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4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化学试题
拉萨中学高二年级(2021 届)第二次月考 理科综合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Ar 40 Fe 56 I 127 B 11 P 31 1.下列事实或操作不符合平衡移动原理的是( ) A. 开启啤酒有泡沫逸出 B. 向 FeCl3 溶液中加 KSCN,有 3FeCl 3KSCN Fe(SCN)3(血红色)+3KCl 反应,平衡后 向体系中加入 KCl 固体,使体系红色变浅 C. 装有 2NO 的烧瓶置于热水中颜色加深 D. 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 【答案】B 【解析】 【详解】A.啤酒中存在平衡:CO2(g) CO2(aq),开启啤酒后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有泡沫溢出,A 项排除; B.从实际参与反应的离子分析,氯化钾不参与反应,KCl 的加入并不能使平衡移动,B 项可 选; C.装有二氧化氮的烧瓶中存在平衡 2 NO2 N2O4 ΔH <0,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气体 颜色加深,C 项排除; D.氯气能和水反应 Cl2+H2O H++Cl-+HClO,实验室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氯 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减少氯气和水的反应损耗,D 项排除; 所以答案选择 B 项。 2.在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3B(g) 2C(g),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若加入催化剂,则反应的△H 增大 B. 加压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C. 若反应温度升高,则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D. 若低温时,该反应为正向自发进行,则△H>0 【答案】C 【解析】 【详解】A. 若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变化,平衡状态不变,反应的△H 也不变,A 错误; B. 正反应体积减小,加压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温度不变,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变,B 错误; C. 若反应温度升高,则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反应速率增大,C 正确; D. 若低温时,该反应为正向自发进行,由于反应的△S<0,则根据△G=△H-T△S<0 可 知△H<0,D 错误; 答案选 C。 【点睛】选项 C 是解答的难点,注意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是通过影响单位 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量,改变有效碰撞次数来实现的,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 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等。 3.为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润湿的 pH 试纸上,测得其 pH 为 12 B. 用待测液润洗滴定用的锥形瓶 C. 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使用的玻璃仪器只有 3 种 D. 在滴定时,左手操作锥形瓶,右手操作滴定管开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 pH 试纸不能湿润,应选干燥的 pH 试纸,A 项错误; B. 锥形瓶不能用待测液润洗,否则会使测定结果偏高,B 项错误; C. 中和热测定的实验中使用烧杯、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有 3 种,C 项正确; D. 在滴定时,左手应控制活塞,右手振荡锥形瓶,D 项错误; 答案选 C。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烷的标准燃烧热为△H=﹣890.3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CH4(g) +2O2(g)=CO2(g)+2H2O(g)△H=﹣890.3 kJ•mol﹣1 B. 从 C(石墨)═C(金刚石)△H=+1.9kJ/mol,可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C. 常温下,反应 C(s)+CO2(g)=2CO(g)不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D. HCl 和 NaOH 反应的中和热△H=﹣57.3 kJ•mol﹣1 , 则 H2SO4 和 Ba(OH)2 反应热△H=2× (﹣57.3)kJ•mol﹣1 【答案】B 【解析】 A、燃烧热的定义是 1mol 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生成 H2O 应为 液态,正确的是 CH4(g)+2O2(g)=CO2(g)+2H2O(l)△H=﹣890.3 kJ·mol-1,A 错误;B、 此反应是吸热反应,推出石墨具有的能量低于金刚石具有的能量,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 因此石墨比金刚石稳定,故 B 正确;C、根据△G=△H-T△S,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G>0, 根据反应方程式,△S>0,因此△H>0,故 C 错误 ;D、Ba2+和 SO42-反应存在热效应,因此 H2SO4 和 Ba(OH)2 反应,△H 不等于 2×(-57.3)kJ·mol-1,故 D 错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CO2 和 SO2 的水溶液能够导电,所以 CO2 和 SO2 属于电解质 B. BaSO4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属于弱电解质 C. 