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东苑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时期的铜矿等矿藏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就被视为王室拥有的财产,不容他人染指。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因素是 A.王室奢靡生活的需要 B.土地制度的制约 C.诸侯割据纷争的乱局 D.法律规定的严苛 ‎2.东汉末年开始的割据分裂,历四百年至隋唐始又统一;唐中期开始的割据分裂,经二百年到北宋方告结束。由此至近代以前,中国再未出现因地方割据而导致的大分裂局面。这一过程反映了 A.中央和地方逐渐形成内重外轻状态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解决 C.外部因素始终影响了政局的分与合 D.中央集权统治力度直线上升 ‎3.《武林旧事》是南宋人周密追忆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笔记体著作。表1是《武林旧事》(卷10·下)记载10人以上艺人的娱乐项目统计。据此可知,南宋时期的临安 A.市民文化成为正统思想的载体 B.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已经打破 C.说唱艺术是娱乐表演主要形式 D.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别逐渐消失 ‎4.在祠堂祭祀中,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这是宗法制度尊祖敬宗原则的体现。但是清代有些宗族祠堂是根据贵贱而不是尊卑长幼排序,丧失了宗法的旨意。清代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西方伦理文化的冲击 B.家族伦理观念的淡化 C.理学正统地位的下降 D.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5.鸦片战争后,英、美、法分别在上海划定了居留地,均在当时上海的城北地带(如图1)。在中国人看来,那里是“丛墓之墟”,“一片泥滩,三数茅屋”,上海道台窃喜“夷人”自选城外荒蔓之地。据此可知 A.华洋隔离很好地避免了中外的冲突 B.此时上海的官民普遍缺乏现代视野 C.西方列强对地理风水缺乏正确认知 D.文化差异使列强不愿意与华人相处 ‎6.康有为认为:“以皇上之圣武行之,中国之强,可计日而待也”。这种思维使光绪皇帝过分相信自己的皇威,在变法中不分轻重缓急,而是冒进改革,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不仅在宪法制度上力求速变,还在服式、发式、纪元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上力求突变,结果逼得保守派疯狂反扑。这段话主要说明 A.变法内容无法满足社会要求 B.康有为为实现理想不避风险 C.当事人的认知影响变法走势 D.封建保守势力坚决反对变法 ‎7.表2是上海海关报告中1882—1891年外地人在上海活动的统计信息,这说明当时上海外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 A.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动因 B.移民成为新选择 C.知识阶层成为流动主体 D.人员流动距离近 ‎8.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阐明要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甚至说要使资本主义有一个“广大的发展”。这一决策 A.基于对中国社会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 ‎ B.表明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C.遵循了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运行规律 ‎ D.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9.从1950年到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这些举措 A.强化了农民的宗族血缘观念 ‎ B.增强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C.淡化了农村的阶级斗争意识 ‎ D.加大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 ‎10.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中国方面提出的“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的斗争”写入《联合公报》中。这表明了 A.美国改变了霸权主义策略 B.中美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C.中国坚持一贯性外交原则 D.中美建交的障碍得以消除 ‎11.在古代雅典,公民大会召开前的第一项程序是传令官诵读大段咒语,其中有一句是“让那些想要成为僭主或者打算恢复僭主制的人及其整个家族痛苦地毁灭!”这一做法 A.旨在消除氏族贵族的特权 B.强化了公民的制度认同 C.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D.杜绝了僭主政治的发生 ‎12.拜占庭帝国即是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天主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 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 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的发展 ‎13.19世纪前期,英国盛行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而同一时期德国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却主张提高关税,实行贸易保护。这反映了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B.英德两国垄断资本存在利益冲突 C.英德两国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 D.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14.图2为某一时期各国海军军备安排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对潜水艇等舰只作了限制 B.符合日本的海军军备预期 C.落实了《非战公约》的规定 D.基本反映了各国军事实力 ‎15.表3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国家加入的主要国际组织状况统计。从中可以看出 ‎(注:东亚主要包括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个国家。)‎ A.