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学年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课内文言文(8分,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或棹孤舟 策扶老以流憩 B. 携幼入室 夙遭闵凶 C. 悦亲戚之情话 眄庭柯以怡颜 D. 园日涉以成趣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项,棹:名词作动词,划船/策:名词作动词,拄;B项,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闵:形容词作名词,忧伤不行的事;C项,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悦/怡: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高兴;D项,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内:名词作状语,在家里。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B. 请息交以绝游 游:游玩 C. 舅夺母志 夺:强行改变 D. 听臣微志 听:听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B项,“请息交以绝游”意思是“”请让我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所以“游”的意思是“交游”。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3.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复驾言兮焉求 ③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⑤遂见用于小邑 ⑥乐夫天命复奚疑 ⑦今臣亡国贱俘 ⑧农人告余以春及 A. ①③/②⑥/④⑤/⑦⑧ B. 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C. ①⑤/②④⑥/③⑧/⑦ D. 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①为被动句;②为宾语前置句;③为介词结构后置句;④为宾语前置句;⑤为被动句;⑥为宾语前置句;⑦为判断句;⑧为介词结构后置句。故选C。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 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陈情表》中“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学文化常识要靠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解答此类题,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此题要求选出“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项,“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说法错误,应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话友 聂鑫森 1972年深秋的一个凌晨,白霜染地,西风砭骨。 五十岁出头的时子春,从望天湖五七干校偷跑出来,他要赶往百里外的湘潭市一家中医院,去探看弥留之际的话友季尊秋。 何为话友?只因他们都是湘潭市“胜利话剧团”的演员,共事多年,关系极为亲密;工作之余,又喜欢互相召邀,在一起天南地北地聊天。演的是话剧,说的是心里话,不是“话友”是什么? 时子春先是紧走疾行,然后碰见一辆老乡开的拖拉机,搭了几里路的顺风车,再赶到一个乡镇的长途汽车站,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坐上一辆浑身吱啦啦响的客运汽车,慢吞吞开往湘潭城,他没头没脑地在心里直骂。 昨天上午,时子春忽然收到季夫人寄来的一封信,说尊秋已是胃癌晚期,唯一的愿望,是和多年的老搭档时子春见个面。季夫人还说,恐怕时子春请假难,即便来了,病房外有看守人员也难得进去。她之所以写这封信,是怕伤丈夫的心。时子春含着泪,去向军代表请假,理由是家里病了人,没想到军代表大手一挥,说:“不行!” 时子春扭头就走,心想:你说不行我说行,老子自个儿去! 季尊秋怎么没到干校来呢?他出身地主家庭,而且他扮演过许多帝王将相,却不肯出演一个工、农、兵的角色,口头禅是:我只演让我怦然心动的戏。“文革”拉开序幕后,骨格清奇的季尊秋,对任何莫须有的罪名一概缓缓出语予以驳回。愤怒的“革命群众”不但狂呼“打倒季尊秋”的口号,还常施以拳脚把他打倒在地……当时敢和季尊秋同排而站的只有时子春。 台上没戏可演,他们便常悄悄相聚,说说心里想说的话。 “子春兄,我们搭档演过多少戏呀。《戊戌变法》,你演谭嗣同,我演康有为;《甲午惊涛》,你演邓世昌,我演李鸿章。” “尊秋兄,《甲午惊涛》还参加过全国话剧汇演,得了一等奖。” “我不演工、农、兵的角色,是我自知性格、气质、形体不适合演,演显官大员、儒生学人则本色当行,这怎么是看不起劳动人民?” “记得吗?我曾自制一把大折扇,用隶书写四个大字‘丰华真率’,然后送给了你,你的演技与之最为匹配。” “为答谢兄,我画了一幅大写意的邓世昌肖像作为回赠。你称赞说:‘传神取貌,活活如生。’让我得意了好多天。” “是呀,尊秋兄,还记得那场戏吗?邓世昌要去谒见李鸿章,门官拦阻,于是,我大声叫嚷。你在内厅响亮地喝道:‘谁在二堂喧哗?’这句话声调、节奏恰到好处,激起一片掌声。” “以后这句话居然变成了团里的常用语,遇到有人吵嘴了,开会发生争论了,不知谁会学着用我的腔调,一声喝问:‘谁在二堂喧哗?’于是,马上一片宁静。眼下我真想对这个世界大喝一声:‘谁在二堂喧哗!’” “尊秋兄,你有胃病,要多多保重,天天下雨、打雷,就没个开天放晴的时候?” “是的……是的……” 汽车到达湘潭市中医院已是上午十一时。时子春跑步去住院部大楼的肿瘤病室,他向值班护士打听季尊秋住在哪儿?护士说:“408室。不过,他因胃部剧痛,正在昏迷中。再说,这个人问题严重,有专人在门外站岗!” 时子春没听完,就大步来到408室门前,伸手就要去推门。 