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秋苏教版五年上册(全册)科学教案设计 共2套(含目录)(表格版+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苏教版五年上册(全册)科学教案设计 共2套(含目录)(表格版+word版)

2020 秋苏教版五年上册(全册)科学教案设计(一)(表格版+word 版) 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1 太阳和影子 2 太阳钟 3 昼夜交替 4 看月亮 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二单元 光与色彩 1 光的行进 2 照镜子 3 研究透镜 4.七色光 第三单元 电和磁 1 简单电路 2 导体和绝缘体 3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4 研究磁铁 5 电磁铁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 测量呼吸和心跳 2 肺和呼吸 3 心脏和血液循环 第五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 解释 2 建立模型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 阳 和 影 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 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 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 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 筒,细铁丝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 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 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 2 )分组活动; (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 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 4 )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 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 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 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 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 2 )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 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 4 )分组实验; ( 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 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三、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 课堂上 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 ( 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及记录纸的使用 ( 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人 备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 、太 阳 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科学知识: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1、日晷资料及碟片。2、制作日晷材料 教学过程: 一、汇报课后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 1 、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研究成果;2 、小结; 二、自主学习: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 1 )谈话: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 2 )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 3 )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 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 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 4 )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 5 )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教师适当讲解) ( 6 )碟片介绍:日晷; 2 、制作简易太阳钟: ( 1 )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 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 2 )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3 )动手制作;( 4 )展示、 评比。 3 、玩手掌日晷: ( 1 )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 掌做日晷。 ( 2 )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 3 )教师讲解、演示;( 4 )室外活动:玩手掌日晷; 三、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四、布置作业:回家制作一个其他式样的日晷。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3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 1、知道昼夜的成因。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 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 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 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 转) 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 1 )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2 )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 3 )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 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 1 、 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 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 于黄昏? (这里以中国为例) 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 (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 (3)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2 、小组实验,填表。 3 、汇报。 [ 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 ] 1、如果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 20 点,那么美国、德国、 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 1 )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 ( 2 )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2、学生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 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 1、分组自学书 P8 页内容。 讨论:( 1 )这几种传说和理论中,哪一种更加可信? ( 2 )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2、分组讨论; 3、分组汇报; 4、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4 、看 月 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并能够按顺序排列; 2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科学知识: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 2、能够实事求是的观察; 3、意识到如实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给月亮的形状排序,了解其成因及规律。 教学难点: 能够坚持给月亮记日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记录纸、月相盒、多媒体课件。 分组——记录纸、制作月相盒的材料(鞋盒、细线、乒乓球、小电筒)、月相日 记表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 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 月亮; 二、学习新课: [ 活动一: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 1、不同的日子里月亮会显出不同的形状。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提示:( 1 )多准备一些同样大小的小纸片,在纸上画出一个虚线的圆。 集 体 备 课 个人 备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2 )学生分组活动,尽可能画出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月相,越多 越好。 2、小组汇报; 3、让学生给画出的月相排序。 (提示按时间先后排,会是怎样的排法呢?) 4、学生讨论后,演示汇报。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 观察,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5、指导学生制作月相盒。 6、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月相盒。 [ 活动二:连续观察月相,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 1、坚持每天晚上给月亮记日记。 提示:( 1 )讨论:要记哪些内容?怎样记录?(画图) ( 2 )内容除了画出月相外,还应该包括观察日期(尤其是农历日期)、 时间、天气状况。 ( 3 )记录在记录纸上。 ( 4 )强调: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是一项长期作业。 2、记录完以后再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此处要等后面记录结果出来后再继续完成!)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5 、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1、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 2、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准备: 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 7 点、中午 12 点和下午 6 点的变化情况并 记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 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 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回答,可适当板书。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 学习新课 1、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 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 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交流每个人的植物日记,给予 表扬与鼓励。 集 体 备 课 个人 备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3) 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 2 4 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4) 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 同做了一个花钟。 (5) 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也编制一个花钟呢? (6)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 (只要能表示大概时间就可以了。) 2 、昼夜对人的影响: (1)植物有生物钟,人类有吗?那么你们的生物钟是怎样的呢? (2)学生说说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要排除特殊日子或事件。) (3)小结:我们发现大家的作息时间有着类似的规律,都是按 24 小时变化 的,这就是我们的生物钟。 3、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 1 )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 2 )观看收集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学生讨论各自解释。 ( 3 )看书上 13 页的图:你认识它们吗?这些动物哪些在白昼活动?哪些 在夜间活动? 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 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 (4)为什么它们会这样?——昼夜影响和环境的变化。 (5)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 们在夜间都干些什么?----- 调查。 (6)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方法。(可以举例启发学生思考,明确调查须知,课后进 行。) 4、生物都有生物钟,你能不能改变它们的生物钟? (1) 出示图片:夏天能看到菊花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为什么? (2) 学生发表意见,预测。 (3) 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交流,找结论。 (4) 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来的生活节 律和生长状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 三、拓展作业 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常见的进行改变光照状况的实验,并做好记录。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6、 单元总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记录现象。 2、能对收集观察的的资料进行总结,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 1、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影子的变化规律。 2、 知道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有关。 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敢于大胆想象。2、 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教学重点难点: 1、 认识影子及月相的变化规律。 2、 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3、 太阳钟的记时原理。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观察记录的影子及月相变化情况。 2、前面收集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 3、自制的太阳钟。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一年有 365 天,每一天都由白天和黑夜构成,白天让你想到天空中的什 么事物?——太阳。黑夜又让你想到什么?——星星,月亮……太阳和月亮虽然 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却与我们有着密切的联系。你知道有哪些联系吗? 学生回顾单元内容。 二 、总结: 1、 太阳和影子: ( 1 ) 大多数物体在太阳下会有影子,还记得影子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吗? ( 2 ) 拿出前面课堂上讨论记录的影子变化规律记录,不同小组间进行交流 对比,再次明确影子方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影子长短变化规律。是否有不同观 点(鼓励大胆想象)。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3 ) 对小组观察记录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 4 ) 师:老师看见同学们的桌上放着形形色色的太阳钟,谁来介 绍下你的太阳钟是如何测时间的?