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三年模拟一年创新高考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十五单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A组 基础题组 一、选择题 (2015·广东湛江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读下图新疆塔里木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中信息,对塔里木盆地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减小,活动的空间不断缩小 B.历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范围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 C.盆地南缘河流流程缩短,主要是人类种植业活动造成的 D.人类活动范围盆地北缘比盆地南缘大 2.该地区极端干旱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青藏高原阻挡,水汽少,地面蒸发旺盛 B.全年受副高控制,降水总量小 C.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 D.地处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解析 第1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增大,A错。从图中古绿洲的分布判断,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范围不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B错。盆地南缘河流流程缩短,是自然因素与人类种植业活动造成的,C错。人类活动范围盆地北缘比盆地南缘大,D对。第2题,极端干旱天气形成,主要是距海遥远,青藏高原阻挡,水汽少,地面蒸发旺盛,A对。该地不受副高控制,降水总量小,B错。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与流程短无关,C错。地处盆地边缘,地势平坦,排水通畅,D错。 答案 1.D 2.A (2015·福建四市六校高三上学期联考)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上部 ,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根据材料回答3~4题。 3.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 ) A.大连 B.青岛 C.深圳 D.上海 4.近年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 ①防风消浪、促淤保滩 ②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第3题,从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我国大连、青岛纬度高,位于温带地区,不易生长,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然尔其纬度高于深圳,热量较少,因此最易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深圳。第4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功能。不是用材林。 答案 3.C 4.B (2015·河北百校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检测)作为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区之一,甘肃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有重要参考意义。下表示意甘肃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变化,其中未利用土地包括撂荒闲置农用地。读表,完成5~6题。 甘肃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变化 以耕地为主 以林地为主 以牧草地为主 以未利用地为主 1997年 38% 16% 27% 19% 2005年 28% 24% 26% 22% 5.关于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合理的是( ) ①经济发展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力 ②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③人口增长对土地利用变化是一把双刃剑 ④多数县域实施了生态退耕政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甘肃对撂荒闲置农用地合理的管理措施有( ) ①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撂荒闲置农用地 ②加强被征用土地的管理,防止由于土地征用而导致的耕地撂荒现象 ③ 对确实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应将其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或交通用地 ④加大小型农用机械的使用,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而出现的撂荒闲置农用地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5题,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确会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但与人为因素相比,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的变化更稳定一些,对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方向及效益,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力;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和治理,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但也会给土地带来巨大的压力;根据图中耕地和林地的变化可以判断甘肃省退耕还林工作效果显著。第6题,甘肃省水分条件较差,应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来实现撂荒地的充分利用;对征用的土地应督促征用单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城镇建设用地或交通用地的扩大应考虑地块的实际区位,对区位条件不满足实际需求的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应实施有补贴的生态退耕;甘肃省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出现了撂荒闲置农用地问题,可通过小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状况。 答案 5.D 6.B (2014·吉林长春高三期末检测)甘肃省定西市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地区,下图为“定西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兴修梯田最主要改造的自然环境要素是( ) A.地形 B.水分 C.热量 D.土壤 8.该治理开发模式的优势是( ) ①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增加了农民收入 ③延长了产业链 ④改善了局部气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第7题,修梯田主要改造的是地形因素。第8题,通过图中信息可知,植树造林可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发展大棚农业、兴修水利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局部气候条件。 答案 7.A 8.A (2014·河南郑州调研)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0.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9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答案 9.B 10.A 二、非选择题 11.(2013·山东莱芜二模)小流域治理一直是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Q河水系分布图。 材料二 Q河流域径流量、蒸发量和降水量对比图。 材料三 Q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表。 