两个壮实的年轻人上前拦住时子春,大声吼道:“外人不准探看,走开!” 时子春双眼圆睁,头一昂,说:“我要探看我的话友,谁拦阻,我跟谁急!” “你是吃了豹子胆了,季尊秋是什么人?有问题的人。你来探看就是他的同党!” “我只知道他是受群众欢迎的演员,是个好人。” 时子春蓦地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上铁硬的腱子肉。 就在这时,病房里传出响亮的喝问:“谁在二堂喧哗?” 是从昏迷中醒过来的季尊秋的声音。 时子春狠狠地把两个年轻人扒开,然后轻轻地推开病房的门,应声而入。他情不自禁地做了一个将马蹄袖左右拂扫的动作,“啪、啪”的声音响得很利落,再抢步上前,单腿打千,低头说道:“回大人,在下邓世昌,拜见中堂大人。” “平身!” 时子春站起来,走到病床前,紧紧地握住季尊秋伸出的双手。 谁也说不出话,只有泪眼相看……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描写环境,“深秋”、“白霜”、“砭骨”等词语着力突出了天气的冷寒,而“1972年”这个时间的交代,则暗示出了文章的社会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 “吱啦啦响的客运汽车,慢吞吞开往湘潭城”,此处内容虽意在表明当时物质水平的落后,但“慢吞吞”的车速也反衬出了时子春当时焦躁的心情,一石二鸟。 C. 文中四次出现“谁在二堂喧哗”,每一次发问都掷地有声,语带双关。它质问的不仅仅是嘈杂的人,更是那个时代,言在此而意在彼,发人深思。 D. 文章使用插叙,这一手法既使季尊秋和时子春的形象更加丰满,又对主要情节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让我们对季尊秋现在的处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6. 时子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7. 作品为什么以时子春和季尊秋在戏中的互相应答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5. D 6. ①热爱艺术。时子春与季尊秋常常交流、切磋戏剧内容。 ②为人刚正。在季尊秋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批斗时,只有他敢于维护朋友。 ③重情重义。为完成季尊秋最后的心愿,他冒着风险去探看好友。 7. ①在人物形象上,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文章结尾以戏应答,再次将两人对戏剧的热爱和友情的真挚表现了出来。 ②在情节上,和前文两人对话的情节相呼应,将文章推向高潮。这一情节既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知心好友的诀别,也是痴迷艺术的季尊秋生命的绝唱。 ③思想内容上,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在弥留之际,季尊秋这一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是对扣在他身上的罪名最有力的回击,它引发了我们对时代的反思,深化主旨。 ④情感表现上,文章结尾很容易将读者带入情境,增强文章感染力。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A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误,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只暗示了文章社会背景,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B项, “意在表明当时物质水平的落后”说法有误,主要是与时子春的心情形成对比。C项,“文中四次出现‘谁在二堂喧哗’,每一次发问都掷地有声,语带双关”说法错误,“谁在二堂喧哗”这一句并非每处都是双关。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时子春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解答本题,首先需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文本内容分析时子春在文中的性格特点,根据文本第九段到第十二段可以看出时子春经常和季尊秋在一起讨论话剧的内容,可以看出时子春热爱话剧的性格特点,文本“还常施以拳脚把他打倒在地……当时敢和季尊秋同排而站的只有时子春”可以看时子春为人刚正的性格特点;文本第四段“子春含着泪,去向军代表请假,理由是家里病了人,没想到军代表大手一挥,说:‘不行!’时子春扭头就走,心想:你说不行我说行,老子自个儿去!可以看出时子春重情重义的性格特点。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的能力。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最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品为什么以时子春和季尊秋在戏中的互相应答为结尾的看法。其实是在问二人在结尾处以戏应答,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答题时,可以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结构上的作用及思想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分析。从人物形象上看,文章结尾一两个人的戏文结尾,再一次把两个人对戏剧的热爱表现了出来;其次,艺术结构上,将文章推向高潮,这一情节既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知心好友的诀别,也是痴迷艺术的季尊秋生命的绝唱;第三,从思想内容上看,在弥留之际,季尊秋这一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是对扣在他身上的罪名最有力的回击,它引发了我们对时代的反思,深化主旨;第四,从两个人的情感表现上看,文章结尾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当时两人所处的情境,增强文章感染力。