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2020届高三第三次阶段测试历史试卷

‎2020届楚州中学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测试 历史试题 ‎2019.10.5‎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抓住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来分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郡县制是地方服从中央,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英国在不得不忍痛失去(北美)那一大片殖民地领土之后,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 ‘儿子’后来居上,在现代民主化改革方面遮蔽了作为首创者的母国的光荣。”这里的“儿子”在现代民主化方面的首创主要表现为 A. 政党制度的建立 B. 权力分割制约 C. 国会分成两院 D. 确立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英国的‘儿子’”应为美国。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制国家,故本题应选D项;A、B、C三项均源于英国,与设问要求“(美国)在现代民主化方面的首创”不符,故排除。‎ ‎3.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 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 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 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 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说明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渐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说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正确;近代中国虽然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没有维护了国家主权,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国际法著作的影响下,中国转变了外交观念,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4.《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B ‎【解析】‎ 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这与题干中“亚非国家”“引起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严重关切”以及“第三世界”等关键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万隆会议时由亚非29个国家举行,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以及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会议虽遭到帝国主义阻挠和破坏,但最终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这与题干描述的会议特征相符。故B项正确。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案,恢复中国联大席位。这与题干中“亚非国家”“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等不符。故C项错误。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是由亚非拉以及部分欧洲国家为摆脱苏联控制,维护自身独立而在南斯拉夫举办的。这与题干“亚非国家”以及“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到第三世界不符。故D项错误。‎ ‎5.“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 B. 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C.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 D. 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主要描述的是美国人对中国的担心,并没有强调中美在亚太地区的争夺,故A项排出;据材料中“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可知其说明了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在亚洲的权威,故B项正确;中美之间存在社会利益与制度的差异,所以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无法消除的,太平洋共同体建设仅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无法消除,故C项排出;当前世界格局还没有形成,还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故D项排出。‎ ‎6.‎ ‎ 据史料记载,唐初诏令男20岁、女15岁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岁、女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促进人口增长 B. 稳定地方秩序 C. 完善政绩考核 D. 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可以看出,政府采取这种措施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口的增长,提高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D。促进人口增长不是主要目的,只是增加政府收入的手段,排除A;BC项与材料中的措施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唐朝赋税制度 ‎7.15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和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的海军上将头衔;根据卡斯蒂利亚的特权惯例,该头衔是终身的,可继承的和永久的。……可获得辖区范围内财产或商品的十分之一。”这位水手最有可能是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根据卡斯蒂利亚(西班牙)”可知,这位水手是西班牙支持的,故A、C项排除;材料“15世纪末”“授予由其亲自发现或占据的一切岛屿和陆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位航海家是哥伦布,故B项正确;D项是16世纪开始的,故排除。‎ ‎8.下表是摘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项目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1849‎ ‎3281‎ ‎77‎ ‎969‎ ‎23‎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29696‎ ‎100‎ 该表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 B. 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 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 D. 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农业税收数额逐渐下降,工商杂税收入数额逐渐上升,其他收入比重也逐步上升,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传统依靠农业税收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故C项正确;晚清政府税收逐年提升是对图表信息的表面体现,而非实质,排除A;农业税收虽然下降,并不能说明传统的小农经济失去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 ‎9.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1月13日,临时政府要求: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些规定表明 A. 近代社会风俗开始呈现中外融合特点 B. 临时约法的颁行推动了社会风俗变迁 C.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D. 南京临时政府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答案】C ‎【解析】‎ 首先使用新历表现出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但是旧历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两者并存,且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说明相比于之前,不科学的因素被删除了,科学性增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融合”上,从材料来看: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两者并没有融合,而是相对并立;B选项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变动形式,说法空洞;D选项错在无法从材料中的出“一切”的概念。‎ ‎10.“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以下关于上述材料中工业建设总体布局设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力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快速发展 B. 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经济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C. 充分利用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 D. 布局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的建设 ‎【答案】A ‎【解析】‎ 推动了新兴内地工业基地发展,与材料中“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相符,故A项正确;“根本上改变了”与材料中“基本完成……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不符,故B项错误;并非东南沿海地区与材料中“东北……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不符,故C项错误;完全没有考虑进行老工业基地与材料中“基本完成……东北工业基地建设”不符,故D项错误。‎ ‎11.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出口商品结构 年份 初级产品(%)‎ 工业品(%)‎ ‎1982‎ ‎45‎ ‎55‎ ‎1986‎ ‎36‎ ‎64‎ ‎1990‎ ‎26‎ ‎74‎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从1982年到1990年我国出口的工业品比例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大,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属于“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经济特区的创办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过程中的重大举措,属于“制度性开放”。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是在不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在经济政策方面的改革措施,属于“政策性开放”,排除ABC项。