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南昌十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5月考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 中央集权 B. 家国一体 C. 君主专制 D. 官僚政治 【答案】B 【解析】依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可知,材料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理念,即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故B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君主专制是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官僚政治指具有机能专业化、职务凭资格、行动按固定规章办事、权力分等级等特点的系统行政管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2. 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 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C.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随着中央官职的变化,中央官署分布也有所不同,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署分布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排除B、D。 3.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B. 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 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 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故D正确;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B项明显错误;AC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 4. 元朝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镇戍于淮河以南的汉军诸万户及新附军等,则直接由行省管辖。材料表明元朝( ) A. 行省享有高度自治权 B. 行省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C. 行省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双重性 D. 地方行省仍须服从中央政府的管辖 【答案】C 【解析】元朝的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排除A、B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行省有权参与……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直接由行省管辖”可知在中央集权下的行省又享有部分权力,说明行省有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双重性,故C项正确;D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5. 明朝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 A.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B.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答案】A 【解析】明代时期设置内阁,废除丞相,本身即是君主专制强化的结果,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故A项正确;内阁不属于中央中枢机构,故B项错误;“内阁首辅”能够参与决策取决于皇帝的信任与授权,随时可能收回,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首辅对大臣有一定的影响,但其权力来源于君主,是君主权力加强的表现形式,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内阁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其地位与皇帝的信任有关。 6.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下列言论与上述材料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B.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C.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道家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材料强调的是道家思想。B项是道家思想,故选B。A是法家思想,C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D是理学思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辩证法的运用带有普遍性,许多思想家和学术流派在阐述自己的理论学说时体现出辩证思维方式,不断推动中国哲学的辩证法的发展。《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 7. “北宋至明清时期除了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新文化也在慢慢孕育发展。”下列各项属于材料中的“新文化”范畴的是( ) A. 杂剧和散曲 B. 郑板桥的《兰竹图》 C.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D.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答案】A 【解析】明清小说、元杂剧和散曲杂耍表演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出现,而市民阶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属于“新文化”,故A项正确;郑板桥的《兰竹图》是文人画,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属于贵族文化,不符合“新文化”,排除B;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属于新儒学,植根于重农抑商的基本经济政策,不属于新文化,排除C;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排除D。 8. 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 讲究“天人合一” B. 优先服务于农业 C. 满足了社会生产 D. 注重实用性 【答案】D 【解析】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9. 《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 A. 《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 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C. 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D. 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利益要求,因而《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故选B;《资政新篇》的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发展资本主义,A项错误;C项与《资政新篇》的内容不相符合,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10. 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认为,《辛丑条约》订立后的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其核心依据应是( )、 A. 列强驻军京津地区 B. 外务部居各部之首 C.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 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炮台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国‘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这是指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依据是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即《辛丑条约》中的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故C项正确;ABD也是《辛丑条约》的内容,但不是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主要依据,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依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辛丑条约》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本题解题关键是对“低落到只是保持了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的地步”的理解。 11. 山东孟氏“瑞蚨祥”字号,是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代表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下图为解放前瑞蚨祥青岛分号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下列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促成企业初步发展 C. 一战的机遇使企业得以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 D.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导致企业走向彻底破产 【答案】A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革命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故A正确;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错在“持续”,排除;D说法太过绝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制度上的束缚和障碍。 12.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这里所指的“第二次反思”开始于( ) A. 洋务运动时期 B. 新文化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维新变法时期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反思后的实践活动是进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活动,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强,但最终都失败了,“第一次反思”和“第二次反思”应该指的都是思想解放运动,“第二次反思”的结果是必须清除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所以这场反思是指以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思想解放潮流,答案为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都不属于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C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反思”指的是思想解放运动,而ACD都是学习西方的实践活动。 13.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敌后建立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是( ) A. 晋冀鲁豫 B. 晋西北 C. 陕甘宁 D. 晋察冀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于敌后开创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当时各敌后根据地建设的模范,故A正确;BCD不符合“第一块抗日根据地”,排除。 14. 1840年起至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通商口岸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产物。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毛泽东对近代通商口岸的观察所体现的视角是( ) A. 近代化视角 B. 全球视角 C. 文明演进视角 D. 阶级斗争视角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帝国主义利用通商口岸为基地,造成‘买办的和高利贷的剥削网’,培养出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和商业高利贷阶级’,便利其剥削广大中国农民”可以看出这是阶级斗争史观,故D正确;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全球视角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文明演进视角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15. 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 A. 社会民众强烈需求 B.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二为”方向的提出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促成了文学艺术科技的繁荣,材料以评弹艺术为例,揭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故C项正确;社会民众强烈需求不是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是在1953年底,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双为”方针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背景时间不对,故D项错误。 16. 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以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两次中国共产党的大会分别是( ) A. 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 B. 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 C. 党的十二大和十四大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四大 【答案】A 【解析】十三大的突出贡献,是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正确;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17. “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 ) A.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 B.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 “文化大革命”时期 D.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B .................. 点睛: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过渡时期中国服饰变化的原因,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限定信息“开始”。 18. 在伯利克里统治时代,23岁的雅典公民萨克尼娶了18岁的玛雅丽。他们很幸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萨克尼可以享受“观剧津贴” B. 萨克尼当年有成为法官的可能 C. 萨克尼有权担任一切官职 D. 他们可以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答案】A 【解析】在伯利克里改革时期,为了激发公民参加政治的热情,实行了“观剧津贴”,所以A正确;在雅典,陪审法庭由10个部落在30岁以上公民中用抽签方式各选出60人,共600人组成,是最高的司法机关,所以B错误;在伯利克里改革时期除了十将军委员会之外,可以担任一切官职,所以C错误;在雅典,能参加公民大会的只有本邦成年的男子,所以D错误。 19.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最坚定者基本上都是高级僧侣、著名的宗教学者,甚至有些教皇也是人文主义者。这反映出文艺复兴( ) A. 仍是以神为中心 B. 核心为神圣主义 C. 仍重视宗教苦修 D. 并不反对基督教 【答案】D 20.