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3月)(201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3月)(2018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检验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3月1日 答题时长(分钟):90 分值:100 命题人:刘铁丽 审题人:王利国 ‎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了宗法制 A. 违背人伦礼仪 B. 不利于社会进步 C. 重视尊卑贵贱 D. 有利于凝聚宗族 2.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3. 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数其后荐辟广,荫之滥,杂流之猥祠之,日月益,遂至不纪。而明清时则可通“捐纳”,即向政府交钱获得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  )‎ A. 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 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C. 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D. 官僚政治从宋朝开始衰落 4.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意志皇帝在国际上代表帝国,以帝国名义宣战、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或条约,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帝国司法机关为帝国法院,地方法院则是各邦法院。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 A. 有明显的专制主义色彩 B. 政体体现出分权的思想 C. 建立起了责任内阁制度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5.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 A. 保证了决策机密 B. 强化了专制皇权 C. 提高了行政效率 D. 适应了军务需要 6. 从1950年到1951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 “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 1.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2. ‎2013年9月,美国共和党把持的众议院屡次提出议案,力图阻挠民主党总统奥巴马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但都没有得到民主党掌握的参议院的通过,导致10月份美国联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门关门。在这种情形下,奥巴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可能是(  )‎ A. 解散国会,重新进行大选 B. 下令共和党为非法政党予以取缔 C. 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D. 继续游说、妥协直至两院均通过议案 3.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到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帮助下迁到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 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C. 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 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4. ‎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民主政治建立的程序来看,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革命党人在政治上的软弱性 B.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5. 唐太宗时期编撰《氏族志》,将皇族定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山东崔氏等大士族为第三等。后在新兴庶族地主的努力下,武则天主持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武氏成为第一等,其余各等按照当朝官品高低划定。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女性政治地位的提高 D. 宗法制得到完善 6. ‎1969年12月18日‎,基辛格在年终的记者招待会上宣称:“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对其他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特别像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而不是以国内的意识形态为依据。”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想要改善和中国的关系是因为 A. 美国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不复存在 B. 认识到与中国结盟将使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取得优势地位 C.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国力空前强大 D. 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7. 美国史学家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 A.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胜利 B. 沉重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C. 促进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 D. 保存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火种 8. 我国与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断深化,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纽带是 A. 欧盟 B. 上海合作组织 C. 东盟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 少年壮志扫胡尘,叱咤风云革命军。号角一声惊睡梦,英雄四起唤沉沦。剪刀除辫人称快,铁槛捐躯世不平。”该诗中提到的“胡尘”是指 A. 封建制度 B. 满清政府 C. 西方列强 D. 北洋政府 2. 司马迁《史记太公自序》中评价诸子百家中的某学派“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下列思想主张也属于该学派的是 A.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C. 治大国,若烹小鲜 D.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3. 唐代的狂士寒山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第,曾做诗句“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该诗句说明唐代儒士受到下列哪一思想的影响 A. 佛教 B. 墨家 C. 道教 D. 法家 4.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中出现于隋唐之际的是 A. 火药 B. 指南针 C. 造纸术 D. 雕版印刷术 5. 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是(  )‎ A. 长篇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B. 形体严整的文人画大量涌现 C. 能够歌唱的词成为文学主流形式 D. 民众喜闻乐见的京剧在城乡演出 6. ‎《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A. 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B. 