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丽水四校2020届高三(9月)阶段性生物试题
浙江省丽水四校2019-2020学年高三(9月)阶段性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细胞膜上受体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同一个体不同细胞膜上的受体没有差异性 B. 有的受体还是一种通道蛋白 C. B淋巴细胞以抗体分子作为识别抗原的受体分子 D. 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上均具有抗原-MHC受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同一个体不同细胞膜上有多种受体,有些受体是不同的,A错误; B.与神经递质结合的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型受体,神经递质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导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在瞬间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继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B正确; C.效应B淋巴细胞能合成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即抗体分子,C正确; D.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上均具有抗原-MHC复合体受体,能够识别巨噬细胞提呈的抗原-MHC分子复合物,D正确。 故选A。 【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细胞膜的功能 【点睛】根据题干,信号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上的受体;信号分子不同,则受体蛋白不同。 2.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磷脂分子含有一个具有一定亲脂性的磷酸基团 B. 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中所含的单糖分别是脱氧核糖与核糖 C. 油脂和糖类都可作为贮能物质,但油脂所含能量是等质量糖类的2倍以上 D. 被15N标记的T2噬菌体,其放射性出现在外壳蛋白的肽键或氨基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脂质的种类及功能: (1)脂肪:良好的储能物质; (2)磷脂:构成生物膜结构的重要成分; (3)固醇:分为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维生素D(能有效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2、相同质量的脂肪和糖类,脂肪中氢的含量较糖类高,故被彻底分解时脂肪耗氧多,产生的能量多。 【详解】A.磷脂分子的磷酸基团是亲水性的,A错误; B.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遗传物质都是DNA,故其中所含的单糖是脱氧核糖,B错误; C.油脂和糖类都可作为贮能物质,油脂的C、H比例比糖类高,油脂所含能量是等质量糖类的2倍以上,C正确; D.由于DNA和蛋白质均含有N元素,故15N标记的T2噬菌体,其放射性出现在外壳蛋白和核酸中,D错误。 故选C。 3.下图中甲~丙代表生物或细胞,①~③代表细胞结构,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 ③的有无可作为区分甲、丙的重要依据 B. 含有结构③的细胞一定含有结构① C. 甲的质膜上可能存在需氧呼吸相关的酶 D. 图中除丙以外,其余细胞或结构中均含有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细胞(细菌细胞);乙细胞含有液泡、叶绿体和细胞壁,属于植物细胞;丙没有细胞结构,属于病毒;①为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②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产生;③是细胞核。 【详解】A.丙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没有细胞核,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A错误; B.含有结构③细胞核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结构①线粒体,如蛔虫细胞含有细胞核,不含有线粒体,B错误; C.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是有些原核生物可以进行有氧呼吸,甲的细胞膜上可能存在需氧呼吸相关的酶,C正确; D.③细胞核内没有核糖体,D错误。 故选C。 4.图甲、乙为某细胞连续多次分裂过程中两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的基因型一定是Dd B. 图乙所示细胞的基因型一定是DDdd C. 细胞多次分裂过程中出现的次序为图甲→图乙 D. 图甲、乙的子细胞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详解】AB.分析图形可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由于图中仅一条染色单体上标出基因D或d,其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没有标出,所以不能确定甲乙细胞的基因型,A、B错误; C. 根据题意,甲、乙为某细胞连续多次细胞分裂过程中两个不同时期的细胞模式图,所以应先进行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C正确; D.甲的子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乙的子细胞只含有1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5.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不会发生在细胞质中 B. 该过程两个RNA聚合酶反向移动 C. 该DNA片段至少含有2个基因 D. 该DNA片段的两条链均可作为模板链 【答案】A 【解析】 【详解】A、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真核细胞内RNA的酶促合成过程为转录,转录的场所有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A项错误; B、该过程的两个RNA聚合酶反向移动,形成两个不同的RNA,B项正确; C、题图中的DNA正在转录出两个不同的RNA,说明该DNA片段至少含有2个基因,C项正确; D、题图显示:该过程分别以该DNA分子不同片段的两条链为模板形成两个不同的RNA,D项正确。 故选A。 6. 人体免疫过程中存在许多细胞识别的现象。下列组合中,错误的是 A. 成熟的B细胞——内环境中细菌 B. 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内环境中病毒 C. 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巨噬细胞 D.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异体移植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免疫过程中成熟的B细胞能识别内环境中细菌抗原,A正确; B.成熟的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内环境中病毒抗原,需经吞噬细胞吞噬呈递后才能识别,B错误; C.成熟的辅助性T细胞能识别巨噬细胞,C正确; D.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异体移植细胞,进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免疫中细胞识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7.下列关于细胞基本共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B. 