它是根据什么原理测时间的? ( 5 ) 小结:太阳能够使不透明的物体产生影子,而影子在一天中 是由长变短,再变长,由西向东变化的,利用这个原理古人制造了太阳 钟。 2、 月相变化: ( 1 )过渡:当太阳从西方落下,月亮就粉墨登场了。这样的交替周 而复始,其中的奥秘吸引了古往今来许多的人。小科学家们,你了解昼 夜交替的奥秘吗?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要求发言精练,不必象学习新课那样详尽。 ( 2 ) 师:月亮是个害羞的姑娘,总是遮掩着脸庞,难得看到全貌。 因而人们给她取了好几个名字,还记得吗? ( 3 ) 学生回忆月相名称。 ( 4 ) 师:这些名字我们称之为——月相。同学们都观察了一个月 的月相变化,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月相日记最精美准确。 ( 5 ) 交流月相日记。 ( 6 ) 小结:原来月相是以一个农历月为周期变化的,在同学们的 耐心观察下,发现了月亮是围绕着地球转的,从新月到十五的满月,再 变成蛾眉月,它在空中的位置也发生变化,真是个爱躲迷藏的害羞姑娘。 3、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 1 ) 师:昼夜不仅有影子与月相的变化,还对动植物产生影响,使 动植物形成一定的生活节律,也就是通常说的生物钟。 ( 2 ) 经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 3 ) 学生谈论。 三、 拓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 小组交流,适当板书。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1 、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找到光源,并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 、能够对光是怎样行进的提出假设。 3 、能够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 科学知识: 1 、了解什么是光源以及光源的种类。 2 、知道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 、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感受到光学世界的神奇与奥妙。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手电筒,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两人一组)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朗读单元小诗,问:单元小诗中写的究竟是谁? 2、谈话:光与我们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对它也并不陌生, 请谈谈对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光源及其分类 1、提问:光从哪里来的?你知道哪些发光物体? 2、学生交流。(师把学生的汇报板书,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物体是否都是 自己发光) 3、小结:我们把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4、学生活动:把这些光源进行分类。 5、介绍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冷光源和热光源、生物光源。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三、初步认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谈话:光源发出光后,是怎样行进的?(板书课题) 2、生看书上 17 页的图进行推测、举例,交流。(可让学生在黑板上板 书) 四、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谈话: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的想法对吗?怎样验 证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怎样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拿 什么做光源?)要注意些什么?(也可建议学生参考文中插图)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五、初步认识小孔成像现象 1、谈话: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 象,是什么呢?请同学阅读课文 18 页的相关内容。 2、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图解释) 3 、指导学生动手尝试小孔成像实验。 ( 1 )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制作过程。 ( 2 )师指出注意事项。 ( 3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评比。 六、巩固总结 1 、提问:今天科学课上,你们研究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 、教师总结。 七、课后拓展 师:实验中我们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怎样呢?请同学们 回家设计实验进一步展开研究。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 、照镜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玩镜子的过程中,发现镜子有成像和反光的作用。 2 、学会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3 、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 科学知识: 1 、知道镜子具有成像作用。 2 、知道镜子具有反光作用。 3 、知道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不同。 4 、知道能照出影像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重点 研究镜子的成像和反光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研究不锈钢汤匙的双面,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 教学准备 教师——镜子,万花筒,潜望镜 学生——镜子,各种物体,制作潜望镜材料,不锈钢汤匙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每天早晨起来,同学们都会照一照镜子,整一整自己的仪容,你们知道 吗,其实在照镜子的活动中也蕴藏着许多科学知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进行深入 研究。(板书课题) 二、玩平面镜,知道镜子能成像 1、提问:在平时照镜子时,你们有哪些发现? 2、学生交流。(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点?)师可在黑板上画简图。 3、对学生提到的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为什么在镜子中能看到自己? 4、汇报,小结镜子能成像的结论。 5、提问:你们还有什么玩法?(看书 P20 的提示) 6、玩镜子:改变两面镜子夹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集 体 备 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7、汇报发现,并做记录。 三、玩镜子,知道镜子能反光 1、谈话:室外的阳光要比室内的阳光灿烂得多,你们有办法把它们引导进 教室里吗? 2、分组讨论方法。 3、汇报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方法。 4 、提问:为什么能借助镜子把阳光引到教室里? 5 、小结:光照到镜子上就会发生反射现象,也就是说镜子还具有反光作 用。 6、介绍万花筒的制作方法。 7 、指导学生制作潜望镜。 ( 1 )出示教师制作的潜望镜,分组分析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 2 )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画图。 ( 3 )分组制作潜望镜。 四、认识凸面镜、凹面镜 1 、谈话:刚才我们一直在研究平面镜,如果把镜面弯曲,看到的像会有 变化吗? 2 、实验:观察不锈钢汤匙的两面,有什么发现? 3 、讲述:汤匙的两面就是弯曲的镜子,一面是凸面镜,一面是凹面镜, 而所成的像一个是放大的像,一个是缩小的像。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哈哈 镜) 4 、分组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凸面镜和凹面镜? 5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五、巩固总结 教师小结本课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反光;认识凸、凹面镜) 六、课后拓展 制作万花筒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3 、研究透镜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2、尝试制作望远镜。 科学知识: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会玩吗?其实会玩的同学在玩中也会有许多收获。 今天,就请你们玩一滴水,有兴趣吗?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 、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 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 、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 现象,交流。 3 、活动三: 往培养皿(或烧杯中)放一些水,再把培养皿放在有字的书上,从上向下看, 观察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 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 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 、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1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 特点? ( 2 )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 3 )、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 、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 1 )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 2 )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 3 )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 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 4 )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 、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 1 )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放大镜对着 白墙,观察有什么现象? ( 2 )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 3 )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 4 )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 注意些什么? ( 5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 6 )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 7 )师生小结。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 1 )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 2 )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 、(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 什么不同? 2 、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 、汇报:有什么发现? 4 、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 什么名字? 5 、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 、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 、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4 、七色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 、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2 、尝试做在单色光下 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3 、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1 、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2 、初步了解 光与色彩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见过彩虹吗?它有几种颜色?分别是什么颜色?在什么情况 下能见到彩虹? 二、制造彩虹,了解太阳光(白光)由 7 种颜色的色光组成 1、谈话:你们想制造彩虹吗?怎样操作? 2、学生阅读课文 P26 插图,交流:用什么材料,怎样做? 3、学生领材料,分组活动: ( 1 )用三棱镜。( 2 )把镜子放在水中。(两个活动任由学生选, 可做一个,也可做两个) 4、交流实验现象,讨论:这些实验说明了什么? 5、小结:太阳光由 7 种颜色的色光组成。 6、提问:还有哪些类似彩虹现象?(观察光碟、肥皂泡等) 7 、谈话:你们知道是谁最先发现太阳光是由 7 种颜色的色光组成 的么? 8 、学生阅读课文提供资料。 9 、交流:牛顿伟大的发现为什么遭到激烈的反对?怎样说服别人? 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明白了什么? 10 、玩七色陀螺。 ( 1 ) 看图,学生交流怎样制作。(学生也可以课前制作好) ( 2 ) 玩陀螺,观察有什么现象。(先预测会有什么现象) ( 3 ) 讨论:从玩陀螺中你有什么收获? 三、认识到色光可以被过滤掉。 1 、滤光实验。 ( 1 )学生参考课本 P28 做滤光实验。( 2 )学生活动,记录结 果。 ( 3 )交流汇报,讨论:从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 ( 4 )小黑板出示填空题: 太阳光照到红色玻璃纸上,滤去( )光,允许( )光通过,反射( ) 光。 太阳光照到红色物体上,反射( )光。 太阳光照到黑色物体上,反射( )光。 2 、 活动: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观察图案。 ( 1 )学生按要求活动,多观察几种图案。 ( 2 )汇报交流:有什么发现? ( 3 )能举例说说在生活中的应用么? 四、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1、简单电路 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连接基本电路,并画出电路图。2、能够根据电路图连接简单 电路。 3、能够制作简单的红绿灯模型。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要素。 2、认识一些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一起去探讨有关电路的问题。 2、体会制作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电路的基本特征,能够根据自己的组装图画出较规范的电路 图,在画图中逐渐认识电路的组成条件。 三、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开关、小灯泡、透明胶带、各种电工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池,谈话: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师:电池能够提供什么? 指出:它是一种电源。 二、新授: 1 、认识简单电路元件: ( 1 ) 除了同学们自备的电池,老师还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盒子,里 面有: 电池盒——上面有 + 、 - 符号,表示“正极、负极” 导线——用来传输电能 小灯泡——也称为小电珠,出示简图 灯座——用于插放小灯泡 2 、连接电路: ( 1 )利用盒子里的工具及电池,使灯泡亮起来,你会怎样做? ( 2 ) 在白纸上,画出你的连接实物图。 ( 3 ) 指名展示学生的想法。 3 、分析连接后的情况: ( 1 )根据学生的摆放,说明连接后的结果。 ( 2 )说一说,电池是怎样使灯泡会亮起来的? ( 3 )电流是按照怎样的方向传输的? ( 4 )说明电流从正极出发最后回到负极。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5 )用手指沿着电流的方向“走几趟”体会一下,这是一条怎样的 路? (板书:回路 ) ( 6 )改变电池的位置、样子(盒式、条形等),请学生标出电流方向。 4、开关的认识: ( 1 ) 灯泡亮了,能让它一直亮着吗?我们怎样控制家里的灯。 ( 2 )给这个灯加一个开关,使它能够控制你的灯泡。 ( 3 )领取开关,进行试验。 ( 4 )为什么开关能够控制灯泡的? ( 5 )电流被断开了,是一条断路。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是一条通路。 (板书:通路。 ) ( 6 )我们把这样一条流通的回路,称为闭合电路。只有形成了一条闭合 电路,电流才能通过。 5 、指导画电路图: ( 1 )当我们要把电路情况表示出来的时候,通常采用画“电路图”的方 法。 ( 2 )认识电路元件符号, 重点指导:电池的正、负极。 ( 3 )把刚才设计时的实物图变成用元件符号表示的电路图。 