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 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D. 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7. ‎“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下列主张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是 A. 因信称义 B. 先定论 C. 人非工具 D. 知识即美德 8. 深刻揭露金钱至上的罪恶,展示了19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 A. 《哈姆雷特》 B. 《唐璜》 C. 《人间喜剧》 D. 《战争与和平》‎ 9. ‎“它站起来反对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最符合上述创作倾向的文学流派是( )‎ A. 浪漫主义文学 B.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C. 现代主义文学 D. 社会主义现实文学 10. 以《渔光曲》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左翼电影关注社会底层,将他们凄惨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作为中国最早的有声影片之一,《渔光曲》上映后颇受欢迎,曾经创造了连续放映84天的记录。下列作品与《渔光曲》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 《巴黎圣母院》 B. 《蓝色的多瑙河》 C. 《马拉之死》 D. 《安娜·卡列尼娜》‎ 11. ‎1862年,同文馆开始招生,学生待遇极优,每月给三两银子,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从客现角度上看,这说明( )‎ A. 同文馆招生困难 B. 朝廷重视同文馆 C. 同文馆门槛极低 D. 西学已成为主流 12. ‎“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 A. 五四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 费正清曾经称赞中国近代一个历史人物是“一个为天下服务的大政治家”。“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据此判断这个历史人物应该是( )‎ A. 康有为 B. 孙中山 C. 毛泽东 D. 陈独秀 2. 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因为它倡导(  )‎ A. 反对帝国主义 B. 自由、平等、博爱 C. 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 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3.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 A. 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B.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C. 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D. 实现了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 4.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 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由此可以得出得出的结论是()‎ A. 这种关于“文革”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B. “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可以得到推翻 C. “文革”时期出现了基础教育的较大普及 D. “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共40分)‎ 5.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以一些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历史,因此有些历史事件,时间越久其历 史价值越大,甲午中日战争就属于这类历史事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天皇在宣战诏书中说:朝鲜是一个独立国家,现在中国侵犯了朝鲜的独立,所以我出兵帮助朝鲜巩固独立;其次,对中国宣战是为了保护朝鲜改革开放的成果;第三,不断地强调东亚和平、世界和平。‎ ‎——雪珥重《甲午战争时期的日本宣传战》‎ 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 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拿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 ‎——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 材料三    中国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斗争,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国家地位,从战前的半殖民地状态一跃而为五大国之一及联合国的创始国,拥有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一票否决权。与此相对,日本不再是国际政治中的大国了,并且要在美国的占领和指导下重建经济。虽然老牌的欧洲殖民列强——英国、法国和荷兰——在战争中获胜,但昔日的威望却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国家在战时被日本赶出了在亚洲的殖民地,始于 16世纪的欧洲在亚洲之殖民主义的时代终于走到了尽头。另一方面,美国凭借其在打败日本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崛起为最强大的太平洋国家。这一转折预示着亚洲国际关系发展中一个全新篇章的开始。‎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天皇颁发诏书的意图是什么?如何认识其宣传手段?(6分)‎ (2)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材料二作者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没有赢家”?(8分)‎ ‎(3)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对亚洲国际格局的影响(8分)‎ 1. ‎(18分)‎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个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民俗合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 材料二 “(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由他来祭天,祭祀天上的神和地上的神。他可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注:在18世纪的法语中,“哲学家”一词含义大体上是贤能的智者,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哲学有专门研究的学者。),最有权威的预言家,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伏尔泰认为,……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的法律还褒扬善行。‎ 材料三 ‎ ‎(孟德斯鸠)后来改变了看法,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中国的法律往往与习俗相混,判断是非违法并无严格的依据,罪与非罪、重罪与轻罪,最终都取决于皇帝的意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这就是说,皇帝不但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司法长官。……因此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1)概述材料一中所学的“中国印象”是什么?说明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印象”作为武器的目的?(6分)‎ ‎ ‎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指出伏尔泰、孟德斯鸠眼中的“中国印象”分别是什么?说明他们各自的依据。