细胞都能分裂、分化、衰老、凋亡 C. ATP是所有细胞可直接利用的能源物质 D. 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等属于细胞正常的生命现象,细胞均能发生衰老和凋亡;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均能发生分化;但是不是所有细胞均能发生分裂,在体内根据细胞的分裂能力可把它们分为三类: ①增殖细胞群,如造血干细胞,表皮与胃肠粘膜上皮的干细胞,这类细胞始终保持活跃的分裂能力,连续进入细胞周期循环; ②不再增殖细胞群,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等高度分化的细胞,它们丧失了分裂能力,又称终末细胞(end cell); ③暂不增殖细胞群,如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它们是分化的,并执行特定功能的细胞,在通常情况下处于G0期,故又称G0期细胞。在某种刺激下,这些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如肝部分切除术后,剩余的肝细胞迅速分裂。 【详解】A.只要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就是DNA,A正确; B.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属于细胞的正常生命现象,但是不是所有细胞均具有分裂能力,一般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分裂能力,如:植物的叶肉细胞、动物的血细胞等,B错误; 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都是ATP,C正确;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所有细胞都以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机器”,D正确。 故选B。 8. 关于质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质膜中的两层磷脂分子层完全相同 B. 质膜中的膜蛋白比磷脂更易移动 C. 质膜中的有些膜蛋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 D. 质膜的选择透性与膜蛋白有关,而与脂双层无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质膜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但两层磷脂分子并不完全相同,A错误; B.质膜中的膜蛋白多种多样,并不是都比磷脂更易移动,B错误; C.质膜中的膜蛋白功能多样,有的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如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酶就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 D.质膜的选择透性既与膜蛋白有关,也与脂双层有关,D错误;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质膜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9. 下列生产措施或生活现象所涉及的细胞呼吸知识,解释错误的是( ) A. 提倡慢跑,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 B. 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减少有机物的分解 C. 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D. 作物种子贮藏前需要干燥,主要通过减少水分以抑制细胞有氧呼吸 【答案】C 【解析】 【详解】慢跑时进行有氧呼吸运动,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A正确; 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又不会冻伤果蔬,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分解,B正确; 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对细胞有毒害作用,C 错误; 作物种子贮藏前需要干燥,在晒干的过程中,失去的是自由水,从而通过减少水分来抑制细胞有氧呼吸,D正确。 故选C。 10.下列过程能使细胞中ADP含量增加的是 A. 甘油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B. 叶绿体基质中3-磷酸甘油酸被还原成三碳糖磷酸 C. 胃蛋白酶对蛋白质的分解 D. 细胞溶胶中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细胞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相偶联,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相偶联。 【详解】A.甘油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因此ADP含量不增加,A错误; B.叶绿体基质中3-磷酸甘油酸被还原成三碳糖磷酸,属于暗反应,暗反应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ATP,ADP含量增加,B正确; C.胃蛋白酶水解蛋白质不消耗ATP,因此ADP含量不增加,C错误; D.细胞溶胶中的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放能反应,该过程中ATP合成消耗ADP,因此ADP含量减少,D错误。 故选B。 11.下图表示细菌细胞中氨基酸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另一种氨基酸的代谢过程,1~6代表不同的氨基酸,V~Z代表不同的酶,所有氨基酸对生命活动都是必需的。某种细菌的原始种只要培养基中有氨基酸1就能正常生长,而该细菌的变异种只有在培养基中有氨基酸1、2、5时才能正常生长,则该变异种中不存在的酶是 A. V、W B. W、Y C. Y、Z D. V、Z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控制性状包括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酶V能将氨基酸1转化成氨基酸2,酶W能将氨基酸2转化成氨基酸4,酶Y能将氨基酸4转化成氨基酸6,酶X能将氨基酸2转化成氨基酸3,酶Z能将氨基酸4转化成氨基酸5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原始细菌中,氨基酸1在V酶的催化下能形成氨基酸2;氨基酸2在酶W的催化下产生氨基酸4,在Y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氨基酸6;氨基酸2在X酶的作用下产生氨基酸3,氨基酸4在酶Z的催化作用下产生氨基酸5,进而满足细菌生长需要。细菌的变种只有在培养基中提供氨基酸1、2、5才能生存,说明变种细菌中氨基酸1不能转化成氨基酸2,因此缺乏V酶;氨基酸4不能转化成氨基酸5,因此缺乏Z酶,综上该变异种缺乏的酶是V、Z,故选D。 12.甲图为某绿色植物在不同温度下光合作用氧气释放速度和光强度的关系。乙图为该植物在不同温度下,某一光强度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总量与时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乙图是在光强度为2.5千勒克斯下的测定值 B. 植物在温度为25℃时的呼吸速率比15℃时大 C. 光强度为2.5千勒克斯时,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15℃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D. 光强度为4千勒克斯时, 25℃时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大于15℃时光合作用速率,主要原因是温度影响了光合作用酶的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曲线表示植物的净光合速率,当温度分别是15℃和25℃时,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分别为:①10mL和20mL;读图2可知,图乙中曲线表示实际光合速率,当温度分别是15℃和25℃时,氧气的产生量分别为:②40mL/h和50mL/h。 