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年级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夏朝 B. 王位世袭制始于禹 C. “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 D. 夏商时期王位只由嫡长子继承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这是历史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要求,因此C 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B选项错误,王位世袭制始于启;D选项错误,夏商时期的王位继承既有父死子继,又有兄终弟及。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封建子弟”、“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子弟之制指的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周代并未实行禅让制;B选项错误,世袭制是周代和商代都实行的制度,不是两者的不同;D选项错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是宗法关系的依据 B. 制礼作乐导致宗法制度的形成 C. 宗法制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 D. 宗法制度仅适用于天子和诸侯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的原则,确定了权力传承的标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宗法关系的依据是血缘关系;B选项错误,宗法制是制礼作乐的核心,制礼作乐不是宗法制度形成的原因;D选项错误,宗法制度适用于各级贵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下图是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砖,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 )‎ A. 是大一统的王朝 B. 没有自然灾害 C. 人民的生活富裕 D. 社会安定团结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大意是:四海之内都臣服了,粮食丰收,路上没有逃荒要饭的百姓。故答案选择A项,B、C、D项说法与材料没有完全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秦的统一。‎ 点评:秦的统一,高考集中考查其背景、进程(灭六国;北击匈奴;南伐百越)、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同时还要注意秦的统一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前提。‎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 天人合一 B. 皇权至上 C. 皇位世袭 D. 天人感应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中国北京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显要位置。皇帝御座的设置突出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AD项体现的思想是天人关系,C项是皇位继承的问题。因此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6.读表一。从中可见秦朝中央官制 表一秦朝九卿部分官员及其职能 官员 ‎ 职能 ‎ 奉常 ‎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 典客 ‎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 宗正 ‎ 皇室事务 ‎ 治粟内史 ‎ 国家财政 ‎ 少府 ‎ 皇室财政 ‎ A. 具有封邦建国时代痕迹 B.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宗正掌管皇室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材料体现了秦朝的官制设置受到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影响,因此选择A。B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 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C. 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 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对“史实”“史论”“史识”概念的解释分析选项可知,A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A选项错误;B 选项叙述的是历史事实,是“史实”而非“史识”,B选项错误;C选项叙述的是对郡县制的评价,是“史论”而非“史识”,C选项错误;D选项叙述的内容是以科学史观为指导,分析郡县制度大量的史实,得出的科学结论,即科举制是怎样的制度,属于“史识”,因此D选项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理解“史实”“史论”“史识”三大史学要素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分析四个选项的内容,辨析他们所属的类型,得出正确答案。‎ ‎8.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A. 宗法制度得以恢复 B.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 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 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此时并未恢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推恩令”的实施削弱了地方的自主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军政财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军分权,在中央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上加强中央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都没有发生类似“黄袍加身 ”的现象,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属于宋代地方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A选项不符合题意;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属于军事方面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C选项不符合题意;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属于中央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有学者指出:“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它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由此可见,元代设置行省的目的是 A. 监察地方 B. 方便地方自治 C. 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D. 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说明了元朝行中书省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机关,“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说明了行中书省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的一个机关,故A项符合题意。行省制下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不可能自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从军事方面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统治机构中长官和掌权的官吏都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其次才是汉人,而南人在宋亡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几乎很少人在中央做官。故D项错误。‎ ‎11.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A. 中书省 B. 尚书省 C. 兵部 D. 门下省 ‎【答案】D ‎【解析】‎ ‎【详解】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的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材料中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判断封德彝供职于中书省,魏征供职于门下省,故选D。 A和B项错误,兵部属于六部,属于尚书省下属机构,故C项错误。‎ ‎【点睛】‎ ‎12.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材料看,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分权,A项不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D项不正确。故答案为C项。‎ ‎13.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类别 察举制 科举制 依据 品德、学问、议政能力 ‎“以文取士”‎ 方式 长官举荐 自由报考 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 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 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 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B不对,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的考查;C不对,根据题干,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非出身;D不对,科举制有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察举制注重品德和才能,强调德才兼备,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 ‎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 ‎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 ‎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 ‎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 ‎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表述,题中的这一做法是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丞相的废除使皇权得到空前的提高。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除丞相 ‎15.《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 A. 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B. 内阁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C. 皇权与宦官的矛盾激化 D. 六部已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明朝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结合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和张居正的遭遇可知,明朝内阁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内阁首辅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内阁本身只是一个内侍机构,始终没有成为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明朝宦官的信息;D选项错误,内阁始终不能正式统领六部百司。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某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 A. 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B. 军机大臣大权独揽 C. 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D. 军机大臣有决策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所谓“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是表象,在皇帝面前,军机处实际只是传达皇帝旨意的一个机构而已,既不能大权独揽,也没有决策权,更没有明代以前丞相那样的大权。军机处为办理西北军务而设立。