面积(km2) 年份 耕地 乔木林地 灌木林地 荒草地 居民区 1959 105.12 12.38 97.97 220.14 0.44 1986 44.52 115.71 91.12 183.86 0.78 2007 37.28 129.19 116.89 157.70 2.88 (1)请判断Q河流域所属的大地形区名称及其分布范围。 (2)淤地坝是指在各河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建筑物。简要说明Q河流域建淤地坝的积极地理意义。 (3)据材料二分析Q河流域水资源的状况和成因。 (4)简述Q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经纬度可知Q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第(2)题,建淤地坝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其目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第(3)题,由材料二中图可直接读出水资源状况,其成因是由降水量和蒸发量共同决定的。第(4)题,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作答,其对策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等。 答案 (1)黄土高原。东至太行山,西至六盘山(或乌鞘岭、日月山),北至长城,南至秦岭。 (2)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防洪;扩大良田面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降低河流含沙量;抵御地质灾害等。 (3)状况: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因: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或呈波动下降);年蒸发量呈增加趋势(或波动上升)。 (4)影响:耕地减少和乔木林地、灌木林地的增加,有利于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荒草地的减少和生活建筑用地的增加,则不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对策:退耕还林还草。 B组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2015·山东济南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复活岛是位于咸海内最大的湖心岛,近50年来,岛屿面积不断增大,并逐渐与陆地相连,下图是两幅咸海的卫星图片,据图回答1~2题。 1.复活岛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 ) A.地壳上升 B.湖泊萎缩 C.泥沙淤积 D.围湖造田 2.符合图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是( ) A.昼夜温差变小 B.湖水盐度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土壤盐碱化减轻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湖泊水域面积减小,复活岛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湖泊萎缩,B正确。第2题,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节气温的功能下降,昼夜温差变大,A错。水域面积减小,湖水盐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小,土壤盐碱化增大,B、D错,C正确。 答案 1.B 2.C (2015·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研究发现,油棕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严重威胁到雨林中珍稀动物红猩猩的生存。下图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依据材料推断( ) A.油棕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 B.延续“刀耕火种”式农业,能避免雨林生态恶化 C.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D.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相互矛盾,不可协调 4.油棕产业链中( ) A.油棕种植业属小型自给自足农业 B.棕榈油榨取工业宜靠近原料产地 C.油棕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D.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 解析 第3题,根据材料,油棕产业威胁到红猩猩的生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A错。延续“刀耕火种”式农业,导致雨林生态恶化,B错。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C对。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可以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发展,D错。第4题,油棕种植业属种植园农业,A错,棕榈油榨取工业宜应靠近原料产地,B对。油棕生产会破坏雨林,对环境造成影响,C错。油棕产业链规模小,不能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D错。 答案 3.C 4.B (2015·山东威海调研)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5~6题。 5.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6.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解析 第5题,注意图中不同湿地类型的图例及其曲线变化;由图可知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率越大,流域湿地总面积的大小还与该河流的流域面积大小有关,故排除选项A;图中显示随着干燥度升高,湖泊湿地率先增大后降低,故排除选项B;河流湿地随着干燥度的增加,湿地率变化不大,说明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不明显,故排除选项D;沼泽湿地率随着干燥度的增加,湿地率迅速降低,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故选项C正确。第6题,上游来水量减小,河流注入海洋水量减少,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故排除选项B;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运河向北输水,途经黄河,一般不向黄河放水,对于黄河下游湿地影响不大,故排除选项C;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从黄河中引水量增加,会降低黄河下游湿地率,故排除选项D;黄河下游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故选项A正确。 答案 5.C 6.A (2015·河北百校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检测)下图景观示意我国某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采取的某类工程措施,读图完成7~8题。 7.该景观常见于(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D.华北平原 8.下图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图中景观表示的鱼鳞坑, 主要是为防治水土流失而修建的生态保护工程,故应该为黄土高原。第8题,由上题可知,该图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故可以排除A、B项;鱼鳞坑主要是截留水土,以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故鱼鳞坑的坑应该朝向等高线的高处,故应该选C项。 答案 7.A 8.C (2014·吉林长春高三期末检测)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一段时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图甲“科尔沁沙地位置示意图”)。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结合相关知识,完成9~11题。 图甲 9.图乙中反映出科尔沁地区人类对地理环境认识的过程是 ( ) 图乙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10.