【详解】A.氧气的产生总量表示总光合作用量,而氧气的释放速率是指净光合作用速率,因此图乙中氧气产生总量,是在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司下的测定值,A正确; B.图甲中,25℃条件下曲线与纵轴的交点更低,即呼吸作用速率更大,B正确; C.光照强度为2.5千勒克斯时,两条曲线相交表明二者的净光合速率相等,但25℃时呼吸速率更大,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所以植物在25℃时光合作用速率大于15℃时的光合作用速率,C错误; D.在4千勒克斯光强度下,25℃时该植物每小时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是15℃时的(50+20)/(40+10)=1.4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温度影响了酶的活性,D正确。 故选C。 13.一些食物较长时间存放于湿热环境中易导致黄曲霉菌大量繁殖,其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可使人体肝细胞中p53基因与RNA聚合酶结合的部位发生改变,导致基因无法表达,最终引发肝癌等疾病。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p53基因的功能可能是抑制细胞的不正常增殖 B. 肝癌细胞膜表面的糖分子较正常细胞有所减少 C. 肝癌细胞的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D. 用DNA合成抑制剂阻断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则多数细胞将停留在S与G2的临界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p53基因的表达能抑制细胞癌变,说明p53基因的功能可能是抑制细胞的不正常增殖,A正确; B.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B正确; C.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C正确; D.用DNA合成抑制剂阻断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则多数细胞将停留在G1与S,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癌细胞的相关知识,识记和理解细胞癌变的原因以及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4.下列关于大肠杆菌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tRNA上的碱基序列是由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的 B. 多种氨基酸可同时连接到一种tRNA上,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C. RNA需要在细胞核中加工为成熟mRNA后才能运至细胞质并与核糖体结合 D. 一条mRNA上可串联多个核糖体进行工作,最终得到多条相同的肽链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上的碱基序列决定了mRNA上的碱基序列,mRNA上的碱基序列决定氨基酸序列; 一种氨基酸可以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同时对应一种或多种tRNA,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原核生物边转录边翻译。 【详解】A.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了氨基酸的序列,并不能决定tRNA上的碱基序列,A错误; B.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B错误; C.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原核生物的基因没有内含子和外显子之分,故原核生物的mRNA形成后就可以进行翻译,不需要加工,C错误; D.一条mRNA上可串联多个核糖体进行工作,因为翻译的模板相同,最终得到多条相同的肽链,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识记和理解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科学家艾弗里在培养肺炎双球菌时,发现接种S型菌的固体培养基上出现了少数粗糙型菌落,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 B. 若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进行悬浮培养,则培养产物均为S型菌 C.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与上述粗糙型菌落产生过程中的变异类型相同 D. 长期使用抑制S型菌增殖的药物Y后发现药效下降,这是S菌基因频率定向改变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肺炎双球菌中S型菌具有糖荚膜,是唯一能引起肺炎或败血症的类型,A不符合题意; B.若将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后进行悬浮培养,则培养产物不一定为S型菌,还有R型菌,B符合题意; C.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与上述粗糙型菌落产生过程中的变异类型都属于基因突变,C不符合题意; D.长期使用抑制S型菌增殖的药物Y后发现药效下降,这是S菌基因频率在药物Y的选择作用下定向改变的结果,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考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可遗传的变异、进化 【点睛】理解所学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相关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并准确判断是解决本题应有的知识储备。 16.下图中A、B、C表示环境条件差异较大、存在地理障碍的三个地区,A地区某种群部分个体迁移至B、C地区(t1、t2表示不同的时期),经长期进化逐渐d形成两个新物种乙、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基因库将保持稳定不变 B. 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障 碍这一条件 C. t1时B、C两地区的种群遗传上的差异不 可能是遗传漂变造成的 D. 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留居在A地区的甲种群的基因频率因为自然选择、基因突变等因素,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A错误;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自然界中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B错误; C.由于环境条件差异较大且存在地理障碍,故t1时B、C两地区的种群遗传上的差异有可能是遗传漂变造成的,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乙、丙是能适应各自环境的新物种,D正确。 故选D。 17.