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2我心归去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月是故乡明文本研习2我心归去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我心归去 ‎ [语言建构]‎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别墅(  )   逃遁(  )  奇诡(  )‎ 静谧(  ) 贫瘠(  ) 消遣(  )‎ 熠熠闪光(  ) 悲怆(  ) 眷顾(  )‎ ‎[答案] shù dùn ɡuǐ mì jí qiǎn yì chuànɡ juàn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钥    (2)奔 ‎(3)烙 (4)泊 ‎[答案] (1)yào/yuè (2)bēn/bèn (3)lào/luò (4)pō/bó ‎2.语境辨析法 ‎(5)她在家乡弯弯曲曲(  )的小山路上唱起了家乡的小曲(  )。‎ ‎(6)听说模(  )范街正在进行“打扮”,不知以后会成啥模(  )样呢。‎ ‎(7)远远的,他看一幢(  )楼房前灯影幢幢(  )(  ),好奇不已,快速跑了过去。‎ ‎[答案] (5)qū/qǔ (6)mó/mú (7)zhuànɡ/chuánɡ chuánɡ ‎ 二、写对字形 ‎(1)  (2) ‎(3) (4) ‎[答案] (1)盲/肓 (2)脏/赃 (3)谣/瑶 (4)矫/娇 三、积累词语 ‎1.理解辨析 ‎(1)偶尔·偶然 ‎“偶尔”多用作副词,表示情况不是经常出现。着眼于数量,指次数少。“偶然”指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超出一般规律的(跟“必然”相对)。‎ ‎(2)粉身碎骨·肝脑涂地 ‎“粉身碎骨”指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肝脑涂地”原指在战乱中惨死,‎ - 10 -‎ 后指牺牲生命。‎ ‎2.明确词义 ‎(1)概莫能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熠熠闪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萍漂四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一概不能例外。 (2)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3)形容人四处漂泊,行踪不定。‎ ‎ [语言运用]‎ ‎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写法的正误,并改正。‎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sū)骨的都会,没有静密浸肌的湖泊(bō),没有悲剧般幽深奇瑰的城堡,没有绿得能溶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jǐ)而脏乱的。‎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密—谧,浸—侵,泊pō,瑰—诡,溶—融。‎ ‎2.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有语病,并改正。‎ 无论人们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过去,至少也有他的亲友。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关联词位置不当,“无论”应放到“人们”之后;语序不当,“因为那里有他的过去,至少也有他的亲友”应改为“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 ‎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________,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A.故乡的月夜,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 B.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故乡的月夜,一只小羊还未归家 C.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 D.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 ‎ C [根据结构一致和前后协调的原则,所填句子首句应与“故乡的小径”结构一致,可排除B、D两项;“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与“故乡的月夜”相照应,紧密相连,可排除A项,故选C。]‎ ‎ [资料链接]‎ 思想者韩少功 - 10 -‎ 韩少功,生于1953年1月1日,湖南长沙人。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长篇小说《马桥词典》2000年被推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上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韩少功在20世纪90年代曾随考察团赴法国访问考察,在异国的短短一个月里,他深深体验到从未有过的空虚与孤独,思乡之情异常浓烈,回国后他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本文即为其中的一篇。‎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从作家选取的某个地域作为切入文化层面基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把“寻根文学”划分为“城市文化寻根”和“乡野文化寻根”两个大范围。代表作家有阿城、韩少功等。‎ ‎ [文本鉴赏]‎ 本文抒写了作者在异国他乡的冷清和对亲人对故乡的惦念,流露出潜藏内心的寂寞,表达了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同时阐述了对故乡这个文化概念的哲理性思考:故乡,就是人的精神家园,就是人的心灵归宿。‎ ‎[答案] ①客居法国的孤独寂寞 ②家园之思的根本原因 一、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在开始部分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作者所客居圣·纳塞尔市的“家”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建筑的雅致、环境的优美衬托下文“我”对家乡的思念。自然环境和人文风光如此优美,仍然难以抑制“我”对家乡的思念,揭示了家乡的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2.“任何外来者都会突然陷入难耐的冷清”中“难耐的冷清”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语言的隔阂,文化的迥异,无法与人交流,使“我”如同被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中。②“我”感觉像置身于无底深渊的边缘,寂寞、虚空,没有回应。‎ ‎3.文章第2、3两段文字的前后都以第一人称来写,那么,这两段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写?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第二人称,似乎在和读者面对面地交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鲜明,更容易激起读者的共鸣。‎ 二、阅读课文第5~9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怎样理解第5段中“倒不是特别害怕孤寂,而是惦念亲人”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过渡作用,既为前面所描写的极度孤寂作一小结,又点明内心孤寂的真正原因是对家乡的思念。作者前四段写了客居他国的寂寞,正是这寂寞使作者做出了“不想移民”的选择,而从这句话开始,作者正面写了思归的真正原因——他负责地爱着自己的家人和故乡,使文意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 ‎5.文章第8段末为什么说“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金麦穗”意味着丰收,“赶车谣”是“我”对故乡的歌颂。