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 ( ) ① 生态环境脆弱 ②气候异常 ③大规模人口迁入开发 ④不合理开采地下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科尔沁沙地走“沙绿民富”的道路给我们的启示,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区经济建设必须以生态建设为前提 B.树立新的发展观,由“掠夺性开发”转向“可持续性开发” C.实行退耕还草,封沙育草,更大力度发展畜牧业 D.发展乔、灌、草、药相配合、农牧副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经济 解析 第9题,图中①图表示“人类中心论”思想时期;②表示“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时期;③表示“人地和谐论”思想时期。故人类对地理环境认识的过程是②①③。第10题,科尔沁荒漠化日益加剧的原因主要来自人类不合理活动和自然条件的异常变化。第11题,科尔沁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必须遵守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大力发展畜牧业将会加剧地表植被的破坏。 答案 9.B 10.A 11.C 二、非选择题 12.(2014·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长江上游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加剧。下图为长江上游降水侵蚀力分布图。 材料二 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能彻底清除不适宜的自然植被和清理空间,是目前手段最简单、最迅速、最经济的营林措施。炼山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也是巨大的。发展不炼山造林的技术非常重要。 材料三 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树冠大、高度较矮、树叶密度大、郁闭度高的林地拦截雨滴击溅的作用大,能延缓和分散降水对地面的打击作用,水土流失量较小。 材料四 下表是南方某坡地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7块不同林地的试验径流小区,1985~1997年连续统计的观测资料分析和侵蚀模数计算。不同经济林树种径流小区随树龄变化的水土流失特征,为红壤地区人工植被建设中的树种选择及抚育管理提供借鉴。 各径流小区年侵蚀模数 t(km2·年) 监测年限 1#小区 2#小区 3#小区 4#小区 5#小区 6#小区 7#小区 毛竹 林灌混交 杉木 稀柑 蜜柑 茶叶 松树 第1年 1 380 100 3 260 953 1 628 103 14 第2年 83 90 50 22 427 293 90 第3年 3 5 7 6 1 357 55 第4年 1 2 1 0 0 62 12 第5年 2 6 0 0 0 177 8 第6年 8 5 1 0 0 211 23 第7年 1 6 0 0 0 367 32 第8年 3 0 0 0 0 262 34 第9年 9 0 0 0 0 447 66 (1)有关图中降水侵蚀力最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盆地地区 B.年降水量最大地区 C.地形起伏最大地区 D.山区与平原交界地区 (2)根据材料,列举炼山造林的优缺点。 (3)据表分析前5小区与6、7小区年侵蚀模数的变化差异,并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请给长江上游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可知,在山区与平原交界地区降水侵蚀强度较大,这些区域地形起伏大,加之植被破坏严重,因而侵蚀力强。第(2)题,根据材料二可知其优点,其缺点主要是加剧水土流失、污染空气、破坏地表结构、生物多样性锐减。第(3)题,比较表格数据可知,前5个小区水土流失量变化显著,尤其是在前2年,而后两个小区则变化不显著;根据材料三从树冠形状、郁闭度、人为干预等角度分析茶树、松树变化小的原因。第(4)题,从材料可以看出,不同的树种保持水土的能力不同,要注意树种的选择;要避免炼山式的栽培方式;要减少人为干预,恢复自然植被。 答案 (1)D (2)优点:①炼山能较彻底清除不适宜的自然植被和清理空间,是目前简单、迅速、经济有效的手段;②炼山对土壤具有短期积肥效益,有利于林木早期生长;③炼山后降低虫病危害,病虫害严重的林木,炼山是切断其食物和寄主的重要手段。 缺点:①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②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流失;③破坏土壤结构,水、土、肥流失严重;④污染空气;⑤加剧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灾的发生。 (3)前面5小区,每一种林地在栽培的前2年内水土流失量都很大,尤其是在第1年的水土流失强度最大。随着树龄的增长和郁闭度的增加,侵蚀产沙量逐渐减少,部分年内几乎不产生侵蚀量。茶树和松树逐年变化小。 茶园是一种低矮的灌木林地 ,但因茶树每年要进行施肥和采茶等,人为干扰程度较大、茶园坡地的水土流失量一直较大。松树林小区其侵蚀模数都很小,这与树冠的形状和郁闭度关系密切。 (4)在水土流失地区,造林地应多保留原有的植被,减少炼山式的栽培方式,发展不炼山造林的技术;在林地栽培人工林时研究树种、栽培方式、密度等等;减少生产过程的人为干扰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 考查角度一 荒漠化问题 乘火车沿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下图)时,看到图中所示的草方格沙障景观。该种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B.植树种草,防风固沙 C.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 A.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B.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D.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解析 第1题,在腾格里沙漠有流动沙丘,植树种草都不能成活。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最主要作用是增大地表的摩擦力,减小风速从而减少沙丘的移动,达到固沙、治沙的目的,A对。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不是要植树种草,B错。增加土层的腐殖质不是主要原因,主要是固沙,C错。这种方法是结合当地实际的一种有效措施,不是为的成本低,D错。第2题,人类目前的技术,不可能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要因地制宜,而不是大规模改造,A错。大力发展灌溉业,也不是可持续发展观点,B错。利用独特景观,发展旅游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C对。沙漠区环境脆弱,这里发展建材工业,只能导致环境恶化,D错。 答案 1.A 2.C 考查角度二 湿地问题 读“长江流域某湖泊的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 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图”,完成3~4题。 3.该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的直接原因有( ) ①流域内降水变化 ②湖水流向变化 ③上游地区植被破坏 ④当地围湖造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关于该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 B.湖泊深度增加,航运条件得以改善 C.TSS通量为负值时,湖水补给河水 D.河流枯水期时,TSS通量以流入为主 解析 第3题,图示为长江流域的湖泊,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水量大时含沙量大;夏季为丰水期,河流的水位高于湖泊,河流补给湖泊,河流带来泥沙注入湖泊,湖泊TSS通量为正值;冬季为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补给河水,湖泊水含的泥沙量小,湖泊TSS通量为负值;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但与季节变化无关;当地围湖造田,湖泊缩小,也与季节变化无关。第4题,冬季为枯水期,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湖泊补给河水,湖泊水含的泥沙量小,以流出为主,湖泊TSS通量为负值;湖泊的泥沙淤积会影响通航能力,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调节洪水的能力。 答案 3.A 4.C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