东亚国家区域合作的基础较为脆弱 ‎ B.东亚国家间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C.东亚是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经济区域 ‎ D.东亚各国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10分)施政思想的变迁对于古代王朝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把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的学说,掺和于儒家的体系之内,据此来议论政治。其实质是把韩非的专制主义用儒学外衣包装起来,并进一步用阴阳术学加以理论化、神灵化……这一招胜于亡秦之焚书禁学、严刑酷法,不用杀人之身,就能灭人之心,成就韩非的“以法教心”的超常效果。显然其与孔孟的儒家治国之道大相径庭。‎ ‎——摘自薛国中《逆鳞集——中国专制史文集》‎ 材料二 ‎“六艺”即“六经”……从战国到汉代,“六经”早已取得公认的“圣典”身份……是“古圣先王”治天下的记录.而“百家”则是战国以下诸子的私家言论……汉代人都相信孔子整理了“六经”,用为教学的基础文本,这才使“六经”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一伟大的功勋使他成为周公之后的第一人。‎ ‎——余英时《试说科举在中国史上的功能与意义》‎ ‎(1)指出材料一中董仲舒的治国思想与孔孟治国思想的不同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6分)‎ ‎17.(12分)都城的选择对于中国古代政权来说,是国之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比较图3和图4,指出北魏与元代都城变迁的异同及其不同影响。(7分)‎ ‎(2)结合图5,指出明朝政权建立后都城的变化及其原因。(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政权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2分)‎ ‎18.(12分)近代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表4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词语的使用频率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在对外交往中内外称呼词语的变化进行评述。‎ ‎(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9.(10分)对于义和团运动,陈独秀在不同时期的评价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认为,产生义和团这个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的守旧党”。由这五个原因,“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以义和拳大乱,造成了一块国耻的克林德碑”。“……照上列的事实看起来,现在中国制造义和拳的原因,较庚子以前,并未丝毫减少,将来的结果,可想而知。‎ 我国民要想除去现在及将来国耻的纪念碑,必须要叫义和拳不再发生;要想义和拳不再发生,非将制造义和拳的种种原因完全消灭不可”。‎ ‎——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5期 材料二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看不见义和团排外所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死德公使及日本书记官,看不见英人将广东总督叶名琛捉到印度害死,并装入玻璃器内游行示众!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损害了一些外人的生命财产,看不见帝国主义军事的商业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无数生命财产!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杀人放火的凶暴,看不见帝国主义者强卖鸦片烟、焚毁圆明园、强占胶州湾等更大的凶暴!……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 ‎——摘编自《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周报》1924年81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并分析原因。(4分)‎ ‎20.(11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表5西方消费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 ‎ (注:符号消费,指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据高海霞《西方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任选一个时期,提炼消费文化观念的时代特点,并运用所学世界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B 2. A 3. C 4. D 5. B 6. C 7. A 8. A 9. B 10. C 11. B 12. D 13. C ‎14. D 15. A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 16. ‎(10 分)‎ ‎(1) 不同: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外儒内法,儒法并用;孔孟思想的特点是施行仁政、德政。 (4分)‎ ‎(2) 政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用儒生;表彰六经;推举孝廉;兴办太学。(3分) 影响:促进传统文化和教育发展;有助于教化百姓来巩固统治;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 展。(3分)‎ 17. ‎(12 分)‎ ‎(1) 同:由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南迁至内陆先进地区。(1分)异:北魏放弃了平城的都 城地位,元朝保留上都,实行两都制。(2分)‎ 影响: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政权封建化,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统治;但也造成了鲜卑 族的分裂。元朝定都大都,保留上都旧制,加强了国家统一及对边疆管辖;但两都巡 行也增加了负担。(4分)‎ ‎(2) 变化:明朝建立后,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时期,迁都北京。(1分)‎ 原因: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的“龙兴之地”;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控制广袤 的国土。