6 、设计“可控制的红绿灯”的活动: ( 1 )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些电路元件,你能当一个小小设计师来设计电路吗? ( 2 )红绿灯的研究: 材料:回形针,红、绿灯,导线,图钉小木板,电 池。 ( 3 )设计电路并画出来。( 4 )用材料试着组装。 ( 5 )汇报总结活动。 三、拓展: 今天我们了解了简单的电路元件,并且学习了简单的电路,可别小看这条 简单的电路,我们的一个个用电器就是利用它的原理做成的。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如果将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会怎样? ( 1 )学生说说个人的想法。( 2 )放入发光器,试一试。 ( 3 )汇报试验的结果 2、我们能够让小电珠变得更亮吗?用你们手中的材料试一试,汇报一下。 四、总结: 通过对简单电路的了解,我们就能明白许多构造复杂的电路的基本原理和构 造。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 、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 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 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 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 科学知识: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 2、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愿意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并能联系实际辨认电器、 电料、工具等。 三、教学准备: 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塑料尺、回形针、纸张、胶带、组装电路 的材料及相关工具。 四、教学时间: 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接通一个简单的电路(一节电池、一颗灯泡),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 师:你认为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有什么样的条件? 师拉开导线,提问:如果要在他们之间加一段东西,使灯泡仍然能亮起来,你 会加入什么? 2 、初步了解一些能够导电的物体 师:加入一些别的小物品连接导线两端,灯泡会亮吗? 师:让我们列出的身边的小物品,(自由罗列) 预测一下,把哪些小物品放 入电路中,能够让电路通畅? 分组试验验证,要求学生: ①记录预测结果;②两人一组合作验证;③填写完成纪录;④汇报试验的结果。 3 、体验“导电” 集 体 备 课 个人 备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师小结:我们把像铁钉、钢皮尺之类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橡皮、 木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作绝缘体。 师:要测量物体是否导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 展示“验电球”,并说明其用处和使用方法。 用手连接验电球的两端,灯亮了,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能导电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验证一下。(全班活动,手拉手) 看课本 34 页的例子:感应开关和电笔。 4 、各种各样的水的导电性能 师:各种各样的水能够导电吗?你想到了哪些水? 怎样设计水是否能导电的实验?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总结研究水的导电性的实验步骤。 四人为一组,分组验证两种水的导电性能。 5 .了解安全用电: 师: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 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 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 ; 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 量的用电器插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 6 .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在科学上, 我们把它们做了一个分类,让我们看书了解一下:33 页。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物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 做“半导体”。半导体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比如我们听的收音机里面的核 心元件就是半导体。 师:你能说出哪些和电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等 ,辨认名称。 师:它们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分析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想一想,一 种工具,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电线杆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6 、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 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切记:一定要安全用电!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人 备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2、能够根据在检测 器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作假设性的解释;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 反思;4、能利用简单图形整理检测结果。 科学知识: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2、知道解密暗 箱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 秘密;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通过“解暗箱”的方法来研究盒子里面安装了一个什么样的电路。“解 暗箱”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通过一个检测工具,监测盒盖上的 触电,根据外面的小灯泡亮、灭、大火、小火,来判断盒子里面是否有导线, 是否有电池或者小灯泡。这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准备:暗箱、电池、小灯泡、导线(每组一套) 四、教学过程: 1 、观察了解检测器: 展示断开的电路,怎样可以使灯泡亮起来?你有几种方法?我们今天用这个 断开的电路作为一个检测器。 2 、初步观察,认识暗箱 展示暗箱,你看到了什么?里面是一些电路元件,你能说出哪些电路元件的 名称? 讲解:由于看不见里面的构造,我们把它称为“暗箱”。 3 、初步分析检测器与暗箱的使用 师:今天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暗箱里面到底有怎样的秘密。但在研究暗箱的 过程中你们必须遵从下面两个条件: ( 1 )不允许打开暗箱。 ( 2 )里面都是电路元件,就用断开的电路作为检测器。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使用这个检测器?(演示) 对演示的结果作初步的分析:这样检测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暗箱的两点之间 会有什么电路元件? 3 、分组探究暗箱的秘密 要求:四人一组,合作研究并分析、记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解决出现的 各类困难。 4 、总结分析活动 在用检测器进行检测的时候出现了哪些情况?板书列出各类情况(不亮、更 亮、亮了) 展示各组的电路图,说明试验的情况。 师:打开暗箱,与自己的电路图作对比,你能给自己评多少分? 5 、总结: 师:今天的活动非常有趣,同学们分析得很出色,灵活运用了以前学过的知 识,下一节课我们将了解更多电的知识。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人 备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4 .研究磁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做相关的解释; 4、能够做磁铁及磁铁玩具。 科学知识: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放在让学生独立探究,发现磁铁的性质,如:磁铁能吸铁,磁铁有 两极 N 极和 S 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东西也能吸铁;隔一段距离 也能吸铁;磁力可以传递等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回形针、大头针、司南、磁 铁性质实验盒。 四、教学时间:1 —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展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认识这些磁铁的形状。 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分别是:条形、马蹄形、环形、菱形。 二、初探磁铁的吸引力: 1、吸引: 师:它们可不是一般的铁块,它们都有一种本领,猜猜看它们有怎样的本领 呢? 探究活动: 分发:磁铁一块、 回形针六枚、小试管一只 要求:用磁铁去吸引回形针,看看你能在几种情况下把回形针吸起来?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总结:磁铁能在哪些情况下发挥它的本领? 2、磁极: 师:磁铁各部分的吸力相同吗?(磁力最大的部分称为磁极) 师:磁极有方向吗?玩一玩,说说现象。 (学习用悬浮法和悬挂法研究、观察。) 三、初步体会磁铁的磁极: 师:了解了磁铁吸引铁的本领,现在我们加入另一块磁铁,看看你是 否有新的发现,或者有别的玩法? 学生体验活动。 师:加入了一块磁铁后,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总结过渡:大家都发现磁铁除了有吸引铁和磁铁的本领,它还有排斥 的现象,它到底在排斥谁呢?为什么会排斥呢? 四、了解磁极: 视频资料展示“司南”,说明这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分析: 勺柄指向哪里呢? 为什么要了解司南?它跟磁铁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打开书自己读一读 第 39 页的阅读。 到这儿,同学们对于磁铁还有一些怎样的问题和感兴趣的话题呢? 五、磁铁的应用: 师:对磁铁了解了这么多,你能回忆出磁铁常常出现在生活的哪些地 方呢?(先自由说,再看书 41 页) 师:想做一个磁铁么?看一看怎样做一个自己的磁铁,请阅读书本 4 0 页最上面。 师:自己做的磁铁和刚才使用的磁铁谁的吸铁本领比较强?你能设计 一个实验来比较一下么?分组讨论实验方法,然后汇报,并依据情况 安排实验。 师:我们还可以用磁铁做一些玩具,看看你能想到那些? 六、总结: 今天我们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又增长的了知识,了解了磁铁的各种特点, 希望同学们利用磁铁的特性去进行更多的发明和创造!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5 .电磁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的异同; 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2、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 3、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主动对电磁铁现象进行研究,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乐于合作交流,善于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重点是认识电磁铁的性质,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系;知 道电磁铁也有两极,并且是可变的。在学生假设猜想的基础上,加以指导, 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再由学生设计实验加以研究,汇报交流,总 结出规律来。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回形针、指南针、资料图片 学生准备:电池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磁铁: 展示长铁钉:它能变成一个像磁铁一样能吸引铁的工具么?你有什么样 的办法? 除此以外你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师:老师能让它变成一根磁铁,你们相信么? 演示制作电磁铁, 并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师:你还想用哪些磁铁具有的特征来验证它? 师:你觉得它是一个普通的磁铁么?该起个什么样科学的名字呢?板 书:电磁铁 二、制作电磁铁 师:想制作一个像老师一样的电磁铁么?你认为需要哪些材料?在制作 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制作活动。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三、初步分析电磁铁的磁力 1 、比一比,你们的电磁铁,谁吸引铁的本领比较强呢? 2 、估计一下,你们的电磁铁要增强磁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3 、总结并且板书学生意见 :导线圈数、 电池多少、铁钉规格等 四、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一个实验来试试看吗?在实验过程中 要注意些什么? 总结整理:1 、只能改变一个单一因素。2 、如何改变这个因素。 3 、怎样记录。 探究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总结汇报; 师:你通过实验,发现你猜测的因素和电磁铁磁力大小有关么? 你们是怎样操作的?比较了哪些数据? 教师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板书在黑板上。 五、了解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师:我们通过刚才的比较,知道了电磁铁的一些特点。现在我们来 比一比,磁铁和电磁铁有哪些相同? 学生比较。 师:用磁针测一测你的电磁铁的两极。再和其他小组的电磁铁比一 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能解释一下你发现的现象的原因么?怎样才能使你们的两个 电磁铁磁极相同么?请比较一下两组组装的电磁铁有什么不同? 小组活动,要求:改进组装的电磁铁,使同组两个电磁铁磁极一样。 (相同的小组则改变成不同) 总结活动过程,板书学生改装的经验方法。 师: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可以通过…… 六、全文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磁铁,我们来看看它有 什么用处! 指导学生看书第 44 页,简单介绍电磁铁的各种应用。 师: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中去,使我们的生 活变得更加方便。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四单元教案 1 、测量呼吸和心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 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 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 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 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4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 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 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5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 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 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 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 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 2 )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 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 脉搏。 ( 3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为了能进行数据分析, 我们要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这张表格你们知道怎么记录 吗? 生:讲述表格的看法、写法。(师适时补充) ( 4 )师:现在我们要开始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先测量哪种状态下的? 生:安静状态下的。 ( 5 )师:表格里面要求我们填写同一时间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第 1 次先测量 1 分钟呼吸的次数,第 2 次再测量 1 分钟心跳的次数。 师:注意呼吸次数的计算方法,找准自己的脉搏。准备好了吗?开始(计时 1 分钟,测量两次)。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算出平均值。 生:汇报所测数据,计算平均值。 2 、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有了,接下来要测量什么数据了? 