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部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承一杯最美中国茶 毛予菲 鲍丽丽,安徽九华山人,系2010年上海世博会“茶仙子”,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茗约茶仙子品牌创始人。 习茶十几年,鲍丽丽觉得,自己的生命轨迹始于九华山茶乡,“是偶然,也冥冥中注定”。15岁那年,她被选上山学习禅茶之道,老师太从紫砂壶里倒出清香的茶汤,那种味道她到现在还记得。只不过,与茶结识,一般人从次之品到最好,而她第一次便在氤氲中喝了一泡上好的茶汤。“当时什么都不懂,就觉得好喝、茶香。” 受到这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鲍丽丽一下便爱上了这“世上最美妙的艺术”。初进九华山,一群十几岁的女孩颇有热情,欢笑声打破了寂静。但山中的时光缓慢单调,日复一日的礼佛学茶,很多小伙伴都打起了退堂鼓。最后,偌大的庙庵只剩她一个人。 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练自于这段九华山的学艺。寒冬天气,小小的身子抱着重达十几斤的铁茶壶,往口径只有硬币大小的暖瓶里注热水,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 “泡茶是五百次郑重其事地拿起,才能练就一次从容典雅地放下。”鲍丽丽说。 后来,鲍丽丽去了上海外国语大学,学外语专业,但仍没放下泡茶的爱好。她常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展现中国茶艺的魅力。“茶仙子”的美誉,则来自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那时,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在历时半年的盛会中,用中英文向全球宾客尽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组委会授予她“茶仙子”的称号,并由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颁发。这一段经历,让大学毕业不久的鲍丽丽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 世博会结束后,鲍丽丽决心延续世博会的文化传播精神,一心想将茶文化事业落地。“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继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青春。” 于是,那一年10月,高楼林立的上海出现了“茗约茶文化馆”,这是鲍丽丽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茗自几时醒六届,约从今后悟三生。从遇见到学习,再到真正从事,由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我没多想。另一个原因是,我选了能为人们带来美好的事业。让世人觉得高雅得难以企及的茶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也能收获喜悦。”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茶成了载体,茗约利用这一机遇,沿丝绸之路布点。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预计5年内开设100家茗约禅溪门店,20家茗约海内外高端门店。 再往大了看,深耕茶文化事业,鲍丽丽的眼光不止于此。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茗约创立7年来,和专业茶高校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茶基因样品库,又与上海自贸区共建茶叶交易所,借助资本力量更广泛地传播茶文化。 为了能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探索茶叶全基因品种、总结中国茶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再传播茶学美学,鲍丽丽带着团队跑遍了100多座未被“人工驯服”的古树茶山,探究千年古茶树;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 鲍丽丽回忆起曾经的探访历程,“一路艰辛,好在有那份最初的梦想,还有陪伴着梦想的古树茶香”。 (选自2017年第4期《环球人物》,有删改) 8.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茶仙子”鲍丽丽难忘15岁上山习茶的经历,第一次便喝到了上好的茶汤,由此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 B. 九华山的学艺生活非常艰苦,天气寒冷,茶壶相对较重,鲍丽丽克服了这些困难,反复苦练,最终练就了受用至今的泡茶技艺。 C. 鲍丽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就读期间,就经常参加学校各种茶推广活动,向中外宾客介绍中国茶艺。2010年,她受邀出任世博会茶文化推广大使。 D. 毕业后,鲍丽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方向,“茗约茶文化馆”是她传播茶文化的第一个道场。 9.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九华山学艺期间,很多小伙伴就是因为不愿意练习“凤凰三点头”而早早下山,鲍丽丽却坚持到了最后。 B. 作为茶文化推广大使,鲍丽丽有担当,有热情,致力于茶文化的传播,为茶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C. 鲍丽丽善于抓住机遇,带领茗约沿丝绸之路布点,在德国汉堡、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都早已布点结束。 D. 