在下列研究条件的制约下,实验(活动)目的仍能达成的是 制约条件说明 实验(活动)目的 A 洋葱根尖解离后直接使用龙胆紫染色 观察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 B 用盐酸解离过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C H2O2溶液、H2O2酶溶液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信封雌1、雄1中均只有2张Y、y的卡片 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制片的过程: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的目的是使组织中的细胞分开来,便于观察;漂洗的目的是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体着色;压片的目的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分散开,便于观察; 2、进行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细胞必须是活细胞; 3、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中,要注意实验材料的选取是否合理,如探究温度影响酶活性实验中,不能选用过氧化氢作为实验材料; 4、一对相对性状的模拟杂交实验中的两个信封分别代表了代表雌雄生殖器官。 【详解】A.制作细胞的有丝分裂装片时,洋葱根尖解离后需要漂洗才能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否则会造成解离过度,无法看到染色体,A错误; B.观察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必须保持细胞活性,而盐酸解离后细胞死亡,B错误; C.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的影响,因此不能用过氧化氢来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用信封雌1、雄1中均只有2张Y、y的卡片可以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D正确。 故选D。 18.已知果蝇控制体色与眼色的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一对灰身红眼果蝇的子代中出现了黑身果蝇和白眼果蝇,则子代灰身白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与比例为 A. 2种,1:1 B. 4种,1:1:1:1 C. 4种,1:1:2:2 D. 4种,1:1:3: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果蝇控制体色与眼色的基因分别位于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上,一对灰身红眼果蝇的子代中出现了黑身果蝇和白眼果蝇,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设基因为A、a),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设基因为B、b)。 【详解】由于一对灰身红眼果蝇的子代中出现了黑身果蝇和白眼果蝇,则亲代灰身红眼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所以子代灰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和AaXbY,比例为1:2。因此,子代灰身白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与比例为aXb:aY:AXb:AY=1:1:2:2,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和细胞的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根据亲本表现型及后代的性状分离情况,梳理相关遗传图解,据此作答即可。 19.图示为某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①~④为常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变异来源为易位 B. 该细胞可能为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 C. 若该细胞取自某二倍体动物的卵巢,则其名称为第二极体 D. 图中③上的DNA分子,其2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来自于父方与母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A.图示表示某生物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①~④为常染色体,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染色体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故①②染色体上的A、a基因属于易位,A正确; B.图中细胞有中心体,故该细胞不可能为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B错误; C.由于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若该细胞取自某二倍体动物的卵巢,则其名称为第一极体,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C错误; D.图中③上的DNA分子,其2条脱氧核苷酸链都来自于细胞中DNA复制形成,该染色体来自于父方或母方,D错误。 故选A。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点睛】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及特点、可能的名称;同时能正确辨别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0.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酵母菌在繁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非整倍体变异 B. 酵母菌经捣碎离心后获得细胞溶胶,加入丙酮酸,可产生酒精、CO2与ATP C. 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方格内计数次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 D. 酵母菌不存在细胞分化现象,但必定存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酵母菌可以进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所以在繁殖过程中,可发生基因突变和非整倍体变异,A正确; B.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经捣碎离心后获得细胞溶胶,加入丙酮酸,并进行无氧处理,可产生酒精、CO2与ATP,B错误; C.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方格内计数次序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C正确; D.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不存在细胞分化现象,但存在细胞衰老和凋亡现象,D正确。 故选B。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细胞的分化;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点睛】酵母菌的生物类型、代谢类型,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21.科研人员以菊花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24h后接种蚜虫,此后7天开始统计蚜虫数量,并每2天统计一次,连续2周,下图为统计结果(a、b、c表示差异程度)。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蚜虫的种群密 度明显降低 B. 本实验应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统计蚜虫的种群数量 C. 0.06mmol.L-1的ABA直接抑制了蚜虫的出生或加速了其死亡 D. 若要探究提升菊花抗蚜能力效果最佳的ABA浓度,则应设置更多的实验组别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与对照组相比,脱落酸(ABA)浓度为0.1mmol/L的一组,蚜虫的种群密度降低不明显,而脱落酸(ABA)浓度为0.06mmol/L的一组,蚜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据此答题。 【详解】A.