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19-2020‎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1.明清时期在不少地区出现永佃制,即地主出卖土地之后,仍由旧的佃户耕种交租,不改变耕种权,而佃农有退佃、转租或者典卖佃权的自由。当土地被佃农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永佃制和大小租的形成反映了 A.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 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强化 C.赋税征收种类由简单转向复杂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 ‎2.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3.《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 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 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4.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佃农在不拖欠地租的条件下,有权“不限年月”“永远耕种”,地租率相对稳定,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这一现象 A.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说明农民摆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D.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5.“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C.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子口税是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税制。在这种税制下,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只需缴纳2.5%的内地通过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这种税制 A.调和了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 B.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竟争压力 C.为清廷拓宽了财政来源渠道 D.旨在规范中国内地的市场秩序 ‎7.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B.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内部管理不善 D.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 ‎8.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带求,这说明当时 A.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C.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9.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最终未能繁盛的根本原因是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制约 B.中国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10.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 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C.切断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 ‎11.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 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 ‎12.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年指定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材料表明 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 ‎ 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 D.全国人大重新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13.1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工业化进程的受挫 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 ‎14.“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近代社会的剧烈变革 D.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15.19世纪80年代初,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上海的妇女,更是以香水、墨镜、洋烟为时髦用品.就连文士王帽也经常以“晶(玻璃)杯、洋皂,赠送朋友”。这表明,当时 A.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 B.逐新趣异体现市民的精神追求 C.开埠通商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 D.西学东渐推动社会的重大变革 ‎16.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词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17.据徐珂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 A.社会革命过程曲折 B.封建势力在革命后恢复了旧有统治秩序 C.剪辫运动缺少广大基层民众的支持 D.辛亥革命推动了移风易俗 ‎18.新航路开辟后,纷纷出现可以转让股权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其中最有名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和1602年建立的荷东印度公司。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区域贸易中心的转移 D.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9.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引起“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形成 B.亚洲人口的膨胀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工业革命的开展 ‎20.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A.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B.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21.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22.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A."福利国家"制度 B.知识经济(新经济)‎ C.经济全球化 D.第三产业 ‎23.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政府给了工人一定的政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极限。在美国历史上,由国会通过此种内容的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出 A.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发生变化 B.部门权力统一不再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介入立法司法领域 D.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 A.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 B.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 C.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 D.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 ‎25.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A.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二、非选择题 ‎26.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5世纪开始,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从而使得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对外寻找的通往中国和印度的运动,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 ‎——李斯特《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英国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了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得以发生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方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当土地被佃农转租时,直接生产者既要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大租,又要向佃权所有者缴纳小租”可知,体现了明清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初步分离,即永佃制反映的是土地的经营权,而土地所有者收大租,佃权所有者收小租,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强化”及“赋税征收种类”,而是强调“永佃制”的实行办法,B、C与题意不符;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问题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D说法绝对化。‎ ‎2.【答案】A ‎【解析】‎ 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3.【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史记》记载江南地区……南朝《宋书》则载江南……”可知,《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这是因为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江南经济迅速开发,鱼米丰富,丝绵优良,A正确;“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C与材料无关;“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 是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而不是《史记》和南朝《宋书》对江南地区的记载截然不同的原因,D说法错误。‎ ‎4.【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农民获得相对独立的、长期的土地使用权,地主则失去了和土地的直接联系。”可知,永佃制的盛行加速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正确;永佃制盛行与政府的财政收入无关,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瓦解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违背史实;据材料,佃农的身份没有变化,C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东西方贸易逆差”“欧洲货币短缺”“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可知是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B、C错误;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工业革命的结果,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对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征收较低的子口税有利于外商产品在国内各地倾销,不利于民族工业参与市场竞争,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涉及调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子口税虽然有利于增加清政府财政收入,但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D项,题干旨在对外商实行特权征税,并非规范市场秩序,排除。‎ ‎7.【答案】D ‎【解析】材料“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体现的是民族工业发展受到国内封建势力的压制,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得出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的结论,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外国资本主义对民族工业的压制,B选项排除。材料与民族工业内部管理不善无关,C选项排除。‎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内陆乡村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故材料反映了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的现象,故C项正确。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与材料信息“昼出耕田夜织麻”不符,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与内陆乡村的生活方式有地区差异, B项错误。材料反映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故城市仍处封闭状态的说法不正确,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 由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的制约,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最终未能繁盛,故D正确;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不是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A;B表述太绝对,并且市场因素不是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排除B;C表述错误,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低,不能说没有政治地位,排除C。