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相互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A. 德意志开创了开明专制的政治体制 B. 统一后的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C. 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D. 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德意志帝国颁布的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皇帝拥有立法、行政、军事等各方面一切大权,议会受到皇帝控制,根据材料“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表明德意志帝国带有专制与民主的双重特点,故C项正确;A项包含在C项之中,C项表述更清楚,故排除A;C项与史实不符合,因为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带有封建专制残余,故B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因为在帝国中,以容克贵族为主,只是“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的政治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故D排除。 21. 根据1875年宪法,对法国共和政体运行基本原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并对其负责 B. 议会有创议并制定法律之权 C. 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D. 总统的命令须经内阁各部部长副署 【答案】A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法国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所以A项错误,不符合法国政体的史实,符合题意,故选A;BC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法国政体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22. 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A. 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推行义务交售制 【答案】B 【解析】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而实行的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果,故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是在30年代前,排除AC;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开始实行的苏联农产品收购的主要形式,是国家从农业取得资金和粮食的重要手段,这种制度不利于调动集体农庄庄员的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3年8月14日、《为了工业化》、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抓住题干的时间信息,依据时间信息,采用排除法。 23.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的东山再起……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 A.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B. 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C. 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实际是在说明东欧和西欧各国的崛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两级格局正在向多元化转变,故B正确;题干没有强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A错误;题干没有说到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故C错误;材料所描述的时间段20世纪50年代后两级格局还没有被多极格局取代,故D项错误。 24.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的特点是承认“货币也重要”,把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经常性手段,同时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认为通过政府干预才能加快经济的恢复。这反映了克林顿政府经济政策( ) A.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B. 仍然倾向于“自由放任”政策 C. 凯恩斯主义仍占主流地位 D. 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经常性手段,同时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政策体现了自由资本主义的特点,政府干预经济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材料说明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政策有自由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特点,即有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特点,故D项正确;“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过于抽象,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克林顿政府仍然倾向于“自由放任”的政策,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经常性手段,同时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由资本主义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角度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据此即可得出两者相结合的结论,得出正确答案。 25. “它不仅在美学上构成了与传统的对立,在内在精神上体现出人的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的分离,而且在艺术的接受上也产生了与大众的隔膜。”基于这样的认识,产生了下列哪一作品( ) A. 《日出·印象》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格尔尼卡》 D. 《自由引导人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与传统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大众的隔膜”体现了作品反传统、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符合现代主义美术的特点,C是现代主义美术,故选C;A是印象派,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现实主义,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浪漫主义美术,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计50分。) 26. 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三 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在实践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 “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 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建筑与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举出持这种观点的有力证据?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和西方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认识。 【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等级森严;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 (2)证据: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同素养的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权,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 (3)特点: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内阁是核心;政党通过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控制国家政权。 (4)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呈现多样化,但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传统不同,西方民主制历史悠久,中国君主专制历史较长,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国情。(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解析】(1)特点:主要抓住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分析。 (2)证据:主要分析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由此谈认识,即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同素养的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权,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 (3)特点:结合所学,回答近代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分析其特点即可。即:国王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混合;内阁是核心;政党通过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控制国家政权。 (4)认识:综合材料提供的不同时期中外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抓住国情不同等方面分析。可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呈现多样化,政治民主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必须符合国情等角度分析回答。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答案】观点1:近代欧洲崛起是欧洲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欧洲中心论) 思想: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政治: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观点2:近代欧洲崛起是其它地区文明影响的结果(反欧洲中心论) 经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可以提取下列观点,“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文明成就”的观点。理由如下:①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等亚洲诸国无论在经济、科技、贸易及航海探索开拓方面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②经济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如中国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达,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入国内及国际市场。③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的先进的历法和数学成果大多已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引起西方各国的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等一系列改革和文化运动,大大推动了欧洲各国从封闭落后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指南针、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等为西方探索新航路提供了科技条件。④贸易方面:亚洲通往欧洲的海上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早已打通,大量的中国商品,如瓷器、香料、丝绸和茶叶等行销全世界。直到19世纪初,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亚洲处于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研究·史学评价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探究开放型材料题”,是近几年全国卷41题标准的考试题型。此类试题呈现形式多样化,针对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本试题通过一组材料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图片信息并获取信息的能力,该答案不唯一。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然后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在假维新中有真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上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精选若干营,分为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认真训练”。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1904年,练兵处会同兵部奏定《新军营制饷章》、《陆军学堂办法》以选派陆军学生出洋游学章程。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由皇亲贵族载振任尚书,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商部成立后,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商人通例》、《公司法》、《破产律》、《奖给商勋章程》等。1901年以后,清政府多次选派和奖励青年和官员出国留学。1905年,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制。同年12月,清政府又谕令设立学部,作为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答案】(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2)假维新: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上设立新式机构也多由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不能实现自强。 真改革: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政治机构近代化;奠定了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基础;促进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1901年”,结合所学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等知识即可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清政府实施新政的时代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形势不断发展,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2)据材料“假维新中有真改革”、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新政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措施上设立新式机构也多由封建贵族掌控,带有很强的封建性,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上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不能实现自强。据材料“改革军制,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提倡留学”即可说明真改革。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新政·背景 评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