‎ 点睛:中国的对外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开放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从政策性开放迈向制度性开放的渐进性过程。最初启动开放进程所采用的特殊政策体系是针对特定地区和对象的差别待遇和优惠措施,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对外开放开始从政策性开放逐渐转变为制度性开放,真正开始构建具有“制度性”深刻内涵的开放经济体制。‎ ‎13.1929年,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下列不属于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是 A. 银行倒闭 B. 企业破产 C. 农产品价格猛涨 D. 失业人数激增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结合所学,ABD都是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的表现,排除;经济危机爆发后,由于消费相对不足,农产品价格猛跌,选C。‎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 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 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 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 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材料中“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是罗斯福新政中推行“以工代赈”的具体表现,所以其目的在于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以工代赈”举措不符。‎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举措 ‎15. 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 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 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 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答案】A ‎【解析】‎ 第2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的只是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即一面经济停滞,另一方面物价在上涨。B项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是在90年底,时间错误,排除B项。C项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和D项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这些都是二战后到70年代中间时期。CD也被排除,因此选A ‎【考点定位】必修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6.1918年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于列宁的这种说法,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 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 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 苏俄新经济政策带来国民经济恢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可以从时间下手。据材料“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故 A 项正确,不符合 题意;据材料“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可知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是 1918—1920 年,苏维埃俄国同国内反革命势力和外国武装干涉者进行的战争,与材料时间相符,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是 1921年3月,苏俄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7.“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 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 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 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可知,说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他”指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主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在工业改革方面,赫鲁晓夫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BD均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18.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 ‎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 ‎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理解能力。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它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故选C。‎ ‎19.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名师点睛】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 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三个阶段,即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隔绝;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0.1995年11月,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他所评价的事件最可能是 A. 欧盟宣告成立 B.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C.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 中国加入WTO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题干反映了世界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将世界各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选B项。AC项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中国加入WTO于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旨在建立一个强大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经济贸易体制,推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分封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在政治上基本继承了西周分封体制。但同时也应看到,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因此分封制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中。分封制作为一种即将过时的旧制度,已开始解体的过程,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则在孕育滋生的过程中。‎ ‎——摘编自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分封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虽说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但在理论上各诸侯王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土之爵”,因而他们有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汉景帝收夺了各王国的支郡,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使王国的地位等同汉郡,诸侯王只衣食租税而已。此后,封建已名存实亡,郡与国并称,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 ‎——摘编自李晓杰《九州郡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时期分封制名存实亡的原因,并指出“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出现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汉初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汉景帝后分封制发生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答案】(1)原因:周王室的衰微(周天子失去控制权)诸侯势力的壮大、分封过程基本终止。‎ 意义:有利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推动大一统的进程。‎ ‎(2)特点:汉初分封制层级少;分封的基础是郡县制;拥有人事任免权和财政权。‎ 变化:王国统治范围缩小;王国地位进一步下降(成为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划);取消人事任免和财政两大特权。‎ ‎(3)特点:政治制度的演变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总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周天子对分封制体制已失去完全的控制权,再加之分封过程已基本终止”可从社会阶级角度、国家政策角度、地方势力发展角度等进行分析;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另一种即将取而代之的新制度为郡县制,评价它的意义可以从加强统治角度、社会发展角度、国家大一统角度进行说明。‎ ‎(2)特点:根据材料“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汉初封建的基础仍然是郡县制”“自行任命官员及收取人头税与田租的两大特权”等可从分封制等级角度、诸侯权责角度等进行概括、总结; 变化:根据材料“使每个王国仅有一郡之地,并取消了诸侯王享有的前文提及的两大特权”“封建作为汉代的第一级行政区划”可从王国地位角度、诸侯特权角度进行分析。‎ ‎(3)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到秦汉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可以从政治制度角度、中央集权加强角度进行概括。‎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答案】(1)原因: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意义:揭开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解决: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新举措:开发和开放浦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阶段。