门都要定期把本地本部门的有关资料送交史馆存用,并严格了送交资料的种类、方式和时间”、“史馆人员如果需要还可随时调阅各地各部门的有关资料.唐太宗专门令魏征对所修各史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可以得出资料征集制度具体而完备.‎ ‎(2)第一小问的意图,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意图是统一思想和撰史标准.第二小问的评价,依据前两问的特点和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史馆的设置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体现;便利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限制了史学的发展,使史学进一步成为政治的附庸.故答案为: ‎ ‎(1)是国家常设的一种专门编修史书的政府机构;首重当朝史尤其是皇帝事迹的修撰;资料征集制度具体而完备.‎ ‎(2)意图:统一思想和撰史标准.‎ 评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体现;便利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限制了史学的发展,使史学进一步成为政治的附庸.‎ ‎【解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评分细则及试题解析】阅卷说明:‎ ‎(1)学生照抄材料原文(唐太宗贞观三年,始设史馆;重视的首先是当朝史的修撰;定期把本地本部门的有关资料送交史馆存用)最多给4分。是国家常设的一种专门编修史书的政府机构(给2分);首重当朝史尤其是皇帝事迹的修撰(给2分);资料征集制度具体而完备(给2分)。(一点2分,三点6分)。‎ ‎(2)意图:统一思想和撰史标准。(总分3分,只答其中一个如统一思想给2分)‎ 评价: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体现(给2分);便利了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任意一个给2分);限制了史学的发展,使史学进一步成为政治的附庸(任意一个给2分)。(一点2分,三点6分)‎ ‎(1)从材料来看“唐太宗贞观三年,始设史馆;重视的首先是当朝史的修撰;定期把本地本部门的有关资料送交史馆存用”可以看出史官主要修的是前朝史,史官负责存放相关资料。它是国家设立的部门,且制度比较完备。‎ ‎(2)意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唐太宗主张修史“总加撰定,多所损益,务存简正”。这是为了统一思想和历史评价,规定撰史标准。评价: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其积极的一面,保存了史料,便利于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此外也要意识到它的局限:专制统治的产物,限制的史学思想,成为了政治的附庸。‎ - 1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