生: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我们的运动一结束就要进行,等到休息后再测 量数据就不准了。还有,老师在这儿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记录同一时间 内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 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生:尝试说。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一、三大组只记录测量呼吸的次数,二、四大 组只记录测量心跳的次数。 ( 2 )师:我们仍旧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进行测量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 数。测量时要注意,请你按照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每位同学一 定要把动作做标准了,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计时 1 分钟,老师调整好学生所站的位置) ( 3 )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计时 1 分钟)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计算出平均值。 学生汇报所测数据。 ( 4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及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 数我们都有了,有了这两组数据我们能做什么事? 学生进行比较。 师:你们比较一下,发现什么? 生: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的速度快。(说出具体 数据) ( 5 )师:我们除了用表格进行数据比较之外,还可以用图形进行数据比 较。这儿有一个坐标,横线表明在什么状态下,竖线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数, 我们现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学生 为例说明条形图的画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图形中的一种,叫条形图,大家 看用这种方法比较数据有什么优点? (明显、清楚、一目了然…… ) 三、拓展活动: 师:通过我们的测量和发现,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的? 生: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和心跳就会加快? 生:呼吸和心跳为什么会同时加快?…… 师:同学们的问题很多,今天我们没有时间来解决这些问题了,下次我们继续 研究。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 、肺和呼吸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会做利用氢氧化钙检测二氧化碳的实验。 2 、会做利用火柴燃烧的情况检测氧气含量的实验。 3 、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4 、能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戒烟小报。 科学知识: 1 、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 2 、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3 、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 2 、知道吸烟有害呼吸器官的健康,能逐步养成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行 为习惯。 教学重点:研究呼吸的意义。 教学准备:氢氧化钙、塑料袋、水槽、吸管、玻璃杯、气球、软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知道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是呼吸器官吗? (板书:呼吸) 学生汇报:鼻子、肺…… 2 、讲述: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呼吸器官吧!(强调:嘴不是呼吸器官。 ) 看视频资料。 3 、通过观看,相信你现在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在身体 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分组活动,指名演示。 4 、你觉得在观看过程中,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 5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呼吸的关系。 二、自由研究: 1 、比较吸进和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 1 )提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 学生讨论、汇报:呼出二氧化碳…… ( 2 )讲述:刚才同学们进行了猜测,但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必须用实验来验 证。 ( 3 )演示实验 1 ,并讲解: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再倒入氢氧化钙溶液, 把袋子摇晃一下,看看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颜色没变。 ( 4 )演示实验 2 ,并讲解:收集呼出的气体,也倒入氢氧化钙溶液,摇晃 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变浑浊了。 集 体 备 课 个人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5 )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 6 )讲述:一个实验成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看看 结果如何。 ( 7 )演示实验 3 ,并讲解:我们先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师收集气体), 把收集到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也用玻璃片盖上。现 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在呼出的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 ( 8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 9 )提问:我们做以上对比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分组讨论并汇报。 ( 10 )小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 的废气。 ( 11 )提问:在呼吸时起交换气体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什么?(肺) ( 12 )讲解: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2 、测肺活量。 ( 1 )讲述: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每 个人的肺活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参照 P50 吹气球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 量。注意:先要深吸一口气,再把所有的气都吐出吹气球,然后把气球扎紧 了;要测量气球的最宽处周长。比一比谁吹的气球最大。 分组实验,并记录结果。全班汇报结果。 ( 2 )提问:找出本组肺活量最大的同学和肺活量最小的同学,比较上 节课你们所测量的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 ( 3 )提问: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学生讨论并汇报。 ( 4 )提问: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学生汇报。 ( 5 )小结:肺活量大对健康是有益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 官,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增进健康。 3 、保护呼吸器官。 ( 1 )提问: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 2 )小结: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 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气,积极锻炼身体等等。 三、拓展练习: 1 、提问:你对吸烟有什么样的看法?学生汇报。 2 、讲述:课后请每个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3 、心脏的跳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2 、认识血液循环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提问:把手放在胸口感觉到什么?(心脏在跳动)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 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 (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 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让我们 来观看有关心跳的录像。你觉得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通过观看录像,同学们对心跳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还不够。接 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 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 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 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由于皮球数量有限,我们换个方法也可以做模拟实验。每个同 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组实验、交流。全班汇报。 ( 5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 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 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集 体 备 课 个人 备课 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 6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 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认识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 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 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 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 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 6 )提问:把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与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进行比较, 你能发现什么? (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差不多……) 3 、血液循环的意义。 ( 1 )提问:现在,你能推测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干什么吗? 小组讨论、汇报。 ( 2 )讲述: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 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经过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二氧 化碳和废物通过排泄器官输出。 ( 3 )提问:我们在学第 1 课时就通过数据发现,在运动时呼吸和心 跳会同时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汇报。(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 ( 4 )提问:由此可见,心脏是身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该怎样保 护自己的心脏呢? 小组讨论、汇报。(加强锻炼……) 三、加强巩固: 1 、讲述:我们都意识到锻炼身体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心脏,增强心脏的功 能。你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锻炼计划? 2 、分组讨论计划的目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 3 、课后完成锻炼计划。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五单元 解释与模型 1.解 释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 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 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观察书上 56 页的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几位同学的身高曲线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 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 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 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 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 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 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看 想 事实 解释)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 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集 体 备 课 个人 备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 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 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 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 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 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 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 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 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 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3)成果展示。(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 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 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教 学 反 思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2.