(2分)‎ ‎(3) 统治需要,发展差异,传统习俗,个人动机。(2分)‎ 18. ‎(12分)【评分参考】‎ 观点:层次二:观点明确、合理(2分)。‎ 层次一:观点较为明确、合理(1分)。‎ 阐释:应结合史实,主要包括以下角度:‎ ‎(1) 称呼词语的变化:对西方的称谓由“夷”逐渐变为“洋”,“天朝”称谓逐渐被“中国” 取代,“中国”成为对外的主要称呼。(2分)‎ ‎(2) 称呼词语的变化原因:近代中国一系列对外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自尊心严 重受挫。在与外国打交道的过程中,对西方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等认识逐渐加深。维护 国家利益的要求。(3分)‎ ‎(3) 称呼词语的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的天朝上国意识,并逐渐 形成近代国家平等的世界意识和对等的对外交往理念,由傲慢自大轻视西方到正视学 习西方。(3分)。‎ ‎(若从其他角度论述,合理即可得2分)‎ 表述:层次三:表述成文,论证充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2分)‎ 层次二:能表述成文,论证较充分,思路较清晰。(1分)‎ 层次一: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0分)‎ 19. ‎(10 分)‎ ‎(1) 陈独秀认为义和团是封建传统文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是造成中国困难的原因,没 有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反对外来侵略的作用。(2分)对帝国主义侵略与义和团出现 的认识因果倒置,忽略了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一重要的外部原因。 (2分)‎ ‎1918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否定义和团运动实质是借对中国的传统文 化的批判,弘扬西方文化,改变国民愚昧落后思想。(2分)‎ ‎(2) 比较全面地认识义和团运动,不否认义和团运动具有排外、野蛮迷信的同时,更侧重 赞扬义和团运动具有的民族抗争精神。(2分)‎ ‎1924年国共合作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革命任务,需要义和团反帝爱国精神 的鼓舞。(2分)‎ 20. ‎(11分)【评分参考]‎ 水平三:能够结合表中数据将表中所选时期的消费文化观念解释合理充分,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8-11‎ 分)‎ 示例1 :古典时期,以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为主流,重视公共消费和精神性消费, 消费具有一定的等级差别。‎ 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达使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社会上和宗教信仰中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使得追求快乐幸福的理性节俭消费观 为主流。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性精神,现实存在的等级制度(血缘等级和财产等级),以及 对城邦公共利益的重视,使得当时的人们注重节制和等级消费,重视公共消费和精神性 消费。‎ 示例2 :近代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由非理性节俭变为理性节俭,越来越注重世俗消费和 生活质量,但仍是有节制地进行消费。‎ 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宗教神学的束缚,禁欲主义的盛行,人们的消费被压抑,形成了非理 性节俭为主流的消费观。近代以来,由于人文思潮的传播,人们冲破宗教神学的束缚, 更加注重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工业革命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所以,人们越来 越重视世俗消费,注重生活质量。但是,这一时期资本主义需要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 注重榨取绝对剩余价值,新教伦理也提倡节俭等美德,所以,人们只是进行有节制的消 费,盛行理性节俭的消费观念。总之,西方消费观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消费观念 的演变是一定时期内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示例3 :在现代社会,大众消费主义兴起,追求物质享受,注重休闲娱乐,非理性奢侈为主流。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电气时代”的到来,消费品日益丰富,改变 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资本家更注重剥削相对剩余价值,‎ 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大众传媒进一步发展,交通与通迅工具的进步, 影视艺术的出现与发展,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观念;资产阶级统治在世界的确立, 资产阶级追求自由、享受的思想对世界的影响等,使得人们既注重物质享受,又注重休 闲娱乐,使得非理性奢侈成为主流。‎ 示例4 :后现代时期,消费观念侧重于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以买奢侈品为主,且更加注 重精神消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兴起,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 迅速,“福利国家”建立并不断完善,使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交通和通讯 工具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与信息化社会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 观念,使得注重精神文化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 创伤,工业化快节奏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再加上商业传媒不断诱导,信用消费和超前 消费盛行,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奢侈品消费,追求感官刺激和满足虚荣心。‎ 水平二:能够结合表中数据将表中所选时期的消费文化观念解释较为合理,思路较清 晰° (4—7分)‎ 水平一:能够结合表中数据将表中所选时期的消费文化观念解释具有一定合理性,思路 较清晰。(0—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