尽管现实中的故乡不美,尽管对现实中的故乡不满,因对故乡的现状不满而悲、而滴血,但“我”依然爱故乡,对故乡充满希望。‎ ‎6.文中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作了哪些深刻思考?试分条简要概括。‎ - 1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②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③只有为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④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7.作者在文中说道:“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这两句话颇有哲理,但有同学对此提出了怀疑,你是怎样认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认同作者的说法,作者强调的是“故乡”比其他旅游景区多了一些“血、泪,还有汗水”,而“故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目中都是美的,因为有悲的东西,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观点二)悲的固然是美的,但说“美的从来就是悲的”太绝对,比如鲜花、鸟语可以说是美的,但不能说是悲的。根据上下文,应该改为“悲的从来就是美的”。‎ ‎(观点三)以上两种观点都较片面,都是只从语法角度去解读作者这句话,脱离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作者说这句话意在说明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血、泪、汗水,而这血、泪、汗水正是人们期盼家乡更美好而为之付出的,这种付出是悲壮的,因而作者说“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排比,气势贯通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从故乡没有的事物入手,多角度、多层面表明家乡的“贫瘠而脏乱”,从反面抒写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写法指导 运用排比的方法和作用 排比是一种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修辞手法。‎ 方法:(1)描写构成排比,使描摹的事物具有联想美。除写景外,也有用排比描摹神情的。‎ - 10 -‎ ‎(2)引用历史故事构成排比,使文章内容充实。‎ ‎(3)引用古诗词构成排比,使自己的古文底蕴显现于文章中,增添文采。‎ ‎(4)抒情构成排比,增强语势感染读者。‎ ‎(5)叙述构成排比,丰富文章的内涵。‎ ‎(6)说理论证构成排比,增强说服力,让人信服。‎ 作用:(1)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得丰满细致,使人物内心丰富细腻。‎ ‎(2)排比写景状物:有节奏鲜明、层次清楚、景象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传神之效。‎ ‎(3)排比叙事:起铺陈、渲染的作用,使文章深刻细致,层次清楚,表述全面,有一气呵成之感。‎ ‎(4)排比说理:使文章节奏鲜明,条理清晰,论述详尽,透彻严密,语气强烈,无可辩驳。‎ ‎(5)排比抒情:使文章节奏鲜明,感情抒发酣畅淋漓,语势得到增强。‎ ‎3.迁移运用 仿照课文原句写几个排比句,写出故乡的特点。‎ 原句: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仿句:(但是,)我的故乡却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宁静安详的村庄 潺湲清澈的小河 田园诗般绿树掩映的瓦房 青得能引发你全部豪情的田野 ‎ [素材采撷]‎ ‎1.素材积累 人从出生开始,便一直处于不停歇的行走之中,可是哪怕行至海角天涯,总有一个月夜留给自己,留给远方魂牵梦萦的大地。一如韩少功在巴黎的大别墅里写下的文字: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在塞纳河畔万千的繁华里,他的心却归去了,归去在自己的南方小镇,归去在狭窄的街巷里,归去在家门口的老槐树下。或许对乡土的情感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可称其为人的本能。它溶于一身畅通的血脉里,它根深蒂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这种本能,使每个人在陌生的地域里,遥望那个叫家的方向。‎ ‎【应用角度】 “思乡”“温情”“足迹”等。‎ ‎2.素材应用 谁不爱自己的家园,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 - 10 -‎ 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著名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危急关头,以赤子之心向祖国深情表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来,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悲愤地写下《死水》《发现》来抒发深沉的爱国之情;韩少功旅居法国,却情系家国故土,那“风雅富贵之邦”被他拒于心门之外,内心深处不停地呐喊“我心归去”。归去、归去,细细品味,你会发觉,这些爱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琐碎的言行中,已深入骨髓。‎ ‎ [群文阅读]‎ 导读:对于久不回家的人来说,回家就是一种渴望。故乡有亲人,有自己的历史,有那一方“热土”。即使异国的景区再美,故乡再穷,但乡思仍然会随时产生,因为“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自己在这里成长、奋斗、耕耘,这里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在异国他乡,与孤独感相伴随的是思乡。思乡是生生不息从古至今涌动在我们血脉里的对故乡的惦念,是一种无法抛却的如同落叶归根的情愫,是这样一种淡淡的如水般的愁绪……‎ 暮雨乡愁 ‎⊙张清华 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 已如此寥落寒怆,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 - 10 -‎ 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回家(节选)‎ ‎⊙章 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 - 10 -‎ 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地藏匿起外乡人的痕迹。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纤细的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 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找她感受她。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次回家的行程。……‎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 建议阅读篇目:‎ ‎《细雨梦回》(王充闾)‎ ‎《我的乡愁》(李汉荣)‎ ‎《我的乡愁》(徐君泽)‎ ‎《故乡的山梨》(李辉英)‎ ‎ [诵国学经典]‎ ‎1.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四十一章》)‎ ‎[明理知义] 宏大的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 ‎[成长启示] 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越好的形象越缥 - 10 -‎ 缈宏远,越大的成就往往越穿透悠远,越大的气度往往越包容万物。‎ ‎2.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三十四章》)‎ ‎[明理知义] 自始至终不妄自尊大,所以才能为人所拥护,自然会成就尊贵和伟大。‎ ‎[成长启示] 人的一生,在别人的等待中哭着出来,又在别人的哭声中安静离去,来去人人平等。别把自己太当人物,别把自己看得复杂,别总把自己太当回事。‎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