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次限时训练试题(高补班)
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1次限时训练 历史试题(高补班) 一、 单选题(每题3分,共99分) 1.中国的宗法制度形成于商朝后期,到西周发展成为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西周尤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这个“特殊的宗法统治体制”主要是指( ) A.中央集权 B.家国同构 C.神化王权 D.忠孝同义 2.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3.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4.有史学家认为,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非国家土地所有制,因“从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就从封建领主的世袭所有向着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个人所有转化”。由此推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代表的阶级利益 B.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 C.社会制度是否发生根本变化 D.土地兼并与买卖之风是否盛行 5.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 ) A.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 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 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D.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 6.表1 出土地点 考古发现 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 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 山东齐国临淄故城 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 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 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 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 表1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 A.官营手工者私造现象严重 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7.孔子说,君子(执政者)的品德好比风,小人(平民)的品德好比草,草受风吹拂,一定顺风而倒。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 A.仁者爱人 B.以德治民 C.克己复礼 D.君轻民贵 8.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策问中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他的主要目的是( ) A.宣传天人感应思想 B.为儒学提供自然法则支持 C.强化对君主的约束 D.宣扬春秋大一统思想 9.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喻世明言》第八卷 吴保安弃家赎友 《喻世明言》第十六卷 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警世通言》第八卷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醒世恒言》第二十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西湖二集》第六卷 姚伯子至孝受显荣 10.下表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作品中的部分章节,它可以作为个例来说明( ) A.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 B.八股取士抑制文学形式 C.小说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 D.民间文学注重彰显个性 11.柏拉图指出:“雅典的民主制是一种使人乐意的、无政府状态的、花哨的管理形式,在这种制度下,不加区分地把一种平等给予一切人,不管他们是不是平等者。”据此可知,柏拉图认为雅典的民主政治( ) A.丝毫没有体现平等的理念 B.导致雅典城邦国家的衰弱 C.压制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容易造成国家管理的无序 12.伏尔泰说:“为了我们这些悲惨而又能思维的动物的共同利益,是否必须承认有一个赏罚严明的上帝,他可以同时作为我们的约束者和安慰者呢,还是扬弃这一观念,一任我们陷于绝望的灾难中、沉溺于不知悔过的罪行中呢。”这表明伏尔泰( ) A.强调宗教存在的必要性 B.推崇理性高于信仰 C.认为宗教能够解除困苦 D.主张人的自然平等 13.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话:“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或欧洲任何一位王子敢于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行动( ) A.遭到了英国议会的否定 B.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C.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D.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14.下表是美国1690—1860年城市发展情况,这说明这时期美国( ) 时间 2500人以上的城市数目 总人口(单位:百万人) 城市人口比例(%) 1690年 4 0.21 8.3 1790年 24 3.9 5.1 1820年 61 9.6 7.2 1860年 392 31.4 19.8 A.城市化进程发展缓慢 B.工业革命开展较晚 C.政局不利于经济发展 D.农业人口增加较少 国家 ① ②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有 无 政府首脑 首相 首相 政府对谁负责 皇帝 议会 15.表2是近代西方某两国代议制的比较,表中①②应填入的是( ) 表2 A.德国、英国 B.德国、美国 C.英国、美国 D.英国、法国 16.二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一起)“提心吊胆地”决定支持罢工运动,因为“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这说明( ) A.二月革命时机并不成熟 B.当时的各政治党派害怕革命 C.当时的社会矛盾极其尖锐D.二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 17.图6、图7两幅美术作品的共同风格是( ) A.细致地刻画人物所生活的社会 B.侧重展示作品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C.体现形式的完美和线条的清晰 D.表现现实生活对人心态的深刻影响 18.据档案记载,1840年7月,中英厦门之战中,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从22岁至59岁不等,其中英军无伤亡。据此可知,清军( ) A.兵役体制落后 B.腐败向题较为严重 C.军备废驰严重 D.武器装备悬殊较大 19.同盟会主要机关报《民立报》说袁世凯想“为莽为操,一跃而居九五之尊”,但仍希望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而总统之席,袁氏终有时当选”。这反映了( ) A.革命派以维护共和为重 B.袁氏企图篡夺革命果实 C.革命派政治上的妥协性 D.袁氏有意复辟封建帝制 20.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在武汉举行,到会代表149人,包括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知名人士黄炎培表示,“参加这次参政会,都抱有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当然都能公忠报国”这次会议得以召开的有利条件是( ) A.北伐战争取得胜利进展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国共两党分歧已经消除 D.全国人民一致团结抗战 21.1907年,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毕业纪念题名录共有95人题词,其中62人附记国籍,写法如下:支那18人,清国12人,中国、中华7人,不附国号者25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附国籍者有民族自豪感 B.革命发展引发知识分子分裂 C.王朝意识受到严重冲击 D.朝廷腐败遭到爱国士人不满 22.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 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 “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B.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C.