用模型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 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 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 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 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 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 A、B、C、 D 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 A、B、C、D 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 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 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 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 DNA 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 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集 体 备 课 个 人 备 课序号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 可以解释 DNA 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 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 (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 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 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 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 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2020 秋苏教版五年上册(全册)科学教案设计(二)(表格版+word 版) 苏教版五年科学上册教案合集 第一单元 白天和黑夜 第 1 课 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重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标杆、粉笔 学生: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今天我们就到操场上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板 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 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分组活动 2)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 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3)游戏:踩影子 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 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4)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6)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以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7)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2、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室外活动:再次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2)提问: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3、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的?由于时间问题我们不能在课堂上全面的观察到。 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2)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3)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4)分组实验 5)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6)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 三、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太阳和影子 影子的产生:不透明的物体 高 短 高 (太阳)光源 影子 温度 低 长 低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是相对的 课后记: 第 2 课 太阳钟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手表。 教学过程: 一、汇报上节课后的研究成果。 二、学习新课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1)谈话:现在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2)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3)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 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 晷。 4)看书,认识各种日晷(地平日晷、赤道日晷)和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5)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教师适当讲解) 6)碟片介绍:日晷 2、制作简易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 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3)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4)动手制作,示、评比。 3、玩手掌日晷 1)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2)看书解具体情况,讲解、演示 4)室外活动: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板书设计: 太阳钟 日晷: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记录时间的的工具 课后记: 第 3 课 昼夜交替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 2、能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 分组:手电筒,小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大家知道是什么现 象吗? 2、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太阳的东升西落,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 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这你转) 学生讨论并交流。 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以上两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 3、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 (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 1)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3)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4)学生分组模拟实验,讨论昼夜的成因。 分组汇报。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1、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 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这里以中国 为例) 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然后再判断; 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 3)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 2、小组实验,填表、汇报。 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 1、如果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 20 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 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1)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 2)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3)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1、分组自学书 P18 页内容 讨论:1)这几种传说和理论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 2)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分组讨论、汇报。 2、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设计: 3、昼夜交替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 (自西向东) 课后记: 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生平与杰出贡献)①张衡②祖冲之③一行④郭守敬 第 4 课 看月亮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给月亮的形状排序,了解其成因及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坚持给月亮记日记,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月相盒、多媒体课件。 学生: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打一天体) 2、学生思考后汇报 3、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 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看月亮 学生板书月相的排列顺序 (两种情况) (通过以后的观察以后再确定哪一种是对的以及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课后记: 第 5 课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 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 动; 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 的变化。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重点、难点:昼夜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 7 点、中午 12 点和下午 6 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 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 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 (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学生讨论并交流。 2、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植物日记,给予表扬和鼓励。 3、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 24 小时变化 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 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4、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 开花。 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2、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你认识他们吗?这些动物 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夜间活动:蛾,猫,猫头鹰,蝙蝠。 白天活动:狗,公鸡,刺猬,蜜蜂。 3、为什么它们会这样?——昼夜影响和环境变化。 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它们在夜间都 干些什么?-----调查。 该怎样调查,要注意些什么呢? 4、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四、总结、交流 1、生物都有生物钟,你能不能改变它们的生物钟? 2、图片:夏天能看到菊花吗?冬天能吃到西瓜吗?为什么? 学生发表意见,预测。 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交流,找结论。 3、小结:原来,当我们改变光照条件时,就能改变动植物原来的生活节律和生长状 况。它们和人类一样都能自己调节生物钟。 五、拓展作业 从收集的资料中选择常见的进行改变光照状况的实验,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1.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课后记: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第 1 课 光的行进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 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手电筒 学生:手电筒,三张带孔卡纸 教学过程: 一、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 1、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 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 下面就让我们接着写下去,每小组选出你们认为写得最好的,一会儿全班交流。 4、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吧! 二、认识光源 1、教师出示各种光源的图像资料。 2、提问:这些画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谈话:我们把这些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呢? 5、判断:月亮、镜子是不是光源? 6、讨论: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方法给这些光源分类吗? 学生交流:是怎么分类的? 7、谈话:我们也能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 人造光源呢?对于光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 8、你知道,光是怎样行进的吗?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谈话: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一下,光可能是怎样行进的。 学生交流,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2、教师出示各种光直线行进现象的图像。 3、谈话:这些光现象的图像对你有什么启发吗?刚才大家对光是怎样行进的进行了 猜测,你的猜测对吗?怎样证明?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4、讨论:如果要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中间的孔照到墙上,该怎么办? 学生小组活动。 5、学生小组交流:1)你们是怎么做的? 2)发现了什么? 3)实验说明了什么? 6 讨论:假如光会转弯,可能会出现哪些奇怪的现象? 四、引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 1、师演示“小孔成像”实验,在屏幕上投射出蜡烛火焰的倒像。 2、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3、学生回答。 4、谈话: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就曾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光线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个现象被称 为“小孔成像”。 五、总结全课,学习制作小孔成像仪 1、谈话:原来光线通过小孔还能成像,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做个小孔成像仪,好吗? 2、教师介绍小孔成像仪的制作方法、步骤。(课本 P16) 3、学生制作小孔成像仪,并玩一玩,试一试怎样在屏幕上呈现一个的清晰的像。 4、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体会、感想。 板书设计: 光是怎样行进 灯光、烛光……人造光 太 阳 光……自然光 光是沿着直线进行的 课后记: 第 2 课 照镜子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照镜子的游戏中知道镜子的作用; 2、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并进行交流; 3、能联系生活说说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4、能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能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认识各种各样的镜子并了解镜子的用途; 3、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合作游戏的快乐;体会探究的乐趣; 2、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和科学知识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乐于用学到 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难点:制作简易的万花筒。 教学准备:平面镜、光洁的不锈钢勺、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问(出示镜子):这是什么?你用它做过游戏吗?怎么做的? 二、师生共同游戏,了解镜子的作用 1、谈话:我们一起再来玩照镜子的游戏,好吗? 游戏一:(玩一面镜子)照镜子。 提问:通过照镜子,你在镜子中还看到了什么?