(12分)‎ 答案和解析 ‎【答案】60分 ‎1. C 2. D 3. B 4. A 5. B 6. A 7. D 8. D 9. D 10. B 11. A 12. D 13. D 14. B 15. B 16. C 17. A 18. D 19. C 20. A 21. B 22. C 23. A 24. D 25. A 26. D 27. A 28. C 29. A 30. C ‎ ‎31. (22分)‎ ‎(1)意图:赢得国内外对其发动战争的支持。认识:歪曲事实、伪装正义。 (6分)‎ ‎(2)就中国而言: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就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给日本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8分)‎ ‎(3)中国取代了日本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并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日本失去国际政治大国地位,沦为美国的附庸;西欧殖民体系在亚洲解体;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逐渐形成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地位。(8分)‎ ‎32.‎ ‎(1)“中国印象”是:用道德治理国家。(注重以道德、宗教、法律、礼仪、民俗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目的:反对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 (6分)‎ ‎(2)伏尔泰:开明专制国家。依据:皇帝的英明、睿智(或贤能的君主);法律与道德相结合。孟德斯鸠:专制独裁国家。依据:君主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法律决于君主的意志,君主掌握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12分)‎ ‎【解析】‎ ‎1.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重视尊卑有序,故C符合题意;A属于对材料的表面理解,故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D属于宗法制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 C。‎ ‎2. 材料中指出秦汉帝国的国家形态,根据国家形态,我们可以知道,秦汉时期整个国家实行的郡县制的管理模式; A、皇帝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范畴,故错误; B、世袭制度不属于国家形态的范畴,故排除; C、大一统不是国家形态的特点,故排除; 故选D. 本题以秦汉国家形态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郡县制度的理解. 本题考查了对郡县制度知识点的掌握,郡县制度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3. 题干信息无法出古长期存冗官象故A排材料没有涉及中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错误;干中无法得出官治开始落,故排除D项. 故C. 题考古代中国的政治度的科制.了解科是古代隋唐以来选官制度的重要形成但是一形成,官的获得还存其它的方式. 本题考获取材料信的力,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认科举度是古代官吏来源的一式.‎ ‎4. 从材料的信息和所知可知,德国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是君主专制,故A符合; 材料中虽分首相和议会,但“首相主持帝国政府,不对议会负责,可以解散议会”,同时联系所学,首相对皇帝负责,故一切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错误,排除B; 责任内阁制度下,内阁掌握行政权,同时受议会约束,但德国首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因此,不是责任内阁制,故排除C; 德国国王拥有实际的大权,故D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信息可看出,德国的议会对国王权力没有限制能力,国王掌握行政权,控制立法,联系所学,可知,德国君主立宪制,君主专制是实,立宪是虚,因此带有封建专制色彩.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立法、行政、军事等各方面一切大权,权力相对较大的联邦议会受皇帝控制,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受联邦议会控制.内阁由首相控制,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受议会控制,故德国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 ‎5. 根据题干材料“寄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是皇帝的上谕直接让军机处办理,不让其他人知道,说明皇帝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选B项.ACD项不是主要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本题考查了清朝军机处,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军机处”“主要作用”.‎ ‎6.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所学,新中国成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使新中国建国初期就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A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提出的,均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一边倒”强调意识形态,与材料“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不符合,排除。故选A。‎ ‎7. A.材料中说英国人认为战争是正义的,但中国人不认为,中国人认为是清剿鸦片的战争,说明中国人认为是不正义的. B.中国禁烟只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C.战争的性质应是客观的,不是由国家立场来决定的. ‎ D.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打开中国的大门而进行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材料中双方都没有提到. 故选D.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求广阔的世界市场,打开中国的大门,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性质是侵略战争,最大的影响是中国大门被打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时代背景以及战争的性质.同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 ‎8. 根据所学,在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下,国会是由两个独立的机构:美国参议院和美国众议院组成的.任何法律都要由两院通过,并由总统签字才能实施,所以当出现题干中的情况时,总统的正确做法只能是继续游说、妥协直至两院均通过议案,故D项符合;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无权解散国会,故A排除; 美国实行政党制,政党是否非法,由最高法院裁定,总统无权取缔.故排除B; 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个独立机构组成,参议院无权解散众议院.故C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主要是美国共和制的确立,了解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理解美国三权分立原则.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能力,记忆1787年宪法的内容,从中分析三权分立特点.‎ ‎9. 