根据试题的分析,脱落酸(ABA)浓度为0.1mmol/L的一组,蚜虫的种群密度降低不明显,A错误; B.蚜虫活动范围小,用样方法统计蚜虫的种群数量,B错误; C.本题没有体现0.06mmol/L的ABA对蚜虫的作用是直接的还是间接地,C错误; D.本实验ABA的浓度梯度较大,组别也少,若要探究提升菊花抗蚜能力效果最佳的ABA浓度,则应设置更多的实验组别,D正确。 故选D。 2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人的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数量远多于支持细胞 B. 静息时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而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这是导致极化状态的主要原因 C. 当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通道打开,改变了后膜对乙酰胆碱的通透性 D. 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是位于脊髓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引起的,动作电位主要是钠离子大量内流造成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A.神经系统是由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所组成,神经元的数量远少于支持细胞,A错误; B.极化状态即为静息状态,此时膜内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膜外的钠离子不能扩散进来,膜内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B正确; C.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钠离子通道打开,改变了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C错误; D.在膝反射中,反射中枢是脊髓,D错误。 故选B。 【点睛】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产生动作电位后,膜电位为外负内正;神经递质可以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神经纤维兴奋后是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在反射弧上传导和传递的。 23.现有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草→兔→狼,已知下图中的a代表狼摄入的能量,则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a中的能量代表兔子的初级生产量 B. b代表狼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狼同化的能量 C. e中的能量可用于狼的生长、发育、繁殖 D. 若狼被人为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图中的a代表狼摄入的能量,b代表狼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狼同化的能量,d代表狼呼吸量,e代表可用于狼的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流向分解者,④未被利用。 【详解】A.初级生产量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图中的a代表狼摄入的能量,A错误; B.b代表狼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狼同化的能量,B正确; C.e中的能量可用于狼的生长、发育、繁殖,C正确; D.在“草→兔→狼”这条相对独立的食物链中,若狼被人为大量捕杀,则兔子因为天敌的消失很快增加,当达到一定的数量后,草不能满足所有兔子的需要时,兔子会因没有充足的食物而死亡减少,所以兔子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正确。 故选A。 24. 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是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的,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仅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疫苗导入人体后浆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B. 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 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是一种抗原 D. 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浆细胞是由记忆细胞和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A错误; B.DNA疫苗引起免疫,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相应的抗原蛋白才能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 C.DNA疫苗经过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相应的蛋白质才是抗原,C错误; D.抗体是由浆细胞或效应B细胞产生的,D错误; 故选B。 【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点睛】DNA疫苗进入机体后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抗原蛋白质,抗原蛋白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快速进行免疫应答,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25.在水稻花期,分别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赤霉素和乙烯利(释放乙烯)。成熟期测定水稻产量和成熟度,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处理浓度 每穗粒数(个) 千粒重( g ) 产量(kg /km2) 成熟粒率(%) 对照 115. 7 25. 6 7 661 80. 6 生长素5ppm 146. 9 27. 2 8 415 89. 5 赤霉素30ppm 132. 2 28. 1 8 215 85. 2 乙烯利20ppm 110. 2 26. 1 7 499 87. 4 A. 5ppm生长素促进水稻增产的综合效果最好 B. 20ppm乙烯利可以促进水稻籽粒的成熟 C. 30ppm赤霉素可促进水稻籽粒淀粉的累积 D. 生长素与乙烯调节籽粒成熟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中信息显示:5ppm生长素处理组的每穗粒数、产量和成熟粒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仅千粒重略低于30ppm赤霉素处理组,据此可知:5ppm生长素促进水稻增产的综合效果最好,A项正确; B.20ppm乙烯利可释放乙烯,而乙烯可以促进水稻籽粒成熟,B项正确; C.30ppm赤霉素处理组的水稻千粒重最高,说明30ppm赤霉素可促进水稻籽粒淀粉的累积,C项正确; D.生长素能够促进细胞生长,而乙烯能够促进籽粒成熟,二者调节籽粒成熟的作用是相互协调,D项错误;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26. 