仔细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游戏二:(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谈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游戏三:(玩多面镜子)日光接力打靶游戏。 (注意:选几组学生上去,一位学生站在阳光下,另一位站在阴影里,让学生想办法 怎样使阴影里的同学也有阳光射到桌肚里,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想出办法,最后全班分组 玩这个游戏。) 边实验边完成记录,及时交流。 三、动手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 1、教师出示万花筒和潜望镜,问学生想不想制作。 2、教师介绍制作万花筒和潜望镜的方法和步骤。 3、学生选择一种最想做的进行制作,并玩一玩。 4、小组活动:用语言或图画解释用潜望镜看到物体的原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堂课我们玩了照镜子的游戏,生活中你还见过比较特别的镜子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玩凹面镜和凸面镜 1、教师讲述:镜面弯曲,就是凹面镜或者凸面镜。 2、小组活动:用光洁的不锈钢勺实验。 玩凹面镜和凸面镜,你们有什么发现?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在记录纸上。 玩凹面镜和凸面镜记录表 玩凹面镜,我们发现了: 玩凸面镜,我们发现了: 3、学生汇报研究结果。 4、谈话:这样的镜子有什么作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这样的镜子?哪些地方用 到了这样的镜子? 三、找出身边能照出影像的物体 1、提问:生活中除了镜子外还有哪些物体能照出物体的影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 点呢? 2、教师出示一些能照出影像的物体的图像。 四、本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照镜子-------光的反射 课后记: 第 3 课 研究透镜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制作简易望远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我们来玩几种新的关于水的游戏,好吗? 2、出示放在水中的铅笔:你们看过放在水中的铅笔吗? 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 在什么地方弯了,为什么? 谁来试着解释一下。 教师讲解: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 现象叫光的折射。 3、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二、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凹透镜 1、谈话:大家都见过放大镜吗?你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学生描述自己所知道的放大镜。 2、向学生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 3、学生观察各种凸透镜片:用看、摸等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小结:我们把这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把中央薄、边缘厚 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透明的。 三、亲手实践,认识凸透镜的作用 1、提问:你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分组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 (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教师介绍焦点。 3、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 透镜还有什么作用?请大家将放大镜对着白墙,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凸透镜既可形成放大的像,又可形成缩小的像。 4、提问:现在,你知道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5、讨论:凸透镜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用呢? 教师小结:光线射入凸透镜时,方向发生了偏折。 四、了解凹透镜的作用 1、提问:凹透镜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汇报。 2、学生实验,交流实验结果。 五、联系生活,认识凸透镜的用途 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出示图象资料:凸透镜的应用。 3、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 六、制作望远镜,拓展延伸 1、学生活动:透镜组合看事物。 汇报、交流活动结果。 2、结合望远镜实物,小组讨论、制作一架望远镜。 板书设计: 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 中央薄、边缘厚凹透镜 共同点都是透明的 课后记: 第 4 课 七色光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日光的色散与合成实验; 2、尝试做在单色光下观察物体颜色的实验; 3、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现象; 2、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教学重点:认识日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水盆、平面镜、电筒、喷壶、陀螺、彩笔、红绿蓝三色彩色玻璃纸 教学过程: 一、制造彩虹,激趣导入 1、出示图像资料:夏天雷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条七色的彩虹。 2、谈话:请学生谈谈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它有哪几种颜色组成? 你们想不想自己制造彩虹? 二、分解阳光,研究色散的原理 1、看书了解彩虹的制作方法。 讨论: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彩虹?(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2、组内交换意见并动手实验: 利用三棱镜 利用平面镜和水 利用光盘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现象。 3、这些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彩虹的现象? 三、混合色光,研究逆色散原理 1、出示图像资料:牛顿把七色光合成白光。 讨论:怎样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2、游戏:玩七色陀螺,解释现象。(学生课前制作好) 玩前先预测会有什么现象,在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3、提问:那我们能不能想出更多的方法来证明日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四、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一)色彩的形成 (出示录像资料:缤纷绚丽的自然界) 1、谈话:自然界中缤纷绚丽的色彩又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2、教师演示:为什么该物体呈现红色?把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这几 种颜色的纸分别放在七色光下,孩子们将看到当七色光投到红纸上,光谱中只剩下了红 光,而其他色光不见了。 3、学生实验:绿色物体、黑色物体和白色物体。 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二)“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 1、玩“透过彩色玻璃纸看物体”游戏。 2、玩戴各色太阳镜游戏。 学生解释原理。 五、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末端分别贴有红、绿、蓝三色玻璃纸的长纸筒。 演示:实验时先混合其中两种色光,然后再把三种色光混合起来。 2、讲述:红、绿、蓝就是光的三原色。 3、课后延伸:继续探究光的三原色和色彩的三原色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刚刚知道七色光能合成白光,当他们看到红、绿、蓝三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时, 他们感到特别惊奇,课后探究的欲望再次被点燃。) 板书设计: 七色光 红、橙、黄、绿、蓝、靛、紫--------光 红、绿、蓝----------光的三原色 课后记: 第三单元 电和磁 第 1 课 简单电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使手电筒亮起来; 2、通过具体操作认识基本电路的组成,并会画出简单电路图。 知识与技能:认识常见的电路符号,并能画出简单电路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探究手电筒亮起来的秘密,并体会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组装图画出较规范的电路图,在画图中逐渐认识电路的组成条 件。 教学准备:手电筒、导线、灯泡、开关、电池及其相应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圣诞树上的小灯泡是怎样亮起来的? 二、组装简单电路 1、教师出示一个手电筒,问:谁能让手电筒亮起来,说一说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你能用这些材料是小灯泡亮起来吗? 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 3、学生参照自己组装的电路,把灯泡与电池、导线连接的情况画下来。 4、讲解:同学们所画的图,一般叫做实物图,画起来有些麻烦,人们为了工作更 加方便、快捷,常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实物,这样的简易图叫做电路图。请你参照 P30 的图,认识电路符号:电池、灯泡、导线、开关。 5、学生用电路符号画出上面的电路连接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三、制作一个有开关的简单电路 1、手电筒为什么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亮灭呢?你认为手电筒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 造?它们之间怎样组合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 讨论交流 2、利用手中的材料和用具自制一个手电筒。认真观察组成手电筒使小灯泡发光需要 哪些材料,画出简易安装图。 小组讨论汇报。 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一般由电池、灯泡、开关、导线四部分组成。 四、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 1、给你二节电池、二个开关、二个灯泡,其中的材料可以全用,也可以选用,能连 成什么样的电路?以小组为单位,先把电路图设计出来,然后在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 2、按照电路图组装电路。 3、向全班同学汇报,并说明电路特点。 五、拓展:制作红绿灯 1、出示红绿灯:学生猜测红绿灯的奥秘。 2、教师讲解红绿灯的原理。 学生实验制作。(如果时间不够,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简单电路 展示学生作品 课后记: 第 2 课 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明依据; 2、能自主设计方案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检验,并记录研究情况。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有的是容易导电,有的是不容易导电的;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3、知道与物体导电性相关的安全用电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在研究中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愿意交流与合作; 2、体验到物体导电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3、体会到科学学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并愿意改进安全用电方面的不足。 教学重点:是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教学准备:电池、开关、小灯泡、及准备各种待检测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做了各种简单电路,如果我们在这些简单电路上接上一些物 体,电路中的灯泡还会亮吗? 学生发表见解,并说明依据。 2、刚才,同学们对物体是否导电进行了预测,并说明了其导电的依据,但我们根据 生活经验预测的结果还需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接下来,我们要进行验证。怎样验证物体 是否导电? 学生分组交流。 交流验证做法,全班达成一致。 二、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分组进行验证 1、每个小组要利用电路材料设计一个“物体导电检验器”。 2、学生分组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适当指点。 全班交流、评价验证方案,选取最佳方案。 3、选取电路元件和检验材料,结合方案验证物体能否导电,要求验证前先进行预测 再验证,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引导学生反思预测和验证的结果。 三、交流验证结果 1、学生汇报对物体导电性的验证结果。 汇报内容:①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不容易导电的材料有哪些? ②验证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或新想法或问题? 2、学生反思和交流:为什么检验结果和预测结果有不同?其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四、水能否导电 1、提出问题:水能否导电? 小组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汇报、交流。 2、分组操作:逐渐增加电池的节数,再检测不导电的物体——浓盐水。 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及发现。 五、人体导电 1、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人体导电试验”(先用学生制作的检测器检测人体是否导 电,然后,教师提供验电球,让学生再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学生谈试验后的想法。 2、讲述:①物体导不导电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②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生阅读 书第 33 页。 六、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及电的安全使用 1、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和绝缘体?它们有什么用? 2、学生观察与辨认: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 它们是由那些材料构成的?分析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你是怎么知道的? 想一想,一种工具,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电线杆上的导体和绝缘体。废旧电路板及元件、电料和工具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3、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也有巨大的力量,如果我们不 能够合理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 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 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量的用电器插 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学生就如何安全使用电器、电料和工具进行交流。 七、课后延伸活动 生活中,湿木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但在我们的检测中却不容易导电,请你(最好 和你的家长合作)研究:湿木头在什么情况下才容易导电,将研究报告上交给科学老师。 (提示:使用简单材料,不要用 220v 市电进行实验) 板书设计: 导体和绝缘体 绝缘体(不易导电) 导体(易导电) 塑料尺 铅笔芯 …… …… 课后记: 第 3 课 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中的电路; 2、能够根据在检测中观察到的现象对暗箱做假设性的解释; 3、能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与反思; 4、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检测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解暗箱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 3、知道解暗箱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尊重证据,实事求是; 2、愿意去探究暗箱中的秘密;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教学重点: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 教学难点:有顺序的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 教学准备:导线、电池、小灯泡和暗盒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研究情境 谈话:老师手里有几根导线,你知道它们中哪些是相同的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知 道? 