鲍丽丽的团队跑遍100多座古树茶山,走访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钻研史籍,主要是为了最好地将中国茶的发展脉络呈现给世界。 E. 文中不止一次引用传主自己的话,在表达效果上,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内容,也让读者对传主的思想情感有了更好的理解。 10. 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人们借鉴?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答案】8. A 9. BE 10. ①遵从兴趣,苦练茶艺。坚持学习“凤凰三点头”。②利用机遇,明确规划。布点于丝绸之路,走规模化和产业化之路。③进行创新,利用外力。将茶文化与科技和金融相结合。④实地考察,深入钻研。考察茶山,走访传承人,钻研史籍。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非常看重‘偶然’在人生中的作用”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A项“就是因为”表述绝对。C项,“早已布点结束”以偏概全,原文表述为“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D项,并非“主要”,另外,对目的表述不全面,原文表述为“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故选BE。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人们借鉴。 解答该题,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中内容分析鲍丽丽在传承茶文化做法,指出其值得人们借鉴指出,比如从“小小的身子抱着重达十几斤的铁茶壶,往口径只有硬币大小的暖瓶里注热水,专心练习‘凤凰三点头’,一不留神热水倾洒溅出,周围积雪融化了,就换一块地继续练习。反复苦练后,鲍丽丽终于能将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暖水瓶”可以看出特别能吃苦,苦练茶艺;从“如今在德国汉堡有了第一家海外茶文化艺术中心,意大利米兰、英国伦敦也正在铺点。一路走来,她的商业规划很明确,未来将继续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路子——预计5年内开设100家茗约禅溪门店,20家茗约海内外高端门店”可以看出其目标明确;从“作为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她找到了传统茶文化的创新点,与科技金融结合在一起。茗约创立7年来,和专业茶高校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中国茶基因样品库,又与上海自贸区共建茶叶交易所,借助资本力量更广泛地传播茶文化”可以看出进行创新,善于利用外力;从“走访了数十位国家级非遗制茶传承人,听他们讲茶叶制作的故事;还深入钻研浩瀚的史籍,探求茶道精髓的本质,重新梳理中国式的生活方式”可以看出其深入钻研。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敬达,字志通,代州人也,小字生铁。少以骑射事唐庄宗为厅直军使。明宗时,为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领钦州刺史,累迁彰国、大同军节度使,徙镇武信、晋昌。 清泰二年,契丹数犯边,废帝以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于忻州,屯兵聚噪遮敬瑭呼“万岁”,敬瑭斩三十余人以止之。废帝疑敬瑭有异志,乃以敬达为北面副总管,以分其兵。明年夏,徙敬瑭镇天平,遂以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遂反。即以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兵围太原,敬达为长城连栅,云梯飞炮以攻之,所为城栅将成,辄有大风雨水暴至以坏之。敬瑭求救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自雁门入,旌旗相属五十余里。德光先遣人告敬瑭曰:“吾欲今日破敌可乎?”敬瑭报曰:“大兵远来,而贼势方盛,要在成功,不必速也。”使者未复命,而兵已交。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镫,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 唐军争驰之,契丹兵走,追至汾曲,伏发,断唐军为二,其在北者皆死,死者万余人。敬达收军栅晋安,契丹围之。废帝遣赵延寿、范延光等救之。延寿屯团柏谷,延光屯辽州,相去皆百余里。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延寿等皆有二心,无救敬达意。敬达犹有兵五万人、马万匹,久之食尽,削木筛粪以饲其马,马死者食之,已而马尽。副招讨使杨光远劝敬达降晋,敬达自以不忍背唐,而救兵且至,光远促之不已,敬达曰:“诸公何相迫邪,何不杀我而降?”光远即斩敬达降。契丹耶律德光闻敬达死,哀其忠,遣人收葬之。 (选自《新五代史》) 【注】五代指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B.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C.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D. 契丹兵围敬达者/自晋安寨南/长百余里阔五十里/敬达军中望之/但见穹庐连属如冈阜/四面亘以毛索挂铃/为警纵犬往来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C. 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 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敬达仕途顺利。他年少时因为善于骑马射击而效力于庄宗,被提拔担任刺史、节度使等职务。 B. 张敬达深受倚重。废帝怀疑石敬瑭有二心,张敬达受命分散其兵权,石敬瑭造反,张敬达又受命招讨。 C. 张敬达尽忠职守。在晋安被围困时,他奋力阻敌,援军不至,直至粮马殆尽,依然对朝廷忠心耿耿。 