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D.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23.据统计,1949年至1957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2万增加到54704万,仅增加了13.02%。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不平衡,主要是因为( ) A.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B.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制约 24.即使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村家庭副业也是合法的,夫权制也比较流行,成年儿子承担着为父母养老的义务,两个家庭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经济联系。这在1978年后( ) A.阻碍了基层民主制度的推进 B.强化了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 C.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D.为农村经济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 25.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上海公报》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公报( ) A.遏止了苏联的扩张行径 B.说明两国结盟维护和平 C.针对的是崛起中的日本 D.显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26.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27.“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就此推断画横线处在内容是( ) A.科举制度 地主经济 B.专制皇权 商品经济 C.官僚政治 地主经济 D.封建割据 商品经济 28.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 B.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C.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29.“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在宋明以后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但在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中对三纲的解释是: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明朝(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市民文化开始兴起 C.思想界对理学的批判 D.民主启蒙思想的萌发 30.学者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C.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D.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31.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32.1956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这叫新经济政策。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只搞了两年退却就转为进攻,到现在社会物资还不充足。”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 A.私营经济能保留竞争机制,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 B.俄国新经济政策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需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D.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家市场才有益于国计民生 33.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由多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是在秦朝,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家国同构,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王权,略带部族色彩,故C项错误;忠孝同义是在中央集权建立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为边疆地区,元朝时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口增加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元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不属于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这些地区由“唐所谓羁縻之州”变成了“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说明由唐朝少数民族自我管理,变成了中央直接管理,说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这些地区采取的管理制度是否与其他地区一样,仅是说明这些地区的赋税制度与内地一致,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得出三省分权造成一定程度隔阂和过分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根据材料“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得出三省长官合并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和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可知,三省长官的职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办公形式发生了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三省六部制内部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并不是为了缓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项错误;根据史实三省六部制为后世所沿用,D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讲述的是战国以来土地所有制度从封建领主世袭向封建地主个人转化,并不能体现最高统治者的相关特点,故A项错误;秦汉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因为土地所有制从战国以来逐渐向地主个人转化,使地主逐渐占社会支配地位,所以判断秦汉土地制度的依据是看占据社会支配地位的所有权,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讲述土地制度的变化,并不能反映社会制度根本变化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和买卖之风盛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所造成的后果而非依据或原因,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郑国渠和白渠在唐代仍发挥重要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豪族开碾米房磨面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的土地所有制的演变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个体小农家庭手工规模状况,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者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品的制造状况,而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品普遍标注制作者姓名说明民营手工业现象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的概况,且官营手工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孔子“仁者爱人”的观点是主张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材料讲的是统治者的为政之道,仁者爱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君子的品德好比风,小人的品德好比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应该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的观点体现了孔子主要恢复西周统治秩序,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君轻民贵的是孟子的思想主张而非孔子,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董仲舒与汉武帝的对话可以翻译为:天是万物的始祖,所以它覆盖包含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例外,设立日月风雨使之融洽和谐,经历阴阳寒暑使之自然长成。