学生提出方法,师生共同完成。 二、利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的电路 1、提问:看不到的电路我们怎样研究呢?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他们的一些意见和想法。 2、教师提供暗箱让学生研究,引导学生可以借助一种装置来检测,通过在暗箱外部 观察到的现象判断暗箱内电路的连接。 教师讲解:这种用导线连接的一节电池和一个小灯泡的装置就是检测器。 3、让学生通过研讨,确定检测器的组成。 4、学生设计验证的方案,教师指导学生在验证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事项。关键 是在检测中的验证记录,最终学生要根据验证记录来判断暗箱的电路。 学生用检测器检验暗箱电路活动。 三、活动记录的整理与交流汇报 1、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示。 2、小组间进行交流,引导说出本组验证的想法和依据。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是怎样检验的、在检验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和困难、 是怎样解决的、是根据什么现象来判断暗箱内的电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 四、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 1、学生打开暗箱验证自己的判断,找出判断正确与否的原因所在。 2、学生说出自己的探究体会和验证后的反思。 3、教师布置在今后探究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 板书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课后记: 第 4 课 研究磁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铁的性质; 2、能利用各种方法测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能够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2、知道磁铁磁力大小的一些测量方法; 3、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磁现象有浓厚的兴趣; 2、意识到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3、乐于探究、善于发现。 教学重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自制水浮式指南针。 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回形针、针、小铁钉、细线、卡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玩具,你们想看吗?(想) 教师演示:唐老鸭磁性玩具。 2、提问:唐老鸭为什么会翩翩起舞呢?(有吸铁石吸着) 二、探究活动 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讲述:吸铁石在科学上称作磁铁,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你 们在平时看到过哪些形状的磁铁? 学生汇报。 2)提问:还有哪些形状的磁铁? 教师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菱形磁铁(指南针),学生辨认。 2、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几种形状的磁铁,你们知道磁铁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汇报:磁铁会吸铁。 2)谈话:磁铁还有哪些性质?你们想研究吗?老师为每一个小组提供了一些回形 针和装了一些水的烧杯,你们想怎样研究? 小组内交流。 3)学生分小组探究,做好记录。(记录在书后“活动记录”上) 4)汇报: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隔着物体能吸铁。(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5)教师出示:指南针。(向学生介绍指南针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 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 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6)提问:那么磁铁是否也可以指南北方向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学生 思考、议论) 7)讲述:悬浮法和悬挂法。下面我们悬挂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小组内探究。(用细线把条形磁铁悬挂起来) 汇报:磁铁可以指南北方向。(记录在“活动记录”上) 8)再问:磁铁还有哪些性质呢?(学生汇报) 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磁铁有了这么多的性质,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学生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磁悬浮列车、门吸、冰箱门、磁性铅笔盒。 4、探究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1)我们来猜一猜这块条形磁铁和这块环形磁铁的磁力谁大谁小?(学生猜测) 2)点拨:要想知道这两块磁铁的磁力大小,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出来? 学生小组内交流。 汇报:比吸回形针的数量;比吸铁的距离远近。 3)每一个小组自选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汇报交流。 三、拓展应用 1、课后利用磁铁的性质制作一个指南针或磁铁玩具。 2、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学生谈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磁铁 种类:条形磁铁、蹄形磁铁… 性质:能吸铁、磁力有大小、南北极 课后记: 第 5 课 电磁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所给的材料制作一个电磁铁; 2、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3、能够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2、知道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 电磁铁的南北极。 3、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主动地研究电磁铁,体会探究的乐趣; 2、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教学难点: 知道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 磁铁的南北极。 教学准备: 教师:导线、铁钉(用火烧过的)、大头针、指南针、电视资料 学生:电池、大头针、透明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知道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 磁铁的南北极。 能力目标: 会制作铁钉电磁铁。 会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 铁的南北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 二、制作铁钉电磁铁 1、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 2 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 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3、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 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磁极吗? 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 4、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 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 2 者之间的差别。 5、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 交流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能力目标: 会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点: 能够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电磁铁磁力大小是一样的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 二、做出我们的假设 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 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 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 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 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 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 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 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 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 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四、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你们知道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吗? 2、播放电视资料,增加学生的见识。 3、谈话:请你设想一下,你还能把电磁铁应用到哪些地方? 学生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电磁铁 通电有磁性,断电磁性消失 电磁铁的南北极和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有关。 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电池少磁力小,电池多磁力大。 课后记: 第四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第 1 课 测量呼吸、心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 3 分钟后 1 分钟内呼吸、 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能够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风格不同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些什 么? 2、提问: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怎么样算呼吸一次?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分发课 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 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 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所以在测量时,我 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 1 分钟呼吸和脉搏跳 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 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测量结束后交换。 小组活动:分组测量。 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4、提问: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5、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6、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 数。 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 数。 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 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 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哪些人在休息 3 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 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 40—50 次 5 岁儿童 20—30 次 10 岁少年 25 次以下 15 岁青少年 20 次以下 成年人 16—18 次 心跳频率 年龄 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 140 3 岁儿童 110 4 岁儿童 100 10 岁少年 90 成年男子 70—72 成年女子 76 资料来源: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 2)。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 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板书设计: 呼吸 心跳 新生儿 40—50 次 140 次 儿 童 20—30 次 90---110 次 成 人 16—18 次 70---80 次 课后记: 第 2 课 肺和呼吸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用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2、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3、会做利用火柴燃烧的情况检测氧气含量的实验; 4、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5、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制作戒烟小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3、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性。 2、知道吸烟有害呼吸器官的健康,能逐步养成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名称及人体呼吸的过程,知道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产 生和预防。 教学准备: 教师:石灰水(提前制取)、塑料袋、吸管、烧杯、气球、软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呼吸器官。 1、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这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协调工作。你知道我 们身体有哪些器官属于呼吸器官呢?它们是怎样进行呼吸活动的呢? 学生讨论。(人体的器官有鼻子、喉、肺、气管、支气管等)(板书:呼吸) 2、讲述: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呼吸器官吧,课件演示。注意:嘴不是呼吸器官。 3、通过观看,相信你现在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在身体上找到它 们的位置吗? 分组活动,指名演示。 4、你觉得在观看过程中,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 5、(板书:肺)这两个词中间应该加个什么字?(板书:和)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 呼吸的关系。 二、自由研究: 1、比较吸进和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提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 学生讨论、汇报:呼出二氧化碳…… 2)讲述:刚才同学们进行了猜测,但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必须用实验来验证。 3)演示实验 1,并讲解: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再倒入氢氧化钙溶液,把袋子摇晃一 下,看看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颜色没变。 4)演示实验 2,并讲解:收集呼出的气体,也倒入氢氧化钙溶液,摇晃后观察有什么 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变浑浊了。 5)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6)讲述:一个实验成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 7)演示实验 3,并讲解:我们先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师收集气体),把收集到的气 体用玻璃片盖好,再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也用玻璃片盖上。