D. 张敬达颇有气节。他宁死不屈,忠烈感动了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得知张敬达死讯,派人来为他收检埋葬。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敬达阵于西山,契丹以羸骑三千,革鞭木镫,人马皆不甲胄,以趋唐军。 (2)敬达军中有夜出者,辄为契丹所得,由是闭壁不敢复出。 【答案】11. C 12. B 13. A 14. (1)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凭着羸弱的三千骑兵,皮革做的马鞭,木头做的脚蹬子,人马都不披上铠甲,来向唐军进攻。 (2)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长”“阔”应该是对称的,表示长度、宽度,排除A项、D项。“挂铃为警”是挂上铃铛做警报的意思,结合句意分析,排除B项。句意:契丹兵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往南,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张敬达从军中望去,只见帐篷相连,如同冈峦起伏,四面用毛绳贯穿,挂上铃铛做警报,放出狗来回巡逻。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 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错误,多指兼任相对低的官职,“领钦州刺史”和“顷之,又领益州牧”两个例子都可推测出是兼任低一点的官职。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被提拔担任刺史、节度使等职务”并不是“庄宗”时,原文是在“明宗”时,与原文不一致。故选A。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阵于西山”(状语后置句),“羸”译为羸弱,“趋”译为奔赴、奔向。(2)“辄”译为就,“得”译为获得、得到、抓获,“由是”译为因此,“壁”译为营垒。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张敬达,字志通,是代州人,小字生铁。年轻时因擅长骑射效力于唐庄宗,任厅直军使。明宗时,担任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任钦州刺史,连续升任彰国、大同军节度使,调任武信、晋昌节度使。 清泰二年,契丹多次侵犯边境,唐废帝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兼任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总管,屯驻在忻州,屯驻的士兵聚众鼓噪围住敬瑭高呼“万岁”,敬瑭斩杀三十多人才制止他们。唐废帝怀疑敬瑭有二心,就派敬达担任北面副总管,用这种办法分散石敬瑭的兵权。第二年夏天,调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任用敬达为大同、彰国、振武、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都部署,敬瑭因此造反。废帝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招讨使。六月,率军包围太原,张敬达修筑长城连栅,用云梯飞炮进攻,城栅将要造成,狂风暴雨突然到来,毁坏了城栅。石敬瑭向契丹求救。九月,契丹耶律德光率军从雁门入关,旌旗前后相连五十多里。耶律德光先派人派人告诉石敬瑭说:“我想在今天破敌行不行?”石敬瑭派人回报说:“大军远道而来,而贼军气势正盛,关键是要成功,不必速战。”使者还没有回报,两军已经交战。张敬达在西山摆开战阵,契丹凭着羸弱的骑兵三千人,皮革做的马鞭,木头做的脚蹬子,人马都不披上铠甲,来向唐军进攻。 唐军争相追逐他们,契丹军队逃跑,追到汾曲,契丹伏兵出击,把唐军截成两部分,在北面的唐军都被杀死,死了一万多人。张敬达集合军队在晋安扎寨,契丹军队包围他们。唐废帝派起延寿、范延光等人救援。起延寿屯驻在团柏谷,范延光屯驻辽州,距离张敬达都有一百多里。契丹兵包围张敬达的军队,从晋安寨往南,长一百多里,宽五十里,张敬达从军中望去,只见帐篷相连,如同冈峦起伏,四面用毛绳贯穿,挂上铃铛做警报,放出狗来回巡逻。张敬达军中有晚上出去的人,就被契丹军抓获,因此封闭军营不敢再出来。赵延寿等人都有二心,没有援救张敬达的意思。张敬达还有士兵五万人、战马一万匹,时间久了,粮食吃完,只能削树木筛粪来喂马,军士吃死马,不久马吃完了。副招讨使杨光远劝张敬达向晋投降,张敬达自以为不忍心背叛唐,而且救兵快到了,杨光远不断催促他,张敬达说:“各位为什么逼我呢?为什么不杀了我然后向晋投降?”杨光远就杀死张敬达投降晋。契丹主耶律德光听说张敬达死了,哀怜他的忠诚,派人收葬了他的尸体。 五、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阁夜 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766年,诗人移居菱州,初寓山中客堂,秋后,离西阁。诗写于移居西阁时。击柝,敲梆子巡夜。《易》:“重门击柝,以待暴客。”《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中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 前两联“暮”“昏”着眼时间,“风”“月”着眼景物,内容富有层次感。 C. 诗歌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 诗歌尾联直抒胸臆,安史之乱虽已结束,诗人却关注纷乱时局,担心百姓。 E. 诗歌前四句写西阁夜景,景致清新雅致;后四句感时伤怀,虑时危,忧盗贼。 16. 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15. CE 16. ①颔联借景抒情,借山风落石、静月侵楼,营造清冷寂静的氛围,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寓居他乡的痛苦之情。②颈联借典抒情,重门击柝,暗喻战事;“无衣”“同袍”以待战事,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纷乱的忧虑。