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案: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地理(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案: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备考指南 考纲下载 核心知识点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2013大纲卷7~9题,12分 选择题 命题重点:1.常结合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考查对清洁生产流程中区域布局、集聚原因的分析能力。‎ ‎2.常结合生态农业模式图,考查对生态农业特点的分析能力。‎ ‎3.常结合区域图和题干信息,考查不合理的农业活动引发的生态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分值一般在4分左右,难度系数在0.6左右。‎ 热点探究:环境问题,循环经济。‎ ‎2015课标Ⅱ,37(3)、(4),12分 综合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016课标Ⅱ,37题,22分 综合题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3.应用: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4.识记: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5.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考点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 说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是否相同?‎ 提示 不相同。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 ‎2.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人类活动的废弃物 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②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短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地域 差异 发达国家更突出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形成 成因 过度消耗资源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过度开采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一是环境承受着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二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转移污染。‎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2014年12月4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 (1)马尔代夫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  )‎ A.年降水量小 B.地表径流量小 C.人口稠密 D.地势起伏大 ‎(2)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①水土流失 ②雾霾严重 ③珊瑚退化 ④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1)题,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马尔代夫国土面积极其狭小,地表径流量小,所以水资源十分短缺。第(2)题,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该国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组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答案 (1)B (2)D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天气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水域条件 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人为原因 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 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 措施 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土地资源短缺 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 能源短缺 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 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 泰晤士河的悲剧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 【学法指导】 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 回答环境问题的模式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 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2)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后果与 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②小流域综合治理;③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生态环境问题 ‎1.(2013·大纲文综,7~9)赤潮是某些浮游生物暴发性繁殖引起水色异常和水质恶化的现象。赤潮的出现和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有关。据此完成(1)~(3)题。‎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解析 第(1)题,以赤潮为背景,考查了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赤潮的成因是温暖海水的富营养化,主要是人类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氮、磷营养物促使某些浮游生物的暴发性繁殖和生长,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B项正确。第(2)题,考查赤潮形成的水温条件和气象条件。赤潮多发生在水温偏高的海域,同时,风力偏小不利于海水散热和污染物的扩散,容易导致赤潮的暴发,C项正确。第(3)题,考查赤潮多发的海域位置。赤道附近海域降水量大且氮、磷污染物排放量有限,A项错误;大洋中部受人类活动排放的氮、磷污染物影响很小,不易发生赤潮,B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既有温度条件,又有大量的氮、磷营养物,赤潮多发,C项正确;高纬近海水温低,不易发生赤潮,D项错误。‎ 答案 (1)B (2)C (3)C 考向二 环境污染问题 ‎2.[2015·新课标Ⅱ,37(3)(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解析 第(1)题,近年来乌梁素海的污染严重,一方面是排入的农田退水,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湖水污染加重,同时当地工业和城乡废水也排入该湖。另一方面是湖泊本身的自净能力差,由于其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造成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日趋严重。第(2)题,治理乌梁素海的污染要从“减排、清污、执法、增意识”等方面来回答,“减排”就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一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二是严格控制入湖废水的排放量。“清污”就是要及时清淤,采取生物措施净化。“执法”就是要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增意识”就是加强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答案 (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考点二 可持续发展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 提示 违背了持续性原则。地球的面积是有限的,这决定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13年,中纬度地区50 km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和共同性原则 ‎(2)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冰箱 解析 第(1)题,臭氧层的破坏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由此可知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共同性原则。第(2)题,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氟氯烃化合物,它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中的制冷剂,故选D项。