‎ ‎【解析】‎ ‎【详解】(1)原因:由材料“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可知“借地”使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意义:由材料“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可知这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弊端:由材料“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可知权力高度集中,政企不分,在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解决方式:由材料“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可知主张简政放权;由材料“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可知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生产积极性;由材料“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可知主张政企分离。‎ ‎(3)新措施:结合课本知识可知,90‎ 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进行浦东开发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是渐进性的,逐渐深入的,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 材料三 从1928年起,苏联投资10亿卢布的高尔基汽车厂整套设备由美国生产,约有20家美国厂商为其提供了技术。1930年,意大利、瑞典等国对苏贷款达8亿美元,1931年增加至12亿美元。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1935年,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财政部发行1亿元“金融公债”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推行法币政策。1936年,中国实业部建成各类机器厂2387家,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凯恩斯理论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苏两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凯恩斯理论的具体措施。‎ ‎【答案】(1)观点: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国家干预经济。‎ ‎(2)依据:新政实施大规模救济,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工作条件,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新政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3)中: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发行公债充实资本,推行法币政策;政府投资实业。‎ 苏:政府引进外国技术、资金、人才。‎ ‎【解析】‎ ‎【详解】(1)根据“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乘数效应”并结合所学,可归纳出政府投资取得的效益巨大,以及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2)“叛变了他的阶级”是指罗斯福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但是他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是指他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3)凯恩斯理论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根据材料“国民党通过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施大纲案》,全面指导经济建设”“推行法币政策”,得出中国当时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政府投资实业等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苏联投资10亿卢布”“ 1932年,有2000名德国工人、730名美国工程师在苏联工作”得出苏联在政府的计划指导下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 ‎24.马克思主义与各民族的特点相融合,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21年列宁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三 邓小平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模式,早在1979年11月26日,他在会见美国客人时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1985年10月,邓小平又指出:“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 ‎——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 材料四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分析1921年列宁“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这一举措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举措的意义。‎ ‎(3)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认识的发展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主要观点的理解。‎ ‎【答案】(1)基本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工业高度发展(生产力极大丰富)。‎ ‎(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市关系来恢复经济。‎ 意义: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3)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束缚);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理解:科学的理论需同具体国情相结合;科学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 ‎【解析】‎ ‎【详解】(1)基本特征:根据“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概括归纳。‎ ‎(2)特点:根据“1921年”“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可知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市关系来恢复经济。意义:结合所学回答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即可。‎ ‎(3)影响:根据“邓小平突破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得出促进了思想解放;根据“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阐述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得出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理解:根据“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得出科学的理论需同具体国情相结合;根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得出科学的理论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 ‎25.全球化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也带来了人类观念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争议说,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使得构成200年前社会景观的全部文明扭曲了。这种结合使一个全新的“现代”国际性文化取代了一个陈旧的地域性文明残迹……纵观历史,激烈的动荡使得西欧以不同于欧亚大陆其他伟大文明的方式脱颖而出。从最近的世界史中,人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革命性重组的长期趋向的事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西方人而且全人类都被卷入其中了。‎ ‎——摘自【美】威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材料二 “全球化”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变化范式,已经成为了替代“现代化”的一种话语和社会想象。全球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学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这一文化认同问题与全球化所造成的时间、空间观念上的巨变是联系在一起的。如今,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都比任何时候更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 ‎——摘自【美】萨斯基亚·萨森《全球化及其不满》之“都市与文化”译丛序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17世纪至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欧“脱颖而出”的经济因素。‎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等角度论证“全球化推动了人类时空观念的变迁”这一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殖民扩张;科技进步;两次工业革命;西欧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2)‎ 论点 全球化推动了人类时空观念的变迁。‎ 论据 新航路开辟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人类超越“地域性文明”的局限,逐渐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人类感受到地球上各地区之间的距离缩短;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变迁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捷和简便,深刻改变人们的时间观念;大众报刊、广播影视尤其是互联网推动了全球化进入信息时代,使人类认识到发生在遥远地区的种种事件,都比任何时候更直接、更为迅速地对我们发生着影响,人类文化认同与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 总之,全球化推动了人类时空观念的变迁。‎ 论证 立论完全错误,没有运用史实论证,或字数特别少。‎ 结合1至2个角度史实的普通论证。‎ 结合3至4个角度史实进行论证,结构完整,论述清晰,表达流畅,语言准确。‎ ‎【解析】‎ ‎【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至20世纪初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欧“脱颖而出”的经济因素可以从新航路开辟角度。资本主义发展角度、生产力发展角度、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程等进行分析。‎ ‎(2)观点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全球化推动了人类时空观念的变迁”这一观点从经济角度说明的话可以根据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从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形成到全球化发展的影响角度进行阐述人类时空观念的变迁;从交通工具发展角度说明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通过交通工具等新型手段促进人民思想解放,推动了人类时空观念的变迁。‎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