下图是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根据abcd的波形可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从右向左传导的 B. a处神经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因钾离子大量外流而低于膜外 C. b处发生去极化,其机理是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 D. c处发生复极化,其机理是钾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钾离子外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右向左传导的,而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也是从右向左传导的,A正确; B. a处为静息电位,神经细胞膜内的钾离子浓度高于膜外,B错误; C. b处发生去极化,其机理是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所致,C正确; D.从c到e过程是恢复静息电位过程,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D正确; 故选B。 【定位】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点睛】根据题意,图中a点之前为静息电位,由K+外流所致,而此时膜外Na+高于膜内,膜外K+低于膜内,曲线上升过程a-c段是因为Na+内流所致,下降过程c-d段是因为K+外流所致,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中,细胞内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经离子通道跨膜流动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属于被动运输;而离子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跨膜需要离子泵,需要消耗能量。 27. 下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和②发生的主要场所相同且均需要解旋酶 B. 过程③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 C. 能发生过程②和③的细胞不一定能发生过程① D. 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都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过程①和②发生的主要场所相同,都是细胞核,但复制需要解旋酶而转录不需要,A错误; B.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判断核糖体在mRNA上由左向右移动,B错误; C.能合成蛋白质的细胞都能发生过程②和③,但不能分裂的细胞则不发生过程①,C正确; D.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所以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相同DNA进行过程②时启用的起始点不一定相同,D错误; 故选C。 【定位】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点睛】方法点拨:图①中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图②中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表示转录;图③过程表示发生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 28.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 B. 性比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 C. 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 D. 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 【答案】C 【解析】 【详解】A.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A正确; B.由图可知,性比维持较高水平时种群数量相对较低,可见性比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B正确; C.春季和春夏交更时社鼠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此时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C错误; 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交更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说明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D正确; 故选C。 【定位】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 【点睛】分析题图:图示是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进行统计的结果。秋季社鼠种群中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该季节社鼠种群数量相对较少;春季社鼠种群中雌性仍多于雄性,但性比有所下降,而社鼠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时,社鼠种群中雌性数目接近于雄性,此时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期;夏季社鼠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此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二、非选择题 29.研究人员发现了一株突变型植株,并对该植株、野生型植株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其中光照强度是从0开始以恒定的速率逐渐增强的,其他条件为最适温度25℃,大气CO2浓度。请回答: (1)很多植物的叶绿体中含有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称为____________,光合作用时,光能主要被色素吸收和转化,其中叶绿素a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光。 (2)在光反应时,NADP+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碳反应形成的6个3-磷酸甘油酸分子,将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再生成_______个RuBP分子,以保证卡尔文循环持续稳定地进行。 (3)据图可知,限制野生型植株I点之后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限制突变型植株E点之后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 (1). 类胡萝卜素 (2). 红光、蓝紫光 (3). 作为H+和e-的受体或作为氢受体(不能写“作为H+的受体”、“作为e-的受体”、“作为[H]的受体”) (4). 3 (5). CO2浓度 (6). 色素含量(及比例)、RuBP含量、酶含量、酶活性等(任意答出一项即给分) 【解析】 【分析】 卡尔文循环是光合作用中碳反应的一部分,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内的基质。循环可分为三个阶段:羧化、还原和二磷酸核酮糖的再生。大部分植物会将吸收到的一分子二氧化碳通过一种叫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作用整合到一个五碳糖分子1,5-二磷酸核酮糖(RuBP)的第二位碳原子上,此过程称为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步反应的意义是,把原本并不活泼的二氧化碳分子活化,使之随后能被还原,但这种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会立刻分解为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后者在光反应中生成的NADPH还原,此过程需要消耗ATP,产物是3-磷酸丙糖。后来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一个碳原子将会被用于合成葡萄糖而离开循环,剩下的五个碳原子经一系列变化,最后再生成一个1,5-二磷酸核酮糖,循环重新开始,循环运行六次,生成一分子的葡萄糖。 