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白雾昏’‘风落石’采用了比拟手法”理解有误,这两处并未采用比拟手法。“逶迤白雾昏……山虚风落石”,这是写白雾和山风,前者是视觉所见,后者是耳中所闻,没有使用比拟的修辞。E项,“景致清新雅致”表述有误,从诗歌中所写的景物特点来看,如“山”是寒山,“雾”是“昏”,可见景致应是“郁抑清冷”。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颔联和颈联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这道题目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思路如下: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感情;间接抒情:借助……意象(或画面),渲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感情。“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颔联写山风导致石落,静月侵楼,这是写景,从所写景物特点来看,都属于哀景,营造了冷清而寂静的氛围,暗含寄居他乡的愁苦之情,这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从注释来看,这两句中使用典故,“击柝”指敲梆子巡夜,亦喻战事,战乱;“无衣”源自“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流露出对时局纷乱的担忧之情。 六.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运用比喻既叹国又叹自身遭遇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唯有把握当下和未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山河破碎风飘絮 (2). 身世浮沉雨打萍 (3). 悟已往之不谏 (4). 知来者之可追 (5). 本图宦达 (6). 不矜名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絮、萍、谏、宦、矜。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____,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________,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________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________的精神之天。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8. B 19. D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第一处,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在战场上”应该是“冲锋陷阵”。“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第二处,从语境的情感色彩来看,应使用褒义词,应使用“指点江山”。“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第三处,是说人类寄托精神、着落生活的“生命之土”,应使用“安身立命”。“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第四处,是说人类的精神之天,应使用“超凡脱俗”。故选B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类型,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然后让考生进行选择,这就要求考生要用好前后的语境,要关注前后句子的主语、句式。本题中,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前面说“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由此可知,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项;再看剩下两项的内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故选D项。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B项,“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缺少介词“在”;C项,“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语序不当,导致前后照应不当;D项,既缺少介词“在”,又前后照应不当。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秋季房产交易博览会在会展中心开幕,此次参展的房企数量与春季房交会相比有所减少,与上半年的春季房交会的热闹相比,秋季房交会就显得不温不火。 ②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犯而不校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③某些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抱着消闲和赏玩的态度,采取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穷形尽相地描写暴力、畸形的生活方式,达不到反腐倡廉的作用。 ④一年的时间如汤沃雪,只有专心治学的人才能明白时光对于学术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短暂时光中能把握方向的人才会有所成就。 ⑤没有勤学深思的态度,没有发奋苦读的决心,没有深文周纳的实践,你无论如何也创作不出优秀的作品的。 ⑥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 A. ①⑤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销售行情不火爆或人的性情温和。使用恰当。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句子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为“有错不改”,使用错误。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用在此处合适。如汤沃雪: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句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时间短暂”,使用错误。深文周纳:定罪名很苛刻,想尽办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泛指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地妄加罪名,望文生义。焚琴煮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使用正确。 2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综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B. 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所喜爱。 C. 中央在提出改正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节。 D. 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记……都难以完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删除一个。C项,语序不当,“在”移至“中央”之前。D项,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 点睛: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常见的错误。 23.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 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改为________ 【答案】莅临改为到 寒舍改为府上或贵府 家父改为令尊 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 惠赠改为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得体的题目,注意说话人的身份,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本题属于语体的得体,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同时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和说话人的对象。 八、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美丽的蝴蝶去找医生整容,医生说:“你已经很美丽了,简直无可挑剔,用不着来做美容。”蝴蝶说:“红颜易老,我想把自己整得再年轻一点。” 医生说:“其实,你现在的美才是最有魅力的。”蝴蝶打断医生的话:“我说过了,我要再年轻一点。” 医生只好为蝴蝶做了整容手术。几天后,当一层层的绷带被解开,蝴蝶怀着激动的心情接过镜子,镜子里面竟然是条毛毛虫。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放下欲望 人生悠然 人的欲望就像一剂毒药,太过强烈的欲望会蛊惑人的心灵,使心灵变得扭曲。就像那只本来就很漂亮的蝴蝶,因为欲望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丑陋。所以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所有,体验悠然自得的人生。 我们之所以有欲望,是因为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足,总想得到更多,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完美。但那无限制的欲望会使自己误入歧途,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现在社会中有些国家干部就是因为抵制不了金钱美色的诱惑,强烈的欲望促使他们滥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使自己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要学会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这并不等于自我否定。学习接受、悦纳自己,善待不够完美的自己,这不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下了心中的欲望,是自己的心得以平静,从而获得一种悠然的人生,诗意的人生。 历史上,有许多人才都是因为太过强烈的欲望而忍受不了别人比自己优秀,从而产生嫉妒心理,把自己置身于心灵的地狱之中,折磨自己。但折磨来折磨去,最终一无所得,反而令自己心智疲惫。 因为太过强烈的欲望,庞涓想方设法陷害孙膑,但在战场上争斗,庞涓最终还是摆在孙膑手下而拔刀自刎;《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不幸被气崩了箭伤,英年早逝,临逝前他仰面向天,发出沉重、无奈、流传千古的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就连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笔下的睿智高尚、骁勇善战的奥赛罗轻信小人的挑拨与谗言,杀死了自己纯洁的妻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人间惨剧,在真相面前不得不拔剑自刎,一世英名付之东流。 