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阶段性考试(8月)历史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阶段性考试(8月)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小题, 80 分。) 1.“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 之。”(《荀子“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2.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 灌溉 B. 制瓷 C. 耕种 D. 冶铁 3. 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4.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A.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活动多由官府经营 D.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5.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说明 A.抑商政策并不能完全遏制商业发展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汉代政府抑商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6.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 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 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 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7.“美洲的发现和经由好望角抵达东印度航线的开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重要的两件事。”完成这两件创举的航海家是 A.哥伦布和迪亚士 B.麦哲伦和迪亚士 C.哥伦布和达·伽马 D.达·伽马和麦哲伦 8 .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是 A.商业讹诈 B.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C.炮舰政策 D.以武力为后盾 9. 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造成这一变化最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 B.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口布局 C.大量吸收外来移民 D.农村人口大量迁往殖民地 10. 电影《泰坦尼克号》描述的是英国的一艘豪华巨轮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一次重大海难。当海难发生时,船上曾通过无线电发出求救信号。下列说法最确切的的是 A.发生在西欧早期殖民扩张时代 B.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它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11. 1840年以来,中国棉花、大豆、蚕桑、烟草、花生、蓝靛、桐油等农产品原料的种植面积都逐年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工业的发展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小农经济的发展 12.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减少。导致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 13. 据国民政府经济部《报告》统计:1935年,重庆地区机器业工厂仅13家,1940年为159家,纺织、化工等企业也大为增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民族工业的繁荣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国共内战的开始 14. 195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称:“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国民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B.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大丰收 C.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 D.土地改革运动正蓬勃开展 15. 我国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 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展乡镇企业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6.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人民明确了方向。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A.进一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全面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 D.对国有企业简政放权搞活 17.近代上海曾流行一首歌谣:“乡下小姑娘,要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像,等到学来七分像,上海已经换花样”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近代上海引领全国时尚 B.近代上海时尚变化快 C.近代社会生活城乡存在明显差异 D.近代中国农村姑娘都崇尚洋气的社会生活 18.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了 A.慈禧的盲目自大 B.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19. 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C.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20.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 A.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推行 B.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的实行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D.缩小“福利国家”的影响 21. 俄国历史上某时期出现“农民生产的粮食比通常少了……新政府则要求农民定期交纳,并要求工会派出军队到农村以武力采办粮食。”这一时期应是 A.农奴制改革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解体时期 22.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 “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经济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3.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24. 戈尔巴乔夫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说 :“他是改革的先驭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失掉了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条件之一。” 戈尔巴乔夫评价的是 A.列宁 B.赫鲁晓夫 C. 勃列日涅夫 D. 罗斯福 25. 20世纪40年代某国际会议通过的决议写道: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取消经常账户交易的外汇管制等”。这次会议召开的主要目的是 A.确立美国经济优势地位 B.援助并发展西欧的经济 C.拓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筹建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26.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研究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所产生的重要历史意义是 A.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 B.扩大了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 C.较好地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7.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美国控制西欧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欧洲共同体 28.“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后,由于短期内关税的大幅度减免,使得美、加产品大量涌入墨西哥,造成墨西哥国内一些企业陷入困境甚至倒闭,民族经济受到冲击”。据此可得出 A.区域经济合作要求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B.区域经济合作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C.发达国家在区域合作下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 D.发展中国家在区域合作下应加强民族产业的自主创新 29.下图是某位同学学习过程中设计的思维导图。最合适在“?”处填入的内容是 A.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B.垄断组织的出现 C.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D.欧共体的成立 30. 中国很多知名汽车企业以各种形式和世界汽车集团合资,关键技术依赖欧美日韩企业。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 B.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C.发达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D.中国汽车企业被外企吞并 31.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中亚和东盟国家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追溯其历史渊源应该始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32. 明初曾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方可用金银礼器。这些规定在明晚期苏(州)松(江)一带被富贵人家无视,用玉、金银礼器成平常事。这一转变反映了 A.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B.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33.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34.美国学者彭慕兰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距离越来越大。造成该时期东西方历史背离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B.西方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美洲新大陆的开发 35.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A.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成为持久抗战的重要依靠 C.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产命运 D.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36.中国“一五”计划财政预算支出中工业建设占58.2%,交通、邮政和通讯占19.2%,农业、林业和水利占7.6%,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占7.2%。以此推知“一五”计划核心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C.建立工业化的基础 D.平衡发展国民经济 37.美国一位作家两次访问苏联,第一次给其印象是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对苏联社会主义表示怀疑;1934年第二次访苏,该作家却向斯大林表示:“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导致该作家对苏联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A.苏联已全面实现国家工业化 B.苏联新经济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复苏无望 D.苏联的经济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38.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但是,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英美等国的做法 A.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 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危机 D.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推动经济发展 39.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40.《华盛顿邮报》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二、非选择题(共20 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典型。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这和当时中国小农经济裹足不前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并分析促进英国农业发展的因素。(10分) 哈六中2020届高二学年上学期开学测试 历 史 试 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小题, 80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A D A D C B B C B C C C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D C A B B D B D C B D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A C B C D C D C 41.(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高产作物引进;经营方式多样;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5分)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等。(5分) (2)新发展: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机械的使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5分) 工业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后政府的政策支持;专利制度的推广,国家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民众勇于创新的精神。(5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