所以那些道德高尚的伟大人物遵循天命制定大政方针。天人感应思想强调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董仲舒为了让汉武帝信奉其思想,将儒学放到天地体系中,故B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要强化君权,汉武帝肯定董仲舒也正是这层利益,故C项错误;春秋大一统强调地方要服从中央统一,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A项是宋明理学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A项错误;材料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重视辩论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实现三教归儒无关,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吴保安弃家赎友、范巨卿鸡黍死生交、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得出传统的义利观即君子重义轻利,根据材料“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姚伯子至孝受显荣”得出孝廉仍是儒学所提倡的道德品格,以小说为媒介,向市民阶层宣扬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起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八股取士与小说文学形式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仍旧是传统的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小说虽是民间文学,但材料中重义轻利和至孝廉洁的价值观,仍属于传统三纲五常的体系内,没有注重彰显个性,故D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丝毫没有体现” 太过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雅典民主会导致国家衰弱和公民参政的积极性,故B项、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说雅典的民主政治绝对的平等不断增多,没有政治经验的人也可能管理国家,会带来灾难,故D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材料中伏尔泰强调作为有思维的人类应该要有一个赏罚分明的上帝,作为约束者和安慰者才能避免灾难和沉溺与罪行,材料表明伏尔泰强调宗教存在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虽然启蒙思想家们推崇理性,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点而强调的是宗教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当人类陷入灾难和沉溺罪行,宗教能给人一精神寄托,并不能说明宗教就能解除困苦,故C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宗教存在能给人提供精神慰藉,并不能反映人自然平等,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从时间1588年判断,这场军事行动应该是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结合史实,这场行动并未遭到英国议会的否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伊丽莎白一世动员的军事行动是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海战,在这场海战之后英国逐渐取代西班牙成为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国,故B项正确;1588年的这场军事行动之时,英国还并不是世界帝国,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是英国女王发表战前动员讲话,并未体现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特征,并不能反映英王只是国家象征,故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从图表中反映美国2500人以上城市数目、城市总人口、城市人口比例三项指标看,1690—1860年历经了170年的发展,三项指标增长数值是比较缓慢的,城市人口比例到1860年也才19.8%,可见美国城市化经常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从图表中1790年美国城市总人口显著上升,因此美国工业革命并非开展较晚,故B项错误;表格中不能体现美国政局动荡,不能说明政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表1中显示的是城市人口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并不能直接说明农业人口增加较少,故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①是德国,②是英国,故A项正确;①是德国符合题意,美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且有实权,政府首脑是总统,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故B项错误;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王,但没有实权,英国政府即内阁对议会负责,美国的分析参照对B项的解释,故C项错误;英国的分析参照C项,法国的国家元首是总统,有实权,政府首脑是内阁总理,故D项错误。 16.【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中“谁也没有想到可能发生的革命会如此临近”可知二月革命时机成熟,故A项错误;布尔什维克党“提心吊胆”是怕运动不成功,不是害怕革命,故B项错误;虽然当时矛盾尖锐,但不是材料的核心意思,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二月革命的爆发没想到这么快、这么临近,所以说具有偶然性,故D项正确。 17.【答案】D 【解析】两幅作品共同风格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细致地刻画人物所生活的社会是现实主义的特点,故A项错误;侧重展示作品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与现代主义不符,故B项错误;体现形式的完美和线条的清晰与现代主义不符,故C项错误;表现现实生活对人心态的深刻影响与现代主义相符,故D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清军年龄大都在22岁到59岁之间,说明清朝的兵役制度已经相当落后,因为士兵在30岁左右是最恰当的,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论及清军战死的人数及其年龄,没有谈及其腐败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论及清军战死的9名士兵的年龄问题,没有论及其军备问题,故C项错误;在中英厦门之战中,战死清军人数有9人,不能说明中英的武器装备悬殊,故D项错误。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革命派明知袁世凯想“一跃而居九五之尊”,还对他抱有幻想,因此体现了革命派并非以维护共和为重,而是以推翻专制为重,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是讲的同盟会机关报的推测袁世凯想称帝并未反映袁世凯的企图,故B项错误;材料讲述的是革命派明知袁氏有称帝的企图,但还需要依靠他迫使清帝退位,说明革命派在政治上只能对封建保守势力妥协,故C项正确;材料中《民立报》中只是推测袁氏想“一跃而居九五之尊”并不是说明袁氏有意复辟封建帝制,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国民参政会一届一次会议召开时间为1938年7月,这与北伐战争时间是相去甚远,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参会代表包括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和黄炎培“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言论,反映了当时各党派搁置分歧参加参政会共商抗战大计,并结合会议召开时间,因此此次会议召开的有利条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式,故B项正确;材料讲述的各党派参与国民参政会并“抱有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并不能说明国共两党分歧已经消除,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参政会代表149人中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并不能反映全国人民一致团结抗日,故D项错误。 21.