生活并不是一汪平静得泛不起丝毫涟漪的水,它注定有那么一些浪花会被遗落。人生的轨迹也并非总如预设一般,朝心仪的方向驶去。我们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欲望,而是一颗清静如渠的心灵来从容淡定地面对人生。 张晓风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握住你的绚烂之花 现在的蝴蝶是最有魅力的,可她却不享受现在,非想让自己变得更年轻,是她的贪婪欲望使她变成了毛毛虫。所以,我们要想让自己的人生开满绚烂之花,就要把握现在,控制自己。 人生如一杯香醇的美酒,人生如流动的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虹,人生如装满苦辣酸甜咸的五味瓶。丰富的人生必定有属于我们的绚烂之花。我们唯有把握好现在,注重过程,而非在意结果,控制住自己,真实地付出,绚烂之花必将开满生命的花园。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做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是的,把握现在,真实付出,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珍惜点点诗情画意,定会让我们收获最后的绚烂,收获诗意的人生。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爱国诗人屈原,一生都在为富国强民探索着。但怀王昏庸,奸佞当道,他的种种努力都因“忠不必用”而无济于世。在随波逐流与宁愿流放之间,他远离了常人的欲望,坚守着自己的追求。他没有考虑自己的未来,而是紧紧地把握了现在。“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道出了他的心声,屈原生命的绚烂之花流芳百世。 “导弹之父”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抛弃一切选择回国。他没有去想自己未来的得失,而是努力把握住现在,努力为国家做贡献。在美国良好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他的爱国情怀让他放开了一切的利害得失。 勾践卧薪尝胆,带领子民繁衍生息,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随后他没有把握好自己,而是被诱惑贪婪驱动从而迷失了方向,生命的绚烂之花就此凋谢。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握自己,把握现在,珍惜现在之美,抛弃非分的虚荣,远离贪婪的欲望。认真过好每一天,让自己人生奋斗的历程更丰富多彩,果真如此,生命之花必将绚烂多姿。 欲望,不可望 美丽的蝴蝶因为自己贪婪的欲望,变成了没有翅膀,没有美丽的毛毛虫。她被自己的欲望冲昏了头脑,只想着年轻,只想着更漂亮,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质。贪得无厌的结果是不仅没有得到,反而失去了所有。 蝴蝶的悲剧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懂得珍惜眼前,珍惜现在。那些欲望不是可望不可及,而是不可及也不可望。我们只有抛弃那些害人害己的欲望,才能让现在的生活充满阳光。 初升的太阳通过那层铁窗将柔和的光洒在冰冷的地面上,也照在她的身上。酒井法子,这个曾经是代表“玉女”的名字,在人们的心海中已经沉入了底部。她的纯洁、她的美丽、她的温柔让人难以想象得出她是如何与吸毒走到一起的。但这是现实,酒井法子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只为了满足自己的欲念,伤害了每一个喜爱她的影迷的心。 一朵美丽的花凋谢了,留给人们无限叹息。这再次告诉我们:欲望,不可望! 一只飞燕落在了秦国华丽的宫殿的檐头,一段令人感叹的盛衰历史,正在诉说着他的点点滴滴。强大的秦国统一了华夏,而它的寿命却又出奇的短促。杜牧说:“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只因为秦皇不肯放弃贪婪的欲望,最终使强盛的大国分崩离析,烟消云散。 燕子飞走了,历史上少了一个盛世,多了一片黑暗。欲望是一座火山,如果不加以控制随时就会爆发,造成灾难;欲望是人自掘的坟墓,如不抑制就会埋葬自我;欲望是一只恶兽,在贪念萌发时会攫取人的心灵。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贪欲,便会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些阳光,多一些灿烂。 齐宣王向孟子说起自己的大事。孟子说:“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道破了宣王的欲望,假如齐宣王为了满足自己的大欲,发动侵略战争,恐怕齐国生灵遭涂炭,齐王的大国之梦会早早破灭。 一言以蔽之,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把握现实的美好,抛弃那些无用的贪念。不要再有贪婪的思想,因为欲望,不可望。 美丽的蝴蝶悄悄地落在粉红色的花瓣上,轻声地告诉她:现在的你,最美! 【解析】 试题分析:本则材料是一则寓言故事,蝴蝶为了追求更年轻、更美丽的面容而要求医生为自己做整容手术,结果适得其反,变成了一只毛毛虫。从材料内容看,蝴蝶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美丽和魅力,从而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结果害了自己。要抓住材料中的重点句子来领会寓言的含意:“其实,你现在的美才是最有魅力的”,点明现在是最美好的,而有些人并不懂得珍惜;“我说过了,我要再年轻一点”,蝴蝶的一再坚持,表明它强烈的欲望,这正是它变成毛毛虫的原因。立意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学会控制欲望;把握现在,珍惜现在的美丽;做事要适可而止;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做事过犹不及;无欲则刚;学会享受生活等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