现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 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在呼出的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 8)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9)提问:我们做以上对比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分组讨论并汇报。 小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10)提问:在呼吸时起交换气体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什么?(肺) 讲解: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2、测肺活量。 (一)活动:吹气球比赛 1、师:老师带来了两个泡泡,想请两个同学来吹。但老师有个要求:每人先深吸一 口气,再一口气将气球吹大,中途不能换气。 2、学生吹气球活动。 3、师:大家看谁吹的气球大? 4、老师用皮尺测出两个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是多大。 5、师:为什么 XX 同学吹的大? 6、人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周长越大就表示呼出的 气体量就越多。我们动手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2、学生测量肺活量。 1)讲述: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每个人的肺活量都 不一样,我们可以参照 P50 吹气球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注意:先要深吸一口气, 再把所有的气都吐出吹气球,然后把气球扎紧了;要测量气球的最宽处周长。比一比谁 吹的气球最大。 分组实验,并将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 P79 上;全班汇报结果。 2)提问:找出本组肺活量最大的同学和肺活量最小的同学,比较上节课你们所测量 的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 3)提问: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 4)提问: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 学生汇报。 5)小结:肺活量大对健康是有益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多参加体 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增进健康。 3、保护呼吸器官。 1)师:呼吸是人体生命特征的体现,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请同 学们根据教材中的图示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呼吸器官,为什么? 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2)观看课件,小结: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 洒水,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不吸烟,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积极参加体育 锻炼等。 三、拓展练习: 1、提问:平时,我们看到许多成人有吸烟的习惯。根据我们今天的研究,你们认为成 人吸入的烟到那里去了,都经过人体的哪些器官?你对吸烟有什么样的看法? 2、讲述:课后请每个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 板书设计: 2、肺和呼吸 吸进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 课后记: 第三课 心脏和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自己心脏的跳动; 2、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2、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教学重点:认识心脏。 教学难点: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学准备: 心脏模型、人体血管分布挂图、小橡皮球、水槽、计时器或秒表、空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感觉心脏的跳动。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一次比赛,比赛就叫“看谁找得快”,要求大家在老师说完比 赛内容后,迅速去找,然后做端正。(比赛内容是:在身体上找出一处有血管的地方) 教师讲解:血管遍布我们的身体,它们有的粗,有的却很细,最细的毛细管 10 根合 起来才有一根头发粗,如果把一个人全身的血管连起来,足足有 9.6 万千米,血管里装 满了血液。血液在血管里是静止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2、提问:那么是什么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 3、教师小结:血液要想在血管里不停地流动,必须有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源就是 心脏。你知道心脏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认识心脏。 1、师:心脏在身体的什么的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过去你们思 考过吗? 学生试着回答。 2、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心脏模型一起来认识心脏。 (出示心脏模型,没有实物模型的,可借助书本上的心脏模型的图片) 师:现在你能再说一说心脏的形状像什么吗? 学生回答。 (心脏的形状近似一颗桃子,这颗桃子的尖端称做心尖,指向左前下,底朝右后上 方。如把手掌放在左侧乳头附近,可以清楚地触到心尖的搏动。心脏重约 300 克,约占 人体重量的 0.5%,其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 3、师: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 学生试着回答。 4、师:看来同学们对心跳还是有一些了解的,但这还不够。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 验,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心跳。 5、师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 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你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 (若皮球数量有限,可让学生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 学生分组实验、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心脏也是由肌肉 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一次心跳。) 三、认识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1、师: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的状态,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 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做个实验。 师示范讲解:在水中反复挤压塑料瓶,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 (可事先在塑料瓶中滴几滴红墨水,这样现象会更明显。) 3、全班交流、汇报。 4、师: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因为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5、组织学生通过出示挂图认识人体的血管情况。可借助课本上的人体血管分布图。 (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 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动脉是从心脏运送血液到全身器官的血管。静脉是运送血液回心 脏的血管。我们看到的条条“青筋”就是静脉。) 6、前面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 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测量脉搏常选用浅表的大动脉,最方便和常用的是最靠拇指侧手腕上的桡动脉。 其次是靠近外耳道处的颞动脉和颈部两侧的颈动脉。测量脉搏时应该用食指、中指、无 名指并排按在动脉上,压力大小以能摸到脉搏跳动为准,每次要测量 1 分钟,一定要在 安静的情况下测量,不能只用拇指进行测量,因拇指本身的小动脉搏易与被测量的脉搏 混淆。) 7、学生两人一组,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和脉搏次数。并将结果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能找不到动脉或“搭脉”方法不妥,不能准确地得出结论, 老师要注意行间指导,不能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通过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学生将建立认识心脏功能的模型,使学 生认识到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通过同时测定 1 分钟的脉搏与心跳次数,学生将认识 到两者是一致的。 四、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1、师:现在,你能推测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在干什么吗? 小组讨论、汇报。 2、师:你们的回答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看看科学的研究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第 54 页, 阅读最上面的两个小节。 3、学生阅读教材内容 (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 血液在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把呼吸器官吸收的氧气和消化器官吸收的养料运送到全身各 处去,又把全身各处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废物通过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4、师:为什么运动时,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随着人体活动加强,呼吸频率和心率都会相应增加,这是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 量的氧气、养料的缘故。) 5、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 小组讨论、汇报。(加强锻炼) 设计意图:活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自己解决“运动时心跳呼吸为什么同时 加快”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制定一份锻炼计划。 1、师:心脏是身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呢?大家思考根 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锻炼计划。 2、学生分组讨论锻炼的计划、目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 例:目的:通过适当适量的体育运动,增强自己的体质,保护我们的心脏。 内容:(1)跑步 (2)扩胸、振臂等徒手操练习 (3)游泳 要求:定期测量和记录。 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像游泳等项目一定要有家长陪同。 3、课后完成锻炼计划。 相关链接: 人的生命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氧气,运动时,由于新陈代谢的加强,对氧气的需求量 急剧增加,因而呼吸器官奋力工作,呼吸肌尽力收缩放松,肺组织随之最大可能扩大缩 小,这样一方面呼吸肌工作负担重,但同时也从运动中得到更多氧气和养料,从而使呼 吸肌得到锻炼,使之强壮有力。对增强呼吸功能效果最佳的运动项目首推游泳,游泳由 于在水中进行,水的密度较空气大数百倍,因此给胸腔更大的压力,在水中吸气要克服 这些水的压力才能进行,这无异是呼吸肌的“负重练习”,因此游泳可使呼吸肌变得强 有力,肺活量就大为增加。 板书设计 心脏和血液循环 收缩与舒张 血液循环:心脏、静脉、动脉 课后记: 第五单元 解释和建立模型 第一课 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 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学难点:区分解释与事实。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2)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3)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 4)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 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 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 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 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 释?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看 想 事实 解释) 3)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 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 还应该怎样做? 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 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实验。 2)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 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 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 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通 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 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回答。 3)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4)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 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学生汇报。 2)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学生讨 论、汇报。 3)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 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 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2)成果展示,学生谈感受。 3)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 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 更多的科学发现。 课后记: 第二课 建立模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 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 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 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2、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 “解释”。 3、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 A、B、C、D 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 A、B、C、D 的图纸。 4、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 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 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 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 DNA 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 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 释 DNA 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 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 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 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 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课后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