根据题干时间“1937年8月”可知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没有形成,故排除A项. BC两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题干中是指面对着日军侵华,国内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内迁的史实,可见其为持久抗战做准备,故D项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考查国民政府抗战,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关于抗日战争,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它的原因、全民族抗战、特点、结果、影响以及胜利的原因.‎ ‎10. 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临时约法体现了民主主义精神.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的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同时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统率全国海陆军,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等,但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受参议院弹劾时,由最高法院组成特别法庭审判;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它否定了集大权于一身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此外,还规定了“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 ‎11. A、由《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可以看出新兴庶族的力量在不断地壮大,新兴氏族依靠科举制度,才可以入仕做官,故正确; B、材料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加强的有关信息,故错误; ‎ C、材料未涉及女性地位的提高信息,故排除; D、宗法制度指的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调整、维系政治等级、维护国家统治的制度,故错误; 故选A. 本题以《氏族志》到《姓氏录》的转变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科举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本题考查对科举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解答题目时掌握:科举制度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12. 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均处于对立状态,故A项的表述错误;题目中未涉及中美关系的改善对美苏争霸的影响,故无法得出B项的结论;C项中的“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69年”,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1969年......基辛格......宣称:‘我们没有永久的敌人。我们对......共产党中国这样的国家——的判断,将以它们的行为为依据......’”表明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符合其国家利益。D项的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 ‎13. 根据所学,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消灭革命的阴谋,长征中的遵义会议使中共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方针政策,中共走向成熟,长征中同样克服了张国涛分裂主义危险,最终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继续革命保留了革命火种,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相符,因此这件事件是红军长征.在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长征的意义,故D正确; A项指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B项是抗日战争,C项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都与材料内容不符,故ABC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红军长征.根据材料中“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信息,联系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和长征最终胜利意义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对于红军长征,主要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缫”失利,为保存革命力量,被迫实行长征.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对党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生死悠关的转折点.长征胜利保留了革命的火种,长征一结束,从而开始了新的抗日革命新篇章.‎ ‎14. 本题考查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旨在考查识记和应用能力。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欧盟成员国主要是欧洲国家,中国与中亚国家都不是欧盟成员,故A不正确;2001年6月,中、俄、哈、吉、塔、乌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成为连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紧密纽带,B符合题意;东盟是集合东南亚区域国家的一个政府性国际组织,故C不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中亚国家没有参加,故D不正确。故选B。‎ ‎15.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中国历来有夷夏之别的观念,从题干中的“辫人”可知是指满清政府,故B项正确;其它选项不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学派是道家学派,C项意即治理一个大国不宜翻来覆去,不要动辄扰民,更不要乱折腾,属于道家的无为思想,符合题意;‎ AB项属于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思想,可以排除。故选C。‎ ‎17.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联系所学,该诗强调的是因果报应,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故A正确;其它选项不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科技成就——四大发明的认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题干“出现于隋唐之际”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项在宋代以前,炼丹家就“无意中”发明了,排除;B项,战国时期称“司南”,即指方向的仪器,后来名称有一系列变化,排除;C项在汉代就发明了,排除;D项隋唐以来有了最早的雕版印刷品,D正确。故选D。‎ ‎19.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平民阶层扩大,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出现,深受市民喜爱,故C正确. A在明清时期出现,故排除. B在元朝出现,故排除. D在清朝正式形成,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文学成就,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20. 依据材料“《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出诗歌在唐代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说明群众对诗的喜爱,故A项正确;材料中介绍的是诗词在民间的流传,不能反映出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民众对诗歌的喜爱,不能反映出创作题材平民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教育的发展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A。