‎ ‎10.【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叙述的是粮食的购销政策,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不属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A错误;1953年的中国还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故B错误;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指由国家对粮食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意味着农民的粮食通过政府渠道进行统一收购,不能面向市场出卖,因此不与市场发生联系,故C正确;D项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C。‎ ‎11.【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导,还没有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故A项错误;因此也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故C项正确;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的钢产量没有达到规划要求,说明规划的制定标准过高,受到了“左”倾建设观念的影响,故B选项正确;1978年2月还没有实行改革开放,故A选项错误;1978年“左”倾错误已经结束,材料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故C选项错误;全国人大的地位问题与材料无关,故D选项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国民经济有严重困难,工业化进程的受挫,政府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故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故B项正确。农村仍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改革,排除A。当时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变化,而材料强调国民经济调整,排除C。当时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松动,而材料强调国民经济调整,排除D。‎ ‎14.【答案】C ‎【解析】‎ 同治光绪至宣统时期,一方面由于外来的侵略,外来文化广泛传入,另一方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民主思想广泛传播,中国近代化开展,即由于近代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导致了题干现象的发生。C 项符合题意。ABD项都是只说了其中的一个原因。‎ ‎1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连洋人之侍僮马夫辈,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等信息说明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崇洋现象成为消费的社会时尚,A正确;据材料“天津盛行各种卷烟及洋式饰品……”,这说明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B不是材料主旨;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材料说明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没有体现重大社会变革,D错误。‎ ‎1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用大众词汇的变迁来反映历史,“吃”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但不能体现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排除C,B项正确。AD属于现象,与设问的本质不符,排除。‎ ‎17.【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仍有不少士绅反对剪辫,甚至成立的“保辫会”,以致到20世纪20年代“辫发犹所在皆有”;故B、D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士绅”属于社会的上层人士,而不是基层民众,故排除C。故选A。‎ ‎18.【答案】A ‎【解析】英国东印度公司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各自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了重要作用。这类股份公司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故A最符合题意;BC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但不符合题意。‎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说美洲的作物传入亚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所引发的“商业革命”。故C项符合题意。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20世纪初,此时是明末,时间不符,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人口膨胀的问题。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明末大致是17世纪初,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时间不符,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20.【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1870年以后”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可知,生产技术的复杂化导致垄断组织的出现,而垄断组织的出现也属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因此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故A项正确。B与材料所述不一致,应排除。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垄断产生的主要动力,C项因果关系与材料相反,排除。垄断只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到17世纪末,运往欧洲的棉布直线上升,“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说明棉布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即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商品流动,不是资本流动,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殖民掠夺,故C项错误;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也显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遗传基因”“卫星定位”“软件”“因特网”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结合所学可知,知识经济是一种依靠高新技术与高科技发展经济的模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福利国家”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稳定社会秩序的方式,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错误,第三产业是服务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由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反映了司法独立传统受到挑战,总统行政权力扩大,故A项符合题意。B项,最高法院支持新政法案不代表美国三权分立的制衡体制受到破坏,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行政权力介入司法,排除。D项,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意在缓和社会矛盾,并不代表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排除。‎ ‎2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4年西方经济出现滞胀,而它的直接原因就是中东的石油危机,故A项正确。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和福利国家的建设是经济滞胀的长远的深层次的原因,故BC项排除;D项是经济滞胀的影响,故排除。‎ ‎25.【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信奉自由主义”的信息可知,撒切尔“改革”不会大力国家干预,只会减少国家干预,A项错误;材料中“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表明,80年代以后(1979—1990年在任)英国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而不是“建立”,B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可以看出其特点是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人民资本主义是指发达国家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股票分散化的趋势,但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D。‎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特点: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轻工业为主(集中在民生领域);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为主;工业增长快。‎ 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一战期间列强放宽对华经济侵略。‎ ‎(2)事件:三大改造运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 影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决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1)“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可从行业特点、产品内容增长速度、等方面概括为:出现实业投资热潮,以民营为主(民族资本家),集中在民生领域(以轻工业为主),中小企业成为主流,工业增长快(出现“黄金时期”、快速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期间为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内部条件主要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民国初年政府采取鼓励兴办实业的政策;提倡国货;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注意不要把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一外部条件也写上。‎ ‎(2)第一小问,“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回答:三大改造运动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小问,注意考查该事件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3)中国“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指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必然会借鉴市场经济中的积极的因素,而美国“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指的则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必然会借鉴计划经济中的积极的因素。‎ ‎27.【答案】(1)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原因: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商业利润的受阻。‎ 政治:强化王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 文化:文艺复兴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人们日益相信地圆学说。‎ 技术:造船技术或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推动。‎ ‎(2)影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带来环境污染。‎ ‎【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而历经迪亚士,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探索后,最终找到了通往亚洲的通道。”可知,该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原因:按照问题要求,逐项落实。经济:根据材料“为了筹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货币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需要,”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西欧人对黄金的狂热追逐。根据材料“加之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洲和欧洲的路上通道,”可知,商业利润的受阻;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化王权的葡萄牙、西班牙的支持;文化: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思想、宗教和科教等角度分析,即文艺复兴的推动。传播天主教的精神动力。人们日益相信地圆学说;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船技术或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推动。‎ ‎(2)影响:根据材料“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高炉前迸射着铁水的光亮。”可知,其影响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材料“1850年时,英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60%,”可知,其影响是加速城市化的进程。根据材料“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铁产量的总和,煤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棉布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可知,其影响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根据材料“灰暗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可知,其影响是也带来环境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