【详解】(1)光合作用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其中类胡萝卜素是呈黄色、橙色和红色的色素;光合作用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中,水光解生成氧气H+和e,NADP+作为H+和e-的受体在类囊体薄膜外形成NADPH;暗反应过程中,形成的6个3-磷酸甘油酸分子,将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再生成3个RuBP分子,继续参与卡尔文循环的过程。 (3)野生型植株I点已经达到光饱和点,此时最适温度25℃,所以限制其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突变型植株E点也达到了光饱和点,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内部因素是色素含量(及比例)、RuBP含量、酶含量、酶活性等。 【点睛】据图分析:突变型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都有所降低。回顾和梳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及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各个小题即可正确作答。 30.某二倍体植物为XY性别决定型,其花瓣中色素代谢如下图,其中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当蓝色素与红色素同时存在为紫花,但仅限于某一种性别,而另一性别的个体死亡。现有一对纯合亲本杂交,得到F1代,F1代中雌雄植株杂交,得到F2代,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 亲本 F1代 F2代 雌:蓝花 雌:蓝花 雌:6蓝花:2白花 雄:红花 雄:蓝花 雄:3蓝花:1红花:1白花 (1)基因A与B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述过程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取F2中的白花植株相互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种植物中,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现有一紫花植株与F2中的白花植株交配,请写出相关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碱基序列(脱氧核苷酸序列)的不同 (2). 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或两对(多对)基因控制一种性状 (3). AAXBXB,aaXbY (全部正确才给分) (4). 白:红=7:1 (5). AaXbXb (6).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B、b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在子二代应出现9:3:3:1的比例,但与表格中数据不符合,说明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Y染色体上无其等位基因。 【详解】(1)基因A与B的本质区别是碱基序列或脱氧核苷酸序列的不同;由图可知,基因控制酶的合成,影响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性状。 (2)由于亲本是纯合体,故亲本蓝花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和红花的基因型为aaXbY。 (3)若取F2中的白花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2aaXBXB、1/2aaXBXb,雄性白花的基因型为aaXBY,相互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1-1/2×1/2×1/2):白花(1/2×1/2×1/2)=7:1。 (4)由题意知,由于当蓝色素与红色素同时存在为紫花,但仅限于某一种性别,而另一性别的个体死亡,由F2代雄花的表现型比例可知,AAXbY、AaXbY的紫花个体死亡,故紫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遗传图解见答案。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伴性遗传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表格杂交结果判断A基因控制蓝色色素的生成,b基因控制红色色素的生成,由此可以确定各相关个体的基因型。 31.请回答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细菌培养实验的问题: (1)某兴趣小组欲利用固定化酶进行酶解淀粉的实验,分组见表。 组别 固定化酶柱长度(cm) 淀粉溶液的流速(mL·min-1) 甲 10 0.3 乙 10 0.5 丙 15 0.3 丁 15 0.5 将吸附了-淀粉酶的石英砂装入柱中后,需用蒸馏水充分洗涤固定化酶柱,以除去_________________。按上表分组,将配制好的淀粉溶液加入到固定化酶柱中,然后取一定量的流出液进行KI-I2检测,若流出液呈红色,表明有________________生成;若各组呈现的颜色有显著差异,则流出液中淀粉水解产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_组。 (2)下列关于上述固定化酶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 A.固定化酶柱长度和淀粉溶液流速决定了酶柱中酶的含量 B.淀粉溶液流速过快会导致流出液中含有淀粉 C.各组实验所用的淀粉溶液浓度应相同 D.淀粉溶液的pH对实验结果有影响 (3)现有一份污水样品,某兴趣小组欲检测其中的细菌数,进行以下实验。将一定量的污水样品进行浓度梯度稀释。取适量不同稀释度的稀释液,用______________法分别接种于固体平面培养基上,经培养后进行计数。该实验应注意,接种前,从盛有_____________的容器中将玻璃刮刀取出,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冷却后待用;分组时,需用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 (4)在上述细菌培养实验中进行计数时,应计数的是接种了______________。 A.各个稀释度样品的培养基上的细菌数 B.合理稀释度样品的培养基上的细菌数 C.各个稀释度样品的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D.合理稀释度样品的培养基上的菌落数 【答案】 (1). 未吸附的α-淀粉酶 (2). 糊精 (3). 丙 (4). A (5). 涂布分离 (6). 70%酒精 (7). 未接种的培养基 (8). D 【解析】 【分析】 ①分析表中信息:利用固定化酶进行酶解淀粉的实验,自变量是固定化酶柱的长度、淀粉溶液的流速,因变量是淀粉的水解产物糊精,可利用糊精遇KI-I2溶液显红色的原理对因变量进行检测;实验过程中,淀粉溶液的浓度等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且适宜。α-淀粉酶的固定化过程中,由于α-淀粉酶不是100%地被吸附在石英砂上,因此需用蒸馏水洗去未吸附在石英砂上的α-淀粉酶。固定化酶柱越长、淀粉溶液流速越慢,酶促反应越彻底,生成的淀粉的水解产物越多。②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可采用涂布分离法进行接种,在操作过程中需防止杂菌污染。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为了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可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未接种的培养基作为对照。 【详解】(1)由于装入柱中石英砂上含有未吸附的α-淀粉酶,所以需用蒸馏水充分洗涤,以免影响实验结果;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糊精,糊精与KI-I2反应呈红色;酶与底物反应时间越长,产生的产物越多;丙组固定化酶柱最长、淀粉溶液的流速最慢,说明固定化酶与淀粉接触时间最长,淀粉水解产物的浓度最高。 (2)固定化酶柱长度和淀粉溶液的流速决定了酶与淀粉溶液反应的时间,不能决定酶柱中酶的含量,A错误;若淀粉溶液流速过快,则反应不充分,会使部分淀粉未进行反应即流出,B正确;根据实验设计的等量原则,四组实验所用的淀粉溶液浓度应相同,C正确;酶的活性受pH影响,D正确。 (3)对细菌进行计数时,应用涂布分离法对细菌进行接种,培养后根据菌落数进行计数;接种前玻璃刮刀需先用70%的酒精溶液进行消毒,然后放到酒精灯上灼烧灭菌;为排除培养基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应用未接种的培养基在相同条件下培养作为对照。 (4)若培养液稀释不充分,则接种后培养基上的菌落会连成一片,不宜计数,所以应选择合理稀释度样品的培养基进行计数,D项符合题意。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的测定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流程、纯化微生物时常用的两种分离方法——划线分离法和涂布分离法的异同和操作流程及无菌技术等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32.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因此.如何保护和繁殖大熊猫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设计如下繁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克隆熊猫培育技术为胚胎干细胞核移植,培育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卵细胞质具有调控_________发育的作用。图中A过程是____________;为了抑制细胞分化,要在培养皿底部制备一层细胞(如胚胎成纤维细胞),称为______________。 (2)图中激素处理可使供体______________,从而可培育更多的早期胚胎。代孕受体在移植前需要经过___________处理,以便早期胚胎成功植入或着床。 (3)下列对象中,通常不适合胚胎移植的是______________。 A.受精卵 B.八细胞胚 C.桑葚胚 D.早期囊胚 (4)为了繁殖更多后代,可以通过____________技术,产生同卵多仔。下列关于该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 A.增加胚胎数量,快速繁殖 B.同卵多仔的表现型一定相同 C.该技术涉及显微操作技术 D.可以采用相关酶处理卵裂球 【答案】 (1). 细胞核 (2). (胚胎干)细胞培养(细胞克隆) (3). 饲养层 (4). 超数排卵 (5). 同期发情 (6). A (7). 胚胎分割(和移植) (8). B 【解析】 分析】 图示为克隆熊猫和试管熊猫的形成过程,为了得到更多的早期胚胎,可以对供体使用超数排卵法处理,使供体排出更多的卵子。卵母细胞核与早期胚胎细胞细胞质融合形成重组细胞,经过早期胚胎培养形成早期胚胎,并通过胚胎移植移到代孕母体中,产生克隆熊猫。获得的卵母细胞与获能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经过早期胚胎培养后,然后将早期胚胎通过胚胎移植移入代孕母体中,胚胎移植过程中,代孕受体在移植前需要经过同期发情处理,以便早期胚胎成功植入或着床。 【详解】(1)重组细胞中,卵细胞质中的一些蛋白因子会逐渐替换掉细胞核中阻碍核基因表达的调节蛋白,促进其全能性的表达;A过程是将囊胚的内细胞团细胞——胚胎干细胞取出进行培养的过程;培养皿底部的一层细胞称为饲养层,可促进胚胎干细胞生长而抑制其分化。 (2)图中激素处理供体,会促进其超数排卵,受精后产生更多胚胎;为了给移植胚胎创造良好的孕育条件,应对代孕母畜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3)受精卵直接移植成功率不高,通常会先进行胚胎体外培养,然后对早期胚胎进行筛选,选择健康胚胎进行移植,以提高成功率。不同动物移植的最佳时期有差异,因此将受精卵培养到什么阶段视物种而定。故A符合题意。 (4)胚胎分割能够使一个胚胎分割成几个胚胎,从而增加繁殖量;胚胎分割处理的是早期胚胎,体积非常小,需要显微操作,可用切割针或切割刀进行切割,也可采用酶消化的方法,使胚胎数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明显增加,虽然这些胚胎来自同一受精卵,遗传物质相同,但环境因素对其性状表现也有一定的影响,故表现型未必完全一致。故B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移植、胚胎移植和胚胎分割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33.已知皮肤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可导致皮肤脱落,且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加迅速、强烈,药物M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免疫水平(持续给药一周后出现显著效应)。现提供下列材料,并以皮肤移植为主要实验手段(具体手术方法不要求),来完成对上述结论的验证。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品系甲、品系乙克隆小鼠各若干、药物M制剂适量、注射器、手术器材、生理盐水、饲料等。 步骤:第一步:取 ① 小鼠若干,随机、均等地分成两组,编号A1、A2; 第二步:给A1、A2组小鼠背部分别移植取自于品系乙小鼠的皮肤,正常饲养,并 ② ,结果分别记为T1、T2; 第三步:A1组小鼠继续正常饲养,A2组小鼠 ③ ,其他条件同A1组; 第四步:一周后, ④ ,并按第二步的方法测得相应指标,结果分别记为T3、T4。 (1)完善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A1组主要是为了验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___________________,则药物M能将二次免疫的水平降低至低于初次免疫的水平。 (4)若(3)成立,则在第四步后取A1、A2组小鼠体内的淋巴细胞并计数,发现存在较大差异的是_________________细胞。 【答案】 (1). 健康(免疫水平正常)、同龄的、品系甲 (2). 记录至皮肤脱落的时间,求平均值 (3). 每天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药物M制剂 (4). 给A1、A2组小鼠再次移植取自于品系乙小鼠的皮肤 (5). (可加“皮肤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可导致皮肤脱落”)验证正常情况下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加迅速、强烈 (6). T4>T2或T4>T1 (7). T淋巴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目的可知,实验需要验证“药物M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免疫水平”,因此实验至少需要设置两组实验,一组为空白对照,一组使用药物M为实验组;又根据题意可知“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加迅速、强烈”,因此实验中应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使用药物M。 【详解】(1)①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需要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使用药物M,并且需要在二次免疫过程中使用观察效果,因此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则实验需要取健康(免疫水平正常)、同龄的、品系甲小鼠若干,随机、均等地分成两组,编号A1、A2; ②给A1、A2组小鼠背部分别移植取自于品系乙小鼠的皮肤,正常饲养,并记录至皮肤脱落的时间,求平均值,结果分别记为T1、T2; ③A1组小鼠继续正常饲养,A2组小鼠每天注射等量且适量的药物M制剂,其他条件同A1组; ④一周后,给A1、A2组小鼠再次移植取自于品系乙小鼠的皮肤,并按第二步的方法测得相应指标,结果分别记为T3、T4。 (2)设计A1组主要是为了验证正常情况下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更加迅速、强烈。 (3)由于初次免疫时,两组实验操作相同,因此T1=T2,由于A1组未处理,并且二次免疫更快更强,因此T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