但其职能仅为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并未大权独揽,真正的决策者是皇帝,故B项错误;军机处没有决策权,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故C项正确;军机大臣只能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没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7.对“雅典城邦”(AthensPolis)一词中“城邦”的解释,更接近本质特征的是 A. 城市国家 B. 公民国家 C. 独立国家 D. 联邦制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雅典民主制。城邦是指一个独立、自主、单独 城镇为中心的国家,虽然从存在形态上更类似一个城市国家,但“城市国家”无法体现雅典直接民主的特点,故排除A项;雅典城邦是希腊的组成部分,不算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更不是联邦制国家,故排除C、D项;雅典实行直接民主,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公民也依靠城邦享有公民权,所以从本质上来说,“城邦”更接近公民国家的解释,故选B。‎ ‎【点睛】城邦是由一个城市控制的区域,通常拥有主权。历史上的城邦通常是大文化圈的一部份,如古希腊城邦(如雅典、斯巴达),有独立自主和小国寡民的特点。‎ ‎18.恩格斯在论梭伦改革时,曾经写道:“……有产阶级既然开始获得了势力,于是旧血缘亲族关系的集团就开始被排斥了……”这主要指改革中的 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C. 颁布“解负令 ”‎ D. 鼓励发展工商业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和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根据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则等级越高权力越大,这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奠定了基础,故A正确;建立四百人议事会、鼓励发展工商业与材料信息“有产阶级既开始获得了势力”无关,排除B、D;颁布“解负令”是针对债务奴隶而言的,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19.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 B.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C. 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 D. 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削弱了氏族制残余,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故C项正确。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可知,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与工商业奴隶主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克利斯提尼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而是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排除B。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但不是其直接目的,排除D。‎ ‎20.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的“全体人民”是指 A. 雅典居民 B. 妇女 C. 成年男性公民 D. 外邦人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男性公民,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因此材料中所说的“全体人民“指的是雅典的男性公民,故答案选C。其他三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 ‎21.《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年利息最高为8.33%)”;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一条款 A. 保留了习惯法的条文 B. 维护了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 否认了高利贷的存在 D. 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限制利息和对还债实行宽限期,体现了对平民利益一定程度上的保护。故D项正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2.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屋大维的顾问抱怨:“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这反映了当时 A. 公民法已跟不上形势的需要 B. 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愈发尖锐 C. 应该抓紧健全直接民主政治 D. 急需进一步扩大帝国的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罗马法。根据“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可知随着当时罗马帝国疆域扩大,与外界开始广泛接触,新的社会矛盾出现,所以导致统治困难。导致这种困难统治的不再仅仅是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故排除B项;直接民主是适合古代希腊城邦政治的一种民主制度,具有小国寡民的特点,不适合疆域日益扩大的罗马帝国,故排除C项;引发统治困难的原因就是随着疆域扩大,公民法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所以并不需要进一步扩大帝国疆域,故排除D项。故选A。‎ ‎【点睛】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发展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罗马人广泛与外界接触,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原有的公民法不太能适应新的形式。在长期的司法实践和不触动原有公民法体系的前提下,形成了万民法体系。‎ ‎23.据史料记载:“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日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这使得罗马帝国 A. 通过习惯法保护外邦人的利益 B. 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 C. 将万民法上升自然法 D. 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的标志是共和国时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由材料中的“帝国”可排除AB;自然法原则是罗马法体系中的基本原则,排除C;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无法满足帝国扩张的需要,而万民法适用罗马帝国内的一切自由民,适应了帝国扩张的需要,D符合题意。 ‎ ‎24.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A. 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 B. 罗马的法律体系具备资产阶级法律的性质 C. 罗马法在罗马帝国建立后开始形成 D. 罗马法削弱了罗马的共和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近代资产阶级曾经根据罗马法思想,制定出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罗马法是罗马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不是资产阶级的法律;C选项错误,罗马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就开始形成;D选项错误,罗马法是罗马统治的有力支柱。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罗马共和制而非削弱。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载体,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三 中国古代官制,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如汉、唐那样的地方分权时代,抑或明清那样的高度集权时代,都没有改变帝王的独裁专制性质。‎ ‎——《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在唐、明两代的具体表现。‎ ‎(3)依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古代官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史实,简述汉代“地方分权”和清代“高度集权”的表现。‎ ‎【答案】(1)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只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特点:专制独裁。‎ 表现: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进行说明。‎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内阁等方面说明“群相”、“兼相”在唐、明的表现。‎ ‎(3)依据材料三中“中国古代官制,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没有改变帝王的独裁专制性质。”信息可归纳得出中国古代官制专制独裁的特点。结合所学从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方面简述汉代“地方分权”和清代“高度集权”的表现。‎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能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材料三 ‎ ‎ 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也许没有哪一种法典对世界有这么持久的影响。‎ ‎——【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指哪些人?‎ ‎(2)读材料二,判断它可能出自哪部法律。‎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克尔·哈特为什么把查士丁尼列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 ‎(4)你如何看待以上材料所涉及的两部法律的历史地位?‎ ‎【答案】(1)并非全体雅典人,而是指享有公民权的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的成年男子。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 ‎(2)《十二铜表法》‎ ‎(3)因为查士丁尼制定了《民法大全》,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它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成为后世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其影响还涉及到亚洲。‎ ‎(4)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伯利克里”、“民主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古代雅典奴隶主阶级的直接民主政治,“全体人民”并非全体雅典人,而是指享有公民权的那些占有统治地位的成年男子。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公民权。‎ ‎(2)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可知,该法律竭力维护债权人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及债务人的身心或者其他的东西,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这部法律是《十二铜表法》。‎ ‎(3)依据材料三中“查士丁尼皇帝以集罗马法律之大成而著称于世,他所编纂的法典在他即位期间得到了实施。《查士丁尼法典》保留了罗马在法学上天才性的创造成果,后来成为欧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信息从查士丁尼颁布《民法大全》的意义、保留罗马法学创造成果、影响世界其他国家等方面说明原因。‎ ‎(4)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民法大全》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以它们为始末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27.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答案】因素:充分保留传统;合理选官;实行德政;汉字文化延续功能强。(6分)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注意题目的要求“稳定和统一的因素”“选拔”,其次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影响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