‎ ‎21. 本题主要考查加尔文的先定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尔文的先定论认为,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上帝的选民,所以他必须奋斗,奋斗成功了,就证明他是上帝的选民,反之就是弃民,故B符合题意;ACD三项所述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22. 本题主要考查现实主义文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C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排除A;《唐璜》是长篇诗体小说,作者是拜伦,该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排除B;《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排除D。故选C。‎ ‎23. 本题主要考查浪漫主义文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反对 18世纪的古典主义、启蒙思想、理性思想以及这些领域内的秩序”、“强调‘对自然之爱、上帝精神存在和感情力量之间的联系’”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抒发个人的情感,A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CD。故选A。‎ ‎24. 本题考查近代西方的文学,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的描述可以看出《渔光曲》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与D项《安娜·卡列尼娜》同属批判现实主义,故D项正确;AB属于浪漫主义,C属于新古典主义,因此ABC项错误。故选D。‎ ‎25.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相关知识,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学生待遇极优,每月给三两银子,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分析、认知,不难看出当时同文馆招生困难,题中做法就是在刺激学生在京师同文馆读书,A符合题意,正确;B属于表现,与题中主旨不符,排除;“学生待遇极优”与“门槛极低”不符合,排除C;题中主旨并不是在强调西学,D属于无关项,排除。故选A。‎ ‎26.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矛头直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导致材料现象“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的出现,D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故选D。‎ ‎27. 本题考查康梁维新思想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依据材料信息“把进化和进步的思想、全世界都在风起云涌的思想,同中国的古典传统结合起来……领头打开了一个现代的突破口”可知是指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故选A;而孙中山、毛泽东、陈独秀三人的思想都没有这种东西思想相结合的特点,故排除BCD。故选A。‎ ‎28.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三民主义在民权方面主要强调普遍的平等民权,所以有了质的飞跃,故C正确; A项是关于民族方面的内容,排除;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是在民生方面的主张,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主要强调普遍的平等民权,而旧三民主义只提出“国民一律平等”的空调口号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是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既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内容,又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特色,并迅速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斗争的纲领.‎ ‎29. 本题主要考查量子论与相对论的意义,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量子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A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排除B;开创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家是伽利略,排除C;实现了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是牛顿,排除D。故选A。‎ ‎30.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发展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并分析、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说法无证据,不符合题意,排除;B说法不准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依据材料提供的数据可知学生数量在提高,但不能说明教育质量怎样,D错误;C表述客观,符合材料描述,正确。故选C。‎ ‎31. (1)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才俩信息“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民俗合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可知,材料一的“中国印象”是:用道德治理国家。结合启蒙运动相关知识,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印象”作为武器的目的:反对天主教会和君主专制。 ‎ ‎(2)本题考查伏尔泰和孟德斯对中国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能力。依据材料二信息“(中国)皇帝自古以来便是首席大祭司,……皇帝的御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 中国的法律与伦理道德融为一体,因而深入人心,成为民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从而减低了法律的严酷冷峻,增加了人情味。……除了惩治罪恶,中国的法律还褒扬善行”可知,伏尔泰:开明专制国家。依据:皇帝的英明、睿智(或贤能的君主);法律与道德相结合。依据材料三信息“毫不犹豫地把中国归入专制主义的行列。……中国没有强大的教会能与皇帝抗衡,恰恰相反,宗教势力往往需要皇帝的支持,所以中国的皇帝实际上集政权和教权于一身,可以凭借其双重权力为所欲为。……因此只能是:‘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可知,孟德斯鸠:专制独裁国家。依据:君主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法律决于君主的意志,君主掌握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 ‎34. (1)本题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材料一中日本的宣战诏书,极力的为日本对中国宣战寻找合理的借口,其实质是要混淆是非,赢得民众对其发动战争的支持。关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可知该做法歪曲了事实,掩盖了日本侵华的真实原因和目的,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伪装正义。 ‎ ‎(2)本题考查的是中日《马关条约》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分析、认知的能力。材料内容反映的是甲午战争的赔款,如果日本用来发展经济的话,对日本来说是有利的,但日本却用于发动战争,而最后输得更惨;甲午战争后中国的失败与民族危机加深,说明中国更不是赢家,所以依据材料内容可以归纳整理出正确的的答案。‎ 问题(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便可以得出结论:二战结束后日本敌视中国。第二小问,结合二战后日美关系可得出原因:由于日本战后一直持追随美国的政策,所以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