‎ 答案 (1)C (2)D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 ‎3.传统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可持续发展关键的判断 ‎1.(2015·北京文综,2)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 据此,回答下题。‎ 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公平性”的含义。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过度猎狼可能降低山区的环境承载力,②错;不良消费观念与过度猎狼无关,③错;公平性原则指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④正确。综上所析,选D项。‎ 答案 D ‎2.(2014·天津文综,6)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上图所示的大型商城,以汇集国际品牌商品、价格优惠为经营模式。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针对如何新建这类大型商城各抒已见,其中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商城数量,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B.扩大商城规模,带动周边城镇发展 C.立体建设商城,集约开发利用土地 D.商城靠近景点,吸引游客休闲购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析题目所给四个选项可知,A项强调就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念;‎ B项强调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C项强调土地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念;D项强调旅游业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故C项正确。‎ 答案 C ‎ 考向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2015·江苏地理,21~22,6分)“国际慢城”是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感的宜居城镇模式,要求人口在5万人以下、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下图为“国际慢城”桠溪镇的大山村土地利用今昔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与“国际慢城”要求相符合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骑单车出行 B.经营手工业作坊 C.去速食店就餐 D.建大型游乐场 ‎(2)大山村在成为“国际慢城”前后,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 B.从种植业到种植业与服务业相结合 C.从水稻种植业到商品谷物农业 D.从较单一的农作物到多种经济作物 解析 第(1)题,综合题干材料“环境质量好、提倡传统手工业、无快餐区和大型超市”可知,C项错误、B项正确;骑单车出行减少了环境污染,利于环境的保护,A项正确;大型游乐场容易造成环境问题,不符合“国际慢城”的要求,D项错误。第(2)题,比较两图可以看出,该地由原来单一的水稻、小麦、油菜作物的种植转变为发展茶园、果园、苗圃、菜地等,并且出现了游客中心、池塘水景和大山塔风景区等,说明第三产业得到发展,故B项、D项正确。‎ 答案 (1)AB (2)BD 考点三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手段 核心 方式 目的 实践 环境无害化技术 提高生态效益 环境友好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工业:发展清洁生产 农业:推行生态农业 公众:提倡适度消费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 公众参与。‎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天津滨海六校联考)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示意图回答(1)~(2)题。‎ ‎(1)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 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 ‎(2)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 第(1)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第(2)题,注意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 答案 (1)C (2)D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庞大的人口压力 ‎(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3)深刻的环境危机 ‎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思路 具体内容 地理背景 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形成与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优势条件 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来进行分析 限制因素 从自然灾害、资源短缺、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工业发展;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发展)。(2)发展科技,贯彻加速科技进步教育方针,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4)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5)促进对外开放。(6)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7)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8)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区域协调发展 ‎(1)发展交通通信、商业贸易等(促进商品流通、经济交流,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3)产业转移(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优势互补)‎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循环农业模式图的判读 ‎1.(2013·福建文综,1~2)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下图示意某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完成(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  )‎ A.河套平原 B.黄淮平原 C.辽东丘陵 D.闽浙丘陵 ‎(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  )‎ ‎①提高经济效益 ②加快城镇发展 ③提供清洁能源 ‎④促进民居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该地区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甘蔗,处于亚热带地区。据此可判断该农业模式最适宜的地区。第(2)题,该农业模式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清洁能源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 (1)D (2)B ‎【读图指导】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常考的类图像之十九)‎ 关联图的判读一定要注意图中信息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联、两图之间的关联、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性关联等。判读时通常有以下两种方法。‎ ‎(1)顺藤摸瓜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②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 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可以使用直接代入法尝试求解。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在确定完填空内容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 ‎2.(2012·江苏地理,17~18)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读图可看出,秸秆焚烧只产生烟尘和灰烬,既不能提供生活能源,又不能提高土壤肥力;作为饲料,可以为农田提供粪肥,也可获取畜产,但不能提供生活能源;秸秆作为工业原料,可获取工业产品,也可用来发电,但不能提高土壤肥力;作为沼气原料,其沼渣、沼液可提高土壤肥力,沼气为生活提供生活能源。④方式符合题意。‎ 答案 D 考向二 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保护 ‎3.(2016·新课标全国Ⅱ,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解析 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