【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07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自豪感难以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题名”不能表明知识分子分裂,故B项错误;材料中“共有95人”中仅有“清国12人”,表明清王朝意识比例很低,故C项正确;爱国士人,与材料中“不附国号”不符,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五四宪法中的助词由文言到白话的变化不影响宪法表达的准确性,故A项错误;五四宪法的新表述方法便于人民理解,故B项正确;材料表述更加平实,与权威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三大改造与城市人口增加无关,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所以国家重点发展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增加迅速,而农村人口增长缓慢,故B项正确;“大跃进”是1958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对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故D项错误。 24.【答案】D 【解析】基层民主的发展推进是在1998年,故A项错误;1978年后这种这社会基层的宗法观念并没有得到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信息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没有必然联系,故C项错误;1978年后国家开始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以家庭为基础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所以这种家庭的单位方式为改革提供了组织基础,故D项正确。 25.【答案】D 【解析】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只是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并不能直接遏止苏联的扩张行径,故A项错误;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是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标志,并不意味着中美两国结盟,故B项错误;材料“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谋求霸权”反映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针对特定的第三方,故C项错误;材料中“任何一方……”和“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反映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上升,有能力称霸而反对称霸,正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故D项正确。 26.【答案】D 【解析】“有权就有一切”秦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主宰国家意志,体现的是皇权制;“家长制”作为家庭的长者掌握大权,在家庭中,居支配地位,其他成员都要服从,体现的是宗法制;“官僚政治”取代先秦的贵族政治,体现的是秦代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蒙昧主义”,天命观是一种道德教化方式,让百姓重视礼仪,明知孝悌,体现的是儒家思想,选择D项符合题意。 27.【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同构效应正好刻画了宗法家族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可知宗法家族就是国家政府功能的延伸,因此从下图宗法家族关系图可以看出,宗法思想是祠堂和族田的思想基础,族田是宗法思想和祠堂的物质基础,祠堂是宗法思想和族田的政治保障。据此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推知左图国家政府的组织结构,A项“科举制”是封建社会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选官制度,是“儒家正统”的制度保障,“儒家正统”是“科举制”的思想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但“科举制”与“地主经济”不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专制皇权”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是“儒学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学正统”为“专制皇权”提供理论支撑;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此“商品经济”不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与“儒家正统”不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B项错误;C项“官僚政治” 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形态,是“儒家正统”的政治保障,“儒家正统”是“官僚政治”的理论来源,“地主经济”是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为“儒家正统”提供经济保障,“儒家正统”是“地主经济”的思想基础;“官僚政治”是“地主经济”的政治保障,“地主经济”的“官僚政治”的经济基础,因此“官僚政治”“儒学正统”“地主经济”三者构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正确;D项“封建割据”与“儒家正统”相违背,故D项错误。 28.【答案】B 【解析】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是指从秦以后,在孔孟思想上加以改造的汉代儒学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包括二程、朱熹、王夫之等,建构起天人一统的系统图式是董仲舒的思想,只是新儒学中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整个新儒学都是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学,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属于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新儒学与汉唐的大一统没有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 29.【答案】C 【解析】“三纲”的新解释,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市民文化在宋朝兴起,故B项错误;“三纲”的新解释是对宋明后期对思想束缚的反思,故C项正确;明朝中国未出现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郑和航海的15世纪前期,西方受教会长期统治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资本主义萌芽在当时处于初始状态,还没有发展起来,中国就综合国力来说是强于西方的,故A项错误;明朝时中国社会没有实现转型,而且材料重点不是论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到“被动”,并没有表达完全停滞的意思,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指出自郑和航海之后中国日益保守,而同时代的西方日益进取,这种保守和进取的差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其最终带来的是中国与西方后续发展方向的大相径庭,故D项正确。 31.【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材料“1919年5月”不符,故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故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使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故C项错误;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 32.【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归纳毛泽东的观点:使私营经济、自由市场合法化,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与国家市场竞争,促进两者共同发展,增加社会财富,这就是新经济政策。苏联因为没有坚持这一政策,导致物质供应不足。 33.【答案】D 【解析】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与材料中“两汉” 以来的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后下降的态势,与材料中“改为选举产生”“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不符,故B项错误;近代君主专制退出历史舞台, 君主严格地控制与材料中“改为选举产生”“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不符,故C项错误;民主政治追求,与材料中“改为选举产生”“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相符,故D项正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