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也可以比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D. 弱电解质的溶解度小于强电解质的溶解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A、CO2 和 SO2 的水溶液导电是因为溶于水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的碳 酸、亚硫酸是电解质,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本身不能电离,不是电 解质,属于非电解质,A 错误; B、BaSO4 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溶于水的部分完全电离,属于强电解质,B 错误; C、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越大,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导电性越强,因此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 力也可以比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C 正确; D、弱电解质的溶解度不一定小于强电解质的溶解度,例如醋酸与水互溶,硫酸钡难溶,D 错 误。 答案选 C。 【点睛】选项 A 是解答的易错点,明确电解质的概念是解题关键,注意必须是化合物且在水 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够电离。 6.下列各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水电离的 c(H+)=1.0×10-14mol·L-1 的溶液中:Na+、AlO2 -、S2-、SO42- B. 水电离出的 c(H+)与 c(OH-)乘积为 10-28 的溶液中:K+、Na+、HCO3 -、Ca2+ C. 使酚酞溶液呈红色的溶液中:Mg2+、Cu2+、SO42-、K+ D. 使 pH=1 的溶液中: Fe2+、I-、NO3 -、Cl- 【答案】A 【解析】 A. 水电离的 c(H+)=1.0×10-14mol·L-1 的溶液,水的电离受到酸或碱的抑制,可能显酸性,也 可能显碱性。Na+、AlO2 -、S2-、SO42-这四种离子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共存,A 正确;B. 水电 离出的 c(H+)与 c(OH-)乘积为 10-28 的溶液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可能是强酸性的也可能是 强碱性的,HCO3 -既不能存在于强酸性溶液也不能存在于强碱性溶液,B 不正确;C. 使酚酞 溶液呈红色的溶液显碱性, Mg2+和 Cu2+不能大量存在于碱性溶液,C 不正确;D. pH=1 的 溶液显强酸性,NO3 -在强酸性溶液中有强氧化性,可以把 Fe2+和 I-氧化,所以 D 不正确。本 题选 A。 7.已知:下表为 25℃时某些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CH3COOH HClO H2CO3 Ka=1.8×10﹣5 Ka=3.0×10﹣8 Ka1=44×10﹣7Ka2=4.7×10﹣11 如图表示常温下,稀释 CH3COOH、HClO 两种酸的稀溶液时,溶液 pH 随加水量的变化.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Ⅰ曲线代表 HClO,Ⅱ曲线代表 CH3COOH B. 向 NaClO 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O2+H2O=HClO+CO32- C. 图象中 a、c 两点处的溶液中 - - c(R ) c(HR) c(OH ) 相等(HR 代表 CH3COOH 或 HClO) D. 图象中 a 点酸的总浓度大于 b 点酸的总浓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表中电离常数可知: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CH3COOH> H2CO3>HClO>HCO3 -,酸越弱, 在稀释过程中 pH 变化幅度越小,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根据电离平衡常数可知,酸性:HClO<CH3COOH,则变化大的为 CH3COOH, 即Ⅰ曲线代表 CH3COOH、Ⅱ曲线代表 HClO,A 项错误; B. 因酸性比较:H2CO3>HClO>HCO3 -,则向 NaClO 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不会产生碳酸 根离子,其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lO﹣+CO2+H2O=HClO+HCO3-,B 项错误; C. - - c(R ) c(HR) c(OH ) 可变形为 - + - + c(R ) c(H ) c(HR) c(OH ) c(H ) = a w K K ,因温度相同,故 a、c 点该式的值 相等,C 项正确; D. CH3COOH 的酸性强于 HClO,稀释相同倍数时, a 点酸 CH3COOH 的总浓度小于 b 点酸 HClO 的总浓度,D 项错误; 答案选 C。 8.在密闭容器中发生: 2 22NO g +2CO g 2CO +N g H=-QkJ/mol ,已知:c(CO2)随 温度(T)、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 (1)T1____________T2 , 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2)在 T2 温度下,0~2s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N2)=____________ (3)下列叙述中能判断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 A. 平衡体系中气体压强不再改变 B. 平衡体系中气体密度不再改变 C. c(CO2):c(N2)=2:1 D. V 正(CO):V 逆(N2)=2:1 (4)若容器恒容,绝热,加热使容器内温度迅速升至原来的 2 倍,达到新平衡后,容器内温 度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来的 2 倍。 (5)在温度 T3 下,在两个体积均为 1.0L 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该反应. 容器编号 起始物质的量 平衡时物质的量 Ⅰ 2.0molNO,2.0molCO 1.0molCO2 Ⅱ 4.0molNO,4.0molCO ①T3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K=_________,若起始时向容器Ⅰ中充入 1.0mol NO,1.5mol CO 和 2.0molCO2, 0.5molN2, 则反应向_________(填“正”或“逆”)反应方向进行。 ②平衡时两容器中 CO 的转化率:Ⅰ_________Ⅱ,容器Ⅰ中反应达平衡后,若要进一步提高 CO 的转化率,可采取的措施为(请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 (2). 因为 T1 温度下先达到平衡,说明反应速率快,温度高 (3). 0.025mol/(L•s) (4). AD (5). 小于 (6). 0.5 (7). 正 (8). < (9). 增加 NO 量 (10). 降低温度或增大外部压强或缩小容器容积(写出其中两条)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象中“先拐先平数值大”判断; (2)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公式 c= t 计算求出二氧化碳表示的反应速率,再利用化学计量数 之比得出结论; (3)反应到达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可以 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由此进行判断; (4)根据勒夏特列原理解答; (5)①根据表格信息,列出三段式结合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求解; ②容器Ⅱ与容器Ⅰ对比,相当于加压,根据外因对平衡的影响效果分析作答。 【详解】(1)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在 T1 温度下反应先达到平衡,说明该温度下反应速率快,对应 的温度高,则 T1>T2,故答案为:>;因为 T1 温度下先达到平衡,说明反应速率快,温度高; (2)从图中可看出 0~2s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 v(CO2)= 0.1mol/L 2s =0.05 mol/(L•s),化学反应速 率之比等于参加反应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 v(N2)= 1 2 v(CO2)= 0.025mol/(L•s); (3)反应 2 22NO g +2CO g 2CO +N g H=-QkJ/mol 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 则 A. 恒容条件下,平衡体系中气体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则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 项正确; B. 平衡体系中气体密度等于气体的总质量与容器的体积之比,因气体的总质量始终不变,故 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 项错误; C. c(CO2):c(N2)=2:1,反应不一定达到平衡,C 项错误; D. V(CO):V(N2)的比值始终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又 V 正(CO):V 逆(N2)=2:1,表示的是 V 正= V 逆, 故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 项正确; 故答案为 AD; (4)若容器恒容、绝热,加热使容器内温度迅速升至原来的 2 倍,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 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达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大于原来的温度,小于原来 温度的 2 倍,故答案为:小于; (5)①起始加入 2.0molNO,2.0molCO,平衡时生成 1.0molCO2,则 2 22NO g +2CO g 2CO +N g 起始量(mol/L)2.0 2.0 0 0 变化量(mol/L)1.0 1.0 1.0 0.5 平衡量(mol/L)1.0 1.0 1.0 0.5 则化学平衡常数 K= 2 2 2 0.5 1.0 1.0 1.0 =0.5; 若起始时向容器Ⅰ中充入 1.0mol NO,1.5mol CO 和 2.0molCO2, 0.5molN2,则各物质的浓度 分别为:2.0mol/L NO,2.5mol/L CO 和 3.0mol/LCO2,1mol/L N2,Qc= 2 2 2 1 3.0 2.5 2.0 =0.36<K, 反应未达到平衡,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故答案为:0.5;正; ②反应 2 22NO g +2CO g 2CO +N g H=-QkJ/mol 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容 器Ⅱ与容器Ⅰ对比,相当于增大体系的压强,则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平衡时两容器中 CO 的转化率:Ⅰ<Ⅱ;根据列夏特勒原理可知,容器Ⅰ中反应达平衡后,若要进一步提高 CO 的转化率,使反应向正方向移动,则可增加 NO 量、降低温度或增大外部压强或缩小容器容积 (写出其中两条) 故答案为:<;增加 NO 量、降低温度或增大外部压强或缩小容器容积(写出其中两条)。 【点睛】有关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常考题型,通常有直接判断法和间接判断法两大类。 一、直接判断法: ①ν(正)=ν(逆) 0,即正反应速率 = 逆反应速率 注意反应速率的方向必须有正逆之分,每个物质都可以表示出参与的化学反应速率,而其速 率之比应符合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这一点做题时容易出错。 ②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包括各组分的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体积分数、百分含量不 变。 二、间接判断法 ①对于气体体积前后改变的反应,压强不变是平衡的标志,而对于气体体积前后不改变的反 应,压强不能做标志。 ②对于恒温恒压条件下的反应,气体体积前后改变的反应密度不变是平衡标志。 ③对于恒温恒容下的反应,有非气体物质的反应,密度不变是平衡标志。 ④有颜色的物质参与或生成的可逆反应,体系的颜色不再随时间而变化。 ⑤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当体系温度一定时,达到平衡。 9.某学习小组用 0.80 mol/L 标准浓度的烧碱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 (1).滴定管如图所示,用______滴定管盛装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填“甲”或“乙”)。 (2).用滴定的方法来测定盐酸的浓度,实验数据如下所示: 实验编号 待测 HCl 溶液的体积/mL 滴入 NaOH 溶液的体积/mL 1 20.00 23.00 2 20.00 23.10 3 20.00 22.90 该实验中用去标准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 (3).下列操作会使所测得的盐酸的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 A.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用水洗后未干燥 B.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尖端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C.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润洗 D.读碱式滴定管的刻度时,滴定前仰视凹液面最低处,滴定后俯视读数 (4).滴定过程中,眼睛应注视________;在铁架台上垫一张白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若用酚酞作指示剂,则判断达到滴定终点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上表数据,计算被测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mol/L。(小数点后保留两位有效 数字) 【答案】 (1). 乙 (2). 23.00ml (3). D (4). 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 (5). 便于 观察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减小滴定误差 (6). 当滴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刚 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或不褪色) (7). 0.92 mol·L-1 【解析】 【分析】 (1)NaOH 溶液显碱性,故应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 (2)根据表格中数据,求出平均消耗 V(NaOH); (3)根据 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判断误差; (4)滴定时,滴定过程中两眼应该注视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在盛放待测溶液的锥形瓶 下方放一张白纸的作用是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明显,减少实验误差;当滴入最后一 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刚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或不褪色); (5)根据 n(HCl)=n(NaOH)计算被测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详解】(1)NaOH 溶液显碱性,故应用碱式滴定管盛装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 乙。 (2)根据表格中数据,平均消耗 V(NaOH)=(23.00+23.10+22.90)/3mL=23.00mL,故答案 为:23.00。 (3)A.盛装待测液的锥形瓶用水洗后未干燥,不会产生误差,故 A 不符合; B.滴定前,碱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造成 V(标准)偏大,根据 c(待测)=c(标 准)V(标准)/V(待测)可知,测定 c(HCl)偏大,故 B 不符合; C.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未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润洗,测定 V(HCl)偏大,根据 c(待测)=c(标 准)V(标准)/V(待测)可知,测定 c(HCl)偏大,故 C 不符合; D.读碱式滴定管的刻度时,滴定前仰视凹液面最低处,滴定后俯视读数,造成 V(标准)偏小,根 据 c(待测)=c(标准)V(标准)V(待测)可知,测定 c(HCl)偏低,故 D 符合。 故答案为:D。 (4)滴定时,滴定过程中两眼应该注视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在盛放待测溶液的锥形瓶 下方放一张白纸的作用是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明显,减少实验误差; 当滴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刚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或不褪 色),可说明达到滴定终点; 故答案为: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便于观察锥形瓶内液体颜色的变化,减小滴定误差; 当滴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刚好由无色变为粉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原色(或不褪 色)。 (5)n(HCl)=c(HCl)×20.00mL,n(NaOH)=0.80mol/L×23.00mL,根据反应方程式 HCl+NaOH=NaCl+H2O 可知,n(HCl)=n(NaOH), 即 c(HCl)=0.80mol/L×23.00mL/20.00mL=0.92mol·L-1 故答案为:0.92mol·L-1。 【点睛】在分析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误差分析时,需要考虑所有的操作都归于标准液的体积 变化上。标准液的体积变大,则测定结果偏大,标准液的体积变小,则测定结果偏小。 10. 如右图所示,把试管放入盛有 25 ℃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镁 片,再用滴管滴入 10 mL 盐酸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中转移了 0. 04mol 电子时;标准状况下产生多少________mL 的 H2;消耗镁多少________g (保留两位小数);生成的 MgCl2 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溶液体积保持不变) (4)由实验推知,镁片溶液和盐酸的总能量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MgCl2 和 H2 的总能量;此反应为________ (填放热反应或者吸热反应)。 【答案】(1)①镁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②镁片逐渐溶解;③烧杯中溶液变浑浊 (2)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a(OH)2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故析出 Ca(OH)2 晶体 (3)Mg+2H+===Mg2++H2↑;448;0.48;2.0mol/L (4)大于;放热反应 【解析】 试题分析:镁是活泼金属,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在镁片上产生大量气泡,即产生氢气,随 着反应的进行,镁片逐渐溶解,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而饱和石灰水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 度逐渐减小,逐渐有 Ca(OH)2 晶析析出,所以烧杯中溶液变浑浊。该反应的离子的方程式为 Mg+2H+===Mg2++H2↑ 反应中转移了 0. 04mol 电子时,即生成 0.02molH2,标准状况下产生 448mL 的 H2;消耗镁 0.02molMg,即消耗镁: 0.02 24 / 0.48mol g mol g g;生成的 MgCl2 物质的量浓度为 0.02 2.0 /10 mol mol LmL 。 由实验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所以镁片溶液和盐 酸的总能量大于 MgCl2 和 H2 的总能量。 考点:化学实验,化学反应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还结合了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判断放热反应的依据, 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要学会联系 和运用已学知识,逻辑推理,从而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11.已知水在 25℃和 95℃时,其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1)25℃时,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应为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2)95℃时,将 pH=9 的 NaOH 溶液与 pH=4 的硫酸溶液混合,若所得混合溶液的 pH=7,则 NaOH 溶液与硫酸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__ (3)95℃时,若 10 体积 pH1=a 的某强酸溶液与 1 体积 pH2=b 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 性,则混合前,该强酸的 pH1 与强碱的 pH2 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 【答案】 (1). A (2). 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降低时,电离程度减小,则水的 离子积变小 (3). 1:9 (4). pH1+ pH2=13 【解析】 【 详 解 】( 1 ) 曲 线 A 条 件 下 Kw=c(H+) c(OH-)=10−7×10−7=10−14, 曲 线 B 条 件 下 Kw= c(H+) c(OH-)10−6×10−6=10−12;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降低时,电离程度减小,则水 的离子积变小,故答案为:A;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温度降低时,电离程度减小,则水 的离子积变小; (2)95℃时水的离子积为 10−12,所得混合溶液的 pH=7,溶液呈碱性,则有 c(OH-)= - - + + -3 - -4 + -12 - + - + -7 c (OH )V(OH )-c (H )V(H ) 10 V(OH )-10 V(H ) 10= =V(OH )+V(H ) V(OH )+V(H ) 10 始 始 =10-5,解得 - +V(OH ) V(H ): =1:9,故答案为:1:9; (3)95℃时水的离子积为 10−12, pH2=b 的某强碱溶液中 c(OH-)= -12 -b 10 10 =10b-12 mol/L,若 10 体 积 pH1=a 的某强酸溶液与 1 体积 pH2=b 的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 n(H+)=n(OH-), 即 10-a 10=10b-12 1,解得 a+b=13,即该强酸的 pH1 与强碱的 pH2 之间应满足的关系是 pH1+ pH2=13。 【点睛】要特别注意的是 95℃时水的离子积不再为 10−14 而是 10−12,利用水的离子积常数做计 算时,务必牢记题中的前提条件,水的离子积与温度有关。查看更多